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挥泪斩马谡"的真相

  摘 要:“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的故事篇章之一,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尽管小说中有作者罗贯中的艺术加工成分,但街亭一役正史上确有此事,而根据这一篇章创作的戏剧《失空斩》,现在已成为国粹京剧的传统保留剧目,这些都说明了这一事件影响之深和影响之大。然而,这又是一段疑云重重的历史,马谡是马良之弟,是蜀国有名的人才,深得诸葛亮的赏识,只是一次战败,却为什么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诸葛亮为什么要斩马谡,他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难言之隐呢?   关键词:马谡;诸葛亮;真相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071-02   纵观《三国志》,我们可以认为诸葛亮是一位既威严又和蔼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素以治军严谨著称,“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虽然如此,但是不论治国还是治军,诸葛亮都以宽容待人,不妄动杀戒,真正直接被他处死的官吏,不过马谡、彭�。而彭�是因为怂恿马超背叛,直接威胁到蜀国政权,被斩理所当然。但问题是,马谡到底该不该斩?马谡为什么会被斩?他的悲剧是怎么形成的?这显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诸葛亮的军法。   一、马谡该杀吗?   (一)败军之将未必该杀   俗话道:“胜败乃兵家常事。”纵观三国中的名将,没有哪个没有打过败战。关羽兵败土山后不得不投降曹操;张飞醉酒失徐州;被称为常胜将军的赵云曾败给曹真,在天水输给姜维;马超被曹操打得大败,只得投奔刘备;黄忠如果不是被关羽打败,怎么会投降刘备?定军山下,若非赵云相救,更早已成为曹军的刀下鬼;就是被誉为“智绝”的诸葛亮,荆州之战,导致刘备无家可归;天水之战,导致大军被火烧;六出祁山,无功而返,不知使多少冤魂埋骨异乡。不仅在中国,即使在世界历史中,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只打胜战不打败战的将领。如果说败军之将必将以死谢罪的话,那么,有多少将军可杀?   马谡虽为败军之将,但细细分析其所作所为,他罪不当死。   诸葛亮在平南蛮之时,马谡曾给他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于是有了后面诸葛亮七擒孟获故事。这足以说明马谡是有才华的人才。蜀汉想要强大,就必须保留人才。东晋文学家、史学家习凿齿对此评论说:“诸葛亮不能兼并上国,岂非理应如此……蜀汉僻陋于一方,人才少于上国,而诸葛亮杀其俊杰,以求收到其他人的驽钝之用,希望以此成就大业,不亦难乎!”蜀国人才本来就不如曹魏,如此人才,仅因一次战败之过,便要以死谢罪,便要杀之以儆效尤,岂不荒谬?   其次,从法理学的观点来看,治罪要罪责刑相适应,而马谡固然有罪,但罪不至死,最多罢官废为庶民,被斩实在死得冤枉。历来处分失败的将领有多种方法,如降级、军刑,或是让其戴罪立功等等。街亭战役中,赵云和邓芝兵出斜谷道,因为警惕不够亦遭败绩,而诸葛亮并未斩杀赵云,仅是将其贬为镇军将军。同理,马谡为何就一定该杀呢?   至此,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便显得疑云重重。   (二)挥泪斩马谡是否必要   马谡在事前签了“军令状”,诸葛亮为了严明军纪,所以不得不杀马谡,这是传统的解释。但是,“关云长义释曹操”前也曾签过“军令状”,因为刘备的一句求情话,诸葛亮放了关羽。马谡兵失街亭,为马谡求情者也不在少数。蒋琬曾婉言劝诸葛亮:“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裴松之注引《襄阳记》);丞相参事李邈也为马谡求情,劝谏说:“秦赦孟明,用伯西戎,楚诛子玉,二世不竞,失亮意,还蜀。”(《三国志?李邵传》)。诸葛亮完全可以顺水推舟,象当年放过关羽一样放过情同父子的马谡,既可令为马谡求情的人心怀感谢,又可令马谡对诸葛亮感恩戴德,死心踏地为蜀汉效忠,然而,诸葛亮却坚持要杀马谡,这就十分耐人寻味。   我们先分析一下整个街亭之战的形势。   首先,从整个形势来看,马谡失街亭其实是情理之中。街亭之战双方的兵力对比是:马谡兵力共二万五千人,而魏军有二十万之众;魏军主将是才智不亚于诸葛亮的司马懿,还有猛将张�等,同时魏将曹真从列柳城成夹击之势,给街亭的防守造成巨大压力。双方兵力对比是1:10,实力悬殊太大,胜败几乎未战已分。因此,即使马谡排兵布阵应对得法,即使换成另外战将,这一防守任务也很难完成,失街亭也应是预料之中的事,由马谡完成承担兵败之责实在有些强人所难。   其次,从整个战局来看,兵败的主要责任者应该是诸葛亮,而非马谡。让从未有过实战经验的马谡去守街亭是诸葛亮“违众拔谡”一意孤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北伐本身就是在错误的形势下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发动的错误的战争。以弱小的蜀汉,要克服战线长、后方运输困难等客观劣势,主动去攻打强大的曹魏,这本身就是一场难以取胜的战争。而马谡虽然“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所破”,然而“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作为一个前线指挥官,马谡是完全可以拥有自主决定权和指挥权的,即使战败,罪不致死。   由上可知,诸葛亮其实完全没必要“挥泪斩马谡”。但马谡死得其实也不冤,仅从街亭一战分析,他不该杀,但如果从整个蜀国的政治局面来分析,马谡只能被杀。   二、马谡被杀的真相   (一)街亭的地理位置   据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考证,及《巩昌府志》、《秦州志》、《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和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中,均记载街亭位于秦州(今甘肃天水)的东南70里。马谡驻军的那座山古称“断山”,后改为“龙山”。而现今龙山脚下的陇城镇即为当年的街亭,是由长安到天水唯一较坦荡的路。当年马谡驻扎地“断山”,是一个高两百多米,山顶方圆数千平方米,只能容万人的形似农家麦草堆的小山包。象这样一个地理环境,要以二万五千人对抗二十多万人,胜负如何,不需要太专业的军事常识,一般人也会预测出结果。   蜀弱魏强之势以诸葛亮的智慧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伐魏的行为,不能不说带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得已心态。在北伐之前,诸葛亮用离间计使司马懿失去了兵权,又利用曹军主帅夏侯茂年轻气盛、经验不足的缺点轻易地取得了南安、天水、安定陇右三郡。“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三国志・诸葛亮传》,此时,诸葛亮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但他没有想到的是,曹魏很快又起用了司马懿,而当司马懿主掌魏军以后,首先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了准备作内应的孟达,而曹真又打败了佯攻的赵云,所以蜀军获胜的机会显然已经丧失了。   诸葛亮非常明白,目前的情形,他已回天乏力。和魏军近三十万大军硬碰硬的打?丢失荆州和夷陵之败后的蜀汉政权再也输不起了,任何大的损失都可能把它推到灭亡的边缘!因此,只有全身而退保存实力才是上策。但如此声势浩大的北伐,没有充足的撤军理由是不能向蜀汉君臣和百姓交代的。街亭一战,败,则只能退守;胜,则可以扭转战局。诸葛亮想到了街亭,而司马懿也想到了街亭,渴望截断蜀军退路一举全歼蜀军主力,建不世之功,于是街亭之战展开了。   要以绝对劣势的兵力据守一方,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或者是凭借自然天险与坚固工事,如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就是依仗长江天堑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操大军;或者有及时的增援,若得不到及时增援,很难守备成功。此时的街亭,一马平川,既无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工事,也没有强有力的增援。即使马谡部署得当,亦不过多拖几日而已,诸葛亮交给了他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二)承当责任的替罪羊   一生谨慎的诸葛亮为什么偏偏在用马谡的问题上如此大胆?难道诸葛亮不知道张�是魏国的五大名将之一吗?张�“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三国志・张�传》)。用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文职参谋,去对抗连诸葛亮本人也“皆惮之”的名将,这仅仅是大胆能解释得通吗?敌方主帅司马懿听说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时,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诸葛亮何敢在街亭如此重要的战事中如此误事,岂不令人生疑?   诸葛亮何等人物,他当然知道!但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得考虑面临的危机,特别是蜀汉内部的危机。在《三国志・诸葛亮传》关于斩马谡有五个字“戮谡以谢众”。诸葛亮之所以斩马谡是为了“谢众”,是为了平息众怒。那到底是平息哪些人的怒呢?   在蜀汉内部,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外来势力和以李严为代表的益州本地势力的派系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刘备白帝城托孤时,也是托给诸葛亮和李严两人。“谢众”,首先要平息的就是以李严为代表的益州本土派的怒气。北伐出师前,诸葛亮曾向后主上表,即后来闻名于世的《出师表》,里面明确提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现在,兵败退守,如果没有一个合情合理的交代,必将造成一场政治危机和蜀汉政权的不稳。很不幸,马谡成为了承担这一责任的替罪羊。的确,马谡虽兵失街亭,但并不是非死不可。但如果从战局和政局的稳定来看,他又必须死。诸葛亮迫不得已壮士断腕,挥泪斩马谡。   至此,我们就能够理解诸葛亮为什么不顾蒋琬等人的一再劝阻,甚至对劝阻他杀马谡的丞相参军李邈进行处罚,坚持要将罪不至死的马谡处死,而在判决马谡死刑时却又“为之流涕”,马谡死后又“大哭不已“并“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的态度。这不仅仅是与马氏兄弟的深厚感情,还有着对马谡的愧疚心理。   马谡之死为蜀汉撤军提供了一个充足的理由!不但保全了诸葛亮的威信,也保全了蜀军的颜面,保全了蜀汉政权的稳固!马谡之死,暂时解脱了这次可能危及诸葛亮乃至整个荆州集团在蜀汉政权中主导地位的危机,同时也保存了蜀国的实力。历史总是在传承之中,被淹没了许多真相。“挥泪斩马谡”作为三国故事中最为精彩的典故,让我们赞诵诸葛亮的严以治军,却忽略了政治的残酷性,这不能不说是三国故事对历史的一种误读。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编号:B2013189   参考文献:   [1](晋)陈寿.三国志[E].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   [2]罗贯中.三国演义[E].毛宗岗评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2月.   [3] 黄鹤楼前论三国[A].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10月.   [4]谭邦和.诸葛亮悲剧形象的文化解读[J].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1期.   [5]严冷.三国史话【随笔】[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5月.   [6]将平.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J].中学语文,2003第15期.

  摘 要:“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的故事篇章之一,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尽管小说中有作者罗贯中的艺术加工成分,但街亭一役正史上确有此事,而根据这一篇章创作的戏剧《失空斩》,现在已成为国粹京剧的传统保留剧目,这些都说明了这一事件影响之深和影响之大。然而,这又是一段疑云重重的历史,马谡是马良之弟,是蜀国有名的人才,深得诸葛亮的赏识,只是一次战败,却为什么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诸葛亮为什么要斩马谡,他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难言之隐呢?   关键词:马谡;诸葛亮;真相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071-02   纵观《三国志》,我们可以认为诸葛亮是一位既威严又和蔼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素以治军严谨著称,“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虽然如此,但是不论治国还是治军,诸葛亮都以宽容待人,不妄动杀戒,真正直接被他处死的官吏,不过马谡、彭�。而彭�是因为怂恿马超背叛,直接威胁到蜀国政权,被斩理所当然。但问题是,马谡到底该不该斩?马谡为什么会被斩?他的悲剧是怎么形成的?这显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诸葛亮的军法。   一、马谡该杀吗?   (一)败军之将未必该杀   俗话道:“胜败乃兵家常事。”纵观三国中的名将,没有哪个没有打过败战。关羽兵败土山后不得不投降曹操;张飞醉酒失徐州;被称为常胜将军的赵云曾败给曹真,在天水输给姜维;马超被曹操打得大败,只得投奔刘备;黄忠如果不是被关羽打败,怎么会投降刘备?定军山下,若非赵云相救,更早已成为曹军的刀下鬼;就是被誉为“智绝”的诸葛亮,荆州之战,导致刘备无家可归;天水之战,导致大军被火烧;六出祁山,无功而返,不知使多少冤魂埋骨异乡。不仅在中国,即使在世界历史中,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只打胜战不打败战的将领。如果说败军之将必将以死谢罪的话,那么,有多少将军可杀?   马谡虽为败军之将,但细细分析其所作所为,他罪不当死。   诸葛亮在平南蛮之时,马谡曾给他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于是有了后面诸葛亮七擒孟获故事。这足以说明马谡是有才华的人才。蜀汉想要强大,就必须保留人才。东晋文学家、史学家习凿齿对此评论说:“诸葛亮不能兼并上国,岂非理应如此……蜀汉僻陋于一方,人才少于上国,而诸葛亮杀其俊杰,以求收到其他人的驽钝之用,希望以此成就大业,不亦难乎!”蜀国人才本来就不如曹魏,如此人才,仅因一次战败之过,便要以死谢罪,便要杀之以儆效尤,岂不荒谬?   其次,从法理学的观点来看,治罪要罪责刑相适应,而马谡固然有罪,但罪不至死,最多罢官废为庶民,被斩实在死得冤枉。历来处分失败的将领有多种方法,如降级、军刑,或是让其戴罪立功等等。街亭战役中,赵云和邓芝兵出斜谷道,因为警惕不够亦遭败绩,而诸葛亮并未斩杀赵云,仅是将其贬为镇军将军。同理,马谡为何就一定该杀呢?   至此,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便显得疑云重重。   (二)挥泪斩马谡是否必要   马谡在事前签了“军令状”,诸葛亮为了严明军纪,所以不得不杀马谡,这是传统的解释。但是,“关云长义释曹操”前也曾签过“军令状”,因为刘备的一句求情话,诸葛亮放了关羽。马谡兵失街亭,为马谡求情者也不在少数。蒋琬曾婉言劝诸葛亮:“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裴松之注引《襄阳记》);丞相参事李邈也为马谡求情,劝谏说:“秦赦孟明,用伯西戎,楚诛子玉,二世不竞,失亮意,还蜀。”(《三国志?李邵传》)。诸葛亮完全可以顺水推舟,象当年放过关羽一样放过情同父子的马谡,既可令为马谡求情的人心怀感谢,又可令马谡对诸葛亮感恩戴德,死心踏地为蜀汉效忠,然而,诸葛亮却坚持要杀马谡,这就十分耐人寻味。   我们先分析一下整个街亭之战的形势。   首先,从整个形势来看,马谡失街亭其实是情理之中。街亭之战双方的兵力对比是:马谡兵力共二万五千人,而魏军有二十万之众;魏军主将是才智不亚于诸葛亮的司马懿,还有猛将张�等,同时魏将曹真从列柳城成夹击之势,给街亭的防守造成巨大压力。双方兵力对比是1:10,实力悬殊太大,胜败几乎未战已分。因此,即使马谡排兵布阵应对得法,即使换成另外战将,这一防守任务也很难完成,失街亭也应是预料之中的事,由马谡完成承担兵败之责实在有些强人所难。   其次,从整个战局来看,兵败的主要责任者应该是诸葛亮,而非马谡。让从未有过实战经验的马谡去守街亭是诸葛亮“违众拔谡”一意孤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北伐本身就是在错误的形势下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发动的错误的战争。以弱小的蜀汉,要克服战线长、后方运输困难等客观劣势,主动去攻打强大的曹魏,这本身就是一场难以取胜的战争。而马谡虽然“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所破”,然而“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作为一个前线指挥官,马谡是完全可以拥有自主决定权和指挥权的,即使战败,罪不致死。   由上可知,诸葛亮其实完全没必要“挥泪斩马谡”。但马谡死得其实也不冤,仅从街亭一战分析,他不该杀,但如果从整个蜀国的政治局面来分析,马谡只能被杀。   二、马谡被杀的真相   (一)街亭的地理位置   据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考证,及《巩昌府志》、《秦州志》、《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和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中,均记载街亭位于秦州(今甘肃天水)的东南70里。马谡驻军的那座山古称“断山”,后改为“龙山”。而现今龙山脚下的陇城镇即为当年的街亭,是由长安到天水唯一较坦荡的路。当年马谡驻扎地“断山”,是一个高两百多米,山顶方圆数千平方米,只能容万人的形似农家麦草堆的小山包。象这样一个地理环境,要以二万五千人对抗二十多万人,胜负如何,不需要太专业的军事常识,一般人也会预测出结果。   蜀弱魏强之势以诸葛亮的智慧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伐魏的行为,不能不说带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得已心态。在北伐之前,诸葛亮用离间计使司马懿失去了兵权,又利用曹军主帅夏侯茂年轻气盛、经验不足的缺点轻易地取得了南安、天水、安定陇右三郡。“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三国志・诸葛亮传》,此时,诸葛亮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但他没有想到的是,曹魏很快又起用了司马懿,而当司马懿主掌魏军以后,首先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了准备作内应的孟达,而曹真又打败了佯攻的赵云,所以蜀军获胜的机会显然已经丧失了。   诸葛亮非常明白,目前的情形,他已回天乏力。和魏军近三十万大军硬碰硬的打?丢失荆州和夷陵之败后的蜀汉政权再也输不起了,任何大的损失都可能把它推到灭亡的边缘!因此,只有全身而退保存实力才是上策。但如此声势浩大的北伐,没有充足的撤军理由是不能向蜀汉君臣和百姓交代的。街亭一战,败,则只能退守;胜,则可以扭转战局。诸葛亮想到了街亭,而司马懿也想到了街亭,渴望截断蜀军退路一举全歼蜀军主力,建不世之功,于是街亭之战展开了。   要以绝对劣势的兵力据守一方,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或者是凭借自然天险与坚固工事,如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就是依仗长江天堑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操大军;或者有及时的增援,若得不到及时增援,很难守备成功。此时的街亭,一马平川,既无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工事,也没有强有力的增援。即使马谡部署得当,亦不过多拖几日而已,诸葛亮交给了他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二)承当责任的替罪羊   一生谨慎的诸葛亮为什么偏偏在用马谡的问题上如此大胆?难道诸葛亮不知道张�是魏国的五大名将之一吗?张�“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三国志・张�传》)。用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文职参谋,去对抗连诸葛亮本人也“皆惮之”的名将,这仅仅是大胆能解释得通吗?敌方主帅司马懿听说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时,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诸葛亮何敢在街亭如此重要的战事中如此误事,岂不令人生疑?   诸葛亮何等人物,他当然知道!但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得考虑面临的危机,特别是蜀汉内部的危机。在《三国志・诸葛亮传》关于斩马谡有五个字“戮谡以谢众”。诸葛亮之所以斩马谡是为了“谢众”,是为了平息众怒。那到底是平息哪些人的怒呢?   在蜀汉内部,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外来势力和以李严为代表的益州本地势力的派系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刘备白帝城托孤时,也是托给诸葛亮和李严两人。“谢众”,首先要平息的就是以李严为代表的益州本土派的怒气。北伐出师前,诸葛亮曾向后主上表,即后来闻名于世的《出师表》,里面明确提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现在,兵败退守,如果没有一个合情合理的交代,必将造成一场政治危机和蜀汉政权的不稳。很不幸,马谡成为了承担这一责任的替罪羊。的确,马谡虽兵失街亭,但并不是非死不可。但如果从战局和政局的稳定来看,他又必须死。诸葛亮迫不得已壮士断腕,挥泪斩马谡。   至此,我们就能够理解诸葛亮为什么不顾蒋琬等人的一再劝阻,甚至对劝阻他杀马谡的丞相参军李邈进行处罚,坚持要将罪不至死的马谡处死,而在判决马谡死刑时却又“为之流涕”,马谡死后又“大哭不已“并“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的态度。这不仅仅是与马氏兄弟的深厚感情,还有着对马谡的愧疚心理。   马谡之死为蜀汉撤军提供了一个充足的理由!不但保全了诸葛亮的威信,也保全了蜀军的颜面,保全了蜀汉政权的稳固!马谡之死,暂时解脱了这次可能危及诸葛亮乃至整个荆州集团在蜀汉政权中主导地位的危机,同时也保存了蜀国的实力。历史总是在传承之中,被淹没了许多真相。“挥泪斩马谡”作为三国故事中最为精彩的典故,让我们赞诵诸葛亮的严以治军,却忽略了政治的残酷性,这不能不说是三国故事对历史的一种误读。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编号:B2013189   参考文献:   [1](晋)陈寿.三国志[E].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   [2]罗贯中.三国演义[E].毛宗岗评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2月.   [3] 黄鹤楼前论三国[A].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10月.   [4]谭邦和.诸葛亮悲剧形象的文化解读[J].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1期.   [5]严冷.三国史话【随笔】[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5月.   [6]将平.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J].中学语文,2003第15期.


相关内容

  • _挥泪斩马谡_悲剧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 "挥泪斩马谡"悲剧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的故事篇章之一,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尽管小说中有作者罗贯中的艺术加工,但街亭一役正史上确有此事.笔者将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入手,尝试分析"挥泪斩马谡"的 ...

  • 趣评[三国演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蕴含的企业管理精髓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三国里的经典桥段,可是其中蕴藏的的智慧却未必人人知晓,放在当今的企业管理中同样受用. 诸葛亮自从兵败汉中后,各路将领中只有赵云为折一兵一马.诸葛亮很是欢喜,拿出五十斤,娟一万匹赏赐赵云.这时马谡自缚来到帐前请罪,诸葛亮气愤的说道:"今败军折将,失地 ...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引发的人才管理思考
  • 诸葛亮用马谡守街亭是正确的决定?马谡真的该杀?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斩马谡?诸葛亮用人有局限?马谡为什么是悲剧收场? --题记 所谓诸葛平生唯谨慎,错用马谡失街亭,三国演义中该段故事,对于现代管理者来说,是非常经典的案例,值得深思. [诸葛亮的此战的用人反思] 1.任命主将,标准不明确,不提胜任力模型分析 ...

  • 挥泪斩马谡
  • 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发的军法,马谡的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却不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 ...

  • [失街亭]的六个"三"(网友来稿)
  •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不管是人物形象的刻绘,还是故事情节的安排,<失街亭>都匠心独 运 地安置了许多个"三",或言语.或表情.或行为.或波折,敏锐地抓住这些"三",可以高屋建瓴,纲举目张,迅速而全面地把握主旨.了解人物,加深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 ...

  • 实施问责制尚存"五易五难"
  • 实施问责制尚存"五易五难" 赵文权 2009年07月24日18:52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完善领导干部行为规范的重要举措,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对此反响强烈,充满着期待.同时一些基 ...

  • 马谡为何不受重用诸葛亮骂马谡的原因
  • 马谡为何不受重用诸葛亮骂马谡的原因 三国马谡马谡,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生于190年,卒于228年,享年39岁.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今为湖北宜城南),为三国时期蜀汉侍中马良之弟.马谡共有兄弟五人,并在五人中年龄最小,但五兄弟个个都才气过人,被人们称为"马氏五常". 马谡画像马谡原以 ...

  • 看三国掉泪
  • · 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 周瑜谋荆州-----陪了夫人又折兵 鲁肃上了孔明船-----糊里糊涂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马谡用兵-----言过其实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曹操下宛城- ...

  • 三国演义中的六大艺术
  • 三国演义>中你必学的六大领导艺术 一.感情投资,长线收益 <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说道:长坂坡一役,刘备被曹操打得丢盔卸甲.仓惶逃命,连爱子阿斗也陷落敌阵.当赵子龙冒死救出阿斗来到刘备面前,把阿斗交给他时,刘备却将其丢在一旁:"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