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氨酸摇瓶发酵

谷氨酸摇瓶补料发酵

班 级:生物工程姓 名:学 号:指导老师:

091班 XXX

XXXXXXXXXXXXX XX

谷氨酸摇瓶补料发酵

摘要:本实验以天津短杆菌为菌种,在不同培养基条件下研究摇瓶补料发酵生产谷氨酸。试验中以OD值检测天津短杆菌的生长状况,以残糖量和谷氨酸生成量控制补料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培养条件(培养温度32℃,培养箱转速240rpm)下,蛋白胨培养基最高产酸为19g/L,玉米浆70%梯度培养基的最高产酸量为12g/L,根据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蛋白胨培养基的产酸量高于梯度培养基。 关键词:谷氨酸 补料发酵 OD值 残糖量 生物素

前言:1866年德国 H.ittthausen用硫酸水解小麦面粉,分离到一种酸性氨基酸,依据原料的取材将它命名为谷氨酸。1872年Hasiwitz和Habermaan用酪蛋白水解也制得谷氨酸。1908年日本池田菊苗在探讨海带汁鲜味时,提取了谷氨酸,开始制造“味之素”。1901年日本味之素公司用水解面筋法生产谷氨酸。1936年美国从甜菜废液(斯蒂芬废液)中提取谷氨酸。1954年多田、中山两人报告了采用微生物直接发酵谷氨酸的研究。

直到1956年日本协和发酵公司的木下祝郎分离选育出一种新的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能同化利用100g葡萄糖,可直接发酵并积累40g以上的谷氨酸。随后进行了工业化研究,自1957年起发酵法制取味精,正式商业化生产。20世纪60年代后,世界各国也兴起发酵法生产味精,以甘蔗或甜菜、糖蜜、淀粉、醋酸、乙醇为原料,由于石油价格上涨和石油制品的安全性,相继改用糖蜜、淀粉原料为

主的发酵法生产味精。

谷氨酸发酵机制: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主要包括:EMP途径、HMP途径、TCA循环、乙醛酸循环、CO2固定反应。总反应途径为:糖经过EMP途径和HMP生成丙酮酸。一方面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另一方面,经CO2固定作用生成草酰乙酸;两者合成柠檬酸进入TCA循环,由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α-酮戊二酸,在谷氨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还原氨基化合成谷氨酸。

谷氨酸发酵注意事项:在发酵过程中,氧、温度、pH和磷酸盐等的调节和控制如下:①氧,谷氨酸产生菌是好氧菌,通风和搅拌不仅会影响菌种对氮源和碳源的利用率,而且会影响发酵周期和谷氨酸的合成量。尤其是在发酵后期,加大通气量有利于谷氨酸的合成。其中谷

氨酸棒状杆菌在溶氧不足时产生的是乳酸或琥珀酸。②温度。菌种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32 ℃。当菌体生长到稳定期,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产酸,因此,在发酵后期,可将温度提高到34~37 ℃。③pH。谷氨酸产生菌发酵的最适pH在7.0~8.0。但在发酵过程中,随着营养物质的利用,代谢产物的积累,培养液的pH会不断变化。如随着氮源的利用,放出氨,pH会上升;当糖被利用生成有机酸时,pH会下降。其中谷氨酸棒状杆菌在pH呈酸性时生成乙酰谷胺酰胺。④磷酸盐。它是谷氨酸发酵过程中必需的,但浓度不能过高,否则会转向缬氨酸发酵。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和仪器 菌种

谷氨酸短杆菌TG866,广西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微生物实验室提供 1.1.2 材料

葡萄糖、玉米浆、蛋白胨、牛肉膏、琼脂、尿素、NaCl、K2HPO4、MgSO4、K2HPO4、HCl、NaOH 1.1.3 培养基

(1)活化斜面培养基(5支)

葡萄糖10g/L,蛋白胨10g/L,牛肉膏10g/L,NaCl2.5g/L,琼脂15~20g/L,PH7.0~7.2,共配50mL,分装10mL/支;灭菌:115℃,25min。摆斜面。

(2)种子培养基兼发酵培养基(2瓶)

葡萄糖100g/L,蛋白胨3g/L,MgSO40.8g/L,K2HPO43.5g/L,KH2PO41g/L,20%尿素1.2mL/瓶(接种前在无菌室加入),共配60mL,分装30mL/500mL三角瓶,灭菌:115℃,25min。在无菌室加入1.2mL尿素后,调节7.2~7.5。 (3)发酵培养基(2瓶)

葡萄糖70g/L,玉米浆3g/L,MgSO40.8g/L,K2HPO43.5g/L,KH2PO41g/L,20%尿素1.2mL/瓶(接种前在无菌室加入),共配60mL,分装30mL/500mL三角瓶,灭菌:115℃,25min。在无菌室加入1.2mL尿素后,调节7.2~7.5。所有培养基均调PH7.0~7.2,在115℃高温下灭菌15分钟 1.1.4 相关试剂

0.9%生理盐水:称取0.9gNaCl溶解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 50%葡萄糖:称取40葡萄糖溶解于蒸馏水并定容至80ml,用于补料。 20%尿素:称取22g尿素溶于蒸馏水并定溶至100ml,过滤除菌。 3mol/L HCL:取12mol/L浓HCL令HCL:H2O为1:3(体积比)配制100ml。

2mol/L NaOH:称取8gNaOH固体溶解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 1.1.5 实验仪器与设备

超净台,生物传感分析仪,摇床,722光栅分光光度计,移液枪,灭菌锅,光波炉

3.2 试验方法 1.2.1活化菌种

转接活化斜面,将天津短杆菌转接到活化斜面培养基,30℃培养20h.

1.2.2种子培养

(1)向已经灭菌的种子培养基(蛋白胨3g/L)加入1.2mL尿素,用2mol/L的NaOH或2mol/L的HCL调至PH7.2,按1mL生理盐水/1支大斜面的用量,将活化斜面的菌种洗下,混匀。按3%的接种量(1mL)接入种子培养基,9层纱布封口,240rpm,32℃摇瓶培养7~8h使菌种长至对数生长中后期。这两瓶种子培养基扩陪7~8h后直接用于摇瓶补料发酵30h。

(2)测定OD值:0h测定一次,7h测定一次,若OD值净增0.5以上,即可用于接种发酵培养基。 1.2.3摇瓶补料发酵

(1)向已经灭菌的发酵培养基(葡萄糖70g/L)加入1.2mL尿素,用2mol/L的NaOH或2mol/L的HCL调至PH7.2,将种子培养基按10%的接种量(3mL)将种子培养液接入发酵培养基中,混匀。9层纱布封口,240rpm,32℃摇瓶培养约30h。

(2)测定OD值、OH、残糖量及谷氨酸量:在无菌台取样0.5mL至离心管中,残夜测定PH,酌情加入尿素0.2~0.6mL补料,使PH维持在7.2~7.5,酌情加入50%葡萄糖补料,使残糖维持在20~30g/L,测定OD值、OH、残糖量及谷氨酸量,0h测定一次,大约每3h测定一次。

1.2.4测定方法 (1)菌种生长情况

吸取0.5mL发酵液于1.5mL离心管中,8000r/min离心3min。上清液用于测量残糖好人谷氨酸产量,沉淀稀释100倍,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620nm波长下测其OD值,菌种的OD值可以反应菌体的浓度,通过菌体浓度可知菌体生长情况。 (2)残糖量和谷氨酸量的测定

上1中的上清液稀释100倍,即用0.1mL稀释到10mL比色管中定溶,摇匀,用生物传感分析仪测定残糖和谷氨酸量。 (3)PH的测定

用PH6.4~8.0的pH精密试纸测定pH值。 2.实验结果和分析 2.1 实验结果

根据发酵培养基的配方不同,含有蛋白胨的培养基简称为蛋白胨1和蛋白胨2;不含蛋白胨,但含有玉米浆的培养基简称为梯度1和梯度2。

实验数据如下表:

时间 0 4.5 8 11 13 24 27

PH值 7.2 7 7.7 7.7 7.2 5.4 5.4

残糖/(g/L) 51 54 47 40 37 77 88

谷氨酸/(g/L) 1 1 5 6.5 7.5 10 10

OD值 0.61 0.681 0.779 0.747 0.852 0.898 0.898

补加尿素/mL 0.2 0.4 0 0 0.2 0 0

补加葡萄糖/mL 0 0 0 0 4 0 0

表1 蛋白胨1的发酵记录

时间 0 4.5 8 11 13 24 27

PH值 7.2 >8 8 8 7.5 5.4

残糖/(g/L) --- 51 41 45 42 34 36

谷氨酸/(g/L) --- 1 2 2 3 6 7

OD值 --- 0.174 0.368 0.500 0.558 0.776 0.828

补加尿素/mL 0 0 0 0 0 0 0

补加葡萄糖/mL 0 0 0 0 0 0 0

表2 梯度1的发酵记录

残糖/(g/L) 48 50 43 34 31 83 94

谷氨酸/(g/L) 3 6 9 11 14 18 19

补加尿素/mL 0.2 0 1.5 0 0 0 0

补加葡萄糖/mL 0 0 0 0 5 0 0

时间 0 4.5 8 11 13 24 27

PH值 7.2 7.7 5.4 8 8 6.4 5.8

OD值 0.587 0.698 0.711 0.698 0.727 0.793 0.844

表3 蛋白胨2的发酵记录

时间 0 4.5 8 11 13 24 27

PH值 7.2 >8 8 8 7.2 5.4

残糖/(g/L) --- 43 54 48 41 38 36

谷氨酸/(g/L) --- 1 3 5 7 13 12

OD值 --- 0.226 0.458 0.444 0.602 0.832 0.863

补加尿素/mL 0 0 0 0 0.2 0 0

补加葡萄糖/mL 0 0 0 0 0 0 0

表4 梯度2的发酵记录

注:表中---表示未测定 对所测数据作图,如下:

2.2讨论与分析

谷氨酸发酵中,糖代谢除受到生物素控制外,也受到NH4+的影响。 使用生物素缺乏菌,在NH4+存在时,葡萄糖以很快的消耗速度和高的收率生成谷氨酸。

当NH4+不存在时,糖的消耗速度很慢,生成物是α-酮戊二酸、丙酮酸、醋酸和琥珀酸。

同时也受到氧、发酵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对于生物素的要求: 1)菌体生长阶段

保证生物素充足,使菌体快速生长;

2)产酸阶段

控制生物素亚适量(5-10μg/L),使谷氨酸大量积累。

本实验中,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蛋白胨培养基的产酸量明显高于玉米浆梯度培养基,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生物素的影响

在谷氨酸发酵中,如果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谷氨酸能不断地排到细胞外面,就能大量积累谷氨酸。研究表明,影响细胞膜通透性的主要因素是细胞膜中的磷脂含量。因此,对谷氨酸产生菌的选育,往往从控制磷脂的合成或使细胞膜受损伤入手,如生物素缺陷型菌种的选育。生物素是不饱和脂肪酸合成过程中所需的乙酰CoA的辅酶。生物素缺陷型菌种因不能合成生物素,从而抑制了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而不饱和脂肪酸是磷脂的组成成分之一。因此,磷脂的合成量也相应减少,这就会导致细胞膜结构不完整,提高细胞膜对谷氨酸的通透性。

而本实验中所用的玉米浆梯度培养基的产酸量较低,可能原因就是因为其生物素含量对菌体的影响不利于菌体产酸,而蛋白胨培养基中生物素含量较低,但并不影响菌体的前期的生长,所以产算量较高;

2)NH4+的影响

NH4+的浓度会直接影响到发酵液的pH,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菌体的生长,从而降低菌体产酸。

根据表2、3、4显示,玉米浆梯度培养基在发酵时间为8h和11h时pH至明显偏高,此时菌体可能被抑制生长,导致最后产酸能力降低。

3)由于谷氨酸产生菌是好氧菌,通风和搅拌不仅会影响菌种对氮源和碳源的利用率,而且会影响发酵周期和谷氨酸的合成量。尤其是在发酵后期,加大通气量有利于谷氨酸的合成。而在发酵过程中,要定时测定发酵液的OD值、残糖量和产酸量,而且实验分组较多(10),且很多组不在同一时间测定,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导致发酵液溶氧量不足和温度不稳定,从而导致菌体生长不充分,抑制菌体产酸。

3.结果与小结

总的来说,本次实验基本成功,两组培养基发酵液均产酸,不过产算量不是很高,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有很多,文中不能一一讨论。不过在本次试验中,我们亲自操作每个过程,并从中获益良多,对谷氨酸发酵过程中的一系列指标的变化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更加深了对这部分理论知识的理解,对我们提高自己有很大帮助。

4.参考文献

[1]陈宁.氨基酸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3月

[2]贺小贤.生物工艺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12月

[3] 卢宗梅,康传利,张伟国.L - 谷氨酸补料分批发酵的研究[J].生物加工过程,Vol. 9 No. 5,Sep. 2011

谷氨酸摇瓶补料发酵

班 级:生物工程姓 名:学 号:指导老师:

091班 XXX

XXXXXXXXXXXXX XX

谷氨酸摇瓶补料发酵

摘要:本实验以天津短杆菌为菌种,在不同培养基条件下研究摇瓶补料发酵生产谷氨酸。试验中以OD值检测天津短杆菌的生长状况,以残糖量和谷氨酸生成量控制补料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培养条件(培养温度32℃,培养箱转速240rpm)下,蛋白胨培养基最高产酸为19g/L,玉米浆70%梯度培养基的最高产酸量为12g/L,根据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蛋白胨培养基的产酸量高于梯度培养基。 关键词:谷氨酸 补料发酵 OD值 残糖量 生物素

前言:1866年德国 H.ittthausen用硫酸水解小麦面粉,分离到一种酸性氨基酸,依据原料的取材将它命名为谷氨酸。1872年Hasiwitz和Habermaan用酪蛋白水解也制得谷氨酸。1908年日本池田菊苗在探讨海带汁鲜味时,提取了谷氨酸,开始制造“味之素”。1901年日本味之素公司用水解面筋法生产谷氨酸。1936年美国从甜菜废液(斯蒂芬废液)中提取谷氨酸。1954年多田、中山两人报告了采用微生物直接发酵谷氨酸的研究。

直到1956年日本协和发酵公司的木下祝郎分离选育出一种新的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能同化利用100g葡萄糖,可直接发酵并积累40g以上的谷氨酸。随后进行了工业化研究,自1957年起发酵法制取味精,正式商业化生产。20世纪60年代后,世界各国也兴起发酵法生产味精,以甘蔗或甜菜、糖蜜、淀粉、醋酸、乙醇为原料,由于石油价格上涨和石油制品的安全性,相继改用糖蜜、淀粉原料为

主的发酵法生产味精。

谷氨酸发酵机制: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主要包括:EMP途径、HMP途径、TCA循环、乙醛酸循环、CO2固定反应。总反应途径为:糖经过EMP途径和HMP生成丙酮酸。一方面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另一方面,经CO2固定作用生成草酰乙酸;两者合成柠檬酸进入TCA循环,由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α-酮戊二酸,在谷氨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还原氨基化合成谷氨酸。

谷氨酸发酵注意事项:在发酵过程中,氧、温度、pH和磷酸盐等的调节和控制如下:①氧,谷氨酸产生菌是好氧菌,通风和搅拌不仅会影响菌种对氮源和碳源的利用率,而且会影响发酵周期和谷氨酸的合成量。尤其是在发酵后期,加大通气量有利于谷氨酸的合成。其中谷

氨酸棒状杆菌在溶氧不足时产生的是乳酸或琥珀酸。②温度。菌种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32 ℃。当菌体生长到稳定期,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产酸,因此,在发酵后期,可将温度提高到34~37 ℃。③pH。谷氨酸产生菌发酵的最适pH在7.0~8.0。但在发酵过程中,随着营养物质的利用,代谢产物的积累,培养液的pH会不断变化。如随着氮源的利用,放出氨,pH会上升;当糖被利用生成有机酸时,pH会下降。其中谷氨酸棒状杆菌在pH呈酸性时生成乙酰谷胺酰胺。④磷酸盐。它是谷氨酸发酵过程中必需的,但浓度不能过高,否则会转向缬氨酸发酵。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和仪器 菌种

谷氨酸短杆菌TG866,广西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微生物实验室提供 1.1.2 材料

葡萄糖、玉米浆、蛋白胨、牛肉膏、琼脂、尿素、NaCl、K2HPO4、MgSO4、K2HPO4、HCl、NaOH 1.1.3 培养基

(1)活化斜面培养基(5支)

葡萄糖10g/L,蛋白胨10g/L,牛肉膏10g/L,NaCl2.5g/L,琼脂15~20g/L,PH7.0~7.2,共配50mL,分装10mL/支;灭菌:115℃,25min。摆斜面。

(2)种子培养基兼发酵培养基(2瓶)

葡萄糖100g/L,蛋白胨3g/L,MgSO40.8g/L,K2HPO43.5g/L,KH2PO41g/L,20%尿素1.2mL/瓶(接种前在无菌室加入),共配60mL,分装30mL/500mL三角瓶,灭菌:115℃,25min。在无菌室加入1.2mL尿素后,调节7.2~7.5。 (3)发酵培养基(2瓶)

葡萄糖70g/L,玉米浆3g/L,MgSO40.8g/L,K2HPO43.5g/L,KH2PO41g/L,20%尿素1.2mL/瓶(接种前在无菌室加入),共配60mL,分装30mL/500mL三角瓶,灭菌:115℃,25min。在无菌室加入1.2mL尿素后,调节7.2~7.5。所有培养基均调PH7.0~7.2,在115℃高温下灭菌15分钟 1.1.4 相关试剂

0.9%生理盐水:称取0.9gNaCl溶解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 50%葡萄糖:称取40葡萄糖溶解于蒸馏水并定容至80ml,用于补料。 20%尿素:称取22g尿素溶于蒸馏水并定溶至100ml,过滤除菌。 3mol/L HCL:取12mol/L浓HCL令HCL:H2O为1:3(体积比)配制100ml。

2mol/L NaOH:称取8gNaOH固体溶解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 1.1.5 实验仪器与设备

超净台,生物传感分析仪,摇床,722光栅分光光度计,移液枪,灭菌锅,光波炉

3.2 试验方法 1.2.1活化菌种

转接活化斜面,将天津短杆菌转接到活化斜面培养基,30℃培养20h.

1.2.2种子培养

(1)向已经灭菌的种子培养基(蛋白胨3g/L)加入1.2mL尿素,用2mol/L的NaOH或2mol/L的HCL调至PH7.2,按1mL生理盐水/1支大斜面的用量,将活化斜面的菌种洗下,混匀。按3%的接种量(1mL)接入种子培养基,9层纱布封口,240rpm,32℃摇瓶培养7~8h使菌种长至对数生长中后期。这两瓶种子培养基扩陪7~8h后直接用于摇瓶补料发酵30h。

(2)测定OD值:0h测定一次,7h测定一次,若OD值净增0.5以上,即可用于接种发酵培养基。 1.2.3摇瓶补料发酵

(1)向已经灭菌的发酵培养基(葡萄糖70g/L)加入1.2mL尿素,用2mol/L的NaOH或2mol/L的HCL调至PH7.2,将种子培养基按10%的接种量(3mL)将种子培养液接入发酵培养基中,混匀。9层纱布封口,240rpm,32℃摇瓶培养约30h。

(2)测定OD值、OH、残糖量及谷氨酸量:在无菌台取样0.5mL至离心管中,残夜测定PH,酌情加入尿素0.2~0.6mL补料,使PH维持在7.2~7.5,酌情加入50%葡萄糖补料,使残糖维持在20~30g/L,测定OD值、OH、残糖量及谷氨酸量,0h测定一次,大约每3h测定一次。

1.2.4测定方法 (1)菌种生长情况

吸取0.5mL发酵液于1.5mL离心管中,8000r/min离心3min。上清液用于测量残糖好人谷氨酸产量,沉淀稀释100倍,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620nm波长下测其OD值,菌种的OD值可以反应菌体的浓度,通过菌体浓度可知菌体生长情况。 (2)残糖量和谷氨酸量的测定

上1中的上清液稀释100倍,即用0.1mL稀释到10mL比色管中定溶,摇匀,用生物传感分析仪测定残糖和谷氨酸量。 (3)PH的测定

用PH6.4~8.0的pH精密试纸测定pH值。 2.实验结果和分析 2.1 实验结果

根据发酵培养基的配方不同,含有蛋白胨的培养基简称为蛋白胨1和蛋白胨2;不含蛋白胨,但含有玉米浆的培养基简称为梯度1和梯度2。

实验数据如下表:

时间 0 4.5 8 11 13 24 27

PH值 7.2 7 7.7 7.7 7.2 5.4 5.4

残糖/(g/L) 51 54 47 40 37 77 88

谷氨酸/(g/L) 1 1 5 6.5 7.5 10 10

OD值 0.61 0.681 0.779 0.747 0.852 0.898 0.898

补加尿素/mL 0.2 0.4 0 0 0.2 0 0

补加葡萄糖/mL 0 0 0 0 4 0 0

表1 蛋白胨1的发酵记录

时间 0 4.5 8 11 13 24 27

PH值 7.2 >8 8 8 7.5 5.4

残糖/(g/L) --- 51 41 45 42 34 36

谷氨酸/(g/L) --- 1 2 2 3 6 7

OD值 --- 0.174 0.368 0.500 0.558 0.776 0.828

补加尿素/mL 0 0 0 0 0 0 0

补加葡萄糖/mL 0 0 0 0 0 0 0

表2 梯度1的发酵记录

残糖/(g/L) 48 50 43 34 31 83 94

谷氨酸/(g/L) 3 6 9 11 14 18 19

补加尿素/mL 0.2 0 1.5 0 0 0 0

补加葡萄糖/mL 0 0 0 0 5 0 0

时间 0 4.5 8 11 13 24 27

PH值 7.2 7.7 5.4 8 8 6.4 5.8

OD值 0.587 0.698 0.711 0.698 0.727 0.793 0.844

表3 蛋白胨2的发酵记录

时间 0 4.5 8 11 13 24 27

PH值 7.2 >8 8 8 7.2 5.4

残糖/(g/L) --- 43 54 48 41 38 36

谷氨酸/(g/L) --- 1 3 5 7 13 12

OD值 --- 0.226 0.458 0.444 0.602 0.832 0.863

补加尿素/mL 0 0 0 0 0.2 0 0

补加葡萄糖/mL 0 0 0 0 0 0 0

表4 梯度2的发酵记录

注:表中---表示未测定 对所测数据作图,如下:

2.2讨论与分析

谷氨酸发酵中,糖代谢除受到生物素控制外,也受到NH4+的影响。 使用生物素缺乏菌,在NH4+存在时,葡萄糖以很快的消耗速度和高的收率生成谷氨酸。

当NH4+不存在时,糖的消耗速度很慢,生成物是α-酮戊二酸、丙酮酸、醋酸和琥珀酸。

同时也受到氧、发酵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对于生物素的要求: 1)菌体生长阶段

保证生物素充足,使菌体快速生长;

2)产酸阶段

控制生物素亚适量(5-10μg/L),使谷氨酸大量积累。

本实验中,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蛋白胨培养基的产酸量明显高于玉米浆梯度培养基,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生物素的影响

在谷氨酸发酵中,如果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谷氨酸能不断地排到细胞外面,就能大量积累谷氨酸。研究表明,影响细胞膜通透性的主要因素是细胞膜中的磷脂含量。因此,对谷氨酸产生菌的选育,往往从控制磷脂的合成或使细胞膜受损伤入手,如生物素缺陷型菌种的选育。生物素是不饱和脂肪酸合成过程中所需的乙酰CoA的辅酶。生物素缺陷型菌种因不能合成生物素,从而抑制了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而不饱和脂肪酸是磷脂的组成成分之一。因此,磷脂的合成量也相应减少,这就会导致细胞膜结构不完整,提高细胞膜对谷氨酸的通透性。

而本实验中所用的玉米浆梯度培养基的产酸量较低,可能原因就是因为其生物素含量对菌体的影响不利于菌体产酸,而蛋白胨培养基中生物素含量较低,但并不影响菌体的前期的生长,所以产算量较高;

2)NH4+的影响

NH4+的浓度会直接影响到发酵液的pH,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菌体的生长,从而降低菌体产酸。

根据表2、3、4显示,玉米浆梯度培养基在发酵时间为8h和11h时pH至明显偏高,此时菌体可能被抑制生长,导致最后产酸能力降低。

3)由于谷氨酸产生菌是好氧菌,通风和搅拌不仅会影响菌种对氮源和碳源的利用率,而且会影响发酵周期和谷氨酸的合成量。尤其是在发酵后期,加大通气量有利于谷氨酸的合成。而在发酵过程中,要定时测定发酵液的OD值、残糖量和产酸量,而且实验分组较多(10),且很多组不在同一时间测定,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导致发酵液溶氧量不足和温度不稳定,从而导致菌体生长不充分,抑制菌体产酸。

3.结果与小结

总的来说,本次实验基本成功,两组培养基发酵液均产酸,不过产算量不是很高,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有很多,文中不能一一讨论。不过在本次试验中,我们亲自操作每个过程,并从中获益良多,对谷氨酸发酵过程中的一系列指标的变化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更加深了对这部分理论知识的理解,对我们提高自己有很大帮助。

4.参考文献

[1]陈宁.氨基酸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3月

[2]贺小贤.生物工艺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12月

[3] 卢宗梅,康传利,张伟国.L - 谷氨酸补料分批发酵的研究[J].生物加工过程,Vol. 9 No. 5,Sep. 2011


相关内容

  • 谷氨酸论文
  • 一. 概述: 1.谷氨酸的历史 1866年德国 H.ittthausen用硫酸水解小麦面粉,分离到一种酸性氨基酸,依据原料的取材将它命名为谷氨酸.1872年Hasiwitz和Habermaan用酪蛋白水解也制得谷氨酸.1908年日本池田菊苗在探讨海带汁鲜味时,提取了谷氨酸,开始制造"味之素 ...

  • 微生物代谢产物生产食品综述
  • 微生物代谢产物生产食品综述 摘要: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种类很多,已知的有37个大类,其中16类属于药物,如氨基酸.核并酸.蛋白质.核酸.糖类.抗生素.生物碱.细菌毒素等.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以生产十分丰富的食品.本文介绍了发酵生产食品的一 般过程,并以谷氨酸为例详细说明. 关键词:微生物代谢产物 食 ...

  • L-赖氨酸的生产工艺研究
  • L-赖氨酸的发酵生产工艺研究 摘 要: L-赖氨酸是人体和动物所不能合成的八种必需氨基酸中最重要的一种.L-赖氨酸是国际市场上发展前景良好的产品,消费需求每年以7-10%的速度递增,国内年产量则以每年20-30%以上的速度递增.其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饲料等领域.目前生产赖氨酸最主要的方法是微生物发 ...

  • 碳源对_聚谷氨酸发酵的影响
  • ·70· 2010No.3Serial No.216 China Brewing Research Report 碳源对γ-聚谷氨酸发酵的影响 缪 静,杨在东,冯志彬,张玉香,程显好 (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摘要:以γ-聚谷氨酸生产菌yt102为供试菌株,研究了碳源对γ-聚谷 ...

  • L_亮氨酸高产菌TGL8207的定向选育及其发酵过程研究
  • 第2期 2009年4月 第9卷 中国食品学报 Journal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9No.2Apr .2009 L-亮氨酸高产菌TGL8207的定向选育及其发酵过程研究 谢希贤1 杜 军 2 刘淑云1 2 徐 ...

  • 谷氨酸发酵
  • 前 言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人体及动物的重要营养物质,氨基酸产品广泛 应用于食品.饲料.医药.化学.农业等领域.谷氨酸是一种重要的氨基酸,我们吃的 味精就是以谷氨酸为原料生成的.1957年以前,人们用酸法水解小麦面筋或大豆蛋白来 制取L- 谷氨酸.1957年,人们分离得到了产生谷氨酸的菌 ...

  • 年产三万吨谷氨酸的发酵罐设计与选型
  • 年产3万吨谷氨酸发酵罐设计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谷氨酸发酵罐的主要技术指标 第三章 谷氨酸生产工艺流程及计算 3.1谷氨酸生产原料及处理 3.2谷氨酸生产工艺流程图 第四章 谷氨酸发酵罐的总物料衡算 4.1谷氨酸生产的工艺技术指标 4.2谷氨酸发酵车间的物料衡算 4.3三万吨谷氨酸发酵车间的 ...

  • 3万吨味精生产工艺及设计
  • 摘 要 味精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其消费量在国内外均呈上升趋势. 味精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鲜味,引起人们的食欲,有助于提高人体对食 物的消化率,同时,味精还具有丰富的营养,谷氨酸钠被我们食用后,能够 通过胃酸的作用离解为谷氨酸,能很快被消化吸收,变成人体组织中必不可 少的蛋白质.而谷氨酸是 ...

  • 米糠发酵生产富集_氨基丁酸的研究_郑晓晨
  • 米糠发酵生产富集γ-氨基丁酸的研究 郑晓晨,陈野,宋佳,张奕鹏 (天津市食品营养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天津300457) 摘 要:以米曲霉为菌种,在保留米糠内其它多种生物活性营养物质的前提下,利用液体和固体两种发 酵方法生产γ-氨基丁酸(GABA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