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试论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姓名:王凤丽 学号:2011416060 院系:印刷学院 专业:印刷工程

【摘要】在先秦诸子中,针对社会问题,儒家提倡仁爱;墨家主张兼爱;而道家则认为,仁爱和兼爱都不能救世,唯一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做,即“无为”的思想。三家激烈争论,但他们都主张回到过去。此时,主张面对未来的法家横空出世。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的另类。在先秦诸子诸家当中,唯独法家的思想,是必须献出性命来实践,流出鲜血来祭奠,是血染的思想。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法家思想,儒家思想,进步意义,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关于法家思想

一、法家思想的产生和主要代表人物

法家吸取五行文化和八卦文化的民生主义原则和辩证思维精神,并综合了儒道两家的文化思想和谋略思想,逐渐自成一派。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管仲、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法家思想简介

法家在先秦诸子中是最重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的一派,对法学也最有研究,他们对法的起源、本质、作用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乃至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1、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当代学者刘木鱼(刘铎)评价法家思想“礼下小人,刑上大夫,刑礼不偏,谓之法家,谓之圣道”。

2、“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三、法家思想的正面影响

1、法家主张“法与时移”,因此外国的立法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来及时地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促进经济的发展,适应社会的新变化,新发展,新要求。同时,必须维护法律的权威,严格执法。

2、法家主张“上法而不上贤”,强调“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要达到“刑无等级”的目的。虽然随着秦朝的灭亡,“法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暴政”的标志,但当时法家崇尚法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有严格,公正的司法做保证,否则法律制度就会形同虚设。持续稳定的社会秩序也就无从谈起。

3、法家重视法的稳定性和统一性,法律既是向人们传递关于行为规范的信息的媒介,如果不同的法律条文的要求是相互矛盾的,或者是朝令夕改的,人们便会无所适从,法律的目标便不能实现。法家对此有充分的认识,故特别强调法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四、法家思想的负面影响

1、强调法律价值的绝对性,忽视德治,不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我们知道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这就决定了法本身的局限性,有其滞后性。如把它的作用加以无限扩大,就会产生负面作用。比如涉及人们思想、认识、信仰等领域就不能用法律调节;又如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也不宜采用法律手段,而应用道德来约束。这一纯功利的刻薄寡情主义,曾迅速导致了秦亡。

2、法自君出,实行“独断”,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法家认为“权制断于君则威”,他们主张立法权掌握在君主手中,臣下不得行使,从而建立起一种“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君主极端专制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我们知道一个没有约束的权力,是可怕的。事实上,历史上众多的朝代都是因为这一因素而最终导致灭亡。独断专行,并不利于皇权的长治久安。

3、“强国弱民”,在根本上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在法家看来,富国与富民,强国与强民是对立的,二者不可兼得。商鞅说:“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韩非甚至主张应当让人民经常处于饥寒而求食不能的状态,仰仗国家禄赏才能存活,才能保证人民顺从国家的法令。主张无限的扩大国家权利而缩小人民的利益,这是法家理论的一个危机。如果当人民贫弱到不能生活时,他们就不会再等待国家的食禄,而会起来夺食,到时任何赏罚都将失去作用,国家强盛将不复存在。

总之,法家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让国家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不被吞并。以当时的社会条件来看,法家的思想是非常进步的。但是作为一把“双刃剑”,法家思想对后世政治的影响,既有它强大的积极作用,也有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糠。积极完善我国现代化法制建设。

关于儒家思想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

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内圣”是对个人主体心理修养方面的要求,以达至仁、至圣的理想境界;“外王”是指对社会教化方面的要求,以实现仁政、王道的目标。“内圣外王”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统一的,它所注重的首先是个人内心品德的自我修养,然后实现社会理想,个人和社会不是分离割裂的,而是相互统一,这与今天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具有相似性。怎样进行个人的内心修养,实现“内圣”的人生目标,怎样做好社会教化,实现“外王”的王道主张,基于此儒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关于修身养性、社会道德的准则和标准。在这些思想的指引下从而实现封建社会的统治目的,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儒家思想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主张“自然的和谐”“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人与天道的结合使人不能违背“天的旨意”,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法则,把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作为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能够达到生态平衡,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有很大借鉴意义。

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孔子曰,“天地之间,人为贵”。荀子曰:“人最为天下贵”。孟子曰:“民贵君轻”,在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仍然重视人的价值,提倡“人本”“人贵”,尽管其目的和含义与现代社会的“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思想和理念有很大差别和不同,但在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儒家的这种思想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步,这种人的理念早于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十几个世纪,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先进思想,儒家思想后来在西方国家的广泛传播正是基于这种“人本主义”思想的先进性,这种思想获得了欧洲思想家们的欢喜和重视,成为一种冲击旧制度的法宝,因此,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儒家思想的人本主义在于人要有“仁”和“义”。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百事义为先,舍生取义。以“仁”和“义”为支撑的“人本主义”观念使儒家思想更具内涵,更有生机和活力,从而在社会中得以推及并产生积极作用。

2、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国家的统一在任何时候、任何社会都是人们的共同追求,一个不统一的国家很难发展进步,即使在封建社会,统一不仅是君王的的理想,同样也是在小农社会的背景下黎民百姓的共同期待。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礼崩乐坏。”孔子坚决维护在君主专制之下的集权政治,坚决反对地方主义的分裂,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上的“大一统”才能保证经济上的发展,诸侯争霸,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要想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必须实行政治上的“大一统”,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统”做保障,儒家学说的弘扬在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经把“大一统”思想演化成一种民族的心理定势,那就是国家的统一才能保障社会的安定。而正是这种牢固的心理定势使我们在历史上多次战胜分裂,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统一”和“分裂”是一个长期的话题,纵观历史,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暂时的,这就印证了儒家“大一统”思想虽经历不同王朝的更替,但其国家一统、民泰国安始终是一种共同的追求。

3、儒家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 “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可以接受教育的制度,很难相信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孔子具有这种非常眼光,这对教育大众化和教育平等化无疑是一大贡献,孔子这种教育思想的开天辟地引导了后世教育在下层社会中的逐渐推广,时至今日,这种教育教学理念还在学校开展,这种思想促进了现代社会对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批实用性人才。孔子很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及学习态度更是影响深远,成为千百年来读书人效法的原则,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其它儒家人士的教育思想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一样成为千古圣训,为历代读书人所推崇。耳濡目染,耳熟能详,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格言警句对现代社会学生的教育是成功的。

三、儒学思想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儒学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走出国门,儒家思想对今天的东北亚、东南亚、西欧和北美等地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推动了启蒙运动,为中世纪的欧洲做出了重大贡献。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韩国、日本、越南等国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等观念的影响。时至今天,儒家思想也伴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潮流与世界多元文化更多的交流和碰撞,孔子学院的设立和儒家思想在世界的广泛传播无不体现着儒家思想的精髓获得世界的认可和接受,儒家思想的时代价值也在逐步发扬光大,对现代社会的思想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影响逐渐加强。

四、儒家思想的时代价值

文化或是文明,都是人类共同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文化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思想的演变和革新,都是社会发展的常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撑。对待民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够数典忘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正确对待儒家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儒家思想的价值和理念发扬光大,把儒家思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发繁荣,进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大跃进。

儒家的传统思想对历代执政者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文化的精神已渗透在中华民族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儒家思想也和世界多元价值相互接轨和碰撞,儒家思想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所赖以产生的那个时代对它所做的要求,而成为中华民族及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儒家思想的弘扬及其时代价值的彰显对世界文化、文明是一种巨大的贡献,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的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文化也是世界的思想文化,思想文化可以有国界,但思想文化的价值没有国界,儒家思想在在社会变革和发展中越来越扮演着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中国法制改革学术讨论会发言摘要》载于《法学研究》1989年第2期第12页。

[2].张国华着《中国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黎洪磊《儒家管理思想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试论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姓名:王凤丽 学号:2011416060 院系:印刷学院 专业:印刷工程

【摘要】在先秦诸子中,针对社会问题,儒家提倡仁爱;墨家主张兼爱;而道家则认为,仁爱和兼爱都不能救世,唯一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做,即“无为”的思想。三家激烈争论,但他们都主张回到过去。此时,主张面对未来的法家横空出世。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的另类。在先秦诸子诸家当中,唯独法家的思想,是必须献出性命来实践,流出鲜血来祭奠,是血染的思想。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法家思想,儒家思想,进步意义,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关于法家思想

一、法家思想的产生和主要代表人物

法家吸取五行文化和八卦文化的民生主义原则和辩证思维精神,并综合了儒道两家的文化思想和谋略思想,逐渐自成一派。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管仲、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法家思想简介

法家在先秦诸子中是最重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的一派,对法学也最有研究,他们对法的起源、本质、作用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乃至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1、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当代学者刘木鱼(刘铎)评价法家思想“礼下小人,刑上大夫,刑礼不偏,谓之法家,谓之圣道”。

2、“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三、法家思想的正面影响

1、法家主张“法与时移”,因此外国的立法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来及时地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促进经济的发展,适应社会的新变化,新发展,新要求。同时,必须维护法律的权威,严格执法。

2、法家主张“上法而不上贤”,强调“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要达到“刑无等级”的目的。虽然随着秦朝的灭亡,“法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暴政”的标志,但当时法家崇尚法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有严格,公正的司法做保证,否则法律制度就会形同虚设。持续稳定的社会秩序也就无从谈起。

3、法家重视法的稳定性和统一性,法律既是向人们传递关于行为规范的信息的媒介,如果不同的法律条文的要求是相互矛盾的,或者是朝令夕改的,人们便会无所适从,法律的目标便不能实现。法家对此有充分的认识,故特别强调法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四、法家思想的负面影响

1、强调法律价值的绝对性,忽视德治,不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我们知道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这就决定了法本身的局限性,有其滞后性。如把它的作用加以无限扩大,就会产生负面作用。比如涉及人们思想、认识、信仰等领域就不能用法律调节;又如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也不宜采用法律手段,而应用道德来约束。这一纯功利的刻薄寡情主义,曾迅速导致了秦亡。

2、法自君出,实行“独断”,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法家认为“权制断于君则威”,他们主张立法权掌握在君主手中,臣下不得行使,从而建立起一种“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君主极端专制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我们知道一个没有约束的权力,是可怕的。事实上,历史上众多的朝代都是因为这一因素而最终导致灭亡。独断专行,并不利于皇权的长治久安。

3、“强国弱民”,在根本上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在法家看来,富国与富民,强国与强民是对立的,二者不可兼得。商鞅说:“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韩非甚至主张应当让人民经常处于饥寒而求食不能的状态,仰仗国家禄赏才能存活,才能保证人民顺从国家的法令。主张无限的扩大国家权利而缩小人民的利益,这是法家理论的一个危机。如果当人民贫弱到不能生活时,他们就不会再等待国家的食禄,而会起来夺食,到时任何赏罚都将失去作用,国家强盛将不复存在。

总之,法家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让国家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不被吞并。以当时的社会条件来看,法家的思想是非常进步的。但是作为一把“双刃剑”,法家思想对后世政治的影响,既有它强大的积极作用,也有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糠。积极完善我国现代化法制建设。

关于儒家思想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

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内圣”是对个人主体心理修养方面的要求,以达至仁、至圣的理想境界;“外王”是指对社会教化方面的要求,以实现仁政、王道的目标。“内圣外王”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统一的,它所注重的首先是个人内心品德的自我修养,然后实现社会理想,个人和社会不是分离割裂的,而是相互统一,这与今天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具有相似性。怎样进行个人的内心修养,实现“内圣”的人生目标,怎样做好社会教化,实现“外王”的王道主张,基于此儒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关于修身养性、社会道德的准则和标准。在这些思想的指引下从而实现封建社会的统治目的,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儒家思想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主张“自然的和谐”“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人与天道的结合使人不能违背“天的旨意”,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法则,把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作为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能够达到生态平衡,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有很大借鉴意义。

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孔子曰,“天地之间,人为贵”。荀子曰:“人最为天下贵”。孟子曰:“民贵君轻”,在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仍然重视人的价值,提倡“人本”“人贵”,尽管其目的和含义与现代社会的“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思想和理念有很大差别和不同,但在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儒家的这种思想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步,这种人的理念早于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十几个世纪,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先进思想,儒家思想后来在西方国家的广泛传播正是基于这种“人本主义”思想的先进性,这种思想获得了欧洲思想家们的欢喜和重视,成为一种冲击旧制度的法宝,因此,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儒家思想的人本主义在于人要有“仁”和“义”。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百事义为先,舍生取义。以“仁”和“义”为支撑的“人本主义”观念使儒家思想更具内涵,更有生机和活力,从而在社会中得以推及并产生积极作用。

2、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国家的统一在任何时候、任何社会都是人们的共同追求,一个不统一的国家很难发展进步,即使在封建社会,统一不仅是君王的的理想,同样也是在小农社会的背景下黎民百姓的共同期待。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礼崩乐坏。”孔子坚决维护在君主专制之下的集权政治,坚决反对地方主义的分裂,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上的“大一统”才能保证经济上的发展,诸侯争霸,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要想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必须实行政治上的“大一统”,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统”做保障,儒家学说的弘扬在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经把“大一统”思想演化成一种民族的心理定势,那就是国家的统一才能保障社会的安定。而正是这种牢固的心理定势使我们在历史上多次战胜分裂,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统一”和“分裂”是一个长期的话题,纵观历史,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暂时的,这就印证了儒家“大一统”思想虽经历不同王朝的更替,但其国家一统、民泰国安始终是一种共同的追求。

3、儒家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 “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可以接受教育的制度,很难相信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孔子具有这种非常眼光,这对教育大众化和教育平等化无疑是一大贡献,孔子这种教育思想的开天辟地引导了后世教育在下层社会中的逐渐推广,时至今日,这种教育教学理念还在学校开展,这种思想促进了现代社会对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批实用性人才。孔子很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及学习态度更是影响深远,成为千百年来读书人效法的原则,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其它儒家人士的教育思想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一样成为千古圣训,为历代读书人所推崇。耳濡目染,耳熟能详,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格言警句对现代社会学生的教育是成功的。

三、儒学思想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儒学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走出国门,儒家思想对今天的东北亚、东南亚、西欧和北美等地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推动了启蒙运动,为中世纪的欧洲做出了重大贡献。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韩国、日本、越南等国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等观念的影响。时至今天,儒家思想也伴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潮流与世界多元文化更多的交流和碰撞,孔子学院的设立和儒家思想在世界的广泛传播无不体现着儒家思想的精髓获得世界的认可和接受,儒家思想的时代价值也在逐步发扬光大,对现代社会的思想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影响逐渐加强。

四、儒家思想的时代价值

文化或是文明,都是人类共同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文化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思想的演变和革新,都是社会发展的常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撑。对待民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够数典忘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正确对待儒家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儒家思想的价值和理念发扬光大,把儒家思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发繁荣,进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大跃进。

儒家的传统思想对历代执政者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文化的精神已渗透在中华民族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儒家思想也和世界多元价值相互接轨和碰撞,儒家思想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所赖以产生的那个时代对它所做的要求,而成为中华民族及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儒家思想的弘扬及其时代价值的彰显对世界文化、文明是一种巨大的贡献,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的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文化也是世界的思想文化,思想文化可以有国界,但思想文化的价值没有国界,儒家思想在在社会变革和发展中越来越扮演着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中国法制改革学术讨论会发言摘要》载于《法学研究》1989年第2期第12页。

[2].张国华着《中国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黎洪磊《儒家管理思想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相关内容

  • 传统文化思想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
  • (池州学院政法系安徽·池州247000) 中图分类号:DF0-0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 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法律文化的发展也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思想的"百家争鸣".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家和法学家,他们的 ...

  •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主要从家族.婚姻,社会阶级.宗教与巫术等几个方面较为详尽得描写了吾国传统社会的现实形态,在终章则着重于意思形态上的讨论从礼与法.徳与刑.以礼入法等方面阐述影响吾国传统社会意识形成的传承因素,并不忽视制度后面的概 ...

  • 论荀子"隆礼重法"的法律思想及其影响
  • 论荀子"隆礼重法"的法律思想及其影响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春秋战国时代,奴隶制分崩离析,封建制逐渐兴起.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由此,一方面,传统的"礼"以自然与道德为存在的前提,始终受到执政者的 ...

  • 付玉明: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文化解读
  • [摘要]文化的世界是抽象的人类世界,是符号的世界,站在不同的立场可以进行不同的解读.中国传统的刑法文化存在着复杂多样甚至是矛盾冲突的多重性格,既存在着"慎刑"主义与"重刑"主义的对立,也存在着泛刑主义和泛道德主义的文化争鸣,儒家思想和法家学说分别是这两种法制现 ...

  • 儒道法三家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 儒.道.法三家对社会的积极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诸侯都纷纷兼并周边的小国,掠夺其财富和人民.因此,一些为统治阶级服务和具有反战爱民等思想的学派纷纷建立起来,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儒.道.法三家.其中儒.道.法三家分别在历史上发挥了自身不同的作用.因此,以下将分别对三家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做 ...

  • 儒家五经典
  • 译者按:本文是清华大学哲学教授贝淡宁接受"浏览者"读书网(The Browser)的采访记.贝教授向海外读者简要介绍了儒家的五本经典. 因为儒学在中国的复兴,清华大学哲学教授贝淡宁开列了一份理解儒学所需要阅读的书目单,并简要说明了这些经典阐明的社会和管理观点. 记者:中国在走向现 ...

  • 赵法生:荀子的政制设计与学派归属
  • 提要:以往学者判断荀子学派归属,不是基于其心性论,就是基于其道德观,而单从心性论或者道德观并不足以对于荀子究竟是儒家还是法家做出客观公正的结论.为此,本文引入政治体制的维度,从其政治思想与道德思想的内在联系出发,重新审查荀子的学派归属问题.本文认为,荀子号称"审周道"以建制,但它 ...

  • 关于国学中管理思想
  • 改革与开放 2012年1月刊 关于国学中管理思想的探讨和研究 尹春芬 (武汉金芒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摘要:管理工作是一门专项科学,但其更是一种艺术的传达.在我国古典文化遗产,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以儒.道.法三家为代表的思想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被历代君王奉为治国御人之良策 ...

  • 从小农经济和奴性看古代儒家法家对普通人的影响
  • [摘要]中国儒家和法家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历来研究其思想的人颇多,但是很少有涉及到儒家对古代普通百姓影响的研究,作者在此就古代百姓的切身经济基础来谈谈儒家的"底层影响".此外,另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法家,历来研究者也少有涉及到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