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邓亚萍”现象谈我对高校教授的理解 摘要:
近日,一则关于邓亚萍成为法大教授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名人,明星进入高校当教授已经成为屡见不鲜的现象,然而名人明星真的符合高校教授资格吗?高校聘请名人明星当教授,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为了“名人效应”还是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关键词:邓亚萍;教授;教授标准
明星、名人当教授,不能说已成“新常态”,起码此类新闻不绝于耳,时常见诸媒体。成龙、冯巩、赵本山、李湘等明星都曾先后被扣上“大学教授”的头衔,意气风发地为大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最近中国政法大学一则消息显示:乒乓球奥运冠军、现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邓亚萍再获新职,受聘成为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受聘仪式已于12月2日举行完成,校党委书记石亚军向邓亚萍颁发兼职教授聘书。
明星、名人做教授,只要确有水平、实至名归,倒也未尝不可。只可惜,某些明星红则红矣,但到底能给学生传多少道、授多少业、解多少惑,让人感到很困惑。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当年李湘以客座教授身份亮相川师大电影电视学院演讲,或许是过度紧张,在一个小时的演讲中,向来自信有加的李湘变得极度不自信,不仅出现了将“棘手”说成“辣手”等低级错误,而且每回答一个问题还频频道歉说“对不起,请原谅”。不仅如此,在说起主持人需面对的酸甜苦辣和舆论压力时,李湘竟数次落泪,令现场师生震惊不已。有人调侃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棘手”成“辣手”,李教授这简直是“辣手”摧花嘛。
法大来了个邓亚萍教授,这个消息在公共舆论里瞬间沸腾了,一方面是著名的乒乓球前奥运冠军,另一方面是“中国法学教育最高 学府”,初看这则新闻所给公众的震撼可想而知,体育明星到了知名法学院校做教授,有资格吗,够条件吗?有法大在校学生刊发公开信,质疑此次聘任的决策程序,多名法大在职教授亦在社交媒体发言对此表达不同意见。一个前奥运冠军、体育运动员获聘的是体育教学部的兼职教授职务,这么听起来似乎要比之前“邓亚萍与法大教授”二者之间形成的反差要小一些。政法大学里也有非法学学科,邓亚萍这样一位体坛老将、标志性人物也不是完全没资格进去教点自己的老本行,只要决策程序符合规定,也经得起学校师生的质疑和追问。现在来看这则新闻所引发的公共讨论,可能有两个层面
的焦点在同时进行,其一围绕对邓亚萍的评价展开,其二则是针对大学聘任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客座教授的乱象展开, 两个话题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邓亚萍获聘法大教授”话题的基本面。
个人认为某些大学聘明星做教授,对其“教”和“授”的能力并不算太重视,他们更看中的是其影响力。明星、名人当教授,最值得关注的是:他们准备讲点啥?他们能够教点啥?这实在是个问题。明星们最熟悉的,无非还是娱乐圈(体育圈)那点事儿,比如怎样炒作、怎样迅速上位走红、哪场比赛为了顾全大局出现让球等等,或许还有一些鸡毛蒜皮的花边新闻。可在大学课堂上,讲那些低俗甚至有泄露国家机密之嫌的东西肯定是不合适的。可是,要讲其他内容,明星们又不见得熟悉,即便勉强讲来也不一定能够收到好的效果。
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并没有对大学聘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名誉教授等有明确规定, 聘请此类教授大多由各大学自行规定, 也就是说此类权力被下放给了各大学自己, 这体现了大学自治的精神。事实上, 对高等院校来讲, 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行使自治的权力, 发挥教授学生民主决策、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过度行政化会制约学术自由、思想创新。所以, 大学自主聘任兼职教授, 只要不违反学校的管理规定和程序, 完全属于大学自治范围内的事情。这种自治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然而话又说回来, 为什么舆论会对“邓亚萍教授”的事情反应如此强烈呢? 原因大概有两点:首先, 我们刚才已经说过大学理应有一定的自治权, 但是有权不能任性, 自治权也是一样。近年来, 各大高校争着向名人发聘书, 不管有没有资格都拉到高校里来做个兼职教授, 六小龄童、李修平、周星驰等都也曾在一些著名的高校兼职过。甚至还有高校曾经聘请王立军做兼职教授, 王立军出事后学校也跟着尴尬不已。
教授,多指在大学或社区学院中执教的资深教师与研究员,但教授与研究员是有区别的。教授有教课的任务,而研究员则没有。教授为大学教师职称的最高级别。中文的教授两字则源于' 传教授业' 的字义,是中国古代就已使用的学官名称,在中国汉代、唐代的大学中都设此职位。大学教授是大学学术水平的主要决定者, 是大学力量与声誉的象征, 故而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显然, 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特征的大学教授队伍, 需要以国家和大学的要求为指导, 需要广大教授的勤勉修养和艰苦创造, 同时也还需要一切关心教授
队伍建设的人们不断给予关怀、要求与批判,现代大学教授应大致符合以下标准。
一、 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的楷模 大学教授, 承担着研究学术、培育英才、服务社会等重大职责, 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突出代表者。大学教授要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使命, 在使命中不断追求真善美, 就必须在生活实践中使自己的人格建立在意志、情感与认识“自我真实确立”的人性基础之上, 实现独立的人格。有独立人格, 才能做到自由思想。自由思想是使认识活动处于正常反映状态从而达到学术自由的精神条件, 是大学不断进步对教授精神品质的基本要求。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蔡元培先生主政北大时, 为北大提出的办学原则就是“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他明确地指出:“思想自由, 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原清华大学国学大师陈寅恪也说过:“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思想和独立的精神。
二、 能在学术前沿开拓的渊博学人
大学教授是做高层次学问的, 他们的教学工作也包括在这种学问之中。因为, 教学是阐述某种学问体系和体现某种学问水平的工作, 只有专业学问钻得深, 懂得很多, 课才能真正讲好。教授在学问研究中的必要特征, 体现在他们应有的学术活动形态上, 即专业领域的基本功形态、专业领域的能力形态、学术成果形态及方法论形态。
三、 能给学生带来希望的导师
对学生来说, 跨入大学最幸运的事, 莫过于遇上几位既有学问又很关爱学生的教授。这样的教授能成为学生人生与学识的真正导师, 是能给学生带来希望的人。教授作为大学作用于学生最具范式意义的人物, 他们自然对学生肩负着比一般大学教员更多的教育责任, 而决不只是做“高深学问”的人。大学教授在学生面前一亮相, 师生关系就开始成立, 他就有一份不能推卸的责任在身:需要指导学生的人生、传授知识及指导学生智能发展; 需要对学生和蔼可亲, 把自己的形象、心灵、知识密切地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用责任、理想、能力等综合力量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每一位刚入大学的大学生都是抱着求知若渴的心情来的,他们希望在大学里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因此,大学教授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大学在聘请教授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所聘请的人员能不能“传道授业解惑”,而不应该抱着“名人效应”的原因去聘请教授。因此,真的希望高校在聘请教授时能够三思而后行,为莘莘学子的长远利益着想。
参考文献:
[1]南方都市报.
[2]《浅谈教授应具备的品质》.
[3] 财经网.
透过“邓亚萍”现象谈我对高校教授的理解 摘要:
近日,一则关于邓亚萍成为法大教授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名人,明星进入高校当教授已经成为屡见不鲜的现象,然而名人明星真的符合高校教授资格吗?高校聘请名人明星当教授,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为了“名人效应”还是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关键词:邓亚萍;教授;教授标准
明星、名人当教授,不能说已成“新常态”,起码此类新闻不绝于耳,时常见诸媒体。成龙、冯巩、赵本山、李湘等明星都曾先后被扣上“大学教授”的头衔,意气风发地为大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最近中国政法大学一则消息显示:乒乓球奥运冠军、现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邓亚萍再获新职,受聘成为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受聘仪式已于12月2日举行完成,校党委书记石亚军向邓亚萍颁发兼职教授聘书。
明星、名人做教授,只要确有水平、实至名归,倒也未尝不可。只可惜,某些明星红则红矣,但到底能给学生传多少道、授多少业、解多少惑,让人感到很困惑。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当年李湘以客座教授身份亮相川师大电影电视学院演讲,或许是过度紧张,在一个小时的演讲中,向来自信有加的李湘变得极度不自信,不仅出现了将“棘手”说成“辣手”等低级错误,而且每回答一个问题还频频道歉说“对不起,请原谅”。不仅如此,在说起主持人需面对的酸甜苦辣和舆论压力时,李湘竟数次落泪,令现场师生震惊不已。有人调侃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棘手”成“辣手”,李教授这简直是“辣手”摧花嘛。
法大来了个邓亚萍教授,这个消息在公共舆论里瞬间沸腾了,一方面是著名的乒乓球前奥运冠军,另一方面是“中国法学教育最高 学府”,初看这则新闻所给公众的震撼可想而知,体育明星到了知名法学院校做教授,有资格吗,够条件吗?有法大在校学生刊发公开信,质疑此次聘任的决策程序,多名法大在职教授亦在社交媒体发言对此表达不同意见。一个前奥运冠军、体育运动员获聘的是体育教学部的兼职教授职务,这么听起来似乎要比之前“邓亚萍与法大教授”二者之间形成的反差要小一些。政法大学里也有非法学学科,邓亚萍这样一位体坛老将、标志性人物也不是完全没资格进去教点自己的老本行,只要决策程序符合规定,也经得起学校师生的质疑和追问。现在来看这则新闻所引发的公共讨论,可能有两个层面
的焦点在同时进行,其一围绕对邓亚萍的评价展开,其二则是针对大学聘任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客座教授的乱象展开, 两个话题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邓亚萍获聘法大教授”话题的基本面。
个人认为某些大学聘明星做教授,对其“教”和“授”的能力并不算太重视,他们更看中的是其影响力。明星、名人当教授,最值得关注的是:他们准备讲点啥?他们能够教点啥?这实在是个问题。明星们最熟悉的,无非还是娱乐圈(体育圈)那点事儿,比如怎样炒作、怎样迅速上位走红、哪场比赛为了顾全大局出现让球等等,或许还有一些鸡毛蒜皮的花边新闻。可在大学课堂上,讲那些低俗甚至有泄露国家机密之嫌的东西肯定是不合适的。可是,要讲其他内容,明星们又不见得熟悉,即便勉强讲来也不一定能够收到好的效果。
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并没有对大学聘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名誉教授等有明确规定, 聘请此类教授大多由各大学自行规定, 也就是说此类权力被下放给了各大学自己, 这体现了大学自治的精神。事实上, 对高等院校来讲, 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行使自治的权力, 发挥教授学生民主决策、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过度行政化会制约学术自由、思想创新。所以, 大学自主聘任兼职教授, 只要不违反学校的管理规定和程序, 完全属于大学自治范围内的事情。这种自治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然而话又说回来, 为什么舆论会对“邓亚萍教授”的事情反应如此强烈呢? 原因大概有两点:首先, 我们刚才已经说过大学理应有一定的自治权, 但是有权不能任性, 自治权也是一样。近年来, 各大高校争着向名人发聘书, 不管有没有资格都拉到高校里来做个兼职教授, 六小龄童、李修平、周星驰等都也曾在一些著名的高校兼职过。甚至还有高校曾经聘请王立军做兼职教授, 王立军出事后学校也跟着尴尬不已。
教授,多指在大学或社区学院中执教的资深教师与研究员,但教授与研究员是有区别的。教授有教课的任务,而研究员则没有。教授为大学教师职称的最高级别。中文的教授两字则源于' 传教授业' 的字义,是中国古代就已使用的学官名称,在中国汉代、唐代的大学中都设此职位。大学教授是大学学术水平的主要决定者, 是大学力量与声誉的象征, 故而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显然, 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特征的大学教授队伍, 需要以国家和大学的要求为指导, 需要广大教授的勤勉修养和艰苦创造, 同时也还需要一切关心教授
队伍建设的人们不断给予关怀、要求与批判,现代大学教授应大致符合以下标准。
一、 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的楷模 大学教授, 承担着研究学术、培育英才、服务社会等重大职责, 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突出代表者。大学教授要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使命, 在使命中不断追求真善美, 就必须在生活实践中使自己的人格建立在意志、情感与认识“自我真实确立”的人性基础之上, 实现独立的人格。有独立人格, 才能做到自由思想。自由思想是使认识活动处于正常反映状态从而达到学术自由的精神条件, 是大学不断进步对教授精神品质的基本要求。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蔡元培先生主政北大时, 为北大提出的办学原则就是“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他明确地指出:“思想自由, 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原清华大学国学大师陈寅恪也说过:“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思想和独立的精神。
二、 能在学术前沿开拓的渊博学人
大学教授是做高层次学问的, 他们的教学工作也包括在这种学问之中。因为, 教学是阐述某种学问体系和体现某种学问水平的工作, 只有专业学问钻得深, 懂得很多, 课才能真正讲好。教授在学问研究中的必要特征, 体现在他们应有的学术活动形态上, 即专业领域的基本功形态、专业领域的能力形态、学术成果形态及方法论形态。
三、 能给学生带来希望的导师
对学生来说, 跨入大学最幸运的事, 莫过于遇上几位既有学问又很关爱学生的教授。这样的教授能成为学生人生与学识的真正导师, 是能给学生带来希望的人。教授作为大学作用于学生最具范式意义的人物, 他们自然对学生肩负着比一般大学教员更多的教育责任, 而决不只是做“高深学问”的人。大学教授在学生面前一亮相, 师生关系就开始成立, 他就有一份不能推卸的责任在身:需要指导学生的人生、传授知识及指导学生智能发展; 需要对学生和蔼可亲, 把自己的形象、心灵、知识密切地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用责任、理想、能力等综合力量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每一位刚入大学的大学生都是抱着求知若渴的心情来的,他们希望在大学里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因此,大学教授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大学在聘请教授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所聘请的人员能不能“传道授业解惑”,而不应该抱着“名人效应”的原因去聘请教授。因此,真的希望高校在聘请教授时能够三思而后行,为莘莘学子的长远利益着想。
参考文献:
[1]南方都市报.
[2]《浅谈教授应具备的品质》.
[3] 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