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1原理与目的

玲宋福(国家环保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化学品测试技术研究实验室北京100012)

2.2实验鱼的驯养

实验鱼用于试验之前,应在与实

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例如行为异常、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病变,直至死亡。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实验至少进行24h,最好以96h为一实验周期,在24

h、48h、72h和96

验用水质、温度和光照相同的水中驯养至少7d,以使鱼类适应实验室的生活环境,如水温、水质和光线等,且便于对实验鱼进行健康选择。

驯养期间,应每天换水、喂食1~2次,实验开始前

24

h停止喂食。密切检查鱼的健康状况,发现受伤、体

h时记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

hLC。。、

色异常、消瘦、离群游泳、行动呆滞和拒食等现象,应及时除去。驯养开始48h后记录死亡率,死亡率小于5%方可用于实验。

3实验条件

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半数致死浓度用24

48hLC50、72hLC5。和96h

LC50表示。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不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试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程度,也为制定水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2实验鱼的选择与驯养2.1实验鱼的选择

实验鱼可从正规的养殖场获得,

也可从水簇市场购买,或由实验室繁殖提供。实验鱼种可选择斑马鱼、金鱼、白链鱼和草鱼等。同一实验中所选择的实验鱼必须同批、同种、同龄,大小均匀,体质健壮,个体全长以1.o~6.ocm为宜,最大个体不可大于最小个体的50%。

1)实验容器实验容器一般用玻璃或其他化学惰性材质制成。容器体积可根据实验鱼的体重确定,通常以每升水中鱼的负荷小于等于1g为宜。一些小型鱼类幼鱼可选择500mL或、1

2)实验用水(稀释水)

ooo

mL烧杯为实验容器。

用来驯养和配制实验液的

水,必须是未受污染的清洁水。一般可采用天然河水、湖水或地下水,但需过滤以除去大的悬浮物质。也可用自来水代替,但必须进行人工曝气或放置3d以上脱氯。水的总硬度为10~250mg/L(以caC0s计),pH值为

6.o~8.5。

{!;f{%{‰{‰{场{场{‰{场趟5}如i出}出}出寄出f也i如f出}出彳出膂巡;.f趟矫巡矫趟绵出昂出吊出;币出昂出芥也寄出币出币出察出芥出i姑乖出i姑i姑乖出秘鹭希出希出乖出舔出i谌椿

性,有时会向酸性液方向移动,但很快缩回,即便进入酸性液中也会很快转移开。经过一段时间后,几乎所有水丝蚓都会转移到蔗糖液中,这说明水丝蚓有明显的主动适应环境能力。2.6注意事项

用聚球状态的水丝蚓也可以做以上

观察,但聚球状态水丝蚓移动速度较慢,经过几小时甚

至1d以后再观察,可以发现有部分个体逐渐向蔗糖液

2)取3个培养皿,编号为1,2,3;向3个培养皿中分别加入清水各3mL,在1号培养皿中滴加醋酸液1~2滴,在2号培养皿中滴加10%NaCo。溶液1~2滴,3号做对照。

3)取3个数目大约相同的聚球状的水丝蚓团,分别放入1~3号培养皿液体中。观察水丝蚓生活状态,列表做观察记录,可参考实验1表格。

4)重复以上两步骤,但1号和3号培养皿中的酸度和碱度逐渐递增,用pH试纸逐一测量变化液体的pH值,探究水丝蚓对环境变化耐性的最大范围,以水丝蚓死亡数目明显增加为限。3.5讨论与分析

1)实验发现,若清水pH值为6.5左右(偏酸),用该清水培养水丝蚓1~2d之后,培养液pH值趋于中性(pH为7.o左右),说明水丝蚓在适应环境同时还能影响环境。

2)实验还发现,水丝蚓对酸性环境较敏感,pH值低于5.5则明显不适应,死亡数目明显增加;对碱性环境耐受性较强,pH值在8.o~9.o范围内仍能够存活,随着碱性增加(pH值大于9.8),死亡数目明显增加。说明水丝蚓能适应的环境pH值约在6.o~9.o范围之

内。

(BF)

转移,但没有一条转移到酸性液中。但必须注意随时保持三处液体不要蒸发干水分,否则会因水干涸而死亡。3水丝蚓对环境酸碱性的适应和影响实验探究3.1实验目的探究水丝蚓最适宜生活环境,了解水丝蚓耐受环境变化能力的极限性。

3.2实验设计前思考水丝蚓生活于浅水污泥中,对环境适应性强,它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影响环境。但任何生物对环境的耐受能力是有限的,过酸或过碱环境下,水丝蚓会死亡,在怎样的酸碱范围内,水丝蚓能正常生活,可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3.3

材料和用具基本同实验I,另配10%NaC0。

溶液备用。3.4实验步骤

1)用pH试纸测试清水和培养了2~3d的水丝蚓生活环境中水的pH值。一52一

物学

万方数据 

生通报2002年第37卷第7期

3)实验水温实验期间应保持对鱼类生存适宜的

器中,取放要快。转移期间处理不当的鱼均应弃除,同一实验,所有实验用鱼应在30rain内加完。

5)实验期间不要对实验液强烈充气,溶液氧含量应>4mg/L;维持最适温度,温度变化幅度为±2℃;实验期间不投饵。

6)实验期间,至少在24

h、48h、72h、96

温度,一般冷水鱼宜保持在12~18℃水中,温水鱼宜保持在20~28℃水中。为使结果可靠,同一实验中温度波动的范围不超过±2℃。冬天可用恒温水浴来控制温度,夏天可用空调调节室温从而调节水温。

4)试液中溶解氧与pH值试液中溶解氧含量不得低于4mg/L。可用曝气充氧至饱和的稀释水配制试液,或定期更换新鲜试液,或降低实验负荷等方法来保持溶解氧含量。

pH值的适宜范围为6.o~8.5。如需调节pH值,可用1N或0.1N的HCI和NaOH来调节受试物贮备液的pH值。调节贮备液的pH时不能使受试物浓度明显改变,或发生化学反应或沉淀。

5)其他实验周期:至少2,1h,最好96h。实验负荷:≤1.0g鱼/L水。光照:自然光照。喂食:不喂。4实验步骤4.1储备液的配制

易溶于水的化学物质的贮备液,

直接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配制。

低水溶性物质的贮备液可以用适当的方法使它们溶解或乳化,如超声波、有机溶剂、乳化剂和分散剂等。这类溶剂在试液中的含量不应超过0.1mL/L,并应加设助溶剂对照,其溶剂含量应为实验组使用溶剂的最

高浓度。

h后检查

和记录每个容器中的死鱼数目(gl玻璃棒轻触鱼的尾部,没有反应即已死亡),并及时将死鱼从容器中取出,以免影响水质。在实验开始后的1.5

h、3h、6h、12h时

对实验鱼的中毒症状进行更仔细的观察和记录,如鱼体侧翻、游泳能力及呼吸功能减弱和色素沉积等。

7)每天至少测定1次各容器中的溶解氧、pH值和温度,实验开始和结束时测实验液中被测物质的浓度。

8)实验结束时,对照组的死亡率不得超过10%,如果每组鱼不到10尾,则对照组死亡不超过1尾。5结果表述与评价

5.1

用直线内插法估算LC。。直线内插法是计算

LC。。的1种简便方法。在半对数座标纸上,以对数轴表示实验溶液的浓度,算术座标表示实验动物的死亡百分数,给出与实验所得数据相应的各点。将死亡率50%上下的两点作一直线,再自所作直线与50%死亡线的交点作一垂直于纵轴的垂线,该垂线与纵轴的交点即为所求的半数致死浓度。5.2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分级

化学物质对鱼的急性

4.2预备实验1)预备实验用于确定正式实验浓度

的大致范围,了解实验溶液浓度的稳定性,以及实验过程中pH、溶解氧等变动情况。如果能从同系物毒性或文献资料估计被测试化学物质或工业废水的大致毒性,可直接进行正式实验。

2)可选择较大范围的浓度系列进行预实验,如

毒性LC。。值,数值越小,表明化学物质的毒性越大。依据LC;。值的大小,可以将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5级,如下表所示。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毒性分级标准

里望塑!!竺!竺型!!

毒性分级

三!

剧毒

!二!!!!!!:!竺!!!!!二!!!竺三!!!!!

高毒

中等毒性

低毒

微毒(无毒)

000,100,10,1,0.1,0

mg/L,每个浓度组放入5条鱼,

用静水式进行,不设平行组,实验持续24~96h,每Ft至少记录2次各容器内的死鱼数,并及时清除死鱼。求

出24h100%死亡浓度(24hLC,。。)和96h无死亡浓度

(96hLC。)。

5.3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中列出以下资料及数据:

1)实验鱼的种名、来源、体重、全长、健康和驯化状况。2)受试物质名称、来源、物化性质和保存方法。3)实验用水的来源、物化性质和实验前的处理等。4)实验溶液的浓度与配制方法、实验温度。5)实验条件,如容器形式、实液的体积与深度和受试生物数目及负荷率。6)实验开始后24性分级。

参考文献

1闫雷生.国家环保局化学品测试准则(1999).北京:化学

工业出版社,1990,189一196.

3)如果预实验结果不理想,无法确定正式实验所需浓度范围,应另选一浓度范围进行预实验。4.3正式实验

1)根据预实验得出的结果,在24

h、48h、72h、96

h时的LC。。值,及其毒

LC,。。和96hLC。之间(49括这两个浓度),以几何级数

间距或等对数间距,设置5~7个浓度组,浓度间隔系数应≤2.2。

2)每个实验浓度组应设两个平行,每一系列设1个空白对照组,如果使用了助溶剂,还应设置1个溶剂对照组,其有机溶剂含量应与实验溶液中有机溶剂的最高浓度相当。

3)每一浓度组和对照组至少使用7尾鱼。

4)将实验溶液调节至与实验鱼种相适宜的温度后,用软抄网从驯养鱼群中随机捞取鱼放入各实验容2002年第37卷第7期万方数据 

生物

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3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517—531.

3周永欣,章宗涉.水生生物毒性试验方法.北京:农业出版

社,1989,75—106.

GB/T13267—1991,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

(BF)

学通报一53—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卢玲, 宋福

国家环保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化学品测试技术研究实验室,北京,100012生物学通报

BULLETIN OF BIOLOGY2002,37(7)16次

参考文献(4条)

1.GB/T13267-1991.水质 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2.周永欣;章宗涉 水生生物毒性试验方法 19893.国家环保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3版) 19984.闫雷生 国家环保局化学品测试准则(1999) 1990

本文读者也读过(2条)

1. 贺诗水.HE Shi-shui 铜离子对锦鲤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评价[期刊论文]-贵州农业科学2010,38(2)2. 乔德亮.凌去非.殷建国.李岩平.蔡晓琴.何智杰 4种常用水产药物对丁(鱼岁)鱼种的急性毒性实验[期刊论文]-水利渔业2005,25(4)

引证文献(16条)

1.贺诗水 铜离子对锦鲤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评价[期刊论文]-贵州农业科学 2010(2)2.谭苹.肖少玉 空心莲子草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0(8)3.贺诗水.王洪凯 锌离子对锦鲤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评价[期刊论文]-广东农业科学 2010(7)

4.牟洪民.唐黎.王吉桥.姚俊杰.安苗.陈玉珍 4种常用渔药对鲢鱼种的急性毒性试验[期刊论文]-淡水渔业 2010(5)5.万全.张家男 3种渔药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0(32)

6.赵玉琴.李丽娜.李建华 常见拟除虫菊酯和有机磷农药对鱼类的急性及其联合毒性研究[期刊论文]-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8(11)

7.黄晓容.钟成华.邓春光 苯胺·二甲苯和硝基苯对白鲢的急性毒性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8(25)8.李莉.朱庆红.石灵.乔志刚 几种常用药物对鲇鱼苗的急性毒性试验[期刊论文]-河南农业科学 2008(6)9.姚静.周定刚.艾晓辉.袁科平.徐进 吡喹酮不同给药方式对鲫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研究[期刊论文]-淡水渔业2008(1)

10.张庆.郭兴焱.李明会.周伟 农药乐果对昭觉林蛙蝌蚪的急性毒性研究[期刊论文]-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7(5)11.覃国森.周维官.周维海.覃壬.丘毅 3种常用药物对菲牛蛭的急性毒性试验[期刊论文]-水利渔业 2007(5)12.唐明虎.付立霞.魏文志 六种常用水产药物对花(鱼骨)的急性毒性试验[期刊论文]-水产养殖 2007(4)13.仇金.张跃军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及其均聚物对锦鲤的急性毒性研究[期刊论文]-精细化工 2007(4)14.邓铁柱 乙草胺、丁草胺与重金属对发光菌及斑马鱼胚胎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15.姜蕾.郑曙明 五倍子对3种致病菌的体外抑菌和急性毒性试验[期刊论文]-水利渔业 2005(6)

16.乔德亮.凌去非.殷建国.李岩平.蔡晓琴.何智杰 4种常用水产药物对丁(鱼岁)鱼种的急性毒性实验[期刊论文]-水利渔业 2005(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wxtb200207036.aspx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1原理与目的

玲宋福(国家环保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化学品测试技术研究实验室北京100012)

2.2实验鱼的驯养

实验鱼用于试验之前,应在与实

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例如行为异常、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病变,直至死亡。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实验至少进行24h,最好以96h为一实验周期,在24

h、48h、72h和96

验用水质、温度和光照相同的水中驯养至少7d,以使鱼类适应实验室的生活环境,如水温、水质和光线等,且便于对实验鱼进行健康选择。

驯养期间,应每天换水、喂食1~2次,实验开始前

24

h停止喂食。密切检查鱼的健康状况,发现受伤、体

h时记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

hLC。。、

色异常、消瘦、离群游泳、行动呆滞和拒食等现象,应及时除去。驯养开始48h后记录死亡率,死亡率小于5%方可用于实验。

3实验条件

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半数致死浓度用24

48hLC50、72hLC5。和96h

LC50表示。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不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试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程度,也为制定水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2实验鱼的选择与驯养2.1实验鱼的选择

实验鱼可从正规的养殖场获得,

也可从水簇市场购买,或由实验室繁殖提供。实验鱼种可选择斑马鱼、金鱼、白链鱼和草鱼等。同一实验中所选择的实验鱼必须同批、同种、同龄,大小均匀,体质健壮,个体全长以1.o~6.ocm为宜,最大个体不可大于最小个体的50%。

1)实验容器实验容器一般用玻璃或其他化学惰性材质制成。容器体积可根据实验鱼的体重确定,通常以每升水中鱼的负荷小于等于1g为宜。一些小型鱼类幼鱼可选择500mL或、1

2)实验用水(稀释水)

ooo

mL烧杯为实验容器。

用来驯养和配制实验液的

水,必须是未受污染的清洁水。一般可采用天然河水、湖水或地下水,但需过滤以除去大的悬浮物质。也可用自来水代替,但必须进行人工曝气或放置3d以上脱氯。水的总硬度为10~250mg/L(以caC0s计),pH值为

6.o~8.5。

{!;f{%{‰{‰{场{场{‰{场趟5}如i出}出}出寄出f也i如f出}出彳出膂巡;.f趟矫巡矫趟绵出昂出吊出;币出昂出芥也寄出币出币出察出芥出i姑乖出i姑i姑乖出秘鹭希出希出乖出舔出i谌椿

性,有时会向酸性液方向移动,但很快缩回,即便进入酸性液中也会很快转移开。经过一段时间后,几乎所有水丝蚓都会转移到蔗糖液中,这说明水丝蚓有明显的主动适应环境能力。2.6注意事项

用聚球状态的水丝蚓也可以做以上

观察,但聚球状态水丝蚓移动速度较慢,经过几小时甚

至1d以后再观察,可以发现有部分个体逐渐向蔗糖液

2)取3个培养皿,编号为1,2,3;向3个培养皿中分别加入清水各3mL,在1号培养皿中滴加醋酸液1~2滴,在2号培养皿中滴加10%NaCo。溶液1~2滴,3号做对照。

3)取3个数目大约相同的聚球状的水丝蚓团,分别放入1~3号培养皿液体中。观察水丝蚓生活状态,列表做观察记录,可参考实验1表格。

4)重复以上两步骤,但1号和3号培养皿中的酸度和碱度逐渐递增,用pH试纸逐一测量变化液体的pH值,探究水丝蚓对环境变化耐性的最大范围,以水丝蚓死亡数目明显增加为限。3.5讨论与分析

1)实验发现,若清水pH值为6.5左右(偏酸),用该清水培养水丝蚓1~2d之后,培养液pH值趋于中性(pH为7.o左右),说明水丝蚓在适应环境同时还能影响环境。

2)实验还发现,水丝蚓对酸性环境较敏感,pH值低于5.5则明显不适应,死亡数目明显增加;对碱性环境耐受性较强,pH值在8.o~9.o范围内仍能够存活,随着碱性增加(pH值大于9.8),死亡数目明显增加。说明水丝蚓能适应的环境pH值约在6.o~9.o范围之

内。

(BF)

转移,但没有一条转移到酸性液中。但必须注意随时保持三处液体不要蒸发干水分,否则会因水干涸而死亡。3水丝蚓对环境酸碱性的适应和影响实验探究3.1实验目的探究水丝蚓最适宜生活环境,了解水丝蚓耐受环境变化能力的极限性。

3.2实验设计前思考水丝蚓生活于浅水污泥中,对环境适应性强,它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影响环境。但任何生物对环境的耐受能力是有限的,过酸或过碱环境下,水丝蚓会死亡,在怎样的酸碱范围内,水丝蚓能正常生活,可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3.3

材料和用具基本同实验I,另配10%NaC0。

溶液备用。3.4实验步骤

1)用pH试纸测试清水和培养了2~3d的水丝蚓生活环境中水的pH值。一52一

物学

万方数据 

生通报2002年第37卷第7期

3)实验水温实验期间应保持对鱼类生存适宜的

器中,取放要快。转移期间处理不当的鱼均应弃除,同一实验,所有实验用鱼应在30rain内加完。

5)实验期间不要对实验液强烈充气,溶液氧含量应>4mg/L;维持最适温度,温度变化幅度为±2℃;实验期间不投饵。

6)实验期间,至少在24

h、48h、72h、96

温度,一般冷水鱼宜保持在12~18℃水中,温水鱼宜保持在20~28℃水中。为使结果可靠,同一实验中温度波动的范围不超过±2℃。冬天可用恒温水浴来控制温度,夏天可用空调调节室温从而调节水温。

4)试液中溶解氧与pH值试液中溶解氧含量不得低于4mg/L。可用曝气充氧至饱和的稀释水配制试液,或定期更换新鲜试液,或降低实验负荷等方法来保持溶解氧含量。

pH值的适宜范围为6.o~8.5。如需调节pH值,可用1N或0.1N的HCI和NaOH来调节受试物贮备液的pH值。调节贮备液的pH时不能使受试物浓度明显改变,或发生化学反应或沉淀。

5)其他实验周期:至少2,1h,最好96h。实验负荷:≤1.0g鱼/L水。光照:自然光照。喂食:不喂。4实验步骤4.1储备液的配制

易溶于水的化学物质的贮备液,

直接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配制。

低水溶性物质的贮备液可以用适当的方法使它们溶解或乳化,如超声波、有机溶剂、乳化剂和分散剂等。这类溶剂在试液中的含量不应超过0.1mL/L,并应加设助溶剂对照,其溶剂含量应为实验组使用溶剂的最

高浓度。

h后检查

和记录每个容器中的死鱼数目(gl玻璃棒轻触鱼的尾部,没有反应即已死亡),并及时将死鱼从容器中取出,以免影响水质。在实验开始后的1.5

h、3h、6h、12h时

对实验鱼的中毒症状进行更仔细的观察和记录,如鱼体侧翻、游泳能力及呼吸功能减弱和色素沉积等。

7)每天至少测定1次各容器中的溶解氧、pH值和温度,实验开始和结束时测实验液中被测物质的浓度。

8)实验结束时,对照组的死亡率不得超过10%,如果每组鱼不到10尾,则对照组死亡不超过1尾。5结果表述与评价

5.1

用直线内插法估算LC。。直线内插法是计算

LC。。的1种简便方法。在半对数座标纸上,以对数轴表示实验溶液的浓度,算术座标表示实验动物的死亡百分数,给出与实验所得数据相应的各点。将死亡率50%上下的两点作一直线,再自所作直线与50%死亡线的交点作一垂直于纵轴的垂线,该垂线与纵轴的交点即为所求的半数致死浓度。5.2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分级

化学物质对鱼的急性

4.2预备实验1)预备实验用于确定正式实验浓度

的大致范围,了解实验溶液浓度的稳定性,以及实验过程中pH、溶解氧等变动情况。如果能从同系物毒性或文献资料估计被测试化学物质或工业废水的大致毒性,可直接进行正式实验。

2)可选择较大范围的浓度系列进行预实验,如

毒性LC。。值,数值越小,表明化学物质的毒性越大。依据LC;。值的大小,可以将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5级,如下表所示。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毒性分级标准

里望塑!!竺!竺型!!

毒性分级

三!

剧毒

!二!!!!!!:!竺!!!!!二!!!竺三!!!!!

高毒

中等毒性

低毒

微毒(无毒)

000,100,10,1,0.1,0

mg/L,每个浓度组放入5条鱼,

用静水式进行,不设平行组,实验持续24~96h,每Ft至少记录2次各容器内的死鱼数,并及时清除死鱼。求

出24h100%死亡浓度(24hLC,。。)和96h无死亡浓度

(96hLC。)。

5.3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中列出以下资料及数据:

1)实验鱼的种名、来源、体重、全长、健康和驯化状况。2)受试物质名称、来源、物化性质和保存方法。3)实验用水的来源、物化性质和实验前的处理等。4)实验溶液的浓度与配制方法、实验温度。5)实验条件,如容器形式、实液的体积与深度和受试生物数目及负荷率。6)实验开始后24性分级。

参考文献

1闫雷生.国家环保局化学品测试准则(1999).北京:化学

工业出版社,1990,189一196.

3)如果预实验结果不理想,无法确定正式实验所需浓度范围,应另选一浓度范围进行预实验。4.3正式实验

1)根据预实验得出的结果,在24

h、48h、72h、96

h时的LC。。值,及其毒

LC,。。和96hLC。之间(49括这两个浓度),以几何级数

间距或等对数间距,设置5~7个浓度组,浓度间隔系数应≤2.2。

2)每个实验浓度组应设两个平行,每一系列设1个空白对照组,如果使用了助溶剂,还应设置1个溶剂对照组,其有机溶剂含量应与实验溶液中有机溶剂的最高浓度相当。

3)每一浓度组和对照组至少使用7尾鱼。

4)将实验溶液调节至与实验鱼种相适宜的温度后,用软抄网从驯养鱼群中随机捞取鱼放入各实验容2002年第37卷第7期万方数据 

生物

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3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517—531.

3周永欣,章宗涉.水生生物毒性试验方法.北京:农业出版

社,1989,75—106.

GB/T13267—1991,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

(BF)

学通报一53—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卢玲, 宋福

国家环保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化学品测试技术研究实验室,北京,100012生物学通报

BULLETIN OF BIOLOGY2002,37(7)16次

参考文献(4条)

1.GB/T13267-1991.水质 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2.周永欣;章宗涉 水生生物毒性试验方法 19893.国家环保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3版) 19984.闫雷生 国家环保局化学品测试准则(1999) 1990

本文读者也读过(2条)

1. 贺诗水.HE Shi-shui 铜离子对锦鲤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评价[期刊论文]-贵州农业科学2010,38(2)2. 乔德亮.凌去非.殷建国.李岩平.蔡晓琴.何智杰 4种常用水产药物对丁(鱼岁)鱼种的急性毒性实验[期刊论文]-水利渔业2005,25(4)

引证文献(16条)

1.贺诗水 铜离子对锦鲤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评价[期刊论文]-贵州农业科学 2010(2)2.谭苹.肖少玉 空心莲子草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0(8)3.贺诗水.王洪凯 锌离子对锦鲤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评价[期刊论文]-广东农业科学 2010(7)

4.牟洪民.唐黎.王吉桥.姚俊杰.安苗.陈玉珍 4种常用渔药对鲢鱼种的急性毒性试验[期刊论文]-淡水渔业 2010(5)5.万全.张家男 3种渔药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0(32)

6.赵玉琴.李丽娜.李建华 常见拟除虫菊酯和有机磷农药对鱼类的急性及其联合毒性研究[期刊论文]-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8(11)

7.黄晓容.钟成华.邓春光 苯胺·二甲苯和硝基苯对白鲢的急性毒性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8(25)8.李莉.朱庆红.石灵.乔志刚 几种常用药物对鲇鱼苗的急性毒性试验[期刊论文]-河南农业科学 2008(6)9.姚静.周定刚.艾晓辉.袁科平.徐进 吡喹酮不同给药方式对鲫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研究[期刊论文]-淡水渔业2008(1)

10.张庆.郭兴焱.李明会.周伟 农药乐果对昭觉林蛙蝌蚪的急性毒性研究[期刊论文]-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7(5)11.覃国森.周维官.周维海.覃壬.丘毅 3种常用药物对菲牛蛭的急性毒性试验[期刊论文]-水利渔业 2007(5)12.唐明虎.付立霞.魏文志 六种常用水产药物对花(鱼骨)的急性毒性试验[期刊论文]-水产养殖 2007(4)13.仇金.张跃军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及其均聚物对锦鲤的急性毒性研究[期刊论文]-精细化工 2007(4)14.邓铁柱 乙草胺、丁草胺与重金属对发光菌及斑马鱼胚胎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15.姜蕾.郑曙明 五倍子对3种致病菌的体外抑菌和急性毒性试验[期刊论文]-水利渔业 2005(6)

16.乔德亮.凌去非.殷建国.李岩平.蔡晓琴.何智杰 4种常用水产药物对丁(鱼岁)鱼种的急性毒性实验[期刊论文]-水利渔业 2005(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wxtb200207036.aspx


相关内容

  • 食品毒理学实验讲义
  • 实验一 毒物损害的形态表现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本实验,掌握毒物的形态损害作用: 2. 学会毒物形态损害的表现及如何记录相关实验现象. 二.实验原理 有关重金属铜.锌.铬.镉对鱼类的急性毒性研究国内已有许多报道,鱼类早期发育是整个生活史中对各种污染物最为敏感的阶段, 用以作为急性毒性试验具有快速 ...

  • 水质生物毒性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24卷第1期2007年1月 河北工业科技 H ebei Jour nal of Industr 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24, No. 1Jan. 2007 文章编号:100821534(2007) 0120058205 水质生物毒性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王晓辉 ...

  • 水体硝基苯对日本青鳉和稀有鮈鲫的亚急性毒理学效应
  • 中国科学 B 辑: 化学 <中国科学>杂志社2007年 第37卷 第2期: 197~206 http://www.scichina.com SCIENCE IN CHINA PRESS 水体硝基苯对日本青鳉和稀有鮈鲫的亚急性 毒理学效应 周群芳 傅建捷 孟海珍 朱学艳 江桂斌* ①②② ...

  • 关于微囊藻毒素的调查与分析
  • 关于微囊藻毒素的调查与分析 --食品安全与卫生论文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需要依靠食物来提供能量继续生存下去,甚至于世界上所有生命都需要食物,而且每一刻都在某个地方存在进食的现象,俗话也说"民以食为天".所以,食物,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中都是尤为重要的,自然而然的,食品安全与卫生检测就 ...

  • 孔雀石绿危险评估报告
  • 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危险评估报告 孔雀石绿是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可用于鱼类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和其他疾病的治疗,因此早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地在水产养殖中已广泛使用孔雀石绿,食品工业界亦有不少人视之为有效的抗真菌剂.但后来研究发现孔雀石绿中的化学功能团三苯甲烷可致癌,很多国家已经禁用,我国也出台相 ...

  • 浅谈水产动物中的重金属污染(1)
  • <河北渔业>2011年第7期(总第211期) ★专论与综述 doi :10. 3969/j . issn . 1004-6755. 2011. 07. 019 浅谈水产动物中的重金属污染 刘 丽1, 2, 邓时铭1, 2, 黄向荣1, 2, 曾春芳1, 2, 李小玲1, 2, 余红心3* ...

  • 杀软体动物剂
  • 第七章杀软体动物剂 杀软体动物剂(molluscicidelliid)是指用于防治危害农.林.)是指用于防治危害农林渔业等有害软体生物的农药.危害农作物的软体动物隶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主要指蜗牛(俗称水牛儿旱螺蛳)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主要指蜗牛(俗称水牛儿.旱螺蛳).蛞蝓(俗称鼻涕虫.蜒蚰).田螺( ...

  • 环境对鱼类生理活动影响的研究进展
  • 环境因素对鱼类生理活动的研究综述 [摘要]环境因素不仅会引起鱼类形态结构的改变还使其生理状态发生变化,对鱼类的各种生命活动具有重要影响,这些变化和影响将造成鱼体的组织和器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达到某种程度将直接导致死亡.本文从环境因素.适应的类型及其对鱼类呼吸.摄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鱼类生 ...

  • 毒理学教学大纲
  •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动物源食品毒理学 学时:64_课程所属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 一.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食品类专业的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它为后期食品卫生检验学.食品营养学.食品贮存与加工.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绿色食品加工等学科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