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际贸易长期处于顺差地位。自从2000年以来,我国的经常账户差额持续顺差,而资本和金融账户除2012年出现的一次逆差的波动外,基本上呈现出顺差的状态。从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呈现缓中趋稳的走势,国内物价水平保持稳定。中国国际收支从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持续“双顺差”首次转为“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状态,这显示中国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自主性进一步增强。但总体上说,2000年到如今的十几年内,我国的国际收支大体处于双顺差地位,这是中国国际收支的显著特征。
造成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主要有:储蓄率过高。中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国内总储蓄率在20世纪90年代到2004年增长迅速,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所增长,但储蓄快于投资的增长,扩大了经常帐户顺差。当前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无论与本国历史平均相比还是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均处于高位。一般认为中国储蓄率高主要是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高,企业高储蓄率带来的投资增长效益较低并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此外,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渠道不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自有储蓄。 人民币的升值压力。随着美元的疲软,人民币也在不断地升值之中,虽然人民币升值会给中国的出口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似乎并构不成什么太大的威胁,经常性项目顺差的数量还在走高。由于人民
币升值的预期,国际游资纷纷涌向中国,导致资本与金融项目的贷方余额也不断上升,从而使得顺差再次加大。加工贸易仍占主导地位。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和领域,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而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与贸易出口数量的增加呈明显正相关的关系。深入分析中国贸易结构可以发现,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中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因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然也越大。
我们应积极应对我国目前的国际收支情况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建议:要立足与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来推动经济增长。适当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贸易的依赖,以消除巨额贸易顺差产生的中长期的影响,同时要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注意培养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通过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杠杆手段,促进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城乡、地区和阶层收入的差距,解决住宅、教育一治疗等民生问题,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鼓励合理消费,促使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型向消费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型转变。进行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经常项目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出口产业结构失衡,出口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因此,中国现在必须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高耗资源型出口;并把环保、安全、社保等因素
纳入企业的出口成本;开发产品核心技术创造力,提高企业自主竞争力,实现在平稳出口量的基础上利润最大化。保持汇率、利率和物价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稳定发展。汇率、内外资金利率差、价格差.是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因素。无论在当前还是中长期,均需要保持汇率、利率和物价稳定。尤其是近两年人民币汇率升值使汇率对进出口和国际收支调节的边际效应逐渐增大,但汇率继续升值在当前对企业进出口、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利。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出现的国际收支大额顺差,同时也为中国外汇市场的改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我们应抓住机遇,勇于面对挑战,谋求我国对外贸易更好的发展。
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际贸易长期处于顺差地位。自从2000年以来,我国的经常账户差额持续顺差,而资本和金融账户除2012年出现的一次逆差的波动外,基本上呈现出顺差的状态。从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呈现缓中趋稳的走势,国内物价水平保持稳定。中国国际收支从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持续“双顺差”首次转为“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状态,这显示中国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自主性进一步增强。但总体上说,2000年到如今的十几年内,我国的国际收支大体处于双顺差地位,这是中国国际收支的显著特征。
造成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主要有:储蓄率过高。中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国内总储蓄率在20世纪90年代到2004年增长迅速,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所增长,但储蓄快于投资的增长,扩大了经常帐户顺差。当前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无论与本国历史平均相比还是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均处于高位。一般认为中国储蓄率高主要是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高,企业高储蓄率带来的投资增长效益较低并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此外,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渠道不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自有储蓄。 人民币的升值压力。随着美元的疲软,人民币也在不断地升值之中,虽然人民币升值会给中国的出口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似乎并构不成什么太大的威胁,经常性项目顺差的数量还在走高。由于人民
币升值的预期,国际游资纷纷涌向中国,导致资本与金融项目的贷方余额也不断上升,从而使得顺差再次加大。加工贸易仍占主导地位。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和领域,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而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与贸易出口数量的增加呈明显正相关的关系。深入分析中国贸易结构可以发现,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中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因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然也越大。
我们应积极应对我国目前的国际收支情况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建议:要立足与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来推动经济增长。适当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贸易的依赖,以消除巨额贸易顺差产生的中长期的影响,同时要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注意培养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通过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杠杆手段,促进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城乡、地区和阶层收入的差距,解决住宅、教育一治疗等民生问题,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鼓励合理消费,促使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型向消费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型转变。进行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经常项目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出口产业结构失衡,出口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因此,中国现在必须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高耗资源型出口;并把环保、安全、社保等因素
纳入企业的出口成本;开发产品核心技术创造力,提高企业自主竞争力,实现在平稳出口量的基础上利润最大化。保持汇率、利率和物价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稳定发展。汇率、内外资金利率差、价格差.是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因素。无论在当前还是中长期,均需要保持汇率、利率和物价稳定。尤其是近两年人民币汇率升值使汇率对进出口和国际收支调节的边际效应逐渐增大,但汇率继续升值在当前对企业进出口、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利。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出现的国际收支大额顺差,同时也为中国外汇市场的改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我们应抓住机遇,勇于面对挑战,谋求我国对外贸易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