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以"."与"作介词和连词的区别

文言虚词“以”、“与”作介词和连词的区别

高考文言文选择题中的虚词题,即“意义和用法”异同题,学生比较容易出问题,尤其是特定语境下的“以”“与”,作介词还是连词,是学习中的难点。

首先,“以”这里讨论意义为“因为”的“以”。。

看下面句中的词语:

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根据句意,三句中的“以”都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均可译为“因为” “由于”,即两词“意义”相同。但,“一璧之故”中心词“故”,是名词性短语,所以从句法上来说,“以一璧之故”构成介宾短语,共同修饰句中动词“逆”,这里的“以”用作介词。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则是主谓结构,“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介词后只能带名词或代词,不能带主谓短语,而且“晋侯秦伯围郑”已经构成单句形式,所以这里只能是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分句,相当于关联词语“因为”。所以两句话中的“以”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怒”是动词,前面是不用介词的,所以这里的“以”也是连词。

总之,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看它后面是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还是其他短语或分句。

再看几个句子:

4、不赂者以赂者丧。

5、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6、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9、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以上几句中“赂者”“一璧之故”“物”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是”“己”都是代词,与“以”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分别修饰

“丧”“欺”“喜”“记”“悲”,这几处的“以”均用作介词;“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公子贤,(公子)多客”,都是主谓短语,均构成分句,所以这两句中的“以”用作连词。

其次,“与”,这里讨论意义为“和、同”的“与”。

看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3、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4、与其妾讪其良人。

根据句意,几个“与”都翻译成“和”“同”,但用法却不同。“彼与彼”紧相连接,不能拆分,代词并列,可以互换位置,在句中共同作主语,这里的“与”用作连词。“吾与之”却不能前后互换,因为从上下文看,是说“吾”要采取的做法,而不是大家;且前后可以拆分,在“与之”前加“必”,成为“吾必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所以句中“与之”构成介宾短语,作“知”的谓语,“与”用

作介词。3、4两句“与之”“与其妾”构成介宾短语,分别作“争”“讪”的谓语,这里的“与”都作介词,因为前面的成分可以省略,所以第4句“与”出现在了句子开头,而并列短语任何一部分都应同时出现,则连词“与”不能出现在句子开头。

总之,“与”是连词还是介词,一看前后是否并列关系,能否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且在句中作同一句子成分;二看“与”前面是否出现或可否加入状语等其他成分;三看介词“与”是否出现在句子开头。

再看几个句中加点词语: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7、执其手而与之谋

8、君安与项伯有故?

9、与风水相吞吐。

第5、6两句中,“他盗之出入”和“非常”“稻”和“脂”能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二者之间不能加入其它成分,“与”均为连词。第7、8句“与”前有“执其手而”“安”,为介词。第9句“与”出现在句子开头,没有其他与之并列的成分,“与”用作介词。

另外,“与”作介词时,后面必是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之”“项伯”“风水”无一例外。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介词或名词已经省略的情况除外。例如:

10、相如闻,不肯与会。

这是省略句,和“与”连接的不是后面的“会”,而是省略了的“之”,即廉颇,所以判断时省略句要补充成分再辨析。“以”同理。

文言虚词“与”的连词和介词用法如何区分

一、 连词 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可译为“和”,或仍

作“与”。 例: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二、介词 表

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时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例:今少

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如今您竟然教导我推举

贤士,难道不是与我的内心想法相冲突吗?)

就拿上面两个例子来说吧。连词:“齐”表示齐国,“楚”是楚国,2

个都是名词,把与放中间表示“和”介词:施动者是“司马迁”,动作行为是“冲突”,而对象是“内心的想法”。

简单来说,就是在动词和宾语之间的“与”表示“和”你要是看到一

个翻译成“和”的句子,要看“和”左右2边是什么词性!如果是2个名词或者词组,那么就是连词如果是一动一名,那么就是介词

文言虚词“以”、“与”作介词和连词的区别

高考文言文选择题中的虚词题,即“意义和用法”异同题,学生比较容易出问题,尤其是特定语境下的“以”“与”,作介词还是连词,是学习中的难点。

首先,“以”这里讨论意义为“因为”的“以”。。

看下面句中的词语:

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根据句意,三句中的“以”都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均可译为“因为” “由于”,即两词“意义”相同。但,“一璧之故”中心词“故”,是名词性短语,所以从句法上来说,“以一璧之故”构成介宾短语,共同修饰句中动词“逆”,这里的“以”用作介词。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则是主谓结构,“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介词后只能带名词或代词,不能带主谓短语,而且“晋侯秦伯围郑”已经构成单句形式,所以这里只能是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分句,相当于关联词语“因为”。所以两句话中的“以”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怒”是动词,前面是不用介词的,所以这里的“以”也是连词。

总之,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看它后面是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还是其他短语或分句。

再看几个句子:

4、不赂者以赂者丧。

5、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6、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9、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以上几句中“赂者”“一璧之故”“物”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是”“己”都是代词,与“以”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分别修饰

“丧”“欺”“喜”“记”“悲”,这几处的“以”均用作介词;“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公子贤,(公子)多客”,都是主谓短语,均构成分句,所以这两句中的“以”用作连词。

其次,“与”,这里讨论意义为“和、同”的“与”。

看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3、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4、与其妾讪其良人。

根据句意,几个“与”都翻译成“和”“同”,但用法却不同。“彼与彼”紧相连接,不能拆分,代词并列,可以互换位置,在句中共同作主语,这里的“与”用作连词。“吾与之”却不能前后互换,因为从上下文看,是说“吾”要采取的做法,而不是大家;且前后可以拆分,在“与之”前加“必”,成为“吾必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所以句中“与之”构成介宾短语,作“知”的谓语,“与”用

作介词。3、4两句“与之”“与其妾”构成介宾短语,分别作“争”“讪”的谓语,这里的“与”都作介词,因为前面的成分可以省略,所以第4句“与”出现在了句子开头,而并列短语任何一部分都应同时出现,则连词“与”不能出现在句子开头。

总之,“与”是连词还是介词,一看前后是否并列关系,能否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且在句中作同一句子成分;二看“与”前面是否出现或可否加入状语等其他成分;三看介词“与”是否出现在句子开头。

再看几个句中加点词语: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7、执其手而与之谋

8、君安与项伯有故?

9、与风水相吞吐。

第5、6两句中,“他盗之出入”和“非常”“稻”和“脂”能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二者之间不能加入其它成分,“与”均为连词。第7、8句“与”前有“执其手而”“安”,为介词。第9句“与”出现在句子开头,没有其他与之并列的成分,“与”用作介词。

另外,“与”作介词时,后面必是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之”“项伯”“风水”无一例外。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介词或名词已经省略的情况除外。例如:

10、相如闻,不肯与会。

这是省略句,和“与”连接的不是后面的“会”,而是省略了的“之”,即廉颇,所以判断时省略句要补充成分再辨析。“以”同理。

文言虚词“与”的连词和介词用法如何区分

一、 连词 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可译为“和”,或仍

作“与”。 例: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二、介词 表

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时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例:今少

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如今您竟然教导我推举

贤士,难道不是与我的内心想法相冲突吗?)

就拿上面两个例子来说吧。连词:“齐”表示齐国,“楚”是楚国,2

个都是名词,把与放中间表示“和”介词:施动者是“司马迁”,动作行为是“冲突”,而对象是“内心的想法”。

简单来说,就是在动词和宾语之间的“与”表示“和”你要是看到一

个翻译成“和”的句子,要看“和”左右2边是什么词性!如果是2个名词或者词组,那么就是连词如果是一动一名,那么就是介词


相关内容

  • 第五课 滕王阁序
  • 第五课 滕王阁序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命题规律 (1)"而""乃""其""为""以""于""之"等词是考查重点. (2)选项中用来比较的文言虚词 ...

  • 3专题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主备教师:蔡 丽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核心是考纲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理解它关键就是要能够判断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不同语境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学生已经学过很多文言虚词,本节课的内容就 ...

  • 2011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突破: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
  • (2011-02-17 14:11:42) 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 古文加油站 第二节 文言虚词 解释下面文段中的12个"其"字. 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谓于犬曰 ...

  • 文言虚词词义的推敲
  • 文言虚词复习专题 平江二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的 1. 感知高考 2.了解文言虚词的特点 3.理解并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考点解读, 识记<名师导学>考点知识 第二课时 感知高考,完成练习,推断方法归纳 第三~六课时 <名师导学>&qu ...

  • 初中文言文之虚词的用法
  • 文言文之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点: 1. 了解<考试说明>中列出的18个常见虚词及课本中系统介绍的其它虚词的用法. 2. 了解虚实多类的现象. 3. 了解虚词的一词多用现象. 4. 了解虚词的同类异词现象. 5. 区别句末虚词的用法. 6. 了解关联虚词的用法. 教学内容: 一. 文言词语的 ...

  • 补习学校如何招生?
  •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1.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 知识范围:课标建议的60个背诵篇目:文学常识以中国古代作家为主及60个背诵篇目名称.作家及朝代. 默写时要注意: (1)今年高考是四选三选默, 选择最有把握的几句来填写, 千万不要多默. (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 严禁 ...

  •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 ...

  •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现代汉语语法中的"介词"
  •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现代汉语语法中的"介词" 在中学语文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之中,往往会遇见有关"介词"的种种困难.教师无奈,学者困惑.无论是传统语法,例如<暂拟教学语法系统>.还是现行最新的<中学现代汉语教学语法系统>都保留了"介词 ...

  •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 文虚词用法推断 教学目的:1.明确把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性. 2.掌握文言虚词使用的一般规律,掌握辨析文言虚词的一般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应试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规律和辨析的方法,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