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婚姻礼仪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布依族婚姻礼仪

吴文定Ξ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政教系, 贵州都匀558000)

摘 要:布依族婚姻礼仪是布依族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其中积淀的思想和文化反映了布依族人民对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及道德观念的选择。

关键词:布依族; 婚姻; 礼仪

中图分类号:k892.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769(2002) 05-0053-04

The Wedding Etiquette of the Buyi WU Wen 2(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Dept. , Qiannan f or , Duyun 558000, China ) Abstract :The wedding etiquette has become an life of the Buyi people. Deep inside the e 2tiquette , we can find the cumulative ideas culture people ’s own choice of their unique living style and moral criteria.

K ey Words :;

Ξ收稿日期:2002-10-13

) , 男, 布依族, 贵州都匀人,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布依族文化。作者简介:吴文定(1973—

・53・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中说“:男女自婚”指的就是自由择偶, 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说“:歌唱相悦者, 然后论姿色妍媸, 索牛马多少为聘礼。”《镇宁县志》记载“:男女……通过情愫, 自相择偶后, 始通媒约。”到明末清初后就逐渐演化成“父母包办”式的婚姻《黔南识略》, 上说“:婚……渐习汉仪”, 择偶都由家长作主。由于布依族地区也存在贫富差别, 联姻时大都考虑“门当户对”, 也有高攀的, 故有此说“:宁可娶大家的奴婢, 不愿讨小人家的姑娘。”也有鄙视大户人家的, 民谚中说“:有钱不买河边草, 娶媳不要有钱人。”在“门当户对”中, 旧姻亲比较理想, 故许多地方存在“姑舅表婚”“、侄女越赶姑妈”、“姨妈亲”的习俗。《黔南识略》记载“:荔波方村等地, 娶媳必求姑妈之女, 名曰‘要回’, 其聘礼或以牛或以银。”

2、订婚。亲事说定后, 还须进一步确定婚姻关系, 男方择期后邀请十几人到女方家去举行订婚仪式。在布依族地区, 一般子女长到三四岁或十来岁, 父母就要替其订婚, 也有少数是“指腹为婚”的。这些幼年就被父母包办订婚的亲事, 布依族称为“背扇亲”。有关资料显示,1956年惠水一村寨男女订婚情况如下:1—5岁订婚的占18%,6—10岁订婚的占29%,10—15岁订婚的占10%为“吃小酒”, 有的地方称为“更客”, 女方家一般都把这次酒席办得很隆重, 下前来贺喜, 表示女儿已订了终身大事。

3、结婚。《礼记・乐记》曰“:婚姻, 冠(二十岁) , 笄(婚礼的, 有的十五岁左右就举行婚礼, , 因布依族结婚年龄较小, 因而布依族女子有婚后“不落夫家”, 相隔的时间, 有隔三五年的, 也有隔十来年的(, 婚礼一般在秋收后的农闲时节举行。, 在迎亲头一天, 男家须请两个能言会道又有能力的中年男

(即) , 对子(即““拉幺娘”“押礼”进行全权委托“, 押礼”组织本寨若干青年小

伙抬着米酒、、、猪肉、新娘衣服和各种礼信(作谢厨等用) , 浩浩荡荡到女方家接亲。接亲队伍到女方家后, 由“押礼”把所带礼物摆在女家堂屋的八仙桌上, 并请女家验收, 此时女家亲戚及新娘女伴故意“刁难”“押礼”, 说男方家礼信这也少, 那也少, 以资取乐。当晚接亲的小伙与前来吃喜酒的姑娘们对歌、浪哨、吃夜霄, 整个晚上歌声不断, 喜气洋洋。

第二天, 早早的吃罢午饭后“, 押礼”代表男家敬供女家祖宗后, 新娘在哭泣中由送亲女子扶着, 跨出自家大门。新娘出大门后须停止哭声, 否则视为不利。其他迎亲小伙在“押礼”安排下抬着嫁妆、家具, 随着送亲队伍热热闹闹到男家, 俗称“发客”。

新娘到男家与新郎举行拜堂仪式后, 即入新房, 当晚举行“要荷包”等闹新房仪式, 歌声一浪接一浪, 热闹非凡。男家迎亲须办三天酒, 三天中对送亲客不得怠慢, 须请人作陪, 席间亦唱歌助兴。男家作陪之人常迟迟不上碗筷, 或有杯无酒, 或有酒无杯, 这是作陪之人故意与送亲客逗趣, 引他们唱歌。当然送亲客早有准备, 随即开口唱道:

一口铁锅圆又圆,

锅厂铸它有耳弦,

把它红纸拆开去,

敬请上菜倒其间。

若送亲客唱得好, 作陪之人便上碗筷、酒杯, 若唱不对, 还须重唱。

三朝过后, 主家便举行“放客”仪式, 整个仪式中也以唱歌助兴, 此时主家唱道:

对门有蓬黄叶柴,

问客去了哪天来,

问客去了哪天转,

讲给主我好宽怀。

送亲客回唱道:

太阳去了月亮来,

・54・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芙蓉谢了牡丹开,

太阳去了明天转,

 客我去了明天来……

唱罢放客歌后, 送亲客便要离去, 此时突然冲出许多手抹有品红或锅烟之人, 朝送亲客脸上抹, 俗称“打花猫”, 直至抹得送亲客满脸漆黑或全红为止。送亲客中亦有准备的, 也往主家脸上抹, 彼此相互逗乐, 直至送亲客全部逃离寨门远去。

有的地方布依族新娘当天回门, 有的三天回门, 也有七天回门的。此后, 女子便开始“不落夫家”。男家遇红白喜事或农忙, 则派人接回《普安州志》, 记载“, ……纵还母, 次年耕时复归……。”如此一二年,

(汉称戴假壳, 指女方到夫家长住的例行手续) 仪式后方可长住夫家, 一切仪式始告结束。举行“更考”

二、布依族婚姻礼仪的内涵与特征

礼仪产生于人类客观需要, 布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 。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与社会斗争过程中, 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布依族婚姻礼仪中积淀的思想和文化, 择。

1、布依族地区的家庭到了近代, , 。封建意识较浓, 父亲有权决定家中的一切, 。布依族的青年男女通过“, 但婚姻缔结却完全听命于父母。为此, 许多青年男女对封建, :

十七十八花正开,

只怪爹娘不会栽,

好花栽在无阳处,

八月桂花枉自开。

怪我爹娘瞎了眼,

 好谷栽在无水田……

有首骂媒婆的歌唱道:

媒婆是个馋嘴猫,

东家舔油西家叼,

甜言蜜语两头骗,

一心只想两边捞。

在整个布依族地区寡妇再嫁的情况是不多见的, 男尊女卑观念较为浓重, 女儿没有继承权, 俗语说:“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在离婚问题上, 男的提出离婚只需备一桌酒肉宴请家族及寨老议断就行, 女的提出若男的不同意则离不成, 故有“男不愿一张纸, 女不愿只有死”之说。

2、布依族的婚姻礼仪实质上是布依族地区的一种行为规范

《荀子》中说“:故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左传》曰“:礼, 经国家, 定社稷, 序人民。”布依族的婚姻礼仪实质是布依族地区进行婚姻缔结活动时须遵循的一种行为准则, 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道德观念及个人自身行为的修养。布依族青年男女通过“赶表”相识, 赶表时有严格的传统规矩, 时间须在白天进行, 太阳落坡时结束。赶表时, 双方须相互尊敬, 行动规矩, 语言文明, 否则会导致赶表散伙。布依族在择偶时, 一定要注意辈份之别, 不同辈份互不通婚。同时同宗或同姓之间不得开亲, 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罗姓与骆姓不能开亲等。在布依族的“要荷包”仪式中, 要包者须足足唱满十二首荷包歌, 方能得到一个荷包, 且要等到前面歌师自动退出, 后面的人才能接上去唱, 否则就会被视为“不懂礼节”。所以尽管要包的人很多, 但秩序始终是好的。

・55・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布依族的婚姻礼仪, 是布依族人民文明行为的一种积累, 是布依族地区公共生活领域里公认的一种行为准则, 具有如下特征:

1、共同性。布依族的婚姻礼仪是布依族社会全体成员调节相互间最一般关系的行为规范, 反映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尽管在布依族社会里也存在着阶级、阶层,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 但既然他们处在同一时代、同一社会环境里, 他们就不能不交往, 不能不遵守这个时代与社会所必需的简单生活准则, 否则他们之间将无法彼此交往, 社会的起码生活秩序将难以维持。所以在整个布依族地区, 婚姻礼仪虽不尽相同, 但都大同小异, 体现了布依族社会生活里共同的文化特征。

2、传承性。布依族的婚姻礼仪将布依族人民长期缔结婚姻的习惯、准则传承下来, 长久地在布依族生活的社会里发生约束作用, 一代一代的流传, 继承下来, 从而成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婚娶仪式。现今布依族地区仍沿袭有某些传统婚姻仪式的特点, 是因为古今布依族地区仍存在着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关系, 布依族人民利用前代创造并保留下来的各种规则, 在改变条件的基础上, 结活动, 因而体现出婚仪的传承性。

3、时代发展性。礼仪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成的, 它将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 随时代、地域与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添新的内容, 注入了汉族、的前提下, 用高雅、。旧婚俗的演变和新婚俗的出现, 则是三、, 有着浓厚的群众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发生不断的演变, 布依族的青年男女通过自身行动, 对先民们传统的婚姻礼仪进行了批判与继承。新中国成立后, 婚姻法的颁布, 使广大妇女从封建宗法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 解决了布依族地区自由恋爱与婚姻不自由的矛盾, 破除了男尊女卑的观念, 许多青年男女公开反对父母包办婚姻, 开始以法律武器争取婚姻自由, 在许多布依族村寨, 抗婚与逃婚现象较为普遍, 追求婚姻自由已成为一种时尚, 迫使许多父母不得不任其自然。同时, 在婚姻缔结程序中, 许多地方已废除说亲、订婚等繁琐的仪式, 许多青年以自身行动来破除婚事长办三五天的旧习俗, 树立婚事俭办的新风尚, 有的青年结婚时身着结婚礼服, 奏出了欢乐的婚礼进行曲。另一方面, 保留了传统婚姻礼仪中隆重、热情好客等特点, 许多青年男女仍把它当作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当作人生分界线的标志。届时邀三亲六戚前来祝贺, 表示自己已实现人生中的一大飞跃。

文明新婚习俗的形成, 是移风易俗的结果,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新婚俗冲击旧婚俗, 并逐步取代旧婚俗, 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献忠. 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M ].北京:新华书店首都发行所发行,1991. 325.

[2]布依族简史编写组. 布依族简史[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160—162.

[3]黄义仁, 韦廉舟. 布依族民俗志[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41-42.

[4]王伟, 李登福, 陈秀英. 布依族[M ].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 65-69.

[5]黄义仁. 布依族史[M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 278-280.

[6]马之马肃. 中国的婚俗[M ].长沙:岳麓书社,1988. 2.

[7]马启忠. 布依族文化研究[C].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144-145.

[8]布依族学会. 布依学研究之四[C].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 189.

责任编校 成 泉

・56・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布依族婚姻礼仪

吴文定Ξ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政教系, 贵州都匀558000)

摘 要:布依族婚姻礼仪是布依族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其中积淀的思想和文化反映了布依族人民对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及道德观念的选择。

关键词:布依族; 婚姻; 礼仪

中图分类号:k892.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769(2002) 05-0053-04

The Wedding Etiquette of the Buyi WU Wen 2(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Dept. , Qiannan f or , Duyun 558000, China ) Abstract :The wedding etiquette has become an life of the Buyi people. Deep inside the e 2tiquette , we can find the cumulative ideas culture people ’s own choice of their unique living style and moral criteria.

K ey Words :;

Ξ收稿日期:2002-10-13

) , 男, 布依族, 贵州都匀人,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布依族文化。作者简介:吴文定(1973—

・53・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中说“:男女自婚”指的就是自由择偶, 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说“:歌唱相悦者, 然后论姿色妍媸, 索牛马多少为聘礼。”《镇宁县志》记载“:男女……通过情愫, 自相择偶后, 始通媒约。”到明末清初后就逐渐演化成“父母包办”式的婚姻《黔南识略》, 上说“:婚……渐习汉仪”, 择偶都由家长作主。由于布依族地区也存在贫富差别, 联姻时大都考虑“门当户对”, 也有高攀的, 故有此说“:宁可娶大家的奴婢, 不愿讨小人家的姑娘。”也有鄙视大户人家的, 民谚中说“:有钱不买河边草, 娶媳不要有钱人。”在“门当户对”中, 旧姻亲比较理想, 故许多地方存在“姑舅表婚”“、侄女越赶姑妈”、“姨妈亲”的习俗。《黔南识略》记载“:荔波方村等地, 娶媳必求姑妈之女, 名曰‘要回’, 其聘礼或以牛或以银。”

2、订婚。亲事说定后, 还须进一步确定婚姻关系, 男方择期后邀请十几人到女方家去举行订婚仪式。在布依族地区, 一般子女长到三四岁或十来岁, 父母就要替其订婚, 也有少数是“指腹为婚”的。这些幼年就被父母包办订婚的亲事, 布依族称为“背扇亲”。有关资料显示,1956年惠水一村寨男女订婚情况如下:1—5岁订婚的占18%,6—10岁订婚的占29%,10—15岁订婚的占10%为“吃小酒”, 有的地方称为“更客”, 女方家一般都把这次酒席办得很隆重, 下前来贺喜, 表示女儿已订了终身大事。

3、结婚。《礼记・乐记》曰“:婚姻, 冠(二十岁) , 笄(婚礼的, 有的十五岁左右就举行婚礼, , 因布依族结婚年龄较小, 因而布依族女子有婚后“不落夫家”, 相隔的时间, 有隔三五年的, 也有隔十来年的(, 婚礼一般在秋收后的农闲时节举行。, 在迎亲头一天, 男家须请两个能言会道又有能力的中年男

(即) , 对子(即““拉幺娘”“押礼”进行全权委托“, 押礼”组织本寨若干青年小

伙抬着米酒、、、猪肉、新娘衣服和各种礼信(作谢厨等用) , 浩浩荡荡到女方家接亲。接亲队伍到女方家后, 由“押礼”把所带礼物摆在女家堂屋的八仙桌上, 并请女家验收, 此时女家亲戚及新娘女伴故意“刁难”“押礼”, 说男方家礼信这也少, 那也少, 以资取乐。当晚接亲的小伙与前来吃喜酒的姑娘们对歌、浪哨、吃夜霄, 整个晚上歌声不断, 喜气洋洋。

第二天, 早早的吃罢午饭后“, 押礼”代表男家敬供女家祖宗后, 新娘在哭泣中由送亲女子扶着, 跨出自家大门。新娘出大门后须停止哭声, 否则视为不利。其他迎亲小伙在“押礼”安排下抬着嫁妆、家具, 随着送亲队伍热热闹闹到男家, 俗称“发客”。

新娘到男家与新郎举行拜堂仪式后, 即入新房, 当晚举行“要荷包”等闹新房仪式, 歌声一浪接一浪, 热闹非凡。男家迎亲须办三天酒, 三天中对送亲客不得怠慢, 须请人作陪, 席间亦唱歌助兴。男家作陪之人常迟迟不上碗筷, 或有杯无酒, 或有酒无杯, 这是作陪之人故意与送亲客逗趣, 引他们唱歌。当然送亲客早有准备, 随即开口唱道:

一口铁锅圆又圆,

锅厂铸它有耳弦,

把它红纸拆开去,

敬请上菜倒其间。

若送亲客唱得好, 作陪之人便上碗筷、酒杯, 若唱不对, 还须重唱。

三朝过后, 主家便举行“放客”仪式, 整个仪式中也以唱歌助兴, 此时主家唱道:

对门有蓬黄叶柴,

问客去了哪天来,

问客去了哪天转,

讲给主我好宽怀。

送亲客回唱道:

太阳去了月亮来,

・54・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芙蓉谢了牡丹开,

太阳去了明天转,

 客我去了明天来……

唱罢放客歌后, 送亲客便要离去, 此时突然冲出许多手抹有品红或锅烟之人, 朝送亲客脸上抹, 俗称“打花猫”, 直至抹得送亲客满脸漆黑或全红为止。送亲客中亦有准备的, 也往主家脸上抹, 彼此相互逗乐, 直至送亲客全部逃离寨门远去。

有的地方布依族新娘当天回门, 有的三天回门, 也有七天回门的。此后, 女子便开始“不落夫家”。男家遇红白喜事或农忙, 则派人接回《普安州志》, 记载“, ……纵还母, 次年耕时复归……。”如此一二年,

(汉称戴假壳, 指女方到夫家长住的例行手续) 仪式后方可长住夫家, 一切仪式始告结束。举行“更考”

二、布依族婚姻礼仪的内涵与特征

礼仪产生于人类客观需要, 布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 。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与社会斗争过程中, 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布依族婚姻礼仪中积淀的思想和文化, 择。

1、布依族地区的家庭到了近代, , 。封建意识较浓, 父亲有权决定家中的一切, 。布依族的青年男女通过“, 但婚姻缔结却完全听命于父母。为此, 许多青年男女对封建, :

十七十八花正开,

只怪爹娘不会栽,

好花栽在无阳处,

八月桂花枉自开。

怪我爹娘瞎了眼,

 好谷栽在无水田……

有首骂媒婆的歌唱道:

媒婆是个馋嘴猫,

东家舔油西家叼,

甜言蜜语两头骗,

一心只想两边捞。

在整个布依族地区寡妇再嫁的情况是不多见的, 男尊女卑观念较为浓重, 女儿没有继承权, 俗语说:“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在离婚问题上, 男的提出离婚只需备一桌酒肉宴请家族及寨老议断就行, 女的提出若男的不同意则离不成, 故有“男不愿一张纸, 女不愿只有死”之说。

2、布依族的婚姻礼仪实质上是布依族地区的一种行为规范

《荀子》中说“:故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左传》曰“:礼, 经国家, 定社稷, 序人民。”布依族的婚姻礼仪实质是布依族地区进行婚姻缔结活动时须遵循的一种行为准则, 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道德观念及个人自身行为的修养。布依族青年男女通过“赶表”相识, 赶表时有严格的传统规矩, 时间须在白天进行, 太阳落坡时结束。赶表时, 双方须相互尊敬, 行动规矩, 语言文明, 否则会导致赶表散伙。布依族在择偶时, 一定要注意辈份之别, 不同辈份互不通婚。同时同宗或同姓之间不得开亲, 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罗姓与骆姓不能开亲等。在布依族的“要荷包”仪式中, 要包者须足足唱满十二首荷包歌, 方能得到一个荷包, 且要等到前面歌师自动退出, 后面的人才能接上去唱, 否则就会被视为“不懂礼节”。所以尽管要包的人很多, 但秩序始终是好的。

・55・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布依族的婚姻礼仪, 是布依族人民文明行为的一种积累, 是布依族地区公共生活领域里公认的一种行为准则, 具有如下特征:

1、共同性。布依族的婚姻礼仪是布依族社会全体成员调节相互间最一般关系的行为规范, 反映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尽管在布依族社会里也存在着阶级、阶层,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 但既然他们处在同一时代、同一社会环境里, 他们就不能不交往, 不能不遵守这个时代与社会所必需的简单生活准则, 否则他们之间将无法彼此交往, 社会的起码生活秩序将难以维持。所以在整个布依族地区, 婚姻礼仪虽不尽相同, 但都大同小异, 体现了布依族社会生活里共同的文化特征。

2、传承性。布依族的婚姻礼仪将布依族人民长期缔结婚姻的习惯、准则传承下来, 长久地在布依族生活的社会里发生约束作用, 一代一代的流传, 继承下来, 从而成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婚娶仪式。现今布依族地区仍沿袭有某些传统婚姻仪式的特点, 是因为古今布依族地区仍存在着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关系, 布依族人民利用前代创造并保留下来的各种规则, 在改变条件的基础上, 结活动, 因而体现出婚仪的传承性。

3、时代发展性。礼仪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成的, 它将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 随时代、地域与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添新的内容, 注入了汉族、的前提下, 用高雅、。旧婚俗的演变和新婚俗的出现, 则是三、, 有着浓厚的群众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发生不断的演变, 布依族的青年男女通过自身行动, 对先民们传统的婚姻礼仪进行了批判与继承。新中国成立后, 婚姻法的颁布, 使广大妇女从封建宗法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 解决了布依族地区自由恋爱与婚姻不自由的矛盾, 破除了男尊女卑的观念, 许多青年男女公开反对父母包办婚姻, 开始以法律武器争取婚姻自由, 在许多布依族村寨, 抗婚与逃婚现象较为普遍, 追求婚姻自由已成为一种时尚, 迫使许多父母不得不任其自然。同时, 在婚姻缔结程序中, 许多地方已废除说亲、订婚等繁琐的仪式, 许多青年以自身行动来破除婚事长办三五天的旧习俗, 树立婚事俭办的新风尚, 有的青年结婚时身着结婚礼服, 奏出了欢乐的婚礼进行曲。另一方面, 保留了传统婚姻礼仪中隆重、热情好客等特点, 许多青年男女仍把它当作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当作人生分界线的标志。届时邀三亲六戚前来祝贺, 表示自己已实现人生中的一大飞跃。

文明新婚习俗的形成, 是移风易俗的结果,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新婚俗冲击旧婚俗, 并逐步取代旧婚俗, 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献忠. 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M ].北京:新华书店首都发行所发行,1991. 325.

[2]布依族简史编写组. 布依族简史[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160—162.

[3]黄义仁, 韦廉舟. 布依族民俗志[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41-42.

[4]王伟, 李登福, 陈秀英. 布依族[M ].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 65-69.

[5]黄义仁. 布依族史[M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 278-280.

[6]马之马肃. 中国的婚俗[M ].长沙:岳麓书社,1988. 2.

[7]马启忠. 布依族文化研究[C].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144-145.

[8]布依族学会. 布依学研究之四[C].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 189.

责任编校 成 泉

・56・


相关内容

  • 布依族的风俗
  • 摘要:中国56个名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民族特色作为本民族的象征,有着深刻的意义.其中的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安顺市和贵阳市及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独特的方式保存自己的民族至今,他们的结婚方式独具一格,婚礼原本就是美好的记忆,他们不一样的风格,更给婚礼增添了美丽的色彩. 关键 ...

  • 怒族风俗习惯,怒族传统节日
  • 时间:2011-12-31 23:56来源:未知 作者:来源于网络 怒族----简介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怒族有27万多人,是我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除少数居住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兔峨乡之外,多数以小聚居形式,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三县,断断续续绵延500多公里,直到西 ...

  • 中国民族概论大纲
  • 中国民族概论是一门全面介绍中国民族基本情况的课程.是民族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学分数2,周学时2.总学分数36. 课程前三章属于总论性质,分别介绍"中国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观点.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历史演变,以及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结构分析.希望从经济.文化方面整体把握中国民族的 ...

  • 贵州少数民族风俗
  • 贵州布依族风俗 布依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采.民间广泛流传的神话.故事.童话.寓言.谚语.诗歌等口头文学,传述着古老的民族历史,歌颂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 布依族善歌舞.在社交场合和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常常用歌表达自己的感情.久负盛名的布依族蜡染品及凉席.斗笠等竹织品,色调淳朴.图案新颖.构造精美,深受 ...

  • 15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作业1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60 分.)V 1. 淮扬菜中,口味偏甜,配色和谐,以烹制河鲜.湖蚧见长的是( ). A. 南京菜 B. 扬州菜 C. 苏州菜 D. 镇江菜 满分:4 分 2. 清真菜的特点不包括( ) A. 不食猪肉 B. 不食自死物 C. ...

  • 布依族节日祭祀的特征
  • 摘要:布依族的祭祀文化全面展示了布依族的民间艺术民族礼仪民族饮食娱乐方式等等民俗事象,而且,深层心理的民间信仰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也在祭祀活动中得到集中展现祭祀文化是布依族文化中最具包容性和代表性的人文景观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关键词:布依族.祭祀.特征 布依族是世代生活在南北盘江红水 ...

  • 协议离婚步骤
  • 遇到婚姻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http://s.yingle.com 协议离婚步骤 导读:<婚姻法>依当事人对离婚的态度不同,规定了离婚两种方式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本文介绍的是协议离婚程序和诉讼离婚程序. 协议离婚的程序: 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共同到一方 ...

  • 2010年新婚姻法内容--结婚(含解释)
  • 2010年新婚姻法内容--结婚(含解释) 来源:法律快车 www.lawtime.cn作者: 本条规定的是结婚后男女平等,均可以成为对方的家庭成员.其立法目的是为了改变中国传统的男方到女方家生活往往受到歧视的现象,对男方到女方家庭落户的婚姻形式给予有效的法律保障,解决推行计划生育所面临的养儿防老等观 ...

  • 布依族简介
  • 布依民族风情简介 布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西南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现有人口2545059人,其中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总人口的95%以上,布依族主要集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自治州及贵州省的其它地区,云南罗平和四川宁南.会里也有分布.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