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密度教案

§6.3 物质的密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密度的概念,了解密度的公式及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 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可以利用密度来区分不同种类的物质。 (3) 会查密度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活动,找出辨别物质种类的方法。 (2) 初步学会从物理现象中找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科学探究所带来的乐趣。

(2)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 (3)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尊重实验的科学态度。 二、设计思路

由于密度概念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要在教学中注重体现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创设便于学生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经历从感知物理概念到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 教学难点:①用比值反映物质的性质。

② 密度概念的建立与认识。

四、教学资源

天平及砝码、刻度尺、长方体塑料块与铁块等。(实验分成九小组,每组器材中塑料块和铁块的体积不同,但对应的塑料块和铁块的体积相同) 五、教学设计

§6.3 物质的密度

一、怎么样区分两种物质

1. 仅依据体积的不同是不可能的 2. 仅依据质量的不同也是不可能的 二、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1. 猜想 2. 设计并实验

3. 结论: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一定值; 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之比一般不同。

三、物质的密度

1. 定义:密度=质量/体积

2. 公式:ρ=m/V

3. 单位:kg/m³ g/cm³

1 g/cm³= ㎏/ m³=1×10 ³㎏/m³ 4. 水的密度:1×10³kg/m³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时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教着在研读教材与实际教学过程中发

现,教材有两处的编排有一定的跨度,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铺垫与引导。 1.关于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猜想的提出

探究是科学的灵魂,而猜想与假设是探究的核心。教材在创造问题情境后用“活动6.2 测量一个回形针的质量”中的发现提出猜想:“其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但要他们想到“物体各自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并进而提出这个比值“可能相同”的假设,也许会感到困难。教师要通过铺垫加强对这个问题的引导,不要轻易地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要让他们体会到假设与验证过程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

2.在探究活动中对实验数据的处理

本活动中,数据处理有两种方法:

①由学生进行实验并填好表格,在教师的要求相邻各组交流数据后发问:比较各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发现说明了什么?这里注意的是,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开放性的,教师应让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由所发现、有所体验。

学生会发现:虽然发给各实验组的铁块与塑料块的体积、质量各不相同,但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却是相同的。让学生讨论这个比值的物理含义时,学生自己就能体验到:这比值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只与组成物体的材料(即物质)有关,所以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属性。

②各组学生进行实验并填好表格后,让他们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纵坐标代表质量,横坐标代表体积,将三个铁块(或塑料块)的质量和体积的值分别用“⊙”或“×”标在坐标系上,并光滑直线连接起来,学生就会发现这是一条过原点的射线。

学生经过讨论后应能总结出:该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密度)是一个定值,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质量无关,反映了物质的一种属性。

这两种方法都能较好地描述密度的物理意义。第一种方法简单直观,难度要求较低;第二种方法寓意深刻,要求较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采用哪种方法。 学生在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很容易总结出“由同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一定值;由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密度概念的引入也就顺理成章了。

此外,教者认为为充分体现以“学生主体”原则,在活动的实验与测量前应先组织学生讨论:①需要直接测量哪几个物理量?②用什么仪器来测量?③用什么办法进行测量?④测量中需要收集哪些数据,设计什么样的表格?⑤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与习惯。

§6.3 物质的密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密度的概念,了解密度的公式及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 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可以利用密度来区分不同种类的物质。 (3) 会查密度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活动,找出辨别物质种类的方法。 (2) 初步学会从物理现象中找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科学探究所带来的乐趣。

(2)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 (3)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尊重实验的科学态度。 二、设计思路

由于密度概念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要在教学中注重体现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创设便于学生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经历从感知物理概念到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 教学难点:①用比值反映物质的性质。

② 密度概念的建立与认识。

四、教学资源

天平及砝码、刻度尺、长方体塑料块与铁块等。(实验分成九小组,每组器材中塑料块和铁块的体积不同,但对应的塑料块和铁块的体积相同) 五、教学设计

§6.3 物质的密度

一、怎么样区分两种物质

1. 仅依据体积的不同是不可能的 2. 仅依据质量的不同也是不可能的 二、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1. 猜想 2. 设计并实验

3. 结论: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一定值; 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之比一般不同。

三、物质的密度

1. 定义:密度=质量/体积

2. 公式:ρ=m/V

3. 单位:kg/m³ g/cm³

1 g/cm³= ㎏/ m³=1×10 ³㎏/m³ 4. 水的密度:1×10³kg/m³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时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教着在研读教材与实际教学过程中发

现,教材有两处的编排有一定的跨度,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铺垫与引导。 1.关于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猜想的提出

探究是科学的灵魂,而猜想与假设是探究的核心。教材在创造问题情境后用“活动6.2 测量一个回形针的质量”中的发现提出猜想:“其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但要他们想到“物体各自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并进而提出这个比值“可能相同”的假设,也许会感到困难。教师要通过铺垫加强对这个问题的引导,不要轻易地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要让他们体会到假设与验证过程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

2.在探究活动中对实验数据的处理

本活动中,数据处理有两种方法:

①由学生进行实验并填好表格,在教师的要求相邻各组交流数据后发问:比较各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发现说明了什么?这里注意的是,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开放性的,教师应让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由所发现、有所体验。

学生会发现:虽然发给各实验组的铁块与塑料块的体积、质量各不相同,但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却是相同的。让学生讨论这个比值的物理含义时,学生自己就能体验到:这比值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只与组成物体的材料(即物质)有关,所以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属性。

②各组学生进行实验并填好表格后,让他们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纵坐标代表质量,横坐标代表体积,将三个铁块(或塑料块)的质量和体积的值分别用“⊙”或“×”标在坐标系上,并光滑直线连接起来,学生就会发现这是一条过原点的射线。

学生经过讨论后应能总结出:该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密度)是一个定值,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质量无关,反映了物质的一种属性。

这两种方法都能较好地描述密度的物理意义。第一种方法简单直观,难度要求较低;第二种方法寓意深刻,要求较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采用哪种方法。 学生在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很容易总结出“由同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一定值;由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密度概念的引入也就顺理成章了。

此外,教者认为为充分体现以“学生主体”原则,在活动的实验与测量前应先组织学生讨论:①需要直接测量哪几个物理量?②用什么仪器来测量?③用什么办法进行测量?④测量中需要收集哪些数据,设计什么样的表格?⑤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与习惯。


相关内容

  • 测定物质密度
  •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一.教学内容: 1 质量 2 物质的密度 二. 重点.难点: 1. 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 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 3. 掌握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 4. 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三. 知识点分析: (一)质量 1. 定义:物理学中,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 单位:国际 ...

  • 黄艳(科学小实验)2个教案
  • 1盐水分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1初步感知密度不同的液体会分层. 2初步知道密度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简单的实验,能制取不同浓度的盐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在科学实验中,玩中学,体会实验的乐趣,激发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浓度不同的盐水会分层. 三.材料准备: ...

  • 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教案
  •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 ...

  •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1
  • 第4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一.学习目标 1.经历运用密度知识鉴别螺母制造材料的过程,能用密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做什么 – 做到什么程度) 2.依据生活知识和经验,探讨量筒和量杯的正确使用方法.能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小固体的. 3.阅读教材,知道利用密度知识能间接测量 ...

  • 教案测量物体的密度
  • 测量物体的密度(人教版) 中枢镇初级中学 毛进辉 知识目标: 掌握测定固体和液体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 能力目标 1.培养实验能力 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应使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进行表格设计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数据 ...

  • 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案和练习题
  • 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分子热运动的基本内容有三点:一,物质是有分子组成的,二,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三,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下面所讲的,都是围绕着这三点来讲的,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分子组成的,水这种物质是有水分子组成的,石头,是由石头分子组成的 ...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案
  • 第2节 密度 整体设计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 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 ...

  • 新人教版八年级和原九年级物理目录
  •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2 节 声音的特性 第3节 声的利用 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1节 温度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第 ...

  • 同步教案--密度的计算和密度单位的转化
  • 学生姓名 年级 授课时间 教师姓名 课时 2 知识梳理 一.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书本p.14) [猜想与假设]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果某一物体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那么物体的质量也增大到原来的2倍吗? 1. 实验目的: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 实验器材:规则的铝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