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比较

上传: ??????     更新时间:2012-1-30     阅读: 39

一、概念略解:

察举制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汉高祖开察举制度的先河,而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汉武帝则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它不同于先秦的世袭制和隋唐时的科举制,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东汉后期选拔官吏中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制渐趋败坏。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其主要内容: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中正以家世、道德、才能为标准查访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这一方法在曹魏时对人才的提升和使用有重要作用,但西晋之后官员都从世家大族中选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到了隋朝,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和科举制实行,此制终被废除。

二、两制比较: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共同点

继承性

同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在汉察举制的继承与改进的基础上创设的,

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

选才依据

才德都曾成为两者选拔人才的依据

特点

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不同点

出现条件

在西汉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荐举人才的制度。

东汉末天下大乱,曹魏政权为更好地统治和平衡所辖区的各种力量而逐步形成的选官制度。

荐举方式

推举和考试相辅而行

是否出身于世家大族(血统与姓族是否高贵)

选才标准

主要看重才德

品第偏重门第高低(上品五寒门,下品无势族)

附:简述中国古代封建官制的演变

1、中央官制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统称三公。分掌行政、军事、监察和秘书工作。下设九卿,分掌政务。汉袭秦制,无多大变动。隋唐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长官都是宰相,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分掌各项政务。此后历代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又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及三司,分散宰相职权。门下、尚书省遂废。元代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和宣政院,分掌行政、军事、监察及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最高长官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掌握政府大权。

2、地方官制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官称刺史,唐代还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宋代全国分路、州、县,路中设司,分管各级事务。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此外,汉代也设州,属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巡视,称刺史。隋唐时的道,也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巡视,称黜陟使

上传: ??????     更新时间:2012-1-30     阅读: 39

一、概念略解:

察举制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汉高祖开察举制度的先河,而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汉武帝则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它不同于先秦的世袭制和隋唐时的科举制,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东汉后期选拔官吏中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制渐趋败坏。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其主要内容: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中正以家世、道德、才能为标准查访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这一方法在曹魏时对人才的提升和使用有重要作用,但西晋之后官员都从世家大族中选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到了隋朝,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和科举制实行,此制终被废除。

二、两制比较: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共同点

继承性

同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在汉察举制的继承与改进的基础上创设的,

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

选才依据

才德都曾成为两者选拔人才的依据

特点

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不同点

出现条件

在西汉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荐举人才的制度。

东汉末天下大乱,曹魏政权为更好地统治和平衡所辖区的各种力量而逐步形成的选官制度。

荐举方式

推举和考试相辅而行

是否出身于世家大族(血统与姓族是否高贵)

选才标准

主要看重才德

品第偏重门第高低(上品五寒门,下品无势族)

附:简述中国古代封建官制的演变

1、中央官制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统称三公。分掌行政、军事、监察和秘书工作。下设九卿,分掌政务。汉袭秦制,无多大变动。隋唐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长官都是宰相,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分掌各项政务。此后历代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又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及三司,分散宰相职权。门下、尚书省遂废。元代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和宣政院,分掌行政、军事、监察及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最高长官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掌握政府大权。

2、地方官制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官称刺史,唐代还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宋代全国分路、州、县,路中设司,分管各级事务。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此外,汉代也设州,属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巡视,称刺史。隋唐时的道,也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巡视,称黜陟使


相关内容

  • 三国选官制度比较初探及其对西晋统一的影响
  • 第39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月 Vol.39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May 2017 三国选官制度比较初探及其对西晋统一的影响 刘小平 (天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天津 300387) 摘 要:比较魏.蜀.吴三国的选 ...

  • 中国古代人才考核制度的演变
  • 中国古代人才考核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选士.养士制, 历经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 定型为隋唐及后期的科举制.它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及考试方法. 选举意义重大 选官用人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 ...

  • 九品中正制度
  • 选拔人才--九品中正制 [摘 要]: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继察举制之后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以中正官为中心,论品定级,选拔和升降官吏. [关键词]:中正官:九品:门阀士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士人流徙迁移,所有的制度几乎废弃﹐乡举里选也无从进行,致使汉以本地推荐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 ...

  • 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 第23卷第4期平顶山学院学报Vol.23No.4 2008年8月JournalofPingdingshanUniversityAug. 2008 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张国安 (华侨大学,福建泉州362021) 摘 要: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是古代文官管理制度的基本环节,亦是传统行政法制文 ...

  • 中国的选官制度
  • 中国的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1. 王位世袭制 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禅让制的惯例被破坏,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标志 ...

  •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备考材料题集锦
  •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备考材料题集锦 1辛亥革命是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张鸣认为,"起义前一个月,革命党人在汉口试验炸弹不慎爆炸,暴露了据点.清政府拿到了他们丢下的革命党人名册.武器,湖广总督瑞澂抓了20多个人.之后就有传言说瑞澂要按图索骥把所有 ...

  • 追溯考试文明的源头
  • 西汉大政治家董仲舒<春秋繁露>载:"考试之法,大者缓,小者急:贵者舒,而贱者促.诸侯月试其国,州伯时试其部,四试而一考.天子岁天下,三试而一考.前后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计."可见,最初"考"字更侧重于考核政绩的含义,"试"字更侧重 ...

  • 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
  • 第九讲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 明朝徐灵胎散曲读书人,最不济:滥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那朝皇帝,案上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唏嘘,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 ...

  • 制度文化:古代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度
  • 九品中正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门阀制度,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新的选官制度是由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尚书陈群创议的.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 东汉初期,由于土地兼并,产生了不少大地主.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