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同性恋撒播一束光
师瑞阳 00831043
“Sometimes I think that I know what love’s all about, and when I see the light, I know I will be all right.”随着Nell的轻声吟唱,影片中那些恐惧、愤怒、抗争„„渐渐消退,荧幕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追逐嬉戏,他们的笑容如此纯真灿烂。这首片尾曲,就像是安迪的细语倾诉,道出了影片给我最深的感受:费城故事,是一束光的故事。这是一束宽容的光,把那些被排除在社会主流之外的人群笼在光中,让他们不再恐惧,不再孤单。
《费城故事》是汤姆·汉克斯1993年的作品,正是凭借这部影片,他第一次获得奥斯卡影帝的殊荣。手握小金人,他用激动的语气讲述了自己生命中两个最重要的男人,他的戏剧课老师,还有他的另一名学生——他们是两个非常优秀的同性恋美国人。汉克斯的那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天堂的街道上太拥挤了,有太多的天使,他们最终安息在最慈悲的造物者的温暖的拥抱中,这是个可以愈合创伤的拥抱,它消退了他们的高烧,把他们的皮肤擦干净,让他们的眼睛能够看到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众生平等,每一个人都是造物者的光荣。”影片最后,作为同性恋者、艾滋病患者,安迪赢得了诉讼,同时赢得了理解、宽容和尊严。
然而现实并不像电影那样超然,一个勇敢的先驱者后面并没有前仆后继的
继承者,一次微弱的星星之火并没有铺撒下宽容的光芒。即使在17年后,同性恋者仍然没有获得理解和宽容,仍然没有赢得尊严。人类有两种最原初的恐惧,一种是对未知的恐惧,一种是对异己的恐惧。人们对同性恋的恐惧和由此产生的憎恶、歧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同性恋和同性恋者的无知。《费城故事》大胆地在美国好莱坞的大屏幕上表现“同性恋”这个词语,而它的获奖无疑促使人们对同性恋投以更多的关注。关注才能了解,了解才能去除无知,才有可能去理解,去宽容,去尊重。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同性恋的记载。卫灵公与弥子瑕的“分桃之爱”,
龙阳君与魏王的“龙阳之好”,汉哀帝与董贤的“断袖”都是流传极广的同性恋故事,清代纪昀的《阅微堂笔记》也有关于同性恋的事例。中国古代的同性恋是在一个相对温和的环境中发展的,到了明清时期,可以说是男风泛滥了。1可见,同性恋并不是特定历史时期或者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它的存在是有其合理性基础的。
但是,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却随着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发生着变
化。中国古代的同性恋(尤其是男同性恋)在某种程度上是为社会所认可的,甚至不乏诗歌、文章对同性恋加以吟诵。2但近代中国,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对同性恋的极端反对也作为一种“先进”的西方思想被引入中国,中国传统上对同性恋的温和态度逐渐改变。人们往往把同性恋和同性恋者同“生理疾病”“心理变态”“道德败坏”“艾滋病”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同性恋者由此遭到社会大众的憎恶和歧视。同性恋最为一种现象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何以对它的评价会如此不同?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解释。抛开对于原因的追寻,我们至少可以肯定一点:当前公众对同性恋和同性恋者的消极态度并不是自然生成、始终不变的,它是可以被改变的。
改变的基础还是关注和了解。《费城故事》让人们了解到一个同性恋者是
怎样的,一段同性恋情是怎样的。
首先,一个同性恋者同异性恋者一样,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他不是心理
变态者,也不是道德败坏者。并不是说同性恋者中没有道德败坏的人,而是说二者没有必然联系,谁又能说异性恋者就一定道德高尚呢?除性取向外,同性恋者同异性恋者没有本质的不同。他们有基本的生活需要,他们有积极的精神追求,他们也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就像影片中的安迪,这个才华卓绝的年轻律师。
1参考自刘临达,鲁龙光著:《中国同性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1到第20页。 同上 2
许多学者都倾向于认为同性恋者可以分为3类。第一种是真性同性恋,也
就是真正的同性恋,他们只对同性有明确的固执的好感,对异性没有兴趣,这类同性恋是同性恋群体的中坚;第二种同性恋是兼性同性恋,相当于可变性同性恋;第三种是假性同性恋,主要指境遇性同性恋或偶然性同性恋,就是说这
种同性爱恋同特定的环境是联系在一起的,当环境条件改变或其性心理成熟后,同性恋行为就会自然终止,转为异性恋。3
影片中的安迪应该属于第一种类型的同性恋,他与麦高维持了多年的爱恋
关系。他生长在费城一个正常的家庭,同异性恋者一样,他有兄弟姐妹,家庭关系和谐。他才华横溢并且工作勤奋,年级轻轻就已经是高级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深受老板器重。他关心同事,爱护下属,赢得大家的尊重。他是一个正常的费城人,甚至,他做得比一般的费城人出色。“I have got my friends in the world, I got my friends when we were boys and girls„”
那么,同性恋的成因是什么呢?“同性恋是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共同
作用。”4西方对同性恋的遗传学研究已有多年历史,虽然没有确凿成果,但许多研究都揭示出同性恋产生在遗传上的物质基础。但同性恋的形成受到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影响程度更大。我国同性恋的形成与以下环境和教育因素有关:1、反性别抚养,也就是在对孩子的抚养过程中采取与其生理性别相反的抚养态度和方法。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性别不满意,就人为改变他们的社会性别特征,“男孩当女孩养,女孩当男孩养”,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反性别抚养严重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性别认同,造成他们对自己性别认同的混乱甚至否认。2、反性角色教育,就是对孩子的行为给予相反性别的角色要求。社会学系理论特别强调“榜样”的作用,如果孩子生活在异性角色占统治地位的家庭,家庭中的同性角色出于被控制或者屈辱的地位,孩子就会缺乏同性学习的榜样,深感对同性角色的期望和现实的矛盾,使得他们的同性学习严重受挫。另一种情况是,当孩子在进行性别学习时,与生理性别相符的行为受到反向评价和干预,与生理行为相反的行为反而受到正向评价和支持,这种反性角色教育无形中就会使
3参考自刘达临,鲁龙光著:《中国同性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47到第49页。 引自刘达临,鲁龙光著:《中国同性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244页。 4
孩子的行为在向相反角色的学习中越走越远。3、家庭影响的不完整,也就是不完整的家庭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使他们发展出同性恋的倾向。如果孩子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或者父母一方长期不在家中,孩子就得不到相对均衡的双性别影响。家庭中缺乏同性,孩子就看不到自身性别的优势,缺少自身性角色的规范;家庭中缺乏异性,孩子就会对自身与异性的区别缺乏了解,不能确立异性偶像崇拜。这两种情况都容易造成儿童性别认同的错误。父母感情不和,或者父爱、母爱不均衡也会对孩子的性别认同产生负面影响。4、早期教育和早期性教育的失败。前面的集中情况其实都是早期教育和性教育的失误的表现。5、早年创伤和性体验不良,来自异性的性体验受挫形成排斥异性的潜意识,干扰到后期同异性的正常交往。5
当前国内对同性恋的研究仍然很少,普通公众对同性恋的认识也很有限,
同性恋者承受着来自社会的巨大压力。我们需要关注同性恋群体,去了解他们,为他们带去宽容和理解的光。最基本的理解,我认为,可以引用崔子恩的那句话——同性恋,同性是定语,主体是“恋”。恋,就是爱人的能力和权力,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我们应该给予同性恋这种最基本的认识,我们会让他们知道“I am not to blame, I won’t be ashamed of love. ”
参考书目:
刘达临,鲁龙光著:《中国同性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5 参考自刘达临,鲁龙光著:《中国同性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到第244页。
为同性恋撒播一束光
师瑞阳 00831043
“Sometimes I think that I know what love’s all about, and when I see the light, I know I will be all right.”随着Nell的轻声吟唱,影片中那些恐惧、愤怒、抗争„„渐渐消退,荧幕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追逐嬉戏,他们的笑容如此纯真灿烂。这首片尾曲,就像是安迪的细语倾诉,道出了影片给我最深的感受:费城故事,是一束光的故事。这是一束宽容的光,把那些被排除在社会主流之外的人群笼在光中,让他们不再恐惧,不再孤单。
《费城故事》是汤姆·汉克斯1993年的作品,正是凭借这部影片,他第一次获得奥斯卡影帝的殊荣。手握小金人,他用激动的语气讲述了自己生命中两个最重要的男人,他的戏剧课老师,还有他的另一名学生——他们是两个非常优秀的同性恋美国人。汉克斯的那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天堂的街道上太拥挤了,有太多的天使,他们最终安息在最慈悲的造物者的温暖的拥抱中,这是个可以愈合创伤的拥抱,它消退了他们的高烧,把他们的皮肤擦干净,让他们的眼睛能够看到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众生平等,每一个人都是造物者的光荣。”影片最后,作为同性恋者、艾滋病患者,安迪赢得了诉讼,同时赢得了理解、宽容和尊严。
然而现实并不像电影那样超然,一个勇敢的先驱者后面并没有前仆后继的
继承者,一次微弱的星星之火并没有铺撒下宽容的光芒。即使在17年后,同性恋者仍然没有获得理解和宽容,仍然没有赢得尊严。人类有两种最原初的恐惧,一种是对未知的恐惧,一种是对异己的恐惧。人们对同性恋的恐惧和由此产生的憎恶、歧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同性恋和同性恋者的无知。《费城故事》大胆地在美国好莱坞的大屏幕上表现“同性恋”这个词语,而它的获奖无疑促使人们对同性恋投以更多的关注。关注才能了解,了解才能去除无知,才有可能去理解,去宽容,去尊重。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同性恋的记载。卫灵公与弥子瑕的“分桃之爱”,
龙阳君与魏王的“龙阳之好”,汉哀帝与董贤的“断袖”都是流传极广的同性恋故事,清代纪昀的《阅微堂笔记》也有关于同性恋的事例。中国古代的同性恋是在一个相对温和的环境中发展的,到了明清时期,可以说是男风泛滥了。1可见,同性恋并不是特定历史时期或者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它的存在是有其合理性基础的。
但是,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却随着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发生着变
化。中国古代的同性恋(尤其是男同性恋)在某种程度上是为社会所认可的,甚至不乏诗歌、文章对同性恋加以吟诵。2但近代中国,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对同性恋的极端反对也作为一种“先进”的西方思想被引入中国,中国传统上对同性恋的温和态度逐渐改变。人们往往把同性恋和同性恋者同“生理疾病”“心理变态”“道德败坏”“艾滋病”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同性恋者由此遭到社会大众的憎恶和歧视。同性恋最为一种现象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何以对它的评价会如此不同?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解释。抛开对于原因的追寻,我们至少可以肯定一点:当前公众对同性恋和同性恋者的消极态度并不是自然生成、始终不变的,它是可以被改变的。
改变的基础还是关注和了解。《费城故事》让人们了解到一个同性恋者是
怎样的,一段同性恋情是怎样的。
首先,一个同性恋者同异性恋者一样,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他不是心理
变态者,也不是道德败坏者。并不是说同性恋者中没有道德败坏的人,而是说二者没有必然联系,谁又能说异性恋者就一定道德高尚呢?除性取向外,同性恋者同异性恋者没有本质的不同。他们有基本的生活需要,他们有积极的精神追求,他们也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就像影片中的安迪,这个才华卓绝的年轻律师。
1参考自刘临达,鲁龙光著:《中国同性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1到第20页。 同上 2
许多学者都倾向于认为同性恋者可以分为3类。第一种是真性同性恋,也
就是真正的同性恋,他们只对同性有明确的固执的好感,对异性没有兴趣,这类同性恋是同性恋群体的中坚;第二种同性恋是兼性同性恋,相当于可变性同性恋;第三种是假性同性恋,主要指境遇性同性恋或偶然性同性恋,就是说这
种同性爱恋同特定的环境是联系在一起的,当环境条件改变或其性心理成熟后,同性恋行为就会自然终止,转为异性恋。3
影片中的安迪应该属于第一种类型的同性恋,他与麦高维持了多年的爱恋
关系。他生长在费城一个正常的家庭,同异性恋者一样,他有兄弟姐妹,家庭关系和谐。他才华横溢并且工作勤奋,年级轻轻就已经是高级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深受老板器重。他关心同事,爱护下属,赢得大家的尊重。他是一个正常的费城人,甚至,他做得比一般的费城人出色。“I have got my friends in the world, I got my friends when we were boys and girls„”
那么,同性恋的成因是什么呢?“同性恋是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共同
作用。”4西方对同性恋的遗传学研究已有多年历史,虽然没有确凿成果,但许多研究都揭示出同性恋产生在遗传上的物质基础。但同性恋的形成受到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影响程度更大。我国同性恋的形成与以下环境和教育因素有关:1、反性别抚养,也就是在对孩子的抚养过程中采取与其生理性别相反的抚养态度和方法。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性别不满意,就人为改变他们的社会性别特征,“男孩当女孩养,女孩当男孩养”,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反性别抚养严重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性别认同,造成他们对自己性别认同的混乱甚至否认。2、反性角色教育,就是对孩子的行为给予相反性别的角色要求。社会学系理论特别强调“榜样”的作用,如果孩子生活在异性角色占统治地位的家庭,家庭中的同性角色出于被控制或者屈辱的地位,孩子就会缺乏同性学习的榜样,深感对同性角色的期望和现实的矛盾,使得他们的同性学习严重受挫。另一种情况是,当孩子在进行性别学习时,与生理性别相符的行为受到反向评价和干预,与生理行为相反的行为反而受到正向评价和支持,这种反性角色教育无形中就会使
3参考自刘达临,鲁龙光著:《中国同性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47到第49页。 引自刘达临,鲁龙光著:《中国同性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244页。 4
孩子的行为在向相反角色的学习中越走越远。3、家庭影响的不完整,也就是不完整的家庭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使他们发展出同性恋的倾向。如果孩子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或者父母一方长期不在家中,孩子就得不到相对均衡的双性别影响。家庭中缺乏同性,孩子就看不到自身性别的优势,缺少自身性角色的规范;家庭中缺乏异性,孩子就会对自身与异性的区别缺乏了解,不能确立异性偶像崇拜。这两种情况都容易造成儿童性别认同的错误。父母感情不和,或者父爱、母爱不均衡也会对孩子的性别认同产生负面影响。4、早期教育和早期性教育的失败。前面的集中情况其实都是早期教育和性教育的失误的表现。5、早年创伤和性体验不良,来自异性的性体验受挫形成排斥异性的潜意识,干扰到后期同异性的正常交往。5
当前国内对同性恋的研究仍然很少,普通公众对同性恋的认识也很有限,
同性恋者承受着来自社会的巨大压力。我们需要关注同性恋群体,去了解他们,为他们带去宽容和理解的光。最基本的理解,我认为,可以引用崔子恩的那句话——同性恋,同性是定语,主体是“恋”。恋,就是爱人的能力和权力,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我们应该给予同性恋这种最基本的认识,我们会让他们知道“I am not to blame, I won’t be ashamed of love. ”
参考书目:
刘达临,鲁龙光著:《中国同性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5 参考自刘达临,鲁龙光著:《中国同性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到第2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