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昆一中 高一(14)班 刘健敏

《资治通鉴》是旧史书中一部著名的大书,简称《通鉴》。北宋中期,史学家兼政治家司马光,在一些优秀的助手协助下,用了十九年功夫,才编写完成。

我看完了三十六卷,感慨万分,王莽真是英雄啊,居然可以慢慢的把皇帝的宝座夺到了自己的手里,从入座,出声,喧宾,最后夺主,步步紧逼,稳扎稳打,在最后“出声”之前,他始终保持着“恭顺谦让”的伪装,让皇太后被他彻底迷惑。等到最后“出声”,不满足摄政,要当真皇帝,直接向皇太后要玉玺时,皇太后已毫无反击之力,一切都晚了。我想,这段历史的借鉴意义在于,不管是从政还是从商,我们都要小心身边过分“恭顺谦让”的小人,因为不知道他哪天会喧宾夺主。

王莽在历史上开了两个坏头,一个是在政治上开了个“篡位”的头,虽然他被士大夫称赞为礼贤下士,孝顺仁义,但这都是表面文章,他以此来邀得名誉。第二个是从文化上来讲,他是个俗儒,不懂得以与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出发点施政。他妄图用《周礼》来治理国家,从而坏了天下。因为理想中的儒家世界并不能实际存在。

恒温是东晋时有名的将领,曾经两次北伐,他有两句话很有名,一句是“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桓温感叹时光流逝太快,自己以前栽种的杨柳树如今已经枯萎摇落了。树犹且如此,人又何以堪呢!他感叹人世沧桑,转眼已间,他已是个老人了。曾经的雄心壮志,可能还有,但是精力和身体已不如从前了。另一句是:“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这句意思很明显,大丈夫岂能碌碌无为的过一生呢?应当做一番事业,以不枉来世一遭。 “不惜遗臭万年”是他的愿望,而现实中却又是顾虑重重,所作所为非常注意尺度,到染病快要死之前,考虑更多的还是家族将来的利益,而非自己当皇帝的事,不像历史上一些真正的不惜遗臭万年的人那样。

再说刘邦,书上写五人分得项羽的尸身,共同向刘邦请功,五人被封为列侯。当然最后刘邦在鲁国“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亲为发哀,泣之而去”。而凯撒在击败自己的对手庞培后,庞培逃到埃及。埃及人为了讨好恺撒,杀死庞培并

把他的首级和戒指献给了恺撒。恺撒面对昔日对手的头颅,流下了感伤的泪,下令杀死了刺杀庞培的凶手,并为他举行了正式的葬礼。两位历史人物的情怀是一样的,我相信史书上没记载的那一幕刘邦见到昔日令他震颤的项羽被分尸五块也会不禁怆然涕下。但两人对待凶手的方式截然不同,这也是固有因素的。刘邦在与项羽的争夺中始终是不自信的,他的胜利其谋臣起了很大作用,于他自己可能还心有余悸,所以项羽之死,他终于松了一口气。恺撒却不同,他时刻带有舍我其谁的自信,他是靠自己的优秀才能战胜的庞培。如果说刘邦对死去的项羽还存有畏惧,那恺撒则不然,他只是为失去一位虽是对手的故人而惋惜。

所以,如果不曾解读历史,让我们对所谓“华夏五千年文明”保持慎重的缄默。

《资治通鉴读后感》

昆一中 高一(14)班 刘健敏

《资治通鉴》是旧史书中一部著名的大书,简称《通鉴》。北宋中期,史学家兼政治家司马光,在一些优秀的助手协助下,用了十九年功夫,才编写完成。

我看完了三十六卷,感慨万分,王莽真是英雄啊,居然可以慢慢的把皇帝的宝座夺到了自己的手里,从入座,出声,喧宾,最后夺主,步步紧逼,稳扎稳打,在最后“出声”之前,他始终保持着“恭顺谦让”的伪装,让皇太后被他彻底迷惑。等到最后“出声”,不满足摄政,要当真皇帝,直接向皇太后要玉玺时,皇太后已毫无反击之力,一切都晚了。我想,这段历史的借鉴意义在于,不管是从政还是从商,我们都要小心身边过分“恭顺谦让”的小人,因为不知道他哪天会喧宾夺主。

王莽在历史上开了两个坏头,一个是在政治上开了个“篡位”的头,虽然他被士大夫称赞为礼贤下士,孝顺仁义,但这都是表面文章,他以此来邀得名誉。第二个是从文化上来讲,他是个俗儒,不懂得以与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出发点施政。他妄图用《周礼》来治理国家,从而坏了天下。因为理想中的儒家世界并不能实际存在。

恒温是东晋时有名的将领,曾经两次北伐,他有两句话很有名,一句是“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桓温感叹时光流逝太快,自己以前栽种的杨柳树如今已经枯萎摇落了。树犹且如此,人又何以堪呢!他感叹人世沧桑,转眼已间,他已是个老人了。曾经的雄心壮志,可能还有,但是精力和身体已不如从前了。另一句是:“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这句意思很明显,大丈夫岂能碌碌无为的过一生呢?应当做一番事业,以不枉来世一遭。 “不惜遗臭万年”是他的愿望,而现实中却又是顾虑重重,所作所为非常注意尺度,到染病快要死之前,考虑更多的还是家族将来的利益,而非自己当皇帝的事,不像历史上一些真正的不惜遗臭万年的人那样。

再说刘邦,书上写五人分得项羽的尸身,共同向刘邦请功,五人被封为列侯。当然最后刘邦在鲁国“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亲为发哀,泣之而去”。而凯撒在击败自己的对手庞培后,庞培逃到埃及。埃及人为了讨好恺撒,杀死庞培并

把他的首级和戒指献给了恺撒。恺撒面对昔日对手的头颅,流下了感伤的泪,下令杀死了刺杀庞培的凶手,并为他举行了正式的葬礼。两位历史人物的情怀是一样的,我相信史书上没记载的那一幕刘邦见到昔日令他震颤的项羽被分尸五块也会不禁怆然涕下。但两人对待凶手的方式截然不同,这也是固有因素的。刘邦在与项羽的争夺中始终是不自信的,他的胜利其谋臣起了很大作用,于他自己可能还心有余悸,所以项羽之死,他终于松了一口气。恺撒却不同,他时刻带有舍我其谁的自信,他是靠自己的优秀才能战胜的庞培。如果说刘邦对死去的项羽还存有畏惧,那恺撒则不然,他只是为失去一位虽是对手的故人而惋惜。

所以,如果不曾解读历史,让我们对所谓“华夏五千年文明”保持慎重的缄默。


相关内容

  • 资治通鉴读后感
  • 资治通鉴读后感 七.十六 郝慕伦 我早就听说<资治通鉴>这本书十分有趣,所以我利用寒假剩余的时间,将<资治通鉴>这本书读了一遍.<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 ...

  • [资治通鉴]读后感--用人之道
  • 小觑<资治通鉴>中的用人之道 华南师大 郑乐娜 <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司马光及其助手参考正史.野史300余种,呕心沥血,历时19年完成的编年史巨著,该书搜集的史料极为丰富,保存了不少佚书资料,有的既有史实又有论断,它把分散的史料用编年的方式,按时间顺序,叙述各种史事的发展变化 ...

  •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000字
  •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000字 有些惭愧的说,作为一个高中生,我居然没有怎么仔细阅读过中国的历史,一直都无法由衷的感触些什么.但当我通读过<资治通鉴>后,我发现心中竟不住的汹涌澎湃.那些历史情节,仿佛历历在目. 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北,在距离三千四百公 ...

  • 曾国藩的家书读后感
  • 读后感: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地方.最近有幸拜读了曾国藩的<家书>,虽然我没有完全读懂全部的内容,也不是完全赞成其中的某些观点,但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许多.就像是他时时刻刻要求弟弟们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因为他觉得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就如他自己一 ...

  • [孙权劝学]教案
  • 22.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背诵课文. 3. 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4.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

  • 高三1000字小说芈月传读后感[1]
  • 据说芈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 中古时代,天文星占是重要的一门学问,它主要并不是为农业生产服务,而是为了预测国家命脉和军国大事的起伏.一事(天象)一占(占卜)一验(现实中发生的事件),是史书解释历史的一种重要模式. 纵观历史,芈月也罢,武则天也罢,皆牵系星象.古人之星象占卜,真的那么神奇吗? 恰巧 ...

  • 16_说勤奋教学设计
  • 16<说勤奋>教学设计 四年级:陈照玭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奋",开门见山亮出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再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 ...

  • [矛盾论]与[实践论]读后感
  •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是20世纪的历史巨人.他不但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实践,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 ...

  • 15.[孙权劝学]说课稿
  • <孙权劝学>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孙权劝学>.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说教材:<孙权劝学>一文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延续前面四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又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就内容而言,本文情节简单,语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