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就是感悟生活。我们抓住课文的点滴,透过字里行间,开始一次次奇妙的想象之旅。去看看大千世界的纷繁复杂;去品品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去听听自然万物的四季欢歌。立足课堂,放飞想象,身未动,心己远。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 加工文字,形成画面 现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日常语文课本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只是一行行冰冷的文字。如果不插上想象力的翅膀,那么出现在脑海中的只可能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没有生动画面,没有丝毫情感。这样,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不仅没有了文学二次品味的独特魅力,而且很难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加工文字形成画面,融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获得人生体悟与美的享受。 鲁迅在《祝福》一文中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外貌描写,尤其是眼睛的刻画。第一次到鲁家“只是顺着眼”,第二次到鲁家仍然“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第三次死前“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鲁迅曾深有体会地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面对祥林嫂的心灵之窗,可以提几个问题,眼睛的刻画反应人物怎样的精神状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学生议论纷纷,仿佛看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来自社会底层的温顺善良劳动妇女,被逼先后嫁了二个男人,但都不幸早逝,唯一一个儿子也在春天被狼吃掉了。身边充满了嘲弄与鄙视,内心的悲痛无法排遣,流于眉眼之间。眼睛犹如一汪深潭,蓄满了痛苦与无力。最后的间或一轮,唯有空洞的生命体征,毫不见活人的生气。封建礼教“三从四德”对女性的精神残害由此可见。闭上眼睛,祥林嫂的形象悄然浮现眼前,虽隔着书本,但我们似乎能触碰她爬满皱纹的脸颊,抚去她眼角的两行清泪,聆听她一声长长的叹息。 2 联系生活,品味内涵 课本是学生与作者沟通的媒介。但是往往由于不同的生活时代,社会风尚,个人学识,价值观念等,学生与作者之间存在交流障碍。这时就需要我们发挥想象,联系生活,构架桥梁,品味内涵。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它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 《林黛玉进贾府》中有许多精当的细节描写。同是回答读书,贾母初问黛玉时,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面对同一问题,为何黛玉答案会如此不同?另一处讲到用饭,“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黛玉身体本来就弱,为何明知对身体无益仍一一遵从?这些细节反映人物怎样的生活状态,文章中有无话语可以概括?开篇一句“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学生此刻充满疑问,晚辈到外祖母家为什么要如此小心谨慎,这就得需要联系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在古代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与娘家是无多大的瓜葛的。林黛玉是在家“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的情况下“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地待她,但她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正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作品表达的内涵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实践着新课标三个维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放飞心灵,张扬个性 伟大文学家歌德曾经说过:“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的,一千个人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情感上完全协调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本内容是唯一的,学生见解却是多样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各抒己见,进行个性解读。 例如诗歌不能一味强调再现画面的同一,而忽视了画面的“大同小异”。大同指诗歌提供了同一个生活图景,小异指每个学生的经验不同,想象也会有所不同。如李商隐《锦瑟》一诗,绣织丽字,镶嵌典故,细针密线,造成光怪陆离而又朦胧隐约的诗歌意境,前人说他 “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在分析此诗时,同学们众说纷纭。有同学认为是一篇悼亡诗,用以纪念辞世的妻子的。因为古时候,长安人故去了,多安葬于终南山。终南山有个余脉叫蓝田山,李商隐的夫人大概葬在此处,故而“蓝田日暖玉生烟”。 有同学认为锦瑟表达了生命历程中挫折带来的感悟。有同学认为是对过去美好事物的追忆等等。正所谓“情种从《锦瑟》中痛感情爱,诗家从《锦瑟》中深得诗心,不平者从《锦瑟》中共鸣牢骚,久旅不归者吟《锦瑟》而思乡垂泪”。无论回答如何,都是学生与作者思想的碰撞,一对一心灵交流,符合这首诗歌无题特点。应该说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老师意料之外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入非非是通向科学探索的必需的和首要的步骤。想象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万万不可因怕出洋相或怕他人说“想入非非”而放弃自己的设想。一个缺乏想象的人,将不可避免地幽闭在他个人的狭窄的情感的紧促的圈子里。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尽情的想吧!
学习语文,就是感悟生活。我们抓住课文的点滴,透过字里行间,开始一次次奇妙的想象之旅。去看看大千世界的纷繁复杂;去品品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去听听自然万物的四季欢歌。立足课堂,放飞想象,身未动,心己远。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 加工文字,形成画面 现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日常语文课本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只是一行行冰冷的文字。如果不插上想象力的翅膀,那么出现在脑海中的只可能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没有生动画面,没有丝毫情感。这样,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不仅没有了文学二次品味的独特魅力,而且很难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加工文字形成画面,融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获得人生体悟与美的享受。 鲁迅在《祝福》一文中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外貌描写,尤其是眼睛的刻画。第一次到鲁家“只是顺着眼”,第二次到鲁家仍然“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第三次死前“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鲁迅曾深有体会地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面对祥林嫂的心灵之窗,可以提几个问题,眼睛的刻画反应人物怎样的精神状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学生议论纷纷,仿佛看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来自社会底层的温顺善良劳动妇女,被逼先后嫁了二个男人,但都不幸早逝,唯一一个儿子也在春天被狼吃掉了。身边充满了嘲弄与鄙视,内心的悲痛无法排遣,流于眉眼之间。眼睛犹如一汪深潭,蓄满了痛苦与无力。最后的间或一轮,唯有空洞的生命体征,毫不见活人的生气。封建礼教“三从四德”对女性的精神残害由此可见。闭上眼睛,祥林嫂的形象悄然浮现眼前,虽隔着书本,但我们似乎能触碰她爬满皱纹的脸颊,抚去她眼角的两行清泪,聆听她一声长长的叹息。 2 联系生活,品味内涵 课本是学生与作者沟通的媒介。但是往往由于不同的生活时代,社会风尚,个人学识,价值观念等,学生与作者之间存在交流障碍。这时就需要我们发挥想象,联系生活,构架桥梁,品味内涵。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它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 《林黛玉进贾府》中有许多精当的细节描写。同是回答读书,贾母初问黛玉时,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面对同一问题,为何黛玉答案会如此不同?另一处讲到用饭,“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黛玉身体本来就弱,为何明知对身体无益仍一一遵从?这些细节反映人物怎样的生活状态,文章中有无话语可以概括?开篇一句“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学生此刻充满疑问,晚辈到外祖母家为什么要如此小心谨慎,这就得需要联系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在古代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与娘家是无多大的瓜葛的。林黛玉是在家“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的情况下“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地待她,但她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正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作品表达的内涵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实践着新课标三个维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放飞心灵,张扬个性 伟大文学家歌德曾经说过:“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的,一千个人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情感上完全协调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本内容是唯一的,学生见解却是多样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各抒己见,进行个性解读。 例如诗歌不能一味强调再现画面的同一,而忽视了画面的“大同小异”。大同指诗歌提供了同一个生活图景,小异指每个学生的经验不同,想象也会有所不同。如李商隐《锦瑟》一诗,绣织丽字,镶嵌典故,细针密线,造成光怪陆离而又朦胧隐约的诗歌意境,前人说他 “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在分析此诗时,同学们众说纷纭。有同学认为是一篇悼亡诗,用以纪念辞世的妻子的。因为古时候,长安人故去了,多安葬于终南山。终南山有个余脉叫蓝田山,李商隐的夫人大概葬在此处,故而“蓝田日暖玉生烟”。 有同学认为锦瑟表达了生命历程中挫折带来的感悟。有同学认为是对过去美好事物的追忆等等。正所谓“情种从《锦瑟》中痛感情爱,诗家从《锦瑟》中深得诗心,不平者从《锦瑟》中共鸣牢骚,久旅不归者吟《锦瑟》而思乡垂泪”。无论回答如何,都是学生与作者思想的碰撞,一对一心灵交流,符合这首诗歌无题特点。应该说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老师意料之外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入非非是通向科学探索的必需的和首要的步骤。想象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万万不可因怕出洋相或怕他人说“想入非非”而放弃自己的设想。一个缺乏想象的人,将不可避免地幽闭在他个人的狭窄的情感的紧促的圈子里。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尽情的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