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18个文言虚词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18个文言虚词

古典诗文

10-18 2155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18个文言虚词

(一)而

1. 连词:

(1)折关系。(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 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 通假字:

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 固定结构:

(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动作同 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

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

1. 疑问代词:

(1)作宾语,“什么、哪里”。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例:大王来何操?

(2)作谓语,“为什么”。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

(3)作定语,“什么”。何+名词。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

(4)做主语,“什么”。例:何谓阁子也?

2. 副词:

(1)程度副词,“多么”。何+形容词。例:开国何茫然?

(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何+动词,位于句首。例:何不按兵束甲。

3. 固定结构:

(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三)乃

1. 副词:

(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折关系,“却、竟然、反而”。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表限制,“仅、只”。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表判断,“是、就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 代词:

(1)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你的”;也做主语,“你”。不作宾语。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2)指示代词,“这样”。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3. 固定结构:

(1)无乃:表猜测,“恐怕„„”例:无乃尔是过与。

(2)乃尔:译为“这样”。例: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四)以

1. 介词

(1)表工具,“拿,用”。例: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2)表所处置的对象,“把”。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3)表凭借,“凭,靠”。例: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4)表原因,“因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从”。例: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6)表凭借,“按照、依照、根据”。例:余船以次俱进。

2. 连词(用法与“而”基本相同,但不表折)

(1)表并列或递进,“而、又、而且、并且”。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承接关系,译为“而”或者不译。例:侧盾以撞。

(3)表目的关系,“而、用来、来”。例: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表因果关系,“因为”。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表修饰关系,译为“而”或不译。例:拥火以入。(动词+以+动词)

3. 助词,作语气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例:固以怪之。

4. 动词,“任用、认为”。例:皆以(之)美于徐公。

5. 副词,“已经”(时间副词)。例:日以尽矣。

6. 名词,“缘由,原因”。例:良有以也。

7. 固定结构

(1)以为:a. 认为;b. 把„„当作、把„„作为。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以是/是以,“因此”。例:余是以记之。

(3)“有以”和“无以”,译为“有什么办法用来„„”和“没什么办法用来„„”

▲ 关于“以”字介词和连词的判断方法。

1. 作介词。标志:“以”+名词/代词/数词。

2. 作连词。“以”位于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之间,或者位于两个表示因果关系的两个分句之间。例:拥火以入。夫夷以近。

(五)且

1. 连词

(1)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况且、再说”。

例:a.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而且)b.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况且)

(2)让步关系,译为“尚且、还”。(先让步,再推进一步)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并列关系。标志:

a.“形容词+且+形容词”译为“而且;又„„又„„”

例:“清且浅。”译为“又清又浅。”

b.“动词+且+动词”译为“而且;一边„„一边„„”

例:“笑且入。”译为“边笑边入。”

2. 副词。标志:主语+且+谓语。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且+动词)

例: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且+动词) 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且+数词)

例:年且九十。

3. 固定结构

(1)且夫:句首发语词,下文是进一步议论,译为“况且、再说”。 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且如:译为“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六)若

1. 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 连词

(1)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例: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2)表选择,译为“或、或者”。例:以一万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3. 助词:若+形容词/副词,译为“„„的样子;的;地”。(不常见的用法)

4. 动词

(1)译为“像、好像”。例:天涯若比邻。

(2)译为“及、比”。例:徐公无若君之美也。

5. 固定结构

(1)若夫:用于段首,另起话题。译为“要说那、像那;如果说到”。 例: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2)若何:译为“怎么样”。例:以闲敝邑,若何?

(3)若干:约数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4)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例:指挥若定。

(七)所

1. 助词

(1)【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字结构,可不译。

例:我所欲也。师之所存也。

(2)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例:若属为所虏。为仲卿母所遣。

2. 名词,译为“处所、地方”。例:某所,而母立于兹。——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过。

3. 【数词+所】表约数,译为“上下、左右”。例: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4. 固定结构

(1)所以:a. 表凭借,“用来„„的”。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表原因,“„„的原因”。例:所以遣将守关者。

(2)所谓:译为“所说的”。例: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所在:a. 译为“到处”。例:所在皆是也。b. 译为“所在之处”。

(八)为①读wéi(第二声)时

1. 动词

(1)根据上下文翻译为各种动词。可译为“做、担任、成为、认为、创作、写„„”

例:因为长句。——于是创作了这首长诗。

(2)作判断动词,译为“是”。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3)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动词,译为“等到、当”。例:为其来也。

2. 介词:表被动,译为“被”。例:吾属今为之虏矣。

3. 语气助词:放在疑问句的末尾,表反诘语气,译为“呢、吗”

例:奚以九万里而南为?何辞为?【标志:带有“何„„为?”或“奚„„为?”的句子】

【为】②读wèi(第四声)时,只作【介词】

(1)表动作、受益的对象。译为“给、替”。

(2)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向、对、同、跟”。例:为公子泣。

(3)表动作、行为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九)之

1. 代词【动词+之】

(1)第一人称代词,译为“他、她、他们、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二人称。

例: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第二人称)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第一人称)

(2)指示代词,译为“这、这些”。【之+名词】例:之属。之类。

2. 助词

(1)作结构助词,于定语和中心词间,译为“的”。【之+名词/名词性短语】 例:是谁之过与?

(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去掉“之”后句意无变化。

【主语(名词/代词)+之+谓语(动词/形容词)】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宾语前置标志。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不译。

【宾语(名词)+之+谓语动词】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式:“其„„之谓乎”、“何„„之有?”】例:何陋之有?(译为有何陋?)

(4)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意,不译。【中心语(名词)+之+定语+者(可省略)】

例:马之千里者。(千里马者。)筋骨之强。(强筋骨)仰观宇宙之大。(仰观大宇宙)

(5)音节助词,凑足音节,不译。【时间副词/不及物动词+之】例:顷之,烟炎张天。

(6)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补语示范:这花美极了。“极了”就是补语。)

例:以其求思之深。(因为他思考得深入。)

3. 动词:译为“到„„去”。【之+地点名词】例:杳不知其所之也。

(十)焉

1. 代词

(1)作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之”,译为“他、他们、它们”。【及物动词+焉】

例:犹且从师而问焉。

(2)疑问代词,译为“哪里、怎么”。【焉+动词】例:且焉置土石。

2. 语气助词(句子成分完整)

(1)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疑问、反诘、感叹语气,译为“了、啊、呢”。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2)句中语气词,表停顿,不译。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3)作句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形容词/副词+焉】 例:盘盘焉,囷囷焉。

3. 兼词:等同于“于之、于此、于彼、于是”(在其中、从这里、在那里、从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18个文言虚词

古典诗文

10-18 2155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18个文言虚词

(一)而

1. 连词:

(1)折关系。(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 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 通假字:

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 固定结构:

(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动作同 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

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

1. 疑问代词:

(1)作宾语,“什么、哪里”。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例:大王来何操?

(2)作谓语,“为什么”。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

(3)作定语,“什么”。何+名词。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

(4)做主语,“什么”。例:何谓阁子也?

2. 副词:

(1)程度副词,“多么”。何+形容词。例:开国何茫然?

(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何+动词,位于句首。例:何不按兵束甲。

3. 固定结构:

(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三)乃

1. 副词:

(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折关系,“却、竟然、反而”。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表限制,“仅、只”。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表判断,“是、就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 代词:

(1)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你的”;也做主语,“你”。不作宾语。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2)指示代词,“这样”。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3. 固定结构:

(1)无乃:表猜测,“恐怕„„”例:无乃尔是过与。

(2)乃尔:译为“这样”。例: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四)以

1. 介词

(1)表工具,“拿,用”。例: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2)表所处置的对象,“把”。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3)表凭借,“凭,靠”。例: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4)表原因,“因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从”。例: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6)表凭借,“按照、依照、根据”。例:余船以次俱进。

2. 连词(用法与“而”基本相同,但不表折)

(1)表并列或递进,“而、又、而且、并且”。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承接关系,译为“而”或者不译。例:侧盾以撞。

(3)表目的关系,“而、用来、来”。例: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表因果关系,“因为”。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表修饰关系,译为“而”或不译。例:拥火以入。(动词+以+动词)

3. 助词,作语气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例:固以怪之。

4. 动词,“任用、认为”。例:皆以(之)美于徐公。

5. 副词,“已经”(时间副词)。例:日以尽矣。

6. 名词,“缘由,原因”。例:良有以也。

7. 固定结构

(1)以为:a. 认为;b. 把„„当作、把„„作为。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以是/是以,“因此”。例:余是以记之。

(3)“有以”和“无以”,译为“有什么办法用来„„”和“没什么办法用来„„”

▲ 关于“以”字介词和连词的判断方法。

1. 作介词。标志:“以”+名词/代词/数词。

2. 作连词。“以”位于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之间,或者位于两个表示因果关系的两个分句之间。例:拥火以入。夫夷以近。

(五)且

1. 连词

(1)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况且、再说”。

例:a.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而且)b.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况且)

(2)让步关系,译为“尚且、还”。(先让步,再推进一步)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并列关系。标志:

a.“形容词+且+形容词”译为“而且;又„„又„„”

例:“清且浅。”译为“又清又浅。”

b.“动词+且+动词”译为“而且;一边„„一边„„”

例:“笑且入。”译为“边笑边入。”

2. 副词。标志:主语+且+谓语。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且+动词)

例: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且+动词) 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且+数词)

例:年且九十。

3. 固定结构

(1)且夫:句首发语词,下文是进一步议论,译为“况且、再说”。 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且如:译为“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六)若

1. 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 连词

(1)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例: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2)表选择,译为“或、或者”。例:以一万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3. 助词:若+形容词/副词,译为“„„的样子;的;地”。(不常见的用法)

4. 动词

(1)译为“像、好像”。例:天涯若比邻。

(2)译为“及、比”。例:徐公无若君之美也。

5. 固定结构

(1)若夫:用于段首,另起话题。译为“要说那、像那;如果说到”。 例: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2)若何:译为“怎么样”。例:以闲敝邑,若何?

(3)若干:约数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4)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例:指挥若定。

(七)所

1. 助词

(1)【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字结构,可不译。

例:我所欲也。师之所存也。

(2)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例:若属为所虏。为仲卿母所遣。

2. 名词,译为“处所、地方”。例:某所,而母立于兹。——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过。

3. 【数词+所】表约数,译为“上下、左右”。例: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4. 固定结构

(1)所以:a. 表凭借,“用来„„的”。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表原因,“„„的原因”。例:所以遣将守关者。

(2)所谓:译为“所说的”。例: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所在:a. 译为“到处”。例:所在皆是也。b. 译为“所在之处”。

(八)为①读wéi(第二声)时

1. 动词

(1)根据上下文翻译为各种动词。可译为“做、担任、成为、认为、创作、写„„”

例:因为长句。——于是创作了这首长诗。

(2)作判断动词,译为“是”。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3)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动词,译为“等到、当”。例:为其来也。

2. 介词:表被动,译为“被”。例:吾属今为之虏矣。

3. 语气助词:放在疑问句的末尾,表反诘语气,译为“呢、吗”

例:奚以九万里而南为?何辞为?【标志:带有“何„„为?”或“奚„„为?”的句子】

【为】②读wèi(第四声)时,只作【介词】

(1)表动作、受益的对象。译为“给、替”。

(2)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向、对、同、跟”。例:为公子泣。

(3)表动作、行为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九)之

1. 代词【动词+之】

(1)第一人称代词,译为“他、她、他们、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二人称。

例: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第二人称)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第一人称)

(2)指示代词,译为“这、这些”。【之+名词】例:之属。之类。

2. 助词

(1)作结构助词,于定语和中心词间,译为“的”。【之+名词/名词性短语】 例:是谁之过与?

(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去掉“之”后句意无变化。

【主语(名词/代词)+之+谓语(动词/形容词)】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宾语前置标志。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不译。

【宾语(名词)+之+谓语动词】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式:“其„„之谓乎”、“何„„之有?”】例:何陋之有?(译为有何陋?)

(4)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意,不译。【中心语(名词)+之+定语+者(可省略)】

例:马之千里者。(千里马者。)筋骨之强。(强筋骨)仰观宇宙之大。(仰观大宇宙)

(5)音节助词,凑足音节,不译。【时间副词/不及物动词+之】例:顷之,烟炎张天。

(6)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补语示范:这花美极了。“极了”就是补语。)

例:以其求思之深。(因为他思考得深入。)

3. 动词:译为“到„„去”。【之+地点名词】例:杳不知其所之也。

(十)焉

1. 代词

(1)作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之”,译为“他、他们、它们”。【及物动词+焉】

例:犹且从师而问焉。

(2)疑问代词,译为“哪里、怎么”。【焉+动词】例:且焉置土石。

2. 语气助词(句子成分完整)

(1)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疑问、反诘、感叹语气,译为“了、啊、呢”。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2)句中语气词,表停顿,不译。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3)作句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形容词/副词+焉】 例:盘盘焉,囷囷焉。

3. 兼词:等同于“于之、于此、于彼、于是”(在其中、从这里、在那里、从


相关内容

  •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介绍
  •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介绍 一.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自然衔接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5册.每册统一安排4个单元,即每册第一单元是活动单元,第二单元是文体单元,第三单元是文体单元,第四单元是语体(古诗文)单元.具体安排如下表. 册别 活动 文体 文体 语体 语文1 认识自我 传记 散文① 古典诗歌 ...

  •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二册文言文说课稿
  • 劝学 一:说教材: <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接触的第一篇文章,该文章是<荀子>的开篇之作,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和精彩斐然的论证艺术.以这篇文章来开启学生的高中生活,有利于确立学 ...

  • 高中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 高中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高一年级教学指导意见 学生刚上高中,对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方法等都不熟悉,老师必须要注意初高中的衔接,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辨证性和周密性.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基础知识:落实课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 ...

  • 赤壁赋说课稿
  • <赤壁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定位 由于教材的新陈代谢,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赤壁赋>分别被收录在不同的教学单元: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一样思考"第二板块"感悟自然".本次 ...

  • 高一语文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 高中语文教学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为重点,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体系。 二、工作要求 (一)课程安排 ...

  • 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说课稿
  •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必修①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毛泽东同志用古曲诗词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此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书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对统 ...

  • 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与建议
  • 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与建议 一.思考 2010年是广东进入新课程的第六年,新课程高考已经考过了三届,全国步入新课程高考的省.市也已经增加到了十个.广东新课程高考的"导向性原则"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 ...

  • [六国论]说课稿
  •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六国论>(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教材和学情分析<六国论>这篇课文是高中鲁人版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中的一课.<课程标准>指出:" ...

  • 高中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 高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语文组:梁雪莲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 德修养.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夯实基础,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 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 力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