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犁烹诗[儒学诗人李松涛] 文化抚顺2

我清楚我在向大家介绍李松涛,所以我必须减少我个人与他的交往史。但是我想对那些年轻的诗人们说,请你们认真地阅读李松涛作品之后再评价。不要动不动就说某某的诗太政治。我对你们说,政治不是衡量诗人优劣的标杆,但一个不关心政治的诗人不会成为大诗人。不回避政治并阐释自己的思想和独立人格才能成为大诗人。而且在政治面前一定不虚假,真实就是力量。松涛诗歌的核心一直是真实的,即使他的早期的作品。虽然那是一个带着镣铐跳舞的时代,但是李松涛们并没有感到禁锢,因为他所看见和感受到的都是他认为真实的一切,青春在沸腾理想在喷薄。所以有人说(好像我在一篇评论里也说过)在一个虚假的年代单纯的李松涛在真诚的歌唱。而39岁的时候,李松涛写出了《无倦沧桑》,这部通过水浒来解析中国政治的长诗是李松涛写作的一个分水岭,从这里开始李松涛的内心和文字终于达到了统一,他开始成为一个对中国腐朽政治和文化的反思反抗反省的诗人。他的这些淋漓的文字犹如轻骑与飞刀,一路狂奔与啪啪啪,几千年的丑恶纷纷中镖。我当年读此诗时,也犹如夏夜豪饮,痛快如李白当年遥望庐山瀑布一泻千里。所以我一直认为《无倦沧桑》是松涛诗歌写作的制高点,虽然他最喜欢他后来的作品《黄之河》,但是就作品的生成而言,《无倦沧桑》来得更自然轻松,仿佛春风自然来,冰面自动开。劲小而力大,中了那句: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后来的两部虽然更有力,但就诗而言,似乎能看出使劲的痕迹。不过这三部长诗让李松涛成为一个与腐朽的中国政治决裂的诗人。我曾经在一篇评论中这样评价松涛和他长诗的价值和意义:李松涛属于这样一种诗人,他们一开始写作就自觉地把自己融入到他所生存的土地和更辽远的时空,他们诗歌中的爱与怨、愤懑和温情都是属于他所生长的时代,而和个人无关。这种特殊的心理特质决定了他们这代诗人的道德水准,决定了他们的诗歌不是个人生命的分泌物,而是整个时代乃至于人类发展所发出的声音和交响!所以我们轻而易举地在李松涛的作品中发现一个献身者的冲动、豪迈和悲壮,还有英雄主义的历险、无畏和豁达。只是到了《黄之河》,李松涛已经彻底的摈弃了早期的单纯和热情,跨越了《无倦沧桑》以及《拒绝末日》时代的激情四溅和焦虑急切,而呈现出一个从容自省和深邃沉静的辽阔境界。这标志着李松涛成功的从一个清亮明晰的抒情歌手成为了博大深沉、不懈追问和探究生命和人类生存状况及意义的智者和醒者。而《黄之河》更明显的将李松涛那孤独的求索者形象托举出来,并将他渗透在诗歌作品中的的悲悯情结以及愧疚和救赎意识推向极致。这是李松涛诗歌的精神实质和方向,也是他诗歌的价值和全部意义。

从这点来说,李松涛后期诗歌应该用《诗品》中“悲概”来定位。就是说他诗中的情感如“壮士拂剑,浩然弥哀”一样悲痛,但诗歌的客体和改变现实的愿望却具有“大风卷水,林木为摧”一样的气概。我偷换一下概念来形容,就是诗歌的气势如大风卷起狂浪,坚实的林木都被吹折。三部长诗都具有摧枯拉朽之力,摧毁一切不合理不人性的东西,让世界和谐。政治清明,人性自由。

所以李松涛是一个坚定不移的坚持和奉行儒学思想的诗人。他写作的初衷和写作的最终归宿都是儒学的。修身齐家平天下,这是他写作和生活的核心。所以他生活中和蔼可亲宽于待人,作品中又一丝不苟锋芒毕现。也许生活中太和谐了,把余下的力量和刃剑移到了作品中。或者说他在作品中太剑拔弩张寸土必争,剩给生活中的他就是宽厚和仁慈。再更高一点理解就是他写作的锋刃锋芒锋利的目的和意义,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变得平坦和和谐,所以他在生活中要以身力行去实现自己的文学理想,所以他平时就做平视平易平等的“松涛”,而对朋友生活和思想的求助,又主动关怀热心帮助,犹如令人景仰的“大哥”。

而这一切并非他刻意为之,而只是一种本能一种素质和一种品格。

我清楚我在向大家介绍李松涛,所以我必须减少我个人与他的交往史。但是我想对那些年轻的诗人们说,请你们认真地阅读李松涛作品之后再评价。不要动不动就说某某的诗太政治。我对你们说,政治不是衡量诗人优劣的标杆,但一个不关心政治的诗人不会成为大诗人。不回避政治并阐释自己的思想和独立人格才能成为大诗人。而且在政治面前一定不虚假,真实就是力量。松涛诗歌的核心一直是真实的,即使他的早期的作品。虽然那是一个带着镣铐跳舞的时代,但是李松涛们并没有感到禁锢,因为他所看见和感受到的都是他认为真实的一切,青春在沸腾理想在喷薄。所以有人说(好像我在一篇评论里也说过)在一个虚假的年代单纯的李松涛在真诚的歌唱。而39岁的时候,李松涛写出了《无倦沧桑》,这部通过水浒来解析中国政治的长诗是李松涛写作的一个分水岭,从这里开始李松涛的内心和文字终于达到了统一,他开始成为一个对中国腐朽政治和文化的反思反抗反省的诗人。他的这些淋漓的文字犹如轻骑与飞刀,一路狂奔与啪啪啪,几千年的丑恶纷纷中镖。我当年读此诗时,也犹如夏夜豪饮,痛快如李白当年遥望庐山瀑布一泻千里。所以我一直认为《无倦沧桑》是松涛诗歌写作的制高点,虽然他最喜欢他后来的作品《黄之河》,但是就作品的生成而言,《无倦沧桑》来得更自然轻松,仿佛春风自然来,冰面自动开。劲小而力大,中了那句: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后来的两部虽然更有力,但就诗而言,似乎能看出使劲的痕迹。不过这三部长诗让李松涛成为一个与腐朽的中国政治决裂的诗人。我曾经在一篇评论中这样评价松涛和他长诗的价值和意义:李松涛属于这样一种诗人,他们一开始写作就自觉地把自己融入到他所生存的土地和更辽远的时空,他们诗歌中的爱与怨、愤懑和温情都是属于他所生长的时代,而和个人无关。这种特殊的心理特质决定了他们这代诗人的道德水准,决定了他们的诗歌不是个人生命的分泌物,而是整个时代乃至于人类发展所发出的声音和交响!所以我们轻而易举地在李松涛的作品中发现一个献身者的冲动、豪迈和悲壮,还有英雄主义的历险、无畏和豁达。只是到了《黄之河》,李松涛已经彻底的摈弃了早期的单纯和热情,跨越了《无倦沧桑》以及《拒绝末日》时代的激情四溅和焦虑急切,而呈现出一个从容自省和深邃沉静的辽阔境界。这标志着李松涛成功的从一个清亮明晰的抒情歌手成为了博大深沉、不懈追问和探究生命和人类生存状况及意义的智者和醒者。而《黄之河》更明显的将李松涛那孤独的求索者形象托举出来,并将他渗透在诗歌作品中的的悲悯情结以及愧疚和救赎意识推向极致。这是李松涛诗歌的精神实质和方向,也是他诗歌的价值和全部意义。

从这点来说,李松涛后期诗歌应该用《诗品》中“悲概”来定位。就是说他诗中的情感如“壮士拂剑,浩然弥哀”一样悲痛,但诗歌的客体和改变现实的愿望却具有“大风卷水,林木为摧”一样的气概。我偷换一下概念来形容,就是诗歌的气势如大风卷起狂浪,坚实的林木都被吹折。三部长诗都具有摧枯拉朽之力,摧毁一切不合理不人性的东西,让世界和谐。政治清明,人性自由。

所以李松涛是一个坚定不移的坚持和奉行儒学思想的诗人。他写作的初衷和写作的最终归宿都是儒学的。修身齐家平天下,这是他写作和生活的核心。所以他生活中和蔼可亲宽于待人,作品中又一丝不苟锋芒毕现。也许生活中太和谐了,把余下的力量和刃剑移到了作品中。或者说他在作品中太剑拔弩张寸土必争,剩给生活中的他就是宽厚和仁慈。再更高一点理解就是他写作的锋刃锋芒锋利的目的和意义,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变得平坦和和谐,所以他在生活中要以身力行去实现自己的文学理想,所以他平时就做平视平易平等的“松涛”,而对朋友生活和思想的求助,又主动关怀热心帮助,犹如令人景仰的“大哥”。

而这一切并非他刻意为之,而只是一种本能一种素质和一种品格。


相关内容

  • 李犁烹诗[儒学诗人李松涛] 文化抚顺11
  • (诗坛三雄:李松涛 徐刚 韩作荣|那时他们还年轻) 所谓清平盛世,乃是两块乌云间一隙瘦弱的蔚蓝. 折扇"哗"地一声打开,富人的盛夏到了! 折扇"唰"地一声合拢,已是穷人的隆冬! 试图在厄运中求幸运,无异于在妓女中找处女. 史书的页码是里程碑的数字,向典籍问过路 ...

  • 山海_意象和弦_台湾诗人丘逢甲的中原情结和海洋意识
  • 第23卷 第1期 Vol.23 No.1广东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GuangdongEducationInstitute2003年2月 Feb.2003 "山海"意象和弦 ---台湾诗人丘逢甲的中原情结和海洋意识 梁文宁 (,) :,最习惯使用的诗歌意象是"海& ...

  • 知识转型时代的儒学精神与核心价值观
  • 访当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化评论家叶匡政 叶匡政:知识转型是时代的呼唤,在这个"文学死了"的时代,每个人都重新获得了创造自己文本的权利.转型时期,该如何看待儒学精神?怎样在儒家思想基础上构建中国未来的核心价值观? 价值中国:2006年,您在<文学死了!一个互动的文本时代来了& ...

  • 儒释道文化对唐代诗歌的影响
  • 传统文化概论作业 儒释道文化对唐代诗歌的影响 --- 以李白诗歌为例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年级 10级 中文系 姓名 李彦丽 学号 2104051917 儒释道文化对唐代诗歌的影响 --以李白诗歌为例 摘要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 ...

  • 王勃[咏风]
  • 作者介绍 王勃(650-676)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唐高宗和武后时期的著名诗文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沛王李贤闻其名,入为王府修撰.后任虢州参军,不久因罪免官,其父也受到牵连,由雍州司功参军贬为交趾令.高宗上元三年(676),王勃往省,渡 ...

  •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
  • 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对中国传统文化见解 曾子在<论语"学而>中说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风俗淳厚.文化底蕴厚重是先前哲人们所推崇的人类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上下五千年,未曾有任何怠慢.自诸子百家争鸣,传统 ...

  • 杜甫的伟大与局限
  • 杜甫的伟大与局限 --兼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周美超 对一个历史人物,要想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应该采取远观近看的态度.所谓近看,就是要走进人物所处的时代,感受其在特定时代的人生追求和内心的矛盾:所谓远观,就是要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用现代的思想和方法去审视历史人物,以获得更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唯有近看, ...

  • 古代西方的思想
  • 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古代西方的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 1.(2010年12月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28题)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 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

  •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试卷
  •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试卷 第九章 江.浙.沪名胜诗词楹联游记选 出卷人:许延 答卷人 一.判断题(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苏东坡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是千古名句. 2.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中的"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