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引力揭开强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的奥妙
摘要: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都是密度引力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统一于密度引力,这样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得到合理的归宿,那就是密度引力作用的不同表现造成的——强大的密度引力使核子紧紧的组成原子核又“挤”出一些小微粒的结果。电子对在同一轨道没有被吸引在一起,是因为它们相互绕转的速度特别大的缘故。这样,化学理论(保利不相容原理)中同一个轨道的两个电子相互吸引形成相互绕转的双电子,并且同一轨道的两个电子运动方向相反,形成纺锤运动得到合理的解释。原子是由电磁波组成的,密度引力是它们的结合力。
关键词:强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 密度引力
一、 密度引力与静电力平衡的条件
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主要是基于原子核内部的“神秘”组合而定义的,所以我们在原子核内讨论。密度引力FDHPR22,其中,
H是质子之间的密度引力恒量、P 是假设质子的密度,R两个质子之间的距离。静电力FE
R
P2KER22,其中,K是静电常数,E是源电荷,FDFE34两个质子之间的距离。现在令KE
H2则有,所以9101.610
21063919223.0410210632911.5210,
P=3.391017,其实,正常情况下质子的密度大约是41023,远大于
3.391017。也就是说,当质子的密度等于3.391017时,密度引力和静电力相等。
二、强相互作用的本质
密度引力和静电力相等时,此时质子的半径是多少呢?先求质子的体积,VM
P1.6710
3.391027170.4921044,我们假设质子的体积是球体
(其实,因为合力是走最短距离的,只有一个物体是球形的,物体内部的各个质点到球心的最短距离是半径),则有V
r343r3,所以=3V
4π30.42410
43.14441.21045,进而计算出r=1.061015。这个结
果充分说明,原子核的半径不能比 10-15米大很多。因为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组成的,所以在原子核中,如果质子激发态的半径达到10-15米原子核就极其不稳定(因为理论推测,稳态下质子的半径在10-17左右)。进而说明现在所说的强相互作用,就是密度较大时的密度引力,超过这个数值(10-15)强相互作用将迅速减小,远远小于静电力。因为半径增大一倍,密度将减小到原来的八分之一,密度引力至少减小到原来的八分之一。这就表现为质子半径超过1.510-15米,核力急剧下降几乎消失。由于多数原子核是由多个质子、中子组成的,按照我在“宇宙论”一文推断的质子、中子的半径应该在10-17左右,质子、中子都是由波长极短的电磁波组成,都封闭一定的空间,彼此很难进入对方。这就为核力(强相互作用)在距离小于0.810-15米时,核力又表现为斥力,因此核子不能融合在一起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中子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原子核的半径也不应该大于2.1210-15米。其实,这也不是绝对的,只是在原子核这个环境下是这种情况,在不同的环境核子的半径也许能集聚的更大一些,只要组成核子的电磁波的波长
足够小。
三、 弱相互作用的本质
我在“物质的世界组成原理”一文中推断质子、中子是由电磁波(相互高速绕转的电子对,绕转的直径就是波长)组成,并且电磁波的波长即电子对绕转的半径在10-18左右。β射线形成的原理:β射线是由中子形成的,中子内部高速绕转的电子对,由于密度引力做功挤压的作用,能量高的一个电子对由于能量的交换,波长变大、密度变小、密度引力也变小,有可能飞出,使中子变成质子,这便是β射线形成的原理。所以说,β射线应该是相互绕转的电子对。这就为弱相互作用也是短程力,其力程比强力更短,为10-18米,作用力强度则比电磁力小提供了理论依据。解释一下为什么弱相互作用,作用力强度则比电磁力小,因为电磁波的电子对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说是引力的最基本的引力单元。
四、两个电子之间也是吸引的(自己设对立面,进一步证明)
这种说法不是和库仑定律互相矛盾吗?不,它和库仑定律是统一的(这里直接引用电子间的密度引力恒量,“微观世界密度引力恒量的测量及其意义”一文以推算)。用密度引力定律、库仑定律进行讨论。假设12克碳带1库仑的静电荷(假设是金刚石,其密度是3.52克每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是3.4x10-6m3(高速运动的电子充满这个空间)。电子的质量是0.91x10-30kg,1库仑的电子个数是6.25x1018。则1库仑静电荷的密度是E1=6.2510180.9110
6303.4101.67106kg/m3,两个这样
的12克碳的密度引力是F密=H
2323E1R22,两个电子间的密度引力再乘以1
R226.0210,即6.0210F密,两个这样的12克碳的静电力F电=k
(H=3.5X10-104,K=9X109,R这两个带电体的距离),显然F电大于6.021023 F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密度引力远远小于静电力,密度引
力小到研究静电力可以忽略密度引力的地步。如果是单个电子其密度大约2.171042 (理论推算)情况和讨论质子的情况一样的,是密度引力远远大于静电力,可以推断两个单一电子距离在1010米时,引力也是明显的(相对电子的质量)。这样,化学理论中同一个轨道的两个电子相互吸引形成相互绕转的双电子,并且同一轨道的两个电子运动方向相反,形成纺锤运动得到合理的解释。其实,不论在原子核内,还是在原子核外,都是由绕转的电子(电磁波)对组成,密度引力是它们的结合力,也就是说是它们联系的桥梁、纽带。
注:理论推算电子之间的密度引力恒量是:3.510-104,分子之间的密度引力恒量为8.241046,质子之间的密度引力恒量是:0.21062,单个中子、质子的密度是:41023,单个电子其密度大约2.171042。 本文都是国际标准单位制
密度引力揭开强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的奥妙
摘要: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都是密度引力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统一于密度引力,这样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得到合理的归宿,那就是密度引力作用的不同表现造成的——强大的密度引力使核子紧紧的组成原子核又“挤”出一些小微粒的结果。电子对在同一轨道没有被吸引在一起,是因为它们相互绕转的速度特别大的缘故。这样,化学理论(保利不相容原理)中同一个轨道的两个电子相互吸引形成相互绕转的双电子,并且同一轨道的两个电子运动方向相反,形成纺锤运动得到合理的解释。原子是由电磁波组成的,密度引力是它们的结合力。
关键词:强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 密度引力
一、 密度引力与静电力平衡的条件
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主要是基于原子核内部的“神秘”组合而定义的,所以我们在原子核内讨论。密度引力FDHPR22,其中,
H是质子之间的密度引力恒量、P 是假设质子的密度,R两个质子之间的距离。静电力FE
R
P2KER22,其中,K是静电常数,E是源电荷,FDFE34两个质子之间的距离。现在令KE
H2则有,所以9101.610
21063919223.0410210632911.5210,
P=3.391017,其实,正常情况下质子的密度大约是41023,远大于
3.391017。也就是说,当质子的密度等于3.391017时,密度引力和静电力相等。
二、强相互作用的本质
密度引力和静电力相等时,此时质子的半径是多少呢?先求质子的体积,VM
P1.6710
3.391027170.4921044,我们假设质子的体积是球体
(其实,因为合力是走最短距离的,只有一个物体是球形的,物体内部的各个质点到球心的最短距离是半径),则有V
r343r3,所以=3V
4π30.42410
43.14441.21045,进而计算出r=1.061015。这个结
果充分说明,原子核的半径不能比 10-15米大很多。因为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组成的,所以在原子核中,如果质子激发态的半径达到10-15米原子核就极其不稳定(因为理论推测,稳态下质子的半径在10-17左右)。进而说明现在所说的强相互作用,就是密度较大时的密度引力,超过这个数值(10-15)强相互作用将迅速减小,远远小于静电力。因为半径增大一倍,密度将减小到原来的八分之一,密度引力至少减小到原来的八分之一。这就表现为质子半径超过1.510-15米,核力急剧下降几乎消失。由于多数原子核是由多个质子、中子组成的,按照我在“宇宙论”一文推断的质子、中子的半径应该在10-17左右,质子、中子都是由波长极短的电磁波组成,都封闭一定的空间,彼此很难进入对方。这就为核力(强相互作用)在距离小于0.810-15米时,核力又表现为斥力,因此核子不能融合在一起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中子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原子核的半径也不应该大于2.1210-15米。其实,这也不是绝对的,只是在原子核这个环境下是这种情况,在不同的环境核子的半径也许能集聚的更大一些,只要组成核子的电磁波的波长
足够小。
三、 弱相互作用的本质
我在“物质的世界组成原理”一文中推断质子、中子是由电磁波(相互高速绕转的电子对,绕转的直径就是波长)组成,并且电磁波的波长即电子对绕转的半径在10-18左右。β射线形成的原理:β射线是由中子形成的,中子内部高速绕转的电子对,由于密度引力做功挤压的作用,能量高的一个电子对由于能量的交换,波长变大、密度变小、密度引力也变小,有可能飞出,使中子变成质子,这便是β射线形成的原理。所以说,β射线应该是相互绕转的电子对。这就为弱相互作用也是短程力,其力程比强力更短,为10-18米,作用力强度则比电磁力小提供了理论依据。解释一下为什么弱相互作用,作用力强度则比电磁力小,因为电磁波的电子对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说是引力的最基本的引力单元。
四、两个电子之间也是吸引的(自己设对立面,进一步证明)
这种说法不是和库仑定律互相矛盾吗?不,它和库仑定律是统一的(这里直接引用电子间的密度引力恒量,“微观世界密度引力恒量的测量及其意义”一文以推算)。用密度引力定律、库仑定律进行讨论。假设12克碳带1库仑的静电荷(假设是金刚石,其密度是3.52克每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是3.4x10-6m3(高速运动的电子充满这个空间)。电子的质量是0.91x10-30kg,1库仑的电子个数是6.25x1018。则1库仑静电荷的密度是E1=6.2510180.9110
6303.4101.67106kg/m3,两个这样
的12克碳的密度引力是F密=H
2323E1R22,两个电子间的密度引力再乘以1
R226.0210,即6.0210F密,两个这样的12克碳的静电力F电=k
(H=3.5X10-104,K=9X109,R这两个带电体的距离),显然F电大于6.021023 F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密度引力远远小于静电力,密度引
力小到研究静电力可以忽略密度引力的地步。如果是单个电子其密度大约2.171042 (理论推算)情况和讨论质子的情况一样的,是密度引力远远大于静电力,可以推断两个单一电子距离在1010米时,引力也是明显的(相对电子的质量)。这样,化学理论中同一个轨道的两个电子相互吸引形成相互绕转的双电子,并且同一轨道的两个电子运动方向相反,形成纺锤运动得到合理的解释。其实,不论在原子核内,还是在原子核外,都是由绕转的电子(电磁波)对组成,密度引力是它们的结合力,也就是说是它们联系的桥梁、纽带。
注:理论推算电子之间的密度引力恒量是:3.510-104,分子之间的密度引力恒量为8.241046,质子之间的密度引力恒量是:0.21062,单个中子、质子的密度是:41023,单个电子其密度大约2.171042。 本文都是国际标准单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