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那终将逝去的童年

纪念那终将逝去的童年

——《童年的消逝》

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

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真是另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尼尔.波兹曼

童年的消逝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表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

具体地说,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后却发展成为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的

各自的传播条件是什么。第二部分则将我们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古登堡

的印刷世界转换到赛缪尔.莫尔斯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

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没有意义。

第一次知道尼尔.波兹曼是在视觉艺术基础的课上,老师本来是给我们上的

是有关人们现在的消费更多的是视觉消费,未来也是倾向于视觉消费的话题。随

后向我们谈起了一本《娱乐至死》的书,书中的最中心观点就是“媒介即隐喻”,

随后老师说的话我已经不大记得了,但我却知道了一个伟大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

批评家:尼尔.波兹曼。于是也查找了尼尔.波兹曼的一些贡献,对他的一些观点

我也有所了解。随后我阅读了他的这本书《童年的消逝》,第一次看《童年的消

逝》我理解一些意思,但是还是有许多的地方不是很了解。

首先谈一谈童年的概念;“童年”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印刷普及之前,

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

年”;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

成人之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诞生了。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文字还没

有普及的时候,人们的交流都是靠口语,而口语是直接的。而阅读就从更本上削

弱了口语文化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因为阅读使人得以进入一个观察不到的、

抽象的知识世界,它在不能阅读和能够阅读的人之间产生了分化。阅读是童年的

祸害,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创造了成年。各种各样的文献资料,包括地图、图

表、合同和产权契约,并收集保存了各种有价值的秘密。因此,在在文字世界里,

做成人意味着有机会了解用非自然符号整理和记录下来的文化秘密。在文字世界

里,儿童必须变成成人。但是,在没有文字的世界里,儿童和成人之间就没有必

要明确区分,因为不存在什么秘密,文化不需要提供训练就能被人理解。所以无

非就是在口语时代无“童年”,文字时代出现了“童年”。

第二部分从古登堡的印刷世界转换到赛缪尔.莫尔斯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没有意义。这才是我真正想要探讨的重点,因为它很符合我们当下的生活,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童年,是一种环境的结果。在这个环境中,一些专为成人控制的、特定形式的信息,通过分阶段用儿童心理能够接受的方式提供给儿童。如何维护童年的概念,有赖于信息管理原则和有序的学习过程。但是赛缪尔.莫尔斯的电报密码世界,改变了儿童所能享用的信息种类、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信息的先后顺序以及体验信息的环境。如果只是电报那是不会有多大的影响。但是科技的发展永远是快速的,照相机、电话、电影、电视、再到如今的互联网。它们使信息的传播速度飞快,因为信息量庞大,信息管理变得非常困难。传播内容更加良莠不齐。而这些兴起的新媒介环境在同一时间向每个人提供相同的信息,这也使儿童与成人之间没有秘密,所以童年这样的东西当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利用假期,我去一个影视公司实习了一段时间,有许多事情使我对尼尔.波兹曼的观点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实习期间我们拍摄了一个关于保护环境的少儿魔法剧。在拍摄休息去吃饭的时间,我们与小演员有一些交谈。我们问她们喜欢表演吗,小朋友们都说喜欢。然后我们又问“既然喜欢表演那有没有喜欢的演员或明星呢?”其中一位小姑娘只有七岁,但是她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我可以保证我是比不过她的。因为我性格自认为是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的。她说她喜欢的明星是范冰冰,她喜欢演戏。她的目的是成为一个非常有名的演员,让别人都非常的羡慕她,接着又说了一句话,但是由于这句话我自认为是比较大胆,虽然童言无忌,但我还是不在这里赘述了,但是在那一刻我是被震撼了。如上文她用的是“目的”一词,虽然当时我们给她更正用“目标”更好,但后来我想,用“目的”是不是更具有唯一性和一点功利性呢!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呢?在《童年的消逝》中,尼尔.波兹曼也提到“放眼望去,人们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的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了。”

过去在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的儿童游戏也在消逝,就连“儿童游戏”这个想法也似乎正从我们股掌中流失。我们过去认为儿童玩游戏就是因玩而玩,例如:

跳山羊、捉迷藏、跳皮筋等。现在的一些游戏会有人去判定输赢,制定规则,追求的不再是快乐,而是名誉。

现在电视和互联网已经非常的普及了,再加上智能机的兴起使得信息再一次的发生了“爆炸”,我们每天通过网络浏览的信息五花八门。在这么多信息中要想脱颖而出,要么确实与我们息息相关,要么就只好迎合人们的口味了。因此出现了标题党、出现了各种负面的满足人们寻求刺激的一些信息。这种一览无余的媒介使得童年与成年的分界线被逐渐侵蚀。例如电视:一、理解电视的形式不需要任何训练;二、无论对头脑还是行为,电视都没有复杂的要求;三、电视不能分离观众。

就像和书籍一样,电视敞开了秘密,使许多私密的东西被公之于众了。但是电视与书籍的不同就是,电视是不可能限制人获取信息的,只要你这一刻打开电视,这一刻观看,那么你必然会接受到它传达给你的信息。但是书籍却是不同的,识字文化最大的矛盾就是,当识字文化是秘密广为宣传的时候,也为获得这些秘密而制造了障碍。人们必须要接受教育,才能有资格去理解书上更深的秘密。因此人们不得不缓慢的按部就班的甚至痛苦的进步,这就是儿童对于观看电视总是乐此不疲,但是一提到读书,除非他本人非常喜欢读书,要不真是一个头两个大。但是不可否认读书使人的自我约束和概念思维的能力得到了丰富和扩展。

而电视则不能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思想上来,因为思想是抽象的,有距离的,复杂的和有秩序的,而电视总是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人物身上,因为人物是具体的,生物的和完整的。在当今的社会中,尤其是一些成年人的语言受到了好多年轻人的影响。例如“脏话”本应是成年人语言中的秘密,而现在的年轻人却信口拈来。在一些公共场合人们甚至可以听到七八岁的儿童大量使用脏话。着所包含的意义是重大的,因为他们表面是成人和儿童的界限遭到侵蚀,还表示了举止礼仪概念的失落。

作为一个广告专业的学生,学广告不仅是为了盈利,更是为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虽然现在的广告充斥着太多的刺激人们欲望引导和充满太多的功利性。但是在这些商业广告之余,也需要为人们的内心留一块温柔的地方。前一些时间随着“爸爸去哪儿”的播出,里面的小孩代言广告的广告费也是非常之高的,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童年的消逝。

现在最新的广告法规定10岁以下的儿童是不得代言广告的。

洛克在《教育漫画》中谈到:“人的头脑生来是一张空白的刻写板”。他主张最终在儿童的心灵上写下什么内容,这个重任是落在家长和老师的身上。一个无知、无耻、没有规矩的孩子代表着成人的失败,而不是孩子的失败。而另一位重要的人物卢梭认为“童年是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生阶段”,他认为儿童拥有与生俱来的坦率、理解、好奇、自发的能力,但这些能力被识字、教育、理性、自我控制和羞耻感淹没了。而在我看来,一定程度的教导还是需要的,但是又不能过于的去干涉儿童,将成人的想法强加于儿童,还是留给他们一个快乐的,值得记忆的童年吧!

纪念那终将逝去的童年

——《童年的消逝》

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

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真是另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尼尔.波兹曼

童年的消逝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表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

具体地说,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后却发展成为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的

各自的传播条件是什么。第二部分则将我们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古登堡

的印刷世界转换到赛缪尔.莫尔斯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

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没有意义。

第一次知道尼尔.波兹曼是在视觉艺术基础的课上,老师本来是给我们上的

是有关人们现在的消费更多的是视觉消费,未来也是倾向于视觉消费的话题。随

后向我们谈起了一本《娱乐至死》的书,书中的最中心观点就是“媒介即隐喻”,

随后老师说的话我已经不大记得了,但我却知道了一个伟大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

批评家:尼尔.波兹曼。于是也查找了尼尔.波兹曼的一些贡献,对他的一些观点

我也有所了解。随后我阅读了他的这本书《童年的消逝》,第一次看《童年的消

逝》我理解一些意思,但是还是有许多的地方不是很了解。

首先谈一谈童年的概念;“童年”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印刷普及之前,

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

年”;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

成人之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诞生了。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文字还没

有普及的时候,人们的交流都是靠口语,而口语是直接的。而阅读就从更本上削

弱了口语文化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因为阅读使人得以进入一个观察不到的、

抽象的知识世界,它在不能阅读和能够阅读的人之间产生了分化。阅读是童年的

祸害,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创造了成年。各种各样的文献资料,包括地图、图

表、合同和产权契约,并收集保存了各种有价值的秘密。因此,在在文字世界里,

做成人意味着有机会了解用非自然符号整理和记录下来的文化秘密。在文字世界

里,儿童必须变成成人。但是,在没有文字的世界里,儿童和成人之间就没有必

要明确区分,因为不存在什么秘密,文化不需要提供训练就能被人理解。所以无

非就是在口语时代无“童年”,文字时代出现了“童年”。

第二部分从古登堡的印刷世界转换到赛缪尔.莫尔斯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没有意义。这才是我真正想要探讨的重点,因为它很符合我们当下的生活,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童年,是一种环境的结果。在这个环境中,一些专为成人控制的、特定形式的信息,通过分阶段用儿童心理能够接受的方式提供给儿童。如何维护童年的概念,有赖于信息管理原则和有序的学习过程。但是赛缪尔.莫尔斯的电报密码世界,改变了儿童所能享用的信息种类、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信息的先后顺序以及体验信息的环境。如果只是电报那是不会有多大的影响。但是科技的发展永远是快速的,照相机、电话、电影、电视、再到如今的互联网。它们使信息的传播速度飞快,因为信息量庞大,信息管理变得非常困难。传播内容更加良莠不齐。而这些兴起的新媒介环境在同一时间向每个人提供相同的信息,这也使儿童与成人之间没有秘密,所以童年这样的东西当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利用假期,我去一个影视公司实习了一段时间,有许多事情使我对尼尔.波兹曼的观点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实习期间我们拍摄了一个关于保护环境的少儿魔法剧。在拍摄休息去吃饭的时间,我们与小演员有一些交谈。我们问她们喜欢表演吗,小朋友们都说喜欢。然后我们又问“既然喜欢表演那有没有喜欢的演员或明星呢?”其中一位小姑娘只有七岁,但是她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我可以保证我是比不过她的。因为我性格自认为是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的。她说她喜欢的明星是范冰冰,她喜欢演戏。她的目的是成为一个非常有名的演员,让别人都非常的羡慕她,接着又说了一句话,但是由于这句话我自认为是比较大胆,虽然童言无忌,但我还是不在这里赘述了,但是在那一刻我是被震撼了。如上文她用的是“目的”一词,虽然当时我们给她更正用“目标”更好,但后来我想,用“目的”是不是更具有唯一性和一点功利性呢!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呢?在《童年的消逝》中,尼尔.波兹曼也提到“放眼望去,人们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的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了。”

过去在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的儿童游戏也在消逝,就连“儿童游戏”这个想法也似乎正从我们股掌中流失。我们过去认为儿童玩游戏就是因玩而玩,例如:

跳山羊、捉迷藏、跳皮筋等。现在的一些游戏会有人去判定输赢,制定规则,追求的不再是快乐,而是名誉。

现在电视和互联网已经非常的普及了,再加上智能机的兴起使得信息再一次的发生了“爆炸”,我们每天通过网络浏览的信息五花八门。在这么多信息中要想脱颖而出,要么确实与我们息息相关,要么就只好迎合人们的口味了。因此出现了标题党、出现了各种负面的满足人们寻求刺激的一些信息。这种一览无余的媒介使得童年与成年的分界线被逐渐侵蚀。例如电视:一、理解电视的形式不需要任何训练;二、无论对头脑还是行为,电视都没有复杂的要求;三、电视不能分离观众。

就像和书籍一样,电视敞开了秘密,使许多私密的东西被公之于众了。但是电视与书籍的不同就是,电视是不可能限制人获取信息的,只要你这一刻打开电视,这一刻观看,那么你必然会接受到它传达给你的信息。但是书籍却是不同的,识字文化最大的矛盾就是,当识字文化是秘密广为宣传的时候,也为获得这些秘密而制造了障碍。人们必须要接受教育,才能有资格去理解书上更深的秘密。因此人们不得不缓慢的按部就班的甚至痛苦的进步,这就是儿童对于观看电视总是乐此不疲,但是一提到读书,除非他本人非常喜欢读书,要不真是一个头两个大。但是不可否认读书使人的自我约束和概念思维的能力得到了丰富和扩展。

而电视则不能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思想上来,因为思想是抽象的,有距离的,复杂的和有秩序的,而电视总是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人物身上,因为人物是具体的,生物的和完整的。在当今的社会中,尤其是一些成年人的语言受到了好多年轻人的影响。例如“脏话”本应是成年人语言中的秘密,而现在的年轻人却信口拈来。在一些公共场合人们甚至可以听到七八岁的儿童大量使用脏话。着所包含的意义是重大的,因为他们表面是成人和儿童的界限遭到侵蚀,还表示了举止礼仪概念的失落。

作为一个广告专业的学生,学广告不仅是为了盈利,更是为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虽然现在的广告充斥着太多的刺激人们欲望引导和充满太多的功利性。但是在这些商业广告之余,也需要为人们的内心留一块温柔的地方。前一些时间随着“爸爸去哪儿”的播出,里面的小孩代言广告的广告费也是非常之高的,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童年的消逝。

现在最新的广告法规定10岁以下的儿童是不得代言广告的。

洛克在《教育漫画》中谈到:“人的头脑生来是一张空白的刻写板”。他主张最终在儿童的心灵上写下什么内容,这个重任是落在家长和老师的身上。一个无知、无耻、没有规矩的孩子代表着成人的失败,而不是孩子的失败。而另一位重要的人物卢梭认为“童年是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生阶段”,他认为儿童拥有与生俱来的坦率、理解、好奇、自发的能力,但这些能力被识字、教育、理性、自我控制和羞耻感淹没了。而在我看来,一定程度的教导还是需要的,但是又不能过于的去干涉儿童,将成人的想法强加于儿童,还是留给他们一个快乐的,值得记忆的童年吧!


相关内容

  • 致我们终将逝去垢童年
  • 致我们终将逝去垢童年 童年十分美,可它只有一次,童年充满了童趣,我回想起曾做过的趣事,都忍不住笑喷. 童年,快乐的时光,美丽的回忆,童年只有快乐没有烦恼,无忧无虑,整天吃喝玩睡,那时候,我饿了,饭马上送到嘴边,渴了,水也马上送给我,玩累了,妈妈爸爸哄我入睡. 这一切,即将离我而去,长大了,要对自己的 ...

  •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童年
  •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童年>时光似流水,珍惜现时的美好,别让它在指间滑落.――题记 这是一年一度的儿童节,虽然说林海已经快走进青年,但他还是会按捺不住的那份喜悦,因为他心底还存在那纯真的童心. 上午依旧是按部就班的上着课,但林海知道,同学们的心都跟他一样,早已经不在课上了,一想到下午的狂欢, ...

  • 作文:知我们终将逝去的童年
  •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多少话,藏进了满头白发. --题记 那一年,我们在院子里听着蝉声,数着星星.那一年,我们跑到田野上,去捉蚂蚱.那一年,我们还贪婪的穿着公主裙,玩着芭比.那一年,我还没长大,有着童年,有着林语花溪. 也许,奶奶那次没有生病,那现在的我应该还在乡下,还是个野丫头, ...

  •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童年_650字
  •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成长,不过是用自己稚嫩的身躯磨练时间的刻刀,然后再反过来用时光的刻刀在我们脸上留下道道刀疤,我们行走在雾间的小径上,以为自己正处于青春的初始,却不知,自己已慢慢走向死亡----题记 坐于椅上,仰望碧蓝长天,花间飘散芬芳清香,一缕缕恬淡漫上心田,轻品绿茶,手,翻开了尘封许久 ...

  •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品味本文平淡朴素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及学习作者以苦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 ...

  • 回忆借你的曾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 看音乐的美丽,听文字的述说借你我所知道的一切,借我们的曾经,以此纪念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爱一个人,天真的以为会是一生:唱一首歌,怀念我们终究逝去的青春,有一个人,总会陪你走不会再离开.可是于你青春到底是什么呢? 借你疼痛: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为爱情死,其实爱情死不了人,它只会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 ...

  • 青春逝去的句子
  • 青春逝去的句子 1.那些属于我们的青春.故事.幸福,如今,都不负存在了,现在我们又有什么渴望的呢? 2.青春是终将逝去的,因为活着的人都会老去.在我们渐渐变得成熟,变得圆融,变得更会保护自己时,同时自然就失去了曾经的懵懂,纯真和勇敢,但这并不是消极的事,也无须伤感. 3.失望,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因 ...

  • 致童年(500字)作文
  • 精选作文:致童年(500字)作文 人生如梦,时间如白驹过隙.记忆中的童年趣事早已 泛上黄边,夜空中的耀眼繁星早已黯淡无光.那些逝去的时光,踮起脚尖,伏在我的耳边轻 轻告诉我:六年的小学时光你获得了什么? 也许我会说:知识.名誉.但我更想说的却 是友谊. 漫漫长路,我所经历过的,给我留下的甜美记忆种子 ...

  • 致青春我们终将逝去的
  • 2012年3月3日,<致青春>在南京开机. 2012年7月<致青春>结束前期拍摄. 2013年4月26日,<致青春>全国公映. 致青春,始于春,映于春. 从筹备到拍摄再到公映,两年多的时间里,赵薇推掉了很多事,她说:"这两年我投入了从影以来前所未有的精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