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对儿童同伴关系影响的意义和策略

一・哆‘≮豇舒当,垴・

●2005年第12期下半月刊●——

论教师对儿童同伴关系影响的意义和策略

蔡艳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或心理发展水平相近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观点:人的一生需要经过八个心理社会阶段,每一阶段都需要解决一个心理社会危机。在个体生命的早期,亲子依恋是儿童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儿童开始接受社会教育后,儿童在与成人的纵向人际关系不断扩展的同时,与同伴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对影响儿童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教师,其影响对于同伴关系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缺乏对儿童同伴关系进行观察与指导的意识,教师的大部分精力比较注重集体的建设。同

时,在家长重视学业成绩的压力情境下,许多教师不重

视儿童的同伴关系,只是笼统地强调要友好、团结,即使发生了同伴间的冲突,也只是以武断、简单的方式仓促地解决冲突,忽视教师在儿童同伴关系中的影响作用。在同伴中地位不利的儿童长期得不到心理调整,问题日趋严重,导致人格的社会适应出现问题,社会能力得不到发展。

一、教师影响儿童同伴关系对社会能力发展的价值

社会能力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行为能力和品质,是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而同伴关系对社会能力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影响同伴关系对发展儿童社会能力有极大的意义。从情感发展的背景上看,教师引导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儿童在同伴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的同时,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同伴的尊重和赞许,将获得依恋感、同盟感、亲密感和归属感。同时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成为一种保护因素,减缓不利因素对于儿童心理健康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从个人的社会背景因素看上,教师引导儿童进行健康的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也使个人得到更多的机会使用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从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奠定基础。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怎样给予和接受帮助,怎样对待敌意和专横,怎样对待竞争和合作,怎样对待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怎样处理个人与团体的关系,这种社会能力的培养为儿童适应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认知发展的背景因素看,同伴还是儿童特殊

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是儿童获得社会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教师引导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使儿童常从同伴那里得到一些不便或不能从成人那里得到的知识和信息;儿童还可以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伴那里了解到与自己家庭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态度,从而可以进行比较和筛选,并丰富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儿童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的获得也受益于同伴集体,同伴既可以向儿童提供关于自我的信息,也是儿童进行比较的对象。在冲突解决和共同任务活动中,同伴关系使人们更容易交流信息、相互合作、协调一致,因而使问题解决和共同任务活动更有效率,从而促进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教师影响儿童同伴交往与同伴关系的策略(一)为同伴交往创设有利条件

哈贝马斯(Habermas,1997)在论述交往时提出了“主体间性”

(inter—subjectivity)这一概念。所谓主体间

性是指主体和主体在互动交往中意识到自己与对方都是主体,而不是把对方当成单独的客体。从现实观察,现在的儿童,尤其是中4,JL童,课程任务繁重,看书、看电视、上网是仅有的课外活动,再加上住房条件的改变,大家庭减少,邻里关系冷漠,独生子女很少有同伴一起游戏,与父母、教师、同伴等的主体交流的时间很少,大量的时间是主体与客体(物)的交流,缺乏主体与主体的交流,制约了社会能力的发展。研究显示,影响同伴关系的主要因素是社会认知和社会技巧的发展,这是与儿童社交经验的积累和丰富有关的,是在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因而,作为教师要鼓励和重视儿童的同伴交往,利用身边资源为儿童提供、创设交往的有利条件和宽松的心理氛围;利用新年等节El开展互相问候的活动;运用班会开展“互相发现优点”的活动等。

(二)以教师接纳影响同伴接纳

在儿童同伴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同伴接纳。儿童在同伴中地位可以分为三种,即受欢迎儿童、被拒绝儿童和被忽视儿童,儿童在同伴中地位的形成与不同,与教师本人对儿童的接纳和支持有很大关系。为教师所喜欢,常受到教师表扬的儿童更多地被同伴所接纳。而那些受到老师指责批评的儿童往往成为同伴群体排斥的对象。得不到教师关注的儿童,在同伴中往往也成为被忽视的对象。有些教师给一些儿童“贴上了标

签”,儿童被贴标签的频率越高,儿童就感到难以改变自身的处境而慢慢接受被贴上的标签。伍兹(p.woods)认为儿童群体作为一种社会控制形式,目睹贴标签的人越多,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就越可能运用标签并相应地对待这个儿童。这对儿童的同伴关系将带来恶劣影响。因而,作为教师应充分全面了解儿童,用爱接纳每一个儿童,始终树立两个观点:儿童的潜能是无限的,儿童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把每个儿童看成是可以发展的个体,发现儿童的闪光点,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道德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行为。另一方面,教师的行为是儿童学习的榜样。教师对待他人的言行举止对儿童社会技能的学习产生影响,由于教师自身的态度、言行对儿童同伴影响是间接的、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教师在语气、语调、手势、表情等不自觉流露出的态度,也会对儿童造成影响。校园中无小事,教师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在与儿童的互动的过程中,渗透着分享、合作、同情、谦让等社会行为将为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影响作用。

(三)实施适时、适宜有效的社会能力指导

1.同伴关系的规范调控

教师建立、完善和调整同伴关系的基本规范,将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接受性。对刚开始建立同伴的儿童来说,懂得同伴活动中遵守规范,相互支持,彼此诚信,有益于儿童间同伴关系的建立和相互的接受性。随着同伴关系的发展,再加上同伴关系这种非正式群体受社会多种因素影响,教师也需注意有些同伴间的规范对儿童健康成长不利。例如,有些小团体的“江湖义气”、重感情、少理智的行为往往造成一定潜在的危害性。对于这种现象,教师虽然无法直接干涉,但是,需细密地注视,在问题形成之前,及时联系家长、利用集体的力量对其规范进行调整。树立同伴间真诚,互助又独立、自主,敢于拒绝同伴不良行为的风气。

2.交往态度与技能的指导

良好的交往态度和技能是同伴关系的建立不可缺少的。研究者(Michael,Boulton.smith1994)发现儿童社会能力的迁移不是必然的,如果没有教师适时、适宜、有效的引导与指导,儿童社会能力的迁移将难以发生。首先,帮助儿童懂得关注别人的情感。同伴关系的建立是两个或以上主体的共同活动,如果不能注意同伴的需要、同伴的感受,只顾自己的意愿来行动,很可能发生争执和冲突,这种现象其实在当今的独生子女身上是常见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各种契机,在不同的情境中通过反复培养来实现。在一些突发问题上,如同学上课呕吐,或意外伤害事故中,教师对儿童关心的同时,也让儿童学会关心,如:

“他刚吐过,多希望

要水来漱口,你能帮帮他吗”。同时教给儿童积极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如对无意碰撞的理解。其次,观点采择也是培养交往态度与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观点采择能力是儿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以及发现这些不同观点

・教师教育研究・——

之间关系的能力。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引导儿童学会发言的同时也学会倾听,知道同样的问题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彼此问相互补充、互不冲突,同时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对自己也是一种提高。第三,学会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帮助儿童掌握解决同伴冲突的方法

同伴冲突是儿童之间不可避免的一种重要的交往形式。同伴冲突的确给同伴关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同伴冲突也是一种对个体发展的挑战,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儿童能够逐渐获得观点采择能力,学会协调、互助与合作,增长社会经验和规则意识,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并最终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和个性品质的发展。正因为如此,首先,教师在对待同伴冲突的时候,本着指导、影响的思想,让儿童从“实战”中逐渐找到自己合理解决冲突的策略,而不是仅仅看重于解决冲突这个结果。其次,设立同伴支持者。同伴支持是儿童帮助同伴的一种有组织的服务形式,它基于儿童遇到的困难时寻找同伴帮助或儿童对人友好的自然倾向,通过对一部分儿童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使他们以一种负责、敏感和移情的方式为同伴提供支持和帮助。同伴支持者对于那些在同伴中受到排斥的儿童尤为有益,通过教师的作用为他们找到了同伴支持网络。同时同伴支持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自身的能力也是一个提高。同伴支持的行动也有益于倡导文明交往,创设友好的班级气氛。

(五)引导儿童正确处理合作和竞争

竞争也是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一个方面,在竞争的情景中不同的个体可能处于对立和冲突的紧张关系中,在竞争中失败者的挫折感往往导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破坏同伴关系,同时那些竞争性过强的儿童可能很少有朋友。过分的强调竞争不利于同伴关系的建立。教师引入竞争的时候要注意竞争的合理性,使每个儿童至少都有成功的机会,重点在于使儿童努力做得更好,而不是在看别人做得不如自己好。不断进步的社会对合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合作是个体或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相互配合以实现同一目标的行为或意向。相对于竞争,合作更是教师在同伴关系影响中所应注重的,在儿童支持性同伴关系尚未建立之前,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需要合作才能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儿童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体会同伴的支持和帮助的重要性。对于那些被同伴忽视或排斥的儿童,也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将他们有目的地安排到合作的项目中,改善同伴群体对他们作用的认识,使他们能够被同伴接纳。在儿童合作的过程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让儿童学会合作,对合作过程进行分步的指导,而不是纸上谈兵。

综上所述,随着儿童的发展,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教师对同伴关系有意识地关注、指导,发挥教师这一重要他人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作用,有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哆‘≮豇舒当,垴・

●2005年第12期下半月刊●——

论教师对儿童同伴关系影响的意义和策略

蔡艳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或心理发展水平相近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观点:人的一生需要经过八个心理社会阶段,每一阶段都需要解决一个心理社会危机。在个体生命的早期,亲子依恋是儿童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儿童开始接受社会教育后,儿童在与成人的纵向人际关系不断扩展的同时,与同伴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对影响儿童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教师,其影响对于同伴关系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缺乏对儿童同伴关系进行观察与指导的意识,教师的大部分精力比较注重集体的建设。同

时,在家长重视学业成绩的压力情境下,许多教师不重

视儿童的同伴关系,只是笼统地强调要友好、团结,即使发生了同伴间的冲突,也只是以武断、简单的方式仓促地解决冲突,忽视教师在儿童同伴关系中的影响作用。在同伴中地位不利的儿童长期得不到心理调整,问题日趋严重,导致人格的社会适应出现问题,社会能力得不到发展。

一、教师影响儿童同伴关系对社会能力发展的价值

社会能力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行为能力和品质,是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而同伴关系对社会能力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影响同伴关系对发展儿童社会能力有极大的意义。从情感发展的背景上看,教师引导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儿童在同伴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的同时,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同伴的尊重和赞许,将获得依恋感、同盟感、亲密感和归属感。同时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成为一种保护因素,减缓不利因素对于儿童心理健康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从个人的社会背景因素看上,教师引导儿童进行健康的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也使个人得到更多的机会使用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从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奠定基础。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怎样给予和接受帮助,怎样对待敌意和专横,怎样对待竞争和合作,怎样对待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怎样处理个人与团体的关系,这种社会能力的培养为儿童适应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认知发展的背景因素看,同伴还是儿童特殊

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是儿童获得社会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教师引导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使儿童常从同伴那里得到一些不便或不能从成人那里得到的知识和信息;儿童还可以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伴那里了解到与自己家庭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态度,从而可以进行比较和筛选,并丰富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儿童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的获得也受益于同伴集体,同伴既可以向儿童提供关于自我的信息,也是儿童进行比较的对象。在冲突解决和共同任务活动中,同伴关系使人们更容易交流信息、相互合作、协调一致,因而使问题解决和共同任务活动更有效率,从而促进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教师影响儿童同伴交往与同伴关系的策略(一)为同伴交往创设有利条件

哈贝马斯(Habermas,1997)在论述交往时提出了“主体间性”

(inter—subjectivity)这一概念。所谓主体间

性是指主体和主体在互动交往中意识到自己与对方都是主体,而不是把对方当成单独的客体。从现实观察,现在的儿童,尤其是中4,JL童,课程任务繁重,看书、看电视、上网是仅有的课外活动,再加上住房条件的改变,大家庭减少,邻里关系冷漠,独生子女很少有同伴一起游戏,与父母、教师、同伴等的主体交流的时间很少,大量的时间是主体与客体(物)的交流,缺乏主体与主体的交流,制约了社会能力的发展。研究显示,影响同伴关系的主要因素是社会认知和社会技巧的发展,这是与儿童社交经验的积累和丰富有关的,是在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因而,作为教师要鼓励和重视儿童的同伴交往,利用身边资源为儿童提供、创设交往的有利条件和宽松的心理氛围;利用新年等节El开展互相问候的活动;运用班会开展“互相发现优点”的活动等。

(二)以教师接纳影响同伴接纳

在儿童同伴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同伴接纳。儿童在同伴中地位可以分为三种,即受欢迎儿童、被拒绝儿童和被忽视儿童,儿童在同伴中地位的形成与不同,与教师本人对儿童的接纳和支持有很大关系。为教师所喜欢,常受到教师表扬的儿童更多地被同伴所接纳。而那些受到老师指责批评的儿童往往成为同伴群体排斥的对象。得不到教师关注的儿童,在同伴中往往也成为被忽视的对象。有些教师给一些儿童“贴上了标

签”,儿童被贴标签的频率越高,儿童就感到难以改变自身的处境而慢慢接受被贴上的标签。伍兹(p.woods)认为儿童群体作为一种社会控制形式,目睹贴标签的人越多,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就越可能运用标签并相应地对待这个儿童。这对儿童的同伴关系将带来恶劣影响。因而,作为教师应充分全面了解儿童,用爱接纳每一个儿童,始终树立两个观点:儿童的潜能是无限的,儿童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把每个儿童看成是可以发展的个体,发现儿童的闪光点,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道德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行为。另一方面,教师的行为是儿童学习的榜样。教师对待他人的言行举止对儿童社会技能的学习产生影响,由于教师自身的态度、言行对儿童同伴影响是间接的、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教师在语气、语调、手势、表情等不自觉流露出的态度,也会对儿童造成影响。校园中无小事,教师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在与儿童的互动的过程中,渗透着分享、合作、同情、谦让等社会行为将为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影响作用。

(三)实施适时、适宜有效的社会能力指导

1.同伴关系的规范调控

教师建立、完善和调整同伴关系的基本规范,将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接受性。对刚开始建立同伴的儿童来说,懂得同伴活动中遵守规范,相互支持,彼此诚信,有益于儿童间同伴关系的建立和相互的接受性。随着同伴关系的发展,再加上同伴关系这种非正式群体受社会多种因素影响,教师也需注意有些同伴间的规范对儿童健康成长不利。例如,有些小团体的“江湖义气”、重感情、少理智的行为往往造成一定潜在的危害性。对于这种现象,教师虽然无法直接干涉,但是,需细密地注视,在问题形成之前,及时联系家长、利用集体的力量对其规范进行调整。树立同伴间真诚,互助又独立、自主,敢于拒绝同伴不良行为的风气。

2.交往态度与技能的指导

良好的交往态度和技能是同伴关系的建立不可缺少的。研究者(Michael,Boulton.smith1994)发现儿童社会能力的迁移不是必然的,如果没有教师适时、适宜、有效的引导与指导,儿童社会能力的迁移将难以发生。首先,帮助儿童懂得关注别人的情感。同伴关系的建立是两个或以上主体的共同活动,如果不能注意同伴的需要、同伴的感受,只顾自己的意愿来行动,很可能发生争执和冲突,这种现象其实在当今的独生子女身上是常见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各种契机,在不同的情境中通过反复培养来实现。在一些突发问题上,如同学上课呕吐,或意外伤害事故中,教师对儿童关心的同时,也让儿童学会关心,如:

“他刚吐过,多希望

要水来漱口,你能帮帮他吗”。同时教给儿童积极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如对无意碰撞的理解。其次,观点采择也是培养交往态度与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观点采择能力是儿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以及发现这些不同观点

・教师教育研究・——

之间关系的能力。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引导儿童学会发言的同时也学会倾听,知道同样的问题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彼此问相互补充、互不冲突,同时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对自己也是一种提高。第三,学会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帮助儿童掌握解决同伴冲突的方法

同伴冲突是儿童之间不可避免的一种重要的交往形式。同伴冲突的确给同伴关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同伴冲突也是一种对个体发展的挑战,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儿童能够逐渐获得观点采择能力,学会协调、互助与合作,增长社会经验和规则意识,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并最终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和个性品质的发展。正因为如此,首先,教师在对待同伴冲突的时候,本着指导、影响的思想,让儿童从“实战”中逐渐找到自己合理解决冲突的策略,而不是仅仅看重于解决冲突这个结果。其次,设立同伴支持者。同伴支持是儿童帮助同伴的一种有组织的服务形式,它基于儿童遇到的困难时寻找同伴帮助或儿童对人友好的自然倾向,通过对一部分儿童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使他们以一种负责、敏感和移情的方式为同伴提供支持和帮助。同伴支持者对于那些在同伴中受到排斥的儿童尤为有益,通过教师的作用为他们找到了同伴支持网络。同时同伴支持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自身的能力也是一个提高。同伴支持的行动也有益于倡导文明交往,创设友好的班级气氛。

(五)引导儿童正确处理合作和竞争

竞争也是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一个方面,在竞争的情景中不同的个体可能处于对立和冲突的紧张关系中,在竞争中失败者的挫折感往往导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破坏同伴关系,同时那些竞争性过强的儿童可能很少有朋友。过分的强调竞争不利于同伴关系的建立。教师引入竞争的时候要注意竞争的合理性,使每个儿童至少都有成功的机会,重点在于使儿童努力做得更好,而不是在看别人做得不如自己好。不断进步的社会对合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合作是个体或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相互配合以实现同一目标的行为或意向。相对于竞争,合作更是教师在同伴关系影响中所应注重的,在儿童支持性同伴关系尚未建立之前,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需要合作才能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儿童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体会同伴的支持和帮助的重要性。对于那些被同伴忽视或排斥的儿童,也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将他们有目的地安排到合作的项目中,改善同伴群体对他们作用的认识,使他们能够被同伴接纳。在儿童合作的过程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让儿童学会合作,对合作过程进行分步的指导,而不是纸上谈兵。

综上所述,随着儿童的发展,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教师对同伴关系有意识地关注、指导,发挥教师这一重要他人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作用,有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关内容

  •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汇总<教育心理学>2009年01月12日 星期一 15:59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及其心理治疗与预防策略研究 军队技术院校大学生职业心理现状研究 初中教师职业压力研究 小学生成功发展能力结构的研究 中学生控制源.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的研究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社会行为发展特 ...

  • 3_6岁幼儿交往策略的发展特点和培养的研究
  • 2005年9月 第6卷第3期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Jour nal of Tia njin Nor mal U niver sity (Element ary Education Edit ion) Sep. 2005Vo1. 6No. 3 3-6岁幼儿交往策略的发展特点和培养的研究 国明 ...

  • 学生性格特点分析
  • 学生良好性格塑造的途径与方法 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一个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逐渐转化的过程.刚入学的儿童,对上课感兴趣,往往是因为在课堂上老师要讲故事,此外,教师的教态.师生间的交往都能引起他们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到了中.高年级,随着他们认识能力的发展,对学习的目的性认识会有所提高.他们除了对学习保持直 ...

  • 幼小衔接研究计划
  • 一年级学生学校适应问题的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含义 国内的研究现状 幼小衔接在这么多年的研究中一直也没有一个很确定的涵义,国外研究对"衔接"这一概念大多数都认为这是一个动态性.系统性的概念,研究者们认为衔接的问题产生于场所的转换或者角色的转换或者二者兼有.有了衔接的概念对于幼 ...

  • 幼儿教育心理学总结
  • 幼儿教育心理学 概念 三大变量 任务/基本任务 发展历程:萌芽 绪论 初创 发展 卢梭:<爱弥尔>"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福禄贝尔:游戏心理先驱.幼儿之父.恩物 蒙台梭利:创"儿童之家","有准备的环 境",重感官教育.&q ...

  • 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 2015年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表示一般重要,※※表示比较重要,※※※表示很重要) 第一章 绪论※ 1.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幼儿教育心理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2.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得基础.※ 3.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揭示幼儿是如 ...

  • 2012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4作业答案
  • 2012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4作业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第1至2章) 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分,共 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 婴幼儿阶段是人生的第一阶段,其生理和心理发展具有特殊性,因而构成了发展心理学的特殊分支. 2.纵向研究 即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 ...

  • 上海学前教育网
  • 对幼儿游戏规则的探讨―兼谈幼儿规则游戏 时间: 2010-12-6 作者: 吴云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 一.如何理解游戏的规则与规则游戏 很多人都认为,幼儿早期的游戏只是"玩耍游戏",无所谓"规则性":而"规则游戏"也只是幼儿 ...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总复习(答案)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具体形象思维 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