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的咕咕声

  河南浚县,一种从远古走来,穿越数千年历史时空的手工泥玩具依然焕发着青春。她最初的形态像咕咕鸟(斑鸠),用嘴一吹尾部的圆孔,能发出咕咕鸟的叫声,人们给她取了一个通俗而亲切的名字——泥咕咕。  来自泥土的温暖  春风送暖的时候,和往年一样,浚县正月古庙会人山人海。老百姓的吃穿用度、艺术家的“阳春白雪”齐齐亮相,这当中,黑色作底,红、黄、蓝等重彩点画的泥咕咕最引人注目。它们大的盈尺,小的不足寸,不论大小,都能吹出“咕咕——咕咕”的声音。摊位前卖者吹着揽生意,买者吹着拣如意,庙会上到处一片斑鸠调,和山林里咕咕鸟的叫声应和着。  过去,赶会的老大娘和朝山求子的小媳妇,下山时,几乎都要买上满满一篮子“咕咕鸡”。出城后,她们坐上卫河北上或南下的木船回乡。河水湍急,两岸绿柳成荫,木船在艄公起锚的号子声中,缓缓离岸而去。此时,岸上三五成群的调皮孩子,跟着船儿跑,边跑边唱:“给俺几个咕咕鸡儿,保您生子又生孙儿。”  笑声中,媳妇们慌着从竹篮里抓起一把“泥咕咕”用力向岸上抛去,孩子们你争我夺地拾起来,咕咕唧唧地吹起来。船儿渐渐远去,哨声此起彼伏……这一意趣横生的民俗画卷,带着乡野的泥土气息,曾经温暖过多少人的幼年记忆?  “泥咕咕”究竟起源于何时?在浚县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隋末农民起义时,李密率领的瓦岗军曾在这里与隋军争夺黎阳仓。军中有些士兵会捏泥人,他们用当地的黄河胶泥捏塑泥人、泥马,纪念在战场上阵亡的将士和战马,泥塑在当地蔚然成风。  其实,根据考古发现以及专家论证,浚县泥塑有着更加久远的历史,它源于史前人类的鸟图腾信仰,是远古先民鸟图腾的存世物证。“抟土造人”是中华民族的创世神话,也从另外一个侧面折射人对泥土的情感。杨屯人把大禹治水、武王伐纣、诸侯争霸、三国博弈、隋唐更迭、抗击日寇的英雄豪杰都捏出来,把斑鸠、猴子、老虎、狮子、鸡、狗、羊、马等祥禽瑞兽都捏出来,一边表达着这种情感,一边记录下了祖祖辈辈所经历的生活、历史和爱憎。  如今,这种捏塑仍在持续。可以说,泥咕咕是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  捏咕咕的人  过去,浚县把从事泥塑制作的艺人叫做“捏咕咕的人”,浚县泥塑能穿越千年岁月,至今蓬勃发展,和历代心灵手巧的捏咕咕的人密切相关。  在灿若星河的浚县泥塑艺人谱中,王蓝田是一个标志性人物。他出身泥塑世家,六七岁就跟着长辈人鼓捣泥玩。一块泥巴,到了他手里,搓搓、揉揉、捏捏、塑塑、点点、戳戳、扎扎、捅捅,在手上转不了几下,就成了活灵活现的动物,逗之欲动,呼之欲鸣,叫之欲答。  听树上的鸟叫,他能用一块泥捏一只会唱歌的鸟;闻篱笆园的鸡打鸣,他就用一块泥塑一只会打鸣的鸡。飞禽走兽、戏剧人物等,他都捏得惟妙惟肖。捏神仙最作难,不知道长啥样、啥行头。后来听戏听说书,他就留心神仙长啥样。吕洞宾“天子宝剑在他身,柳枝是他跟班人”,这就可以了:捏个老道,背把剑。汉钟离“身穿八卦衣,芭蕉扇提手里。黄腾腾的风,呼啦啦的雨……”有这几句词,他捏的汉钟离活灵活现。  王蓝田最得心应手的还是“咕咕鸟”。捏好后,略施彩绘,那眼,那嘴,那头,那尾,那羽翅,那体态,逼真可人。捧住一吹,声高,音亮,韵悠长,让听者一时迷惑,真以为咕咕鸟在枝头鸣叫……  1984年春天,王蓝田被邀请到河南省工艺美术总公司表演捏泥咕咕。王蓝田一出手,省工艺美术总公司的人就瞪直了眼,每捏成一件,都是一阵叫好声。人家看重,王蓝田心中快意,便拿出了平生绝技,连着捏了四天,看得大家无比敬服。  过去,浚县泥咕咕只是在古庙会风靡,影响力只局限在河南以及周边省市。以这次展演为分水岭,泥咕咕开始被很多专家和学者青睐,成为一种至大至美的艺术;泥咕咕艺人也从泥巴匠变成了民间艺术家,不仅登上国家大学院校讲台,还多次走出国门,成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经过学院派的不断阐释,民间艺人拥有了更多的艺术自觉,王蓝田之后,根据创作风格和创作题材的不同,浚县泥塑发展出三大流派:以王学锋为代表的泥咕咕派,以“泥猴张”张希和为代表的泥猴派,以宋学海、宋庆春为代表的泥玩派。三派艺人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古老的浚县泥塑艺术花开三朵,硕果盈枝。  传承不息,创新不停,三个流派各有特色,但同源同根,都是浚县泥咕咕的执著传承力量。目前,浚县泥咕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有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人。在他们的带领下,张福斌、宋庆春、宋楷战、李连顺、王红瑞等一大批泥咕咕能工巧匠和一些崭露头角的年轻艺人,已经成为浚县泥咕咕一支强大的传承生力军。  泥巴蛋涅槃  在杨玘屯,随便问一位老艺人的手艺是怎么学的,他们几乎都会这样回答:“自小跟俺爹学的。”  浚县大伾山东面是黄河故道,这里丰富的黄胶泥即为泥咕咕的原料。农闲时,艺人们挖出离地表2米左右的细腻的泥土,搬运回家。将晒干后的泥土用棍棒捶打或石碾碾碎,然后过筛,使土糁细如面粉。筛过的细土加上棉花或纸浆,掺水和匀,浸泡数日,再用木头捶打数遍,胶泥便变得柔软光滑,像和好的面团一样。  将和好的熟泥搬上案台,开始最重要的工序——捏塑。只见艺人用手团揉泥料,粗略捏出大致轮廓,像捏窝头一样,且转且塑,不到一分钟,一个咕咕鸟的形状便出来了。竹棍儿扎出眼睛,划出花纹,再根据经验扎出气孔,咕咕鸟便开始咕咕叫了。  晾干或经过烧制的泥咕咕,一般用黑色或棕色颜料打底,再描绘上白土粉、大红、大绿、大黄、大蓝等不经调和的颜色,千百年来,一直鲜明如初,丝毫看不出栉风沐雨的影子。  事实上,浚县泥塑也经历过低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浚县正月古庙会被取消,泥咕咕也被禁止捏制。改革开放后,机械生产的新型玩具如潮水般涌来,有些艺人放弃抟泥,纷纷外出打工。  其实,泥咕咕成本低,取材便利,制作也简便,村人到地里挖些土,和巴和巴、醒醒泥就能捏,拿出去就能变成钱。没有风险,没有亏本的担忧,不怕积压,今年卖不完明年还可以再卖。所以,在很多人外出的同时,依然有很多人在坚守。三个流派代表人物更是带头创新,寻求传统泥玩在现代市场中的生存之道。  王蓝田的儿王学锋在村里成立“蓝田泥塑研究院”,建有作坊,与两个儿子一起从事泥咕咕创作和生产,作品以“咕咕鸟”为主,以小件组合群像见长。  张希和有“泥猴张工作室”,手下形态各异、滑稽可笑、妙趣横生的泥猴堪称“绝活儿”,他还创办《泥猴张研究》刊物,为“泥猴派”艺术语言的提炼和发展不遗余力。  宋学海人称“泥人宋”,以捏泥人为主。他的拟人化十二生肖和民俗风情为主题的乡土人物,使浚县泥咕咕品种更多,内容更丰富。他和同仁进行了无数次试验,恢复了浚县泥咕咕传统陶艺烧制技艺,还创新了彩绘工艺。着色既保留了传统泥咕咕施彩的古拙自然,又大胆融入了众色彩绘,最后施清漆护色增光,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此外,宋庆春的“魂子宋工作室”、宋楷战的“寒刀工作室”、李连顺的“脸谱李工作室”等,都是浚县泥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民间的力量,浚县政府的支持也功不可没。早在2000年左右,非遗保护的声音渐起,浚县政府便意识到泥咕咕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对泥塑产业及艺人给予支持和推动:引导成立了“泥塑艺术研究会”,组建了浚县杨玘屯泥塑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规划建设浚县泥塑原生态文化村项目。泥塑博物馆、泥塑艺术培训学校、生产作坊、生态园区等都极大促进了泥咕咕在现代的发展。  规模化生产、工作室、家庭作坊互为补充,浚县泥塑显示出勃勃生机。2011年河南文交市场,浚县泥咕咕以手工工艺和文化价值挑战紫砂壶,蓝田泥塑以200个份额共83件作品在河南省文交所拍卖3000万元。  浚县泥咕咕实现了从泥巴蛋到艺术珍品的涅槃。

  河南浚县,一种从远古走来,穿越数千年历史时空的手工泥玩具依然焕发着青春。她最初的形态像咕咕鸟(斑鸠),用嘴一吹尾部的圆孔,能发出咕咕鸟的叫声,人们给她取了一个通俗而亲切的名字——泥咕咕。  来自泥土的温暖  春风送暖的时候,和往年一样,浚县正月古庙会人山人海。老百姓的吃穿用度、艺术家的“阳春白雪”齐齐亮相,这当中,黑色作底,红、黄、蓝等重彩点画的泥咕咕最引人注目。它们大的盈尺,小的不足寸,不论大小,都能吹出“咕咕——咕咕”的声音。摊位前卖者吹着揽生意,买者吹着拣如意,庙会上到处一片斑鸠调,和山林里咕咕鸟的叫声应和着。  过去,赶会的老大娘和朝山求子的小媳妇,下山时,几乎都要买上满满一篮子“咕咕鸡”。出城后,她们坐上卫河北上或南下的木船回乡。河水湍急,两岸绿柳成荫,木船在艄公起锚的号子声中,缓缓离岸而去。此时,岸上三五成群的调皮孩子,跟着船儿跑,边跑边唱:“给俺几个咕咕鸡儿,保您生子又生孙儿。”  笑声中,媳妇们慌着从竹篮里抓起一把“泥咕咕”用力向岸上抛去,孩子们你争我夺地拾起来,咕咕唧唧地吹起来。船儿渐渐远去,哨声此起彼伏……这一意趣横生的民俗画卷,带着乡野的泥土气息,曾经温暖过多少人的幼年记忆?  “泥咕咕”究竟起源于何时?在浚县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隋末农民起义时,李密率领的瓦岗军曾在这里与隋军争夺黎阳仓。军中有些士兵会捏泥人,他们用当地的黄河胶泥捏塑泥人、泥马,纪念在战场上阵亡的将士和战马,泥塑在当地蔚然成风。  其实,根据考古发现以及专家论证,浚县泥塑有着更加久远的历史,它源于史前人类的鸟图腾信仰,是远古先民鸟图腾的存世物证。“抟土造人”是中华民族的创世神话,也从另外一个侧面折射人对泥土的情感。杨屯人把大禹治水、武王伐纣、诸侯争霸、三国博弈、隋唐更迭、抗击日寇的英雄豪杰都捏出来,把斑鸠、猴子、老虎、狮子、鸡、狗、羊、马等祥禽瑞兽都捏出来,一边表达着这种情感,一边记录下了祖祖辈辈所经历的生活、历史和爱憎。  如今,这种捏塑仍在持续。可以说,泥咕咕是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  捏咕咕的人  过去,浚县把从事泥塑制作的艺人叫做“捏咕咕的人”,浚县泥塑能穿越千年岁月,至今蓬勃发展,和历代心灵手巧的捏咕咕的人密切相关。  在灿若星河的浚县泥塑艺人谱中,王蓝田是一个标志性人物。他出身泥塑世家,六七岁就跟着长辈人鼓捣泥玩。一块泥巴,到了他手里,搓搓、揉揉、捏捏、塑塑、点点、戳戳、扎扎、捅捅,在手上转不了几下,就成了活灵活现的动物,逗之欲动,呼之欲鸣,叫之欲答。  听树上的鸟叫,他能用一块泥捏一只会唱歌的鸟;闻篱笆园的鸡打鸣,他就用一块泥塑一只会打鸣的鸡。飞禽走兽、戏剧人物等,他都捏得惟妙惟肖。捏神仙最作难,不知道长啥样、啥行头。后来听戏听说书,他就留心神仙长啥样。吕洞宾“天子宝剑在他身,柳枝是他跟班人”,这就可以了:捏个老道,背把剑。汉钟离“身穿八卦衣,芭蕉扇提手里。黄腾腾的风,呼啦啦的雨……”有这几句词,他捏的汉钟离活灵活现。  王蓝田最得心应手的还是“咕咕鸟”。捏好后,略施彩绘,那眼,那嘴,那头,那尾,那羽翅,那体态,逼真可人。捧住一吹,声高,音亮,韵悠长,让听者一时迷惑,真以为咕咕鸟在枝头鸣叫……  1984年春天,王蓝田被邀请到河南省工艺美术总公司表演捏泥咕咕。王蓝田一出手,省工艺美术总公司的人就瞪直了眼,每捏成一件,都是一阵叫好声。人家看重,王蓝田心中快意,便拿出了平生绝技,连着捏了四天,看得大家无比敬服。  过去,浚县泥咕咕只是在古庙会风靡,影响力只局限在河南以及周边省市。以这次展演为分水岭,泥咕咕开始被很多专家和学者青睐,成为一种至大至美的艺术;泥咕咕艺人也从泥巴匠变成了民间艺术家,不仅登上国家大学院校讲台,还多次走出国门,成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经过学院派的不断阐释,民间艺人拥有了更多的艺术自觉,王蓝田之后,根据创作风格和创作题材的不同,浚县泥塑发展出三大流派:以王学锋为代表的泥咕咕派,以“泥猴张”张希和为代表的泥猴派,以宋学海、宋庆春为代表的泥玩派。三派艺人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古老的浚县泥塑艺术花开三朵,硕果盈枝。  传承不息,创新不停,三个流派各有特色,但同源同根,都是浚县泥咕咕的执著传承力量。目前,浚县泥咕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有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人。在他们的带领下,张福斌、宋庆春、宋楷战、李连顺、王红瑞等一大批泥咕咕能工巧匠和一些崭露头角的年轻艺人,已经成为浚县泥咕咕一支强大的传承生力军。  泥巴蛋涅槃  在杨玘屯,随便问一位老艺人的手艺是怎么学的,他们几乎都会这样回答:“自小跟俺爹学的。”  浚县大伾山东面是黄河故道,这里丰富的黄胶泥即为泥咕咕的原料。农闲时,艺人们挖出离地表2米左右的细腻的泥土,搬运回家。将晒干后的泥土用棍棒捶打或石碾碾碎,然后过筛,使土糁细如面粉。筛过的细土加上棉花或纸浆,掺水和匀,浸泡数日,再用木头捶打数遍,胶泥便变得柔软光滑,像和好的面团一样。  将和好的熟泥搬上案台,开始最重要的工序——捏塑。只见艺人用手团揉泥料,粗略捏出大致轮廓,像捏窝头一样,且转且塑,不到一分钟,一个咕咕鸟的形状便出来了。竹棍儿扎出眼睛,划出花纹,再根据经验扎出气孔,咕咕鸟便开始咕咕叫了。  晾干或经过烧制的泥咕咕,一般用黑色或棕色颜料打底,再描绘上白土粉、大红、大绿、大黄、大蓝等不经调和的颜色,千百年来,一直鲜明如初,丝毫看不出栉风沐雨的影子。  事实上,浚县泥塑也经历过低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浚县正月古庙会被取消,泥咕咕也被禁止捏制。改革开放后,机械生产的新型玩具如潮水般涌来,有些艺人放弃抟泥,纷纷外出打工。  其实,泥咕咕成本低,取材便利,制作也简便,村人到地里挖些土,和巴和巴、醒醒泥就能捏,拿出去就能变成钱。没有风险,没有亏本的担忧,不怕积压,今年卖不完明年还可以再卖。所以,在很多人外出的同时,依然有很多人在坚守。三个流派代表人物更是带头创新,寻求传统泥玩在现代市场中的生存之道。  王蓝田的儿王学锋在村里成立“蓝田泥塑研究院”,建有作坊,与两个儿子一起从事泥咕咕创作和生产,作品以“咕咕鸟”为主,以小件组合群像见长。  张希和有“泥猴张工作室”,手下形态各异、滑稽可笑、妙趣横生的泥猴堪称“绝活儿”,他还创办《泥猴张研究》刊物,为“泥猴派”艺术语言的提炼和发展不遗余力。  宋学海人称“泥人宋”,以捏泥人为主。他的拟人化十二生肖和民俗风情为主题的乡土人物,使浚县泥咕咕品种更多,内容更丰富。他和同仁进行了无数次试验,恢复了浚县泥咕咕传统陶艺烧制技艺,还创新了彩绘工艺。着色既保留了传统泥咕咕施彩的古拙自然,又大胆融入了众色彩绘,最后施清漆护色增光,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此外,宋庆春的“魂子宋工作室”、宋楷战的“寒刀工作室”、李连顺的“脸谱李工作室”等,都是浚县泥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民间的力量,浚县政府的支持也功不可没。早在2000年左右,非遗保护的声音渐起,浚县政府便意识到泥咕咕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对泥塑产业及艺人给予支持和推动:引导成立了“泥塑艺术研究会”,组建了浚县杨玘屯泥塑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规划建设浚县泥塑原生态文化村项目。泥塑博物馆、泥塑艺术培训学校、生产作坊、生态园区等都极大促进了泥咕咕在现代的发展。  规模化生产、工作室、家庭作坊互为补充,浚县泥塑显示出勃勃生机。2011年河南文交市场,浚县泥咕咕以手工工艺和文化价值挑战紫砂壶,蓝田泥塑以200个份额共83件作品在河南省文交所拍卖3000万元。  浚县泥咕咕实现了从泥巴蛋到艺术珍品的涅槃。


相关内容

  • 小鹿斑比好词好句
  • 小鹿斑比好词好句摘抄: 一 小鹿斑比好词 1 . 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 2 . 口若悬河:若:好像;悬河:激流倾泻.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3 . 肃然起敬: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4 . 咕咕噜噜 5 ...

  • 一次苦乐交织的远足
  • 一次苦乐交织的远足 七(5)班 张艺璇 星期五,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远足活动,目的地是万连山. 刚进教室,就听见一阵笑声: "有同学带了十几瓶水!" "哈哈......" 我们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因为学校离万连山有二十公里. 到了八点半,全校穿着整齐的校服,在操 ...

  • 写景作文:春之声_900字
  • 写景作文:春之声 在北国,经历了寒冬的凛冽,谁不渴望春的温暖! 褪掉了山头的愁色,褪掉了全身的重甲,春来了.北方的春是调皮的儿郎.一会温晴万里,天空澄澈.透明,没有一丝的杂质,杨柳风吹拂着:而当你着了轻装准备享受春的轻松和愉悦时,春却变了脸,阴沉着,寒气浸骨,适才的愉悦一扫而光.不得不再次披上暖装. ...

  • 关于观察的作文
  • 关于观察的作文(一) 张伯伯家养了很多母鸡.今天爸爸带我去他家玩,使我有幸观察到母鸡下蛋的全过程. 我见他家的老母鸡在下蛋前,总是围着下蛋的窝不安地 "咕咕"直叫,觉得完全放心时,才张开翅膀"噗楞"飞进窝里,安静地趴在松软的草窝中. 一会儿,母鸡全身的毛抖动起 ...

  • 一年级上册词语
  • ( 复习提纲)一年级上册会写字组词 姓名: 一(一个)(一定)(一心)(一生)二(二位)(二手) (二百)(二分)三(三只)(三块)(三遍)(三月) 四(四年)(四人)(四川)(四次)上(上面)(上级) (上去)(上学)口(口音)(口水)(口吻)(门口) 目(目前)(题目)(耳目)(目的)耳(耳机) ...

  • 会唱歌的泥咕咕
  • "嘿嘿,老师,我来找您请个假!"大懒笑嘻嘻地走到小卷子老师身边."请假?哦,想起来了,你妈妈跟我打电话说过了."老师一边说着一边低头迅速签好了假条,"去鹤壁探亲?""嗯,鹤壁浚县.听说那里还有庙会,一定有很多好吃的!"大 ...

  •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
  • <大自然的声音>习作 法特中心校 郭春秋 教材解读: <大自然的声音>是长春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习作,本次习作是回忆在大自然中和生活中曾经听到的各种声音,展开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写一篇习作.注意拟声词的使用,比喻.拟人等修饰手法的运用,把文章写得生动.让学生通过细致观察. ...

  •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现代文阅读
  • <老山界>课后练习 三.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 ...

  • 难忘的野炊
  • 难忘的野炊 放暑假了,天天呆在家里,多闷啊!于是,我们几个要好的小伙伴便想出了一条妙计--一起去野炊. 正是稻谷成熟的时候,在空旷的田野里,在和风中,那些成熟的稻子洋溢着阵阵清香.我们几个赤着脚走在湿湿的.长长的田埂上,那些软绵绵.油光光的泥土,冷不丁从脚趾缝儿里冒出来,真舒服.爱唱歌的拓拓还唱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