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要实现过程循环

企业文化建设要实现过程循环

(中共吉林石化公司染料厂党委)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将文化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新时期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同等地位的国家战略之一,表明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吉林石化公司将2012年定义为“文化年”,倡导“文化兴企”,提出了“六促进六增强”的具体措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文化体系,以文化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在企业之中,文化是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体现员工素质和企业综合实力的风向标,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谓之企业发展之“魂”。如何推进企业的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兴企”的目标,是新时期企业管理者思考的重中之重。染料厂党委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从员工熟知和了解的“牡丹牌”染料的历史渊源为切入点,升华提炼,形成了“牡丹文化”,实现了企业文化“根植基层、本源塑型、反哺认同”的过程循环,达到了文化取自员工之手、员工认同践行的目的,真正使企业文化成为员工的行为指南和企业的内涵之标,提升了员工的行动力、凝聚力和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文化要根植基层

企业文化要以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来建设,这就决定

了其必须符合企业的历史背景,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企业开始重新定位和思考企业文化建设模式,不再简单照搬国外成功企业案例,而是融入中国传统哲学、道德体系等方面元素,这使得中国企业在文化建设上逐渐摆脱了以西方监督和管制为主的文化束缚,开始探索属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文化建设。被公认为中国企业文化典范的华为集团尊崇企业文化自然而成,以员工在市场上打拼的精神为基础,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狼性”文化,既尊重个体,又推崇集体,成为了企业文化中国化的一个翘楚,也是企业文化根植基层的一个先例。染料厂党委以员工耳熟能详的“牡丹牌”染料为雏形,利用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历史影响,形成了“牡丹文化”,同样凝聚了全员的士气,不仅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员工的行动,使员工综合素质得到了切实的提高,为企业的发展积蓄了宝贵的精神力量。这与华为的企业文化萌生过程具有共同的特点,也体现了文化根植基层的影响和生命力。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根植基层的体现。在企业中,员工即是企业的个体,又是企业的主体。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从本质上说是员工的文化建设,这就要体现员工的特点和需求。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

要。而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恰恰反映了这一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即体现了人的需求从物质基础向追求精神文化层次的递进,又让全体员工都参与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中来,广采博取,集思广益,汇集了全员的智慧。

根植于基层使企业文化更具生命力。根植于基层,是企业文化成长的基础。多数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初期,简单地盲目效仿,造成了“老板文化”“从上到下文化”等诸多文化怪象,使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流于口号,不仅贯彻不下去,落实不到位,甚至过早地夭折。究其原因,便是文化并未从基层生长出来,并不是员工自我实践创造总结出来,不是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缺乏了群众基础,文化建设就像是一个空架子。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不是悬挂和呼喊的口号,而是企业员工统一行为标准和价值观追求而自然散发出来的魅力结晶。

企业文化要本源塑型

从基层出来的企业文化,良莠共存,其文化共性尚未得到提炼、总结、归纳、升华,未形成个性鲜明、富有特色、成熟完善的企业文化。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还必须要经过升华塑型,才能谓之真正的企业文化。在此过程中,即要保持原汁原味,又要避免文辞华丽、脱离群众的弊端。因此,企业文化升华过程中要做到本源塑型,既能达到贴切

地同质化,又能还原员工当中去。染料厂党委在文化升华提炼过程中,将全体员工在困难条件下,生产与销售“牡丹牌”染料过程中所体现的吃苦耐劳、精益求精、拼搏进取等各多方面的精神内涵,归纳为“超越自我、永争第一”八个字,具体细化为“装置发展更强,和谐环境更佳,管理过程更细,产品质量更优,队伍建设更精”的“五更”理念,并没一味突出单一个体,而是将企业发展、员工行动准则和价值观兼收并蓄,对全员体现的自我价值和精神成果进行了高度概括,使企业文化通俗易懂,又得到了本质的升华。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员工的广泛认可和执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提炼升华禁空洞。在企业文化提炼升华过程上,有的企业只注重措辞、形式,建立了华丽的文化,“听起来很美”,但是“用起来很难”。只要你走进企业,四处可见形形色色、措辞铿锵的标语口号,如“客户至上”“质量第一”“务实求进”等。这些词本无可非议,但是否能真实地反映该员工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企业的管理方法?最终只能是高、大、空的“招牌”,成了华而不实的口号。这种口号化的企业文化造成的结果是,员工的文化进一步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中:不知所云,不知所为。通过让基层文化浮上水面,并努力形成积极实在的文化导向,企业文化才会落到实处,成为一种可以被掌控的、对企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企业文化,而

非一些空洞的口号。

提炼升华可实践。企业文化与企业实际相分离的“两张皮”现象,是制约企业文化建设的瓶颈。企业文化不能运用于生产、经营、管理的具体实践中,起不到指导管理和经营行为的作用,无法与制度、体制形成管理合力。企业文化成了脱离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的空中楼阁。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于行,而不在于言。有言而无行,企业文化建设注定要失败。因此,在企业文化提炼升华过程中,要密切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融为一体,相互促进,提高企业文化的可操作性,促进管理升级和企业发展,体现员工的价值和企业的综合实力,才是将企业文化转化为强大的先进生产力。

企业文化要反哺认同

企业文化归根到底是实践的文化,它产生于经营管理实践之中,又指导经营管理实践。因此,检验企业文化建设的标准便是,企业文化能否被很好地执行。企业文化的执行的确需要制度的维护,这是行为的底线,但更关键的在于认同和内化。企业文化的执行就是认同和外化的过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良好的企业文化内化于员工心中,自然就成为了员工的自觉行为,这时,制度其实是一种摆设。从基层挖掘、提炼升华到自然而成,将企业文化转化为持久的行动,从而产生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形成了一个过程循

环,才算是建立起了真正的企业文化。染料厂党委在提炼出“牡丹”文化后,不仅领导带头宣传,员工也乐乎于行,使“牡丹”文化深入人心,成为了员工的一种自觉行为。使企业在装置数量少、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依然凭借员工的集体努力,处于稳产创效的状态。实现了连续6年无事故工厂,还获得了吉林石化公司2011年度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这是员工执行企业文化的成果。

企业文化要内化于心。只要文化是一种积极的影响源,员工就会很愿意去执行。一是多种形式的宣传。要通过广泛宣传,使来自于员工的企业文化具有更深的内涵,让员工更深入理解,使之入耳、入脑、入心;二是将企业文化总结成系统的材料纳入企业的培训,编印《企业文化手册》等书籍,对企业文化进行详细阐释,并成为一种行为指南,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阶梯式培训;三是利用实例引导。将文化故事化,将价值观人格化,运用发生在企业的典型案例和故事,举办活动,制造企业文化氛围,使得员工接受熏陶,引导员工从身边的典型案例中领悟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要外化于行。企业文化只有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践行,对企业管理产生促进作用,对工作效率和企业发展产生增效作用,才算真正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运用企业文化实施经营管理的过程,实践

的环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环节。企业领导者率先垂范,积极倡导企业文化,是对内对外形象的升级。企业文化形成的共同愿景和目标,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学习型组织,为企业发展增添动力;而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使企业文化成果得到最广泛的认同,使员工有归属感和使命感,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建设。

总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在员工群体这片孕育文化沃土中探索文化根源,提炼过程摒弃华丽的“外衣”,注重内涵和可操作性,使企业文化成为员工认同并自觉践行的行动指南,才能形成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体系,才能更好地推进企业的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要实现过程循环

(中共吉林石化公司染料厂党委)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将文化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新时期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同等地位的国家战略之一,表明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吉林石化公司将2012年定义为“文化年”,倡导“文化兴企”,提出了“六促进六增强”的具体措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文化体系,以文化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在企业之中,文化是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体现员工素质和企业综合实力的风向标,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谓之企业发展之“魂”。如何推进企业的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兴企”的目标,是新时期企业管理者思考的重中之重。染料厂党委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从员工熟知和了解的“牡丹牌”染料的历史渊源为切入点,升华提炼,形成了“牡丹文化”,实现了企业文化“根植基层、本源塑型、反哺认同”的过程循环,达到了文化取自员工之手、员工认同践行的目的,真正使企业文化成为员工的行为指南和企业的内涵之标,提升了员工的行动力、凝聚力和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文化要根植基层

企业文化要以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来建设,这就决定

了其必须符合企业的历史背景,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企业开始重新定位和思考企业文化建设模式,不再简单照搬国外成功企业案例,而是融入中国传统哲学、道德体系等方面元素,这使得中国企业在文化建设上逐渐摆脱了以西方监督和管制为主的文化束缚,开始探索属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文化建设。被公认为中国企业文化典范的华为集团尊崇企业文化自然而成,以员工在市场上打拼的精神为基础,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狼性”文化,既尊重个体,又推崇集体,成为了企业文化中国化的一个翘楚,也是企业文化根植基层的一个先例。染料厂党委以员工耳熟能详的“牡丹牌”染料为雏形,利用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历史影响,形成了“牡丹文化”,同样凝聚了全员的士气,不仅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员工的行动,使员工综合素质得到了切实的提高,为企业的发展积蓄了宝贵的精神力量。这与华为的企业文化萌生过程具有共同的特点,也体现了文化根植基层的影响和生命力。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根植基层的体现。在企业中,员工即是企业的个体,又是企业的主体。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从本质上说是员工的文化建设,这就要体现员工的特点和需求。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

要。而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恰恰反映了这一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即体现了人的需求从物质基础向追求精神文化层次的递进,又让全体员工都参与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中来,广采博取,集思广益,汇集了全员的智慧。

根植于基层使企业文化更具生命力。根植于基层,是企业文化成长的基础。多数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初期,简单地盲目效仿,造成了“老板文化”“从上到下文化”等诸多文化怪象,使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流于口号,不仅贯彻不下去,落实不到位,甚至过早地夭折。究其原因,便是文化并未从基层生长出来,并不是员工自我实践创造总结出来,不是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缺乏了群众基础,文化建设就像是一个空架子。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不是悬挂和呼喊的口号,而是企业员工统一行为标准和价值观追求而自然散发出来的魅力结晶。

企业文化要本源塑型

从基层出来的企业文化,良莠共存,其文化共性尚未得到提炼、总结、归纳、升华,未形成个性鲜明、富有特色、成熟完善的企业文化。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还必须要经过升华塑型,才能谓之真正的企业文化。在此过程中,即要保持原汁原味,又要避免文辞华丽、脱离群众的弊端。因此,企业文化升华过程中要做到本源塑型,既能达到贴切

地同质化,又能还原员工当中去。染料厂党委在文化升华提炼过程中,将全体员工在困难条件下,生产与销售“牡丹牌”染料过程中所体现的吃苦耐劳、精益求精、拼搏进取等各多方面的精神内涵,归纳为“超越自我、永争第一”八个字,具体细化为“装置发展更强,和谐环境更佳,管理过程更细,产品质量更优,队伍建设更精”的“五更”理念,并没一味突出单一个体,而是将企业发展、员工行动准则和价值观兼收并蓄,对全员体现的自我价值和精神成果进行了高度概括,使企业文化通俗易懂,又得到了本质的升华。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员工的广泛认可和执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提炼升华禁空洞。在企业文化提炼升华过程上,有的企业只注重措辞、形式,建立了华丽的文化,“听起来很美”,但是“用起来很难”。只要你走进企业,四处可见形形色色、措辞铿锵的标语口号,如“客户至上”“质量第一”“务实求进”等。这些词本无可非议,但是否能真实地反映该员工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企业的管理方法?最终只能是高、大、空的“招牌”,成了华而不实的口号。这种口号化的企业文化造成的结果是,员工的文化进一步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中:不知所云,不知所为。通过让基层文化浮上水面,并努力形成积极实在的文化导向,企业文化才会落到实处,成为一种可以被掌控的、对企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企业文化,而

非一些空洞的口号。

提炼升华可实践。企业文化与企业实际相分离的“两张皮”现象,是制约企业文化建设的瓶颈。企业文化不能运用于生产、经营、管理的具体实践中,起不到指导管理和经营行为的作用,无法与制度、体制形成管理合力。企业文化成了脱离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的空中楼阁。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于行,而不在于言。有言而无行,企业文化建设注定要失败。因此,在企业文化提炼升华过程中,要密切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融为一体,相互促进,提高企业文化的可操作性,促进管理升级和企业发展,体现员工的价值和企业的综合实力,才是将企业文化转化为强大的先进生产力。

企业文化要反哺认同

企业文化归根到底是实践的文化,它产生于经营管理实践之中,又指导经营管理实践。因此,检验企业文化建设的标准便是,企业文化能否被很好地执行。企业文化的执行的确需要制度的维护,这是行为的底线,但更关键的在于认同和内化。企业文化的执行就是认同和外化的过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良好的企业文化内化于员工心中,自然就成为了员工的自觉行为,这时,制度其实是一种摆设。从基层挖掘、提炼升华到自然而成,将企业文化转化为持久的行动,从而产生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形成了一个过程循

环,才算是建立起了真正的企业文化。染料厂党委在提炼出“牡丹”文化后,不仅领导带头宣传,员工也乐乎于行,使“牡丹”文化深入人心,成为了员工的一种自觉行为。使企业在装置数量少、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依然凭借员工的集体努力,处于稳产创效的状态。实现了连续6年无事故工厂,还获得了吉林石化公司2011年度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这是员工执行企业文化的成果。

企业文化要内化于心。只要文化是一种积极的影响源,员工就会很愿意去执行。一是多种形式的宣传。要通过广泛宣传,使来自于员工的企业文化具有更深的内涵,让员工更深入理解,使之入耳、入脑、入心;二是将企业文化总结成系统的材料纳入企业的培训,编印《企业文化手册》等书籍,对企业文化进行详细阐释,并成为一种行为指南,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阶梯式培训;三是利用实例引导。将文化故事化,将价值观人格化,运用发生在企业的典型案例和故事,举办活动,制造企业文化氛围,使得员工接受熏陶,引导员工从身边的典型案例中领悟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要外化于行。企业文化只有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践行,对企业管理产生促进作用,对工作效率和企业发展产生增效作用,才算真正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运用企业文化实施经营管理的过程,实践

的环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环节。企业领导者率先垂范,积极倡导企业文化,是对内对外形象的升级。企业文化形成的共同愿景和目标,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学习型组织,为企业发展增添动力;而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使企业文化成果得到最广泛的认同,使员工有归属感和使命感,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建设。

总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在员工群体这片孕育文化沃土中探索文化根源,提炼过程摒弃华丽的“外衣”,注重内涵和可操作性,使企业文化成为员工认同并自觉践行的行动指南,才能形成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体系,才能更好地推进企业的文化建设。


相关内容

  • 太原市创建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
  • 创建"鹰式"工作模式 探索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创建之路 * 作者 赵敏 摘 要: 自2010年国家标准委.发改委联合批复太原市作为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以来, 太原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核心,以标准化为手段,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经验 ...

  • 对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关系的分析
  • 第23卷第2期2005年4月 科学管理研究 SCIENTIFIC V01.23No.2 MANAGEMENTRESEARCH Apr.2005 对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关系的分析 张小兰 (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走循环经济之路是我国现实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技术创新是实现循 ...

  • 循环经济模式在工业园区发展中的作用
  • 循环经济模式在煤化园区发展中的作用 袁书记在全省干部大会上论述如何做一篇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市场的"煤"文章时,重点强调抓好七条路径,路径之一就是"围绕传统产业实行循环化,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发展."同时明确指示要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全面转型是山西 ...

  • 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与构建模式及存在问题
  • 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与构建模式及存在问题 摘要: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和循环经济理念及工业生态学原理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文章综述生态工业园区的概念,并介绍了国内外工业园区的发展状况,重点指出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及构建模式,并提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区的建设 ...

  • 中国新工业化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 ocial Science 中国新工业化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Ξ 韩民青 (山东社会科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2) [摘要] 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工业危机, 归根到底是由工业的"资源-产品-废 物"的单向生产模式造成的, 要克服工业危 ...

  • 辽宁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总结报告
  • 辽宁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总结报告 一.关于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 2001年,辽宁省委.省政府作出决策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设,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复辽宁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三年来,辽宁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这一中心任务,注重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坚持 ...

  • 煤矸石项目实施方案
  • 新疆海川远航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煤矸石.页岩砖生产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简述 新疆海川远航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海川远航)成立于2013年3月,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厂区座落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8团中小企业创业园,占地面积约57130万平方米(约86亩). 海川远 ...

  •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 东莞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调查报告 [说明]:近几年来,东莞经济的崛起一直备受社会的争议.很多人说东莞经济的发展是靠牺牲本地的环境破坏当地的环境而换来的.的确东莞很多企业公司都存在环境破坏的现象,而随着东莞近几年的发展,当地的环境的确大不如以前.经济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繁荣与否的标志,所以企业和公司的 ...

  • 北京市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
  • 北京市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李京文 发展循环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资源紧缺与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当代人刻不容缓的历史重任.从世界经济的演进趋势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