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把握联系 促进发展
第一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第一框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联系的含义;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
2.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课前搜集资料,培养学生从错综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认识和发现事物联系的能力。通过课堂中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具体事例的分析,提高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学生能运用联系的特征及其意义的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和具体事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同事物普遍联系对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的意义,能够初步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角度关注自身发展和社会、国家的命运。
二.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仔细预习课本知识体系内容。
查找联系以及人们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建立了新的联系的事例。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成语故事《唇亡齿寒》
师:典故中两个国家之间、唇和齿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师: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那什么是联系,联系有什么特征,以及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
【板书】第三课 把握联系 促进发展 第一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第一框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讲授新课:
师:世界上存在着很多事物,它们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它们都是和周围其他事物存在着联系的。比如,唇齿相依,缺了谁也不行,彼此制约着。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形成了一年四季12个月的变化;月亮围绕着地球转,形成了每一个月的变化;而与此同时,地球自己也在进行着自转,形成了一日24小时的昼夜交替。还有一些事物,表面看上去好似没有联系,但实际上呢?例如草和狼,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生:食草动物要吃草,狼要吃食草动物,狼的排泄物又能肥沃草地。
如果把狼都猎杀了,只剩下食草动物,那么草就会很快被吃完,会破坏生态环境。 师:所以事物之间以及事物本身都有着联系,我们再来举例交流一下,世界上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学生交流】世界上形形色色的联系
食物链、太阳空气土壤间的联系、人际关系、农业与工业的关系、供求关系与物价的联系等等。电风扇通上电源后能扇出风使人凉爽,它自身内部的零部件又有着严格的排布才使其成为风扇能转起来。自然界中我们的地球从它产生至今,经历了五个地质时代;而我们的人类社会则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等等。
【师生合作小结】从大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这种一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就是联系。
师:请同学朗读一下书本上P71联系的概念。
【学生朗读】联系的概念
【板书】一、联系的含义
师:刚才我们列举的例子中,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生活、到宇宙星辰,从动植物到人类、到天体,很好地说明了世界上的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那有没有一个事物同任何事物都毫无联系、绝对孤立地存在着呢?
生:没有。
【师生合作小结】所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和它周围的其他事物存在着联系,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之中。
师:回到刚才大家举的那些例子,我们看看是不是能把它们归归类,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说联系的。
生:有些是说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些说的是事物本身内部要素之间的联系,有的又是从时间发展的角度来说联系的。
师:像这样的每一个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每一个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在空间方面的联系,就是事物的横向联系。而事物在时间方面的联系,事物发展在时间上的前后相继的关系,就是事物的纵向联系。
【师生合作小结】事物的联系有横向联系,也有纵向联系。由此可见,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的。事物的联系不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不论是不同事物之间还是事物内部,都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板书】1.联系的普遍性
师:联系是普遍的,那是不是说,任何事物的联系,我们人类认为它们该有联系就有联系,联系该是怎样的就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
【图片显示】猎杀野生动物、乱砍乱伐森林、大气污染、绿色危机、洪水、灾难、疾病、荒漠化等情况
师:图片反映了什么情况?
生:人们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也遭到了自然的报复。
师:我们愿意让它发生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
生:当然不愿意。这是人们无视、破坏人类与资源、与环境之间客观存在的联系,为了片面追求眼前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产生了恶果。否定自然界生态环境的联系,就要遭到自然的惩罚。
【师生合作小结】由此可见,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真实的联系,而不是人们强加的,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联系。人们既无法否定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更不能破坏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这也就是联系的客观性。
【板书】2.联系的客观性
师:人既不能凭空创造联系,也不能任意消灭联系,联系是客观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在面对联系的时候就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了呢?
生:当然不是。我们可以利用事物的固有联系,进行调整,建立新的联系。
师: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事物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大家课前找到有哪些事例,是人们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而建立了新的联系,服务人类、造福人类的。
【学生课件交流】人们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建立新的联系造福人类的事例
京九铁路的修建,强化了北京与九龙之间的联系;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长江大桥等。
师:大家举的例子都非常好,我们再一起来看一个例子。
【视频播放】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师:人们从有飞天的梦想、嫦娥奔月的想望开始,逐步实现了登月梦,这整个过程就是要建立我们中国人与月球之间具体的有利的新联系。
【多媒体显示】从飞天的梦想到嫦娥一号登月成功的发展过程
师:从以上事例中看出,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事物间的客观联系呢?
生: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否认、忽视、割断事物的客观联系,但人可以用我们的大脑,用我们的双手有意识地合理利用联系,甚至可以创造条件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师:的确,我们可以创造条件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但是,我们不能随意地、胡乱地去创造。我们看看,在生活中是不是有这样的联系呢?
【多媒体显示】8,是发大财;4,是死;喜鹊报喜,乌鸦叫丧;穿领奖服比赛,必得冠军。 生:这些所谓的联系,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根本不存在的,是人们主观臆想的,强加上去的。联系是不能随意胡乱强加的,是有条件的。
【师生合作小结】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客观联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但这决不是要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性。所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事物的联系,就其本质而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师:我们知道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也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但有时候我们按照联系的观点去做了,却不一定能把事情做好了,这是为什么呢?先请看材料。
【多媒体显示】国务院下发通知,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规划指出,中国环境保护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全国水力侵蚀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许多河流的水生态功能严重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退化。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危险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师:近些年,人们认识到了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联系,知道了不能否定、破坏这样的客观联系,要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问题仍然很突出,为什么呢?据了解,主要原因是:
【多媒体显示】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状况没有根本转变,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没有改变,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投入不足、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有法不依、违法难究、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现象比较普遍。
师: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治理了生态环境,就一定会有成效,这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但是得到的瓜和豆是不是一定都是好的、优良的呢?这取决于土壤、水分、管理等一系列因素、条件,这是偶然联系。就像我们治理,效果究竟有多少呢?这也取决于很多的因素、条件。我们目前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有以上的原因,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哪些是
直接影响生态环境治理的?哪些是间接影响的?
生:经济增长方式等是直接影响的,监管不力等是间接的。
师:这就是存在直接联系、间接联系。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发展至今没有改变,这是什么样的联系?
生:纵向联系。
师:还有国家进行调控和管理,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这可以说是外部联系;那治理单位能力不强的问题,属于什么联系?
生:内部联系。
师:总的来说,总结出了这些原因,因为我们没有注意这些方面,而导致了虽然治理但还是形势严峻。这都是我们没有抓住事物最主要的方面而导致的,我们要抓住事物的主要联系。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事物的联系有主要联系、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横向联系、纵向联系、外部联系、内部联系、直接联系、间接联系等等。说明事物的联系是怎样的? 生:是复杂的、多样的。
师:在事物的多种多样的联系中,事物联系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即使是人与人之间,更是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联系,有经济的、政治的、家庭的各种社会性质的联系。每一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角色,也就和周围的人或事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系。具体来看一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多媒体显示】人际关系图
生:具体分析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师生合作小结】所以,世界上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事物的普遍联系是无限多样的,联系是多样性的。
【板书】3.联系的多样性
师:以上就是事物联系的3个特征: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板书】二、联系的特征
师:再结合刚才的事例,联系的多样性,对我们认识事物有什么启示吗?
生: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不可把事物的联系简单化,归功于其中的一种,同时又要对多种多样复杂联系进行具体分析,抓住其内部本质的联系。
【师生合作小结】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重视把握事物生存与发展的条件,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不可把事物的联系简单化,归功于其中的一种,同时又要对多种多样复杂联系进行具体分析。既要注重事物存在的客观条件,又要注意事物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师:联系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联系的观点处处有所体现。党中央在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时,提到这样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多媒体显示】五个统筹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任选其中一个用我们刚刚学到的“联系”观点来分析说明:为什么党中央特别强调“统筹”?我们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实现这“统筹”?
【学生讨论】为什么党中央特别强调“统筹”?我们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实现这“统筹”? 生: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就要强调统筹。是因为统筹的思路,充满着辩证法的思想,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必须统筹兼顾。在统筹过程中,我们可以创造条件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也要把握好事物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略)
【师生合作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这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时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要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具体条件。反对否认或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来看问题,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四.学习训练和评价提示
课前学生搜集关于联系的实例,在课堂中交流发言,给予及时的鼓励。学生分组搜集创造新的联系的事例并制作成的课件,在课堂展示交流,根据各小组资料搜集和课件制作的认真程度给与相应的评分,按一定的百分比记入平时成绩。课堂讨论的话题,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形成书面的文字作业给与评分,按一定百分比记入平时成绩。
五.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中,在学生交流“世界上形形色色的联系”这一环节时,要让学生充分的发言,要使学生的发言中涵盖到事物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横向联系中又要兼顾事物之间的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既要关注自然界,也要关注人类社会的联系。所以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做好较充分的准备,若学生未能及时说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适时、恰当地进行提示、引导。在最后一个环节,学生课堂讨论“五个统筹”部分,应该使学生得到非常充分的讨论,检验学生课堂知识的运用,以达到教学目标。如果教学时间不够,则可作为回家作业布置,形成书面作业。
第三课 把握联系 促进发展
第一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第一框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联系的含义;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
2.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课前搜集资料,培养学生从错综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认识和发现事物联系的能力。通过课堂中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具体事例的分析,提高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学生能运用联系的特征及其意义的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和具体事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同事物普遍联系对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的意义,能够初步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角度关注自身发展和社会、国家的命运。
二.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仔细预习课本知识体系内容。
查找联系以及人们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建立了新的联系的事例。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成语故事《唇亡齿寒》
师:典故中两个国家之间、唇和齿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师: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那什么是联系,联系有什么特征,以及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
【板书】第三课 把握联系 促进发展 第一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第一框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讲授新课:
师:世界上存在着很多事物,它们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它们都是和周围其他事物存在着联系的。比如,唇齿相依,缺了谁也不行,彼此制约着。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形成了一年四季12个月的变化;月亮围绕着地球转,形成了每一个月的变化;而与此同时,地球自己也在进行着自转,形成了一日24小时的昼夜交替。还有一些事物,表面看上去好似没有联系,但实际上呢?例如草和狼,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生:食草动物要吃草,狼要吃食草动物,狼的排泄物又能肥沃草地。
如果把狼都猎杀了,只剩下食草动物,那么草就会很快被吃完,会破坏生态环境。 师:所以事物之间以及事物本身都有着联系,我们再来举例交流一下,世界上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学生交流】世界上形形色色的联系
食物链、太阳空气土壤间的联系、人际关系、农业与工业的关系、供求关系与物价的联系等等。电风扇通上电源后能扇出风使人凉爽,它自身内部的零部件又有着严格的排布才使其成为风扇能转起来。自然界中我们的地球从它产生至今,经历了五个地质时代;而我们的人类社会则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等等。
【师生合作小结】从大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这种一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就是联系。
师:请同学朗读一下书本上P71联系的概念。
【学生朗读】联系的概念
【板书】一、联系的含义
师:刚才我们列举的例子中,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生活、到宇宙星辰,从动植物到人类、到天体,很好地说明了世界上的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那有没有一个事物同任何事物都毫无联系、绝对孤立地存在着呢?
生:没有。
【师生合作小结】所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和它周围的其他事物存在着联系,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之中。
师:回到刚才大家举的那些例子,我们看看是不是能把它们归归类,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说联系的。
生:有些是说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些说的是事物本身内部要素之间的联系,有的又是从时间发展的角度来说联系的。
师:像这样的每一个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每一个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在空间方面的联系,就是事物的横向联系。而事物在时间方面的联系,事物发展在时间上的前后相继的关系,就是事物的纵向联系。
【师生合作小结】事物的联系有横向联系,也有纵向联系。由此可见,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的。事物的联系不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不论是不同事物之间还是事物内部,都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板书】1.联系的普遍性
师:联系是普遍的,那是不是说,任何事物的联系,我们人类认为它们该有联系就有联系,联系该是怎样的就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
【图片显示】猎杀野生动物、乱砍乱伐森林、大气污染、绿色危机、洪水、灾难、疾病、荒漠化等情况
师:图片反映了什么情况?
生:人们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也遭到了自然的报复。
师:我们愿意让它发生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
生:当然不愿意。这是人们无视、破坏人类与资源、与环境之间客观存在的联系,为了片面追求眼前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产生了恶果。否定自然界生态环境的联系,就要遭到自然的惩罚。
【师生合作小结】由此可见,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真实的联系,而不是人们强加的,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联系。人们既无法否定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更不能破坏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这也就是联系的客观性。
【板书】2.联系的客观性
师:人既不能凭空创造联系,也不能任意消灭联系,联系是客观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在面对联系的时候就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了呢?
生:当然不是。我们可以利用事物的固有联系,进行调整,建立新的联系。
师: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事物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大家课前找到有哪些事例,是人们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而建立了新的联系,服务人类、造福人类的。
【学生课件交流】人们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建立新的联系造福人类的事例
京九铁路的修建,强化了北京与九龙之间的联系;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长江大桥等。
师:大家举的例子都非常好,我们再一起来看一个例子。
【视频播放】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师:人们从有飞天的梦想、嫦娥奔月的想望开始,逐步实现了登月梦,这整个过程就是要建立我们中国人与月球之间具体的有利的新联系。
【多媒体显示】从飞天的梦想到嫦娥一号登月成功的发展过程
师:从以上事例中看出,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事物间的客观联系呢?
生: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否认、忽视、割断事物的客观联系,但人可以用我们的大脑,用我们的双手有意识地合理利用联系,甚至可以创造条件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师:的确,我们可以创造条件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但是,我们不能随意地、胡乱地去创造。我们看看,在生活中是不是有这样的联系呢?
【多媒体显示】8,是发大财;4,是死;喜鹊报喜,乌鸦叫丧;穿领奖服比赛,必得冠军。 生:这些所谓的联系,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根本不存在的,是人们主观臆想的,强加上去的。联系是不能随意胡乱强加的,是有条件的。
【师生合作小结】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客观联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但这决不是要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性。所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事物的联系,就其本质而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师:我们知道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也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但有时候我们按照联系的观点去做了,却不一定能把事情做好了,这是为什么呢?先请看材料。
【多媒体显示】国务院下发通知,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规划指出,中国环境保护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全国水力侵蚀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许多河流的水生态功能严重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退化。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危险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师:近些年,人们认识到了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联系,知道了不能否定、破坏这样的客观联系,要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问题仍然很突出,为什么呢?据了解,主要原因是:
【多媒体显示】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状况没有根本转变,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没有改变,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投入不足、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有法不依、违法难究、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现象比较普遍。
师: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治理了生态环境,就一定会有成效,这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但是得到的瓜和豆是不是一定都是好的、优良的呢?这取决于土壤、水分、管理等一系列因素、条件,这是偶然联系。就像我们治理,效果究竟有多少呢?这也取决于很多的因素、条件。我们目前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有以上的原因,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哪些是
直接影响生态环境治理的?哪些是间接影响的?
生:经济增长方式等是直接影响的,监管不力等是间接的。
师:这就是存在直接联系、间接联系。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发展至今没有改变,这是什么样的联系?
生:纵向联系。
师:还有国家进行调控和管理,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这可以说是外部联系;那治理单位能力不强的问题,属于什么联系?
生:内部联系。
师:总的来说,总结出了这些原因,因为我们没有注意这些方面,而导致了虽然治理但还是形势严峻。这都是我们没有抓住事物最主要的方面而导致的,我们要抓住事物的主要联系。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事物的联系有主要联系、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横向联系、纵向联系、外部联系、内部联系、直接联系、间接联系等等。说明事物的联系是怎样的? 生:是复杂的、多样的。
师:在事物的多种多样的联系中,事物联系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即使是人与人之间,更是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联系,有经济的、政治的、家庭的各种社会性质的联系。每一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角色,也就和周围的人或事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系。具体来看一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多媒体显示】人际关系图
生:具体分析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师生合作小结】所以,世界上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事物的普遍联系是无限多样的,联系是多样性的。
【板书】3.联系的多样性
师:以上就是事物联系的3个特征: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板书】二、联系的特征
师:再结合刚才的事例,联系的多样性,对我们认识事物有什么启示吗?
生: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不可把事物的联系简单化,归功于其中的一种,同时又要对多种多样复杂联系进行具体分析,抓住其内部本质的联系。
【师生合作小结】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重视把握事物生存与发展的条件,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不可把事物的联系简单化,归功于其中的一种,同时又要对多种多样复杂联系进行具体分析。既要注重事物存在的客观条件,又要注意事物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师:联系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联系的观点处处有所体现。党中央在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时,提到这样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多媒体显示】五个统筹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任选其中一个用我们刚刚学到的“联系”观点来分析说明:为什么党中央特别强调“统筹”?我们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实现这“统筹”?
【学生讨论】为什么党中央特别强调“统筹”?我们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实现这“统筹”? 生: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就要强调统筹。是因为统筹的思路,充满着辩证法的思想,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必须统筹兼顾。在统筹过程中,我们可以创造条件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也要把握好事物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略)
【师生合作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这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时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要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具体条件。反对否认或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来看问题,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四.学习训练和评价提示
课前学生搜集关于联系的实例,在课堂中交流发言,给予及时的鼓励。学生分组搜集创造新的联系的事例并制作成的课件,在课堂展示交流,根据各小组资料搜集和课件制作的认真程度给与相应的评分,按一定的百分比记入平时成绩。课堂讨论的话题,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形成书面的文字作业给与评分,按一定百分比记入平时成绩。
五.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中,在学生交流“世界上形形色色的联系”这一环节时,要让学生充分的发言,要使学生的发言中涵盖到事物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横向联系中又要兼顾事物之间的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既要关注自然界,也要关注人类社会的联系。所以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做好较充分的准备,若学生未能及时说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适时、恰当地进行提示、引导。在最后一个环节,学生课堂讨论“五个统筹”部分,应该使学生得到非常充分的讨论,检验学生课堂知识的运用,以达到教学目标。如果教学时间不够,则可作为回家作业布置,形成书面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