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辩护律师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的重要作用

摘 要

死刑复核制度作为独立于两审终审制之外保护被告人生命权的司法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最高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经过四年时间的检验,已经开始步入正轨,我国的死刑核准率明显下降,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该制度仍存在一些缺陷,特别是呼吁辩护律师参与死刑复核程序的提议没有落到实处。律师参与权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主要原因是死刑复核程序中制度保障的缺位导致了辩护律师难以进入死刑复核阶段,致使被告人的辩护权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死刑复核程序的行政核准性质也制约了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本文通过分析在死刑复核程序中律师辩护的现状、比较国内外刑事法律活动中的律师制度,试论述我国律师辩护权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死刑复核 律师 辩护权 保障机制

ABSTRACT

Death penalty review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It is a judicial system that is independent in the system of final judgment after two trials to protect the life right of the defendant’s death penalty. After the Restoration of Supreme Court to death penalty for four years, it has been on the right track and makes a great achievement because the rate of unapproved death penalt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in this system, especially the suggestion of calling on the defense lawy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dure of death penalty wasn’t earnestly fulfilled. Lawyers are not ensured their deserved participation’s right, which is mainly due to the absence of systematic guarantee in death penalty review procedures and makes it difficult for the defense lawyers to reach the death penalty review stage. In addition, the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of death penalty review procedures also restrict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lawyer defense in the death penalty review procedures and compare the lawyer systems in the criminal legal activ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ry to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awyer defense in the death penalty review procedures.

Key Words:Death Penalty Review: Lawyers: The Defense Right; Safeguard

Mechanism

目 录

摘要 ..................................................................................................................................... 1 ABSTRACT .......................................................................................................................... 2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3

1.律师辩护权在死刑复核过程中的尴尬地位 .......................................... 4

1.1向最高院提出辩护意见的困境 ..................................................................... 4

1.2调查取证的困境 ................................................................................................ 6

1.3会见被告人的困境 ........................................................................................... 6

1.4阅卷方面的困境 ................................................................................................ 6

2.我国律师辩护权在死刑复核中的重要意义 .......................................... 7

2.1维护被告人的人权 ........................................................................................... 8

2.2实现刑事司法公正 ........................................................................................... 9

3.我国律师在死刑复核过程中辩护权缺位的原因 ................................ 9

3.1法律职业的内忧外困 ....................................................................................... 9

3.2刑事立法的制度缺位 ..................................................................................... 11

3.3司法机关的消极配合 ..................................................................................... 13

4.我国现行死刑复核制度下律师行使辩护权的途径 ........................ 14

4.1立法上的改进 .................................................................................................. 15

4.2司法实务上的改进 ......................................................................................... 18

4.3律师自身的改进 .............................................................................................. 20 结语 ................................................................................................................................... 22 参考文献 ........................................................................................................................ 23 致谢辞 .............................................................................................................................. 25 附录 ................................................................................................................................... 26

文献综述

死刑作为最严酷的刑罚,具有不可逆转性,一旦发生冤假错案,后果不堪设想。为避免发生冤假错案、维护我国法律的公平正义和保护犯罪人生命权,我国法律所设定的死刑复核制度在限制和复核死刑方面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就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而言,律师的辩护权在死刑复核制度中一直处于无法律具体规定的尴尬地位,这使得律师在具体的法律实务中缚手缚脚,难以有效地维护被告人的权益。

著名刑法学家樊崇义、刑诉法学家陈卫东、著名律师田文昌等多次在死刑复核研讨会上对律师介入死刑复核程序、完善律师的辩护地位给予支持和肯定。

对于律师参与到死刑复核程序,充分发挥自身的职业特性、有效行使辩护权,学界有以下几种改革意见:

第一种观点以法学家陈卫东为代表,陈卫东在《程序正义之路》(第一卷)中提到将死刑复核制度原有的法院内部上报审核方式改为诉讼方式,运用“法官居中裁判,控辩双方相互辩驳”的方法来改变律师在死刑复核制度中尴尬的辩护地位。①这种观点在学界中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和认可,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但是在司法实践过程中死刑复核制度如果按照一审二审的方式进行改革,必然要从立法和实务方面进行配套改革,短时间内仍无法改变律师辩护权尴尬的现状。另外,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最高人民法院面临的社会矛盾、人口基数等各方面的压力极大,故而从实务角度讲这种方式在近期内无法得以实现。

另一种观点即陈泽宪在《死刑案件的辩护》中提出,死刑复核应当短①陈卫东:《程序正义之路》,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期和长期改革应当同时进行,在现有的死刑复核体制下制定配套的司法解释,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法官在实践中的自由裁量权,允许律师参加死刑复核案件的讨论和裁决。另外着手制定相关的修正案,尊重律师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的辩护权,完善律师队伍自身的保障机制,加强司法机关与律师的交流与合作。①这一观点从近期和长远的角度出发考虑我国法制建设发展的现状,既能从长远方面逐渐改变律师辩护权在死刑复核中的尴尬地位,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律师无法为被告人做有效辩护的局面。

律师辩护权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的有效行使,不仅是我国法制迈向崭新阶段的标志,更是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新标志。虽然变革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也会经历阵痛,但唯有变革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安宁、推动人们法律素养的提高、保证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

① 陈泽宪:《死刑案件的辩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页。

引 言

被告人自身法律知识的欠缺,人身受到各种限制,无法在死刑复核程序中为自己有效地作辩护、维护自己的生命权。基于此,律师在死刑复核程序中行使辩护权、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才显得尤为重要。律师在死刑复核程序中为被告人有效的行使辩护权,不仅是我国法律公平正义的要求,更是日益发展的人权保护的需要。

但是由于《刑事诉讼法》在死刑复核方面对律师辩护权的模糊规定,使得律师在代理死刑案件时缺乏法律明文规定的依托,在具体法律操作过程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碍和不配合,而律师本身队伍的不健全、社会对律师行业的错误认识等原因造成了律师在实务操作中地位尴尬。究其本质原因在于我国死刑复核中律师辩护制度保障的不健全,是制度方面的原因。但是鉴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巨大社会压力,书面审查死刑的复核方式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就如何在现有法律体制下完善和保障律师在死刑复核制度中的辩护权,进而使无辜的人免受死刑、有罪的人正确适用刑罚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本文拟从律师在死刑复核制度中地位尴尬的现状出发,分析律师辩护地位尴尬的原因,从而探讨在实务过程中我国死刑复核制度中保障律师辩护权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探究在现有体制的基础上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障辩护律师辩护权的有效发挥,以期能对死刑复核制度的完善贡献绵薄之力。

1.律师辩护权在死刑复核过程中的尴尬地位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和今年3月14日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新《刑事诉讼法》均未对律师能否参与和如何参与死刑复核程序作出明确规定。而早在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律师参与第二审和死刑复核诉讼活动的几个问题的电话答复》中指出,“死刑复核程序是一种不同于第一审和第二审的特殊程序。在死刑复核程序中,律师可否参加诉讼活动的问题,法律没有规定,因此不能按照第一审、第二审程序中关于律师参加诉讼的有关规定办理。”此答复经常被用来作为拒绝律师参与死刑复核程序的依据。在2007年最高法院将死刑复核权收回后,这种情况有所好转。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于2007年3月9日颁布的《关于进一步严格依法办案确保办理死刑案件质量的意见》中规定:“死刑案件复核期间,被告人委托的辩护人提出听取意见要求的,应当听取辩护人的意见,并制作笔录附卷。辩护人提出书面意见的,应当附卷。”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2008年5月21日《关于充分保障律师依法履行辩护职责确保死刑案件办理质量的若干规定》第17条规定:“死刑案件复核期间,被告人的律师提出当面反映意见要求或者提交证据材料的,人民法院有关合议庭应当在工作时间和办公场所接待,并制作笔录附卷。律师提出的书面意见,应当附卷。”这一规定为刑事辩护律师参与死刑复核程序提供了依据,但该规定过于原则,缺乏细致具体的规定,这给律师在死刑复核过程中具体行使辩护权带来了很大难度。

1.1向最高院提出辩护意见的困境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对律师在死刑复核中提交辩护意见并没有规定,也就是说最高院在审理死刑复核案件的时候是不听取辩护律师意见的。而

在2007年最高院收回死刑复核权以后,部分突破了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允许辩护律师向负责死刑复核的合议庭提出辩护意见,在今年刚通过的新《刑事诉讼法》对此进行了明文规定:“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应当讯问被告人,辩护律师提出要求的,应当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实践中,书面辩护意见的递交方式是邮寄递交,表明案件性质及被告人姓名,直接邮寄至相关死刑复核庭内勤处,内勤处分类整理后送交承办法官。以下是北京尚权律师事务所承办的死刑复核程序案件的部分工作记录。①

“林旭案工作记录:2008年11月25日以特快专递形式将材料递交到最高院刑四庭有机材料包括:委托手续、律师根据掌握的案件材料形成的辩护意见、要求会见承办法官的申请。2008年11月26日接到快递公司反馈短信,材料已送达。”

“赵志军案工作记录:2008年7月2日通过特快专递的方式将辩护意见和相关材料邮寄至最高法院刑三庭。2008年7月7日打电话与最高院刑三庭内勤联系,回复说已收到递交的材料,并且已经将材料分递给办案法官”

根据上面的两份工作记录以及实践中的普遍经验,律师提交辩护意见后唯一能得到的就是快递公司的反馈信息或者最高院受理庭内勤处的反馈,而法官对收到的材料不会当面与辩护律师交流。唯一能给我们带来惊喜的是2009年5月的夏俊峰案其死刑复核最高院合议庭法官应律师陈有西申请,双方进行了一个小时的交谈。这虽然说明法官开始约见律师并当面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但是作为个案,不能代表和改变目前律师向法官提交辩护意见的尴尬困境。② ①

② 参见杨明:“死刑复核律师遭遇程序困境”,载《瞭望新闻周刊》2009年第11期。 顾永忠:“死刑核准权回归后被告人辩护权的行使与保障”,载《中国司法》2006 年第 5 期

1.2调查取证的困境

在死刑复核程序中,律师自行调查取证没有受到太严重的阻碍,最高人民法院一般也认可律师自行调查取证得到的证据。新委托的律师一般有两种途径来获得证据,一种是被告人家属提供,另外一种是一审、二审辩护律师提供。可是被告人家属提供的证据非常有限,虽然一审、二审辩护律师拥全面的材料,但却没有提供给新委托律师证据的义务,如果一审、二审律师不配合,那么辩护律师也无能为力。申请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检察院调查取证一般会以死刑复核阶段律师申请调查取证没有法律依据为由而拒绝。①因此,辩护律师在死刑复核过程中调查取证的能力和局面是非常消极的。

1.3会见被告人的困境

刑事诉讼法关于死刑复核阶段并未明确辩护律师的会见权。最高人民法院的态度是:一方面,不安排律师会见被告人,因为法律没有明文的规定;另一方面,如果看守所同意律师会见被告人,最高人民法院一般不会反对和干涉。②但是全国各地看守所的政策不一,有的看守所要求低,不需要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准同意,律师持相关手续就可以会见;而有的地方看守所要求提供最高人民法院的同意函,最高人民法院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以无法律依据为由拒绝发函。法律规定的缺失、看守所权力的放任以及最高法院“超然”的姿态,导致律师能否成功地与被告人会面充满不确定性。

1.4阅卷方面的困境

如果说律师会见被告人还有一丝可能的话,那么律师在死刑复核阶段实现阅卷权则完全没有成功的先例。目前相关的法律和司法解释都没有明①

② 王静、王英韬:“死刑复核程序有效帮助律师问题研究”,载《法制研究》2009年第8期。 刘晓原:“亲历廖思其死刑复核”,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e71705100b6lq.html,2008年10月3日阅。

确死刑复核阶段律师是否有阅卷的权利,在实践过程中律师基本上都无法阅卷,这给死刑复核律师的辩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根据《刑事诉讼法》第36条的规定,辩护律师自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日起,有权查阅、摘抄、复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实的材料。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此没有任何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颁布的《关于充分保障律师已发履行辩护职责,确保死刑案件办理质量的若干规定》进一步强调了死刑案件中律师的阅卷权:“人民法院受理死刑案件后,应当及时通知辩护律师查阅案卷,并积极创造条件,为律师查阅、复制指控犯罪事实的材料提供方便。”对于上述规定是否同样适用死刑复核程序,最高人民法院的观点十分明确,那就是认为律师在死刑复核程序中不能阅卷,原因是案卷中有下级法院合议庭评议笔录和审判委员会讨论记录,而合议庭评议笔录好审判委员会讨论记录是不得查阅、复制的,所以案卷不能被查阅、复制。①

2.我国律师辩护权在死刑复核中的重要意义

由于死刑是惩罚犯罪最严厉的刑罚,由于其执行和实施的不可弥补① 高咏:“死刑复核程序中的律师辩护”,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8期。

性、不可挽回性,一旦出现冤假错案其影响难以估计。为了最大限度的维护死刑被告人的生命权,防止出现冤假错案,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我国在两审终审制之外设置了死刑复核制度,这是我国为了确保死刑判决的合法性、正确性和统一性所采取的一项特殊程序。其目的在于多设置一道程序来维护死刑被告人的生命权。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7年1月1日重新收回死刑复核权,这是程序正义保证实体正义的体现,程序正义是法治社会的必然结果。被告人因为法律知识的欠缺且人身受到限制,导致被告人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行使辩护权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委托律师进行辩护。律师辩护作为刑事司法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到死刑复核程序之中符合我国“少杀、慎杀、防止错杀”的基本刑事政策,对从严控制死刑的适用、避免出现冤假错案,切实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2.1维护被告人的人权

由于被告人缺乏自我辩护能力,在这个公对私的刑事法律关系中, 司法机关是强者,司法人员多是法律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国家工作人员, 而被告人是一个弱者,对法律知识多是一知半解,经验更是谈不上。尽管他是一个犯罪的人,他的人权在司法程序中还是应该得到保障的。死刑核准程序中需要辩护律师向被告人提供帮助,这是尊重和保障被告人人权的具体体现。

在人权保护过程中,生命权是一个公民与生俱来的最重要权利。在具体行使辩护权的过程中,辩护律师首要的职责是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不法侵害。根据《刑事诉讼法》、《律师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辩护人负有根据事实和法律,有责任提出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这些规定,要求律师有责

任和义务在行使辩护权的过程中保障无辜的人免于死刑,保障有罪的人依法适用刑罚,从而维护被告人的生命权,促进我国法制建设的宣传和发展。

2.2实现刑事司法公正

刑事司法公正一方面是要求通过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和正确适用刑罚,控制犯罪,真正实现罪责刑相统一,实现实体上的公平和正义;另一方面要求通过严格遵循刑事诉讼程序,充分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实现程序正义。实现刑事司法的公正,离不开刑事法律的正确实施,而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则是每一位律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是保障处死刑被告人合法权益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众所周知,辩护权应当贯穿整个刑事诉讼法的始终,死刑复核程序当然也不例外。然而法律对死刑复核制度的规定一直非常笼统。其中最大的缺陷之一是在死刑复核制度中没有对律师的辩护权做出具体的规定。律师的辩护权如果在死刑复核过程中无法得到充分尊重,导致律师掌握的新证据或者重大立功情形不能及时向法庭提供,造成被告人被错误的执行死刑,那么死刑复核制度保护被告人生命权、贯彻“少杀、慎杀、防止滥杀”的政策便成为一纸空谈。因此,死刑案件中律师辩护权能否得到最大限度保障和尊重,不仅是一个国家对人权重视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司法程序公正的客观体现。

3.我国律师在死刑复核过程中辩护权缺位的原因

3.1法律职业的内忧外困

从传统原因上讲,我国的律师制度不发达、不完善,是导致我国律师

在死刑复核中行使辩护权尴尬的直接原因。具体而言:

3.1.1死刑复核过程中律师的辩护权得不到行业保护

《律师法》第40条规定,律师协会的七项职责中,第一项规定了保障律师依法执业,维护律师的合法权益,其他条目对保障律师的权益都没有太多帮助。但这项职责,律师协会现在也没有能力胜任。现行律师管理体制实质上仍然属于行政管理模式,律师自治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作为律师行业自治团体的律师协会权限太小,难以承担对律师行业的指导、监督和保护职能。在律师群体与司法行政机关发生冲突时,律师协会受命于司法行政机关,难以维护律师群体利益。而当律师在死刑复核过程中其辩护权遭到侵害时,律师协会难以组织有效力量来维护辩护律师的正当权利。

3.1.2社会公众的误解和当事人的错误期盼

从整个刑事诉讼的大环境来看,社会公众大部分人认为律师应当是社会公正的化身,是扭转案件胜负的救星,这对律师期望太高,对律师行使刑事辩护权要求太高。但也有人认为律师是挑词架讼之徒、是故意刁难司法机关的诉棍,对律师行使辩护权的做法不理解、不支持。而案件当事人则认为律师应当完全听自己的,律师应当帮自己制造证据,必须保证帮自己打赢官司。社会公众和当事人这些歧见,造成了不利于律师正确行使刑事辩护权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误导了社会、误导了一部分律师。①而具体到死刑复核程序中,律师的辩护权问题更加十分突出,甚至比一审、二审、再审程序中的辩护权更加难以解答公众的误解和当事人的期盼。也使得律师在整个死刑复核过程中辩护权背负了太多的社会意义,既满足不了部分人对律师辩护权的期望,也无法回应部分人的错误认识,更无法解答当事人的错误期盼。 ① 何秉群、崔素琴:“刑事诉讼中律师辩护全考量”,载《河北学刊》2010年第1期。

3.1.3律师执业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我国司法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普遍在20%以上,有很多水平不足、素质不高的人仅仅因为通过了司法考试而进入到了律师队伍中在具体的律师执业过程中,律师为追求经济利益,职业严重商业化,缺乏足够的自治和有力的监督,造成不良影响,做了很多违规的事,留给公众负面的认知,严重影响到了律师在执业过程中的声誉,给整个律师行业在承办具体案件过程中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3.2刑事立法的制度缺位

3.2.1律师辩护方地位在死刑复核过程中的缺位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作为控诉方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在死刑判决生效后发现确有错误时提起抗诉,还可以在罪犯执行死刑时派员临场监督,并可以提出纠正建议。由此可见,死刑复核程序是当然接受人民检察院的监督的,但是,笔者发现,在死刑复核程序中却没有辩护方的法律地位,只有控诉方的。应该说,在刑事诉讼中,控方与辩护方是相对立的双方,既然有控诉方的人民检察院在死刑复核程序中起着法律监督的作用,那么辩护方也应该参与到死刑复核程序中去,否则,如果只有控方没有辩方,那么象征着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天平就会倾斜,不仅司法公正无从谈起,而且会使法律的威信在人们心中跌落,并逐渐冷却人们心中炽热的法律情感。①应该说,这种现象对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是十分有害的,死刑复核程序是防止死刑错误适用的最后防线,不论是出于查明案件事实的需要,还是出于伦理的需要,都应当允许被告人委托辩护人进行最后的辩解,在事关被告人生命的①参见乔金茹:“辩护律师介入刑事审判后程序的法律思考”,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最后环节,更要保障被告人充分行使辩护权。

3.2.2律师辩护权在死刑复核法律规定中的缺位

我国实行的刑事审判制度是两审终审制,刑诉法在一、二审及审判监督程序中对于律师作为代理人、辩护人参加诉讼做了详细的规定,但在死刑复核程序中没有明确规定律师如何行使代理和辩护权利。2006年10月31日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将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三条修改为:“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该决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所有死刑案件复核都要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但是现行《刑事诉讼法》、新《刑事诉讼法》均未涉及到律师是否可以参与死刑复核程序,及如何参与死刑复核程序。尽管在2007年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复核死刑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但该规定同样对律师参与到复核程序没有做出任何规定。

随着复核程序收归最高人民法院,庞大的复核工作量让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们越来越希望律师参与到复核程序中,因此,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于2007年3月9日共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严格依法办案确保办理死刑案件质量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2008年5月21日又进一步出台了《保障律师依法履行辩护职责确保死刑案件办理质量的若干规定》。可见,国家非常重视死刑案件的办理,且要求发挥律师在其中的作用。这与当下建设和谐社会,少杀、慎杀的刑事政策是相吻合的。但是由于我国死刑复核制度属于法院内部上报审批制,并非以诉讼的程序进行审理,仅是材料、判决书等书面复核,与两审终审制存在很大的不同,即使被告人委托了律师,由于缺乏介入复核程序的具体规定,无法明确律师在死刑复核过程中享有哪些权利、何时介入死刑复核

程序、怎样行使权利、受侵害时如何维护权利等,律师实际上也没什么工作可以做。

3.3司法机关的消极配合

3.3.1在死刑复核过程中律师行使辩护权阻力重重

在办理死刑复核案件中,有些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律师行使辩护权时受到种种刁难。律师在死刑复核过程中对会见被告人的要求,往往被司法机关以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为由而拒绝。①特别是在个别涉及社会舆论的案件的庭审中,律师的正确辩护意见往往不被死刑复核合议庭法官采纳。以至于有人认为,这实质是无视了律师在死刑复核过程中的辩护权。

3.3.2死刑复核中律师辩护权得不到国家公权力的保障

律师辩护权无法得到国家公权力的保障,以至于被社会边缘化。边缘化的表现之一是律师因调查取证的需要而在与专门机关打交道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交涉力,司法机关对律师的意见置之不理;表现之二是在社会政治结构中,律师参与政治的权利几乎被忽略,律师关于司法制度改革的意见声音很小,不被接纳。此外,司法机关和有关部门对律师的偏见,也影响律师在死刑复核过程中辩护权的行使。与律师从业有关的某些行政主管部门,比如工商、物价、财税等部门,律师在执业过程中经常与他们打交道,这些部门对于律师的偏见对律师的正常执业有一定影响。

① 王静、王英韬:《死刑复核程序有效律师帮助问题研究》,载《法制研究》2009年第8期。

4.我国现行死刑复核制度下律师行使辩护权的途径 针对我国律师在死刑复核过程中其辩护权不到有效尊重的现状,通过分析和借鉴国外律师辩护权制度,笔者认为,关于律师辩护权的法律规制应坚持平等观、独立性、衡平性价值理念,以实现公正与效率相协调、司法公正与社会公平相统一为改革方向,以保障人权为立足点和落脚点。

4.1立法上的改进

在我国,律师是被动的、弱势的,如果没有法律为其撑腰很难想象律师在公权力强势的背景下行使辩护权,维护被告人的权利。为了维护辩护律师在死刑复核过程中的权利,维护被告人的权利,相关部门应当尽早立法,明确死刑复核过程中的辩护权,细化程序操作规则,使死刑复核程序既保证公正又保证效率。

首先,关于死刑复核程序中的辩护权在我国法律中是没有明确规定的,在《刑事诉讼法》第11条、(新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人民法院有义务保障被告人获得辩护”、第34四条(新刑事诉讼法第34条第三款)规定:“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第36条对第二款(新刑事诉讼法第38条)规定:“辩护律师自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实材料,同时可以同在押的被告人会见和通信。”等等。

对于上述的法律依据,规定很模糊,在理解上出现了歧义:有人认为上述法条只适用于普通审判程序,一审、二审结束后,被告人没有提出上诉的,辩护任务已经完成。但笔者认为,辩护权是宪法赋予的,刑事诉讼法中的“被告人”应是指所有诉讼程序中的被告人,“人民法院”也应该包括所有审级的人民法院,因此应当尽快制定相关的司法解释予以明确。

第二,明确辩护人的辩护权是完全符合死刑复核程序目的的。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就是为了控制死刑的数量和审判质量,更好的执行“少杀、慎杀、防止错杀”的刑事政策。让被告人享有最后的辩护机会,让辩护人充分的表达对一审、二审裁判的辩护意见,正是死刑复核程序的

意义所在,措施死刑复核程序作出合法、公正的裁决①。

第三,在刑事司法程序中存在有行政性质的程序是不符合现代立法原意的。先今的死刑复核程序往往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其表现形式就是法院内的秘密行政审批。从法理上讲,带有行政色彩的死刑复核程序评价改变审判程序作出的死刑判决是荒谬的。应当确立死刑复核阶段诉讼化,使死刑复核程序更加透明、公正。但是基于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转型期,庞大的人口基数等等原因,短时间内改变现有的死刑复核制度不太现实,但是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其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现有的死刑复核制度改变成诉讼制。

4.1.1完善律师会见权

辩护律师会见被告人是死刑复核程序中最重要的权利。对于被处死刑的被告人而言,死刑复核程序是其能够获得减轻或免除死刑判决的最后机会,但是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人在死刑复核阶段通常被羁押在看守所。如果辩护律师在此阶段不能充分会见被告人,就难以了解被告人的辩解理由或者提供法律意见,对于新介入的辩护律师而言,会见被告人更是全面了解案情的重要途径。

对于办案人员限制律师会见被告人的情况,在未来的司法解释中或工作意见中进一步明确辩护律师会见被告人不受次数的限制。且对看守所的行政体系进行改革,为死刑复核阶段的辩护律师提供方便。

4.1.2完善律师的调查取证权

调查取证权在律师的整个辩护过程中都非常重要。对于死刑复核程序,虽然证据在前面阶段已经收集的差不多了,但是不排除此阶段会有新的证据出现的可能,人命大于天,只要有一丝可能就要调查下去,必要的① 刘世友:“死刑复核程序被告人应享有律师辩护权”,载《理论新探》2012年2月。

时候可以重新组织质证。

新律师法虽然肯定了辩护律师的申请调查取证权,但是对辩护律师的这一权利为进一步细化,面对前文所述律师在死刑复核调查取证过程中面对的困境,在立法方面应当明确公权力机关可以帮助律师调查取证的情形:(1)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须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2)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而律师无法调查取证的材料;(3)律师无法自行调取,但是提供了相关线索或者说明可信理由的,检察机关或者法院应当为其收集、调取材料提供帮助。①

4.1.3建立死刑复核律师援助制度

在立法方面,建立死刑复核律师援助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一个辩护律师素质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被告人的生死。在1932 年的鲍威尔诉阿拉巴马州案(Powell v.Alabama)和吉迪恩诉文莱特案(Gideon v. Wainwright)的贡献下,美国制定宪法第六修正案,规定在死刑中律师帮助权是一项基本权利,因此适用于全美国。②在立法方面,美国律师协会提出了明确的立法建议,强化实现律师有效帮助的途径:(1)要求保留死刑的州,对辩护律师进行培训,以便使律师有能力适应死刑案件的审理;

(2)制定严格的指定辩护规则,只有那些合格的、有经验的律师才能被指定成为死刑案件中的辩护律师;(3)为每个死刑案件的被告人提供两名律师,以确保被告人获得充分的代表,并允许缺少死刑案件辩护经验的律师作为副手,以便使其获得此方面的经验;(4)增加死刑案件的辩护律师在执业律师中的合理比率并禁止各州规定死刑案件中辩护律师的最高收① 陈光中、汪海燕:《侦查阶段律师辩护问题研究——兼论修订后的实施问题》,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1期。

② [美]琳达·E卡特、埃伦·S·克莱斯伯格、斯考特·W·豪尔著,王秀梅、丘陵、曾塞刚译:《美国法精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费;(5)设立专项基金,以便为死刑案件辩护律师进行调查和聘请专家、证人提供必要的费用。①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应当为可能判处死刑的被告人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辩护。那么从逻辑上讲,进入死刑复核阶段的被告人就更应该安排对其进行法律援助了,这也符合设立死刑复核程序的初衷和目的。笔者认为:(1)法律援助制度需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实现最高人民法院与法律援助机构之间、法律援助机构与辩护律师之间、主办法官与辩护律师之间、辩护律师与被告人之间等各种关系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衔接;

(2)筛选高素质的、有经验法律从业者进入到死刑复核法律援助之中,切实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3)建立专门的资金为没有辩护能力的被告人聘请高素质的律师;(4)定期对符合死刑复核辩护条件的律师进行考核与培训。

4.2司法实务上的改进

4.2.1开通律师申诉渠道

在死刑复核过程中,辩护律师经常会遭受到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阻挠。面对此现状,国家机关应当设立专门的申诉途径来保护律师在死刑复核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以维护被告人的生命权。

4.2.2加强律师与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日常交流

对国家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与律师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其目的是提高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对律师权利的认识和了解,以减少律师和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之间的摩擦。加强律师与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互动交流。出现双方不和谐的原因究其本质在于双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太少,没① 熊秋红著:《刑事辩护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43-347页。

有沟通交流的途径。通过沟通和交流,增进二者之间的联系,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讨论案件,增进理解,减少摩擦,提高案件的进行效率,促进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4.2.3尊重律师直接言词辩护权

面对上文所述的最高院一般不接受律师在死刑复核裁决过程中当面提出辩护的困境,应当完善法院与辩护律师的联系机制。为了保证审判质量,最高人民法院承办法官应第一时间与被告人的辩护律师取得联系,合议庭应当认真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保证律师发言的完整性,并如实、详细记录律师意见。对被告人及辩护人提出的实施问题进行查明。对查明结果以及对辩解和辩护意见是否采纳,均应在裁定书中记载,并说明采纳或者不采纳的理由。

4.2.4尊重律师的阅卷权

面对律师在死刑复核过程中律师阅卷权,2007年新修订的律师法扩大了案件移送人民法院之后律师阅卷权的范围,从“与本案有关的材料”扩大到“所有材料”。面对最高院保护高院合议庭评议笔录的现状,笔者认为律师应当有权查阅除了法律规定的应当保密的材料以外的所有材料。例如法律规定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法院合议庭的评议笔录和法院评审委员会的会议记录等,除此之外所有的材料都应当供律师查阅。①

4.2.5尊重律师的知情权

当案件进入死刑复核阶段时,最高人民法院应当放下“超然”的姿态,其承办法官应当主动联系被告人的辩护律师,律师有权知道死刑复核的具① 参见王胜明、赵大鹏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页。

体时间;律师要有机会知道被告人揭发他人犯罪案件线索的查实结果、有机会知道对于律师提交的辩护意见是否已经采纳;有权得到复核程序中的裁判文书等等。

4.3律师自身的改进

4.3.1加强律师间的交流

面对强大的国家审判机关,被告人和辩护律师处于弱势地位,律师协会既没有组织负责管理、组织律师活动、为死刑复核律师维护权益,同时也没有给辩护律师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笔者认为,律师协会应当承担起保护辩护律师、为死刑复核的律师交流经验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

4.3.2建立完善的律师行业管理制度

面对被告人的生命将要被剥夺的处境,律师应当反思自己的专业水平是否足以胜任死刑复核阶段的辩护律师,是否自己能真正的尽职尽责为其辩护,鉴于刑罚的严厉性和刑罚的残酷性使得我们对辩护律师的专业素养比从事其他方向的律师要求更高。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美国死刑任职考核制度,只有在律师行业中达到标准的律师才能担任死刑复核的辩护律师。由于律师在死刑案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美国的律师协会特别制定了 《死刑案件辩护律师的指派与职责准则》,并在2003年2月又公布了修订版,以指导死刑辩护律师的代理活动。通过提出一个死刑辩护实务的全国参照的标准,来保证给所有可能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人以高质量的法律代理。这个准则,不但对死刑案件辩护律师的资格进行了具体规定,还对死刑案件中提供高质量法律代理计划的采纳与执行、负责机构的指派、辩护团队和支持服务、辩护律师的培训、资助与补偿、辩护团队调查、提起合

法主张的职责、对量刑的辩护等规定了具体要求。①

笔者认为借鉴美国律师协会死刑任职考核制度,可以有效地完善我国律师协会中有关死刑复核律师制度的欠缺,完善途径如下:

第一,建立从事死刑复核程序律师的花名册,要求这些律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法律功底,丰富的实战技能和较长的执业年限;

第二,定期对从事死刑复核案件辩护业务的律师进行考核,加强对死刑复核律师的监督。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着手,内部由专业的机构对其进行考核,外部考察通过考核律师的辩护记录以及一起办案的司法人员评价来整体考核其工作能力与状况。

第三,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和技能培训,如提高辩护律师争取从轻处罚、免于适用死刑等方面的能力;

第四,赋予被告人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并且对明显不能胜任死刑辩护工作的律师可以要求更换。

4.3.3强化律师的权利意识

“古往今来的许多法律工作者真是都表现得无愧于这个崇高的开明的职业,他们怀着纯真的忠诚竭尽自己的全部智慧担任了这个无比重要的职位。”“称我们为‘捍卫宪法的律师’,与称我们为‘刑事辩护律师’一样名副其实。”“为当事人个人辩护的同时,刑事辩护律师为此也维护和保护了我们社会中最民主制度的某一方面。”律师应该增强自身的职业神圣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身在法律职业共同体中的重要地位。律师作为改革开放后新兴职业群体,在经历长期发展之后,应当肩负起其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使命,以其自身权利的充分行使,来保证社会的正义与公平,成为公民权利的保护神,成为公平正义的守护者,成为一只较为独立、① 熊秋红著:《刑事辩护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02页。

超脱的社会力量,不再依附于有权机关,一味追逐商业利益,而应该如姜文在《让子弹飞》电影宣传时所说,要站着把钱挣了。

结 语

死刑复核制度作为正确惩罚被告人,挽救无辜被告人生命权的最后一道屏障,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基本国情,面对我国庞大人口基数下死刑复核面临既要保证质量又要提高效率的压力,死刑复核书面审核方式将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维护辩护律师在死刑复核中的辩护地位,弥补被告人专业知识上的欠

缺,是维护和体现我国“少杀、慎杀、防止错杀”刑事政策的体现。从律师辩护权方面,长期和短期措施并举的方式来完善死刑复核制度,对于维护我国刑事法律的威严、保护被告人的生命权、促进我国人权的进步和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已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现有死刑复核体制之下,如何在实务中解决律师辩护权被忽视的问题。在解决此问题的过程中,本文分别从立法、律师自身、司法实务操作三个角度进行了论述,通过司法实务操作和律师自身建设主要解决短期内律师在死刑复核过程中无法发挥辩护权的问题,而从立法上主要是探讨从长期上来解决死刑复核体制上的问题。笔者认为通过上述的举措基本上可以解决在死刑复核实务中律师辩护地位欠缺的现状。

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司法机关均面临严峻的压力。另外死刑复核是限制死刑、挽救被告人生命权的最后一道屏障,任何死刑复核制度上的修改都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关注和广泛的讨论。在不改变现有体制的情况下就上述措施如何妥善地介入到死刑复核程序中,找准恰当的时机仍是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光中、汪海燕.侦查阶段律师辩护问题研究——兼论修订后的实施问题[J].中国法学,2010,(1).

[2] 高咏.死刑复核程序中的律师辩护[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8).

[3]顾永忠.死刑核准权回归后被告人辩护权的行使与保障[J].中国司法,2006(5).

[4] 何秉群、崔素琴.刑事诉讼中律师辩护全考量[J].河北学刊,2010,(1).

[5] 刘世友.死刑复核程序被告人应享有律师辩护权[J].理论新探2012,(2).

[6]刘晓原.亲历廖思其死刑复核程序

[EB.OL].http://blog.sina/s/blog_53e71705100b61q.html,2008-11-3.

[7]乔金茹.辩护律师介入刑事审判后程序的法律思考[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1)

[8] 王胜明、赵大鹏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9] 王静、王英韬.死刑复核程序有效帮助律师问题研究[J].法制研究,2009,(8)

[10] Linda • E • Carter, Allen • S • g rice, Scott W • Jorge . The analysis of the American law,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9.

[11] 熊秋红.刑事辩护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2]杨明.死刑复核律师遭遇程序困境[J].瞭望周刊,2009,(11).

[13] 郑延普.中美死刑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14] 张栋.美国死刑程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15]谢柯.死刑复核程序中辩护律师的现状与未来[D].中国政法大学,2011.

[16]李凤军、张继峰.律师在死刑复核中的话语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

[17] Marchese Beccaria. Crimes and Punishments. China Encyclopedia Press.1993

[18]陈卫东.程序正义之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9]陈泽宪.死刑案件的辩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致谢辞

时光如同白驹过隙,美好的时光总是很快过去,回想四年的大学时光总是让我感叹。入学、军训、专业课、课余活动、班级工作···一幕幕仿佛是昨天发生的事情,大学四年中有过欢喜、有过颓废、有过奋斗、也经历过失败,但这些都是人生道路上应有的磨难,每经历过一次都让我成熟一次。

毕业临近,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刘兵老师,从大二的认识

实习,到平时的传道授业,再到现在的论文指导和人生职业规划,刘老师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虽然跟刘老师言语的交流并不多,更多的是以实际行动来给予我知指导。让我在这略有遗憾的大学生活里有一盏明亮的导航灯。其次,感谢学院的各位任课老师,在业务上给予我悉心的指导,让我从业务课到人格培养到综合素质都有质的提高,因为每一位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迥异的处事作风和垂身示范的言传身教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足以指引我以后的学习生活历程、弥补自身的缺陷。最后感谢团委辅导员高老师,感谢高老师陪我共同走完四年的大学历程,包容我的过错、锻炼我的能力。

要毕业了,虽然保送了本校的研究生,还要在学校度过两年的时光,但是我知道这两年时间是我步入社会的过渡期,跟大学四年的感受截然不同,同学们的各奔东西让我依依不舍,伤感的情绪萦绕于心头,一直挥之不去。最后祝愿各位同学前程似锦,祝各位老师工作顺利、事事顺心!

附 录

Crimes and Punishments

Marchese Beccaria

The useless profusion of punishments, which has never made men better induces me to inquire, whether the punishment of death be really just or useful in a well governed state? What right, I ask, have men to cut the throats of their fellow-creatures? Certainly not that on which the sovereignty and laws are

founded. The laws, as I have said before, are only the sum of the smallest portions of the private liberty of each individual, and represent the general will, which is the aggregate of that of each individual. Did any one ever give to others the right of taking away his life? Is it possible that, in the smallest portions of the liberty of each, sacrificed to the good of the public, can be contained the greatest of all good, life? If it were so, how shall it be reconciled to the maxim which tells us, that a man has no right to kill himself, which he certainly must have, if he could give it away to another?

But the punishment of death is not authorised by any right; for I have demonstrated that no such right exists. It is therefore a war of a whole nation against a citizen whose destruction they consider as necessary or useful to the general good. But if I can further demonstrate that it is neither necessary nor useful, I shall have gained the cause of humanity. The death of a citizen cannot be necessary but in one case: when, though deprived of his liberty, he has such power and connections as may endanger the security of the nation; when his existence may produce a dangerous revolution in the established form of government. But, even in this case, it can only be necessary when a nation is on the verge of recovering or losing its liberty, or in times of absolute anarchy, when the disorders themselves hold the place of laws: but in a reign of tranquillity, in a form of government approved by the united wishes of the nation, in a state well fortified from enemies without and supported by strength within, and opinion, perhaps more efficacious, where all power is lodged in the hands of a true sovereign, where riches can purchase pleasures and not authority, there can be no necessity for taking away the life of a subject.

If the experience of all ages be not sufficient to prove, that the punishment of death has never prevented determined men from injuring society, if the example of the Romans, if twenty years' reign of Elizabeth, empress of Russia, in which she gave the fathers of their country an example more illustrious than many conquests bought with blood; if, I say, all this be not sufficient to persuade mankind, who always suspect the voice of reason, and who choose rather to be led by authority, let us consult human nature in proof of my assertion.It is not the intenseness of the pain that has the greatest effect on the mind, but its continuance; for our sensibility is more easily and more powerfully affected by weak but repeated impressions, than by a violent but momentary impulse. The power of habit is universal over every sensible being. As it is by that we learn to speak, to walk, and to satisfy our necessities, so the ideas of morality are stamped on our minds by repeated impression. The death of a criminal is a terrible but momentary spectacle, and therefore a less efficacious method of deterring others than the continued example of a man deprived of his liberty, condemned, as a beast of burden, to repair, by his labour, the injury he has done to society, If I commit such a crime, says the spectator to himself, I shall be reduced to that miserable condition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A much more powerful preventive than the fear of death which men always behold in distant obscurity.

The terrors of death make so slight an impression, that it has not force enough to withstand the forgetfulness natural to mankind, even in the most essential things, especially when assisted by the passions. Violent impressions surprise us, but their effect is momentary; they are fit to produce those revolutions which instantly transform a common man into a Lacedaemonian

or a Persian; but in a free and quiet government they ought to be rather frequent than strong.

The execution of a criminal is to the multitude a spectacle which in some excites compassion mixed with indignation. These sentiments occupy the mind much more than that salutary terror which the laws endeavor to inspire; but, in the contemplation of continued suffering, terror is the only, or at least predominant sensation. The severity of a punishment should be just sufficient to excite compassion in the spectators, as it is intended more for them than for the criminal.

A punishment, to be just, should have only that degree of severity which is sufficient to deter others. Now there is no man whop upon the least reflection, would put in competition the total and perpetual loss of his liberty, with the greatest advantages he could possibly obtain in consequence of a crime. Perpetual slavery, then, has in it all that is necessary to deter the most hardened and determined, as much as the punishment of death. I say it has more. There are many who can look upon death with intrepidity and firmness, some through fanaticism, and others through vanity, which attends us even to the grave; others from a desperate resolution, either to get rid of their misery, or cease to live: but fanaticism and vanity forsake the criminal in slavery, in chains and fetters, in an iron cage, and despair seems rather the beginning than the end of their misery. The mind, by collecting itself and uniting all its force, can, for a moment, repel assailing grief; but its most vigorous efforts are insufficient to resist perpetual wretchedness.

In all nations, where death is used as a punishment, every example supposes a new crime committed; whereas, in perpetual slavery, every criminal affords

a frequent and lasting example; and if it be necessary that men should often be witnesses of the power of the laws, criminals should often be put to death: but this supposes a frequency of crimes; and from hence this punishment will cease to have its effect, so that it must be useful and useless at the same time. I shall be told that perpetual slavery is as painful a punishment as death, and therefore as cruel. I answer, that if all the miserable moments in the life of a slave were collected into one point, it would be a more cruel punishment than any other; but these are scattered through his whole life, whilst the pain of death exerts all its force in a moment. There is also another advantage in the punishment of slavery, which is, that it is more terrible to the spectator than to the sufferer himself; for the spectator considers the sum of all his wretched moments whilst the sufferer, by the misery of the present, is prevented from thinking of the future. All evils are increased by the imagination, and the sufferer finds resources and consolations of which the spectators are ignorant, who judge by their own sensibility of what passes in a mind by habit grown callous to misfortune.

Let us, for a moment, attend to the reasoning of a robber or assassin, who is deterred from violating the laws by the gibbet or the wheel. I am sensible, that to develop the sentiments of one's own heart is an art which education only can teach; but although a villain may not be able to give a clear account of his principles, they nevertheless influence his conduct. He reasons thus: "What are these laws that I am bound to respect, which make so great a difference between me and the rich man? He refuses me the farthing I ask of him, and excuses himself by bidding me have recourse to labour, with which he is unacquainted."

"Who made these laws? The rich and the great, who never deigned to visit the miserable hut of the poor, who have never seen him dividing a piece of mouldy bread, amidst the cries of his famished children and the tears of his wife. Let us break those ties, fatal to the greatest part of mankind, and only useful to a few indolent tyrants. Let us attack injustice at its source. I will return to my natural state of independence. I shall live free and happy on the fruits of my courage and industry. A day of pain and repentance may come, but it will be short; and for an hour of grief I shall enjoy years of pleasure and liberty. King of a small number as determined as myself, I will correct the mistakes of fortune, and I shall see those tyrants grow pale and tremble at the sight of him, whom, with insulting pride, they would not suffer to rank with their dogs and horses."

Religion then presents itself to the mind of this lawless villain, and, promising him almost a certainty of eternal happiness upon the easy terms of repentance, contributes much to lessen the horror of the last scene of the tragedy.

The punishment of death is pernicious to society, from the example of barbarity it affords. If the passions, or the necessity of war, have taught men to shed the blood of their fellow creatures, the laws, which are intended to moderate the ferocity of mankind, should not increase it by examples of barbarity, the more horrible as this punishment is usually attended with formal pageantry. Is it not absurd, that the laws, which detest and punish homicide, should, in order to prevent murder, publicly commit murder themselves? What are the true and most useful laws? Those compacts and conditions which all would propose and observe in those moments when private interest is silent,

or combined with that of the public. What are the natural sentiments of every person concerning the punishment of death? We may read them in the contempt and indignation with which every one looks on the executioner, who is nevertheless an innocent executor of the public will, a good citizen, who contributes to the advantage of society, the instrument of the general security within, as good soldiers are without. What then is the origin of this contradiction? Why is this sentiment of mankind indelible to the scandal of reason? It is, that, in a secret corner of the mind, in which the original impressions of nature are still preserved, men discover a sentiment which tells them, that their lives are not lawfully in the power of any one, but of that necessity only which with its iron sceptre rules the universe.I

论犯罪与刑罚

贝卡利亚

这种永远也不会使人变好的、无益地滥加适用的刑罚促使我来研究这一个问题:死刑在良好的管理制度下是否是真正有益的和公正的呢?人们所拥有的杀害同类的权利又是什么权利呢?毫无疑问,它不是最高权力和法律作为根据的那种权利。最高的权力和法律不是别的,而是每个的个人自由中最微小的部分的总合,它们代表着人们共同的意志,即所有个别意志的统一,可是谁愿意让别人来处置自己的生命呢?难道说人们牺牲个人自由中最微小的一部分竟是为了进一步牺牲最宝贵的生命,这是可能的吗?即或这是可能的,那么这同人们没有权利剥夺自己的生命的观点又如何相一致呢?如果人们能够把这种权力交给他人或者整个社会,那他就应该有这种权利。

所以正如我所指出的,死刑不可能成为一种权利,因此也不是一种权利。死刑是国家认为剥夺某个公民的生命是必要的或有益的时候,与该公

民之间的战争。如果我能证明出,死刑既不是有益也不是必要的话,那我在保卫人类的事业方面就获得了胜利。

剥夺一个公民的生命只有根据以下两个原因,才可以认为是必要的:第一,当一个人甚至被剥夺了自由以后,他还拥有这样的联系和这样的实力,以致威胁到国家的安全;而且他的存在可能引起不利于现存政体的变革。因此,当国家归还公民所交出的自由或者失掉自己的自由的时候;或者当混乱代替了法律的无政府状态的时候,剥夺公民的生命才是必要的。但是,在法律正常统治的情况下,在政体符合于整个民族的愿望,而且对外对内部依靠实力和或能比实力更有意义的社会舆论的情况下,在政权属于真正的主权者并且财富只能够买到享乐而买不到势力的地方,我看不出有处死公民的任何必要性,但是他的死亡是制止其他人犯罪的唯一有效的手段时除外,这就是死刑可以被认为是公正的和必要的第二个根据。

各个世纪的经验表明最重的刑罚从来没有能够阻止了决心侵害社会的人们的行为,罗马的公民和莫斯科叶利萨维蒂女皇在二十年的统治时期都曾提供了范例,这位女皇曾为人民之父提供了最低限度相当于用祖国儿子的鲜血所换来的许多胜利的著名榜样。如果这种经验和榜样,还不能够使那些认为理智的语言永远是可怀疑的而只有权力的语言才是真实的人们信服的话。那么为了要了解我的论断是合乎真理的,只要考察一下人的本性就够了。

能给人们的心灵以最大的影响的,并不是刑罚的残酷,而是刑罚的持续时间,因为虽很淡薄但却重复着的印象是比强烈的但却很快就过去的刺激,更容易和更稳定地影响着我们感觉。一切有感觉的生物都是受习惯支配的。如同人的于习惯而说话,行走和动作一样,道德观念只是由于人们受到它的长期的和重复着的印象的刺激才固定在人们的心灵上。制止犯罪发生的最有效的手段,并不是处死坏人这种骇人听闻但却是一瞬间的场

面,而是被剥夺自由并且变成为耕畜一样的人以自己的劳动来补偿他给社会造成的损失的这种长期的痛苦的实例。如果我犯了这种罪的话,那我也将要长久地过着同样的牛马般的生活,这种经常的从而也是有效的提示,是比人们总觉得好象很疏远而又模糊不清的死亡观念更为强有力的。

不管死刑所造成的印象是如何的强烈,但是这种印象会很快地被遗忘,人们甚至是对待最重要的事情上也会有这样善忘情况特别是受到欲望的影响以后。一般的规律是:强烈的欲望能够一时地支配人们,因此它能把正常的人变成为柔弱的波斯人或者变成斯巴达人。但是在自由的安宁的政权下,印象应当是经常的而不是强烈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死刑是一种给人们看的场面,它能激起某些人带有愤怒心情的同情感。这两种感情比法律所预计的那种能使人们得到拯救的恐怖感情更能占据观众的心理。但是在采用温和的时间延续很长的刑罚的情况下,占统治地位的却是恐怖的感情,因为它是唯一能产生的感情。看来,立法者对刑罚的严厉程度应当规定的界限,就在观众位的同情心开始比刑罚所激起的其他感情占优势的地方,这时刑罚与其说是为罪犯而执行的,还不如说是为观众而执行的。

要使刑罚成为公正的,刑罚就不应当超过足以制止人们犯罪的严厉程度。不论犯罪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利益,也没有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还会同意永远失掉自由的全部自由。因此即使是为了制止最坚决的人犯罪,以终身奴役刑来代替死刑已是足够严厉的了。补充一句:终身奴役甚至比死刑更可怕。许多人都是以坚强和泰然自若的心情来对待死刑的:有的人是由于狂热,有的人是由于虚荣心(它几乎总是伴随着人们到坟墓中)有的人则是在作最后绝望的挣扎——或者死亡或者结束自己的灾难。但是无论狂热或者虚荣心在手铐和脚镣的面前,在棍棒的面前以及在枷板和铁的牢笼面前都支持不住的;这是由于绝望而犯罪的人将会见到他的苦难不是结束

了而只是开始。我们的心灵宁可忍受住暴力和一时的极端痛苦,而不愿忍受长期的毫不间断的折磨,因为在前一种情况下它可以鼓起勇气来应付这一刹那间。但是为了忍受后一种折磨就是付出全力来也是不够的。执行死刑给予人民的每一次教训,都是以新的犯罪行为为前提的。在适用终身奴役刑的情况下,为了提供无数的经常的例子,只有一个罪就够了。如果让人们经常地看到法律威力的表现是很重要的,那么就应当在每相隔不长的时间内执行一次死刑。因此犯罪应当是经常发生的为了使这种刑罚成为有益的,必须使它不给人们造成它所应该造成的全部印象,即它应当是有益的同时又是无益的。人们会对我说,终身奴役刑同死刑是一样的痛苦,因而也是一样的残酷。我将这样来回答:如果把被奴役的全部不幸时刻都加在一起。那么奴役甚至可能比死刑还残酷的。但是这些时刻是分散在整个的生活里面的,而死刑的作用只在一刹那间便全部表现出来。奴役这种刑罚的优点也就在于,它便看到这种刑罚的人比受到这种刑罚的人还要惧怕。对于旁观者来就,所有的不幸是全部总合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此刻的不幸却使服刑者不去想未来的痛苦。旁观者的想象力把全部的痛苦给夸大了,而忍受着这些痛苦的人却可以找到力量和安慰,这种力量和安慰是旁观者所不知道的和由于他是以自己的感受来看待不幸人的振作起来的精神因而不相信。

对于强盗和杀人犯来说,只有绞架或车裂刑才是制止他们犯法的对策。我知道,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才能是一种艺术,而这种艺术又只是受了教育才能得来的。但是即或强盗不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行为的准则,还不能由此就得出结论说:他的行为并不遵守这种准则。请看,强盗或杀人凶手是如何考虑问题的。——这用深渊把我和富人给分开了的,而我又应当尊重的法律是些什么法律呢?富人拒绝给我向他恳求的一文钱但他为了自己辩护说。他送我去做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的工作。谁制定了这些法

律?是那些有钱有势的人,他们从来也没有亲自访问过穷人的可怜的茅舍,他们从来也不需要在无辜的饥饿儿童的叫喊声中和妻子的眼泪下将一块生了霉的面包分成几份。我们要粉碎对于大多数人不利,而只对于少数的悠闲的暴君有利的束缚。我们要从根本上铲除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我要回到天然的独立状态,作为一个自由和幸福的人而生活,享受自己的勇敢和声巧的果实。悲痛和忏悔的一天可能要到来,但这并不会长久地继续下去。我为了多年的自由和享乐所付出的代价,只不过是一日的痛苦。我成为少数人的首领之后,将要纠正命运的错误,让暴君在那些他们曾轻蔑傲然地认为连自己的牛马都不如的人们的面前脸色苍白和发起抖来。作恶多端的恶人也会想起宗教。当宗教能轻易给他以忏悔的机会并使他将来能几乎毫无疑问地得到永远的幸福的时候。宗教便大大地减轻了最后一个悲剧(刑罚)的恐怖性。

死刑不可能是有益的,因为它为人们提供了残酷的榜样。如果说战争的欲望或必要性教导人们流出鲜学,那么任务在于使人们的性情变得温和的法律就不应当再提供一个多余的残酷的榜样,特别是那种悲惨的榜样,根据法律若无其事地杀人,而且奠定一定的形式和手续。我觉得,是法律作为共同意志的表现,既禁止杀人并惩罚杀人犯,同时自己又去杀人,为了防止公民杀人,自己却公开地杀人,这是荒谬的。什么样的法律是合乎真理的和最有益的呢?这就是当人们总是服从的私人利益的呼声平息下来时候或者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结合起来的时候,人人都愿意遵守和提出的那种契约和那些规则。死刑能引起什么样的感情呢?我们在人人注视着刽子手时所怀着的那种恶感和轻视中可以看出这种感情。要知道刽子手也只不过是公众意志的无罪的执行者,是促进公共福利的善良人,他和在对外方面保卫着国家安全的勇敢士兵是一样的,他是保无国内安全的必要工具。这一矛盾的源泉何在呢?为什么能消除人们中间理性感到惭愧的这种

感情呢?这是因为人们在心灵的最隐秘的地方,总是保留着这样一种信念,即除了以铁的权柄统治着整于宇宙的必要性以外,他们的生命是任何人也没有权利来支配的。

37

摘 要

死刑复核制度作为独立于两审终审制之外保护被告人生命权的司法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最高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经过四年时间的检验,已经开始步入正轨,我国的死刑核准率明显下降,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该制度仍存在一些缺陷,特别是呼吁辩护律师参与死刑复核程序的提议没有落到实处。律师参与权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主要原因是死刑复核程序中制度保障的缺位导致了辩护律师难以进入死刑复核阶段,致使被告人的辩护权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死刑复核程序的行政核准性质也制约了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本文通过分析在死刑复核程序中律师辩护的现状、比较国内外刑事法律活动中的律师制度,试论述我国律师辩护权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死刑复核 律师 辩护权 保障机制

ABSTRACT

Death penalty review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It is a judicial system that is independent in the system of final judgment after two trials to protect the life right of the defendant’s death penalty. After the Restoration of Supreme Court to death penalty for four years, it has been on the right track and makes a great achievement because the rate of unapproved death penalt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in this system, especially the suggestion of calling on the defense lawy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dure of death penalty wasn’t earnestly fulfilled. Lawyers are not ensured their deserved participation’s right, which is mainly due to the absence of systematic guarantee in death penalty review procedures and makes it difficult for the defense lawyers to reach the death penalty review stage. In addition, the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of death penalty review procedures also restrict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lawyer defense in the death penalty review procedures and compare the lawyer systems in the criminal legal activ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ry to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awyer defense in the death penalty review procedures.

Key Words:Death Penalty Review: Lawyers: The Defense Right; Safeguard

Mechanism

目 录

摘要 ..................................................................................................................................... 1 ABSTRACT .......................................................................................................................... 2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3

1.律师辩护权在死刑复核过程中的尴尬地位 .......................................... 4

1.1向最高院提出辩护意见的困境 ..................................................................... 4

1.2调查取证的困境 ................................................................................................ 6

1.3会见被告人的困境 ........................................................................................... 6

1.4阅卷方面的困境 ................................................................................................ 6

2.我国律师辩护权在死刑复核中的重要意义 .......................................... 7

2.1维护被告人的人权 ........................................................................................... 8

2.2实现刑事司法公正 ........................................................................................... 9

3.我国律师在死刑复核过程中辩护权缺位的原因 ................................ 9

3.1法律职业的内忧外困 ....................................................................................... 9

3.2刑事立法的制度缺位 ..................................................................................... 11

3.3司法机关的消极配合 ..................................................................................... 13

4.我国现行死刑复核制度下律师行使辩护权的途径 ........................ 14

4.1立法上的改进 .................................................................................................. 15

4.2司法实务上的改进 ......................................................................................... 18

4.3律师自身的改进 .............................................................................................. 20 结语 ................................................................................................................................... 22 参考文献 ........................................................................................................................ 23 致谢辞 .............................................................................................................................. 25 附录 ................................................................................................................................... 26

文献综述

死刑作为最严酷的刑罚,具有不可逆转性,一旦发生冤假错案,后果不堪设想。为避免发生冤假错案、维护我国法律的公平正义和保护犯罪人生命权,我国法律所设定的死刑复核制度在限制和复核死刑方面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就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而言,律师的辩护权在死刑复核制度中一直处于无法律具体规定的尴尬地位,这使得律师在具体的法律实务中缚手缚脚,难以有效地维护被告人的权益。

著名刑法学家樊崇义、刑诉法学家陈卫东、著名律师田文昌等多次在死刑复核研讨会上对律师介入死刑复核程序、完善律师的辩护地位给予支持和肯定。

对于律师参与到死刑复核程序,充分发挥自身的职业特性、有效行使辩护权,学界有以下几种改革意见:

第一种观点以法学家陈卫东为代表,陈卫东在《程序正义之路》(第一卷)中提到将死刑复核制度原有的法院内部上报审核方式改为诉讼方式,运用“法官居中裁判,控辩双方相互辩驳”的方法来改变律师在死刑复核制度中尴尬的辩护地位。①这种观点在学界中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和认可,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但是在司法实践过程中死刑复核制度如果按照一审二审的方式进行改革,必然要从立法和实务方面进行配套改革,短时间内仍无法改变律师辩护权尴尬的现状。另外,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最高人民法院面临的社会矛盾、人口基数等各方面的压力极大,故而从实务角度讲这种方式在近期内无法得以实现。

另一种观点即陈泽宪在《死刑案件的辩护》中提出,死刑复核应当短①陈卫东:《程序正义之路》,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期和长期改革应当同时进行,在现有的死刑复核体制下制定配套的司法解释,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法官在实践中的自由裁量权,允许律师参加死刑复核案件的讨论和裁决。另外着手制定相关的修正案,尊重律师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的辩护权,完善律师队伍自身的保障机制,加强司法机关与律师的交流与合作。①这一观点从近期和长远的角度出发考虑我国法制建设发展的现状,既能从长远方面逐渐改变律师辩护权在死刑复核中的尴尬地位,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律师无法为被告人做有效辩护的局面。

律师辩护权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的有效行使,不仅是我国法制迈向崭新阶段的标志,更是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新标志。虽然变革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也会经历阵痛,但唯有变革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安宁、推动人们法律素养的提高、保证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

① 陈泽宪:《死刑案件的辩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页。

引 言

被告人自身法律知识的欠缺,人身受到各种限制,无法在死刑复核程序中为自己有效地作辩护、维护自己的生命权。基于此,律师在死刑复核程序中行使辩护权、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才显得尤为重要。律师在死刑复核程序中为被告人有效的行使辩护权,不仅是我国法律公平正义的要求,更是日益发展的人权保护的需要。

但是由于《刑事诉讼法》在死刑复核方面对律师辩护权的模糊规定,使得律师在代理死刑案件时缺乏法律明文规定的依托,在具体法律操作过程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碍和不配合,而律师本身队伍的不健全、社会对律师行业的错误认识等原因造成了律师在实务操作中地位尴尬。究其本质原因在于我国死刑复核中律师辩护制度保障的不健全,是制度方面的原因。但是鉴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巨大社会压力,书面审查死刑的复核方式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就如何在现有法律体制下完善和保障律师在死刑复核制度中的辩护权,进而使无辜的人免受死刑、有罪的人正确适用刑罚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本文拟从律师在死刑复核制度中地位尴尬的现状出发,分析律师辩护地位尴尬的原因,从而探讨在实务过程中我国死刑复核制度中保障律师辩护权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探究在现有体制的基础上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障辩护律师辩护权的有效发挥,以期能对死刑复核制度的完善贡献绵薄之力。

1.律师辩护权在死刑复核过程中的尴尬地位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和今年3月14日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新《刑事诉讼法》均未对律师能否参与和如何参与死刑复核程序作出明确规定。而早在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律师参与第二审和死刑复核诉讼活动的几个问题的电话答复》中指出,“死刑复核程序是一种不同于第一审和第二审的特殊程序。在死刑复核程序中,律师可否参加诉讼活动的问题,法律没有规定,因此不能按照第一审、第二审程序中关于律师参加诉讼的有关规定办理。”此答复经常被用来作为拒绝律师参与死刑复核程序的依据。在2007年最高法院将死刑复核权收回后,这种情况有所好转。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于2007年3月9日颁布的《关于进一步严格依法办案确保办理死刑案件质量的意见》中规定:“死刑案件复核期间,被告人委托的辩护人提出听取意见要求的,应当听取辩护人的意见,并制作笔录附卷。辩护人提出书面意见的,应当附卷。”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2008年5月21日《关于充分保障律师依法履行辩护职责确保死刑案件办理质量的若干规定》第17条规定:“死刑案件复核期间,被告人的律师提出当面反映意见要求或者提交证据材料的,人民法院有关合议庭应当在工作时间和办公场所接待,并制作笔录附卷。律师提出的书面意见,应当附卷。”这一规定为刑事辩护律师参与死刑复核程序提供了依据,但该规定过于原则,缺乏细致具体的规定,这给律师在死刑复核过程中具体行使辩护权带来了很大难度。

1.1向最高院提出辩护意见的困境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对律师在死刑复核中提交辩护意见并没有规定,也就是说最高院在审理死刑复核案件的时候是不听取辩护律师意见的。而

在2007年最高院收回死刑复核权以后,部分突破了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允许辩护律师向负责死刑复核的合议庭提出辩护意见,在今年刚通过的新《刑事诉讼法》对此进行了明文规定:“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应当讯问被告人,辩护律师提出要求的,应当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实践中,书面辩护意见的递交方式是邮寄递交,表明案件性质及被告人姓名,直接邮寄至相关死刑复核庭内勤处,内勤处分类整理后送交承办法官。以下是北京尚权律师事务所承办的死刑复核程序案件的部分工作记录。①

“林旭案工作记录:2008年11月25日以特快专递形式将材料递交到最高院刑四庭有机材料包括:委托手续、律师根据掌握的案件材料形成的辩护意见、要求会见承办法官的申请。2008年11月26日接到快递公司反馈短信,材料已送达。”

“赵志军案工作记录:2008年7月2日通过特快专递的方式将辩护意见和相关材料邮寄至最高法院刑三庭。2008年7月7日打电话与最高院刑三庭内勤联系,回复说已收到递交的材料,并且已经将材料分递给办案法官”

根据上面的两份工作记录以及实践中的普遍经验,律师提交辩护意见后唯一能得到的就是快递公司的反馈信息或者最高院受理庭内勤处的反馈,而法官对收到的材料不会当面与辩护律师交流。唯一能给我们带来惊喜的是2009年5月的夏俊峰案其死刑复核最高院合议庭法官应律师陈有西申请,双方进行了一个小时的交谈。这虽然说明法官开始约见律师并当面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但是作为个案,不能代表和改变目前律师向法官提交辩护意见的尴尬困境。② ①

② 参见杨明:“死刑复核律师遭遇程序困境”,载《瞭望新闻周刊》2009年第11期。 顾永忠:“死刑核准权回归后被告人辩护权的行使与保障”,载《中国司法》2006 年第 5 期

1.2调查取证的困境

在死刑复核程序中,律师自行调查取证没有受到太严重的阻碍,最高人民法院一般也认可律师自行调查取证得到的证据。新委托的律师一般有两种途径来获得证据,一种是被告人家属提供,另外一种是一审、二审辩护律师提供。可是被告人家属提供的证据非常有限,虽然一审、二审辩护律师拥全面的材料,但却没有提供给新委托律师证据的义务,如果一审、二审律师不配合,那么辩护律师也无能为力。申请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检察院调查取证一般会以死刑复核阶段律师申请调查取证没有法律依据为由而拒绝。①因此,辩护律师在死刑复核过程中调查取证的能力和局面是非常消极的。

1.3会见被告人的困境

刑事诉讼法关于死刑复核阶段并未明确辩护律师的会见权。最高人民法院的态度是:一方面,不安排律师会见被告人,因为法律没有明文的规定;另一方面,如果看守所同意律师会见被告人,最高人民法院一般不会反对和干涉。②但是全国各地看守所的政策不一,有的看守所要求低,不需要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准同意,律师持相关手续就可以会见;而有的地方看守所要求提供最高人民法院的同意函,最高人民法院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以无法律依据为由拒绝发函。法律规定的缺失、看守所权力的放任以及最高法院“超然”的姿态,导致律师能否成功地与被告人会面充满不确定性。

1.4阅卷方面的困境

如果说律师会见被告人还有一丝可能的话,那么律师在死刑复核阶段实现阅卷权则完全没有成功的先例。目前相关的法律和司法解释都没有明①

② 王静、王英韬:“死刑复核程序有效帮助律师问题研究”,载《法制研究》2009年第8期。 刘晓原:“亲历廖思其死刑复核”,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e71705100b6lq.html,2008年10月3日阅。

确死刑复核阶段律师是否有阅卷的权利,在实践过程中律师基本上都无法阅卷,这给死刑复核律师的辩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根据《刑事诉讼法》第36条的规定,辩护律师自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日起,有权查阅、摘抄、复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实的材料。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此没有任何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颁布的《关于充分保障律师已发履行辩护职责,确保死刑案件办理质量的若干规定》进一步强调了死刑案件中律师的阅卷权:“人民法院受理死刑案件后,应当及时通知辩护律师查阅案卷,并积极创造条件,为律师查阅、复制指控犯罪事实的材料提供方便。”对于上述规定是否同样适用死刑复核程序,最高人民法院的观点十分明确,那就是认为律师在死刑复核程序中不能阅卷,原因是案卷中有下级法院合议庭评议笔录和审判委员会讨论记录,而合议庭评议笔录好审判委员会讨论记录是不得查阅、复制的,所以案卷不能被查阅、复制。①

2.我国律师辩护权在死刑复核中的重要意义

由于死刑是惩罚犯罪最严厉的刑罚,由于其执行和实施的不可弥补① 高咏:“死刑复核程序中的律师辩护”,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8期。

性、不可挽回性,一旦出现冤假错案其影响难以估计。为了最大限度的维护死刑被告人的生命权,防止出现冤假错案,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我国在两审终审制之外设置了死刑复核制度,这是我国为了确保死刑判决的合法性、正确性和统一性所采取的一项特殊程序。其目的在于多设置一道程序来维护死刑被告人的生命权。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7年1月1日重新收回死刑复核权,这是程序正义保证实体正义的体现,程序正义是法治社会的必然结果。被告人因为法律知识的欠缺且人身受到限制,导致被告人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行使辩护权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委托律师进行辩护。律师辩护作为刑事司法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到死刑复核程序之中符合我国“少杀、慎杀、防止错杀”的基本刑事政策,对从严控制死刑的适用、避免出现冤假错案,切实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2.1维护被告人的人权

由于被告人缺乏自我辩护能力,在这个公对私的刑事法律关系中, 司法机关是强者,司法人员多是法律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国家工作人员, 而被告人是一个弱者,对法律知识多是一知半解,经验更是谈不上。尽管他是一个犯罪的人,他的人权在司法程序中还是应该得到保障的。死刑核准程序中需要辩护律师向被告人提供帮助,这是尊重和保障被告人人权的具体体现。

在人权保护过程中,生命权是一个公民与生俱来的最重要权利。在具体行使辩护权的过程中,辩护律师首要的职责是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不法侵害。根据《刑事诉讼法》、《律师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辩护人负有根据事实和法律,有责任提出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这些规定,要求律师有责

任和义务在行使辩护权的过程中保障无辜的人免于死刑,保障有罪的人依法适用刑罚,从而维护被告人的生命权,促进我国法制建设的宣传和发展。

2.2实现刑事司法公正

刑事司法公正一方面是要求通过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和正确适用刑罚,控制犯罪,真正实现罪责刑相统一,实现实体上的公平和正义;另一方面要求通过严格遵循刑事诉讼程序,充分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实现程序正义。实现刑事司法的公正,离不开刑事法律的正确实施,而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则是每一位律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是保障处死刑被告人合法权益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众所周知,辩护权应当贯穿整个刑事诉讼法的始终,死刑复核程序当然也不例外。然而法律对死刑复核制度的规定一直非常笼统。其中最大的缺陷之一是在死刑复核制度中没有对律师的辩护权做出具体的规定。律师的辩护权如果在死刑复核过程中无法得到充分尊重,导致律师掌握的新证据或者重大立功情形不能及时向法庭提供,造成被告人被错误的执行死刑,那么死刑复核制度保护被告人生命权、贯彻“少杀、慎杀、防止滥杀”的政策便成为一纸空谈。因此,死刑案件中律师辩护权能否得到最大限度保障和尊重,不仅是一个国家对人权重视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司法程序公正的客观体现。

3.我国律师在死刑复核过程中辩护权缺位的原因

3.1法律职业的内忧外困

从传统原因上讲,我国的律师制度不发达、不完善,是导致我国律师

在死刑复核中行使辩护权尴尬的直接原因。具体而言:

3.1.1死刑复核过程中律师的辩护权得不到行业保护

《律师法》第40条规定,律师协会的七项职责中,第一项规定了保障律师依法执业,维护律师的合法权益,其他条目对保障律师的权益都没有太多帮助。但这项职责,律师协会现在也没有能力胜任。现行律师管理体制实质上仍然属于行政管理模式,律师自治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作为律师行业自治团体的律师协会权限太小,难以承担对律师行业的指导、监督和保护职能。在律师群体与司法行政机关发生冲突时,律师协会受命于司法行政机关,难以维护律师群体利益。而当律师在死刑复核过程中其辩护权遭到侵害时,律师协会难以组织有效力量来维护辩护律师的正当权利。

3.1.2社会公众的误解和当事人的错误期盼

从整个刑事诉讼的大环境来看,社会公众大部分人认为律师应当是社会公正的化身,是扭转案件胜负的救星,这对律师期望太高,对律师行使刑事辩护权要求太高。但也有人认为律师是挑词架讼之徒、是故意刁难司法机关的诉棍,对律师行使辩护权的做法不理解、不支持。而案件当事人则认为律师应当完全听自己的,律师应当帮自己制造证据,必须保证帮自己打赢官司。社会公众和当事人这些歧见,造成了不利于律师正确行使刑事辩护权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误导了社会、误导了一部分律师。①而具体到死刑复核程序中,律师的辩护权问题更加十分突出,甚至比一审、二审、再审程序中的辩护权更加难以解答公众的误解和当事人的期盼。也使得律师在整个死刑复核过程中辩护权背负了太多的社会意义,既满足不了部分人对律师辩护权的期望,也无法回应部分人的错误认识,更无法解答当事人的错误期盼。 ① 何秉群、崔素琴:“刑事诉讼中律师辩护全考量”,载《河北学刊》2010年第1期。

3.1.3律师执业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我国司法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普遍在20%以上,有很多水平不足、素质不高的人仅仅因为通过了司法考试而进入到了律师队伍中在具体的律师执业过程中,律师为追求经济利益,职业严重商业化,缺乏足够的自治和有力的监督,造成不良影响,做了很多违规的事,留给公众负面的认知,严重影响到了律师在执业过程中的声誉,给整个律师行业在承办具体案件过程中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3.2刑事立法的制度缺位

3.2.1律师辩护方地位在死刑复核过程中的缺位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作为控诉方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在死刑判决生效后发现确有错误时提起抗诉,还可以在罪犯执行死刑时派员临场监督,并可以提出纠正建议。由此可见,死刑复核程序是当然接受人民检察院的监督的,但是,笔者发现,在死刑复核程序中却没有辩护方的法律地位,只有控诉方的。应该说,在刑事诉讼中,控方与辩护方是相对立的双方,既然有控诉方的人民检察院在死刑复核程序中起着法律监督的作用,那么辩护方也应该参与到死刑复核程序中去,否则,如果只有控方没有辩方,那么象征着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天平就会倾斜,不仅司法公正无从谈起,而且会使法律的威信在人们心中跌落,并逐渐冷却人们心中炽热的法律情感。①应该说,这种现象对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是十分有害的,死刑复核程序是防止死刑错误适用的最后防线,不论是出于查明案件事实的需要,还是出于伦理的需要,都应当允许被告人委托辩护人进行最后的辩解,在事关被告人生命的①参见乔金茹:“辩护律师介入刑事审判后程序的法律思考”,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最后环节,更要保障被告人充分行使辩护权。

3.2.2律师辩护权在死刑复核法律规定中的缺位

我国实行的刑事审判制度是两审终审制,刑诉法在一、二审及审判监督程序中对于律师作为代理人、辩护人参加诉讼做了详细的规定,但在死刑复核程序中没有明确规定律师如何行使代理和辩护权利。2006年10月31日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将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三条修改为:“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该决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所有死刑案件复核都要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但是现行《刑事诉讼法》、新《刑事诉讼法》均未涉及到律师是否可以参与死刑复核程序,及如何参与死刑复核程序。尽管在2007年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复核死刑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但该规定同样对律师参与到复核程序没有做出任何规定。

随着复核程序收归最高人民法院,庞大的复核工作量让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们越来越希望律师参与到复核程序中,因此,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于2007年3月9日共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严格依法办案确保办理死刑案件质量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2008年5月21日又进一步出台了《保障律师依法履行辩护职责确保死刑案件办理质量的若干规定》。可见,国家非常重视死刑案件的办理,且要求发挥律师在其中的作用。这与当下建设和谐社会,少杀、慎杀的刑事政策是相吻合的。但是由于我国死刑复核制度属于法院内部上报审批制,并非以诉讼的程序进行审理,仅是材料、判决书等书面复核,与两审终审制存在很大的不同,即使被告人委托了律师,由于缺乏介入复核程序的具体规定,无法明确律师在死刑复核过程中享有哪些权利、何时介入死刑复核

程序、怎样行使权利、受侵害时如何维护权利等,律师实际上也没什么工作可以做。

3.3司法机关的消极配合

3.3.1在死刑复核过程中律师行使辩护权阻力重重

在办理死刑复核案件中,有些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律师行使辩护权时受到种种刁难。律师在死刑复核过程中对会见被告人的要求,往往被司法机关以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为由而拒绝。①特别是在个别涉及社会舆论的案件的庭审中,律师的正确辩护意见往往不被死刑复核合议庭法官采纳。以至于有人认为,这实质是无视了律师在死刑复核过程中的辩护权。

3.3.2死刑复核中律师辩护权得不到国家公权力的保障

律师辩护权无法得到国家公权力的保障,以至于被社会边缘化。边缘化的表现之一是律师因调查取证的需要而在与专门机关打交道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交涉力,司法机关对律师的意见置之不理;表现之二是在社会政治结构中,律师参与政治的权利几乎被忽略,律师关于司法制度改革的意见声音很小,不被接纳。此外,司法机关和有关部门对律师的偏见,也影响律师在死刑复核过程中辩护权的行使。与律师从业有关的某些行政主管部门,比如工商、物价、财税等部门,律师在执业过程中经常与他们打交道,这些部门对于律师的偏见对律师的正常执业有一定影响。

① 王静、王英韬:《死刑复核程序有效律师帮助问题研究》,载《法制研究》2009年第8期。

4.我国现行死刑复核制度下律师行使辩护权的途径 针对我国律师在死刑复核过程中其辩护权不到有效尊重的现状,通过分析和借鉴国外律师辩护权制度,笔者认为,关于律师辩护权的法律规制应坚持平等观、独立性、衡平性价值理念,以实现公正与效率相协调、司法公正与社会公平相统一为改革方向,以保障人权为立足点和落脚点。

4.1立法上的改进

在我国,律师是被动的、弱势的,如果没有法律为其撑腰很难想象律师在公权力强势的背景下行使辩护权,维护被告人的权利。为了维护辩护律师在死刑复核过程中的权利,维护被告人的权利,相关部门应当尽早立法,明确死刑复核过程中的辩护权,细化程序操作规则,使死刑复核程序既保证公正又保证效率。

首先,关于死刑复核程序中的辩护权在我国法律中是没有明确规定的,在《刑事诉讼法》第11条、(新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人民法院有义务保障被告人获得辩护”、第34四条(新刑事诉讼法第34条第三款)规定:“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第36条对第二款(新刑事诉讼法第38条)规定:“辩护律师自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实材料,同时可以同在押的被告人会见和通信。”等等。

对于上述的法律依据,规定很模糊,在理解上出现了歧义:有人认为上述法条只适用于普通审判程序,一审、二审结束后,被告人没有提出上诉的,辩护任务已经完成。但笔者认为,辩护权是宪法赋予的,刑事诉讼法中的“被告人”应是指所有诉讼程序中的被告人,“人民法院”也应该包括所有审级的人民法院,因此应当尽快制定相关的司法解释予以明确。

第二,明确辩护人的辩护权是完全符合死刑复核程序目的的。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就是为了控制死刑的数量和审判质量,更好的执行“少杀、慎杀、防止错杀”的刑事政策。让被告人享有最后的辩护机会,让辩护人充分的表达对一审、二审裁判的辩护意见,正是死刑复核程序的

意义所在,措施死刑复核程序作出合法、公正的裁决①。

第三,在刑事司法程序中存在有行政性质的程序是不符合现代立法原意的。先今的死刑复核程序往往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其表现形式就是法院内的秘密行政审批。从法理上讲,带有行政色彩的死刑复核程序评价改变审判程序作出的死刑判决是荒谬的。应当确立死刑复核阶段诉讼化,使死刑复核程序更加透明、公正。但是基于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转型期,庞大的人口基数等等原因,短时间内改变现有的死刑复核制度不太现实,但是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其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现有的死刑复核制度改变成诉讼制。

4.1.1完善律师会见权

辩护律师会见被告人是死刑复核程序中最重要的权利。对于被处死刑的被告人而言,死刑复核程序是其能够获得减轻或免除死刑判决的最后机会,但是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人在死刑复核阶段通常被羁押在看守所。如果辩护律师在此阶段不能充分会见被告人,就难以了解被告人的辩解理由或者提供法律意见,对于新介入的辩护律师而言,会见被告人更是全面了解案情的重要途径。

对于办案人员限制律师会见被告人的情况,在未来的司法解释中或工作意见中进一步明确辩护律师会见被告人不受次数的限制。且对看守所的行政体系进行改革,为死刑复核阶段的辩护律师提供方便。

4.1.2完善律师的调查取证权

调查取证权在律师的整个辩护过程中都非常重要。对于死刑复核程序,虽然证据在前面阶段已经收集的差不多了,但是不排除此阶段会有新的证据出现的可能,人命大于天,只要有一丝可能就要调查下去,必要的① 刘世友:“死刑复核程序被告人应享有律师辩护权”,载《理论新探》2012年2月。

时候可以重新组织质证。

新律师法虽然肯定了辩护律师的申请调查取证权,但是对辩护律师的这一权利为进一步细化,面对前文所述律师在死刑复核调查取证过程中面对的困境,在立法方面应当明确公权力机关可以帮助律师调查取证的情形:(1)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须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2)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而律师无法调查取证的材料;(3)律师无法自行调取,但是提供了相关线索或者说明可信理由的,检察机关或者法院应当为其收集、调取材料提供帮助。①

4.1.3建立死刑复核律师援助制度

在立法方面,建立死刑复核律师援助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一个辩护律师素质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被告人的生死。在1932 年的鲍威尔诉阿拉巴马州案(Powell v.Alabama)和吉迪恩诉文莱特案(Gideon v. Wainwright)的贡献下,美国制定宪法第六修正案,规定在死刑中律师帮助权是一项基本权利,因此适用于全美国。②在立法方面,美国律师协会提出了明确的立法建议,强化实现律师有效帮助的途径:(1)要求保留死刑的州,对辩护律师进行培训,以便使律师有能力适应死刑案件的审理;

(2)制定严格的指定辩护规则,只有那些合格的、有经验的律师才能被指定成为死刑案件中的辩护律师;(3)为每个死刑案件的被告人提供两名律师,以确保被告人获得充分的代表,并允许缺少死刑案件辩护经验的律师作为副手,以便使其获得此方面的经验;(4)增加死刑案件的辩护律师在执业律师中的合理比率并禁止各州规定死刑案件中辩护律师的最高收① 陈光中、汪海燕:《侦查阶段律师辩护问题研究——兼论修订后的实施问题》,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1期。

② [美]琳达·E卡特、埃伦·S·克莱斯伯格、斯考特·W·豪尔著,王秀梅、丘陵、曾塞刚译:《美国法精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费;(5)设立专项基金,以便为死刑案件辩护律师进行调查和聘请专家、证人提供必要的费用。①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应当为可能判处死刑的被告人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辩护。那么从逻辑上讲,进入死刑复核阶段的被告人就更应该安排对其进行法律援助了,这也符合设立死刑复核程序的初衷和目的。笔者认为:(1)法律援助制度需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实现最高人民法院与法律援助机构之间、法律援助机构与辩护律师之间、主办法官与辩护律师之间、辩护律师与被告人之间等各种关系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衔接;

(2)筛选高素质的、有经验法律从业者进入到死刑复核法律援助之中,切实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3)建立专门的资金为没有辩护能力的被告人聘请高素质的律师;(4)定期对符合死刑复核辩护条件的律师进行考核与培训。

4.2司法实务上的改进

4.2.1开通律师申诉渠道

在死刑复核过程中,辩护律师经常会遭受到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阻挠。面对此现状,国家机关应当设立专门的申诉途径来保护律师在死刑复核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以维护被告人的生命权。

4.2.2加强律师与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日常交流

对国家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与律师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其目的是提高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对律师权利的认识和了解,以减少律师和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之间的摩擦。加强律师与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互动交流。出现双方不和谐的原因究其本质在于双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太少,没① 熊秋红著:《刑事辩护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43-347页。

有沟通交流的途径。通过沟通和交流,增进二者之间的联系,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讨论案件,增进理解,减少摩擦,提高案件的进行效率,促进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4.2.3尊重律师直接言词辩护权

面对上文所述的最高院一般不接受律师在死刑复核裁决过程中当面提出辩护的困境,应当完善法院与辩护律师的联系机制。为了保证审判质量,最高人民法院承办法官应第一时间与被告人的辩护律师取得联系,合议庭应当认真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保证律师发言的完整性,并如实、详细记录律师意见。对被告人及辩护人提出的实施问题进行查明。对查明结果以及对辩解和辩护意见是否采纳,均应在裁定书中记载,并说明采纳或者不采纳的理由。

4.2.4尊重律师的阅卷权

面对律师在死刑复核过程中律师阅卷权,2007年新修订的律师法扩大了案件移送人民法院之后律师阅卷权的范围,从“与本案有关的材料”扩大到“所有材料”。面对最高院保护高院合议庭评议笔录的现状,笔者认为律师应当有权查阅除了法律规定的应当保密的材料以外的所有材料。例如法律规定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法院合议庭的评议笔录和法院评审委员会的会议记录等,除此之外所有的材料都应当供律师查阅。①

4.2.5尊重律师的知情权

当案件进入死刑复核阶段时,最高人民法院应当放下“超然”的姿态,其承办法官应当主动联系被告人的辩护律师,律师有权知道死刑复核的具① 参见王胜明、赵大鹏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页。

体时间;律师要有机会知道被告人揭发他人犯罪案件线索的查实结果、有机会知道对于律师提交的辩护意见是否已经采纳;有权得到复核程序中的裁判文书等等。

4.3律师自身的改进

4.3.1加强律师间的交流

面对强大的国家审判机关,被告人和辩护律师处于弱势地位,律师协会既没有组织负责管理、组织律师活动、为死刑复核律师维护权益,同时也没有给辩护律师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笔者认为,律师协会应当承担起保护辩护律师、为死刑复核的律师交流经验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

4.3.2建立完善的律师行业管理制度

面对被告人的生命将要被剥夺的处境,律师应当反思自己的专业水平是否足以胜任死刑复核阶段的辩护律师,是否自己能真正的尽职尽责为其辩护,鉴于刑罚的严厉性和刑罚的残酷性使得我们对辩护律师的专业素养比从事其他方向的律师要求更高。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美国死刑任职考核制度,只有在律师行业中达到标准的律师才能担任死刑复核的辩护律师。由于律师在死刑案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美国的律师协会特别制定了 《死刑案件辩护律师的指派与职责准则》,并在2003年2月又公布了修订版,以指导死刑辩护律师的代理活动。通过提出一个死刑辩护实务的全国参照的标准,来保证给所有可能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人以高质量的法律代理。这个准则,不但对死刑案件辩护律师的资格进行了具体规定,还对死刑案件中提供高质量法律代理计划的采纳与执行、负责机构的指派、辩护团队和支持服务、辩护律师的培训、资助与补偿、辩护团队调查、提起合

法主张的职责、对量刑的辩护等规定了具体要求。①

笔者认为借鉴美国律师协会死刑任职考核制度,可以有效地完善我国律师协会中有关死刑复核律师制度的欠缺,完善途径如下:

第一,建立从事死刑复核程序律师的花名册,要求这些律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法律功底,丰富的实战技能和较长的执业年限;

第二,定期对从事死刑复核案件辩护业务的律师进行考核,加强对死刑复核律师的监督。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着手,内部由专业的机构对其进行考核,外部考察通过考核律师的辩护记录以及一起办案的司法人员评价来整体考核其工作能力与状况。

第三,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和技能培训,如提高辩护律师争取从轻处罚、免于适用死刑等方面的能力;

第四,赋予被告人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并且对明显不能胜任死刑辩护工作的律师可以要求更换。

4.3.3强化律师的权利意识

“古往今来的许多法律工作者真是都表现得无愧于这个崇高的开明的职业,他们怀着纯真的忠诚竭尽自己的全部智慧担任了这个无比重要的职位。”“称我们为‘捍卫宪法的律师’,与称我们为‘刑事辩护律师’一样名副其实。”“为当事人个人辩护的同时,刑事辩护律师为此也维护和保护了我们社会中最民主制度的某一方面。”律师应该增强自身的职业神圣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身在法律职业共同体中的重要地位。律师作为改革开放后新兴职业群体,在经历长期发展之后,应当肩负起其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使命,以其自身权利的充分行使,来保证社会的正义与公平,成为公民权利的保护神,成为公平正义的守护者,成为一只较为独立、① 熊秋红著:《刑事辩护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02页。

超脱的社会力量,不再依附于有权机关,一味追逐商业利益,而应该如姜文在《让子弹飞》电影宣传时所说,要站着把钱挣了。

结 语

死刑复核制度作为正确惩罚被告人,挽救无辜被告人生命权的最后一道屏障,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基本国情,面对我国庞大人口基数下死刑复核面临既要保证质量又要提高效率的压力,死刑复核书面审核方式将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维护辩护律师在死刑复核中的辩护地位,弥补被告人专业知识上的欠

缺,是维护和体现我国“少杀、慎杀、防止错杀”刑事政策的体现。从律师辩护权方面,长期和短期措施并举的方式来完善死刑复核制度,对于维护我国刑事法律的威严、保护被告人的生命权、促进我国人权的进步和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已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现有死刑复核体制之下,如何在实务中解决律师辩护权被忽视的问题。在解决此问题的过程中,本文分别从立法、律师自身、司法实务操作三个角度进行了论述,通过司法实务操作和律师自身建设主要解决短期内律师在死刑复核过程中无法发挥辩护权的问题,而从立法上主要是探讨从长期上来解决死刑复核体制上的问题。笔者认为通过上述的举措基本上可以解决在死刑复核实务中律师辩护地位欠缺的现状。

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司法机关均面临严峻的压力。另外死刑复核是限制死刑、挽救被告人生命权的最后一道屏障,任何死刑复核制度上的修改都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关注和广泛的讨论。在不改变现有体制的情况下就上述措施如何妥善地介入到死刑复核程序中,找准恰当的时机仍是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光中、汪海燕.侦查阶段律师辩护问题研究——兼论修订后的实施问题[J].中国法学,2010,(1).

[2] 高咏.死刑复核程序中的律师辩护[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8).

[3]顾永忠.死刑核准权回归后被告人辩护权的行使与保障[J].中国司法,2006(5).

[4] 何秉群、崔素琴.刑事诉讼中律师辩护全考量[J].河北学刊,2010,(1).

[5] 刘世友.死刑复核程序被告人应享有律师辩护权[J].理论新探2012,(2).

[6]刘晓原.亲历廖思其死刑复核程序

[EB.OL].http://blog.sina/s/blog_53e71705100b61q.html,2008-11-3.

[7]乔金茹.辩护律师介入刑事审判后程序的法律思考[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1)

[8] 王胜明、赵大鹏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9] 王静、王英韬.死刑复核程序有效帮助律师问题研究[J].法制研究,2009,(8)

[10] Linda • E • Carter, Allen • S • g rice, Scott W • Jorge . The analysis of the American law,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9.

[11] 熊秋红.刑事辩护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2]杨明.死刑复核律师遭遇程序困境[J].瞭望周刊,2009,(11).

[13] 郑延普.中美死刑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14] 张栋.美国死刑程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15]谢柯.死刑复核程序中辩护律师的现状与未来[D].中国政法大学,2011.

[16]李凤军、张继峰.律师在死刑复核中的话语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

[17] Marchese Beccaria. Crimes and Punishments. China Encyclopedia Press.1993

[18]陈卫东.程序正义之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9]陈泽宪.死刑案件的辩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致谢辞

时光如同白驹过隙,美好的时光总是很快过去,回想四年的大学时光总是让我感叹。入学、军训、专业课、课余活动、班级工作···一幕幕仿佛是昨天发生的事情,大学四年中有过欢喜、有过颓废、有过奋斗、也经历过失败,但这些都是人生道路上应有的磨难,每经历过一次都让我成熟一次。

毕业临近,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刘兵老师,从大二的认识

实习,到平时的传道授业,再到现在的论文指导和人生职业规划,刘老师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虽然跟刘老师言语的交流并不多,更多的是以实际行动来给予我知指导。让我在这略有遗憾的大学生活里有一盏明亮的导航灯。其次,感谢学院的各位任课老师,在业务上给予我悉心的指导,让我从业务课到人格培养到综合素质都有质的提高,因为每一位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迥异的处事作风和垂身示范的言传身教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足以指引我以后的学习生活历程、弥补自身的缺陷。最后感谢团委辅导员高老师,感谢高老师陪我共同走完四年的大学历程,包容我的过错、锻炼我的能力。

要毕业了,虽然保送了本校的研究生,还要在学校度过两年的时光,但是我知道这两年时间是我步入社会的过渡期,跟大学四年的感受截然不同,同学们的各奔东西让我依依不舍,伤感的情绪萦绕于心头,一直挥之不去。最后祝愿各位同学前程似锦,祝各位老师工作顺利、事事顺心!

附 录

Crimes and Punishments

Marchese Beccaria

The useless profusion of punishments, which has never made men better induces me to inquire, whether the punishment of death be really just or useful in a well governed state? What right, I ask, have men to cut the throats of their fellow-creatures? Certainly not that on which the sovereignty and laws are

founded. The laws, as I have said before, are only the sum of the smallest portions of the private liberty of each individual, and represent the general will, which is the aggregate of that of each individual. Did any one ever give to others the right of taking away his life? Is it possible that, in the smallest portions of the liberty of each, sacrificed to the good of the public, can be contained the greatest of all good, life? If it were so, how shall it be reconciled to the maxim which tells us, that a man has no right to kill himself, which he certainly must have, if he could give it away to another?

But the punishment of death is not authorised by any right; for I have demonstrated that no such right exists. It is therefore a war of a whole nation against a citizen whose destruction they consider as necessary or useful to the general good. But if I can further demonstrate that it is neither necessary nor useful, I shall have gained the cause of humanity. The death of a citizen cannot be necessary but in one case: when, though deprived of his liberty, he has such power and connections as may endanger the security of the nation; when his existence may produce a dangerous revolution in the established form of government. But, even in this case, it can only be necessary when a nation is on the verge of recovering or losing its liberty, or in times of absolute anarchy, when the disorders themselves hold the place of laws: but in a reign of tranquillity, in a form of government approved by the united wishes of the nation, in a state well fortified from enemies without and supported by strength within, and opinion, perhaps more efficacious, where all power is lodged in the hands of a true sovereign, where riches can purchase pleasures and not authority, there can be no necessity for taking away the life of a subject.

If the experience of all ages be not sufficient to prove, that the punishment of death has never prevented determined men from injuring society, if the example of the Romans, if twenty years' reign of Elizabeth, empress of Russia, in which she gave the fathers of their country an example more illustrious than many conquests bought with blood; if, I say, all this be not sufficient to persuade mankind, who always suspect the voice of reason, and who choose rather to be led by authority, let us consult human nature in proof of my assertion.It is not the intenseness of the pain that has the greatest effect on the mind, but its continuance; for our sensibility is more easily and more powerfully affected by weak but repeated impressions, than by a violent but momentary impulse. The power of habit is universal over every sensible being. As it is by that we learn to speak, to walk, and to satisfy our necessities, so the ideas of morality are stamped on our minds by repeated impression. The death of a criminal is a terrible but momentary spectacle, and therefore a less efficacious method of deterring others than the continued example of a man deprived of his liberty, condemned, as a beast of burden, to repair, by his labour, the injury he has done to society, If I commit such a crime, says the spectator to himself, I shall be reduced to that miserable condition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A much more powerful preventive than the fear of death which men always behold in distant obscurity.

The terrors of death make so slight an impression, that it has not force enough to withstand the forgetfulness natural to mankind, even in the most essential things, especially when assisted by the passions. Violent impressions surprise us, but their effect is momentary; they are fit to produce those revolutions which instantly transform a common man into a Lacedaemonian

or a Persian; but in a free and quiet government they ought to be rather frequent than strong.

The execution of a criminal is to the multitude a spectacle which in some excites compassion mixed with indignation. These sentiments occupy the mind much more than that salutary terror which the laws endeavor to inspire; but, in the contemplation of continued suffering, terror is the only, or at least predominant sensation. The severity of a punishment should be just sufficient to excite compassion in the spectators, as it is intended more for them than for the criminal.

A punishment, to be just, should have only that degree of severity which is sufficient to deter others. Now there is no man whop upon the least reflection, would put in competition the total and perpetual loss of his liberty, with the greatest advantages he could possibly obtain in consequence of a crime. Perpetual slavery, then, has in it all that is necessary to deter the most hardened and determined, as much as the punishment of death. I say it has more. There are many who can look upon death with intrepidity and firmness, some through fanaticism, and others through vanity, which attends us even to the grave; others from a desperate resolution, either to get rid of their misery, or cease to live: but fanaticism and vanity forsake the criminal in slavery, in chains and fetters, in an iron cage, and despair seems rather the beginning than the end of their misery. The mind, by collecting itself and uniting all its force, can, for a moment, repel assailing grief; but its most vigorous efforts are insufficient to resist perpetual wretchedness.

In all nations, where death is used as a punishment, every example supposes a new crime committed; whereas, in perpetual slavery, every criminal affords

a frequent and lasting example; and if it be necessary that men should often be witnesses of the power of the laws, criminals should often be put to death: but this supposes a frequency of crimes; and from hence this punishment will cease to have its effect, so that it must be useful and useless at the same time. I shall be told that perpetual slavery is as painful a punishment as death, and therefore as cruel. I answer, that if all the miserable moments in the life of a slave were collected into one point, it would be a more cruel punishment than any other; but these are scattered through his whole life, whilst the pain of death exerts all its force in a moment. There is also another advantage in the punishment of slavery, which is, that it is more terrible to the spectator than to the sufferer himself; for the spectator considers the sum of all his wretched moments whilst the sufferer, by the misery of the present, is prevented from thinking of the future. All evils are increased by the imagination, and the sufferer finds resources and consolations of which the spectators are ignorant, who judge by their own sensibility of what passes in a mind by habit grown callous to misfortune.

Let us, for a moment, attend to the reasoning of a robber or assassin, who is deterred from violating the laws by the gibbet or the wheel. I am sensible, that to develop the sentiments of one's own heart is an art which education only can teach; but although a villain may not be able to give a clear account of his principles, they nevertheless influence his conduct. He reasons thus: "What are these laws that I am bound to respect, which make so great a difference between me and the rich man? He refuses me the farthing I ask of him, and excuses himself by bidding me have recourse to labour, with which he is unacquainted."

"Who made these laws? The rich and the great, who never deigned to visit the miserable hut of the poor, who have never seen him dividing a piece of mouldy bread, amidst the cries of his famished children and the tears of his wife. Let us break those ties, fatal to the greatest part of mankind, and only useful to a few indolent tyrants. Let us attack injustice at its source. I will return to my natural state of independence. I shall live free and happy on the fruits of my courage and industry. A day of pain and repentance may come, but it will be short; and for an hour of grief I shall enjoy years of pleasure and liberty. King of a small number as determined as myself, I will correct the mistakes of fortune, and I shall see those tyrants grow pale and tremble at the sight of him, whom, with insulting pride, they would not suffer to rank with their dogs and horses."

Religion then presents itself to the mind of this lawless villain, and, promising him almost a certainty of eternal happiness upon the easy terms of repentance, contributes much to lessen the horror of the last scene of the tragedy.

The punishment of death is pernicious to society, from the example of barbarity it affords. If the passions, or the necessity of war, have taught men to shed the blood of their fellow creatures, the laws, which are intended to moderate the ferocity of mankind, should not increase it by examples of barbarity, the more horrible as this punishment is usually attended with formal pageantry. Is it not absurd, that the laws, which detest and punish homicide, should, in order to prevent murder, publicly commit murder themselves? What are the true and most useful laws? Those compacts and conditions which all would propose and observe in those moments when private interest is silent,

or combined with that of the public. What are the natural sentiments of every person concerning the punishment of death? We may read them in the contempt and indignation with which every one looks on the executioner, who is nevertheless an innocent executor of the public will, a good citizen, who contributes to the advantage of society, the instrument of the general security within, as good soldiers are without. What then is the origin of this contradiction? Why is this sentiment of mankind indelible to the scandal of reason? It is, that, in a secret corner of the mind, in which the original impressions of nature are still preserved, men discover a sentiment which tells them, that their lives are not lawfully in the power of any one, but of that necessity only which with its iron sceptre rules the universe.I

论犯罪与刑罚

贝卡利亚

这种永远也不会使人变好的、无益地滥加适用的刑罚促使我来研究这一个问题:死刑在良好的管理制度下是否是真正有益的和公正的呢?人们所拥有的杀害同类的权利又是什么权利呢?毫无疑问,它不是最高权力和法律作为根据的那种权利。最高的权力和法律不是别的,而是每个的个人自由中最微小的部分的总合,它们代表着人们共同的意志,即所有个别意志的统一,可是谁愿意让别人来处置自己的生命呢?难道说人们牺牲个人自由中最微小的一部分竟是为了进一步牺牲最宝贵的生命,这是可能的吗?即或这是可能的,那么这同人们没有权利剥夺自己的生命的观点又如何相一致呢?如果人们能够把这种权力交给他人或者整个社会,那他就应该有这种权利。

所以正如我所指出的,死刑不可能成为一种权利,因此也不是一种权利。死刑是国家认为剥夺某个公民的生命是必要的或有益的时候,与该公

民之间的战争。如果我能证明出,死刑既不是有益也不是必要的话,那我在保卫人类的事业方面就获得了胜利。

剥夺一个公民的生命只有根据以下两个原因,才可以认为是必要的:第一,当一个人甚至被剥夺了自由以后,他还拥有这样的联系和这样的实力,以致威胁到国家的安全;而且他的存在可能引起不利于现存政体的变革。因此,当国家归还公民所交出的自由或者失掉自己的自由的时候;或者当混乱代替了法律的无政府状态的时候,剥夺公民的生命才是必要的。但是,在法律正常统治的情况下,在政体符合于整个民族的愿望,而且对外对内部依靠实力和或能比实力更有意义的社会舆论的情况下,在政权属于真正的主权者并且财富只能够买到享乐而买不到势力的地方,我看不出有处死公民的任何必要性,但是他的死亡是制止其他人犯罪的唯一有效的手段时除外,这就是死刑可以被认为是公正的和必要的第二个根据。

各个世纪的经验表明最重的刑罚从来没有能够阻止了决心侵害社会的人们的行为,罗马的公民和莫斯科叶利萨维蒂女皇在二十年的统治时期都曾提供了范例,这位女皇曾为人民之父提供了最低限度相当于用祖国儿子的鲜血所换来的许多胜利的著名榜样。如果这种经验和榜样,还不能够使那些认为理智的语言永远是可怀疑的而只有权力的语言才是真实的人们信服的话。那么为了要了解我的论断是合乎真理的,只要考察一下人的本性就够了。

能给人们的心灵以最大的影响的,并不是刑罚的残酷,而是刑罚的持续时间,因为虽很淡薄但却重复着的印象是比强烈的但却很快就过去的刺激,更容易和更稳定地影响着我们感觉。一切有感觉的生物都是受习惯支配的。如同人的于习惯而说话,行走和动作一样,道德观念只是由于人们受到它的长期的和重复着的印象的刺激才固定在人们的心灵上。制止犯罪发生的最有效的手段,并不是处死坏人这种骇人听闻但却是一瞬间的场

面,而是被剥夺自由并且变成为耕畜一样的人以自己的劳动来补偿他给社会造成的损失的这种长期的痛苦的实例。如果我犯了这种罪的话,那我也将要长久地过着同样的牛马般的生活,这种经常的从而也是有效的提示,是比人们总觉得好象很疏远而又模糊不清的死亡观念更为强有力的。

不管死刑所造成的印象是如何的强烈,但是这种印象会很快地被遗忘,人们甚至是对待最重要的事情上也会有这样善忘情况特别是受到欲望的影响以后。一般的规律是:强烈的欲望能够一时地支配人们,因此它能把正常的人变成为柔弱的波斯人或者变成斯巴达人。但是在自由的安宁的政权下,印象应当是经常的而不是强烈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死刑是一种给人们看的场面,它能激起某些人带有愤怒心情的同情感。这两种感情比法律所预计的那种能使人们得到拯救的恐怖感情更能占据观众的心理。但是在采用温和的时间延续很长的刑罚的情况下,占统治地位的却是恐怖的感情,因为它是唯一能产生的感情。看来,立法者对刑罚的严厉程度应当规定的界限,就在观众位的同情心开始比刑罚所激起的其他感情占优势的地方,这时刑罚与其说是为罪犯而执行的,还不如说是为观众而执行的。

要使刑罚成为公正的,刑罚就不应当超过足以制止人们犯罪的严厉程度。不论犯罪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利益,也没有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还会同意永远失掉自由的全部自由。因此即使是为了制止最坚决的人犯罪,以终身奴役刑来代替死刑已是足够严厉的了。补充一句:终身奴役甚至比死刑更可怕。许多人都是以坚强和泰然自若的心情来对待死刑的:有的人是由于狂热,有的人是由于虚荣心(它几乎总是伴随着人们到坟墓中)有的人则是在作最后绝望的挣扎——或者死亡或者结束自己的灾难。但是无论狂热或者虚荣心在手铐和脚镣的面前,在棍棒的面前以及在枷板和铁的牢笼面前都支持不住的;这是由于绝望而犯罪的人将会见到他的苦难不是结束

了而只是开始。我们的心灵宁可忍受住暴力和一时的极端痛苦,而不愿忍受长期的毫不间断的折磨,因为在前一种情况下它可以鼓起勇气来应付这一刹那间。但是为了忍受后一种折磨就是付出全力来也是不够的。执行死刑给予人民的每一次教训,都是以新的犯罪行为为前提的。在适用终身奴役刑的情况下,为了提供无数的经常的例子,只有一个罪就够了。如果让人们经常地看到法律威力的表现是很重要的,那么就应当在每相隔不长的时间内执行一次死刑。因此犯罪应当是经常发生的为了使这种刑罚成为有益的,必须使它不给人们造成它所应该造成的全部印象,即它应当是有益的同时又是无益的。人们会对我说,终身奴役刑同死刑是一样的痛苦,因而也是一样的残酷。我将这样来回答:如果把被奴役的全部不幸时刻都加在一起。那么奴役甚至可能比死刑还残酷的。但是这些时刻是分散在整个的生活里面的,而死刑的作用只在一刹那间便全部表现出来。奴役这种刑罚的优点也就在于,它便看到这种刑罚的人比受到这种刑罚的人还要惧怕。对于旁观者来就,所有的不幸是全部总合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此刻的不幸却使服刑者不去想未来的痛苦。旁观者的想象力把全部的痛苦给夸大了,而忍受着这些痛苦的人却可以找到力量和安慰,这种力量和安慰是旁观者所不知道的和由于他是以自己的感受来看待不幸人的振作起来的精神因而不相信。

对于强盗和杀人犯来说,只有绞架或车裂刑才是制止他们犯法的对策。我知道,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才能是一种艺术,而这种艺术又只是受了教育才能得来的。但是即或强盗不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行为的准则,还不能由此就得出结论说:他的行为并不遵守这种准则。请看,强盗或杀人凶手是如何考虑问题的。——这用深渊把我和富人给分开了的,而我又应当尊重的法律是些什么法律呢?富人拒绝给我向他恳求的一文钱但他为了自己辩护说。他送我去做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的工作。谁制定了这些法

律?是那些有钱有势的人,他们从来也没有亲自访问过穷人的可怜的茅舍,他们从来也不需要在无辜的饥饿儿童的叫喊声中和妻子的眼泪下将一块生了霉的面包分成几份。我们要粉碎对于大多数人不利,而只对于少数的悠闲的暴君有利的束缚。我们要从根本上铲除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我要回到天然的独立状态,作为一个自由和幸福的人而生活,享受自己的勇敢和声巧的果实。悲痛和忏悔的一天可能要到来,但这并不会长久地继续下去。我为了多年的自由和享乐所付出的代价,只不过是一日的痛苦。我成为少数人的首领之后,将要纠正命运的错误,让暴君在那些他们曾轻蔑傲然地认为连自己的牛马都不如的人们的面前脸色苍白和发起抖来。作恶多端的恶人也会想起宗教。当宗教能轻易给他以忏悔的机会并使他将来能几乎毫无疑问地得到永远的幸福的时候。宗教便大大地减轻了最后一个悲剧(刑罚)的恐怖性。

死刑不可能是有益的,因为它为人们提供了残酷的榜样。如果说战争的欲望或必要性教导人们流出鲜学,那么任务在于使人们的性情变得温和的法律就不应当再提供一个多余的残酷的榜样,特别是那种悲惨的榜样,根据法律若无其事地杀人,而且奠定一定的形式和手续。我觉得,是法律作为共同意志的表现,既禁止杀人并惩罚杀人犯,同时自己又去杀人,为了防止公民杀人,自己却公开地杀人,这是荒谬的。什么样的法律是合乎真理的和最有益的呢?这就是当人们总是服从的私人利益的呼声平息下来时候或者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结合起来的时候,人人都愿意遵守和提出的那种契约和那些规则。死刑能引起什么样的感情呢?我们在人人注视着刽子手时所怀着的那种恶感和轻视中可以看出这种感情。要知道刽子手也只不过是公众意志的无罪的执行者,是促进公共福利的善良人,他和在对外方面保卫着国家安全的勇敢士兵是一样的,他是保无国内安全的必要工具。这一矛盾的源泉何在呢?为什么能消除人们中间理性感到惭愧的这种

感情呢?这是因为人们在心灵的最隐秘的地方,总是保留着这样一种信念,即除了以铁的权柄统治着整于宇宙的必要性以外,他们的生命是任何人也没有权利来支配的。

37


相关内容

  • 收回死刑复核权面临的难题及其破解
  • 收回死刑复核权面临的难题及其破解龙宗智Ξ 内容提要 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意义重大,性障碍.应对难题的原则与对策:.审判独立性的保障以及死刑替代措施的跟进;;;四是分级负责.责任下沉.责任明确.为此,,确定适当的复核审审理方式,限定复核时间,.必须完善死刑案件二审程序,包括实行开庭审理及有重点的 ...

  • [死刑改判操作指引]主要内容
  • <死刑改判操作指引>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如下: 第一部分是死刑复核程序中的操作指引.死刑复核程序是生命权的最后一道防线,死刑复核律师是死神之门的"守门员".然而,虽然死刑复核权已经收归最高法院七年并已平稳正常运行,但不仅仅对于死刑被告人及其家属等社会公众,即使对于很多刑 ...

  • 王兆国作关于刑诉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全文)
  • 王兆国作关于刑诉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全文) 2012年03月08日 新华网 3月8日(星期四)上午9时,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关于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草案的说明.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选 ...

  • 陈有西当前刑诉的若干热点问题
  • 陈有西当前刑诉的若干热点问题> (全文) [陈有西按] 这是我8月27日在河北邯郸"民主与法制巡回讲坛"暨"燕赵法律讲坛"上的一个半小时演讲.500多与会律师和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贺卫方教授的对我的演讲的精彩点评,本网十多天前发表后,很多网友留言要求我发 ...

  • 刑诉彩色笔记
  • 刑事诉讼法彩色笔记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 1.刑事诉讼法的狭义与广义区分: (1)狭义的刑事诉讼法指 79 年制定.96 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典: (2)所有与刑事诉讼有关的法律都是广义的刑事诉讼法. 2.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的关系: 两者都是以惩罚犯罪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秩序.限制国家公权为目的,分别从 ...

  • 刑事诉讼法知识汇总(2)
  • 刑事诉讼法 1.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的分案起诉制度:一般应当分案审理的,但下列情形不分案审理:未成年人系犯罪集团的组织者或者其他共同犯罪中的主犯:案件重大复杂疑难,分案阻碍案件审理的:涉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分案起诉妨碍附带民事诉讼部分审理的:具有其他不宜分案起诉情形的: 2. 检察院直接立案 ...

  • 什么是刑事诉讼
  • 1. 什么是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有哪些特点? 刑事诉讼是在国家专门机关的主持下,在诉讼参于人的参加下,查明犯罪和追究犯罪的活动. (1)刑事诉讼必须由法定的专门机关主持进行,其他国家机关无权进行(2)刑事诉讼活动必须是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3)刑事诉讼活动必须依法进行,即必须严格按照刑 ...

  • 李永恒-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及实施
  •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及实施 李永恒(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 天津 300100) 摘要:刑事诉讼法是我国一部重要的法律,是司法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诉讼参与人参与诉讼程序的法律规范,它的规定与实施深深影响着社会的公正与和谐.该文主要试述了我国刑事诉讼法修订的重要内容以及在贯彻实施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

  • 死刑复核程序的修改和完善--兼论死刑核准权的司法属性
  • 第1 9卷 第4期 20 90年1 2 月甘肃 广 播电视 大 学学报 J nulo n u Ra i & TU v rn i or a Ga fs do Ve is t y Vo. 9N o41 1 . De 0 .9 2o c 死刑复核 程 序修 改的和完善 - - 论死刑核准权 的兼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