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与策略的思考

11月的深圳依然是披红挂绿,千里之外的北京已是北风清凛,黄叶飘零的初冬。我们来自宝安区二十多所国学教育实验学校的骨干教师一行三十人,走进了中国最负盛名的百年学府——北京大学。十三天里,我们屏息聆听,享受着一场又一场国学专家们带来的精神盛宴。一位又一位大师们以自己渊博的学识,讲经教典,使我们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国学启蒙。回眸13天的研修之旅,难忘中华国学经典的博大与精深。来自北大、北师大、人大的李中华、郭家齐、程郁缀等10位教授、博士,围绕国学经典,从文、史、哲等不同角度开讲,虽内容各异,但无一例外地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了虔诚的敬意。

国学,仿佛是一个距离遥远又似乎无处不在的词汇。说它遥远,是因为一百年来,中国文化与学术系统受到了西方文化与学术系统的猛烈冲击而日渐衰微,但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已经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与骨髓,其绵延不绝的文化张力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旧滋润着人类的心灵。从80年代“文化热”到90年代开始的“国学热”,中国文化复苏的波澜不断涌起。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频繁,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愿望日益强烈,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国学越发显出它独特的价值。国家把传统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一部分予以支持和推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国学”已成为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源。宝安区教育局敏锐地将国学引入中小学校园,力图将中华文化的源头介绍给孩子们,将国学提升到全区中小学特色教育的高度,实在是高瞻远瞩的决策。

自新课改以来,国学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大力加强国学内容也是中小学语文改革的一个倾向。下面根据本次培训,结合我区实际,就中小学推广国学教育的意义和如何开展国学教育在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谈谈我的体会。

一、中小学推广国学教育的实际意义。

(一)道德价值的层面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要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要知道怎样做人做事,等等,这些好的传统如果失去了,那我们的道德秩序就容易混乱。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例如《论语》、《孟子》,按梁启超的说法,“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中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只有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个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应该从小就开始,过了青春期,道德观、世界观就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时候才开始进行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教育就太晚了。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可操作空间比较大,年龄段合适,考试的压力也相对小一些,因此是国学教育的最佳时间。

我们是正处于文化变迁之中,现在的孩子生活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更多的是在流行网络语言,确实存在如何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国学的精粹成为学生们可以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真正学会如何做人。

(二)人生意义的层面

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其目的大致有四个层次,即个人道德素质的全面养成、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核心是崇尚“和谐”。这既是一种哲学原则,也是一种社会秩序和理想,是和当代社会追求个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家庭幸福、国家安定、世界和平相一致的。国学提倡理想人格的追求,这与西方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是截然相反的。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而来,这些需要从对孩子的教育开始,他们是我们的未来,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未来。国学对克服工具理性的片面膨胀所导致的人文精神的萎缩或失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国学润滑师生和谐关系

国学可以启迪孩子的天性,亦作用于成人。国学,教给了老师和孩子们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处于这种精神熏陶之下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路向和“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同时,古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以“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并且主张通过自身的体验而体验到快乐。也正是因为此,“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循人伦而以和为本,重体验而以乐为本”成为传统人文精神的体现,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有指导作用。

二、如何在中小学推广国学教育

(一)国学课程进课堂

目前,国学的内容其实在正规教育中存在得很少,语文课有一些,历史课有一些,更多地是侧重于现代科技内容。把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尚须时日,因此推广国学教育,首先要解决课程的设置的问题。

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经典书篇来诵读,在1-6年级作为单独的课程列出来,而7-9年级则渗透在语文的教学中。另外通过开设国学兴趣课,包括书法、武术、民族舞蹈、象棋、古筝、国画、剪纸等,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门课程进行学习。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学校发展等都应围绕国学展开。有必要建立学生成长的评价体系,要求孩子们做“仁义礼智信,勇勤俭廉洁”的君子,让每个孩子都能“积跬步,致千里”。

(二)重视校本教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众所周知,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校本教研,国学教育成功与否和教师有很大关系。学校开展以国学教育为主题的校本研究,教师须先行一步。只有教师比学生先学一步,多读一点、多背一点,懂鉴赏方法,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也才能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学校应该用科研促教研的方式不断的探索出科学化、专业化的国学研究道路,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国学教育的水平。全体而言,可从教师进行培训——骨干教师上引路课——全员教师推进课——教师的集体研讨等环节入手,反复实验,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授课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的国学教育不断地注入底蕴,争取使国学教育在可持续性发展的轨道上不断前行,真正的达到枝繁叶茂。

(三)国学教育必须注入现代元素

如何摆脱枯燥、晦涩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领略国学的精华?我认为,必须给国学教育注入现代元素。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伴有古乐,并辅以动画片演绎,既有古代寓言,也有外国故事,让孩子们在逼真的环境里追思古人,陶冶性情。此次培训,北京二中课间播放世界名曲的做法令人印象深刻,每次课间播放一首世界名曲,一天下来,就有六七首,一星期一轮换。一学期下来,学生能听数百首世界名曲。这一做法值得国学实验学校借鉴,如在校园音乐中每天播放古典曲目,让学生在音乐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四)采取较灵活的体制,多方协作

国学本身也存在着扬弃和继承再创新,赋予时代新内容的问题。对孩子们学习国学的要求应以“朗朗上口,不求甚解”。国学教育的时间可采取弹性制。如老师每天早自习前20分钟领着诵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和古代圣贤对话,在经典里遨游,学生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触摸着文言的精彩。

开展国学教育,还需要制定实施的计划和步骤,包括老师的进修、学校的教育教学决策、校园环境建设、德育的大力倡导和配合、社区的辐射等,只有在家庭、社区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从国学中受益。

11月的深圳依然是披红挂绿,千里之外的北京已是北风清凛,黄叶飘零的初冬。我们来自宝安区二十多所国学教育实验学校的骨干教师一行三十人,走进了中国最负盛名的百年学府——北京大学。十三天里,我们屏息聆听,享受着一场又一场国学专家们带来的精神盛宴。一位又一位大师们以自己渊博的学识,讲经教典,使我们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国学启蒙。回眸13天的研修之旅,难忘中华国学经典的博大与精深。来自北大、北师大、人大的李中华、郭家齐、程郁缀等10位教授、博士,围绕国学经典,从文、史、哲等不同角度开讲,虽内容各异,但无一例外地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了虔诚的敬意。

国学,仿佛是一个距离遥远又似乎无处不在的词汇。说它遥远,是因为一百年来,中国文化与学术系统受到了西方文化与学术系统的猛烈冲击而日渐衰微,但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已经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与骨髓,其绵延不绝的文化张力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旧滋润着人类的心灵。从80年代“文化热”到90年代开始的“国学热”,中国文化复苏的波澜不断涌起。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频繁,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愿望日益强烈,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国学越发显出它独特的价值。国家把传统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一部分予以支持和推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国学”已成为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源。宝安区教育局敏锐地将国学引入中小学校园,力图将中华文化的源头介绍给孩子们,将国学提升到全区中小学特色教育的高度,实在是高瞻远瞩的决策。

自新课改以来,国学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大力加强国学内容也是中小学语文改革的一个倾向。下面根据本次培训,结合我区实际,就中小学推广国学教育的意义和如何开展国学教育在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谈谈我的体会。

一、中小学推广国学教育的实际意义。

(一)道德价值的层面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要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要知道怎样做人做事,等等,这些好的传统如果失去了,那我们的道德秩序就容易混乱。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例如《论语》、《孟子》,按梁启超的说法,“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中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只有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个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应该从小就开始,过了青春期,道德观、世界观就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时候才开始进行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教育就太晚了。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可操作空间比较大,年龄段合适,考试的压力也相对小一些,因此是国学教育的最佳时间。

我们是正处于文化变迁之中,现在的孩子生活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更多的是在流行网络语言,确实存在如何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国学的精粹成为学生们可以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真正学会如何做人。

(二)人生意义的层面

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其目的大致有四个层次,即个人道德素质的全面养成、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核心是崇尚“和谐”。这既是一种哲学原则,也是一种社会秩序和理想,是和当代社会追求个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家庭幸福、国家安定、世界和平相一致的。国学提倡理想人格的追求,这与西方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是截然相反的。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而来,这些需要从对孩子的教育开始,他们是我们的未来,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未来。国学对克服工具理性的片面膨胀所导致的人文精神的萎缩或失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国学润滑师生和谐关系

国学可以启迪孩子的天性,亦作用于成人。国学,教给了老师和孩子们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处于这种精神熏陶之下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路向和“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同时,古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以“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并且主张通过自身的体验而体验到快乐。也正是因为此,“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循人伦而以和为本,重体验而以乐为本”成为传统人文精神的体现,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有指导作用。

二、如何在中小学推广国学教育

(一)国学课程进课堂

目前,国学的内容其实在正规教育中存在得很少,语文课有一些,历史课有一些,更多地是侧重于现代科技内容。把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尚须时日,因此推广国学教育,首先要解决课程的设置的问题。

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经典书篇来诵读,在1-6年级作为单独的课程列出来,而7-9年级则渗透在语文的教学中。另外通过开设国学兴趣课,包括书法、武术、民族舞蹈、象棋、古筝、国画、剪纸等,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门课程进行学习。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学校发展等都应围绕国学展开。有必要建立学生成长的评价体系,要求孩子们做“仁义礼智信,勇勤俭廉洁”的君子,让每个孩子都能“积跬步,致千里”。

(二)重视校本教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众所周知,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校本教研,国学教育成功与否和教师有很大关系。学校开展以国学教育为主题的校本研究,教师须先行一步。只有教师比学生先学一步,多读一点、多背一点,懂鉴赏方法,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也才能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学校应该用科研促教研的方式不断的探索出科学化、专业化的国学研究道路,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国学教育的水平。全体而言,可从教师进行培训——骨干教师上引路课——全员教师推进课——教师的集体研讨等环节入手,反复实验,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授课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的国学教育不断地注入底蕴,争取使国学教育在可持续性发展的轨道上不断前行,真正的达到枝繁叶茂。

(三)国学教育必须注入现代元素

如何摆脱枯燥、晦涩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领略国学的精华?我认为,必须给国学教育注入现代元素。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伴有古乐,并辅以动画片演绎,既有古代寓言,也有外国故事,让孩子们在逼真的环境里追思古人,陶冶性情。此次培训,北京二中课间播放世界名曲的做法令人印象深刻,每次课间播放一首世界名曲,一天下来,就有六七首,一星期一轮换。一学期下来,学生能听数百首世界名曲。这一做法值得国学实验学校借鉴,如在校园音乐中每天播放古典曲目,让学生在音乐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四)采取较灵活的体制,多方协作

国学本身也存在着扬弃和继承再创新,赋予时代新内容的问题。对孩子们学习国学的要求应以“朗朗上口,不求甚解”。国学教育的时间可采取弹性制。如老师每天早自习前20分钟领着诵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和古代圣贤对话,在经典里遨游,学生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触摸着文言的精彩。

开展国学教育,还需要制定实施的计划和步骤,包括老师的进修、学校的教育教学决策、校园环境建设、德育的大力倡导和配合、社区的辐射等,只有在家庭、社区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从国学中受益。


相关内容

  • 赣榆县小学国学经典教育专项课题申报评审书
  • 编号项目类别短期课题赣榆县小学国学经典教育专项课题 申报.评审书课题名称: 黑林小学二年级学生诵读<三字经>方法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 : 卢燕 所在单位: 申报日期: 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 2012 年 4 月 18 日赣榆县教育局教研室二一二年制填 写 说 明1.赣榆县小学国学经典教育 ...

  • 国学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方案
  • 一.课题的提出 (一)背景 1.强大的国学精神吸引.感染我们 中华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让学生从小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

  • 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 <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一.课题名称:<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当中华文化开始摆脱弱势文化形象,挺直胸膛再次走向世界的时候,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便有了新的自尊与自信:当国人下定决心&quo ...

  • 解析国学经典在教学中的魅力
  • 摘 要:近年来,"国学热"持续升温,在众多学者.专家的积极推动与倡导下,国学机构.团体雨后春笋般开始出现.在国学一片大热的背景下,对于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也开始走进全国大中小院校.国学教育走进了课堂,也开始慢慢转化为直接有效的教学效果.而这教学效果中不光是对学生的影响,这效果中也包 ...

  • 2011-2014国学兴趣班总结计划
  • 深圳市坪山新区东门小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国学兴趣班教学计划 一.总体目标 通过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促进小学生健康和谐发展.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树立学生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责 ...

  • 推荐给教师读的10本书
  • 推荐给教师读的10本书 1.<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第2版),[美]诺丁斯著,于天龙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内尔•诺丁斯主张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才能予以 ...

  • [学前教育]论文选题
  • 湖北省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选题指南 (本选题指南均为参考性论题,考生可以视情况选择) 答辩程序 (1)答辩人口头简介其论文内容, 为5分钟: (2)答辩委员会就答辩人的口头简介及论文内容,提出问题,供答辩者回答并辩论,时间为5分钟: (3)答辩完毕后,答辩小组视答辩情况和论文写出综合性 ...

  • 以校本教研为载体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 以校本教研为载体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苍南县龙港学区 龙港八小课题组 [摘要]为改变农村小学校本教研中存在的被动.低效现象,我们在多年的实践中提出了引导农村小学教师自主.高效专业发展的八大校本教研策略体系:分层教研策略:理论与实践双修策略:团队攻防策略:拓展资源策略:文化陶冶策略:科研攻坚策略:人-物 ...

  • 关于小学国学教育现状的调查和思考
  • 关于小学国学教育现状的调查和思考 摘要:本文是关于对小学国学教育现状的调查和思考,探索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国学 小学 教育 团队成员: 当下传统文化及精神的缺失是越来越严重的一个社会问题,国家在大力提倡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也在教育上做了相关工作,但教育是百年大计,其效果并非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