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在古代,每一个部落就是一个氏族。人们在相互称呼和询问某人时,在其名前冠以该人的氏族名称或族号。所以,虽然古代蒙古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家姓”,但他们有氏族、部落名称加上那个特殊的复数升格后缀而成的“敖布格”,也就是族姓。如拉施特在《史集》中记述塔塔儿部落时说:“凡是出自此部落的人,如果是男子,便唤作图图忽里歹;若是女子,便唤作图图忽里真。”《蒙古秘史》中也反映了这个习惯,如孛端察儿问女俘:“你是哪个氏族的人”(或译作你姓什么)对方则答是某某氏族人某某。这里氏族名称显然是在起着姓的作用。即使在现代生活中,为防止同名者混淆,蒙古族还保留着名前附带父名的习俗,并按照现代用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只写父名的第一个字母。 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内各民族间交往的频繁,蒙古族的姓氏也有很大变化。至少从元代开始,就有不少蒙古族改用汉字单性,如郭庸、周述忽、李朵儿、魂赛因,赵伯颜等皆是。 到明代以后,蒙古族改用汉姓的逐渐多起来,特别是临近汉族聚居地区的蒙古族用汉姓汉名的就更多了。在改用汉姓的时候一般都取其祖先中的出名人物的名字头一个字的音,或取其氏族、部落名称或姓氏的头一个字的谐音作汉姓,如孛儿只斤或博尔济吉特氏改姓包,乞颜或奇氏温氏改姓奇等等。 过去借用汉姓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有的是为当时封建统治者立过功,由封建皇帝赐的姓;有的是蒙汉两族通婚,子女改用汉姓;更多的情况是,共同的地域和经济生活,使蒙古族在风俗习惯方面接受了汉族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民族关系不平等的时期,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得不到尊重,因此也促使许多人改用汉姓汉名。解放后,中国各民族实现了一律平等,民族歧视现象被消除,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受到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得到发扬光大,因此人们都喜欢用美好的蒙古语取名字。而且姓从名的现象也很普遍,例如乌云达来姓乌,巴音呼姓巴等。人们在交往中可以按照逐渐形成的共同习惯,根据彼此间的关系和对方的年纪大小称老乌或叫小巴。 现在家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族姓的作用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淡了,姓名只是一个人的符号,然而,蒙古族群众对取名却不是那么轻率的。他们把给孩子取一个称心如意的名字看作是一件大事,而且为孩子取名时,潜在的文化心理和风俗习惯,像一种无形的规制规范着人们。比如,谁也不会用意思不吉利的词作为孩子的名字,通常都用含有褒义和吉利的词来命名,如宝音合什格(福禄)、乌力吉宝音(福寿)、吉尔格拉(幸福)、阿木古郎(平安)就是比较常见的。一般还用寓有一定意思的雅字来寄托美好的愿望,如乌云达来(智慧的海洋)、朝克德力格尔(奋发向上)、乌云其其格(智慧之花)、斯琴格日乐(智慧之光)等,也是常见的。 其次,还要考虑名字的响亮,如哈丹巴特尔(刚毅英雄)、芒列巴特尔(先锋英雄)等。 孩子生下来后,一般都由家庭中最受尊重的长辈来为他取名,旧时信奉佛教的人家,也有请喇嘛取名的,蒙古族取名时也有避讳习俗,就是避免使用祖宗和长辈的名字。 取名中也能反映出某一时期的社会风尚。现在中老年妇女中,取名叫杜达古拉(招弟)、胡吉雅(得子)的大都因父母抱子心切而取的名字;那些叫瓦其尔、官布扎布等带有佛教色彩的藏名和哈丰阿、胡珠荣嘎等满语名字的人,大都是出生于解放前。而那些叫苏日娜(好学)、乌日娜(灵秀)、纳敏夫(党的儿子)、安吉斯(耕耘)的则是新中国成立后来到人世间的。 摘自《蒙古族民俗浅谈》
蒙古族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在古代,每一个部落就是一个氏族。人们在相互称呼和询问某人时,在其名前冠以该人的氏族名称或族号。所以,虽然古代蒙古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家姓”,但他们有氏族、部落名称加上那个特殊的复数升格后缀而成的“敖布格”,也就是族姓。如拉施特在《史集》中记述塔塔儿部落时说:“凡是出自此部落的人,如果是男子,便唤作图图忽里歹;若是女子,便唤作图图忽里真。”《蒙古秘史》中也反映了这个习惯,如孛端察儿问女俘:“你是哪个氏族的人”(或译作你姓什么)对方则答是某某氏族人某某。这里氏族名称显然是在起着姓的作用。即使在现代生活中,为防止同名者混淆,蒙古族还保留着名前附带父名的习俗,并按照现代用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只写父名的第一个字母。 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内各民族间交往的频繁,蒙古族的姓氏也有很大变化。至少从元代开始,就有不少蒙古族改用汉字单性,如郭庸、周述忽、李朵儿、魂赛因,赵伯颜等皆是。 到明代以后,蒙古族改用汉姓的逐渐多起来,特别是临近汉族聚居地区的蒙古族用汉姓汉名的就更多了。在改用汉姓的时候一般都取其祖先中的出名人物的名字头一个字的音,或取其氏族、部落名称或姓氏的头一个字的谐音作汉姓,如孛儿只斤或博尔济吉特氏改姓包,乞颜或奇氏温氏改姓奇等等。 过去借用汉姓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有的是为当时封建统治者立过功,由封建皇帝赐的姓;有的是蒙汉两族通婚,子女改用汉姓;更多的情况是,共同的地域和经济生活,使蒙古族在风俗习惯方面接受了汉族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民族关系不平等的时期,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得不到尊重,因此也促使许多人改用汉姓汉名。解放后,中国各民族实现了一律平等,民族歧视现象被消除,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受到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得到发扬光大,因此人们都喜欢用美好的蒙古语取名字。而且姓从名的现象也很普遍,例如乌云达来姓乌,巴音呼姓巴等。人们在交往中可以按照逐渐形成的共同习惯,根据彼此间的关系和对方的年纪大小称老乌或叫小巴。 现在家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族姓的作用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淡了,姓名只是一个人的符号,然而,蒙古族群众对取名却不是那么轻率的。他们把给孩子取一个称心如意的名字看作是一件大事,而且为孩子取名时,潜在的文化心理和风俗习惯,像一种无形的规制规范着人们。比如,谁也不会用意思不吉利的词作为孩子的名字,通常都用含有褒义和吉利的词来命名,如宝音合什格(福禄)、乌力吉宝音(福寿)、吉尔格拉(幸福)、阿木古郎(平安)就是比较常见的。一般还用寓有一定意思的雅字来寄托美好的愿望,如乌云达来(智慧的海洋)、朝克德力格尔(奋发向上)、乌云其其格(智慧之花)、斯琴格日乐(智慧之光)等,也是常见的。 其次,还要考虑名字的响亮,如哈丹巴特尔(刚毅英雄)、芒列巴特尔(先锋英雄)等。 孩子生下来后,一般都由家庭中最受尊重的长辈来为他取名,旧时信奉佛教的人家,也有请喇嘛取名的,蒙古族取名时也有避讳习俗,就是避免使用祖宗和长辈的名字。 取名中也能反映出某一时期的社会风尚。现在中老年妇女中,取名叫杜达古拉(招弟)、胡吉雅(得子)的大都因父母抱子心切而取的名字;那些叫瓦其尔、官布扎布等带有佛教色彩的藏名和哈丰阿、胡珠荣嘎等满语名字的人,大都是出生于解放前。而那些叫苏日娜(好学)、乌日娜(灵秀)、纳敏夫(党的儿子)、安吉斯(耕耘)的则是新中国成立后来到人世间的。 摘自《蒙古族民俗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