关于"隆中对"的现实思考

论文关键词:隆中对 战略决策 现实思考 论文摘要:“隆中对”是诸葛亮为蜀汉集团

提出的指导全局的战略决策。管理从决策开始,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个事业的兴衰成败。

“隆中对”的决策实践,给现代管理的启示是:确定可行性目标是战略决策的先决条件,全

面把握情势是正确决策的依据,理性和趋利是战略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 “隆中对”是

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奉献给蜀汉集团的战略规划。它在科学地分析东汉末年的战略形势

的基础上,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步骤、战略方

针等。诸葛亮的这一决策,使得蜀汉集团如拨云雾见青天,自此之后,事业逐渐兴旺起来。

认真剖析“隆 中对”的决策思想,对于我们吸取历史精华,科学地制定企业战略决策,无疑

是大有裨益的。 一、 确定可行性目标是战略决策的先决条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

废 。所谓“预”,就是首先要确定事业的目标 。没有 目标 的行动是盲 目的行动;没有 目

标的决策是盲 目的决策。一个企业管理者的本领,首先表现在高赡远瞩、选择和确定远大的

而又是可能实现的事业目标上。确定可行性的目标是战略决策的先决条件,关系到事业的兴

衰和成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跨有荆益”“两路出兵”的“三分割据

运筹策”。诸葛亮以恢宏的气度和思接千古的见识,指陈时势,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分析现实形

势的基础上,指 出蜀汉集 团现实目标应该是“跨有荆益”,要将荆州和天府之 国益州作为 自

己的立足之地和角逐天下的根本,从而实现三分天下的霸业。在制定现实目标的基础上,又

提出了蜀汉集团的长远目标,这就是待“天下有变, 由荆州、益州两路出兵。互相配合 ,密

切协同,构成钳形攻势,席卷两京 ,收复中原,兴复汉室。由此看来,诸葛亮的现实 目标

与长远 目标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缺一不能达到统一天下的政治目的。 目标具有

方向作用。企业是一个系统 ,系统是 由两个 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元素组成的具有特

定功能和 目的的综合体 。系统论很强调系统的 目的性。在社会生活中,没有 目的的系统

是不存在的。企业也是一样,如果没有目标 ,它就丧失 了存 在的意义。在三 国的创业之

主中,刘备走过的道路最为坎坷。刘备自桃园结义,起兵镇压黄巾起义开始,依曹操、附袁

绍、寄刘表,始终没有摆脱附从的地位。他寄人篱下,颠沛半生,直到诸葛亮为他制订 了“隆

中决策”,确定了先取荆益、以成鼎足、后图中原的战略 目标,才有了转机 ,从而取得一个

又一个胜利 ,开创 了他的帝业 。请出诸葛亮之前,刘备不是没有 战略目标,只是太抽象,

“信大义于天下,不过是一种空洞的总体追求而已,很难谈可行性 。是诸葛亮的隆中决策 ,

使蜀汉集团的总体 目标具体化、阶段化、现实化了,为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目标具有

合力作用。目标可以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把分散的力量组织起来.拧成一股绳,合成

一个力。集体力是由个体力组成的。现代管理科学用力的矢量图来分析集体力与个体力的关

系。矢量是有方向性的,当方向不统一的时候,力量是分散的,其合力就小,甚至互相抵消;

在方 向统一的时候 ,组织成员能够做到劲往一处使 ,力往一处用,其合力就很大 ,可以

超过个体力的简单总和。现代系统理论在研究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时认为:系统的总体功能往

往大于要素功能之和,这就是著名的非加和原则就是说 ,集体力 与个体力的关系,不是

1+1=2,而是 1+1>2。这就是 目标的合力作用。目标除了可以把个体力集 中起来成为合

力之外,还可以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相互的促进、激励、比较和竞赛 ,从

而把各种潜在力量充分发掘出来。诸葛亮在隆中决策 中提 出的战略 目标,大大增强了蜀汉

集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众将士齐心合力为蜀汉事业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取得了一个又一

个胜利。[!--empirenews.page--] 目标具有检验作用。目标不仅是方向,目标也是进度。

有了目标可以随时检查 自己的行动,衡量工作的得失。目标在管理活动中的运用就具体化为

目标管理 。目标作为企业期望获得的结果,有一系列 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不仅有总指

标,还有分指标;不仅有年度指标,还有季指标、月指标 。按照 目标指标层层分解、逐项

落实,每个部 门的工作进度和任务完成情况就一清二楚了,这是现代化管理不可缺少的方法。

自从诸葛亮为蜀汉集团制订 了“先取荆州,后取巴蜀 ,再 图中原 ”的战略 目标后 ,其

成员就一直为实现这个战略 目标而奋斗。诸葛亮五月渡泸、七擒孟获、两次上表、六出祁山,

都是为实现这一 目标进行的不懈努力。 [1][2][3]下一页

二、全面把握情势是正确决策的依据 客观情势是决策的依据。情势寓于各种各样的信息

中,因此管理者必须全面地收集有关的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外部信息,有利的信息、不利

的信息等,对各种信息都要力求明了。要使 自己能全面把握情势,信息灵通,一要多看多听,

二要广交朋友,三要派人调查 。亲 自到各处走走听听看看是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以诚信

吸引追随者,使追随者乐于及时向你转达信息,是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 ;派人明察暗访深入

实际调查研究是收集信息不可或缺的手段。 诸葛亮做出隆中决策 ,正是因为他全面把

握了当时的情势,十分清楚地掌握 了曹操的情况、孙权的情况、荆益州情况以及刘备 自身

情况等信息,加之分析判断又正确,隆中决策成功的可能性就存在了。隐居荆州、过着耕读

生活的诸葛亮,能够做出三分天下、联吴抗曹的战略决策,似乎是他的“天赋”或“道术”,

其实 ,诸葛亮虽隐居,但并不闭塞,他同外界有着广泛 的联系。荆州地处中原,是天下交

通的中心四面八方来往的人很多。诸葛亮同四面八方来往的人有许多交往,他身边实际上有

一个由知识阶层组合的友谊联络网。此外,其兄诸葛瑾在东吴为官,经常同他有书信往来 ,

这些 都是他 了解外 界情 况的渠道。 做出正确的决策,还要科学地处理和利用信息深

化认识。做出正确的决策不仅要全面 、及时地获得有关 的信息 ,而且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

加工。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过程就是分析 、推理和判断的思维过程 ;就是去粗取精 、去伪存

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深化过程。信息是可贵的,但信息只是一般的零散的认识,

不是全面 的东西,不是本质 ,不是物的联系,不是规律。只有经过思维的过程 ,在头脑 中

进行加工处理 ,才能将认识深化 ,形成新 的理性认识。 诸葛亮和刘备同处于东连吴会、

西通巴蜀的荆襄之国,一个能够看 出在 当时条件 下,荆益可 以独成一格、三分天下 ,一

个却对此扑朔迷离,原 因就在于,诸葛亮分析研究 了他所得来的有关时局发展的各种信息 ,

从而对天下形势得 出比刘备更全面、更深刻、更本质、更正确的理性认识 。诸葛亮根据兴

复汉室的目标要求和对 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分析 ,提出了实现目标的战略方针 ,就是联

合孙权 、共抗曹操。与孙权结盟 ,是在科学地分析了各方实力的情况下提 出的。首先,诸

葛亮分析曹操有三大优 势:一是个人优势。曹操在名望低、力量小的情况下竟能战胜袁绍 ,

由弱变强 ,不仅在于能抓住并充分利用有利时机,而且还在于其深谋远虑,有很强的驾驭时

代风云的能力。二是军事优势。当时曹操拥有百万雄兵,是名副其实的兵多将广 。三是政治

优势。曹操亲 自把汉献帝从洛阳迎接到许昌,并以汉献帝的名义 ,向割据势力发号施令,

取得了很大的政治主动权 ,也赢得了北方人 民的拥护。其次 ,孙权集团虽没有曹操强大。

但 占据着长江下游的广大地区,又经过孙氏三代的苦心经营,政权稳定 ,地势险要 ,民众

依附,人才众多,是一支举足轻重 、不容忽视的借用力量。面对这’两大战略集团,对于要

兴复汉室的蜀汉来说 ,最大的威胁来 自曹操。然而蜀汉 自身的实力 ,又无法单独与其抗

衡,只有借用孙权的力量,共抗曹操,才有可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 ,所 以诸 葛亮告诫刘

备说 ,对孙权只“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empirenews.page--]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

息社会,现代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首先 ,应该广泛地收集信息 ,掌握信息 .不闭门造车 ,

不做盲人瞎马式 的决策;其次,应养成 良好的思维习惯,运用逻辑思维和唯物辩证的方法

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还要借助现代科学的决策方法,这些都有助于管理者做出科学、正确

的决策 。 三、理性和趋利是战略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 所谓理性,就是坚持实事求

是的原则,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主观自觉地、能动地与客观相统一。 从认识论 的

角度讲,决策是一种主观范畴,是人的思维产物。人的思维实际上就是由一系列的分析、推

理和判断构成的活动过程,分析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出发点,推理和判断都要 以客观公

理和过去的经验为依据。孔子说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上一页[1][2][3]下一页 这句话的实质就是说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不要凭空猜想,不要主观臆断,不要 固执 己见,

不要 自以为是 。也就是说 ,不要把 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在客观情势之上 ,要坚持理性原则 。所谓趋利,就是指趋利避害。《孙子兵法》说 :“势者 ,因利而制权也 。”意思就是说 ,趋其利而权变之 ,以造成有利的态势 。又说,“乱而取之”、“强而避之”,也就是说,乘敌之乱而取之 ,因敌之强而避之。这就是作战所应当遵循 的原则——趋利避害 。比较敌我双方的利害关 系,有利于我者 ,则立即行动,全力以赴 ,形成强大的攻势以取胜。如果敌方实力强于我方,则避其锐气,以待时机 。理性原则和趋利原则是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和深人。违背了理性原则 ,决策就失去了科学的依据;违背了趋利原则,决策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诸葛亮在隆中决策中围绕“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提出分步实施 的四步战略对策,就是以客观形势为依据 ,通过严谨的分析、全面的综合 ,遵循理性和趋利的原则确定下来的。第一步 ,取荆州。诸葛亮说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G912。诸葛亮在荆州隐居多年 ,对荆州 的战略地位非常清楚 ,控制 了这一战略要地,就可以四通八达 ,进退 自如,兴复汉室的目标就有了实现的基本条件。并且诸葛亮论证了取得荆州的可行性 .“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第二步,得益州。“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益州不仅地势险要,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条件,控制了益州,就有了巩 固的根据地和充足的物资来‘源 。发展要有基地,立国要有国土,否则,就没有基本的立足点和生存条件,兴复汉室就成为空中楼阁。同样 ,诸葛亮也指明了得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 ,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第三步,三分天下,形成曹魏、孙吴、蜀汉三足鼎立的形势。不是诸葛亮不想消灭曹操,实是因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也不是诸葛亮不想消灭孙权,而是因为“孙权据有江东 ,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这两方 的实力太强,实不可图,三方只能鼎足而立,等待时机。避其锐气,以待时机,是趋利避害的战略决策原则 。第四步,在实现上述目标后 ,待天下有变,时机成熟,兵分两路,“以向宛洛”,“出于秦川”,进而实现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 。[!--empirenews.page--] 事实上 ,任何管理者所面对的都是激烈的竞争,管理者所要谋划的就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在这样的环境下,管理者在决策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理性和趋利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趋利避害。一个企业的客观实际包括:宏观的方针政策、社会的要求特别是市场的需求、竞争对手的情况、资源供应者的情况、自身的条件和素质等。战略决策遵循理性和趋利原则 ,就要考虑符合不符合社会的要求、利益和发展;符合不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意愿和兴趣;适应不适应 自身的条件和素质;能不能在竞争中领先和取胜等。还应该注意,客观情况是发展变化的,决策方案要具有一定的弹性 ,并适时进行调整 ,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概言之,战略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要一切从实际 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 问题 ,顺应社会的需要,有利于 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 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从总体上看无疑是正确的,它成为刘备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基本指导思想 ,对蜀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代不少人给诸葛亮“隆中对”以很高的评价。“隆中对”的决策实践也给现代管理以深刻启示。管理从决策开始,要做出科学的决策,必须全面把握客观情势,充分掌握各种相关信息 ,遵循理性和趋利的决策原则,科学地确定事业的目标和规划。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个事业的兴衰成败,现代管理者应当把做好战略决策放在管理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视战略决策。

论文关键词:隆中对 战略决策 现实思考 论文摘要:“隆中对”是诸葛亮为蜀汉集团

提出的指导全局的战略决策。管理从决策开始,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个事业的兴衰成败。

“隆中对”的决策实践,给现代管理的启示是:确定可行性目标是战略决策的先决条件,全

面把握情势是正确决策的依据,理性和趋利是战略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 “隆中对”是

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奉献给蜀汉集团的战略规划。它在科学地分析东汉末年的战略形势

的基础上,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步骤、战略方

针等。诸葛亮的这一决策,使得蜀汉集团如拨云雾见青天,自此之后,事业逐渐兴旺起来。

认真剖析“隆 中对”的决策思想,对于我们吸取历史精华,科学地制定企业战略决策,无疑

是大有裨益的。 一、 确定可行性目标是战略决策的先决条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

废 。所谓“预”,就是首先要确定事业的目标 。没有 目标 的行动是盲 目的行动;没有 目

标的决策是盲 目的决策。一个企业管理者的本领,首先表现在高赡远瞩、选择和确定远大的

而又是可能实现的事业目标上。确定可行性的目标是战略决策的先决条件,关系到事业的兴

衰和成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跨有荆益”“两路出兵”的“三分割据

运筹策”。诸葛亮以恢宏的气度和思接千古的见识,指陈时势,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分析现实形

势的基础上,指 出蜀汉集 团现实目标应该是“跨有荆益”,要将荆州和天府之 国益州作为 自

己的立足之地和角逐天下的根本,从而实现三分天下的霸业。在制定现实目标的基础上,又

提出了蜀汉集团的长远目标,这就是待“天下有变, 由荆州、益州两路出兵。互相配合 ,密

切协同,构成钳形攻势,席卷两京 ,收复中原,兴复汉室。由此看来,诸葛亮的现实 目标

与长远 目标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缺一不能达到统一天下的政治目的。 目标具有

方向作用。企业是一个系统 ,系统是 由两个 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元素组成的具有特

定功能和 目的的综合体 。系统论很强调系统的 目的性。在社会生活中,没有 目的的系统

是不存在的。企业也是一样,如果没有目标 ,它就丧失 了存 在的意义。在三 国的创业之

主中,刘备走过的道路最为坎坷。刘备自桃园结义,起兵镇压黄巾起义开始,依曹操、附袁

绍、寄刘表,始终没有摆脱附从的地位。他寄人篱下,颠沛半生,直到诸葛亮为他制订 了“隆

中决策”,确定了先取荆益、以成鼎足、后图中原的战略 目标,才有了转机 ,从而取得一个

又一个胜利 ,开创 了他的帝业 。请出诸葛亮之前,刘备不是没有 战略目标,只是太抽象,

“信大义于天下,不过是一种空洞的总体追求而已,很难谈可行性 。是诸葛亮的隆中决策 ,

使蜀汉集团的总体 目标具体化、阶段化、现实化了,为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目标具有

合力作用。目标可以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把分散的力量组织起来.拧成一股绳,合成

一个力。集体力是由个体力组成的。现代管理科学用力的矢量图来分析集体力与个体力的关

系。矢量是有方向性的,当方向不统一的时候,力量是分散的,其合力就小,甚至互相抵消;

在方 向统一的时候 ,组织成员能够做到劲往一处使 ,力往一处用,其合力就很大 ,可以

超过个体力的简单总和。现代系统理论在研究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时认为:系统的总体功能往

往大于要素功能之和,这就是著名的非加和原则就是说 ,集体力 与个体力的关系,不是

1+1=2,而是 1+1>2。这就是 目标的合力作用。目标除了可以把个体力集 中起来成为合

力之外,还可以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相互的促进、激励、比较和竞赛 ,从

而把各种潜在力量充分发掘出来。诸葛亮在隆中决策 中提 出的战略 目标,大大增强了蜀汉

集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众将士齐心合力为蜀汉事业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取得了一个又一

个胜利。[!--empirenews.page--] 目标具有检验作用。目标不仅是方向,目标也是进度。

有了目标可以随时检查 自己的行动,衡量工作的得失。目标在管理活动中的运用就具体化为

目标管理 。目标作为企业期望获得的结果,有一系列 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不仅有总指

标,还有分指标;不仅有年度指标,还有季指标、月指标 。按照 目标指标层层分解、逐项

落实,每个部 门的工作进度和任务完成情况就一清二楚了,这是现代化管理不可缺少的方法。

自从诸葛亮为蜀汉集团制订 了“先取荆州,后取巴蜀 ,再 图中原 ”的战略 目标后 ,其

成员就一直为实现这个战略 目标而奋斗。诸葛亮五月渡泸、七擒孟获、两次上表、六出祁山,

都是为实现这一 目标进行的不懈努力。 [1][2][3]下一页

二、全面把握情势是正确决策的依据 客观情势是决策的依据。情势寓于各种各样的信息

中,因此管理者必须全面地收集有关的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外部信息,有利的信息、不利

的信息等,对各种信息都要力求明了。要使 自己能全面把握情势,信息灵通,一要多看多听,

二要广交朋友,三要派人调查 。亲 自到各处走走听听看看是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以诚信

吸引追随者,使追随者乐于及时向你转达信息,是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 ;派人明察暗访深入

实际调查研究是收集信息不可或缺的手段。 诸葛亮做出隆中决策 ,正是因为他全面把

握了当时的情势,十分清楚地掌握 了曹操的情况、孙权的情况、荆益州情况以及刘备 自身

情况等信息,加之分析判断又正确,隆中决策成功的可能性就存在了。隐居荆州、过着耕读

生活的诸葛亮,能够做出三分天下、联吴抗曹的战略决策,似乎是他的“天赋”或“道术”,

其实 ,诸葛亮虽隐居,但并不闭塞,他同外界有着广泛 的联系。荆州地处中原,是天下交

通的中心四面八方来往的人很多。诸葛亮同四面八方来往的人有许多交往,他身边实际上有

一个由知识阶层组合的友谊联络网。此外,其兄诸葛瑾在东吴为官,经常同他有书信往来 ,

这些 都是他 了解外 界情 况的渠道。 做出正确的决策,还要科学地处理和利用信息深

化认识。做出正确的决策不仅要全面 、及时地获得有关 的信息 ,而且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

加工。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过程就是分析 、推理和判断的思维过程 ;就是去粗取精 、去伪存

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深化过程。信息是可贵的,但信息只是一般的零散的认识,

不是全面 的东西,不是本质 ,不是物的联系,不是规律。只有经过思维的过程 ,在头脑 中

进行加工处理 ,才能将认识深化 ,形成新 的理性认识。 诸葛亮和刘备同处于东连吴会、

西通巴蜀的荆襄之国,一个能够看 出在 当时条件 下,荆益可 以独成一格、三分天下 ,一

个却对此扑朔迷离,原 因就在于,诸葛亮分析研究 了他所得来的有关时局发展的各种信息 ,

从而对天下形势得 出比刘备更全面、更深刻、更本质、更正确的理性认识 。诸葛亮根据兴

复汉室的目标要求和对 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分析 ,提出了实现目标的战略方针 ,就是联

合孙权 、共抗曹操。与孙权结盟 ,是在科学地分析了各方实力的情况下提 出的。首先,诸

葛亮分析曹操有三大优 势:一是个人优势。曹操在名望低、力量小的情况下竟能战胜袁绍 ,

由弱变强 ,不仅在于能抓住并充分利用有利时机,而且还在于其深谋远虑,有很强的驾驭时

代风云的能力。二是军事优势。当时曹操拥有百万雄兵,是名副其实的兵多将广 。三是政治

优势。曹操亲 自把汉献帝从洛阳迎接到许昌,并以汉献帝的名义 ,向割据势力发号施令,

取得了很大的政治主动权 ,也赢得了北方人 民的拥护。其次 ,孙权集团虽没有曹操强大。

但 占据着长江下游的广大地区,又经过孙氏三代的苦心经营,政权稳定 ,地势险要 ,民众

依附,人才众多,是一支举足轻重 、不容忽视的借用力量。面对这’两大战略集团,对于要

兴复汉室的蜀汉来说 ,最大的威胁来 自曹操。然而蜀汉 自身的实力 ,又无法单独与其抗

衡,只有借用孙权的力量,共抗曹操,才有可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 ,所 以诸 葛亮告诫刘

备说 ,对孙权只“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empirenews.page--]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

息社会,现代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首先 ,应该广泛地收集信息 ,掌握信息 .不闭门造车 ,

不做盲人瞎马式 的决策;其次,应养成 良好的思维习惯,运用逻辑思维和唯物辩证的方法

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还要借助现代科学的决策方法,这些都有助于管理者做出科学、正确

的决策 。 三、理性和趋利是战略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 所谓理性,就是坚持实事求

是的原则,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主观自觉地、能动地与客观相统一。 从认识论 的

角度讲,决策是一种主观范畴,是人的思维产物。人的思维实际上就是由一系列的分析、推

理和判断构成的活动过程,分析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出发点,推理和判断都要 以客观公

理和过去的经验为依据。孔子说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上一页[1][2][3]下一页 这句话的实质就是说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不要凭空猜想,不要主观臆断,不要 固执 己见,

不要 自以为是 。也就是说 ,不要把 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在客观情势之上 ,要坚持理性原则 。所谓趋利,就是指趋利避害。《孙子兵法》说 :“势者 ,因利而制权也 。”意思就是说 ,趋其利而权变之 ,以造成有利的态势 。又说,“乱而取之”、“强而避之”,也就是说,乘敌之乱而取之 ,因敌之强而避之。这就是作战所应当遵循 的原则——趋利避害 。比较敌我双方的利害关 系,有利于我者 ,则立即行动,全力以赴 ,形成强大的攻势以取胜。如果敌方实力强于我方,则避其锐气,以待时机 。理性原则和趋利原则是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和深人。违背了理性原则 ,决策就失去了科学的依据;违背了趋利原则,决策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诸葛亮在隆中决策中围绕“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提出分步实施 的四步战略对策,就是以客观形势为依据 ,通过严谨的分析、全面的综合 ,遵循理性和趋利的原则确定下来的。第一步 ,取荆州。诸葛亮说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G912。诸葛亮在荆州隐居多年 ,对荆州 的战略地位非常清楚 ,控制 了这一战略要地,就可以四通八达 ,进退 自如,兴复汉室的目标就有了实现的基本条件。并且诸葛亮论证了取得荆州的可行性 .“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第二步,得益州。“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益州不仅地势险要,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条件,控制了益州,就有了巩 固的根据地和充足的物资来‘源 。发展要有基地,立国要有国土,否则,就没有基本的立足点和生存条件,兴复汉室就成为空中楼阁。同样 ,诸葛亮也指明了得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 ,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第三步,三分天下,形成曹魏、孙吴、蜀汉三足鼎立的形势。不是诸葛亮不想消灭曹操,实是因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也不是诸葛亮不想消灭孙权,而是因为“孙权据有江东 ,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这两方 的实力太强,实不可图,三方只能鼎足而立,等待时机。避其锐气,以待时机,是趋利避害的战略决策原则 。第四步,在实现上述目标后 ,待天下有变,时机成熟,兵分两路,“以向宛洛”,“出于秦川”,进而实现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 。[!--empirenews.page--] 事实上 ,任何管理者所面对的都是激烈的竞争,管理者所要谋划的就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在这样的环境下,管理者在决策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理性和趋利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趋利避害。一个企业的客观实际包括:宏观的方针政策、社会的要求特别是市场的需求、竞争对手的情况、资源供应者的情况、自身的条件和素质等。战略决策遵循理性和趋利原则 ,就要考虑符合不符合社会的要求、利益和发展;符合不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意愿和兴趣;适应不适应 自身的条件和素质;能不能在竞争中领先和取胜等。还应该注意,客观情况是发展变化的,决策方案要具有一定的弹性 ,并适时进行调整 ,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概言之,战略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要一切从实际 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 问题 ,顺应社会的需要,有利于 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 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从总体上看无疑是正确的,它成为刘备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基本指导思想 ,对蜀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代不少人给诸葛亮“隆中对”以很高的评价。“隆中对”的决策实践也给现代管理以深刻启示。管理从决策开始,要做出科学的决策,必须全面把握客观情势,充分掌握各种相关信息 ,遵循理性和趋利的决策原则,科学地确定事业的目标和规划。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个事业的兴衰成败,现代管理者应当把做好战略决策放在管理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视战略决策。


相关内容

  • 诸葛亮管理思想纵横观
  • 作者:刘文瑞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治国思想对魏晋以后的国家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法治思想.军事思想和经济思想也有着一定的历史建树.从诸葛亮的"隆中对".鲁肃的"江东对"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来看,三国时期的战略思想在中国古代达到了高 ...

  • 隆中对 陈寿
  • 隆中对 陈寿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 知 识 和 能 力: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 过 程 和 方 法: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现文中人 ...

  • 隆中对导学案[1]
  • <隆中对>导学案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明确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能够结合课文及历史典籍对诸葛亮作出恰当的评价 4.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以及锐利深刻的战略眼光. 学习重点: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 ...

  • 旅游资源推广策划书
  • 第一部分古隆中整体资源盘点及品牌扫描 一.整体资源盘点 1.资源层面 在古隆中风景名胜区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中,最为重要,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以诸葛亮为核心人物载体,有其参与的历史史实及遗迹,尤其是体现其高超智慧的"隆中对"和延伸的智谋文化,更是在整个三国文化旅游市场中独占的资源. 2 ...

  • 关于上半年旅游经济运行情况的汇报
  • 关于上半年旅游经济运行情况的汇报 2003年,面对"非典"给旅游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省旅游局的大力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们紧密结合旅游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开局"这个总体目标,以贯彻落实省.市 ...

  • 互文性理论的运用
  • 互文性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北京市第十五中学  邢冬方 载<基础教育课程>2014.1下 "互文"是我国训诂学上的术语,其理论的核心概念为"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就是"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quo ...

  • [隆中对]内容梳理
  • <隆中对>内容梳理 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刘 备:是一个思贤若渴.谦虚.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的谋臣形象 2.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 ...

  • [隆中对]教学设计4
  • 隆中对(一) 深圳市荔香中学 何俊婷 设计方案一 教学设想: 这篇文言文涉及许多历史人物,字句较难,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怎么讲好这篇名文呢?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即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儿童实际紧密 ...

  • 九上语文第二十二课[隆中对]
  • <隆中对>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领会诸葛亮的宏韬伟略和超群才干,欣赏和仰慕历史天空永恒星座的光彩.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大屏幕展示:播放<三国演义&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