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分类及布局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古代民居的类型呈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反映出因地理、气候、文化、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地方色彩。东、南、西、北,山区水乡,丘陵沿海,各具特色。当然,即使在同一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民居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

中国地域辽阔,粗略统计民居形式不下四十余种。概约地划分为七大类,即:窑洞式民居、干栏式民居、庭院式民居、土楼式民居、江南水乡民居、毡房和帐房、藏族和维吾尔族民居等。其中庭院式民居最为普遍。

1.洞穴与窑洞——和世界许多地方一样,中国最古老、最原始的民居形式,尤其是在北方,是天然洞穴(中国古人对建筑的称呼,如庐、庭、库、庞、厦,这些字都有“广”或者“厂”部首)。

为了生活的方便,我们的祖先逐渐从山上搬往平原、水边。那里很难找到天然洞穴。于是他们就凭过去的生活经验,建筑仿洞穴式的居住环境,即窑洞。最早的窑洞建于六千年以前。从天然洞穴到人为窑洞的发展讯息,也可以从中国文字的结构中窥知一二。(窑,家,牢,实,宝,富;宁,宰,室,安,宿,寝,宗。)而在今日之大西北,窑洞仍然广泛存在。大约四千万人住在黄土高原上的土房子里。(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的部分)这是这一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落后贫穷的结果。古代中国的老百姓,在创造这种民居形式时,显示了他们善于因应当地的地理、气候、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有限自然资源的智慧,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被动适应自然环境而非主动改造环境的人生观、宇宙观。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窑洞的优点:占地少,省人工,经济型的建筑;不易发生火灾;安静;冬暖夏凉。中国的西北,年降雨量低,非常干燥,土地贫瘠,缺少树木。当地一般居民也缺乏足够经济资源从外地购入高品质的建材。而建造窑洞的材料--黄土,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建造窑洞式民居的成本,仅相当于地面式民居的四分之一。而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土结构为主、建在地面以下的建筑物不但可以住人,而且可以维持相当一段时间。典型、传统的窑洞式民居,基本上是仿四合院的格局,有堂屋,卧室,厨房,仓房,猪栏,甚至花圃,有时还有院墙。一家一户,自成格局。

2.鸟巢与干栏式——另一种原始形态的人类居所,尤其在南中国丛林地区,是鸟巢式住宅。(有巢氏)这样的居所可以有效地抵御野兽和湿热气候的伤害。七千年前在今浙江一带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就发现这一类的“干栏式”。这一类居所至今对南中国民居仍有影响。

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

3.江南水乡民居——江南水乡民居以苏州为代表。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4.山西与山东民居——山西太行山区与山东胶东丘陵一带两地民居形式类似,单门独院,有门楼,两面坡屋顶。由于山高石料普遍,依照传统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山西民居还多见砖雕等装饰。两地纬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异,故屋顶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势较高,东南面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挡海洋气流,降水不多(<700毫米/年);后者广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较多(>700毫米/年),为便于排水屋顶坡度较陡。

5.蒙古包——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6.藏族民居——在西藏广阔的区域,散布着形式多样的民间居住建筑,藏北的帐房,西藏南部谷地的“碉楼”,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以及阿里高原的窑洞均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地区色彩。

牧区,以帐篷为主。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城镇和其周围村庄的土、石木结构的民居,俗称“碉楼”。拉萨民居,一般为内院回廊形式,二层或三层,院内有水井,厕所设于院落的一角。城镇周围,多为手工业者、工匠、农民自建的独院平房住宅。山南地区农村民居,由于人们喜爱户外活动,常利用外廊设置开敞式起居空间,颇有特点。许多农村居民建筑,无论是居室、厨房、贮藏、庭院的设计,还是牛棚、猪圈,厕所的布置,功能关系比较合理。

7.传统城市民居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城市,都有政府的规划,私人不可随意建房。一般来说,达官贵人的居住区域,允许建造低密度住宅,房屋多,面积大,住的宽敞。平民居住区域,都是高密度住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民,就算找到地方住,往往也要六个甚至七个人挤在一间房内。在贫民聚居的社区,有一些多层住宅。中国的住宅建得很快,多用经济易得的材料。即使是庄严的皇宫,也倾向使用轻型的建材。基本的建材是木、竹、砖、瓦。除了桥梁、街道、佛塔,很少用石头。贫穷社区的住宅,多面向街道,底层多是商铺、餐馆和小型手工作坊。

唐宋城市民居的面貌,如北魏首都洛阳,达官贵人聚居一定的里巷,叫做贵里。一般居民,多依其行业聚居,分别叫做通商里、达货里,调音里、乐律里,退酤里、治觞里,慈孝里、奉终里,准财里、金肆里。魏晋唐代的城市是封闭型结构,各个坊里之间可以随时封闭,实行“宵禁”。居民区内不准破墙开店,商业活动主要在市郊开展。

明清时代的北京城,持续了这个传统。从现在北京的地名、街道、胡同名称,还能想象当年情景之一二,如东厂胡同,兵马司胡同,贡院头条,劈材(辟才)胡同,米市大街,菜市口,骡马市大街。当然,北京城的城市是开放型的,如同宋代的构架。

宋代开始,城市民居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开放式的构架,看“清明上河图”,就可以大致了解宋代的城市面貌,房子形态各异,沿街可以开店,商业十分发达,市民阶层也逐步崛起。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古代民居的类型呈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反映出因地理、气候、文化、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地方色彩。东、南、西、北,山区水乡,丘陵沿海,各具特色。当然,即使在同一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民居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

中国地域辽阔,粗略统计民居形式不下四十余种。概约地划分为七大类,即:窑洞式民居、干栏式民居、庭院式民居、土楼式民居、江南水乡民居、毡房和帐房、藏族和维吾尔族民居等。其中庭院式民居最为普遍。

1.洞穴与窑洞——和世界许多地方一样,中国最古老、最原始的民居形式,尤其是在北方,是天然洞穴(中国古人对建筑的称呼,如庐、庭、库、庞、厦,这些字都有“广”或者“厂”部首)。

为了生活的方便,我们的祖先逐渐从山上搬往平原、水边。那里很难找到天然洞穴。于是他们就凭过去的生活经验,建筑仿洞穴式的居住环境,即窑洞。最早的窑洞建于六千年以前。从天然洞穴到人为窑洞的发展讯息,也可以从中国文字的结构中窥知一二。(窑,家,牢,实,宝,富;宁,宰,室,安,宿,寝,宗。)而在今日之大西北,窑洞仍然广泛存在。大约四千万人住在黄土高原上的土房子里。(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的部分)这是这一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落后贫穷的结果。古代中国的老百姓,在创造这种民居形式时,显示了他们善于因应当地的地理、气候、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有限自然资源的智慧,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被动适应自然环境而非主动改造环境的人生观、宇宙观。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窑洞的优点:占地少,省人工,经济型的建筑;不易发生火灾;安静;冬暖夏凉。中国的西北,年降雨量低,非常干燥,土地贫瘠,缺少树木。当地一般居民也缺乏足够经济资源从外地购入高品质的建材。而建造窑洞的材料--黄土,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建造窑洞式民居的成本,仅相当于地面式民居的四分之一。而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土结构为主、建在地面以下的建筑物不但可以住人,而且可以维持相当一段时间。典型、传统的窑洞式民居,基本上是仿四合院的格局,有堂屋,卧室,厨房,仓房,猪栏,甚至花圃,有时还有院墙。一家一户,自成格局。

2.鸟巢与干栏式——另一种原始形态的人类居所,尤其在南中国丛林地区,是鸟巢式住宅。(有巢氏)这样的居所可以有效地抵御野兽和湿热气候的伤害。七千年前在今浙江一带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就发现这一类的“干栏式”。这一类居所至今对南中国民居仍有影响。

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

3.江南水乡民居——江南水乡民居以苏州为代表。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4.山西与山东民居——山西太行山区与山东胶东丘陵一带两地民居形式类似,单门独院,有门楼,两面坡屋顶。由于山高石料普遍,依照传统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山西民居还多见砖雕等装饰。两地纬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异,故屋顶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势较高,东南面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挡海洋气流,降水不多(<700毫米/年);后者广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较多(>700毫米/年),为便于排水屋顶坡度较陡。

5.蒙古包——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6.藏族民居——在西藏广阔的区域,散布着形式多样的民间居住建筑,藏北的帐房,西藏南部谷地的“碉楼”,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以及阿里高原的窑洞均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地区色彩。

牧区,以帐篷为主。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城镇和其周围村庄的土、石木结构的民居,俗称“碉楼”。拉萨民居,一般为内院回廊形式,二层或三层,院内有水井,厕所设于院落的一角。城镇周围,多为手工业者、工匠、农民自建的独院平房住宅。山南地区农村民居,由于人们喜爱户外活动,常利用外廊设置开敞式起居空间,颇有特点。许多农村居民建筑,无论是居室、厨房、贮藏、庭院的设计,还是牛棚、猪圈,厕所的布置,功能关系比较合理。

7.传统城市民居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城市,都有政府的规划,私人不可随意建房。一般来说,达官贵人的居住区域,允许建造低密度住宅,房屋多,面积大,住的宽敞。平民居住区域,都是高密度住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民,就算找到地方住,往往也要六个甚至七个人挤在一间房内。在贫民聚居的社区,有一些多层住宅。中国的住宅建得很快,多用经济易得的材料。即使是庄严的皇宫,也倾向使用轻型的建材。基本的建材是木、竹、砖、瓦。除了桥梁、街道、佛塔,很少用石头。贫穷社区的住宅,多面向街道,底层多是商铺、餐馆和小型手工作坊。

唐宋城市民居的面貌,如北魏首都洛阳,达官贵人聚居一定的里巷,叫做贵里。一般居民,多依其行业聚居,分别叫做通商里、达货里,调音里、乐律里,退酤里、治觞里,慈孝里、奉终里,准财里、金肆里。魏晋唐代的城市是封闭型结构,各个坊里之间可以随时封闭,实行“宵禁”。居民区内不准破墙开店,商业活动主要在市郊开展。

明清时代的北京城,持续了这个传统。从现在北京的地名、街道、胡同名称,还能想象当年情景之一二,如东厂胡同,兵马司胡同,贡院头条,劈材(辟才)胡同,米市大街,菜市口,骡马市大街。当然,北京城的城市是开放型的,如同宋代的构架。

宋代开始,城市民居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开放式的构架,看“清明上河图”,就可以大致了解宋代的城市面貌,房子形态各异,沿街可以开店,商业十分发达,市民阶层也逐步崛起。


相关内容

  •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
  • 外语系英语11-02 郑爽 [1**********]6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鉴 赏 1.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有哪 些? A. 从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环境和建筑与人的关系 等方面分析其特点. 一.围院的平面空间 众所周知,外国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 ...

  • 浅析山西传统民居的建筑创作手法及其内涵
  • 文章编号:1009 6825(2008) 29 0066 02浅析山西传统民居的建筑创作手法及其内涵 展海强 摘 要:指出山西传统民居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对中国民居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建筑特征.总体布局.建筑造型.建筑装饰艺术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山西民居的创作手法及其内涵, 以更好地吸收民居建 ...

  • 浅谈惠安闽南传统民居建筑
  • 第35卷第6期 山 2009年2月文章编号:100926825(2009)0620057202 SHANXI ARCHITECTURE 西建 35No.6筑 Vol. Feb. 2009 ・57・ 浅谈惠安闽南传统民居建筑 魏丽萍 王茂榕 林银大 摘 要:结合调查实践经历,首先对闽南传统居民建筑概况 ...

  • 适应气候的传统民居_陈建熙
  • #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适应气候的传统民居 陈建熙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400045) [摘 要] 选择气候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试图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特征下不同传统民居形式的分析, 对建筑本体与气候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研究, 提出运用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技术, 充分利用传统建筑的潜能 ...

  • 从顺城巷的改造探寻西安古城改扩建
  • 200 第34卷第7期 8年3月 山 SHANXI 西 ARCHl7兀醐瓜E 建筑 Vd.34No.7 Mar.2008 ・77・ 文章编号:1009-6825{2008)07-0077-02 从顺城巷的改造探寻西安古城改扩建 李 强 摘要:通过西安顺城巷的改造工程,详细地介绍了顺城巷的改造方案和改 ...

  • 大理白族传统民居的和谐价值取向
  • 摘要本文分析了云南大理白族传统民居在结构布局.审美趣味.文化内涵及天人关系上所体现出的和谐价值取向,从而展示和谐思想的多元性呈现,以期为民族地区构建良好文化生态.实现社会和谐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白族 传统民居 和谐 中图分类号:TU253 文献标识码:A 远在先秦时期,和谐思想就已经奠定并成型. ...

  • 浅析徽州古民居生态设计的系统性
  • 浅析徽州古民居生态设计的系统性 吕翔, 沈致和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徽州古民居讲究人的居住空间和生态环境.符合现代建筑提出的"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设计理念.该文从生态节能 的角度来系统的分析徽州古民居的生态观和节能 ...

  • 恩施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研究
  • 20 第36卷第4期 10年2月 山 西建筑 &"小ⅨIARCHITEC兀瓜E V01.36No.4Feb.2010 ・5・ 文章编号:1009缶825(20lO)04埘∞5.02 恩施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研究* 张劲松 摘要:从地理.气候.生活模式和适宜技术方面探究了湖北恩施土家族 ...

  • 丽江古城建筑特点
  • 丽 江 古 城 建 筑 特 点 姓名:刘天慧 学号:[1**********]13 丽江纳西族传统的民居是数量最大的建 筑类型, 以其有序的城市空间. 保存完整的建 筑拜体.以及独具风格的边地少数民族风俗等 方面而闻名于世. 它以鲜明的特点反映着纳西 族的经济文化水平. 民族习俗. 生产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