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Th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这是流传在哈佛大学师生中的一句名言。其含义是说: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重视“提出问题”,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已经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但下列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1.教师以“是不是”“好不好”近乎口头禅式的提问、学生以“是”“不是”或“好”“不好”机械作答,课堂气氛表面空前热烈,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没有得到丝毫发展。 2.教师提出的问题孤立而不成体系,学生变成了回答教师问题的机器。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虽然得到了一定的训练,但从长远角度来说,这种孤立、零散的问与答也是不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 上述两种现象,都忽视了课堂教学“问”与“答”的时效性,并没有把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引向更高的层次。那么,如何解决课堂教学中“问”与 “答”的时效性呢?“苏格拉底教学法”给我们以有益的借鉴。 二、解决方案及具体操作步骤 “苏格拉底教学法”,因系利用问答的方式,所以又称问答法。也被称为产婆术,以形象地比喻为思想之接生。苏格拉底在教授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揭示学生答案中的矛盾和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不断地总结和升华,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更新颖、更完善的答案,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的真理不断探索,同时教会学生逻辑更加严密地思考问题。现以综合探究课“极端民族主义与战争”为例,谈谈“苏格拉底教学法”在历史学科中的具体运用。 1.教师要确定讨论的内容和论题,提出能够引起不同反应的起始问题 教师问:什么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允许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言,更应鼓励学生直接互相发问、诘难、相互辩论) 学生(1)答:民族是指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群。尤其是共同的心理素质让民族带有一种天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民族主义隶属于社会意识,是一种向上和前进的要求,具有非常强大的号召力。古今中外,人们为了保家卫国或者追求社会的进步,曾凝聚在一起,同仇敌忾,这都得益于民族主义的鼓舞和引导。 因此,民族主义是凝聚本民族的一面旗帜,是一种精神。它会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迸发出强大的变革的力量,推动历史前进。 学生(2)问:能否请该同学概括一下你的主要观点呢? 学生(1)答:我表述的主要观点是:民族主义是凝聚本民族的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情感和思想意识。它鼓舞和激励本民族的人们保家卫国,追求社会进步。 学生(2)问:我们常说:“论从史出”,能否举一个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 学生(1)答: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在遭到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革命岌岌可危时,法国人不分男女老少,同仇敌忾,都以法国公民的身份,高唱“马赛曲”,高擎民族主义大旗,保卫祖国,捍卫革命成果,捍卫国家主权。因此,作为思想武器的民族主义,能够增强民族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能够鼓舞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富强。 学生(2):我非常同意并支持你的观点。并且,我认为,这种情感和思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特别是贫穷落后的亚非拉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地区遭到的侵略最重。所以,其反抗殖民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意识和愿望空前强烈。如,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与主权。 2.教师针对学生解答问题时出现的思维缺陷和不足,继续设疑,拓展知识,升华思维 教师问:当看到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禁烟运动”“五四运动”“五卅运动”“抗日战争”等主题的浮雕时,除了感悟到浓浓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感外,你感到民族主义还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学生(3)答: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民族主义:它是维护民族利益、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自决以及建立主权国家的政治运动。 3.讨论至此,答案似乎已经非常完善。教师通过再次设疑,使学生的思维再起波澜、结论更趋完善 教师问:希特勒笃信他所属的“雅利安种族”天生就是高贵的,而犹太种族则恰恰相反是低贱的。这是不是民族主义? 学生(4)答:这也是民族主义的一种,是民族主义的变形和畸形发展。 教师问:这种民族主义我们叫它极端民族主义。它是否也起到了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独立的作用呢? 学生(4):不是的。极端民族主义被西方垄断资产阶级所利用,成为他们对外侵略扩张、发动侵略战争的幌子和工具。“二战”策源地的德国,战前极端民族主义盛行,鼓吹“民族优越论”,宣扬民族不平等的反人类学说,形成法西斯主义,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希特勒的坦克曾经碾碎了多少国家的主权、独立与和平。 学生(5):极端民族主义扭曲了人们的爱国心,蒙蔽了人性中善的一面。如,法西斯的嚣张侵略得到本国民众的大力支持。极端民族主义损人不利己!20世纪初,欧洲极端民族主义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战争中来,使战争更加激烈。在近代中东战争、印巴战争中都能看到极端民族主义的影子。 学生(6):极端民族主义往往激化民族矛盾,引起各民族的对立和冲突,甚至引发战争,破坏人类文明,阻碍社会进步。“二战”中德国崇尚“民族优越论”,极端民族主义的狂热直接导致了大批犹太人被屠杀,造成残酷的后果,成了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教师问:综合上述同学的发言,现在,你对民族主义的概念和作用有何新的更为完善的认识? 学生(7):民族主义的概念可以这样概括:它有时表现为一种精神情感或者思想意识,有时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但都体现了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都希望本民族独立和强大。
学生(8):民族主义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民族主义可以促进民族国家的建立,鼓舞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富强,有利于各民族的和谐与发展。消极的民族主义往往是极端民族主义,容易被极权主义者所利用,引发民族间的对立与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 学生(9):对弱势国家而言,民族主义通常表现为反对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与独立,捍卫民族尊严与统一。对于一些强势国家,民族主义常常会发生变形,表现为大国霸权主义或大国沙文主义。如,美国的霸权主义。 4.在学生已经得出准确、完善的结论的同时,教师设问再进一步,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教师问:通过讨论,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民族主义? 学生(10):我认为民族主义应该是这样:对内维护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使其人民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对外,维护民族独立与尊严,反对任何形式的侵略,维护本民族的合理、正当的利益。 学生(11):对于民族主义,我们应辩证地对待,坚决反对极端民族主义。在尊重各国主权与独立的前提下,以民族平等为原则,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学生(12):我们要正确认识民族主义,要正确运用它对人民的激励作用,以民族主义为号召,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另一方面,要保护民族文化,防止外来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多种形式的渗透和侵略。最后,根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国情,要努力维护民族团结,避免由于畸形民族主义而引发内战。 学生(13):中华民族应该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这是中华儿女所具备的基本素质。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面对日益严峻的挑战,中华民族无认同感不行,无归属感不成。让我们踏着民族主义的道路,推动我们中华民族前进,推动世界前进吧! 三、方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功效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苏格拉底教学法”来组织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负责提出问题,然后在讨论、批判之下,不断地修正观念,所有的答案都必须由学生自己提出来。教师用一连串的问题,去激发学生思考,铺成一条探求真理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是知识的“接生婆”的角色,而绝不是“填鸭者”。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是一位教练、向导和导航员、也是一位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其真正作用是使讨论能沿着一定的线索有效地进行下去,当讨论中出现问题时,他要稳定情势、进行指导。针对各种不同的问题和答案,任何学生都可以适时地进行发言、提问和反驳。在这里,理性得到张扬,知识得到完善,思维得到升华。 (作者单位:山东诸城市第一中学)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Th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这是流传在哈佛大学师生中的一句名言。其含义是说: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重视“提出问题”,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已经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但下列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1.教师以“是不是”“好不好”近乎口头禅式的提问、学生以“是”“不是”或“好”“不好”机械作答,课堂气氛表面空前热烈,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没有得到丝毫发展。 2.教师提出的问题孤立而不成体系,学生变成了回答教师问题的机器。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虽然得到了一定的训练,但从长远角度来说,这种孤立、零散的问与答也是不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 上述两种现象,都忽视了课堂教学“问”与“答”的时效性,并没有把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引向更高的层次。那么,如何解决课堂教学中“问”与 “答”的时效性呢?“苏格拉底教学法”给我们以有益的借鉴。 二、解决方案及具体操作步骤 “苏格拉底教学法”,因系利用问答的方式,所以又称问答法。也被称为产婆术,以形象地比喻为思想之接生。苏格拉底在教授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揭示学生答案中的矛盾和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不断地总结和升华,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更新颖、更完善的答案,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的真理不断探索,同时教会学生逻辑更加严密地思考问题。现以综合探究课“极端民族主义与战争”为例,谈谈“苏格拉底教学法”在历史学科中的具体运用。 1.教师要确定讨论的内容和论题,提出能够引起不同反应的起始问题 教师问:什么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允许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言,更应鼓励学生直接互相发问、诘难、相互辩论) 学生(1)答:民族是指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群。尤其是共同的心理素质让民族带有一种天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民族主义隶属于社会意识,是一种向上和前进的要求,具有非常强大的号召力。古今中外,人们为了保家卫国或者追求社会的进步,曾凝聚在一起,同仇敌忾,这都得益于民族主义的鼓舞和引导。 因此,民族主义是凝聚本民族的一面旗帜,是一种精神。它会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迸发出强大的变革的力量,推动历史前进。 学生(2)问:能否请该同学概括一下你的主要观点呢? 学生(1)答:我表述的主要观点是:民族主义是凝聚本民族的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情感和思想意识。它鼓舞和激励本民族的人们保家卫国,追求社会进步。 学生(2)问:我们常说:“论从史出”,能否举一个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 学生(1)答: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在遭到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革命岌岌可危时,法国人不分男女老少,同仇敌忾,都以法国公民的身份,高唱“马赛曲”,高擎民族主义大旗,保卫祖国,捍卫革命成果,捍卫国家主权。因此,作为思想武器的民族主义,能够增强民族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能够鼓舞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富强。 学生(2):我非常同意并支持你的观点。并且,我认为,这种情感和思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特别是贫穷落后的亚非拉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地区遭到的侵略最重。所以,其反抗殖民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意识和愿望空前强烈。如,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与主权。 2.教师针对学生解答问题时出现的思维缺陷和不足,继续设疑,拓展知识,升华思维 教师问:当看到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禁烟运动”“五四运动”“五卅运动”“抗日战争”等主题的浮雕时,除了感悟到浓浓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感外,你感到民族主义还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学生(3)答: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民族主义:它是维护民族利益、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自决以及建立主权国家的政治运动。 3.讨论至此,答案似乎已经非常完善。教师通过再次设疑,使学生的思维再起波澜、结论更趋完善 教师问:希特勒笃信他所属的“雅利安种族”天生就是高贵的,而犹太种族则恰恰相反是低贱的。这是不是民族主义? 学生(4)答:这也是民族主义的一种,是民族主义的变形和畸形发展。 教师问:这种民族主义我们叫它极端民族主义。它是否也起到了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独立的作用呢? 学生(4):不是的。极端民族主义被西方垄断资产阶级所利用,成为他们对外侵略扩张、发动侵略战争的幌子和工具。“二战”策源地的德国,战前极端民族主义盛行,鼓吹“民族优越论”,宣扬民族不平等的反人类学说,形成法西斯主义,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希特勒的坦克曾经碾碎了多少国家的主权、独立与和平。 学生(5):极端民族主义扭曲了人们的爱国心,蒙蔽了人性中善的一面。如,法西斯的嚣张侵略得到本国民众的大力支持。极端民族主义损人不利己!20世纪初,欧洲极端民族主义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战争中来,使战争更加激烈。在近代中东战争、印巴战争中都能看到极端民族主义的影子。 学生(6):极端民族主义往往激化民族矛盾,引起各民族的对立和冲突,甚至引发战争,破坏人类文明,阻碍社会进步。“二战”中德国崇尚“民族优越论”,极端民族主义的狂热直接导致了大批犹太人被屠杀,造成残酷的后果,成了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教师问:综合上述同学的发言,现在,你对民族主义的概念和作用有何新的更为完善的认识? 学生(7):民族主义的概念可以这样概括:它有时表现为一种精神情感或者思想意识,有时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但都体现了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都希望本民族独立和强大。
学生(8):民族主义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民族主义可以促进民族国家的建立,鼓舞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富强,有利于各民族的和谐与发展。消极的民族主义往往是极端民族主义,容易被极权主义者所利用,引发民族间的对立与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 学生(9):对弱势国家而言,民族主义通常表现为反对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与独立,捍卫民族尊严与统一。对于一些强势国家,民族主义常常会发生变形,表现为大国霸权主义或大国沙文主义。如,美国的霸权主义。 4.在学生已经得出准确、完善的结论的同时,教师设问再进一步,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教师问:通过讨论,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民族主义? 学生(10):我认为民族主义应该是这样:对内维护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使其人民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对外,维护民族独立与尊严,反对任何形式的侵略,维护本民族的合理、正当的利益。 学生(11):对于民族主义,我们应辩证地对待,坚决反对极端民族主义。在尊重各国主权与独立的前提下,以民族平等为原则,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学生(12):我们要正确认识民族主义,要正确运用它对人民的激励作用,以民族主义为号召,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另一方面,要保护民族文化,防止外来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多种形式的渗透和侵略。最后,根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国情,要努力维护民族团结,避免由于畸形民族主义而引发内战。 学生(13):中华民族应该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这是中华儿女所具备的基本素质。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面对日益严峻的挑战,中华民族无认同感不行,无归属感不成。让我们踏着民族主义的道路,推动我们中华民族前进,推动世界前进吧! 三、方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功效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苏格拉底教学法”来组织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负责提出问题,然后在讨论、批判之下,不断地修正观念,所有的答案都必须由学生自己提出来。教师用一连串的问题,去激发学生思考,铺成一条探求真理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是知识的“接生婆”的角色,而绝不是“填鸭者”。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是一位教练、向导和导航员、也是一位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其真正作用是使讨论能沿着一定的线索有效地进行下去,当讨论中出现问题时,他要稳定情势、进行指导。针对各种不同的问题和答案,任何学生都可以适时地进行发言、提问和反驳。在这里,理性得到张扬,知识得到完善,思维得到升华。 (作者单位:山东诸城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