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资讯 - 唐诗中的屈原形象 -

唐诗中的屈原形象

2009-06-22    谢模楷    中华读书报    点击: 616

唐诗中大多称引屈原的诗篇,并没有集中描绘屈原的形象。唐诗作者称引屈原,主要是借以抒发他们自己的情感和现实人生。但在这些称引屈原的简短诗句中,屈原的形象显现出来。透过唐诗中的屈原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唐代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所处的那个多元文化的时代和社会。

屈原的生命形象

屈原的生命形象,在唐诗中是憔悴、悲怨、愤恨和痛苦的集合。唐诗中大量借用屈原的生命形象抒发作者的失意人生,如钱起《江行无题一百首》(其十):“憔悴异灵均,非谗作逐臣。”刘禹锡《谪居悼往二首》(其二):“潘岳岁寒思,屈平憔悴颜。”杜甫《地隅》:“丧乱秦公子,悲凉楚大夫。”许浑《太和初靖恭里感事》:“乾坤三事贵,华夏一夫冤。”李商隐《楚宫》:“湘波如泪色潦潦,楚厉迷魂逐恨遥。”屈原的放逐和行吟的人生经历被唐代诗人较多引用,而由此所体现出的屈原悲情形象,在唐代诗人中更是深入人心。如李嘉佑《夜闻江南人家赛神》:“逐客临江空自悲,明月流水无已时。”柳宗元《汨罗遇风》:“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在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诗中,也较多的体现了屈原悲情的生命形象。如黄滔的《灵均》:“莫问灵均昔日游,江蓠春尽岸风秋。至今此事何人雪,月照楚山湘水流。”刘威的《三闾大夫》:“三闾一去湘山老,烟水悠悠痛古今。”汪遵的《招屈亭》:“三闾溺处怨怀王,感得今人尽缟裳。”最具说服力的是以屈原的人生悲情来比作音乐的悲声。如白居易《听芦管》:“云水巴南客,风沙陇上儿。屈原收泪夜,苏武断肠时。”李宣古《听蜀道士琴歌》:“愤声高,怨声咽,屈原叫天两妃绝。”雍裕之《听弹沈湘》:“贾谊投文吊屈平,瑶琴能写此时情。秋风一奏沈湘曲,流水千年作恨声。”由此可见,屈子悲、愤、怨、恨的生命形象在唐代几为定格。

屈原的人格形象

唐诗中屈原最主要的人格形象是“独醒”,它蕴含着高处不胜寒的寂寞与困苦。如洪州将军《题屈原祠》:“行客谩陈三酎酒,大夫原是独醒人。”孟郊《退居》:“众听喜巴唱,独醒愁楚颜。”李中《夜泊江渚》:“水乡明月上晴空,汀岛香生杜若风。不是当年独醒客,且沽村酒待渔翁。”皎然《奉酬李中丞洪湖州西亭即事见寄兼呈吴冯处士时中丞量移湖州长史》:“樵子逗烟墅,渔翁宿沙汀。主人非楚客,莫谩讥独醒。”贯休《晚泊湘江作(一作晚泊湘江怀古)》:“烟浪漾秋色,高吟似有邻。一轮湘渚月,万古独醒人。”其次是屈原的忠心、正直、执着、高洁、好修等。体现屈原的忠臣形象,如胡曾《咏史诗·汨罗》:“襄王不用直臣筹,放逐南来泽国秋,自向波间葬鱼腹,楚人徒倚济川舟。”贯休《读离骚经》:“我恐湘江之鱼兮,死后尽为人。曾食灵均之肉兮,个个为忠臣。”蒋冽《经埋轮地》:“正直死尤忌,况乃未死前。”体现屈原好修名,如元稹《表夏十首》其十:“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李白《笑歌行》:“赵有豫让楚屈平,卖身买得千年名。”体现屈原执着,如白居易《咏怀》:“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如赵冬曦《C湖作》:“盈虚用舍轮舆旋,勿学灵均远问天。”体现屈原高洁,如汪遵《渔父》:“棹月眠流处处通,绿蓑苇带混元风。灵均说尽孤高事,全与逍遥意不同。”孙郃《古意二首》其一:“介洁世不容,迹合藏蒿莱。”这些诗篇中,虽然作者的态度与倾向不同,但都体现出屈原相同的人格形象。

屈原的文学形象

屈原的文学形象,从唐诗评价屈原的文学创作中体现出来。首先,屈原的文学形象与他的生命形象息息相通,体现出悲、怨、愤、恨、愁的色彩。如司空图《偶诗五首》(其二):“芙蓉骚客空留怨,芍药诗家只寄情。”李白《古风》:“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元稹《楚歌十首》(其一):“栖栖王粲赋,愤愤屈平篇。”齐己《潇湘二十韵》:“《离骚》传永恨,鼓瑟奏遗魂。”刘兼《登郡楼书怀》:“登高欲继《离骚》咏,魂断愁思写不成。”白居易《寄唐生》:“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李群玉《湖中古愁三首》(其一):“奠桂开古祠,朦胧入幽萝。落日潇湘上,凄凉吟《九歌》。”这是唐诗中最多的一类,体现出屈原“感激情深”的文学形象。其次是与屈原的人格形象相应,屈原的文学形象体现出高洁、执着的特点,如韩愈《感春四首》(其一):“屈原《离骚》二十五。不肯餔啜糟与醴。”无名氏《霜菊》:“骚人有遗咏,陶令曾盈掬。倘使怀袖中,犹堪袭余馥。”陆龟蒙《孤雁》:“骚人夸蕙芷,易象取陆苋。”李德裕《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芳荪》:“楚客重兰荪,遗芳今未歇。”骆宾王《同辛薄简仰酬思玄上人林泉四首》(其一):“芳杜湘君曲,幽兰楚客词。”再次,从对屈原杰出的文学成就的评价中,体现出屈原辞赋的开创者和文学大家的形象。如李白《江上吟》:“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严维《赠别刘长卿时赴河南严中丞幕府》:“文变骚人体,官移汉帝朝。”徐铉《哭刑部侍郎乔公诗》:“词赋离骚客,封章谏诤臣。”与屈原的生命形象和人格形象不同的是,屈原文学大家的形象,在唐诗中得到一致的认同。

以上唐诗中显现出的屈原形象,反映了唐代诗人们特殊的内心世界,以及唐代社会多元的文化特征。唐代诗人大量借用屈原的悲情生命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怀,体现诗人们与屈原相似的人生感悟。他们对屈原不幸遭遇所寄予的同情,表达了他们力图摆脱屈原似的悲剧命运、寻求理想人生的愿望。唐代诗人们对于屈原的人格形象所持有的不同态度,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唐代儒、释、道多元文化碰撞的结果。唐代社会意识形态,不单是儒家的进取精神,释家的空虚理念和道家的无为思想,也深刻影响唐代社会。屈原被公认的文学大家的形象,则是《楚辞》作为文学在唐代大放异彩的体现。

唐诗中的屈原形象

2009-06-22    谢模楷    中华读书报    点击: 616

唐诗中大多称引屈原的诗篇,并没有集中描绘屈原的形象。唐诗作者称引屈原,主要是借以抒发他们自己的情感和现实人生。但在这些称引屈原的简短诗句中,屈原的形象显现出来。透过唐诗中的屈原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唐代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所处的那个多元文化的时代和社会。

屈原的生命形象

屈原的生命形象,在唐诗中是憔悴、悲怨、愤恨和痛苦的集合。唐诗中大量借用屈原的生命形象抒发作者的失意人生,如钱起《江行无题一百首》(其十):“憔悴异灵均,非谗作逐臣。”刘禹锡《谪居悼往二首》(其二):“潘岳岁寒思,屈平憔悴颜。”杜甫《地隅》:“丧乱秦公子,悲凉楚大夫。”许浑《太和初靖恭里感事》:“乾坤三事贵,华夏一夫冤。”李商隐《楚宫》:“湘波如泪色潦潦,楚厉迷魂逐恨遥。”屈原的放逐和行吟的人生经历被唐代诗人较多引用,而由此所体现出的屈原悲情形象,在唐代诗人中更是深入人心。如李嘉佑《夜闻江南人家赛神》:“逐客临江空自悲,明月流水无已时。”柳宗元《汨罗遇风》:“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在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诗中,也较多的体现了屈原悲情的生命形象。如黄滔的《灵均》:“莫问灵均昔日游,江蓠春尽岸风秋。至今此事何人雪,月照楚山湘水流。”刘威的《三闾大夫》:“三闾一去湘山老,烟水悠悠痛古今。”汪遵的《招屈亭》:“三闾溺处怨怀王,感得今人尽缟裳。”最具说服力的是以屈原的人生悲情来比作音乐的悲声。如白居易《听芦管》:“云水巴南客,风沙陇上儿。屈原收泪夜,苏武断肠时。”李宣古《听蜀道士琴歌》:“愤声高,怨声咽,屈原叫天两妃绝。”雍裕之《听弹沈湘》:“贾谊投文吊屈平,瑶琴能写此时情。秋风一奏沈湘曲,流水千年作恨声。”由此可见,屈子悲、愤、怨、恨的生命形象在唐代几为定格。

屈原的人格形象

唐诗中屈原最主要的人格形象是“独醒”,它蕴含着高处不胜寒的寂寞与困苦。如洪州将军《题屈原祠》:“行客谩陈三酎酒,大夫原是独醒人。”孟郊《退居》:“众听喜巴唱,独醒愁楚颜。”李中《夜泊江渚》:“水乡明月上晴空,汀岛香生杜若风。不是当年独醒客,且沽村酒待渔翁。”皎然《奉酬李中丞洪湖州西亭即事见寄兼呈吴冯处士时中丞量移湖州长史》:“樵子逗烟墅,渔翁宿沙汀。主人非楚客,莫谩讥独醒。”贯休《晚泊湘江作(一作晚泊湘江怀古)》:“烟浪漾秋色,高吟似有邻。一轮湘渚月,万古独醒人。”其次是屈原的忠心、正直、执着、高洁、好修等。体现屈原的忠臣形象,如胡曾《咏史诗·汨罗》:“襄王不用直臣筹,放逐南来泽国秋,自向波间葬鱼腹,楚人徒倚济川舟。”贯休《读离骚经》:“我恐湘江之鱼兮,死后尽为人。曾食灵均之肉兮,个个为忠臣。”蒋冽《经埋轮地》:“正直死尤忌,况乃未死前。”体现屈原好修名,如元稹《表夏十首》其十:“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李白《笑歌行》:“赵有豫让楚屈平,卖身买得千年名。”体现屈原执着,如白居易《咏怀》:“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如赵冬曦《C湖作》:“盈虚用舍轮舆旋,勿学灵均远问天。”体现屈原高洁,如汪遵《渔父》:“棹月眠流处处通,绿蓑苇带混元风。灵均说尽孤高事,全与逍遥意不同。”孙郃《古意二首》其一:“介洁世不容,迹合藏蒿莱。”这些诗篇中,虽然作者的态度与倾向不同,但都体现出屈原相同的人格形象。

屈原的文学形象

屈原的文学形象,从唐诗评价屈原的文学创作中体现出来。首先,屈原的文学形象与他的生命形象息息相通,体现出悲、怨、愤、恨、愁的色彩。如司空图《偶诗五首》(其二):“芙蓉骚客空留怨,芍药诗家只寄情。”李白《古风》:“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元稹《楚歌十首》(其一):“栖栖王粲赋,愤愤屈平篇。”齐己《潇湘二十韵》:“《离骚》传永恨,鼓瑟奏遗魂。”刘兼《登郡楼书怀》:“登高欲继《离骚》咏,魂断愁思写不成。”白居易《寄唐生》:“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李群玉《湖中古愁三首》(其一):“奠桂开古祠,朦胧入幽萝。落日潇湘上,凄凉吟《九歌》。”这是唐诗中最多的一类,体现出屈原“感激情深”的文学形象。其次是与屈原的人格形象相应,屈原的文学形象体现出高洁、执着的特点,如韩愈《感春四首》(其一):“屈原《离骚》二十五。不肯餔啜糟与醴。”无名氏《霜菊》:“骚人有遗咏,陶令曾盈掬。倘使怀袖中,犹堪袭余馥。”陆龟蒙《孤雁》:“骚人夸蕙芷,易象取陆苋。”李德裕《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芳荪》:“楚客重兰荪,遗芳今未歇。”骆宾王《同辛薄简仰酬思玄上人林泉四首》(其一):“芳杜湘君曲,幽兰楚客词。”再次,从对屈原杰出的文学成就的评价中,体现出屈原辞赋的开创者和文学大家的形象。如李白《江上吟》:“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严维《赠别刘长卿时赴河南严中丞幕府》:“文变骚人体,官移汉帝朝。”徐铉《哭刑部侍郎乔公诗》:“词赋离骚客,封章谏诤臣。”与屈原的生命形象和人格形象不同的是,屈原文学大家的形象,在唐诗中得到一致的认同。

以上唐诗中显现出的屈原形象,反映了唐代诗人们特殊的内心世界,以及唐代社会多元的文化特征。唐代诗人大量借用屈原的悲情生命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怀,体现诗人们与屈原相似的人生感悟。他们对屈原不幸遭遇所寄予的同情,表达了他们力图摆脱屈原似的悲剧命运、寻求理想人生的愿望。唐代诗人们对于屈原的人格形象所持有的不同态度,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唐代儒、释、道多元文化碰撞的结果。唐代社会意识形态,不单是儒家的进取精神,释家的空虚理念和道家的无为思想,也深刻影响唐代社会。屈原被公认的文学大家的形象,则是《楚辞》作为文学在唐代大放异彩的体现。


相关内容

  • 国学综艺三大看点
  • 看点一: <百家讲坛>三位名师 在很多观众的印象里,综艺节目的评委席都由娱乐明星或名人长期占据,而此次<最爱是中华>却全部启用文化名人担任导师,这种组合令人耳目一新,也体现了节目组在诠释传统文化上的极致追求. <最爱是中华>节目组在选取.邀请导师时,务求精益求精, ...

  • 国学入门不迷茫:六大名家推荐经典必读书单
  • 梁启超<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士,清光绪举人.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以下为梁先生所列的国学 ...

  • 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全五卷)
  • [资源类别] 转贴 [书籍名] 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全五卷) [残缺情况]全五卷無缺頁 [清晰度]:清晰 [作者]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共220MB [下载链接] 文件名 考古卷.pdf 下载地址 httpww ...

  • 为什么要学习国学经典
  • 诵读国学 弘扬经典 品味人生 渑池六小 荆小静 一直以来,国学经典犹如深埋于地下的宝藏,它悄无声息,静静的,不管你来还是不来,它一直蒙着神秘的面纱在那里等待:不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它依然淡淡的散发着夜明珠般璀璨的奇异光泽.曾经,它几乎被我们遗忘了,直到有一天,我偶然一次在电视上聆听了于丹教授的< ...

  • 柳永对宋玉的受容
  • 作者:宇野直人 中国韵文学刊 1997年09期 柳永在词中经常引述中国古代的一些名士的故事,譬如范蠡.郦食其.嵇康.潘岳.孟嘉.陶渊明等,这些至今仍广为人知的故事,为柳词增添了独特趣味(例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宋玉在柳词中的特殊性:第一.与其他词人相比,柳永提及宋玉的频率高得多[①].第二.柳词中 ...

  • 国学综艺三大看点-论文
  • 圃 文化大观 " 端 午节 " 的错 误 描 述 .康 震 告 诉 近 日 ,由贵州 卫视 原 创制作 的 < 最 爱是 中华> 首 播 告 捷 ,其弘扬传统文化 的节 目定位 .感性 的沟通手段 以及节 目 中的趣 味性的 比赛方式 ,受到 了广泛好评 . 大家 , ...

  • 长相思李白的诗意
  • 长相思李白的诗意 <长相思> 作者:李白 原文: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注释: 1.络纬: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2.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

  • 国学知识大全
  • 国学常识大全 分享 一.常见借代词语: 1. 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 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 同窗:同学 6. 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

  • 国学师资培训主持稿
  • 教育专家说,孩子在上学前就能背唐诗,貌似不错,可是,这种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弊大于利的。 唐诗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佳作,遣词造句极其精练、含蓄,有时为了行文的需要,颠倒字词正常顺序的事常有,这与现在人们的语言习惯大不相同。幼儿尚处于学习语言的初始阶段,凝练的唐诗,要让幼儿读熟、读懂,并受到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