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5

简答题和论述题:

1 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有什么意义?

变化:1、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至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和商人是有区别的;2、他把商人上帝和宗祖神结合的一神论到分离的三神论;3、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德转变,重神到所谓重道忠于民而信于神,改造了商人诸事占卜的天命论;4、天与天命中神的观念淡了,认为惟德是辅;5、由天不可信的思想演化成对天的怨恨等。

意义:1、用德政巩固了奴隶主贵族对奴隶和平民的专政;2、在伦理方面维系了建筑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世袭制,保持了周奴隶主贵族内部的团结,3、体现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萌芽。

2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1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2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情”为“仁”之本。“爱人”要从本家做起。“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3 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

是。(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2)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另一方面又企图以不可认识的必然性去解释天的意志和主宰性,这样就留有天命论的尾巴,甚至把天命论引向一种神秘主义的命定论,宣扬命运之天决定人间的贵贱,这就是孔子的“富贵在天”的“天命论”。(3)孔子宣扬天命论,但并不限制他本人挽救奴隶制灭亡的主观努力。在这里,他并没有对天命的权威加以限制的企图,也没有将天命和人力划出不同势力范围的思想,而是认为他的主观努力正是天给予他的使命。从这一点说,他也对人力的作用予以一定的地位。

4 孔子的仁的特点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爱人”;“克己复礼为仁”。(1)孔子所谓“爱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孔子肯定了人自身的社会价值,并且是包括奴隶在内的一般人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孔子所谓的

“爱人”是包括被统治者在内的。但同是一个“爱”字,在不同的阶级那里却有着不同的内容;(2)“克己复礼以为仁”。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克己复礼”的意思是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视听都合乎“礼”的要求,这样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通过外在的“礼”的强制作用,可以促使人们内在的品质修养和精神境界,达到“仁”的高度,而内在的品质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又会促使人们自觉的去按照“礼”的要求行事。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从而造就出完美的人格形象。(3)“情”为“仁”之本。把孝和弟看作是“仁”的根本。“爱人”要从本家做起,“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常情。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在宗法制度下,族权与政权,君权与父权是完全一致的。“仁”以“情”为本,在修养上要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5 孔子的理想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礼记•礼运》)理想是现实的折射,道学家由于对现实不满而提出自己的主张,描绘一番理想图景。而理想的存在正是人生的目标和动力,有了对理想国的定义和憧憬,孔子一生的追求和奉献也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6 试述孔子正名思想

具体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处君之位,具备品性,享受权利。1孔子认为要消除纷争和混乱,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其要害就是正名。2复兴周礼,但不是完全因袭周礼。a把握周礼的思想实质b补充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政令刑罚和礼治德化c在“亲亲”的原则下,一定程度下实行“贤贤”作为补充,“举贤才”d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是其思想的核心,也是最具特色的地方。3他认为制止各级统治者之间的互相僭越,协调统治者之间关系,巩固登记制度,是当时政治上的根本问题。

7 如何看待孔子中庸之道?

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性,“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走极端,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正当不移的道理。1既无过又无不及,认识事物时,在不及和过头两个极端之间找出适中合宜的地方,处理事物时,不应偏袒于某一倾向,应调和不同倾向,在不同人之间进行适当调和;2行中庸之道必须以礼为原则;灵活的“无可无不可”必须服从道义的标准,有时必须采取权益甚至表面相反的方法,道义原则,系指礼而言,即周朝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与规章制度;3要求说话做事既要坚持原则,又要防止偏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态度,避免主观,具有一定辩证法精神,目的是维护不变的道-“形而上学”,同时必须以周礼作为指导原则,周礼的主要精神是不走极端和反对偏激。

8 如何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

1、孔子主张重民食百姓足富而厉教,主张利民所利,见利思义,对劳动者要宽大,对他们讲一些服从的道理减弱剥削;2、提倡德政,反对暴政,主张为政以德,加强人民自身行为道德感和人民自觉行为,反对专以政令,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在人际关系上提倡忠恕,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是忠恕之道德具体意义;4、主张统治者要正己修身;5、不注意人民的经济生活,反对学生从事生产劳动;6、宣传英雄史观和宿命论;7、以维护周礼为毕生使命,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9 论述孔子是如何把对天命的敬畏与人的内在的道德性及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结合起来?

(1)天与命:1人生命运分解为贫富贵贱和是非善恶两种,贫富贵贱属天命,是非善恶属人为。天涉及到人的本质和本性,首先是宗教性和道德性,天命与人为的终极一致推崇为一种信念;2春秋时期,天的人格神的观念已开始动摇,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的权威,另一方面又企图以不可认识的必然性去解释天的意志和主宰性。孔子宣扬天命论,但认为主观努力正是天给予的使命,所以对人的自身道德及价值是指导作用的。(2)鬼神:1放弃鬼神具有人格神的外貌,保留鬼神的权威;2主张事鬼敬神不要停留在形式上,而要在对祖先的忠孝实际行动多下功夫,用以教化百姓,巩固统治。 10 老子的道论

1、首先论述了各种意义的道,对于道的具体描述是没有形状的虚无缥缈,不为人民知又独立于人和整个物质世界的东西,是一个神秘的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

2、道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根源,宇宙的生成过程,即用道或无化生出元气,由元气产生阴阳三气,再由阴阳三气和合而产生天地万物;3、道是有规律的,遵循对立转化的规律合循环运动的规律;4、生后准则的道其基本特征和精神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特;5、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是德;

6、最低层次的道是说言路;7、天道自然,人道有为,天地作为现象界的有无,更接近本体界的常有,常无,所以比人更高;8、道的具体方法,治人事天莫吝啬;9、道之不变,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10、老子的道是脱离了自然界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简答题和论述题:

1 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有什么意义?

变化:1、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至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和商人是有区别的;2、他把商人上帝和宗祖神结合的一神论到分离的三神论;3、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德转变,重神到所谓重道忠于民而信于神,改造了商人诸事占卜的天命论;4、天与天命中神的观念淡了,认为惟德是辅;5、由天不可信的思想演化成对天的怨恨等。

意义:1、用德政巩固了奴隶主贵族对奴隶和平民的专政;2、在伦理方面维系了建筑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世袭制,保持了周奴隶主贵族内部的团结,3、体现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萌芽。

2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1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2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情”为“仁”之本。“爱人”要从本家做起。“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3 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

是。(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2)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另一方面又企图以不可认识的必然性去解释天的意志和主宰性,这样就留有天命论的尾巴,甚至把天命论引向一种神秘主义的命定论,宣扬命运之天决定人间的贵贱,这就是孔子的“富贵在天”的“天命论”。(3)孔子宣扬天命论,但并不限制他本人挽救奴隶制灭亡的主观努力。在这里,他并没有对天命的权威加以限制的企图,也没有将天命和人力划出不同势力范围的思想,而是认为他的主观努力正是天给予他的使命。从这一点说,他也对人力的作用予以一定的地位。

4 孔子的仁的特点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爱人”;“克己复礼为仁”。(1)孔子所谓“爱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孔子肯定了人自身的社会价值,并且是包括奴隶在内的一般人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孔子所谓的

“爱人”是包括被统治者在内的。但同是一个“爱”字,在不同的阶级那里却有着不同的内容;(2)“克己复礼以为仁”。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克己复礼”的意思是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视听都合乎“礼”的要求,这样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通过外在的“礼”的强制作用,可以促使人们内在的品质修养和精神境界,达到“仁”的高度,而内在的品质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又会促使人们自觉的去按照“礼”的要求行事。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从而造就出完美的人格形象。(3)“情”为“仁”之本。把孝和弟看作是“仁”的根本。“爱人”要从本家做起,“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常情。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在宗法制度下,族权与政权,君权与父权是完全一致的。“仁”以“情”为本,在修养上要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5 孔子的理想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礼记•礼运》)理想是现实的折射,道学家由于对现实不满而提出自己的主张,描绘一番理想图景。而理想的存在正是人生的目标和动力,有了对理想国的定义和憧憬,孔子一生的追求和奉献也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6 试述孔子正名思想

具体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处君之位,具备品性,享受权利。1孔子认为要消除纷争和混乱,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其要害就是正名。2复兴周礼,但不是完全因袭周礼。a把握周礼的思想实质b补充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政令刑罚和礼治德化c在“亲亲”的原则下,一定程度下实行“贤贤”作为补充,“举贤才”d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是其思想的核心,也是最具特色的地方。3他认为制止各级统治者之间的互相僭越,协调统治者之间关系,巩固登记制度,是当时政治上的根本问题。

7 如何看待孔子中庸之道?

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性,“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走极端,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正当不移的道理。1既无过又无不及,认识事物时,在不及和过头两个极端之间找出适中合宜的地方,处理事物时,不应偏袒于某一倾向,应调和不同倾向,在不同人之间进行适当调和;2行中庸之道必须以礼为原则;灵活的“无可无不可”必须服从道义的标准,有时必须采取权益甚至表面相反的方法,道义原则,系指礼而言,即周朝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与规章制度;3要求说话做事既要坚持原则,又要防止偏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态度,避免主观,具有一定辩证法精神,目的是维护不变的道-“形而上学”,同时必须以周礼作为指导原则,周礼的主要精神是不走极端和反对偏激。

8 如何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

1、孔子主张重民食百姓足富而厉教,主张利民所利,见利思义,对劳动者要宽大,对他们讲一些服从的道理减弱剥削;2、提倡德政,反对暴政,主张为政以德,加强人民自身行为道德感和人民自觉行为,反对专以政令,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在人际关系上提倡忠恕,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是忠恕之道德具体意义;4、主张统治者要正己修身;5、不注意人民的经济生活,反对学生从事生产劳动;6、宣传英雄史观和宿命论;7、以维护周礼为毕生使命,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9 论述孔子是如何把对天命的敬畏与人的内在的道德性及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结合起来?

(1)天与命:1人生命运分解为贫富贵贱和是非善恶两种,贫富贵贱属天命,是非善恶属人为。天涉及到人的本质和本性,首先是宗教性和道德性,天命与人为的终极一致推崇为一种信念;2春秋时期,天的人格神的观念已开始动摇,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的权威,另一方面又企图以不可认识的必然性去解释天的意志和主宰性。孔子宣扬天命论,但认为主观努力正是天给予的使命,所以对人的自身道德及价值是指导作用的。(2)鬼神:1放弃鬼神具有人格神的外貌,保留鬼神的权威;2主张事鬼敬神不要停留在形式上,而要在对祖先的忠孝实际行动多下功夫,用以教化百姓,巩固统治。 10 老子的道论

1、首先论述了各种意义的道,对于道的具体描述是没有形状的虚无缥缈,不为人民知又独立于人和整个物质世界的东西,是一个神秘的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

2、道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根源,宇宙的生成过程,即用道或无化生出元气,由元气产生阴阳三气,再由阴阳三气和合而产生天地万物;3、道是有规律的,遵循对立转化的规律合循环运动的规律;4、生后准则的道其基本特征和精神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特;5、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是德;

6、最低层次的道是说言路;7、天道自然,人道有为,天地作为现象界的有无,更接近本体界的常有,常无,所以比人更高;8、道的具体方法,治人事天莫吝啬;9、道之不变,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10、老子的道是脱离了自然界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相关内容

  • 中国哲学还是中国思想
  • 作者:张志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年03期 中国哲学究竟是"哲学在中国",还是"中国的哲学". 历来存在着不同意见.黑格尔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从希腊开始,由于东方人的精神还沉浸在实体之中,尚未获得个体性,因而还没有达到精神的自觉或自我意识.所以,所谓中国 ...

  •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 2006-10-27    李存山    新浪    点击: 3841 一 谈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其前提是承认在中国古代有"哲学"(的思想),这个哲学与西方哲学有"相似点",或者说中西哲学有它们的普遍性,但中国哲学又有其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殊性. "哲 ...

  • 中国哲学问题
  • 第3讲 中国哲学问题 要包括:西方哲学的精神 3.1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严格说来,中国哲学被称之为中国哲学,始于20世纪初,以胡适为首的一些留洋中国学者按照西方哲学的概念系统,疏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工作,迄今不过百年.在中国研究中国哲学,自始就面临着合法性的危机. 把中国 ...

  • 从儒学的特质看中国哲学的拓展
  • 从儒学的特质看中国哲学的拓展 2008年04月07日 10:09光明日报 儒学特质究竟为何,迄今还是众说纷纭,仁智互见.而中国哲学研究的拓展究竟应当如何进行,也是一个令人颇费思量的问题.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体是儒家哲学.儒家哲学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庞大的体系.按照类别划分,儒家哲学可分为政治哲学.经济哲学 ...

  • 中国新哲学的构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 中国社会科学 2004年第1期 为人类文明摆脱危机,提供理想世界的指引.因此,我们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和狭隘浅薄的门户之见,加强论辩和对话.这本来就是哲学和哲学家存在的方式. 因此,面对深刻变化的世界和时代问题,哲学要承担起指导人们改变世界的责任,首先必须积极倡导和推动哲学各学科间的交流对话,实现方法. ...

  • 苏联哲学教科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 2011年第6期 山东社会科学 No.6 总第190期 SeneralNo.190HANDONGSOCIALSCIENCES G 苏联哲学教科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陈食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湖北武汉 430060) [摘要] "苏联哲学教科书"是苏联哲学家建构的一种马 ...

  • 中国美学史写作偏至论
  • 第25卷第6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o.6Vol.252007年11月 JournalofFosh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Nov.2007 中国美学史写作偏至论 方英敏 (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摘 要:中国美学史写作自20 ...

  •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一.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概况 众所周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三种不同的哲学形态, 根据其产生和存在的地域不同,可以分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根据其学派的不同,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这三种哲学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 ...

  • 2014中国大学哲学专业排名[哲学专业好的大学]
  • 中国校友会网2014中国大学哲学专业排行榜中,北京大学的哲学专业荣膺2014中国六星级学科专业,入选2014中国顶尖学科专业,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哲学专业荣膺2014中国五星级学科专业美誉,跻身2014中国一流学科专业.清华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 ...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检视与反思
  • 摘要:本文试图在一种两极张力的思维框架中来检视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若干问题.这既突出了哲学反思的"问题意识",又开显出哲学的"后思"之本性,同时,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达至的一种理性的自觉.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