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努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它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但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的时候,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扛锄的走过的时候,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必像吃了进口的兴奋药似的,大呐二喊地跃下车来,扔石头,抛棍子,爬,一个比一个有劲地跃跃欲试,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
就在这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了,不过也只是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他娘的!这怂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但是仍然有一些途经这里的人,总要仰着脖子,瞅着,眼馋着,艳羡着,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但都无可奈何。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谈论过来谈论过去,几乎被路上的树桩子绊倒,这,在全世界想来都是少有的。它是哪个仙女过路所种?抑或它的前世很不寻常?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当那年亲眼看见了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干瞅顶个屁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 天有了空儿,就花点时间,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看见了枣树。如此近距离地看着这棵枣树,恐怕自从这枣树出世,都没有过几人。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由于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我看见,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的粗糙的树皮和枝叶,储满了它的非常诱人的生命,因而它的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我们甚至看到了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硬是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那境况太让人惋惜了。我们在那儿叹息了老半天,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接着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
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
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
啦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
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
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不是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就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
它已由物质上升到精神层面,它给人们带来的是诗的境界浪漫的境界美学的境界。它正如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
在这里,枣树已然存在于艺术之中,人们也参与到艺术之中了,何其玄妙。它是天造地设的企慕情境,让人得到了高端的艺术享受,使人回味无穷。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努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它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但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的时候,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扛锄的走过的时候,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必像吃了进口的兴奋药似的,大呐二喊地跃下车来,扔石头,抛棍子,爬,一个比一个有劲地跃跃欲试,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
就在这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了,不过也只是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他娘的!这怂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但是仍然有一些途经这里的人,总要仰着脖子,瞅着,眼馋着,艳羡着,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但都无可奈何。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谈论过来谈论过去,几乎被路上的树桩子绊倒,这,在全世界想来都是少有的。它是哪个仙女过路所种?抑或它的前世很不寻常?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当那年亲眼看见了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干瞅顶个屁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 天有了空儿,就花点时间,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看见了枣树。如此近距离地看着这棵枣树,恐怕自从这枣树出世,都没有过几人。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由于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我看见,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的粗糙的树皮和枝叶,储满了它的非常诱人的生命,因而它的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我们甚至看到了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硬是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那境况太让人惋惜了。我们在那儿叹息了老半天,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接着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
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
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
啦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
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
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不是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就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
它已由物质上升到精神层面,它给人们带来的是诗的境界浪漫的境界美学的境界。它正如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
在这里,枣树已然存在于艺术之中,人们也参与到艺术之中了,何其玄妙。它是天造地设的企慕情境,让人得到了高端的艺术享受,使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