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学习语文,就是感悟生活。我们抓住课文的点滴,透过字里行间,开始一次次奇妙的想象之旅。去看看大千世界的纷繁复杂;去品品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去听听自然万物的四季欢歌。立足课堂,放飞想象,身未动,心己远。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 加工文字,形成画面  现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日常语文课本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只是一行行冰冷的文字。如果不插上想象力的翅膀,那么出现在脑海中的只可能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没有生动画面,没有丝毫情感。这样,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不仅没有了文学二次品味的独特魅力,而且很难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加工文字形成画面,融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获得人生体悟与美的享受。  鲁迅在《祝福》一文中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外貌描写,尤其是眼睛的刻画。第一次到鲁家“只是顺着眼”,第二次到鲁家仍然“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第三次死前“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鲁迅曾深有体会地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面对祥林嫂的心灵之窗,可以提几个问题,眼睛的刻画反应人物怎样的精神状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学生议论纷纷,仿佛看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来自社会底层的温顺善良劳动妇女,被逼先后嫁了二个男人,但都不幸早逝,唯一一个儿子也在春天被狼吃掉了。身边充满了嘲弄与鄙视,内心的悲痛无法排遣,流于眉眼之间。眼睛犹如一汪深潭,蓄满了痛苦与无力。最后的间或一轮,唯有空洞的生命体征,毫不见活人的生气。封建礼教“三从四德”对女性的精神残害由此可见。闭上眼睛,祥林嫂的形象悄然浮现眼前,虽隔着书本,但我们似乎能触碰她爬满皱纹的脸颊,抚去她眼角的两行清泪,聆听她一声长长的叹息。  2 联系生活,品味内涵  课本是学生与作者沟通的媒介。但是往往由于不同的生活时代,社会风尚,个人学识,价值观念等,学生与作者之间存在交流障碍。这时就需要我们发挥想象,联系生活,构架桥梁,品味内涵。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它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  《林黛玉进贾府》中有许多精当的细节描写。同是回答读书,贾母初问黛玉时,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面对同一问题,为何黛玉答案会如此不同?另一处讲到用饭,“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黛玉身体本来就弱,为何明知对身体无益仍一一遵从?这些细节反映人物怎样的生活状态,文章中有无话语可以概括?开篇一句“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学生此刻充满疑问,晚辈到外祖母家为什么要如此小心谨慎,这就得需要联系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在古代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与娘家是无多大的瓜葛的。林黛玉是在家“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的情况下“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地待她,但她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正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作品表达的内涵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实践着新课标三个维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放飞心灵,张扬个性  伟大文学家歌德曾经说过:“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的,一千个人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情感上完全协调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本内容是唯一的,学生见解却是多样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各抒己见,进行个性解读。  例如诗歌不能一味强调再现画面的同一,而忽视了画面的“大同小异”。大同指诗歌提供了同一个生活图景,小异指每个学生的经验不同,想象也会有所不同。如李商隐《锦瑟》一诗,绣织丽字,镶嵌典故,细针密线,造成光怪陆离而又朦胧隐约的诗歌意境,前人说他 “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在分析此诗时,同学们众说纷纭。有同学认为是一篇悼亡诗,用以纪念辞世的妻子的。因为古时候,长安人故去了,多安葬于终南山。终南山有个余脉叫蓝田山,李商隐的夫人大概葬在此处,故而“蓝田日暖玉生烟”。 有同学认为锦瑟表达了生命历程中挫折带来的感悟。有同学认为是对过去美好事物的追忆等等。正所谓“情种从《锦瑟》中痛感情爱,诗家从《锦瑟》中深得诗心,不平者从《锦瑟》中共鸣牢骚,久旅不归者吟《锦瑟》而思乡垂泪”。无论回答如何,都是学生与作者思想的碰撞,一对一心灵交流,符合这首诗歌无题特点。应该说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老师意料之外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入非非是通向科学探索的必需的和首要的步骤。想象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万万不可因怕出洋相或怕他人说“想入非非”而放弃自己的设想。一个缺乏想象的人,将不可避免地幽闭在他个人的狭窄的情感的紧促的圈子里。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尽情的想吧!

  学习语文,就是感悟生活。我们抓住课文的点滴,透过字里行间,开始一次次奇妙的想象之旅。去看看大千世界的纷繁复杂;去品品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去听听自然万物的四季欢歌。立足课堂,放飞想象,身未动,心己远。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 加工文字,形成画面  现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日常语文课本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只是一行行冰冷的文字。如果不插上想象力的翅膀,那么出现在脑海中的只可能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没有生动画面,没有丝毫情感。这样,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不仅没有了文学二次品味的独特魅力,而且很难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加工文字形成画面,融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获得人生体悟与美的享受。  鲁迅在《祝福》一文中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外貌描写,尤其是眼睛的刻画。第一次到鲁家“只是顺着眼”,第二次到鲁家仍然“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第三次死前“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鲁迅曾深有体会地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面对祥林嫂的心灵之窗,可以提几个问题,眼睛的刻画反应人物怎样的精神状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学生议论纷纷,仿佛看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来自社会底层的温顺善良劳动妇女,被逼先后嫁了二个男人,但都不幸早逝,唯一一个儿子也在春天被狼吃掉了。身边充满了嘲弄与鄙视,内心的悲痛无法排遣,流于眉眼之间。眼睛犹如一汪深潭,蓄满了痛苦与无力。最后的间或一轮,唯有空洞的生命体征,毫不见活人的生气。封建礼教“三从四德”对女性的精神残害由此可见。闭上眼睛,祥林嫂的形象悄然浮现眼前,虽隔着书本,但我们似乎能触碰她爬满皱纹的脸颊,抚去她眼角的两行清泪,聆听她一声长长的叹息。  2 联系生活,品味内涵  课本是学生与作者沟通的媒介。但是往往由于不同的生活时代,社会风尚,个人学识,价值观念等,学生与作者之间存在交流障碍。这时就需要我们发挥想象,联系生活,构架桥梁,品味内涵。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它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  《林黛玉进贾府》中有许多精当的细节描写。同是回答读书,贾母初问黛玉时,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面对同一问题,为何黛玉答案会如此不同?另一处讲到用饭,“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黛玉身体本来就弱,为何明知对身体无益仍一一遵从?这些细节反映人物怎样的生活状态,文章中有无话语可以概括?开篇一句“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学生此刻充满疑问,晚辈到外祖母家为什么要如此小心谨慎,这就得需要联系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在古代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与娘家是无多大的瓜葛的。林黛玉是在家“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的情况下“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地待她,但她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正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作品表达的内涵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实践着新课标三个维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放飞心灵,张扬个性  伟大文学家歌德曾经说过:“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的,一千个人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情感上完全协调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本内容是唯一的,学生见解却是多样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各抒己见,进行个性解读。  例如诗歌不能一味强调再现画面的同一,而忽视了画面的“大同小异”。大同指诗歌提供了同一个生活图景,小异指每个学生的经验不同,想象也会有所不同。如李商隐《锦瑟》一诗,绣织丽字,镶嵌典故,细针密线,造成光怪陆离而又朦胧隐约的诗歌意境,前人说他 “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在分析此诗时,同学们众说纷纭。有同学认为是一篇悼亡诗,用以纪念辞世的妻子的。因为古时候,长安人故去了,多安葬于终南山。终南山有个余脉叫蓝田山,李商隐的夫人大概葬在此处,故而“蓝田日暖玉生烟”。 有同学认为锦瑟表达了生命历程中挫折带来的感悟。有同学认为是对过去美好事物的追忆等等。正所谓“情种从《锦瑟》中痛感情爱,诗家从《锦瑟》中深得诗心,不平者从《锦瑟》中共鸣牢骚,久旅不归者吟《锦瑟》而思乡垂泪”。无论回答如何,都是学生与作者思想的碰撞,一对一心灵交流,符合这首诗歌无题特点。应该说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老师意料之外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入非非是通向科学探索的必需的和首要的步骤。想象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万万不可因怕出洋相或怕他人说“想入非非”而放弃自己的设想。一个缺乏想象的人,将不可避免地幽闭在他个人的狭窄的情感的紧促的圈子里。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尽情的想吧!


相关内容

  • 例谈电子书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 摘要: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学好语文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认清这一学科特点,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全力打造魅力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活跃起来,学会交流与感悟,提高语文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

  • 品味阅读芳香 感受语言之美
  • 品味阅读芳香 感受语言之美 上传: 宋和路 更新时间:2013-1-6 16:11:41 品味阅读芳香 感受语言之美 语文学习的根本是语言,所以品味语言和领悟语言是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如何引 导学生品味语言,帮助学生提高领悟语言的能力呢? 1品味阅读芳香 感受词语之美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q ...

  • 浅谈阅读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学阶段的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正处在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逐渐从简单的形象思维向复杂的抽象思维转变.在此过程中,想象力的培养就显得格 ...

  • 三年级阅读备课
  • 三年级阅读备课 苏教版三年级教案 2009-05-20 08:38:25 阅读79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三年级阅读备课(苏教版) 阅读指导课(1课时) 话说孙悟空 ---<西游记>导读 一. 阅读目标: 1. 激发学生阅读探索名著的欲望,培养潜心阅读.静心思考.主动 与人交流的 ...

  • 语文课程标准--原
  •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 一.导言 1.课程定位 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实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 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 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对学生认识和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形成学习能力,提升审美情趣.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乃至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

  •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导 言 1.课程定位 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 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 ...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重点
  •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 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内容:1.显性课程: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又叫正式课程2.隐性课程:难以预期的,伴随正规教学内容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内容 论 ...

  • 应用教学策略
  • 应用教学策略.搞好小学阅读教学 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是这样描述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 ...

  •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与内容解读
  • 长汀县第二实验小学  项寿斌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包括四部分: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附录1.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附录2. ...

  • 初中语文层级阅读训练
  • 初中语文层级阅读训练 王珂 在当今信息膨胀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有很多.但是阅读是不可替代的.看电影.电视时,你可能较少思考,更少想象,声音.图像„„一切都是设定好的,你只是一个相对被动的接受者.而阅读的过程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语言文字可以为你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