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讲座
牡丹区教研室 马建华
题目:小学高年级语文应该教什么?怎样教?
小学语文课标为小学语文教学规定了总的教学目标,并根据这个总的教学目标又分别设计了各年段、各年级的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应该是一切语文教学活动和行为的指南与核心,或者说,我们的语文教学的一切活动和行为都应该受到教学目标的支配和制约,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脱离教学目标的教学是一种盲目的、随意的教学,而盲目性和随意性都是与科学背道而驰的。深入学习课标,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以及各年段、各年级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我们有效地克服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任教的老师各自以意为主”的现象,从而走出语文教学盲目与随意的误区。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但又是分阶段进行的,每个阶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是说语
文教学存在着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小学语文教科书根据课标的精神,根据语文知识的体系,根据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整体构想,同时把全套教科书分低、中、高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是五、六年级 ,即高年级段。这一阶段要着重进行篇的训练。篇的训练是阅读和作文训练的全面展开,不再是单项的或是局部的训练,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要全面实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从阅读角度看,篇的训练以概括中心思想为标志,体现了小学阶段阅读教学最高的要求。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是既相对于段的训练的高一级阅读能力的训练,也是抽象、概括、综合能力的训练,因此有一定难度。为了减缓训练的坡度,在此项能力训练之前,教材安排了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训练,这一训练是在学生已具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基础上进行的。从内容中体会思想尚不要求概括全文的中心思想,只要求从文章的某一景物、某一事物、某一人物或某些段落中体会所表达的思想。这一训练是从抓主要内容到概括中心思想训练的过渡。
从作文训练的角度看,篇的训练以“写文章要有中心”为标志,并紧紧围绕这一训练,陆续安排了详
写和略写、练习编写作文提纲、按照一定顺序等训练,目的是培养布局谋篇的能力。
关于篇的训练,有的直接体现了读写能力的训练内容,还有一部分则体现了情感、思维、方法等方面的训练内容,如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分辨事物和联想、展开合理的想象、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等等。
小学语文包括哪些知识,各个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
小学语文需要培养哪些能力,这些能力之间有什么联系,是如何通过不同阶段的训练而逐步形成的?
如何将知识、能力、智力的传授、转化、培养和发展融为一体、谐调并进?
以上这些问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来说,应该作到胸中有数,使每个阶段、每一册、每一组、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成为整个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紧紧围绕总的教学目标而进行。
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又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特殊能力的训练若无一般能力训练的参预,则是无法形成的。因此我们不妨把语文的
训练分为三条线:一条为知识;一条为特殊能力,即听、说、读、写;一条为一般能力,即认识能力。三条线各成系统,有各自的内在联系,有各自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但三者之间又在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转化,密不可分。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经历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概括、由形象到抽象、由部分到整体、到综合的循序渐进、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训练的阶段性、连续性和整体性,整个训练过程犹如一个知识与能力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既有基础知识和各项能力自身的纵向联系,又有基础知识与各项能力以及各项能力之间的横向联系。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知识点、能力点就像网结处,任何一个网点都不是孤立而无序地存在着,而是与其它网点紧紧连接在一起。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形成一个疏而不漏、纲目分明、纲举目张的完整有效的网络。
高段阅读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二)厘清中、高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容易混淆) 递进
朗读要求
中段: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高段: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词句要求
中段: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高段: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篇章要求
中段: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高段: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基本表达方法。
课外积累要求
中段:
积累课内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高段: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增加
从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概括能力要求来看 中段:
高段:
从质疑、探究的要求来看
中段:
要求学生
学生的探究意识。
高段:
要求学生
中段: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高段: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从《课程标准》对小学各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我们可以发现低段以
学习,为进入高段后的
(三)中、高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的综合 中段阅读实施
(1)加强朗读训练:在正确、流利朗读基础上 做到有感情;
(2)加强词句训练: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既 得言又得意。
(3)加强段落教学:指导学生概括自然段段 意,理清叙述顺序,领会构段方法。
(4)加强略读训练:在略读中初知大意。 ●高段阅读做到
(1)提高整体把握内容能力:学习应用方法。
(2)提高词语句子理解能力:体会词句的含义 和表达效果,辨别其感情色彩。
(3)提高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学会阅读不同文 体的文章,掌握不同文体的文章的不同阅读方法, 了解不同文体的文章的不同表达方法。
(4)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学习浏览,根据 需要收集资料处理信息;1分钟默读在300字以上;
三、中、高学段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
不同的学段在采取阅读教学策略时应有所区别,能体现出学段目标、年龄特征、学段教材的不同特色,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目标不同策略不同
根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低年级主要进行字词句训练,中年级主要侧重段落训练,高年级更多关注篇章训练。所以中、高学段的阅读教学应当形成以学段为视角的中段阅读教学模式和以谋篇为视角的高段阅读教学模式。
以学段为视角的中段阅读教学模式通常采用课文复述,侧重段落学习的练习,深化理解的媒体等教学手段;以谋篇为视角的高段阅读教学模式则通常采用演讲辩论,侧重篇章学习的练习,促进读写的媒体等常用方法。
以学段为视角的中段阅读教学策略
段落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内容之一,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连接低年级字词句训练与高年级篇章训练的
意淡化,是情绪化的反应,而不是理性的思考结果。 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刻意回避段落教学,已经产生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它导致出现教学的高段化倾向,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我们也常常抱怨中高年级学生作文空洞,不能把意思写具体写生动,这与第二学段
1.认识自然段。
2.能初步把握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感受欣赏段落中精彩的语言,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
4.在阅读中揣摩精彩段落的表达方法,初步认识总分、承接、因果、并列关系的段式结构,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尝试仿写。
●以篇章为视角的高段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的第5条阅读要求是
高段的字词学习
高段的字词句学习在于综合运用第一二学段所习得的理解词句的方法,重在自学,贵在对重点词(句)的锤炼(炼词炼句)。
中段阅读中的整体感知
中段在课文学习中突出了
高段阅读中的整体感知
高段阅读除了继续训练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外,更多的体现在对课文表达方法的关注上,体现出
抓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进入高年级的学生,通过低、中年级四年的阅读训练,他们在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形成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这为他们预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培养高年级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必须扎扎实实抓好预习工作。
预习分为课内预习和课外预习两种。开始训练预习,可以以课内为主,随着年级的升高,要以课外预习为主。
目前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费时、低效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找准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从零起点开始。预习可以让我们准确把握学习起点。
整体入手,长文短教,提高实效
高年级的课文与中年级的课文相比,篇幅要长。不少高年级教师埋怨:课文长,来不及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从抓整体入手,做到长文短教。 教给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必须教给学生
●高年级的课文普遍较长,要学生全部朗读完需要耗费大量课堂时间。从中我们就要做一些取舍,将重点段落拿出来反复读,非重点的段落用引读一带而过,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帮助学生明确了重点,做到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节奏感强。
中年级阅读教学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重
点词句的意思作为课堂教学的落脚点,
●而高年级阅读教学则更多地关注了学习描写与作者在表情达意上的方法,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发现相同主题下的不同点。
即中段说明性文章的教学着眼于文章主要说明了什么,了解到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而高段说明性文章的教学着重在表达的层次安排和说明时多种方法的同时运用,比较和体会说明的准确、形象。
拓展延伸主要有补白、拓展、改写、续写、扩写等类型。
中年级阅读课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㈠创设情境,引发猜想,建构阅读话题
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去与课题或文本碰撞,从而引发学生对文本的猜想,形成阅读期待。 ㈡初读课文,合作探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一步:先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2遍,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第二步:交流朗读课文情况。可以是个别读、小组读,也可以是男女生分读,随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第三步:老师提出问题,生带问题默读、思考。 第四步:指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己先想一想,再与同桌商量商量,用一至两句话来描述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然后写在课本上,最后交流。
㈢指导写字,强化对生字(词)的认知
进入中年级以后,这一任务可在预习中解决,课堂上主要通过适当的反馈,对自学的情况进行督查。 ㈣布置作业,为下一节课作铺垫
作业一般以写字及词句的练习为主,也可以适当布置课外搜集或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㈠复习检查,巩固认知
㈡精读课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体验
围绕话题,选择重点,以多种形式的读为基础,引导学生发现段、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步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把课文语言初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㈢回顾全文,形成积累,启发感悟
在学生熟读全文的基础上,摘记优美词语、背诵精彩段落。
阅读教学要以读书训练为重点,教给读书方法,注重读书质量,扎扎实实地落实阅读教学的“六字诀”,即“读得进”——既要重视朗读,又要重视默读。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记得住”——是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必经之路,小学生正是记忆的最佳期。因此,要做到活记乐背,主动积累,熟读成诵,水到渠成,坚决扭转和反对唱读课文的现象。
●高年级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语激趣
(此环节讲究激励性,教师根据不同的课文的不同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入手,巧妙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思维,能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提出朗读目标: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⑵思考文章主要内容。
2、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自由朗读)。
3、检查初读,相机指导。
4、再读全文,把握内容。
5、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主要内容。
(语文课堂重在读,以读促悟,读需有一定的目标性,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有利于其更快地达到目标,有的放矢。)
三、再读释疑,手脑结合(根据实际,酌情处理) (引导学生在再读课文(指导学生学会默读)时,动笔在文字旁记下自己的感悟,学生动脑又动手,培养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也正应古人语“不动笔墨不读书。”)
四、生字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上节课所掌握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畅谈感悟,突出重点
(在上节课精心准备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民主、轻松、开放、互动的学习氛围,大家畅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可分字、词、句、段等方面),为激发学生畅谈热情,教师可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在让学生亲身经历读、思、议中,悟出文章的重点段,文中所寄寓的
情和意。)
三、精读品味,深入探索
(这一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句、感情朗读,指名说说理解的字、词、句,并针对性组织学生集体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地说,教师灵活地导,并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加深理解的学习方法。在这轻松、和谐的朗读议论中,紧扣文本,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进一步升华课文的主题。)
四、再读课文,积累语句
(学生选择自由读、互读等各自喜好的读书方式,积累语句。可以是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可以是含义深刻的句子或是描写景物的句子,师不加限制。)
五、要坚持课内课外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课内教学资源特别是教科书的开发利用,是课外学习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和依据,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成为课内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化和补充。我们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改革课堂教学,尽快做到“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解放学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用语文。
小学高年级语文讲座
牡丹区教研室 马建华
题目:小学高年级语文应该教什么?怎样教?
小学语文课标为小学语文教学规定了总的教学目标,并根据这个总的教学目标又分别设计了各年段、各年级的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应该是一切语文教学活动和行为的指南与核心,或者说,我们的语文教学的一切活动和行为都应该受到教学目标的支配和制约,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脱离教学目标的教学是一种盲目的、随意的教学,而盲目性和随意性都是与科学背道而驰的。深入学习课标,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以及各年段、各年级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我们有效地克服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任教的老师各自以意为主”的现象,从而走出语文教学盲目与随意的误区。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但又是分阶段进行的,每个阶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是说语
文教学存在着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小学语文教科书根据课标的精神,根据语文知识的体系,根据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整体构想,同时把全套教科书分低、中、高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是五、六年级 ,即高年级段。这一阶段要着重进行篇的训练。篇的训练是阅读和作文训练的全面展开,不再是单项的或是局部的训练,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要全面实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从阅读角度看,篇的训练以概括中心思想为标志,体现了小学阶段阅读教学最高的要求。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是既相对于段的训练的高一级阅读能力的训练,也是抽象、概括、综合能力的训练,因此有一定难度。为了减缓训练的坡度,在此项能力训练之前,教材安排了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训练,这一训练是在学生已具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基础上进行的。从内容中体会思想尚不要求概括全文的中心思想,只要求从文章的某一景物、某一事物、某一人物或某些段落中体会所表达的思想。这一训练是从抓主要内容到概括中心思想训练的过渡。
从作文训练的角度看,篇的训练以“写文章要有中心”为标志,并紧紧围绕这一训练,陆续安排了详
写和略写、练习编写作文提纲、按照一定顺序等训练,目的是培养布局谋篇的能力。
关于篇的训练,有的直接体现了读写能力的训练内容,还有一部分则体现了情感、思维、方法等方面的训练内容,如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分辨事物和联想、展开合理的想象、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等等。
小学语文包括哪些知识,各个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
小学语文需要培养哪些能力,这些能力之间有什么联系,是如何通过不同阶段的训练而逐步形成的?
如何将知识、能力、智力的传授、转化、培养和发展融为一体、谐调并进?
以上这些问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来说,应该作到胸中有数,使每个阶段、每一册、每一组、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成为整个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紧紧围绕总的教学目标而进行。
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又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特殊能力的训练若无一般能力训练的参预,则是无法形成的。因此我们不妨把语文的
训练分为三条线:一条为知识;一条为特殊能力,即听、说、读、写;一条为一般能力,即认识能力。三条线各成系统,有各自的内在联系,有各自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但三者之间又在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转化,密不可分。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经历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概括、由形象到抽象、由部分到整体、到综合的循序渐进、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训练的阶段性、连续性和整体性,整个训练过程犹如一个知识与能力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既有基础知识和各项能力自身的纵向联系,又有基础知识与各项能力以及各项能力之间的横向联系。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知识点、能力点就像网结处,任何一个网点都不是孤立而无序地存在着,而是与其它网点紧紧连接在一起。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形成一个疏而不漏、纲目分明、纲举目张的完整有效的网络。
高段阅读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二)厘清中、高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容易混淆) 递进
朗读要求
中段: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高段: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词句要求
中段: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高段: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篇章要求
中段: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高段: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基本表达方法。
课外积累要求
中段:
积累课内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高段: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增加
从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概括能力要求来看 中段:
高段:
从质疑、探究的要求来看
中段:
要求学生
学生的探究意识。
高段:
要求学生
中段: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高段: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从《课程标准》对小学各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我们可以发现低段以
学习,为进入高段后的
(三)中、高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的综合 中段阅读实施
(1)加强朗读训练:在正确、流利朗读基础上 做到有感情;
(2)加强词句训练: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既 得言又得意。
(3)加强段落教学:指导学生概括自然段段 意,理清叙述顺序,领会构段方法。
(4)加强略读训练:在略读中初知大意。 ●高段阅读做到
(1)提高整体把握内容能力:学习应用方法。
(2)提高词语句子理解能力:体会词句的含义 和表达效果,辨别其感情色彩。
(3)提高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学会阅读不同文 体的文章,掌握不同文体的文章的不同阅读方法, 了解不同文体的文章的不同表达方法。
(4)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学习浏览,根据 需要收集资料处理信息;1分钟默读在300字以上;
三、中、高学段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
不同的学段在采取阅读教学策略时应有所区别,能体现出学段目标、年龄特征、学段教材的不同特色,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目标不同策略不同
根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低年级主要进行字词句训练,中年级主要侧重段落训练,高年级更多关注篇章训练。所以中、高学段的阅读教学应当形成以学段为视角的中段阅读教学模式和以谋篇为视角的高段阅读教学模式。
以学段为视角的中段阅读教学模式通常采用课文复述,侧重段落学习的练习,深化理解的媒体等教学手段;以谋篇为视角的高段阅读教学模式则通常采用演讲辩论,侧重篇章学习的练习,促进读写的媒体等常用方法。
以学段为视角的中段阅读教学策略
段落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内容之一,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连接低年级字词句训练与高年级篇章训练的
意淡化,是情绪化的反应,而不是理性的思考结果。 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刻意回避段落教学,已经产生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它导致出现教学的高段化倾向,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我们也常常抱怨中高年级学生作文空洞,不能把意思写具体写生动,这与第二学段
1.认识自然段。
2.能初步把握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感受欣赏段落中精彩的语言,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
4.在阅读中揣摩精彩段落的表达方法,初步认识总分、承接、因果、并列关系的段式结构,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尝试仿写。
●以篇章为视角的高段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的第5条阅读要求是
高段的字词学习
高段的字词句学习在于综合运用第一二学段所习得的理解词句的方法,重在自学,贵在对重点词(句)的锤炼(炼词炼句)。
中段阅读中的整体感知
中段在课文学习中突出了
高段阅读中的整体感知
高段阅读除了继续训练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外,更多的体现在对课文表达方法的关注上,体现出
抓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进入高年级的学生,通过低、中年级四年的阅读训练,他们在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形成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这为他们预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培养高年级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必须扎扎实实抓好预习工作。
预习分为课内预习和课外预习两种。开始训练预习,可以以课内为主,随着年级的升高,要以课外预习为主。
目前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费时、低效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找准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从零起点开始。预习可以让我们准确把握学习起点。
整体入手,长文短教,提高实效
高年级的课文与中年级的课文相比,篇幅要长。不少高年级教师埋怨:课文长,来不及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从抓整体入手,做到长文短教。 教给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必须教给学生
●高年级的课文普遍较长,要学生全部朗读完需要耗费大量课堂时间。从中我们就要做一些取舍,将重点段落拿出来反复读,非重点的段落用引读一带而过,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帮助学生明确了重点,做到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节奏感强。
中年级阅读教学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重
点词句的意思作为课堂教学的落脚点,
●而高年级阅读教学则更多地关注了学习描写与作者在表情达意上的方法,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发现相同主题下的不同点。
即中段说明性文章的教学着眼于文章主要说明了什么,了解到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而高段说明性文章的教学着重在表达的层次安排和说明时多种方法的同时运用,比较和体会说明的准确、形象。
拓展延伸主要有补白、拓展、改写、续写、扩写等类型。
中年级阅读课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㈠创设情境,引发猜想,建构阅读话题
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去与课题或文本碰撞,从而引发学生对文本的猜想,形成阅读期待。 ㈡初读课文,合作探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一步:先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2遍,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第二步:交流朗读课文情况。可以是个别读、小组读,也可以是男女生分读,随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第三步:老师提出问题,生带问题默读、思考。 第四步:指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己先想一想,再与同桌商量商量,用一至两句话来描述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然后写在课本上,最后交流。
㈢指导写字,强化对生字(词)的认知
进入中年级以后,这一任务可在预习中解决,课堂上主要通过适当的反馈,对自学的情况进行督查。 ㈣布置作业,为下一节课作铺垫
作业一般以写字及词句的练习为主,也可以适当布置课外搜集或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㈠复习检查,巩固认知
㈡精读课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体验
围绕话题,选择重点,以多种形式的读为基础,引导学生发现段、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步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把课文语言初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㈢回顾全文,形成积累,启发感悟
在学生熟读全文的基础上,摘记优美词语、背诵精彩段落。
阅读教学要以读书训练为重点,教给读书方法,注重读书质量,扎扎实实地落实阅读教学的“六字诀”,即“读得进”——既要重视朗读,又要重视默读。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记得住”——是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必经之路,小学生正是记忆的最佳期。因此,要做到活记乐背,主动积累,熟读成诵,水到渠成,坚决扭转和反对唱读课文的现象。
●高年级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语激趣
(此环节讲究激励性,教师根据不同的课文的不同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入手,巧妙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思维,能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提出朗读目标: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⑵思考文章主要内容。
2、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自由朗读)。
3、检查初读,相机指导。
4、再读全文,把握内容。
5、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主要内容。
(语文课堂重在读,以读促悟,读需有一定的目标性,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有利于其更快地达到目标,有的放矢。)
三、再读释疑,手脑结合(根据实际,酌情处理) (引导学生在再读课文(指导学生学会默读)时,动笔在文字旁记下自己的感悟,学生动脑又动手,培养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也正应古人语“不动笔墨不读书。”)
四、生字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上节课所掌握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畅谈感悟,突出重点
(在上节课精心准备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民主、轻松、开放、互动的学习氛围,大家畅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可分字、词、句、段等方面),为激发学生畅谈热情,教师可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在让学生亲身经历读、思、议中,悟出文章的重点段,文中所寄寓的
情和意。)
三、精读品味,深入探索
(这一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句、感情朗读,指名说说理解的字、词、句,并针对性组织学生集体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地说,教师灵活地导,并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加深理解的学习方法。在这轻松、和谐的朗读议论中,紧扣文本,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进一步升华课文的主题。)
四、再读课文,积累语句
(学生选择自由读、互读等各自喜好的读书方式,积累语句。可以是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可以是含义深刻的句子或是描写景物的句子,师不加限制。)
五、要坚持课内课外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课内教学资源特别是教科书的开发利用,是课外学习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和依据,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成为课内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化和补充。我们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改革课堂教学,尽快做到“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解放学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用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