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管理1

为什么要学习管理?首要原因:是由于改进组织的管理方式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第二个原因:当你从学校毕业开始你的事业生涯时,你所面对的现实是,不是管理别人就是被别人管理。对于那些选择管理生涯的人来说,理解管理过程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 忠告:你不要指望仅从一门管理课程中就能学会怎样做管理者。

经济现象

1、个体日常生活中所见闻:100元如何用?商品物价对购买的影响, 为什么不同商品买卖讨价还价的尺度不同、、、、、

2、企业管理基础:市场竞争、成本、消费者心理、环境等知识掌握

3、政府(国家)重要职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作用(利率、假日经济、财政手段等) 经济学是什么? 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以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或集团之用的学科。资源 资源稀缺性

资源:能够生产出满足人类需求的物品或劳务,包括经济资源和自由取用资源。

商品:经济社会利用稀缺的社会资源所生产出来的物品和劳务。商品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形商品,另一类是无形商品,即劳务。

生产:创造物品和提供劳务的行为。

欲望无限!资源稀缺!经济学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人的欲望和需要是无限的, 相对于人的需要来说, 用以生产各种产品和劳务的资源是有限的, 这就构成了资源的稀缺性.

需要:是指人们想要得到任何一种东西的要求。

人类基本的心理行为过程:

未满足的需要(主导需要)—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动机(优势动机)—行为—需要满足—新的未满足的需要

1、生理需要:基本的生存需要,如衣食住行方面的需要,低层次;

2、安全需要:包括现在的安全(人身、财产等)与未来的安全(医疗、养老等),低层次;

3、社交需要:渴望与别人进行交往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中间层次;

4、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在社会交往中渴望受到别人的尊重,高层次;

5、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工作中的胜任感和成就感来实现,高层次;

这五个层次的需要从低到高形成一个序列,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

经济学研究什么? 如何利用稀缺资源来满足人类无限的需要

基本经济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人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

有限的资源相对于无限的需要构成了资源的稀缺性。

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资源可以分为:

1、自由取用物品,如阳光、空气等,不需付费;不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2、稀缺资源,即经济学要研究的主要对象,可分为四种:

(1)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矿产和水等;

(2)劳动,指人类拥有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总和;

(3)资本,指人类生产出来的而且应用于生产其他产品所需要的一切工具,如机器设备、厂房、资金等的总和;

(4)企业家才能,指企业家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等。

所以说,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稀缺性是一对永远存在的矛盾。

经济理性人假设(完全性、传递性、连续性)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与效益有关

如何生产? 与效率有关

为谁生产? 与公平有关

由谁做经济决策:

1、什么时候生产?

2、在什么地方生产?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边界

如何生产? 资源配置方式 技术条件 生产规模 企业的组织形式 网络经济下的问题 机会成本:把一定量的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用于生产某种商品后,放弃该资源用于其它用途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即为这种商品的生产中使用该资源的机会成本。

由于一个经济社会不能只生产一类产品,就必须确定要生产的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并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之间分配资源,这就是资源配置问题

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表示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所能生产的不同的商品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两个坐标轴围成的区域,为社会的生产可能性集合。

由谁做经济决策?

计划经济:政府负责计划与控制

市场经济:业主制定;政府引导、间接调控

经济问题的特征:

1、人的欲望和需要是无止境的;

2、这些需要的轻重缓急是不同的;

3、可以支配的生产资源是有限的;

4、每一种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用途。

所以,经济学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稀缺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问题。

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分配于不同的用途,以满足经济主体多样化需求的科学。 经济主体:家庭和企业。

研究对象 解决的问题 核心理论 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 整体经济 资源利用 收入就业理论 总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 单个主体 资源配置 价格理论 个量分析

供给和需求理论:

(1)消费者如何根据自己的偏好来决定自己的需求;

(2)企业如何根据成本和效益来决定自己的生产;

(3)消费者的需求和企业的生产如何共同决定市场上商品的价格;

经济学中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准备、愿意和能够购买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这里的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条件:1、消费者愿意购买 2、消费者有支付能力

分类:1、现实需求 2、潜在需求

影响需求的因素

商品的价格水平

相关品价格水平

消费者收入水平

消费者偏好特点

消费者价格预期

生产者营销策略

与一种商品相关的其他商品,包括该商品的替代品和互补品。

互补品:一种商品在消费时,将引起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互补关系,需求量也将同向变化。

替代品:在消费时,能为消费者提供类似满足的两种商品。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需求呈反向变化。

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将随其替代商品的价格的上升而上升,随替代商品的价格的下降而下降。 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将随其互补商品的价格的上升而下降,随互补商品的价格的下降而上升。

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和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

组成条件:1、生产者愿意出售商 2、生产者有提供商品的能力

影响供给的因素

商品价格水平

要素价格水平

生产技术水平

运作管理水平

厂商价格预期

政府相关政策

实例:谷贱伤农

需求弹性不足, 供给增加使价格大幅度下降, 但需求量增长不多, 结果使总收益减少。 讨论:禁毒工作增加还是减少了与毒品相关的犯罪?毒品方面的教育呢?均衡的变动 均衡的变动

非价格因素也将引起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为需求和供给曲线的移动,引起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变动。

1、需求水平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引起需求水平变化的因素将引起需求曲线的左移或右移。

如果假定供给水平不变(供给曲不变)需求水平的上升(D 右移)导致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上升。 反之,则导致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下降。

2、供给水平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如果假定需求水平不变(需求曲线不变),供给水平的上升(S 右移)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上升。

反之,则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下降。

3、供给水平和需求水平同时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变化,需求水品和供给水平都将发生变化,从而是需求和供给曲线都发生变化。变化以后的均衡价格和数量,取决于各种作用的综合效果。

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ED )

价格弹性系数(ED) 表示消费者对于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ED=(△Q/Q) / (△P/P)

当ED>1,称需求是有弹性的;

ED=1, 需求是中性的;

ED

什么影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商品是否是必需品

商品的可替代性

该消费在总支出中占的份额

该产品的市场饱和度

观测时间的长与短

课堂分析 为什么有的商品会经常降价,而有的商品则很少降价?

课堂讨论 你认为下列物品中哪一种商品是最缺乏价格弹性需求的?

香水、盐、青霉素、香烟、冰激凌、巧克力冰激凌 。

需求的收入弹性 EI=(△Q/Q) / (△I/I)

当 EI>1,该商品为奢侈品;

0

EI

消费行为本质:消费者总是倾向于购买他们能够负担得起的最佳物品。

消费者的行为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

主观态度(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客观能力(购买能力、收入)

一、效用的概念

从消费者的主体来说,所谓效用可以从消费者作为主体和客体两方面来说明:

(1)从消费者作为主体来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自己的行为中得到的满足;

(2)从消费者作为客体来说,效用是商品或事物满足人的欲望或需求的能力。

二、效用的特征

(1)商品的效用不具有伦理学的意义;

(2)同种商品对不同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效用。

所以说,效用的判断是消费者的主观行为,不同的人对同种商品效用的判断可能并不相同。

一、无差异曲线的绘制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本假定:

1、消费者偏好是完全的;

2、消费者偏好是可传递的;

3、消费是无止境的。

无差异曲线: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代表了不同的商品组合,但在这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程度的效用满足。

无差异曲线的性质

1、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负的;

2、每一效用水平都对应有一条无差异曲线;

3、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会相交;

4、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一、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用来度量多消费一种商品的一个额外数量所多获得的额外满足。这里第一个额外通常指“最后增加的一个单位”。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越来越多,额外数量的消费所带来的效用增量也越来越少。

欲望的特点:无限性、再生性、反复性;

边际效用的特点:时间性;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

1、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原因;

2、物品具有多用途性。

课堂讨论 穷人的一元钱比富人的一元钱值钱?

边际替代率表示当消费者的总效用不变时, 为获得单位额外的一种商品而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原因:随着X 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想要获得更多X 的愿望便会减少,于是,为获得额外一个单位的X 而愿意放弃的Y 数量就会越来越少。

极端的商品:

1、完全替代品:两种商品边际替代率为常数的商品;

2、完全互补品:两种商品边际替代率一种为0,一种为无穷大的商品。

厂商:为了获得经济利润生产和销售物品或劳务的社会单位。

目标:尽可能地获取利润,追求利润最大化。

厂商的组织形式:

单人业主制:一个人拥有一个企业。

合伙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同意共同分担企业经营责任。

公司制:企业以创办者和所有者相分离的形式存在。

利润与成本

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

利润 = 总收入 — 总成本

生产并销售出商品获得的货币收入,即为厂商的总收入。

生产要素的获得和使用,需要支付一定的回报。生产中支付的要素报酬,构成厂商的生产成本。

在经济学中,总成本包括所有的成本。

由于生产要素具有多种用途,一种要素因用于生产某种商品,而丧失了生产其他商品获得收入的机会,放弃掉的可能收益为生产该种商品的机会成本。

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每个时期各种投入要素的使用量,与利用这些投入所能生产某种商品的最大数量之间的关系。生产函数表明了厂商所受到的技术约束。

经济分析中,厂商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隐含成本。

直接成本:是厂商购买生产投入品的支出。

隐含成本:是厂商生产中使用而未直接支付报酬的自有资源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用于某一用途的机会成本,为该种资源用于其他用途所能获得的价值。

社会成本:个别厂商的生产所带来的总的资源损耗。社会成本>生产成本。 总成本 = 对生产投入品的支付总和

1、固定成本(FC ):

不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成本。(在产量为零时也须支出的成本)包括:购置机器设备和厂房的成本、某些与产量无关的税收、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金支出等。

2、变动成本(VC ):

指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部分成本。

包括:原材料成本、一般工人工资支出、水电费等。

总成本函数

1、总固定成本(TFC ):对短期内不能因产量变化而调整其投入量的要素所支付的成本。

TFC = 常数

2、总可变成本(TVC ):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对短期内投入量可随产量变动的可变投入要素支付的成本。

TVC = PVV = PV Q-1(V)

3、总成本(TC ):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支付的可变成本与固定成本的总和。 TC = TFC + TVC

某企业2004年财务状况如下:

生产A 产品,单位成本为7000元,单价为10000元,

现生产能力仅为50%

其中:单位成本

1、材料成本 3000元

2、人工成本 1000元

3、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 3000元

小计:单位成本 7000元

现有一客户订货,出价仅为6000元,问是否接单?

追加生产一件产品,发生成本成本

1、材料成本 (变动) 3000元

2、人工成本 (变动) 1000元

3、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

(变动) 1500元

(固定) 1500元

小计: 5500元

6000元--5500元=500元 应该接单!

规模收益递增 形成原因:

1. 劳动分工的专业化;

2. 机器设备的专业化;

3. 显著的设备规模效益;

4. 瓶颈要素的有效解决(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

5. 管理人才的作用,提高管理的效率;

规模收益递减 形成原因:

协调与控制问题 :随着规模增加, 难以发送和接收信息。

规模大的其它缺点:

因层次过多而决策缓慢

缺乏灵活性

企业家技能上的限制

课堂讨论 根据你的理解,说一说你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递减的例子。

三个主要的市场

市场失灵 造成贫富分化、社会不稳定

出现部分产品没有人生产

造成环境恶化

出现垄断,造成竞争不充分

过渡竞争导致社会的资源浪费

市场竞争的本质:

市场竞争是由企业对有限资源的争夺过程中产生的;但企业内部资源按计划分配。 市场竞争的意义:

竞争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合理分配资源

市场竞争的局限性:

不确定性

不公平竞争

资源浪费

机会主义行为出现

1、完全竞争

各企业的商品基本上是相似的,在购买者心中没有特殊的卖者

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没有力量与影响商品的市场价格

各种资金的投入不固定,可以任意地进行转移;新企业进入与退出都十分容易

2、垄断竞争

各企业的商品存在一定的差异,购买者有选择的权利

企业的数量大量增加,但大多数是中小企业

存在着非价格竞争,包括质量、推销、服务、品牌等竞争

企业的个体行为对同行业企业影响较小,新企业进入比较容易

垄断的经典原因:

对投入品的控制

规模经济

专利

执照和特许

进入时滞

卡特尔

GDP的测算有三种方法:

生产法:GDP=∑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

收入法:GDP=∑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营业利润;

支出法: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计算上采用属人原则或国民原则。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暂住国外的本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创造的价值—暂住本国的外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创造的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单利率:本利和=本金(1+利率*时间)

复利率:本利和=本金(1+利率)

例:1000元存定期36个月,年利率为10℅,分别用单利法和复利法求到期本利和是多少 已失业但正在寻找工作的人数

失业率 =

劳动力总人数

政府部门职能

1、“守夜人”职能2、公共产品职能3、宏观调控职能4、增进社会公平职能

政府宏观经济目标1、充分就业2、价格水平稳定 3、经济持续稳定增长4、国际收支

平衡

货币政策工具 存款准备金政策 再贴现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 其他工具

财政政策目标,就是通过财政政策的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或产生的效果,它构成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具体如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公平分配等。

1.导向功能 2.协调功能 3.控制功能 4.稳定功能

扩张性财政政策:

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赤字的方式实现。

紧缩性财政政策:

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增税、减支进而压缩赤字或增加盈余的方式实现。

中性财政政策:

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财政的收支活动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实践中这种情况是很少存在的。

平衡预算:

财政收支相等

赤字预算:

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

正确的的财政政策应对宏观经济波动实行逆向调整。

税 收 是国家对部分社会产品法定进行的无偿分配。也就是说,税收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对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实物或货币的一种特殊分配。

税收的职能与作用 1. 筹集财政收入 2. 调控经济 3. 调节收入分配

税收的类型 1、固定税 2、比例税 3、累进、累退税

财政补贴的双重作用

一方面,财政补贴是国家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杠杆。运用财政补贴特别是价格补贴,能够保持市场销售价格的基本稳定;保证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有利于合理分配国民收入;有利于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

另一方面,补贴范围过广,项目过多也会扭曲比价关系,削弱价格作为经济杠杆的作用,妨碍正确核算成本和效益,掩盖企业的经营性亏损,不利于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如果补贴数额过大,超越国家财力所能,就会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影响经济建设规模,阻滞经济发展速度。

货币政策的作用 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货币政策可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达到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的调节,使经济达到均衡。当总需求膨胀导致供求失衡时,可通过控制货币量达到对总需求的抑制;当总需求不足时,可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提高社会总需求,使经济继续发展。同时,资市供给的增加有利于贷款利率的降低,还可刺激投资增长和生产扩大,从而增加社会总供给。

2)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无论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

货币政策通过对利率的调节能够影响人们的消费倾向和 储蓄倾向。低利率鼓励消费,高利率则有利于吸收储蓄。 (4)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

中央银行处于主动的地位,其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的规模完全由它自主决定。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公开市场业务可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政策目标的调整而随时作出逆向的操作。 公开市场业务的运用符合政策目标的需要。

1、扩张性货币政策

通过降低利率,增加信贷的可供两次机总需求的增长。

使用条件:经济萧条

2、紧缩性货币政策

通过提高利率,减少信贷的可供量,来削弱总需求的增长。

使用条件:通货膨胀严重时期,经济过热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影响的差别

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规模

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信贷和利率施加影响间接影响投资活动,然后才调节总需求规模

1、双紧(紧财政、紧货币)——适用于严重通货膨胀

增税、减支——减少总需求

收紧银根、提高准备率、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给

2、双松(松财政、松货币)——适用于严重衰退期

减税、增支——减少总需求

放松银根、降低利率(抑制“挤出效应”)——增加货币供给

3、松财政、紧货币——适用于衰退期但萧条并不严重时

扩张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

紧缩货币政策防止总需求扩大后可能的通胀——会使利率上升,产生“挤出效应”

4、紧财政、松货币——适用于经济已进入高涨但通货膨胀并不严重时期

紧缩财政——外在时滞短,压缩总需求

扩张货币——外在时滞长,防止经济衰退

财政资金特点:单向无偿;

金融资金特点:双向有偿.

为什么要学习管理?

首要原因:是由于改进组织的管理方式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第二个原因:当你从学校毕业开始你的事业生涯时,你所面对的现实是,不是管理别人就是被别人管理。对于那些选择管理生涯的人来说,理解管理过程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

忠告:你不要指望仅从一门管理课程中就能学会怎样做管理者。

组织:是将一定的人员有系统地安排在一起,以达到某些特定的目的。 组织的共性:有目标;

有结构;

拥有两个以上的人。

作业人员:是指那些直接从事某些具体工作或任务,不必负有责任区监督他人劳动的员工。

管理者:在一个组织中直接督导他人工作的人。

基层管理者(一线监督者):直接负责作业人员的日常活动。

中层管理者:负责把高层管理者指定的目标落实到基层,使基层管理者能够贯彻执行。

高层管理者:负责制定与各自组织发展方向有关的决策,要建立对所有员工都有影响的组织政策。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是一个过程

3)管理的目的:实现预定目标

4)使用手段:资源的配置与使用

5)效率:doing things right

6)效果:dong the right things

1. 管理的主体——管理者

人际关系学说的缺陷

1)过分强调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2)过多强调感情作用

3)过分否定经济报酬、外部监督、工作条件、作用标准等因素

管理方法是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所采取的工作方法。

现代管理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科学体系,它由具体方法、基本方法和方法论三个层次构成。其中,具体方法是解决具体管理问题的方法,属于基础层次;基本方法是从各种具体方法中概括出来的带普遍性的方法,属于核心层次;方法论是从具体方法和基本方法中抽象出来的理论体系,属于高级层次。

一、行政方法

(一)行政方法的概念及本质

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机构和领导者的权力,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对子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方法。

二)行政方法的特点

1、权威性

2、强制性

3、垂直性

4、具体性

5、无偿性

(三)行政方法的作用

1、有利于组织内部统一目标、统一意志、统一行为,避免各行其是。这是行政方法的一个显著优点。

2、行政方法是实施其他各项管理方法的必要手段。

3、有利于管理职能的发挥和管理目标的实现。

4、有利于灵活地处理特殊问题。

(四)行政方法的弊端

1、管理效果直接受领导水平的影响

2、不便于管理分权,以致下级缺乏自主权,不能发挥其积极性。

3、横向沟通困难。

二、经济方法

(一)经济方法的概念、内容与实质

经济方法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获得较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这里所说的各种经济手段,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奖金、罚款以及经济合同等。 就企业内部管理而言,其常用的经济手段包括

1、工资

2、奖金与罚款

3、福利

4、其他手段 如股份等

(二)经济方法的特点

1、利益性

2、灵活性

三、法律方法

(一)法律方法的概念、内容与实质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法律方法是指国家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和司法、仲裁工作,调整社会经济的总体活动和各企事业单位在微观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以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方法。

法律方法的实质是实现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志,并维护其利益,代表他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实行强制性的、统一的管理。

(二)法律方法的特点

1、严肃性

2、强制性

(三)法律方法的作用

1、保证必要的秩序

2、调节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3、使管理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四、教育方法

(一)教育方法的概念、实质与任务

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从德、智、体诸方面施加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

(二)教育的主要内容

就我国企业而言,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

(三)教育的方式

1、企业内部培训;

2、与大专院校合作培训;

3、员工自我培训。

计划工作内容常用“5W+H”来表示

Why ——为什么要做?即明确计划工作的原因及目的

What ——做什么?即明确活动的内容及要求

Who ——谁去做?即规定由哪些部门和人员负责实施计划

When ——何时做?即规定计划中各项工作的起始时间和完成时间

Where ——何地做?即规定计划的实施地点

How ——如何做?即制定实现计划的手段和措施

2. 计划的作用

提供控制标准 减少浪费,提高效益 降低风险,掌握主动

指引方向,指导工作

3. 计划的特点

目的性

任何组织都是通过有意识的合作,来完成群体的目标而得以生存的。计划工作旨在有效地达到某种目标。

先导性

计划职能是首要职能,在管理职能中居于主导地位。管理工作必须以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计划作为前提,计划也是执行组织、领导、控制的依据。

普遍性

虽然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各有不同,但是他们工作中始终有决策存在,也就是说,计划工作在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

效率性

计划的效率是指从组织目标所作贡献中扣除制定和执行计划所需费用及其他因素后的总额。

风险性

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安排,未来是不可知的,预测和实际是会有差别的,所以计划实施不一定成功,存在风险。

二. 计划的种类

1. 按计划期的长短 长期计划>5年 1年

3. 按计划涉及的职能空间 业务计划 财务计划 人事计划

4. 按计划的明确性 具体性计划 指导性计划

5. 按活动的性质(重复率 非程序性计划 程序性计划

三、计划的编制过程

确定计划前提 确定目标

拟定和选择实现目标的方案

制定计划

组织实施计划

过分集权的弊端

降低决策质量 降低决策的速度 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 妨碍对后备干部队伍的

培养 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

正式组织的特点:目的性、 正规性、稳定性

非正式组织的特点:自发性、内聚性、不稳定性

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反比关系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管理组织规模与问题的复杂程度

领导与下属的的能力

授权程度

组织沟通渠道的状况

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权责一致原则 精干高效原则 分工协作原则

组织结构的形式 直线结构 职能结构 直线职能结构 事业部结构 矩阵结构 动态网络结构

领导作用:协调作用、指挥作用、激励作用

领导方式: 指挥、、沟通、激励、感召

领导的本质:影响力

专权式领导:个体决策,主观、独断、积极,单向沟通,

指导、命令下属,领导示范,物质刺激,

(胡萝卜+大棒);员工地位:接受、

执行,参与性、积极性差,

民主式领导:参与、集体决策,双向沟通,了解下属,集

体讨论分工,共同协作工作,客观评价下属,

员工地位:可以参与决策,了解政策,

参与性、积极性差,

放任式领导:领导:下达笼统任务和目标,提供资源、信息

等保证,对下属决策、工作不干涉,单向沟通

员工:集体、自我决策,自我管理

1、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技能

(1)基本素质:政治、业务、身体素质

(2)三种技能:技术、人际、概念技能

2、领导方式运用:

指挥:全局观念、战略思想、对环境的应变和判断能力

协调:组织成员间和活动开展

沟通:上传下达

激励:调动员工积极性

控制——由管理者对组织实际运行是否符合预定的计划进行测定并采取措施确保实际与计划动态相适应实现的过程.

控制与计划的联系:

一方面, 有目标和计划而没有控制, 人们无法知道自己干的怎样

另一方面, 有控制而没有目标和计划, 人们不知道要控制什么

二、控制的必要性

环境的动态性 权力的分散性 员工能力差异性

控制的类型 前馈控制 现场控制 反馈控制

前馈控制的优点 防患于未然 易于被员工接受

前馈控制的缺点 缺少及时准确的信息 难以判断计划和控制的影响关系 实例:生产管理的看板管理

现场控制的优点 提高员工工作能力、自控能力

现场控制的缺点 受管理者时间、精力及业务水平制约应用范围窄(易计量的工作)易同被控制者对立 实例:公交车站的调度 学校考试的监考

反馈控制的优点 避免重犯类似错误消除偏差对后续活动的影响

为再次活动提供依据员工奖惩的依据

反馈控制的缺点 仅能“亡羊补牢” 实例:财务管理中的报表分析

讨论 1. 在工作中,你究竟是爱若还是布若?或者你的企 业有没有爱若和布若?

2. 我们如何创造新的工作局面或是创新?

3. 我们在工作中,处理问题时能想到几步?

唐僧是不是一位好的管理者?

唐僧是一个出色的管理者! 因为他懂得让悟空冲锋陷阵,八戒陪伴左右,沙僧负重挑担,而自己坐在马上逍遥。

他运用的是长处管理策略,也是一种文化。从长处策略的角度看,某种长处一定有它相对的缺点,组织管理者的重要责任是让这些人的长处如何在组织里最大发挥。

企业文化的结构 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环境、产品、标识、标志

企业行为文化: 人际关系、文体活动、员工行为

企业制度文化: 组织结构、管理制度、领导体制

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价值观、经营哲学

企业价值观的追求尺度:

(1)人的价值高于一切。

(2)为消费者服务的价值高于利润价值。

(3)集体(团队)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4)用户价值高于技术价值。

(5)保证质量价值高于推出新产品的价值。

企业文化的主要功能

●内部功能:

(1)奋斗目标的导向功能

(2)共同意识的凝聚功能

(3)主体意识的激励功能

●外部功能:

(1)推动企业形象优化

(2)传播人类精神文明

(3)营造人文社会环境

企业文化的基本类型

病态涣散型企业文化

被动防卫型企业文化

主动建设型企业文化

病态涣散型企业文化 特征分析:

(1) 共同的企业价值观缺失

(2) 员工不关心企业成长

(3) 开拓进取精神受到压抑

(4) 领导形象没有感染力

(5) 企业部门之间、成员之间无法沟通

被动防卫型企业文化 特征分析:

(1)按常规行事、步调比较齐一。

(2)缺少创新意识。

(3)满足于现有成绩。

(4)员工对企业的依赖性较强。

(5)应变能力较弱。

(6)各部门间推脱责任。

主动建设型企业文化

特征分析:

(1) 拥有明确的、富于创新性的价值观。

(2) 员工自我实现意识较强。

(3) 企业领导善于开拓进取。

(4) 企业内部、外部关系通畅。

(5) 强烈的危机感和风险意识。

(6) 充满生气、鼓励个人见解。

现代企业最高层次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

企业文化和管理的朴素智慧 寓言:龟 兔 赛 跑

等兔子一觉醒來,才发觉它输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缓慢但持续的人会赢得比赛。

这故事发展到这一步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动作快且前后一致的人将可胜过缓慢但持续的人。

故事发展到这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首先,辨认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然后改变游戏场所以适应(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这故事有什么启示?个人表现优异与拥有坚强的核心竞争力固然不錯,但除非你能在一个团队内(与別人)同心协力,并掌控彼此间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你的表现将永远在标准之下,因为总有一些状况下,你是技不如人,而別人却干得蛮好的。

结论:龟兔赛跑的故事启发我们良多

最重要的是:动作快且前后一致的人总是胜过缓慢但持续的人;依着自己的优势(专长) 来工作;结合所有的资源且团队合作的人,总是打败单打独斗者;面对失败时,绝不轻言放弃;最后,与某一情境竞争,而不是限定某对手。

人力资源 智力正常有劳动能力的人

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劳动能力(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的人的总和。

企业全体员工的能力

人力资源的特征

能动性:两重性 时效性:再生性 社会性:生物性:

人力资源管理 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组织、培训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人员缺乏调整方法

加班 临时雇用 外包 再培训后换岗 减少流动数量 外部招聘 技术创新

人员过剩调整方法

裁员 工作分享 提前退休 (退养)自然减少 再培训 什么是绩效管理

确保员工的工作活动以及工作产出能够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的过程 绩效管理系统的构成

绩效的界定

具体说明绩效的哪些方面对于组织来说是重要的

绩效的评价

对界定的各个绩效方面进行衡量

绩效信息的利用

向员工提供绩效信息反馈或通过薪酬系统使他们能够根据组织的目标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绩效

绩效考核的类型 行为主导型 效果主导型 品质主导型

绩效考核失败的主要原因

缺乏明确的绩效评价标准

管理者没有严肃对待考核

管理者在评估过程中不诚实

管理者缺乏有关员工实际工作情况的信息

经理者在考核过程中使用不清楚/含糊的语言

没有足够的财力来奖励工作优秀者

没有对员工的发展做充分的讨论

市场营销是关于构思、货物和劳务的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规划与实施过程,目的是创造能实现符合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

所谓营销过程,就是识别、分析、选择和发掘市场营销机会,以实现企业战略任务和目标为管理目标,亦即企业与其最佳的市场机会相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1、分析市场机会,营销环境分为微观和宠观。

2、选择目标市场 3、设计营销组合

营销环境是指影响市场营销的外部环境。

影响企业营销的外部环境有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因素、技术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竞争因素等多个方面。

市场营销环境发展趋势基本上分为两大类: 1. 环境威胁 2. 营销机会 消费者市场的特点

1. 消费者市场是最终市场(终端市场)。

2. 消费者市场需求差异大。

3. 消费者市场的市场区域较大

4. 购买次数较多,购买量较小

5. 替代性强,需求弹性大

6. 消费者市场的购买者多是“非行家购买”

7. 消费者市场的产品,科技的含量日益提高

为什么要学习管理?首要原因:是由于改进组织的管理方式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第二个原因:当你从学校毕业开始你的事业生涯时,你所面对的现实是,不是管理别人就是被别人管理。对于那些选择管理生涯的人来说,理解管理过程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 忠告:你不要指望仅从一门管理课程中就能学会怎样做管理者。

经济现象

1、个体日常生活中所见闻:100元如何用?商品物价对购买的影响, 为什么不同商品买卖讨价还价的尺度不同、、、、、

2、企业管理基础:市场竞争、成本、消费者心理、环境等知识掌握

3、政府(国家)重要职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作用(利率、假日经济、财政手段等) 经济学是什么? 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以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或集团之用的学科。资源 资源稀缺性

资源:能够生产出满足人类需求的物品或劳务,包括经济资源和自由取用资源。

商品:经济社会利用稀缺的社会资源所生产出来的物品和劳务。商品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形商品,另一类是无形商品,即劳务。

生产:创造物品和提供劳务的行为。

欲望无限!资源稀缺!经济学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人的欲望和需要是无限的, 相对于人的需要来说, 用以生产各种产品和劳务的资源是有限的, 这就构成了资源的稀缺性.

需要:是指人们想要得到任何一种东西的要求。

人类基本的心理行为过程:

未满足的需要(主导需要)—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动机(优势动机)—行为—需要满足—新的未满足的需要

1、生理需要:基本的生存需要,如衣食住行方面的需要,低层次;

2、安全需要:包括现在的安全(人身、财产等)与未来的安全(医疗、养老等),低层次;

3、社交需要:渴望与别人进行交往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中间层次;

4、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在社会交往中渴望受到别人的尊重,高层次;

5、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工作中的胜任感和成就感来实现,高层次;

这五个层次的需要从低到高形成一个序列,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

经济学研究什么? 如何利用稀缺资源来满足人类无限的需要

基本经济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人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

有限的资源相对于无限的需要构成了资源的稀缺性。

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资源可以分为:

1、自由取用物品,如阳光、空气等,不需付费;不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2、稀缺资源,即经济学要研究的主要对象,可分为四种:

(1)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矿产和水等;

(2)劳动,指人类拥有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总和;

(3)资本,指人类生产出来的而且应用于生产其他产品所需要的一切工具,如机器设备、厂房、资金等的总和;

(4)企业家才能,指企业家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等。

所以说,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稀缺性是一对永远存在的矛盾。

经济理性人假设(完全性、传递性、连续性)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与效益有关

如何生产? 与效率有关

为谁生产? 与公平有关

由谁做经济决策:

1、什么时候生产?

2、在什么地方生产?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边界

如何生产? 资源配置方式 技术条件 生产规模 企业的组织形式 网络经济下的问题 机会成本:把一定量的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用于生产某种商品后,放弃该资源用于其它用途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即为这种商品的生产中使用该资源的机会成本。

由于一个经济社会不能只生产一类产品,就必须确定要生产的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并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之间分配资源,这就是资源配置问题

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表示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所能生产的不同的商品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两个坐标轴围成的区域,为社会的生产可能性集合。

由谁做经济决策?

计划经济:政府负责计划与控制

市场经济:业主制定;政府引导、间接调控

经济问题的特征:

1、人的欲望和需要是无止境的;

2、这些需要的轻重缓急是不同的;

3、可以支配的生产资源是有限的;

4、每一种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用途。

所以,经济学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稀缺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问题。

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分配于不同的用途,以满足经济主体多样化需求的科学。 经济主体:家庭和企业。

研究对象 解决的问题 核心理论 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 整体经济 资源利用 收入就业理论 总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 单个主体 资源配置 价格理论 个量分析

供给和需求理论:

(1)消费者如何根据自己的偏好来决定自己的需求;

(2)企业如何根据成本和效益来决定自己的生产;

(3)消费者的需求和企业的生产如何共同决定市场上商品的价格;

经济学中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准备、愿意和能够购买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这里的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条件:1、消费者愿意购买 2、消费者有支付能力

分类:1、现实需求 2、潜在需求

影响需求的因素

商品的价格水平

相关品价格水平

消费者收入水平

消费者偏好特点

消费者价格预期

生产者营销策略

与一种商品相关的其他商品,包括该商品的替代品和互补品。

互补品:一种商品在消费时,将引起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互补关系,需求量也将同向变化。

替代品:在消费时,能为消费者提供类似满足的两种商品。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需求呈反向变化。

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将随其替代商品的价格的上升而上升,随替代商品的价格的下降而下降。 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将随其互补商品的价格的上升而下降,随互补商品的价格的下降而上升。

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和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

组成条件:1、生产者愿意出售商 2、生产者有提供商品的能力

影响供给的因素

商品价格水平

要素价格水平

生产技术水平

运作管理水平

厂商价格预期

政府相关政策

实例:谷贱伤农

需求弹性不足, 供给增加使价格大幅度下降, 但需求量增长不多, 结果使总收益减少。 讨论:禁毒工作增加还是减少了与毒品相关的犯罪?毒品方面的教育呢?均衡的变动 均衡的变动

非价格因素也将引起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为需求和供给曲线的移动,引起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变动。

1、需求水平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引起需求水平变化的因素将引起需求曲线的左移或右移。

如果假定供给水平不变(供给曲不变)需求水平的上升(D 右移)导致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上升。 反之,则导致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下降。

2、供给水平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如果假定需求水平不变(需求曲线不变),供给水平的上升(S 右移)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上升。

反之,则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下降。

3、供给水平和需求水平同时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变化,需求水品和供给水平都将发生变化,从而是需求和供给曲线都发生变化。变化以后的均衡价格和数量,取决于各种作用的综合效果。

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ED )

价格弹性系数(ED) 表示消费者对于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ED=(△Q/Q) / (△P/P)

当ED>1,称需求是有弹性的;

ED=1, 需求是中性的;

ED

什么影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商品是否是必需品

商品的可替代性

该消费在总支出中占的份额

该产品的市场饱和度

观测时间的长与短

课堂分析 为什么有的商品会经常降价,而有的商品则很少降价?

课堂讨论 你认为下列物品中哪一种商品是最缺乏价格弹性需求的?

香水、盐、青霉素、香烟、冰激凌、巧克力冰激凌 。

需求的收入弹性 EI=(△Q/Q) / (△I/I)

当 EI>1,该商品为奢侈品;

0

EI

消费行为本质:消费者总是倾向于购买他们能够负担得起的最佳物品。

消费者的行为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

主观态度(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客观能力(购买能力、收入)

一、效用的概念

从消费者的主体来说,所谓效用可以从消费者作为主体和客体两方面来说明:

(1)从消费者作为主体来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自己的行为中得到的满足;

(2)从消费者作为客体来说,效用是商品或事物满足人的欲望或需求的能力。

二、效用的特征

(1)商品的效用不具有伦理学的意义;

(2)同种商品对不同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效用。

所以说,效用的判断是消费者的主观行为,不同的人对同种商品效用的判断可能并不相同。

一、无差异曲线的绘制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本假定:

1、消费者偏好是完全的;

2、消费者偏好是可传递的;

3、消费是无止境的。

无差异曲线: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代表了不同的商品组合,但在这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程度的效用满足。

无差异曲线的性质

1、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负的;

2、每一效用水平都对应有一条无差异曲线;

3、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会相交;

4、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一、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用来度量多消费一种商品的一个额外数量所多获得的额外满足。这里第一个额外通常指“最后增加的一个单位”。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越来越多,额外数量的消费所带来的效用增量也越来越少。

欲望的特点:无限性、再生性、反复性;

边际效用的特点:时间性;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

1、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原因;

2、物品具有多用途性。

课堂讨论 穷人的一元钱比富人的一元钱值钱?

边际替代率表示当消费者的总效用不变时, 为获得单位额外的一种商品而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原因:随着X 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想要获得更多X 的愿望便会减少,于是,为获得额外一个单位的X 而愿意放弃的Y 数量就会越来越少。

极端的商品:

1、完全替代品:两种商品边际替代率为常数的商品;

2、完全互补品:两种商品边际替代率一种为0,一种为无穷大的商品。

厂商:为了获得经济利润生产和销售物品或劳务的社会单位。

目标:尽可能地获取利润,追求利润最大化。

厂商的组织形式:

单人业主制:一个人拥有一个企业。

合伙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同意共同分担企业经营责任。

公司制:企业以创办者和所有者相分离的形式存在。

利润与成本

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

利润 = 总收入 — 总成本

生产并销售出商品获得的货币收入,即为厂商的总收入。

生产要素的获得和使用,需要支付一定的回报。生产中支付的要素报酬,构成厂商的生产成本。

在经济学中,总成本包括所有的成本。

由于生产要素具有多种用途,一种要素因用于生产某种商品,而丧失了生产其他商品获得收入的机会,放弃掉的可能收益为生产该种商品的机会成本。

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每个时期各种投入要素的使用量,与利用这些投入所能生产某种商品的最大数量之间的关系。生产函数表明了厂商所受到的技术约束。

经济分析中,厂商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隐含成本。

直接成本:是厂商购买生产投入品的支出。

隐含成本:是厂商生产中使用而未直接支付报酬的自有资源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用于某一用途的机会成本,为该种资源用于其他用途所能获得的价值。

社会成本:个别厂商的生产所带来的总的资源损耗。社会成本>生产成本。 总成本 = 对生产投入品的支付总和

1、固定成本(FC ):

不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成本。(在产量为零时也须支出的成本)包括:购置机器设备和厂房的成本、某些与产量无关的税收、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金支出等。

2、变动成本(VC ):

指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部分成本。

包括:原材料成本、一般工人工资支出、水电费等。

总成本函数

1、总固定成本(TFC ):对短期内不能因产量变化而调整其投入量的要素所支付的成本。

TFC = 常数

2、总可变成本(TVC ):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对短期内投入量可随产量变动的可变投入要素支付的成本。

TVC = PVV = PV Q-1(V)

3、总成本(TC ):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支付的可变成本与固定成本的总和。 TC = TFC + TVC

某企业2004年财务状况如下:

生产A 产品,单位成本为7000元,单价为10000元,

现生产能力仅为50%

其中:单位成本

1、材料成本 3000元

2、人工成本 1000元

3、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 3000元

小计:单位成本 7000元

现有一客户订货,出价仅为6000元,问是否接单?

追加生产一件产品,发生成本成本

1、材料成本 (变动) 3000元

2、人工成本 (变动) 1000元

3、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

(变动) 1500元

(固定) 1500元

小计: 5500元

6000元--5500元=500元 应该接单!

规模收益递增 形成原因:

1. 劳动分工的专业化;

2. 机器设备的专业化;

3. 显著的设备规模效益;

4. 瓶颈要素的有效解决(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

5. 管理人才的作用,提高管理的效率;

规模收益递减 形成原因:

协调与控制问题 :随着规模增加, 难以发送和接收信息。

规模大的其它缺点:

因层次过多而决策缓慢

缺乏灵活性

企业家技能上的限制

课堂讨论 根据你的理解,说一说你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递减的例子。

三个主要的市场

市场失灵 造成贫富分化、社会不稳定

出现部分产品没有人生产

造成环境恶化

出现垄断,造成竞争不充分

过渡竞争导致社会的资源浪费

市场竞争的本质:

市场竞争是由企业对有限资源的争夺过程中产生的;但企业内部资源按计划分配。 市场竞争的意义:

竞争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合理分配资源

市场竞争的局限性:

不确定性

不公平竞争

资源浪费

机会主义行为出现

1、完全竞争

各企业的商品基本上是相似的,在购买者心中没有特殊的卖者

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没有力量与影响商品的市场价格

各种资金的投入不固定,可以任意地进行转移;新企业进入与退出都十分容易

2、垄断竞争

各企业的商品存在一定的差异,购买者有选择的权利

企业的数量大量增加,但大多数是中小企业

存在着非价格竞争,包括质量、推销、服务、品牌等竞争

企业的个体行为对同行业企业影响较小,新企业进入比较容易

垄断的经典原因:

对投入品的控制

规模经济

专利

执照和特许

进入时滞

卡特尔

GDP的测算有三种方法:

生产法:GDP=∑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

收入法:GDP=∑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营业利润;

支出法: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计算上采用属人原则或国民原则。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暂住国外的本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创造的价值—暂住本国的外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创造的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单利率:本利和=本金(1+利率*时间)

复利率:本利和=本金(1+利率)

例:1000元存定期36个月,年利率为10℅,分别用单利法和复利法求到期本利和是多少 已失业但正在寻找工作的人数

失业率 =

劳动力总人数

政府部门职能

1、“守夜人”职能2、公共产品职能3、宏观调控职能4、增进社会公平职能

政府宏观经济目标1、充分就业2、价格水平稳定 3、经济持续稳定增长4、国际收支

平衡

货币政策工具 存款准备金政策 再贴现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 其他工具

财政政策目标,就是通过财政政策的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或产生的效果,它构成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具体如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公平分配等。

1.导向功能 2.协调功能 3.控制功能 4.稳定功能

扩张性财政政策:

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赤字的方式实现。

紧缩性财政政策:

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增税、减支进而压缩赤字或增加盈余的方式实现。

中性财政政策:

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财政的收支活动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实践中这种情况是很少存在的。

平衡预算:

财政收支相等

赤字预算:

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

正确的的财政政策应对宏观经济波动实行逆向调整。

税 收 是国家对部分社会产品法定进行的无偿分配。也就是说,税收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对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实物或货币的一种特殊分配。

税收的职能与作用 1. 筹集财政收入 2. 调控经济 3. 调节收入分配

税收的类型 1、固定税 2、比例税 3、累进、累退税

财政补贴的双重作用

一方面,财政补贴是国家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杠杆。运用财政补贴特别是价格补贴,能够保持市场销售价格的基本稳定;保证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有利于合理分配国民收入;有利于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

另一方面,补贴范围过广,项目过多也会扭曲比价关系,削弱价格作为经济杠杆的作用,妨碍正确核算成本和效益,掩盖企业的经营性亏损,不利于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如果补贴数额过大,超越国家财力所能,就会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影响经济建设规模,阻滞经济发展速度。

货币政策的作用 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货币政策可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达到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的调节,使经济达到均衡。当总需求膨胀导致供求失衡时,可通过控制货币量达到对总需求的抑制;当总需求不足时,可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提高社会总需求,使经济继续发展。同时,资市供给的增加有利于贷款利率的降低,还可刺激投资增长和生产扩大,从而增加社会总供给。

2)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无论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

货币政策通过对利率的调节能够影响人们的消费倾向和 储蓄倾向。低利率鼓励消费,高利率则有利于吸收储蓄。 (4)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

中央银行处于主动的地位,其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的规模完全由它自主决定。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公开市场业务可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政策目标的调整而随时作出逆向的操作。 公开市场业务的运用符合政策目标的需要。

1、扩张性货币政策

通过降低利率,增加信贷的可供两次机总需求的增长。

使用条件:经济萧条

2、紧缩性货币政策

通过提高利率,减少信贷的可供量,来削弱总需求的增长。

使用条件:通货膨胀严重时期,经济过热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影响的差别

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规模

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信贷和利率施加影响间接影响投资活动,然后才调节总需求规模

1、双紧(紧财政、紧货币)——适用于严重通货膨胀

增税、减支——减少总需求

收紧银根、提高准备率、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给

2、双松(松财政、松货币)——适用于严重衰退期

减税、增支——减少总需求

放松银根、降低利率(抑制“挤出效应”)——增加货币供给

3、松财政、紧货币——适用于衰退期但萧条并不严重时

扩张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

紧缩货币政策防止总需求扩大后可能的通胀——会使利率上升,产生“挤出效应”

4、紧财政、松货币——适用于经济已进入高涨但通货膨胀并不严重时期

紧缩财政——外在时滞短,压缩总需求

扩张货币——外在时滞长,防止经济衰退

财政资金特点:单向无偿;

金融资金特点:双向有偿.

为什么要学习管理?

首要原因:是由于改进组织的管理方式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第二个原因:当你从学校毕业开始你的事业生涯时,你所面对的现实是,不是管理别人就是被别人管理。对于那些选择管理生涯的人来说,理解管理过程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

忠告:你不要指望仅从一门管理课程中就能学会怎样做管理者。

组织:是将一定的人员有系统地安排在一起,以达到某些特定的目的。 组织的共性:有目标;

有结构;

拥有两个以上的人。

作业人员:是指那些直接从事某些具体工作或任务,不必负有责任区监督他人劳动的员工。

管理者:在一个组织中直接督导他人工作的人。

基层管理者(一线监督者):直接负责作业人员的日常活动。

中层管理者:负责把高层管理者指定的目标落实到基层,使基层管理者能够贯彻执行。

高层管理者:负责制定与各自组织发展方向有关的决策,要建立对所有员工都有影响的组织政策。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是一个过程

3)管理的目的:实现预定目标

4)使用手段:资源的配置与使用

5)效率:doing things right

6)效果:dong the right things

1. 管理的主体——管理者

人际关系学说的缺陷

1)过分强调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2)过多强调感情作用

3)过分否定经济报酬、外部监督、工作条件、作用标准等因素

管理方法是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所采取的工作方法。

现代管理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科学体系,它由具体方法、基本方法和方法论三个层次构成。其中,具体方法是解决具体管理问题的方法,属于基础层次;基本方法是从各种具体方法中概括出来的带普遍性的方法,属于核心层次;方法论是从具体方法和基本方法中抽象出来的理论体系,属于高级层次。

一、行政方法

(一)行政方法的概念及本质

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机构和领导者的权力,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对子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方法。

二)行政方法的特点

1、权威性

2、强制性

3、垂直性

4、具体性

5、无偿性

(三)行政方法的作用

1、有利于组织内部统一目标、统一意志、统一行为,避免各行其是。这是行政方法的一个显著优点。

2、行政方法是实施其他各项管理方法的必要手段。

3、有利于管理职能的发挥和管理目标的实现。

4、有利于灵活地处理特殊问题。

(四)行政方法的弊端

1、管理效果直接受领导水平的影响

2、不便于管理分权,以致下级缺乏自主权,不能发挥其积极性。

3、横向沟通困难。

二、经济方法

(一)经济方法的概念、内容与实质

经济方法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获得较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这里所说的各种经济手段,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奖金、罚款以及经济合同等。 就企业内部管理而言,其常用的经济手段包括

1、工资

2、奖金与罚款

3、福利

4、其他手段 如股份等

(二)经济方法的特点

1、利益性

2、灵活性

三、法律方法

(一)法律方法的概念、内容与实质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法律方法是指国家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和司法、仲裁工作,调整社会经济的总体活动和各企事业单位在微观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以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方法。

法律方法的实质是实现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志,并维护其利益,代表他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实行强制性的、统一的管理。

(二)法律方法的特点

1、严肃性

2、强制性

(三)法律方法的作用

1、保证必要的秩序

2、调节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3、使管理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四、教育方法

(一)教育方法的概念、实质与任务

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从德、智、体诸方面施加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

(二)教育的主要内容

就我国企业而言,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

(三)教育的方式

1、企业内部培训;

2、与大专院校合作培训;

3、员工自我培训。

计划工作内容常用“5W+H”来表示

Why ——为什么要做?即明确计划工作的原因及目的

What ——做什么?即明确活动的内容及要求

Who ——谁去做?即规定由哪些部门和人员负责实施计划

When ——何时做?即规定计划中各项工作的起始时间和完成时间

Where ——何地做?即规定计划的实施地点

How ——如何做?即制定实现计划的手段和措施

2. 计划的作用

提供控制标准 减少浪费,提高效益 降低风险,掌握主动

指引方向,指导工作

3. 计划的特点

目的性

任何组织都是通过有意识的合作,来完成群体的目标而得以生存的。计划工作旨在有效地达到某种目标。

先导性

计划职能是首要职能,在管理职能中居于主导地位。管理工作必须以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计划作为前提,计划也是执行组织、领导、控制的依据。

普遍性

虽然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各有不同,但是他们工作中始终有决策存在,也就是说,计划工作在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

效率性

计划的效率是指从组织目标所作贡献中扣除制定和执行计划所需费用及其他因素后的总额。

风险性

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安排,未来是不可知的,预测和实际是会有差别的,所以计划实施不一定成功,存在风险。

二. 计划的种类

1. 按计划期的长短 长期计划>5年 1年

3. 按计划涉及的职能空间 业务计划 财务计划 人事计划

4. 按计划的明确性 具体性计划 指导性计划

5. 按活动的性质(重复率 非程序性计划 程序性计划

三、计划的编制过程

确定计划前提 确定目标

拟定和选择实现目标的方案

制定计划

组织实施计划

过分集权的弊端

降低决策质量 降低决策的速度 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 妨碍对后备干部队伍的

培养 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

正式组织的特点:目的性、 正规性、稳定性

非正式组织的特点:自发性、内聚性、不稳定性

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反比关系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管理组织规模与问题的复杂程度

领导与下属的的能力

授权程度

组织沟通渠道的状况

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权责一致原则 精干高效原则 分工协作原则

组织结构的形式 直线结构 职能结构 直线职能结构 事业部结构 矩阵结构 动态网络结构

领导作用:协调作用、指挥作用、激励作用

领导方式: 指挥、、沟通、激励、感召

领导的本质:影响力

专权式领导:个体决策,主观、独断、积极,单向沟通,

指导、命令下属,领导示范,物质刺激,

(胡萝卜+大棒);员工地位:接受、

执行,参与性、积极性差,

民主式领导:参与、集体决策,双向沟通,了解下属,集

体讨论分工,共同协作工作,客观评价下属,

员工地位:可以参与决策,了解政策,

参与性、积极性差,

放任式领导:领导:下达笼统任务和目标,提供资源、信息

等保证,对下属决策、工作不干涉,单向沟通

员工:集体、自我决策,自我管理

1、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技能

(1)基本素质:政治、业务、身体素质

(2)三种技能:技术、人际、概念技能

2、领导方式运用:

指挥:全局观念、战略思想、对环境的应变和判断能力

协调:组织成员间和活动开展

沟通:上传下达

激励:调动员工积极性

控制——由管理者对组织实际运行是否符合预定的计划进行测定并采取措施确保实际与计划动态相适应实现的过程.

控制与计划的联系:

一方面, 有目标和计划而没有控制, 人们无法知道自己干的怎样

另一方面, 有控制而没有目标和计划, 人们不知道要控制什么

二、控制的必要性

环境的动态性 权力的分散性 员工能力差异性

控制的类型 前馈控制 现场控制 反馈控制

前馈控制的优点 防患于未然 易于被员工接受

前馈控制的缺点 缺少及时准确的信息 难以判断计划和控制的影响关系 实例:生产管理的看板管理

现场控制的优点 提高员工工作能力、自控能力

现场控制的缺点 受管理者时间、精力及业务水平制约应用范围窄(易计量的工作)易同被控制者对立 实例:公交车站的调度 学校考试的监考

反馈控制的优点 避免重犯类似错误消除偏差对后续活动的影响

为再次活动提供依据员工奖惩的依据

反馈控制的缺点 仅能“亡羊补牢” 实例:财务管理中的报表分析

讨论 1. 在工作中,你究竟是爱若还是布若?或者你的企 业有没有爱若和布若?

2. 我们如何创造新的工作局面或是创新?

3. 我们在工作中,处理问题时能想到几步?

唐僧是不是一位好的管理者?

唐僧是一个出色的管理者! 因为他懂得让悟空冲锋陷阵,八戒陪伴左右,沙僧负重挑担,而自己坐在马上逍遥。

他运用的是长处管理策略,也是一种文化。从长处策略的角度看,某种长处一定有它相对的缺点,组织管理者的重要责任是让这些人的长处如何在组织里最大发挥。

企业文化的结构 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环境、产品、标识、标志

企业行为文化: 人际关系、文体活动、员工行为

企业制度文化: 组织结构、管理制度、领导体制

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价值观、经营哲学

企业价值观的追求尺度:

(1)人的价值高于一切。

(2)为消费者服务的价值高于利润价值。

(3)集体(团队)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4)用户价值高于技术价值。

(5)保证质量价值高于推出新产品的价值。

企业文化的主要功能

●内部功能:

(1)奋斗目标的导向功能

(2)共同意识的凝聚功能

(3)主体意识的激励功能

●外部功能:

(1)推动企业形象优化

(2)传播人类精神文明

(3)营造人文社会环境

企业文化的基本类型

病态涣散型企业文化

被动防卫型企业文化

主动建设型企业文化

病态涣散型企业文化 特征分析:

(1) 共同的企业价值观缺失

(2) 员工不关心企业成长

(3) 开拓进取精神受到压抑

(4) 领导形象没有感染力

(5) 企业部门之间、成员之间无法沟通

被动防卫型企业文化 特征分析:

(1)按常规行事、步调比较齐一。

(2)缺少创新意识。

(3)满足于现有成绩。

(4)员工对企业的依赖性较强。

(5)应变能力较弱。

(6)各部门间推脱责任。

主动建设型企业文化

特征分析:

(1) 拥有明确的、富于创新性的价值观。

(2) 员工自我实现意识较强。

(3) 企业领导善于开拓进取。

(4) 企业内部、外部关系通畅。

(5) 强烈的危机感和风险意识。

(6) 充满生气、鼓励个人见解。

现代企业最高层次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

企业文化和管理的朴素智慧 寓言:龟 兔 赛 跑

等兔子一觉醒來,才发觉它输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缓慢但持续的人会赢得比赛。

这故事发展到这一步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动作快且前后一致的人将可胜过缓慢但持续的人。

故事发展到这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首先,辨认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然后改变游戏场所以适应(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这故事有什么启示?个人表现优异与拥有坚强的核心竞争力固然不錯,但除非你能在一个团队内(与別人)同心协力,并掌控彼此间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你的表现将永远在标准之下,因为总有一些状况下,你是技不如人,而別人却干得蛮好的。

结论:龟兔赛跑的故事启发我们良多

最重要的是:动作快且前后一致的人总是胜过缓慢但持续的人;依着自己的优势(专长) 来工作;结合所有的资源且团队合作的人,总是打败单打独斗者;面对失败时,绝不轻言放弃;最后,与某一情境竞争,而不是限定某对手。

人力资源 智力正常有劳动能力的人

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劳动能力(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的人的总和。

企业全体员工的能力

人力资源的特征

能动性:两重性 时效性:再生性 社会性:生物性:

人力资源管理 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组织、培训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人员缺乏调整方法

加班 临时雇用 外包 再培训后换岗 减少流动数量 外部招聘 技术创新

人员过剩调整方法

裁员 工作分享 提前退休 (退养)自然减少 再培训 什么是绩效管理

确保员工的工作活动以及工作产出能够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的过程 绩效管理系统的构成

绩效的界定

具体说明绩效的哪些方面对于组织来说是重要的

绩效的评价

对界定的各个绩效方面进行衡量

绩效信息的利用

向员工提供绩效信息反馈或通过薪酬系统使他们能够根据组织的目标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绩效

绩效考核的类型 行为主导型 效果主导型 品质主导型

绩效考核失败的主要原因

缺乏明确的绩效评价标准

管理者没有严肃对待考核

管理者在评估过程中不诚实

管理者缺乏有关员工实际工作情况的信息

经理者在考核过程中使用不清楚/含糊的语言

没有足够的财力来奖励工作优秀者

没有对员工的发展做充分的讨论

市场营销是关于构思、货物和劳务的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规划与实施过程,目的是创造能实现符合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

所谓营销过程,就是识别、分析、选择和发掘市场营销机会,以实现企业战略任务和目标为管理目标,亦即企业与其最佳的市场机会相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1、分析市场机会,营销环境分为微观和宠观。

2、选择目标市场 3、设计营销组合

营销环境是指影响市场营销的外部环境。

影响企业营销的外部环境有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因素、技术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竞争因素等多个方面。

市场营销环境发展趋势基本上分为两大类: 1. 环境威胁 2. 营销机会 消费者市场的特点

1. 消费者市场是最终市场(终端市场)。

2. 消费者市场需求差异大。

3. 消费者市场的市场区域较大

4. 购买次数较多,购买量较小

5. 替代性强,需求弹性大

6. 消费者市场的购买者多是“非行家购买”

7. 消费者市场的产品,科技的含量日益提高


相关内容

  • [新时代交互英语]教学系统常见问题集
  • <新时代交互英语>教学系统 常见问题集 (2009年11月30日) 前 言 尊敬的用户,您好! <新时代交互英语>教学系统自2004年应用以来,在全国各高校领导和教师的积极推动和帮助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我们向广大用户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了帮助学校顺利使用 ...

  • 个人知识管理
  • 一.个人知识管理的原因与意义 大概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为了寻找一个地址.电话号码或电子信箱而翻箱倒柜,花费许多时间寻找或打电话询问,而最终却发现这个东西就在你的电脑桌面:大概你和我一样也经历过:昨天刚看过的一份关键资料,今天起草报告时要用到,自己却那里也找不到,最终造成报告无从下笔,结果是工作完不 ...

  • 影响有效的课堂管理的因素
  • 影响有效的课堂管理的因素 摘要: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自始至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有效学习的条件,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所期望的学生的适当行为,什么是不 ...

  • 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纲要
  • 第一章 旅游景区概述 一. 章节学习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旅游景区的概念,熟悉景区类型:掌握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内容,了解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遭遇的问题:掌握旅游景区管理目标理念,熟悉景区治理模式等. 二. 本章重点.难点 旅游景区的概念和类型: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内容:旅游 ...

  • 交通系统中层管理者培训班学习心得
  • 在为期15天的交通系统中层管理者培训班的学习中,我参加了培训班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认真进行了破冰训练和拓展训练,参加了不同主题的讨论,自学了交通管理干部培训教材<改变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水平>和其他参考书籍,用心听取了<领导力与执行力系统的构建>.<绩效管理>.&l ...

  • 让首席学习官"C"起来 (培训杂志的文章)
  • 2013年7月1日,GE董事长兼CEO杰夫?伊梅尔特(Jeff Immelt)对外宣布了一项重要的人事调整:任命苏珊?彼得斯(Susan Peters)为新的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接替即将退休的约翰?林奇(John Lynch),罗怙?克里斯哈拉莫斯(Raghu Krishnamoorthy)则接替苏 ...

  • [时间管理]的六个基本概念
  • [时间管理]的六个基本概念 六个基本概念 任何一个有限的东西都是要管理.今天的活出丰盛讲时间管理.一个不会管理时间的人,他就说我没时间,为啥没时间呢?很奇怪.怎么每个人都是24小时我就有时间你就没时间?因为时间没有被管理.如果一个人告诉你他没时间,就说明这个事对他不重要,他把他的时间放在了更重要的事 ...

  • 未来教育Intel课程(PBA)基于项目的学习课程作业完整版
  • 英特尔 未来教育专题课程: 基于项目的学习 行动计划 说明:按住Ctrl键,点击目录中的任何一个活动均可直接转到活动内容. 请将自己的行动计划内容写进相应的栏目中. 目录 模块1:项目学习概述 ..................................................... ...

  • 管理时间观念
  • 第一节 时间管理观念 一.时间的本质特性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陌生的,因为每人都拥有时间,并且对个人来说,时间是公平的,因为每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谁都不可能把一天变成30小时:这就同样也意味着另一种不平等,因为运用时间的方法不一样,结果就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地球越来越小,发展越来越快 ...

  • 看故事学人力资源:如何学好薪酬管理?
  • 有网友问HR哥: 如何学好薪酬管理?今天我就具体讲讲.来听今天的故事! HR哥讲故事: 阿兰是一家公司的HR主管,虽然担任主管几年,但对于薪酬管理知之甚少,用之也不多.她深知薪酬管理是一位合格HR经理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不掌握的话别说做好工作,只怕面试关都很难通过,至少自己没有这个信心. 阿兰于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