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影评

毁灭之前

——看《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看完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有种很复杂的感触,震撼、感动、悲伤抑或是无奈,太多感受,让人来不及咀嚼。

安娜的眼神一直如此专注的向前方凝视,直到她的眼神开始闪烁,她爱上了沃伦斯基,于是她将自己凝聚已久的渴望爆发出来,毅然地从没有爱情的婚姻中走出,那一刻,她彷佛一下子变得年轻有活力起来,原本自信而平稳的步伐显然有些乏味,然而,当她真的勇敢地拎起裙子向自己要的自由奔去时,她像极了一个可爱的天使。但是最后他们的爱情又怎样呢?这种终极的追问使那些宣扬爱情自由的作家们有些尴尬,就像格林童话的结尾,往往是“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这只是他们的斗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他们建立了家庭之后又是怎样呢?真是幸福吗?看看安娜和沃伦斯基就知道了。他们闹得满城风雨,终于生活在了一起之后,他们并不快乐。沃伦斯基要忙公事,要尽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但是安娜却不依不挠,认为他背叛了自己。最终换来的只是争吵和泪水。安娜要的是纯粹的爱,她既没有工作,又没有社交,这对于女人看似是自由,其实却是深深的牢笼。她得不到她想要的爱,最终,安娜只能走向毁灭。 结尾安娜去自杀,她坐在车上,玻璃中流动的街景和安娜的脸部

重叠,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加上安娜心理活动的画外音,准确的反映了当时的气氛和心境,称得上经典。

电影里面的人物各有特色。花心的奥勃朗斯基和隐忍的太太,他们的生活也许是真正的世俗生活;耽于思考的列文和纯真的基蒂,他们过的是令人向往的田园式的精神生活;卡列宁,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官僚机器,一个可悲的“圣人”。

所有人里面,列文和基蒂算是最幸福的,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对。基蒂是一个简单的女孩,像所有女孩一样向往着自己能嫁给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到后来一切并非如她所愿,可是,她最后还是选择了一个感动自己的人,并且满足的和列文在一起。列文是一个喜欢乡村生活的人,也许少了城市人之间相互交流的高贵与儒雅。就像影片中他与可沃伦斯基关于乡村与城市的对话,虽然,对话的结果,好像列文略逊一筹,可是,其实到最后我们才知道,真正的赢家是列文。他勇敢的爱着、并且坚持着,朴实的他却是一个细腻而让女孩感动的人,真因为他的真诚,他最后得到了他心爱的女子。他一直坚信着的,乡间的生活才是从物质到精神上最自由的生活。

对于沃伦斯基和安娜,我只是想用凄美来表达他们的爱情。他们都是深爱着对方的,原本,他们觉得,他们可以抛开世俗的一切去爱。但是,当他们觉得已经跨过最难的那关时,安娜已经很累很累,所以,他们的步调无法一致。最后,安娜结束生命。

沃伦斯基说,战争对于他来说,也许是上天对他最后的恩赐。他剩余的生命好像没有了其他的意义,所以,它决定将生命献给战争。沃伦斯基看着窗外,一个男人的流泪比起女人更让人心酸,火车驶向远方……

电影当中还有几个让我觉得特别精彩的镜头。一个是沃伦斯基赛马一段的镜头运用,赛马的人、观众的反应、安娜和卡列宁的反应交替剪辑,有远景、近景、特写,有俯拍、仰拍,飞驰的马蹄、马背上的人、赛马人眼中的观众,令人目不暇接,绝对一场拍摄赛马(比赛)运动的好戏。其二是卡列宁家的房间设计也别出心裁,镜头在其中穿堂入室,令人想起《俄罗斯方舟》,人物对话不用正反打,前后景和变焦镜头的使用也恰到好处。其三是安娜和沃伦斯基在意大利游玩的一段,剪辑和配乐很好的体现了安娜的欢快心境。还有安娜回家看儿子的一段,她抱起儿子在房间内旋转,用主观镜头来表现,一圈、两圈,突然镜头停住,固定在门口的卡列宁身上,欢快戛然而止。 关于电影,没有过多想去表达的东西,更多的是内心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体会。我只是觉得生活中有很多东西使我们无法得到的,但是如果坚持去做了,那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从物质到心理都必须去承受最后的结局,无论喜与悲。也许,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隐忍,关于生命的精彩,你可以放弃,只是做简单的事。我们要学会知足,至少要知道什么是自己要的,什么时候该停止。有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不得不把事情想得很复杂,有很多东西确实也很复杂。但是,

面对人生,很多时候是心态的问题。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追寻的幸福并非在终点,而是,你一路应该有的态度。

又有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要如何去做,却偏偏做不到,那么究竟该怎么办呢?生命就是如此,有很多东西需要你一路不断去克服的,整个世界都太复杂了,包括个人。人生的长度不由我们控制,但是它的宽度完全可以由你来决定。

很多事情是没有对与错的绝对标准的,所以,《安娜卡列尼娜》里究竟是谁酿造了这样一个结局。很难去回答这个问题,也许,正是因为这个故事最后的结局,让我们更多的去回头看这个故事。

如果直到发现自己困在一个接近死亡的洞穴时才寻求出口,那么,或许,唯一痛快的方法就是尽快结束这种痛苦的煎熬。又或者,你该换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也许问题不能立马解决,但是,一定要尽快摆脱这种境遇,无论用什么方法,否则,结局只有毁灭。

学会换个角度去面对问题,或许,眼泪就不会那么苦涩。

毁灭之前

——看《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看完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有种很复杂的感触,震撼、感动、悲伤抑或是无奈,太多感受,让人来不及咀嚼。

安娜的眼神一直如此专注的向前方凝视,直到她的眼神开始闪烁,她爱上了沃伦斯基,于是她将自己凝聚已久的渴望爆发出来,毅然地从没有爱情的婚姻中走出,那一刻,她彷佛一下子变得年轻有活力起来,原本自信而平稳的步伐显然有些乏味,然而,当她真的勇敢地拎起裙子向自己要的自由奔去时,她像极了一个可爱的天使。但是最后他们的爱情又怎样呢?这种终极的追问使那些宣扬爱情自由的作家们有些尴尬,就像格林童话的结尾,往往是“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这只是他们的斗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他们建立了家庭之后又是怎样呢?真是幸福吗?看看安娜和沃伦斯基就知道了。他们闹得满城风雨,终于生活在了一起之后,他们并不快乐。沃伦斯基要忙公事,要尽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但是安娜却不依不挠,认为他背叛了自己。最终换来的只是争吵和泪水。安娜要的是纯粹的爱,她既没有工作,又没有社交,这对于女人看似是自由,其实却是深深的牢笼。她得不到她想要的爱,最终,安娜只能走向毁灭。 结尾安娜去自杀,她坐在车上,玻璃中流动的街景和安娜的脸部

重叠,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加上安娜心理活动的画外音,准确的反映了当时的气氛和心境,称得上经典。

电影里面的人物各有特色。花心的奥勃朗斯基和隐忍的太太,他们的生活也许是真正的世俗生活;耽于思考的列文和纯真的基蒂,他们过的是令人向往的田园式的精神生活;卡列宁,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官僚机器,一个可悲的“圣人”。

所有人里面,列文和基蒂算是最幸福的,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对。基蒂是一个简单的女孩,像所有女孩一样向往着自己能嫁给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到后来一切并非如她所愿,可是,她最后还是选择了一个感动自己的人,并且满足的和列文在一起。列文是一个喜欢乡村生活的人,也许少了城市人之间相互交流的高贵与儒雅。就像影片中他与可沃伦斯基关于乡村与城市的对话,虽然,对话的结果,好像列文略逊一筹,可是,其实到最后我们才知道,真正的赢家是列文。他勇敢的爱着、并且坚持着,朴实的他却是一个细腻而让女孩感动的人,真因为他的真诚,他最后得到了他心爱的女子。他一直坚信着的,乡间的生活才是从物质到精神上最自由的生活。

对于沃伦斯基和安娜,我只是想用凄美来表达他们的爱情。他们都是深爱着对方的,原本,他们觉得,他们可以抛开世俗的一切去爱。但是,当他们觉得已经跨过最难的那关时,安娜已经很累很累,所以,他们的步调无法一致。最后,安娜结束生命。

沃伦斯基说,战争对于他来说,也许是上天对他最后的恩赐。他剩余的生命好像没有了其他的意义,所以,它决定将生命献给战争。沃伦斯基看着窗外,一个男人的流泪比起女人更让人心酸,火车驶向远方……

电影当中还有几个让我觉得特别精彩的镜头。一个是沃伦斯基赛马一段的镜头运用,赛马的人、观众的反应、安娜和卡列宁的反应交替剪辑,有远景、近景、特写,有俯拍、仰拍,飞驰的马蹄、马背上的人、赛马人眼中的观众,令人目不暇接,绝对一场拍摄赛马(比赛)运动的好戏。其二是卡列宁家的房间设计也别出心裁,镜头在其中穿堂入室,令人想起《俄罗斯方舟》,人物对话不用正反打,前后景和变焦镜头的使用也恰到好处。其三是安娜和沃伦斯基在意大利游玩的一段,剪辑和配乐很好的体现了安娜的欢快心境。还有安娜回家看儿子的一段,她抱起儿子在房间内旋转,用主观镜头来表现,一圈、两圈,突然镜头停住,固定在门口的卡列宁身上,欢快戛然而止。 关于电影,没有过多想去表达的东西,更多的是内心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体会。我只是觉得生活中有很多东西使我们无法得到的,但是如果坚持去做了,那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从物质到心理都必须去承受最后的结局,无论喜与悲。也许,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隐忍,关于生命的精彩,你可以放弃,只是做简单的事。我们要学会知足,至少要知道什么是自己要的,什么时候该停止。有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不得不把事情想得很复杂,有很多东西确实也很复杂。但是,

面对人生,很多时候是心态的问题。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追寻的幸福并非在终点,而是,你一路应该有的态度。

又有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要如何去做,却偏偏做不到,那么究竟该怎么办呢?生命就是如此,有很多东西需要你一路不断去克服的,整个世界都太复杂了,包括个人。人生的长度不由我们控制,但是它的宽度完全可以由你来决定。

很多事情是没有对与错的绝对标准的,所以,《安娜卡列尼娜》里究竟是谁酿造了这样一个结局。很难去回答这个问题,也许,正是因为这个故事最后的结局,让我们更多的去回头看这个故事。

如果直到发现自己困在一个接近死亡的洞穴时才寻求出口,那么,或许,唯一痛快的方法就是尽快结束这种痛苦的煎熬。又或者,你该换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也许问题不能立马解决,但是,一定要尽快摆脱这种境遇,无论用什么方法,否则,结局只有毁灭。

学会换个角度去面对问题,或许,眼泪就不会那么苦涩。


相关内容

  •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影评
  •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影评 风絮飘残以化零,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独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纳兰性德 当安娜倒向铁轨的那一瞬间,我分明看到她褐色的眼睛里有一种绝望随着睫毛的抖动而向四周扩散,就像沾了水的旧信笺,蔓延的不可抑制, 那是一种对爱情的绝望. ...

  •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3000字---安娜的爱情
  •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3000字---安娜的爱情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3000字---安娜的爱情 周晓榕 每个人都对爱情充满了神往,有真正神往的,有表面上再也不相信爱情的.所有人心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给爱情留有一个位置.这些人对于爱情,有得到过的,有没有得到过的,有得到过然后被伤了的.但是得到过真正 ...

  • 安娜·卡列尼娜与娜拉的比较分析
  • 内容摘要:<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和<玩偶之家>里的娜拉都是在追求人格独立.呼唤妇女解放的社会背景下诞生,她们大胆追求爱情.勇敢争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地位和权利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但当"爱情"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主宰女性命运之时,无疑也埋下了悲剧性结局的种子. ...

  •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分析
  •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分析 摘 要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直至今日仍 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本文从现代的角度出发,给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做一个全新的定义. 关键字:安娜,形象,爱情, ...

  • 第八讲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
  • 第八讲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下)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文化艺术学院 潘纯琳 引言:三个托尔斯泰   1.阿历克塞•康斯坦丁诺维奇•托尔斯泰(1817-1875):19世纪俄国的诗人和剧作家,著有历史剧<伊凡雷帝之死>等三部曲.  引言:三个托尔斯泰 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 ...

  •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外表美丽.情感真诚.内心世界丰富.充满生命活力的女人.安娜第一次出现时的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她姿态端丽温雅,一双浓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脸上流露......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 ...

  • 试析[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男性形象
  • 试析<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男性形象 作 者 指导教师 柴字鑫 赵玉莲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以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为历史背景,根据这一时期新旧的社会现象与新旧思想的激烈拼搏的时代特点所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小说描绘了女主人公安娜在追寻思想解放与自 ...

  • 安娜卡列尼娜
  • 首先,我要申明一番,和我交谈过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可以高雅可以庸俗的逗比,而且我的思维有点跳跃,所以我讲得会很杂.但主题不会变,友情与爱情. 根据 生存需求金字塔,虽然友情.爱情的需要只是在第4位,即便意味着,并非所有的人都必须要拥有友情.爱情,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拥有,也不意味着只要拥有友情.爱情,人 ...

  • 浅析安娜形象及其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
  • 浅析安娜形象及其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而女主人公安娜是灿烂群星中的一个,她那美丽动人.令人心醉的风韵以及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辉煌悲壮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安娜是资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