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陶渊明的五言诗

东晋陶渊明的五言诗。庞参军是作者的邻居,将出使江陵,向陶渊明告别,陶渊明以此诗作答。前八句追忆与庞参军真挚深厚的友情,后八句抒发依依惜别的情怀。语言朴实无华却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陶渊明,一名潜,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答庞参军

序言 三复来贶①,欲罢不能。自尔邻曲,冬春再交;欵然②良对,忽成旧游。俗谚云:“数面成亲旧”,况情过此者乎?人事好乖,便当语离;杨公所叹③,岂惟常悲。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辄依《周礼》往复之义,且为别后相思之资。

①三复:再三诵读。来贶(kuàng):送来的赠品,这里指庞参军所赠的诗。

②欵然:诚挚貌。

③杨公所叹:杨公,杨朱。《淮南子·说林篇》记杨朱见歧路而哭之的故事。朱自清先生认为,这里的歧路,只是各自东西的歧路,而不是可南可北的歧路。因此,‘杨公所叹’在诗中可指离别。[2]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陶渊明集》中有五言、四言《答庞参军》各一首,据四言《答庞参军》序,庞为卫军参军。按江州刺史王宏镇浔阳,于公元422年(宋永初三年)进号卫将军,则庞当是王宏的参军。庞在浔阳为官,与陶渊明遂成“邻曲”,后庞参军奉命出使江陵,告别友人,陶渊明以此诗作答,表达了自己与庞参军的真挚友情。

这首诗的序文较长,作者以诗化的语言,交代了两层意思:一是因有“来贶”,所以写作是诗,扣紧诗题“答”字;二是追叙与庞参军的友情,因此在离别之际感到悲伤,也因此在老病无力、不复为文的情况下,还要勉力作答,为全诗的感情抒发作了铺垫。

全诗十六句,可以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前八句,追忆与庞参军真挚深厚的友情。“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两句,说明两人不是旧交,而是新知。这从序文的“自尔邻曲,冬春再交”中可以看出。《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引谚云:“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说,如果人不相知,从初交至白头,还会像刚认识一样,没有友情。如果人各相知,即使是偶然乘车在道上相遇,也会像老朋友那样并车而谈,以至两车的车盖相切、倾斜,久久不忍分手。以下六句,追忆旧游。“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是总述。“赏我趣”当然是谦虚的说法,反过来说,也是陶渊明所处的林园环境的情趣,陶渊明独立的人格力量、高雅的生活方式,吸引、感染了包括庞参军在内的客人,因此使他们经常造访,时时登门,终于成为“相知”。下面四句,从两个方面来谈“趣”,实际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两人交游的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一是谈圣之趣,“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说明谈话内容的格调、境界之高,不是一般碌碌之

辈汲汲于名利的庸俗之谈所能企及的。二是饮酒之趣,“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若能以酒助谈,则兴致更高,说明了交遇方式的高雅、闲适,感情交流的自然、融洽。当然,这也是“陶渊明式”的生活情趣和交友方式。

“我实幽居士”以下八句是第二层,抒发依依惜别的情怀。正因为相交深、知遇厚,所以一旦分离,就无法扯断联络感情的纽带。诗人自己是立志归隐之人,没有俗务缠身,不会因公事鞅掌,东西奔走;而朋友却要远离自己而去,从此天各一方,因此希望别后能常通音问,以释遥念。“物新人惟旧”,语见《尚书》:“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意思是:器物求新,而朋友间当以旧谊为重。但即使感情相通,不惧相隔万里,也终究无法改变天各一方、江山阻隔的现实,不复能时时谈笑宴饮。只能希望你在远方自己保重身体,以后相会,还不知在何年何夕呢?这一层诗人抒发的感情十分细腻丰富:分手在即,不免感伤、怅惘;感伤之余,又要嘱咐常通音信,叮咛保重身体,对分手后的“情通万里”,来年的重新相会寄托了希望。显得十分朴实、深沉。

这是一首送别诗,又是一首表达真挚友情的抒情诗,反映了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侧面。同陶诗的其他篇什一样,这首诗也以它的真情真意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读者。按理说,送别诗完全可以写得愁肠百结,缠绵绯恻,令人不忍卒读,但这首诗却以明白如话的诗句,举重若轻,朴实无华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真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它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正是这种“天然”、“真淳”造成的。

陶渊明 (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5]

东晋陶渊明的五言诗。庞参军是作者的邻居,将出使江陵,向陶渊明告别,陶渊明以此诗作答。前八句追忆与庞参军真挚深厚的友情,后八句抒发依依惜别的情怀。语言朴实无华却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陶渊明,一名潜,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答庞参军

序言 三复来贶①,欲罢不能。自尔邻曲,冬春再交;欵然②良对,忽成旧游。俗谚云:“数面成亲旧”,况情过此者乎?人事好乖,便当语离;杨公所叹③,岂惟常悲。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辄依《周礼》往复之义,且为别后相思之资。

①三复:再三诵读。来贶(kuàng):送来的赠品,这里指庞参军所赠的诗。

②欵然:诚挚貌。

③杨公所叹:杨公,杨朱。《淮南子·说林篇》记杨朱见歧路而哭之的故事。朱自清先生认为,这里的歧路,只是各自东西的歧路,而不是可南可北的歧路。因此,‘杨公所叹’在诗中可指离别。[2]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陶渊明集》中有五言、四言《答庞参军》各一首,据四言《答庞参军》序,庞为卫军参军。按江州刺史王宏镇浔阳,于公元422年(宋永初三年)进号卫将军,则庞当是王宏的参军。庞在浔阳为官,与陶渊明遂成“邻曲”,后庞参军奉命出使江陵,告别友人,陶渊明以此诗作答,表达了自己与庞参军的真挚友情。

这首诗的序文较长,作者以诗化的语言,交代了两层意思:一是因有“来贶”,所以写作是诗,扣紧诗题“答”字;二是追叙与庞参军的友情,因此在离别之际感到悲伤,也因此在老病无力、不复为文的情况下,还要勉力作答,为全诗的感情抒发作了铺垫。

全诗十六句,可以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前八句,追忆与庞参军真挚深厚的友情。“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两句,说明两人不是旧交,而是新知。这从序文的“自尔邻曲,冬春再交”中可以看出。《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引谚云:“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说,如果人不相知,从初交至白头,还会像刚认识一样,没有友情。如果人各相知,即使是偶然乘车在道上相遇,也会像老朋友那样并车而谈,以至两车的车盖相切、倾斜,久久不忍分手。以下六句,追忆旧游。“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是总述。“赏我趣”当然是谦虚的说法,反过来说,也是陶渊明所处的林园环境的情趣,陶渊明独立的人格力量、高雅的生活方式,吸引、感染了包括庞参军在内的客人,因此使他们经常造访,时时登门,终于成为“相知”。下面四句,从两个方面来谈“趣”,实际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两人交游的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一是谈圣之趣,“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说明谈话内容的格调、境界之高,不是一般碌碌之

辈汲汲于名利的庸俗之谈所能企及的。二是饮酒之趣,“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若能以酒助谈,则兴致更高,说明了交遇方式的高雅、闲适,感情交流的自然、融洽。当然,这也是“陶渊明式”的生活情趣和交友方式。

“我实幽居士”以下八句是第二层,抒发依依惜别的情怀。正因为相交深、知遇厚,所以一旦分离,就无法扯断联络感情的纽带。诗人自己是立志归隐之人,没有俗务缠身,不会因公事鞅掌,东西奔走;而朋友却要远离自己而去,从此天各一方,因此希望别后能常通音问,以释遥念。“物新人惟旧”,语见《尚书》:“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意思是:器物求新,而朋友间当以旧谊为重。但即使感情相通,不惧相隔万里,也终究无法改变天各一方、江山阻隔的现实,不复能时时谈笑宴饮。只能希望你在远方自己保重身体,以后相会,还不知在何年何夕呢?这一层诗人抒发的感情十分细腻丰富:分手在即,不免感伤、怅惘;感伤之余,又要嘱咐常通音信,叮咛保重身体,对分手后的“情通万里”,来年的重新相会寄托了希望。显得十分朴实、深沉。

这是一首送别诗,又是一首表达真挚友情的抒情诗,反映了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侧面。同陶诗的其他篇什一样,这首诗也以它的真情真意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读者。按理说,送别诗完全可以写得愁肠百结,缠绵绯恻,令人不忍卒读,但这首诗却以明白如话的诗句,举重若轻,朴实无华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真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它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正是这种“天然”、“真淳”造成的。

陶渊明 (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5]


相关内容

  • 关于陶渊明
  • 陶渊明 由于玄风的影响,东晋散文除陶渊明外,别无名家.但王羲之的<兰亭序>,却可以说是一篇佳作.这篇文章记叙永和九年(353)作者与会稽一带名士四十余人同游山阴兰亭修禊事的经历,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开头一节,描绘兰亭周围山水风光,文字平易清隽,既无奥深之疾,亦无枯槁之病.既而从游览之乐,转 ...

  •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三编
  • 2014,4 15. 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文人诗歌创作高潮是在 A. 建安时期 B. 正始时期 C. 南朝 D. 北朝 16. 南北赋风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是 A. <洛神赋> B. <别赋> C. <三都赋> D. <哀江南赋> 17. 我国文学史上第 ...

  • 魏晋南北朝文学
  • 文学概况 (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念的发展(文学创作.文学评论) (二)文学集团的活跃 1.文学创作的兴盛 2.文人之间的切磋.研讨等文学交际活动 3.相同.相近文学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4.创作群体的兴起 文学的自觉时代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 --文学的自觉 鲁迅在他的著名论文<魏晋风度及 ...

  • 魏晋南北朝诗歌概况
  • 魏晋南北朝诗歌概况 继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汉乐府民歌和 建安诗歌是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史上最为光辉夺目的一章.汉末的社会动乱和思想的活跃,促使建安诗坛大放异彩.以曹操.曹丕.曹植和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等 魏末,司马氏集团为了篡夺曹氏政权,用残酷的杀戮排除异己.恐怖险恶的社会现实遂对文 ...

  • 东晋玄言诗发展述略_东晋玄言诗研究之一
  • 第54卷 第2期 2001年3月 Wuhan Univer sity J our nal (Humanity Sciences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Vol . 54, No . 2 Ma r . 2001, 221-227 ●中国古代文学 东晋玄言诗发展述略 --东晋玄言诗研究之一 陈顺 ...

  • 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
  • --春云如烟 唐代大诗人李白多首诗中常常提到一个称"谢公""康乐"的人,他就是我国古代文学 史上开创了山水诗派的鼻祖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生活在东晋末刘宋初年.当时东晋文坛盛行枯燥乏味的玄言诗,源于曹魏末年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一群崇尚清谈.玄虚者 ...

  •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 导学案
  •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学习目标] ⑴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⑵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⑶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二.合作探究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其目的是什么?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2. ...

  •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二)
  • <归园田居(其一) >教案 第一课时 一.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 ,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 ...

  • 陶谢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论文)
  • 陶谢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 摘要:陶渊明和谢灵运是中国古代文坛上两颗耀眼的明星,分别开启了我国古代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创作先河,两人并称"陶谢".他们二人都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对我国的山水田园诗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他们二人的诗歌都对山水田园风景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在内容上都是描写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