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为的美好教育

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姓名:吴必成

学号:2012120316

我所认为的美好教育

我认为最美好的教育要从一本书说起。因为此书引发我思考到了当前教育的一个比较大的弊病。

这本书是关于数学领域的,书名是《复分析可视化方法》,作者是美国人尼达姆,这个人非常优秀,单单看第一章节,我就完全折服于作者无与伦比的表达能力与超强的想象力。此书娓娓道来,把复变函数的知识讲解得一清二楚,同时又眼光独到。这两点是我从国内教材上远远无法获取,而又迫切渴望获得的。国内的很多教材枯燥乏味,十分注重所谓“严谨的逻辑推理”,其实只是坐进观天式的严谨,忽视了对知识本质的直观掌握。而事实上有些教材连基本的逻辑严谨都达不到。

为何国内的教材写得如此之差呢?因为国内的作者普遍太“自我”。如何自我呢?但凡作者自己以为不重要的,或者应该被某些特殊原因省略的内容,一概不做充分的交代,作者只写自认为对读者“有用”的东西。一本书往往你要读结束了,才能把书里面隐去的必要过程挖掘出来,才能把这本书的来龙去脉搞得一清二楚。一般情况往往是读者带着始终不解的疑惑读到最后,能不能解决还要看读者的造化。当然这还是有水平的读者,没水平的,连个问题都没有,甚至半途而废。

在此我不是想要喷作者,但是我还是要说:你写本书为的什么?你以为每一个读者都能高明到把你自以为应该略去的内容猜得一清二楚?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有水平的人交流,可是交流的时候你别太功利啊,必要的补充说明还是要写的,写也不能乱写,要讲技巧的。而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这离一本好书的差距依然遥远。

回到现在的教育问题。当下的教育问题是什么?这我无法一句话说清楚,但是有一个方面我可以说清楚,那就是教育者大多非常的“自我”。

作为教育者,老师您一定会问:凭什么不说是你们学生自我呢?那我帮您问了这个问题。学生要说这是非常好的问题,“自我”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和客观一样,但是在我们现在讨论的教育环境中,去说学生自我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学生作为一个既定群体,我们抱怨学生“自我”就是在浪费时间,即使假设我们肯定了学生自我这个命题,然后呢?我们能够要求全世界的学生变得不自我吗?他们会愿意改吗?又改变得了吗?很显然我们是无法改变这个巨大群体的,但是相比之下,教师这个群体我们能够做出的改变就大得多了。首先,教师群体是筛选出来的,我们有选择权,这个选择权会优化教师队伍。其次,教师思想也更为成熟,不会像年轻的学生那样“自以为是”。所以,只能让老师屈尊承受这个“自我”的骂名。其实国内很多作者的“自我”也是屈尊承受的,他们应该不会比大部分读者“自以为是”。但是我们不得不说他们“自我”,因为书是他们写的,我们只能要求他们做出改变来适应许多片面的读者。否者,去责怪读者“自我”是无济于事的。

那教育者又有哪些“自我”的表现呢?

最主要的是忽视学生的差异,强加自己的意愿在学生身上。如果老师您觉得自己不是这种人,那么恭喜您,至少您自认为自己做得不错。事实上我认为老师您做得确实不错,至少我认为是这样。

那么学生有哪些差异呢?我想利用荣格的人格理论作为工具大体说一说学生的多样性。在发展了的荣格的人格理论中,人格可以分为16个大类。这16个大类是按照4个维度来进行区分的。每个维度两种偏好,一共是2的4次方,也就是16种人格。那么是按照哪四个维度作为人格的划分依据呢?它们分别是:心理能量的倾向(内向和外向)、搜集信息的方式(直觉和感觉)、处理信息的方式(理性和感性)、功能顺序(判断和感知)。这些人格功能的搭配构成了全人类形形色色的人格特点。要理解好每一种人格类型都是不容易的。不同的人格其价值导向不同,自然不可同一而论。

我就只拿理性与感性这个维度来说一说吧。为何会有人理性有人感性呢?我要“自以为是”地解释一下:其实人一直都是理性的,事实上人很难做出非理性判断。何为非理性判断?像1+1=3这就是非理性判断,人要想做出这种非理性判断确实很难,那为何有人会做出所谓的“感性”的非理性行为呢?其实如果我们把一个人的行为分解到每一个环节,那么他做出的行为判断必然是根据其自身的价值依据做出的。只不过感性者把“人和情”作为逻辑优先的判断依据,理性者把“物和理”作为逻辑优先的判断依据。有一项调查可以证明我的观点,那就是人的智商IQ与人是感性还是理性无关,因为按照我上面的解释,感性者与理性者都在做逻辑判断,他们的逻辑思维都得到了锻炼,只不过判断使用的前提条件不同。

这样一来我们大致可以初步了解到学生为何行为作风如此不同了,价值观的差异是很大的因素。于是教育者在教育学生时就要当心了,你的任何言行都将受到学生的审判。稍不留神,你就惹恼了某个“激进分子”。或许有时候学生还很幼稚不会审判,那么教育者也不应该轻易地进行“价值观强制输出”。因为你的言论可能和某些学生的人格类型是抵触的,学生在不自觉中会陷入自我矛盾的境地,却无法找到问题的源头。其实问题的源头就出在价值观输出者身上。当然学生周围的一切人都有嫌疑,但是我想老师还是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为人师表,要慎言慎行。有些稍稍有些思想却又非常“自以为是”的老师喜欢给学生进行相当强度的价值观强制输出,我以为这是非常不合适的。那仅仅只代表老师个人的价值观,不是某个学生的,更不是每个学生的。好为人师往往会适得其反。就像电脑系统一样,Apple公司的电脑Mac最适合的是Apple自己研发的操作系统OSX,而不是Microsoft的Windows,同理PC最适合的系统是Windows而不是OSX。电脑不装系统还不会损伤电脑,可要是装了不恰当的系统时间长了是会损伤硬件的。所以某种意义上说自以为是比无知更可怕。

相比之下,西方的教育理念就比较“客观”了,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展自己,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的自定义操作系统,而不是统一安装标配版。

以上只是就老师这个“小”的教育者而言,就学校这个“大”的教育者而言,“自我”带来的影响就更可怕了。学校能够影响的是整个校园氛围。一个“自我”的学校会怎样呢?比如统一的强制化管理。这是对学生人格多样性的否定与摧残。就拿最普遍的校服问题来说吧。在名校可能会好点,要是到了普通一点的学校,校服的问题就大了。校服的质量普遍非常差,为何会差呢?因为校方自以为是地认为学生不爱穿校服,同时本着为学生省钱的原则,那就没有必要让学生购买一套质量上乘的高价校服,那就订购质量拙劣的校服吧。结果造成了学生更加不爱穿校服的情况,而校方又更加强制学生穿,还责怪学生没有集体荣誉感,不热爱校园,其实学生是有苦说不出。校方这样做无形中还传递了另一种恶劣的价值观:就是做事粗糙,对品质要求马虎,没有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在国人当中是非常普遍的。在此不得不反思,当代社会对90后的诟病,90后当然有值得诟病的地方,需要改进。但是诟病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是谁一手培育了90后。说90后不尊重人,那么请到学校看看,学校给学生提供的住宿条件,给学生吃的饭菜,给学生的学习压力。古人教育都讲究言传身教,可在当下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学校的所作所为值得好好反思:学校一方面强制价值观输出,教导学生要如何如何,完全是圣人形象,另一方面却给学生截然相反的待遇,这种极大大反差塑造了一个负面的学校形象。学校这样做真的好吗?你真的以为你说的学生会听吗?错了,

学生只会看你所做的!学校教育学生不在于口号喊得多响亮,而在于细节做得多到位。学校太小瞧学生了,学生是会看透本质的,我们不是看你说了什么,而是看你做了什么。学校的“自我”会对社会风气造成极大的破坏,相比之下日本的国民素质就可以将这个问题说明得很好。当中国的高中生毕业时候漫天抛洒试卷摔桌子摔椅子时,日本的高中生在干嘛?他们结伴回到学校认真地擦洗课桌。中国学生所谓的难忘的高三是带有报复与压抑色彩的,他们的记忆是脱离了学校本身的,他们真真留恋的是那帮同学而不是校园,而日本学生难忘的高三却真的有一种美好的校园文化在其中。

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蔓延到整个社会,社会最终又会反过来作用在学校和每一个人身上,这种恶心循环需要强制力量来制止。

所以综上所述,一个自以为是地教育是要不得的,一个不懂得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的教育是在毁灭这个社会,这绝非危言耸听。我希望教育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思考学生到底真的需要什么,而不是他们应该被赋予什么,前者才是在培养人才,后者是在创造工具。如果教育者也不清楚学生到底需要什么,那么不妨停下脚步,和学生一起探讨。装错了系统的电脑是不会好好运行的,不知道装什么就别急着乱装,装错了会搞坏电脑的。

美好的教育有很多种美好的方式,但是他们都必然是以学生为本的,而不是自以为是地为学生着想,而做出各种损害学生发展的行为,并美其名曰:为了学生好。我想这是我认为的一个美好的教育应该有的样子。我作为一个将来要走上教育岗位的人,有责任对当前教育的问题进行严厉的审判,如有措辞不当的地方还望老师见谅。

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姓名:吴必成

学号:2012120316

我所认为的美好教育

我认为最美好的教育要从一本书说起。因为此书引发我思考到了当前教育的一个比较大的弊病。

这本书是关于数学领域的,书名是《复分析可视化方法》,作者是美国人尼达姆,这个人非常优秀,单单看第一章节,我就完全折服于作者无与伦比的表达能力与超强的想象力。此书娓娓道来,把复变函数的知识讲解得一清二楚,同时又眼光独到。这两点是我从国内教材上远远无法获取,而又迫切渴望获得的。国内的很多教材枯燥乏味,十分注重所谓“严谨的逻辑推理”,其实只是坐进观天式的严谨,忽视了对知识本质的直观掌握。而事实上有些教材连基本的逻辑严谨都达不到。

为何国内的教材写得如此之差呢?因为国内的作者普遍太“自我”。如何自我呢?但凡作者自己以为不重要的,或者应该被某些特殊原因省略的内容,一概不做充分的交代,作者只写自认为对读者“有用”的东西。一本书往往你要读结束了,才能把书里面隐去的必要过程挖掘出来,才能把这本书的来龙去脉搞得一清二楚。一般情况往往是读者带着始终不解的疑惑读到最后,能不能解决还要看读者的造化。当然这还是有水平的读者,没水平的,连个问题都没有,甚至半途而废。

在此我不是想要喷作者,但是我还是要说:你写本书为的什么?你以为每一个读者都能高明到把你自以为应该略去的内容猜得一清二楚?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有水平的人交流,可是交流的时候你别太功利啊,必要的补充说明还是要写的,写也不能乱写,要讲技巧的。而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这离一本好书的差距依然遥远。

回到现在的教育问题。当下的教育问题是什么?这我无法一句话说清楚,但是有一个方面我可以说清楚,那就是教育者大多非常的“自我”。

作为教育者,老师您一定会问:凭什么不说是你们学生自我呢?那我帮您问了这个问题。学生要说这是非常好的问题,“自我”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和客观一样,但是在我们现在讨论的教育环境中,去说学生自我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学生作为一个既定群体,我们抱怨学生“自我”就是在浪费时间,即使假设我们肯定了学生自我这个命题,然后呢?我们能够要求全世界的学生变得不自我吗?他们会愿意改吗?又改变得了吗?很显然我们是无法改变这个巨大群体的,但是相比之下,教师这个群体我们能够做出的改变就大得多了。首先,教师群体是筛选出来的,我们有选择权,这个选择权会优化教师队伍。其次,教师思想也更为成熟,不会像年轻的学生那样“自以为是”。所以,只能让老师屈尊承受这个“自我”的骂名。其实国内很多作者的“自我”也是屈尊承受的,他们应该不会比大部分读者“自以为是”。但是我们不得不说他们“自我”,因为书是他们写的,我们只能要求他们做出改变来适应许多片面的读者。否者,去责怪读者“自我”是无济于事的。

那教育者又有哪些“自我”的表现呢?

最主要的是忽视学生的差异,强加自己的意愿在学生身上。如果老师您觉得自己不是这种人,那么恭喜您,至少您自认为自己做得不错。事实上我认为老师您做得确实不错,至少我认为是这样。

那么学生有哪些差异呢?我想利用荣格的人格理论作为工具大体说一说学生的多样性。在发展了的荣格的人格理论中,人格可以分为16个大类。这16个大类是按照4个维度来进行区分的。每个维度两种偏好,一共是2的4次方,也就是16种人格。那么是按照哪四个维度作为人格的划分依据呢?它们分别是:心理能量的倾向(内向和外向)、搜集信息的方式(直觉和感觉)、处理信息的方式(理性和感性)、功能顺序(判断和感知)。这些人格功能的搭配构成了全人类形形色色的人格特点。要理解好每一种人格类型都是不容易的。不同的人格其价值导向不同,自然不可同一而论。

我就只拿理性与感性这个维度来说一说吧。为何会有人理性有人感性呢?我要“自以为是”地解释一下:其实人一直都是理性的,事实上人很难做出非理性判断。何为非理性判断?像1+1=3这就是非理性判断,人要想做出这种非理性判断确实很难,那为何有人会做出所谓的“感性”的非理性行为呢?其实如果我们把一个人的行为分解到每一个环节,那么他做出的行为判断必然是根据其自身的价值依据做出的。只不过感性者把“人和情”作为逻辑优先的判断依据,理性者把“物和理”作为逻辑优先的判断依据。有一项调查可以证明我的观点,那就是人的智商IQ与人是感性还是理性无关,因为按照我上面的解释,感性者与理性者都在做逻辑判断,他们的逻辑思维都得到了锻炼,只不过判断使用的前提条件不同。

这样一来我们大致可以初步了解到学生为何行为作风如此不同了,价值观的差异是很大的因素。于是教育者在教育学生时就要当心了,你的任何言行都将受到学生的审判。稍不留神,你就惹恼了某个“激进分子”。或许有时候学生还很幼稚不会审判,那么教育者也不应该轻易地进行“价值观强制输出”。因为你的言论可能和某些学生的人格类型是抵触的,学生在不自觉中会陷入自我矛盾的境地,却无法找到问题的源头。其实问题的源头就出在价值观输出者身上。当然学生周围的一切人都有嫌疑,但是我想老师还是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为人师表,要慎言慎行。有些稍稍有些思想却又非常“自以为是”的老师喜欢给学生进行相当强度的价值观强制输出,我以为这是非常不合适的。那仅仅只代表老师个人的价值观,不是某个学生的,更不是每个学生的。好为人师往往会适得其反。就像电脑系统一样,Apple公司的电脑Mac最适合的是Apple自己研发的操作系统OSX,而不是Microsoft的Windows,同理PC最适合的系统是Windows而不是OSX。电脑不装系统还不会损伤电脑,可要是装了不恰当的系统时间长了是会损伤硬件的。所以某种意义上说自以为是比无知更可怕。

相比之下,西方的教育理念就比较“客观”了,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展自己,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的自定义操作系统,而不是统一安装标配版。

以上只是就老师这个“小”的教育者而言,就学校这个“大”的教育者而言,“自我”带来的影响就更可怕了。学校能够影响的是整个校园氛围。一个“自我”的学校会怎样呢?比如统一的强制化管理。这是对学生人格多样性的否定与摧残。就拿最普遍的校服问题来说吧。在名校可能会好点,要是到了普通一点的学校,校服的问题就大了。校服的质量普遍非常差,为何会差呢?因为校方自以为是地认为学生不爱穿校服,同时本着为学生省钱的原则,那就没有必要让学生购买一套质量上乘的高价校服,那就订购质量拙劣的校服吧。结果造成了学生更加不爱穿校服的情况,而校方又更加强制学生穿,还责怪学生没有集体荣誉感,不热爱校园,其实学生是有苦说不出。校方这样做无形中还传递了另一种恶劣的价值观:就是做事粗糙,对品质要求马虎,没有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在国人当中是非常普遍的。在此不得不反思,当代社会对90后的诟病,90后当然有值得诟病的地方,需要改进。但是诟病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是谁一手培育了90后。说90后不尊重人,那么请到学校看看,学校给学生提供的住宿条件,给学生吃的饭菜,给学生的学习压力。古人教育都讲究言传身教,可在当下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学校的所作所为值得好好反思:学校一方面强制价值观输出,教导学生要如何如何,完全是圣人形象,另一方面却给学生截然相反的待遇,这种极大大反差塑造了一个负面的学校形象。学校这样做真的好吗?你真的以为你说的学生会听吗?错了,

学生只会看你所做的!学校教育学生不在于口号喊得多响亮,而在于细节做得多到位。学校太小瞧学生了,学生是会看透本质的,我们不是看你说了什么,而是看你做了什么。学校的“自我”会对社会风气造成极大的破坏,相比之下日本的国民素质就可以将这个问题说明得很好。当中国的高中生毕业时候漫天抛洒试卷摔桌子摔椅子时,日本的高中生在干嘛?他们结伴回到学校认真地擦洗课桌。中国学生所谓的难忘的高三是带有报复与压抑色彩的,他们的记忆是脱离了学校本身的,他们真真留恋的是那帮同学而不是校园,而日本学生难忘的高三却真的有一种美好的校园文化在其中。

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蔓延到整个社会,社会最终又会反过来作用在学校和每一个人身上,这种恶心循环需要强制力量来制止。

所以综上所述,一个自以为是地教育是要不得的,一个不懂得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的教育是在毁灭这个社会,这绝非危言耸听。我希望教育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思考学生到底真的需要什么,而不是他们应该被赋予什么,前者才是在培养人才,后者是在创造工具。如果教育者也不清楚学生到底需要什么,那么不妨停下脚步,和学生一起探讨。装错了系统的电脑是不会好好运行的,不知道装什么就别急着乱装,装错了会搞坏电脑的。

美好的教育有很多种美好的方式,但是他们都必然是以学生为本的,而不是自以为是地为学生着想,而做出各种损害学生发展的行为,并美其名曰:为了学生好。我想这是我认为的一个美好的教育应该有的样子。我作为一个将来要走上教育岗位的人,有责任对当前教育的问题进行严厉的审判,如有措辞不当的地方还望老师见谅。


相关内容

  • 对美好教育的畅想
  • 教育哲学论文 题 目:对美好教育的畅想 姓 名:粟永兴 学 院:工程与设计学院 专 业:应用电子技术 学 号:2012180338 对美好教育的畅想 最近中南大学研究生跳楼的事件,从而引发了我对美好教育的反思,产生了无限的畅想. 根据当前的教育现象,我认为美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的教育,而 ...

  •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 --十九大代表谈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7-10-23 分享到: "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习近平 ...

  • [篱笆那边]教学案例
  • <篱笆那边>教学案例 [教学设想] <篱笆那边>是狄金森的一首短诗,诗歌短小精悍.语言平易,既可爱又包含哲理,是一首耐人咀嚼的好诗.文中不论是"上帝.篱笆",还是"草莓.小孩",都有很强的现实象征意义,读懂好诗,对学生做人亦有很大益处. ...

  • 奥媒:中国年轻人不想要革命 更美好的生活才最重要
  • 奥地利<新闻报>8月7日文章,原题:中国年轻人:"我们不想要革命" 激烈的竞争.社会不平等.被破坏的环境--对自己国家的问题,中国年轻人都清楚.但同中国中产一样,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是更美好的生活. "微信还是支付宝?"服务员问."两种 ...

  • 春天的心阅读答案
  • 篇一:春天的心阅读答案 27.读完全文,你感受到作者所说的"春天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28.你认为文章开头两段对春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9.第5段中,你认为那个小女孩子儿向小男孩子儿说了什么?那个小男孩儿皱眉的原因是什么?30.写文章时要注意到前后照应,作 ...

  • 为学生的成长插上理想的翅膀
  • 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保姆.侦探.消防员.知心姐姐......我们每天披星戴月.疲于奔命,身体在透支,忙是我们的共同感受,可是忙碌之后的教育效果却往往非常微弱.我不断的自我反思:我每天在忙什么,忙的有意义吗,有没有设定目标,目标完成了吗,我是在做教育还是在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 曾经有 ...

  •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范文
  • (1).什么是德育专家?一般来说,好的老师就是那些能摆平班级纪律,控制住差生,并能促使班级学业成绩提高的教师,但作为专家型教师,这还不够,光关注并控制学生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还必须研究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帮助学生道德的生长,而且你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你就成为德育(教育)专家.可能我 ...

  • 专注,成就美好未来
  • 专注,成就美好未来 专注是对某件事专心致志.它要求我们不分神,集中精力地对待一件事,它是一个人做事的一种风格与态度.如果你拥有了专注的做事态度,那么,你就离自己的成功就不远了,即使你的成功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甚至不值得一提.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付出的伟大园丁& ...

  •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 [摘要]文章指出,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勇敢担当起了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历史使命.时至今日,我们更要以"十个更好"为标准带领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更加注意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关键词]创造:幸福生活: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