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十三五最简单的概括是什么?

五大发展空间:

区域空间(薄弱区域短板)、

产业空间(服务业短板)、

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大小基建)空间、

网络空间(云平台、大数据、O2O)、

蓝色空间(海洋经济)。

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创新,放在之首,并且放在发展的核心,为什么一直讲创新是民族之魂?中国的发展走到今天,走极端道路不行,因为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基础建设已经完成,要实现质的突破,要靠创新来引领发展,旧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行。所以,以创新来引领,这本身是新常态的要求,是实现突破的要求。

协调,协调就是个有机体,就是解决一个最大效益的问题。

绿色,就是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就是宜居,就是提高生活品质。

开放,是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取得经验的体现、着眼点,只有坚持开放的道路,才能走得更快、上得更高。中国要走向大国,大国不开放是不行的,闭关锁国不会成功,所以要开放。

共享,就是发展为了谁?为什么要发展?社会制度优越性,就是让全民享受发展中的红利。所以唯有共享,才能体现制度的优越性,才能让人民感觉到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五大理念”就是解决怎么发展和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这个本质搞清,发展就不会走偏,“五大理念”就会紧紧落到实处。

五大发展理念亮点多

文/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 杨建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d20e9d0102vup9.html

11月4日17:58 来自 微博 weibo.com

事关“十三五”整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自然备受关注。在昨天公布的全文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成了最大亮点,其中,“绿色”、“共享”两大内涵更是之前从未提及,总体来看,这标注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迎来一整套发展逻辑的转变。

新理念承前启后

但与这种“新鲜”的呈现形式不同,这五大发展理念的本质并不是“初次露面”,而是正好相反,五大理念带有明显“承前启后”的性质,是对近期一系列改革探索经验的总结和系统化梳理。

以首次亮相的“绿色发展”内涵为例,无论是倡导的低碳发展,还是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都能从近期的政策变化中找到端倪。从《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明确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目标,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及推进低碳产业园建设,再到近期工信部和发改委正式批覆39家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名单,围绕“低碳发展”这个目标,我国已经分阶段、分步骤的探索出一些可行性、可操作性、可推广性强的实施方案,苏州工业园区的“绿色土地出让模式”和是嘉兴秀洲工业园区的“低碳产品研发+低碳工厂建设”模式就是这方面的先行者和佼佼者。

而在“十三五”期间,我国要做的就是,通过这批低碳工业园区试点,逐步让整个低碳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投入机制等完善起来,找到低碳发展新模式,转变当前过多依赖能源资源物质投入、盲目追求规模的粗放发展模式,进而促进我国工业低碳转型、加速推进我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

区域协同合作不断完善

再以“协调发展”内涵为例,具体到产业转移方面,区域协同合作几乎成了近期新政的“标配”。从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在产业转移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到“一带一路”蓝图中提及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再到促进国家级新区健康发展提出24项具体指导意见中提到的“支持新区按照国家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开展合作,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实际上,产业转移已经进入区域协同时代。

跨区域经济合作区、飞地经济等模式在不断完善,跨区域投资合作模式也在不断探索,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也已提上日程,本次报告全文中提到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至少在产业转移方向上,已经先行一步,为“十三五”期间,在全国产业园区的推广和应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从“先行先试”到“全面推广”,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到的五大发展理念,将“十二五”期间方方面面的改革试验,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进行梳理,从一个园区、一个地区等小范围试点,扩大到全国“一盘棋”上,既立足于过去,又为未来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习近平与“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创新

“日新之谓盛德。”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四大发明”加快了世界走向现代文明的脚步,为人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善于学习、善于继承的习近平总能将创新很好地融在他的所有工作中,在他的讲话中经常引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一中华历史名言。在延川县梁家河村他带领群众创新沼气池;在正定他创新旅游业发展,创新发展“半城郊型经济”;在宁德他创新出“四下基层”工作法,创新出摆脱贫困的理论与实践;在浙江他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全面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将创新贯穿在全省工作的方方面面;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勇于实践 敢于创新

“十三五”期间,世界经济仍然处于复苏期,中国经济处于“叠加期”、转型期,有很多发展难题需要破解。面对发展难题,需要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大胆担当。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就提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他指出:“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巩固强项,弥补弱项,继续保持和发扬奋发向上、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敢于实践、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迎难而上、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进一步增强加强合作、互惠互利的共赢意识,居安思危、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开放意识。”

“十三五”期间,我们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习近平指出:“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手支持群众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业精神引导好、保护好,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改革发展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励志奋进、奔竞不息的‘图强’精神。‘图强’,就是勇于拼搏、奔竞不息,就是奋发进取、走在前列。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认清目标不动摇,抓住机遇不放松,坚持发展不停步。”

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年时间,我们要有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的气概,也要有心忧天下、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的宽广胸襟,积极投身到“十三五”的创新大潮中。

二、遵循规律 善于创新

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但是创新不是拍脑袋乱想,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尊重规律、遵循规律;解放思想,还要实事求是。

善于创新,首先要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善于培养创新意识。习近平指出:“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的能力。适应新的形势,坚持与时俱进,增强创新意识,是一个地区加快发展的关键。”

善于创新,必须尊重实际。尊重实际,就是要始终坚持从世情、国情、区情出发,从我们面临的形势任务的实际出发,从人民的愿望要求的实际出发。要清醒认识发展中遭遇的新挑战、行动中遇到的新问题,不囿于以往的经验,不照搬别人的做法,作出符合实际的战略决策。

善于创新,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十三五”期间,既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期、机遇期,同时又会面临诸多挑战。我们要在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积极探索认知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习近平指出:要“培育和弘扬遵循规律、崇尚科学的‘求真’精神。‘求真’就是追求真理、遵循规律、崇尚科学。‘求真’,就是求理论之‘真’,坚持不懈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遵循规律,就要干在实处。只有实干才能在实际中认知规律,才能在实践中创新,才能将创新的成果发扬光大。习近平指出:“进一步培育和弘扬真抓实干、讲求实效的‘务实’精神。‘务实’,就是要尊重实际、注重实干、讲求实效。”

习近平强调:“注重实干,就是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增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要善于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务实求变,务实求新,务实求进,用宽广的眼光、改革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三、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我们强调的创新,是在继承上的创新,创新不能脱离历史,不能远离昨天。习近平指出:“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要认识到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必须始终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一方面,对过去既定的目标任务和行之有效的决策部署,都要继续坚持,扎实推进。决不能为了所谓的‘政绩’,一件事还没落实,又要朝令夕改。我们现在的所有工作,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来进行的。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当今时代的发展变化,运用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完善已有的东两,不断开创新的局面。朝令夕改是有害的,故步自封也是一种失职。”

五中全会要求:“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

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有正确理论指导才能有科学实践。习近平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他强调:“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要继续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

要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创新发展的保障。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习近平指出:“突出创新,就是要加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他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以及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他还强调:“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着手,推进思路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

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他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他还强调:“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

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以先进文化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培育共同理想,振奋全民精神,凝聚全民力量,确保实现“十三五”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指出“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切实增强新形势下文化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浙江文化的竞争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写好这部创新史,才能无愧于前人,无愧于后人。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以解放思想的新境界,推进各项事业的新发展,做到既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体现工作的时代性和创造性。”

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关系是什么?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它方面创新的核心和灵魂,是推动人类创新活动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人类的一切创新活动总是首先把创新的关节点放在理论创新上。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根本区别在于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实践活动。它是在一定思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不是受正确理论的指导,就是受错误理论的支配,不受任何思想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人类实践活动这一特点,决定了理论的指导地位。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创新的理论,就没有创新的实践,从而也没有创新的成果。人类的一切创新实践活动,都源于创新理论的创立和指导。我们要建设文化大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首先要进行文化理论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和规律,科学地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途径,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进行文化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取得巨大成就。但是,我国的文化建设,无论其广度和深度,都适应不了新形势的要求。我们正处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和世界历史进程更加复杂化。国内正处在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温饱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飞跃。我们党内也发生很大变化。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世情”、“国情”、“党情”迫切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我们要通过文化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文化体制和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理论创新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同一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理论创新任务不同。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理论创新任务也各异。我们认为,就文化理论创新而言,在当前,其着力点主要是两个方面:从理论层面看,其迫切任务是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学,形成科学的概念、范畴和规律以及由它们构成的科学体系,这是原创性的理论创新,是一项艰苦复杂的科学创造。从实践层面看,其迫切任务是进一步解放思想,修正、补充和丰富原有的理论。对过去的一些思想理论进行反思,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的理论成果指导文化建设。在当前,对文化建设影响较大,需要进行反思的思想理论主要有:

文化虚无论。这种理论认为,文化是虚的,软的,没有多大作用。这是一种对文化重大意义缺乏认识的突出表现。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炼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生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又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它为经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根本保证。我们建设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技、现代国防,哪一个“现代”都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现代化,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别是要看到,文化力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表现。文化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力的核心和灵魂。当今的国际竞争,既是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军事力量的竞争,更是文化力量的竞争。文化中的科技因素在竞争中越来越起着决定作用。美国在伊拉克的战争,打的就是科技战,文化战。文化并不是虚的,软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硬绑绑的。无视文化的作用,迟早会受到惩罚。

文化服从论。它认为文化从经济和政治中派生,并为经济政治服务,因此,文化要服从经济和政治。这种理论片面地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是一种错位的文化理论。一定的文化在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基础上产生,受制于经济和政治,服务于经济和政治,这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关系的一个方面。但它们相互关系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文化对经济和政治有巨大的能动反作用。经济、政治和文化是构成社会的三个组成部分。它们在社会生活中各有自己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就构成人类社会而言,它们三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属于同一层次的范畴,不存在谁高谁低,谁主谁从,谁重要谁不重要的问题。它们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不是一种从属的关系。我们不能把文化服务功能理解为地位的低下,不能把文化服务于经济和政治,理解为文化低人一等,视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为主从关系,置文化于一种完全从属地位。文化服务于经济和政治,也不是一种简单的消极的服从,而是一种能动的反作用。文化服从论,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文化降低为从属地位,这种错位的文化理论,必然给文化建设带来消极影响。

文化工具论。它仅仅把文化看作是实现经济和政治目的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近些年来,常常出现这样一个口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个口号是这种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化作为经济政治的反映,有为经济和政治服务的一面,就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是为经济和政治服务,实现经济目标和政治目标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但是,除此之外,文化建设还有更加重要的一面,那就是发展文化本身是一个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一个坚定不移的伟大目标。事实上,文化建设既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目的,一种目标,它是手段和目的的有机统一。它是一把双刃的利剑,肩负着双重的任务,一方面它要为经济、政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服务,另一个方面它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文化建设作为目的和手段的有机统一和把文化建设仅仅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是有原则区别的。目的是一种任务,是一个目标,任务是要坚决完成的,目标是一定要达到的。而工具、手段就不同了,它可以使用,也可以不使用。文化工具理论在理论上的片面性和在实践上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文化消费论。这种理论认为,文化建设就是花钱,消费,赚不了钱,增加不了价值。这里涉及四个是非问题。一,文化建设是不是单纯地消费。回答:否。文化建设首先属于生产范畴。无论文化建设中的物质部门的物质生产,还是精神部门的精神生产,其投入首先是生产性的投入。对于物质部门物质生产的投入,属于生产性的投入,没有什么异议。但对于精神部门精神生产的投入,往往被认为是消费。精神生产机构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生产形式。把精神生产中的经费开支看作是消费支出,而不把它看作是生产投入,这是片面的,不公正的。文化的消费也不是消极的。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它是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旦消费中止,生产也接着中断。二,文化建设是不是赚不了钱?这要作具体分析。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属于文化公益事业,这部分事业要国家扶持,另一部分属于文化产业,它不仅可以赚钱,增加社会物质财富,而且日益成为重要经济支柱产业。随着现代社会进程的加快和文化需求的增加,这一产业将越来越重要。当然,我们在文化建设中,不管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其社会效益始终要摆在第一位。三、文化建设能否增加价值?回答是肯定的。文化价值有的可以用金钱、经济来衡量,有的不能用金钱、经济来衡量。能用金钱、经济来衡量的文化价值,容易被人们公认。不能用金钱、经济来衡量的文化价值,往往被人们忽视。但这一部分的文化价值,往往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经济来衡量的,是无价之宝。真理标准大讨论值多少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值多少钱?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值多少钱?所有这些,能用金钱去衡量吗?我们搞文化建设,要注意金钱价值,经济价值,但更重要的要注意文化价值、思想价值、政治价值和历史价值。四、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要不要发展?回答也是肯定的。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属于文化公益事业。文化公益事业是否发达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否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尺度。它是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不可须庾缺少的东西。在这方面,我们应舍得花钱。总之,文化消费论以种种理由减少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这是不可取的。

文化阶级论。它认为,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有鲜明阶级性。它在文化工作中特别注意其“姓”氏,自觉或不自觉跨大文化的阶级属性。在阶级社会中,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其观念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就是在我国剥削阶级消灭之后的今天,我国文化的社会属性问题仍然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在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确实有社会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之分。因此,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但是,我们必须防止文化过于意识形态化,要警惕“左”的东西在文化建设中的影响,不能把所有的文化现象都贴上姓“资”姓“社”的标签。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段性,但就是在阶级社会中,也不是所有文化现象都具有阶级性。在我国剥削阶级消灭之后的今天,我们对文化的社会属性问题更要作具体分析。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就其文化属性而言,基本上有这几大类:一类是反映不同社会制度的本质和特征,这一类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一类是反映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这一类文化现象不具有阶级属性;一类是反映人的共同本质和特征,反映人类社会共同的本质和特征,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本质和特征,这一类文化现象也不具有阶级属性;一类是反映民族的风俗和个人的生活习惯爱好,这一类文化现象也没有阶级属性。总之,要具体分析,分别对待。我们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特别要提倡文化的多样化。只要不危害社会,不危害他人,各种文化现象都应让其自由发展。就是对待资本主义文化,也要具体分析,吸取其积极成果。不加分析地把所有文化现象都赋予阶级属性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文化官本位意识。社会的本位问题,是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问题,它以一种巨大的无形力量昭示人们。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沉殿了浓厚的官本位意识。这种以权力崇拜为基础的官本位意识在今天仍有残余,并经常发生作用。就文化领域来说,文化官本位集中表现在,有官就有文化。有了官,没有文凭可以有文凭,什么学士、硕士以至博士接踵而来,有官没有技术职称可以戴上各种学术桂冠,评上什么教授,副教授;什么研究员,副研究员;什么师,等等;有了官,不从事学术研究,也会有丰硕的学术成果。官就是文化,就是知识。官越大,文化水平就越高,就拥有更多更大的对文化以至对整个社会是非曲直裁定的权力。这种思想观念和现象,在我们今天的社会是极少数,但是这种学术上的腐败,文化上的腐败,不仅影响了社会风气,而且侵蚀了高等学府,污染了科学殿堂,严重障碍文化的发展。文化、知识、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金钱、权力、地位都不能获得文化知识。一个人在经济上政治上一夜之间可以成为暴发户,拥有大量金钱与权力,但在文化上一夜之间决不能成为暴发户,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获得文化知识,只能靠勤奋学习,艰辛劳动,长期积累。我们的党要成为学习型的党;我们的国家要成为学习型的国家;我们的社会要成为学习型的社会,淡化文化官本位意识非常重要。要使官本位让位于知识本位。谁有科学文化知识,谁就应当受到尊重。一个以科学文化知识为本位的社会,一定是勤奋好学,锐意进取的社会,一定是朝气蓬勃、倍出人才,倍出成果,倍出效率的社会,一定是文明的社会。我们要以知识价值为导向,把社会步步导入高度文明之路。

文化理论创新是整个文化体制创新的先导和核心。文化理论创新的任务完成不好,整个文化体系创新的任务就难以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战略任务也无法完成。因此,大力加强理论建设,实现文化理论创新,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当务之急,是我省思想理论战线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中国深刻变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2015年10月30日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中国深刻变革

一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已经到来。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将带领中国奔向全面小康社会,奔向共和国“第一个百年目标”。

昨日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发展是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做出了深入思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而“十三五”的发展理念正契合了三大规律,正如“创新”、“协调”之于经济规律,“绿色”之于自然规律,“开放”、“共享”之于社会规律。

“五大发展理念中,有两大内涵在过去是从来没有提过的,即‘绿色’和‘共享’。”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曹和平对上证报记者说,“绿色是把环境的问题放进去了,共享则把新经济的东西纳入其中,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基调既立足于过去,又为未来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遵循着新的发展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

新的目标要求还包括: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从目标的变化中可以发现,过去以增长指标为主的时代已然过去,现在是发展指标占了大部分内容。这符合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阶段特征。

昨日发布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亮点纷呈、新意迭出。有新提法,“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有新动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有新亮点,“美丽中国”、“健康中国”首度写入五年规划;有新政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本报记者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发布后的第一时间,分别采访了专家、学者,就公报中的新理念、新亮点进行全面解读。

创新

创新贯穿一切工作 实施网络强国战略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

亮点一: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

全会提出,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对此,“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对上证报记者说,全会对“创新”的强调,凸显了“创新”的牵引作用,“创新”也将贯穿“十三五”整个时期和各个领域。

“中国现在面临经济转型的划时代转折点,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转型过程中所面对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是极为特殊,没有现成的转型经验可以参照和仿效,完全需要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来摸索。”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说,强调“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说明未来的创新不是简单的科技创新,而是涉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的全面创新。

亮点二:培育发展新动力

全会提出,要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昌林表示,“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新兴产业快速壮大的阶段。我国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将为经济增长提供重要支撑。

事实上,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进一步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不断催生新业态、新产品。他预计“十三五”时期,我国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将会进一步加速。

王昌林建议,要深入实施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和行动计划。同时,建议加快论证、启动实施“健康中国”、“百万辆电动汽车”、“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和行动计划。

亮点三:构建发展新体制

全会提出,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

迟福林分析,改革创新一脉相承,力推创新驱动,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全面激发市场的活力、社会的活力、政府的活力,进一步形成推动转型创新的合力和动力。

“简政放权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减少前置性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另一方面,实现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管的分离,建立法治化的市场监管,解决审批取消后的市场监管有效性问题。”迟福林说。

简政放权改革成效如何,市场“获得感”才是试金石。迟福林认为,下一步简政放权要开门搞改革,从政府部门“端菜”变为人民群众“点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反映突出问题入手,让简政放权更接地气,让社会和市场从改革中拥有“获得感”。

绿色

美丽中国露脸 力推绿色低碳发展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亮点一:美丽中国将写入规划

国研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说,美丽中国即生态文明建设,是更形象更有深层意义的口号。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的国家战略,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整套思路在“十三五”中落到行动中,就要有规划。预计“十三五”规划中有一篇专门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规划。

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管清友说,生态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标,美丽中国将写入五年规划,又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可以说中国把生态环保放在了空前的高度。

某种意义上,美丽中国的愿景是对过去只发展经济、不注重环境保护欠债的纠正。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与过去相比,“绿色”内涵在过去是从来没有提过的,此次五中全会把环境问题放进去了,立足于过去,继承了过去的传统,直面过去存在的问题——绿色。

亮点二:能源环境低碳发展

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对上证报记者表示,五中全会充分强调了能源的低碳化发展,有利于促进能源结构调整。这与让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家能源政策重要内容相适应,此外国际上能源低碳化发展是长期趋势,也是技术竞争的新方向。

“低碳化和过去所理解的绿色能源有区别,煤炭脱硫脱硝利用、化石能源清洁使用不等于低碳化,强调非化石能源,对化石燃料特别是煤炭使用有限制。”他进一步说,“在‘十三五’能源消费低速增长的大环境下,能源领域改革更应适应能源战略转型的要求,优化发展、低碳发展。”

李佐军说,强调低碳循环发展,首先能满足人们对好的环境的需求,实现民生目标;其次,促进经济增长,建设节能环保,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进循环经济;第三,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在淘汰“三高行业”过程中实现经济结构转型,降低三高产业在经济中比重,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民生证券交运分析师李师庆对上证报记者分析说,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十三五”期间,新能源汽车和城市基础设施充电桩将得到更多重视。

共享

全面放开二孩 首提健康中国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亮点一:全面实施二孩政策

在“共享”发展理念部分,最受市场关注的莫过于“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继此前放开独生子女二孩政策后,市场一直对全面放开“二孩”高度预期,而此次全会落实该项政策,也给市场吃了一粒“定心丸”。

上海易居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认为,这将明显促进人口增长,且十几年后将增加劳动人口数量,适度增加人口红利。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据世卫组织预测,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业内预测,此次放开二孩政策,将有助于延缓老龄化趋势,再现“人口红利”。

“全面放开二孩,影响的可不只是表面二孩概念股,其影响将非常深远。”大智慧中国私募基金研究所所长洪榕说,政策将有望刺激楼市等诸多产业回暖。

亮点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与“二孩政策”同样备受外界关注的还有“健康中国”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作为长期关注医疗行业的基金经理,泰达宏利投资副总监兼研究部总监邓艺颖称,公报中这段表述可谓字字珠玑。

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曾指出,“健康中国”战略规划将从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的高度出发,突出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通过综合性的政策举措,实现健康发展目标。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申曙光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表示,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规划中,整个医疗卫生行业以及大健康产业将进入蓬勃发展期。就细分领域而言,医疗服务、健康保险、养老产业及互联网医疗等为首的上市公司有望率先受益。

一些券商分析师更是认为,随着“健康中国”的推进,“十三五”期间围绕大健康、大卫生和大医学的医疗健康产业有望突破十万亿市场规模。医疗健康产业也将引领新一轮经济发展浪潮。

协调

区域协调发展 军民融合发展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亮点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管清友认为,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支撑带”将促进区域内省份明晰功能定位,加快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促进区域发展。而实施东北振兴政策摆脱增长率垫底的局面,加快新疆、西藏等经济底子薄、具有战略意义的边疆区域发展,则可以增强经济的发展后劲。

具体来看,“一带一路”战略将提振多个行业,将为交通、能源、通信、金融、教育、医疗和进出口等领域企业创造新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将带动区域交通、物流、通讯、旅游等产业发展;长江经济带覆盖11省市,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40%,该项战略通过促进东中西互动、沿海区域与沿江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发展区域内省市优势,挖掘增长潜力。

亮点二: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管清友表示,虽然“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提出了军民融合,但从实践来看,“十二五”时期军民融合技术应用范围仍然较窄,主要在导航、通信领域。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军民融合的观点,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军民融合呈加速发展态势。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预计“十三五”期间军民融合的广度与深度均将有较大突破。其中,尤以民营企业进入军品采购体系,和军工技术向民用转化最为关键。

让民营企业进入采购体系,一方面,竞争机制可以降低军工企业的采购成本,增强其竞争力,便利“走出去”战略实施;另一方面,可以带动民用技术的发展。通常,军工产品的标准要高于民用产品,民营企业参与军工采购,可以提高其产品质量与标准,进而带动民用技术的发展。

军工技术向民用技术转化后,经济效应明显。以北斗导航系统为例,最初建立该系统是为打破国际导航市场垄断局面和应对战时需要。随着系统的完善,逐步向市场开放,根据军方人士在人民日报的撰文,北斗导航系统规模化应用后,每年将产生上千亿元的产值。

开放

更高层次开放经济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亮点一: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认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并不意味着可以沿着过去三十多年的老路继续原来的战略。我国对外开放正面临“三期”叠加。

第一是金融危机以后的全球经济调整修复期。这个时期在未来还会持续,它的特点是外部需求减速,全球性产能过剩问题加剧,竞争越来越激烈,局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也在增加。

第二是新一轮国际贸易规则构造期。目前处于新一轮规则比较密集的构造期。

第三是比较优势转换期。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优势是低成本。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力的低成本。经过三十年发展后,我们的人口结构、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中,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是96,即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双方差距已经极大缩小。

工信部人士表示,所有这些,决定了我们“走出去”的形式和任务要加快从产品输出、货物贸易为主向产业和资本输出转变。在TCL集团董事长兼CEO李东生看来,将中国工业能力输往海外是大势所趋,既可消化过剩产能,又有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

亮点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刑厚媛认为,新一轮的对外投资是“走出去的2.0时代”,是在国际产能合作以及“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下,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中国经济内在发展阶段提出的,具有构建跨国产业体系的战略意义。

今年9月,《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意见》对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要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建立促进走出去战略的新体制、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新机制、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等多方面任务。

地方版扩大开放的政策文件也于近期密集出台。例如,宁夏发布《关于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开放宁夏建设的意见》,提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努力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山西发布《关于全面扩大开放的意见》,提出把全面扩大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关键突破口。提出融入“一带一路”,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等举措。广州、厦门、大连等地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意见。

部委层面上,工信部正在制定“制造业‘走出去’战略规划”,加强对企业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

隆国强指出,“十三五”期间,应该利用好外部市场和资源,加速中国结构升级。放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重点是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十三五最简单的概括是什么?

五大发展空间:

区域空间(薄弱区域短板)、

产业空间(服务业短板)、

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大小基建)空间、

网络空间(云平台、大数据、O2O)、

蓝色空间(海洋经济)。

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创新,放在之首,并且放在发展的核心,为什么一直讲创新是民族之魂?中国的发展走到今天,走极端道路不行,因为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基础建设已经完成,要实现质的突破,要靠创新来引领发展,旧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行。所以,以创新来引领,这本身是新常态的要求,是实现突破的要求。

协调,协调就是个有机体,就是解决一个最大效益的问题。

绿色,就是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就是宜居,就是提高生活品质。

开放,是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取得经验的体现、着眼点,只有坚持开放的道路,才能走得更快、上得更高。中国要走向大国,大国不开放是不行的,闭关锁国不会成功,所以要开放。

共享,就是发展为了谁?为什么要发展?社会制度优越性,就是让全民享受发展中的红利。所以唯有共享,才能体现制度的优越性,才能让人民感觉到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五大理念”就是解决怎么发展和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这个本质搞清,发展就不会走偏,“五大理念”就会紧紧落到实处。

五大发展理念亮点多

文/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 杨建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d20e9d0102vup9.html

11月4日17:58 来自 微博 weibo.com

事关“十三五”整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自然备受关注。在昨天公布的全文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成了最大亮点,其中,“绿色”、“共享”两大内涵更是之前从未提及,总体来看,这标注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迎来一整套发展逻辑的转变。

新理念承前启后

但与这种“新鲜”的呈现形式不同,这五大发展理念的本质并不是“初次露面”,而是正好相反,五大理念带有明显“承前启后”的性质,是对近期一系列改革探索经验的总结和系统化梳理。

以首次亮相的“绿色发展”内涵为例,无论是倡导的低碳发展,还是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都能从近期的政策变化中找到端倪。从《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明确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目标,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及推进低碳产业园建设,再到近期工信部和发改委正式批覆39家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名单,围绕“低碳发展”这个目标,我国已经分阶段、分步骤的探索出一些可行性、可操作性、可推广性强的实施方案,苏州工业园区的“绿色土地出让模式”和是嘉兴秀洲工业园区的“低碳产品研发+低碳工厂建设”模式就是这方面的先行者和佼佼者。

而在“十三五”期间,我国要做的就是,通过这批低碳工业园区试点,逐步让整个低碳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投入机制等完善起来,找到低碳发展新模式,转变当前过多依赖能源资源物质投入、盲目追求规模的粗放发展模式,进而促进我国工业低碳转型、加速推进我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

区域协同合作不断完善

再以“协调发展”内涵为例,具体到产业转移方面,区域协同合作几乎成了近期新政的“标配”。从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在产业转移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到“一带一路”蓝图中提及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再到促进国家级新区健康发展提出24项具体指导意见中提到的“支持新区按照国家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开展合作,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实际上,产业转移已经进入区域协同时代。

跨区域经济合作区、飞地经济等模式在不断完善,跨区域投资合作模式也在不断探索,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也已提上日程,本次报告全文中提到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至少在产业转移方向上,已经先行一步,为“十三五”期间,在全国产业园区的推广和应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从“先行先试”到“全面推广”,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到的五大发展理念,将“十二五”期间方方面面的改革试验,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进行梳理,从一个园区、一个地区等小范围试点,扩大到全国“一盘棋”上,既立足于过去,又为未来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习近平与“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创新

“日新之谓盛德。”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四大发明”加快了世界走向现代文明的脚步,为人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善于学习、善于继承的习近平总能将创新很好地融在他的所有工作中,在他的讲话中经常引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一中华历史名言。在延川县梁家河村他带领群众创新沼气池;在正定他创新旅游业发展,创新发展“半城郊型经济”;在宁德他创新出“四下基层”工作法,创新出摆脱贫困的理论与实践;在浙江他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全面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将创新贯穿在全省工作的方方面面;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勇于实践 敢于创新

“十三五”期间,世界经济仍然处于复苏期,中国经济处于“叠加期”、转型期,有很多发展难题需要破解。面对发展难题,需要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大胆担当。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就提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他指出:“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巩固强项,弥补弱项,继续保持和发扬奋发向上、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敢于实践、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迎难而上、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进一步增强加强合作、互惠互利的共赢意识,居安思危、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开放意识。”

“十三五”期间,我们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习近平指出:“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手支持群众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业精神引导好、保护好,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改革发展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励志奋进、奔竞不息的‘图强’精神。‘图强’,就是勇于拼搏、奔竞不息,就是奋发进取、走在前列。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认清目标不动摇,抓住机遇不放松,坚持发展不停步。”

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年时间,我们要有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的气概,也要有心忧天下、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的宽广胸襟,积极投身到“十三五”的创新大潮中。

二、遵循规律 善于创新

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但是创新不是拍脑袋乱想,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尊重规律、遵循规律;解放思想,还要实事求是。

善于创新,首先要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善于培养创新意识。习近平指出:“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的能力。适应新的形势,坚持与时俱进,增强创新意识,是一个地区加快发展的关键。”

善于创新,必须尊重实际。尊重实际,就是要始终坚持从世情、国情、区情出发,从我们面临的形势任务的实际出发,从人民的愿望要求的实际出发。要清醒认识发展中遭遇的新挑战、行动中遇到的新问题,不囿于以往的经验,不照搬别人的做法,作出符合实际的战略决策。

善于创新,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十三五”期间,既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期、机遇期,同时又会面临诸多挑战。我们要在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积极探索认知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习近平指出:要“培育和弘扬遵循规律、崇尚科学的‘求真’精神。‘求真’就是追求真理、遵循规律、崇尚科学。‘求真’,就是求理论之‘真’,坚持不懈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遵循规律,就要干在实处。只有实干才能在实际中认知规律,才能在实践中创新,才能将创新的成果发扬光大。习近平指出:“进一步培育和弘扬真抓实干、讲求实效的‘务实’精神。‘务实’,就是要尊重实际、注重实干、讲求实效。”

习近平强调:“注重实干,就是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增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要善于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务实求变,务实求新,务实求进,用宽广的眼光、改革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三、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我们强调的创新,是在继承上的创新,创新不能脱离历史,不能远离昨天。习近平指出:“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要认识到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必须始终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一方面,对过去既定的目标任务和行之有效的决策部署,都要继续坚持,扎实推进。决不能为了所谓的‘政绩’,一件事还没落实,又要朝令夕改。我们现在的所有工作,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来进行的。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当今时代的发展变化,运用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完善已有的东两,不断开创新的局面。朝令夕改是有害的,故步自封也是一种失职。”

五中全会要求:“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

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有正确理论指导才能有科学实践。习近平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他强调:“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要继续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

要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创新发展的保障。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习近平指出:“突出创新,就是要加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他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以及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他还强调:“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着手,推进思路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

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他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他还强调:“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

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以先进文化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培育共同理想,振奋全民精神,凝聚全民力量,确保实现“十三五”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指出“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切实增强新形势下文化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浙江文化的竞争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写好这部创新史,才能无愧于前人,无愧于后人。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以解放思想的新境界,推进各项事业的新发展,做到既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体现工作的时代性和创造性。”

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关系是什么?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它方面创新的核心和灵魂,是推动人类创新活动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人类的一切创新活动总是首先把创新的关节点放在理论创新上。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根本区别在于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实践活动。它是在一定思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不是受正确理论的指导,就是受错误理论的支配,不受任何思想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人类实践活动这一特点,决定了理论的指导地位。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创新的理论,就没有创新的实践,从而也没有创新的成果。人类的一切创新实践活动,都源于创新理论的创立和指导。我们要建设文化大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首先要进行文化理论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和规律,科学地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途径,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进行文化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取得巨大成就。但是,我国的文化建设,无论其广度和深度,都适应不了新形势的要求。我们正处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和世界历史进程更加复杂化。国内正处在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温饱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飞跃。我们党内也发生很大变化。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世情”、“国情”、“党情”迫切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我们要通过文化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文化体制和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理论创新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同一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理论创新任务不同。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理论创新任务也各异。我们认为,就文化理论创新而言,在当前,其着力点主要是两个方面:从理论层面看,其迫切任务是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学,形成科学的概念、范畴和规律以及由它们构成的科学体系,这是原创性的理论创新,是一项艰苦复杂的科学创造。从实践层面看,其迫切任务是进一步解放思想,修正、补充和丰富原有的理论。对过去的一些思想理论进行反思,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的理论成果指导文化建设。在当前,对文化建设影响较大,需要进行反思的思想理论主要有:

文化虚无论。这种理论认为,文化是虚的,软的,没有多大作用。这是一种对文化重大意义缺乏认识的突出表现。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炼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生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又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它为经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根本保证。我们建设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技、现代国防,哪一个“现代”都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现代化,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别是要看到,文化力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表现。文化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力的核心和灵魂。当今的国际竞争,既是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军事力量的竞争,更是文化力量的竞争。文化中的科技因素在竞争中越来越起着决定作用。美国在伊拉克的战争,打的就是科技战,文化战。文化并不是虚的,软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硬绑绑的。无视文化的作用,迟早会受到惩罚。

文化服从论。它认为文化从经济和政治中派生,并为经济政治服务,因此,文化要服从经济和政治。这种理论片面地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是一种错位的文化理论。一定的文化在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基础上产生,受制于经济和政治,服务于经济和政治,这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关系的一个方面。但它们相互关系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文化对经济和政治有巨大的能动反作用。经济、政治和文化是构成社会的三个组成部分。它们在社会生活中各有自己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就构成人类社会而言,它们三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属于同一层次的范畴,不存在谁高谁低,谁主谁从,谁重要谁不重要的问题。它们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不是一种从属的关系。我们不能把文化服务功能理解为地位的低下,不能把文化服务于经济和政治,理解为文化低人一等,视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为主从关系,置文化于一种完全从属地位。文化服务于经济和政治,也不是一种简单的消极的服从,而是一种能动的反作用。文化服从论,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文化降低为从属地位,这种错位的文化理论,必然给文化建设带来消极影响。

文化工具论。它仅仅把文化看作是实现经济和政治目的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近些年来,常常出现这样一个口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个口号是这种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化作为经济政治的反映,有为经济和政治服务的一面,就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是为经济和政治服务,实现经济目标和政治目标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但是,除此之外,文化建设还有更加重要的一面,那就是发展文化本身是一个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一个坚定不移的伟大目标。事实上,文化建设既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目的,一种目标,它是手段和目的的有机统一。它是一把双刃的利剑,肩负着双重的任务,一方面它要为经济、政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服务,另一个方面它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文化建设作为目的和手段的有机统一和把文化建设仅仅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是有原则区别的。目的是一种任务,是一个目标,任务是要坚决完成的,目标是一定要达到的。而工具、手段就不同了,它可以使用,也可以不使用。文化工具理论在理论上的片面性和在实践上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文化消费论。这种理论认为,文化建设就是花钱,消费,赚不了钱,增加不了价值。这里涉及四个是非问题。一,文化建设是不是单纯地消费。回答:否。文化建设首先属于生产范畴。无论文化建设中的物质部门的物质生产,还是精神部门的精神生产,其投入首先是生产性的投入。对于物质部门物质生产的投入,属于生产性的投入,没有什么异议。但对于精神部门精神生产的投入,往往被认为是消费。精神生产机构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生产形式。把精神生产中的经费开支看作是消费支出,而不把它看作是生产投入,这是片面的,不公正的。文化的消费也不是消极的。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它是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旦消费中止,生产也接着中断。二,文化建设是不是赚不了钱?这要作具体分析。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属于文化公益事业,这部分事业要国家扶持,另一部分属于文化产业,它不仅可以赚钱,增加社会物质财富,而且日益成为重要经济支柱产业。随着现代社会进程的加快和文化需求的增加,这一产业将越来越重要。当然,我们在文化建设中,不管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其社会效益始终要摆在第一位。三、文化建设能否增加价值?回答是肯定的。文化价值有的可以用金钱、经济来衡量,有的不能用金钱、经济来衡量。能用金钱、经济来衡量的文化价值,容易被人们公认。不能用金钱、经济来衡量的文化价值,往往被人们忽视。但这一部分的文化价值,往往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经济来衡量的,是无价之宝。真理标准大讨论值多少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值多少钱?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值多少钱?所有这些,能用金钱去衡量吗?我们搞文化建设,要注意金钱价值,经济价值,但更重要的要注意文化价值、思想价值、政治价值和历史价值。四、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要不要发展?回答也是肯定的。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属于文化公益事业。文化公益事业是否发达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否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尺度。它是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不可须庾缺少的东西。在这方面,我们应舍得花钱。总之,文化消费论以种种理由减少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这是不可取的。

文化阶级论。它认为,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有鲜明阶级性。它在文化工作中特别注意其“姓”氏,自觉或不自觉跨大文化的阶级属性。在阶级社会中,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其观念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就是在我国剥削阶级消灭之后的今天,我国文化的社会属性问题仍然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在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确实有社会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之分。因此,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但是,我们必须防止文化过于意识形态化,要警惕“左”的东西在文化建设中的影响,不能把所有的文化现象都贴上姓“资”姓“社”的标签。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段性,但就是在阶级社会中,也不是所有文化现象都具有阶级性。在我国剥削阶级消灭之后的今天,我们对文化的社会属性问题更要作具体分析。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就其文化属性而言,基本上有这几大类:一类是反映不同社会制度的本质和特征,这一类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一类是反映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这一类文化现象不具有阶级属性;一类是反映人的共同本质和特征,反映人类社会共同的本质和特征,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本质和特征,这一类文化现象也不具有阶级属性;一类是反映民族的风俗和个人的生活习惯爱好,这一类文化现象也没有阶级属性。总之,要具体分析,分别对待。我们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特别要提倡文化的多样化。只要不危害社会,不危害他人,各种文化现象都应让其自由发展。就是对待资本主义文化,也要具体分析,吸取其积极成果。不加分析地把所有文化现象都赋予阶级属性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文化官本位意识。社会的本位问题,是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问题,它以一种巨大的无形力量昭示人们。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沉殿了浓厚的官本位意识。这种以权力崇拜为基础的官本位意识在今天仍有残余,并经常发生作用。就文化领域来说,文化官本位集中表现在,有官就有文化。有了官,没有文凭可以有文凭,什么学士、硕士以至博士接踵而来,有官没有技术职称可以戴上各种学术桂冠,评上什么教授,副教授;什么研究员,副研究员;什么师,等等;有了官,不从事学术研究,也会有丰硕的学术成果。官就是文化,就是知识。官越大,文化水平就越高,就拥有更多更大的对文化以至对整个社会是非曲直裁定的权力。这种思想观念和现象,在我们今天的社会是极少数,但是这种学术上的腐败,文化上的腐败,不仅影响了社会风气,而且侵蚀了高等学府,污染了科学殿堂,严重障碍文化的发展。文化、知识、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金钱、权力、地位都不能获得文化知识。一个人在经济上政治上一夜之间可以成为暴发户,拥有大量金钱与权力,但在文化上一夜之间决不能成为暴发户,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获得文化知识,只能靠勤奋学习,艰辛劳动,长期积累。我们的党要成为学习型的党;我们的国家要成为学习型的国家;我们的社会要成为学习型的社会,淡化文化官本位意识非常重要。要使官本位让位于知识本位。谁有科学文化知识,谁就应当受到尊重。一个以科学文化知识为本位的社会,一定是勤奋好学,锐意进取的社会,一定是朝气蓬勃、倍出人才,倍出成果,倍出效率的社会,一定是文明的社会。我们要以知识价值为导向,把社会步步导入高度文明之路。

文化理论创新是整个文化体制创新的先导和核心。文化理论创新的任务完成不好,整个文化体系创新的任务就难以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战略任务也无法完成。因此,大力加强理论建设,实现文化理论创新,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当务之急,是我省思想理论战线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中国深刻变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2015年10月30日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中国深刻变革

一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已经到来。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将带领中国奔向全面小康社会,奔向共和国“第一个百年目标”。

昨日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发展是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做出了深入思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而“十三五”的发展理念正契合了三大规律,正如“创新”、“协调”之于经济规律,“绿色”之于自然规律,“开放”、“共享”之于社会规律。

“五大发展理念中,有两大内涵在过去是从来没有提过的,即‘绿色’和‘共享’。”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曹和平对上证报记者说,“绿色是把环境的问题放进去了,共享则把新经济的东西纳入其中,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基调既立足于过去,又为未来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遵循着新的发展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

新的目标要求还包括: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从目标的变化中可以发现,过去以增长指标为主的时代已然过去,现在是发展指标占了大部分内容。这符合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阶段特征。

昨日发布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亮点纷呈、新意迭出。有新提法,“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有新动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有新亮点,“美丽中国”、“健康中国”首度写入五年规划;有新政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本报记者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发布后的第一时间,分别采访了专家、学者,就公报中的新理念、新亮点进行全面解读。

创新

创新贯穿一切工作 实施网络强国战略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

亮点一: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

全会提出,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对此,“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对上证报记者说,全会对“创新”的强调,凸显了“创新”的牵引作用,“创新”也将贯穿“十三五”整个时期和各个领域。

“中国现在面临经济转型的划时代转折点,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转型过程中所面对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是极为特殊,没有现成的转型经验可以参照和仿效,完全需要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来摸索。”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说,强调“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说明未来的创新不是简单的科技创新,而是涉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的全面创新。

亮点二:培育发展新动力

全会提出,要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昌林表示,“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新兴产业快速壮大的阶段。我国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将为经济增长提供重要支撑。

事实上,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进一步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不断催生新业态、新产品。他预计“十三五”时期,我国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将会进一步加速。

王昌林建议,要深入实施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和行动计划。同时,建议加快论证、启动实施“健康中国”、“百万辆电动汽车”、“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和行动计划。

亮点三:构建发展新体制

全会提出,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

迟福林分析,改革创新一脉相承,力推创新驱动,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全面激发市场的活力、社会的活力、政府的活力,进一步形成推动转型创新的合力和动力。

“简政放权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减少前置性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另一方面,实现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管的分离,建立法治化的市场监管,解决审批取消后的市场监管有效性问题。”迟福林说。

简政放权改革成效如何,市场“获得感”才是试金石。迟福林认为,下一步简政放权要开门搞改革,从政府部门“端菜”变为人民群众“点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反映突出问题入手,让简政放权更接地气,让社会和市场从改革中拥有“获得感”。

绿色

美丽中国露脸 力推绿色低碳发展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亮点一:美丽中国将写入规划

国研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说,美丽中国即生态文明建设,是更形象更有深层意义的口号。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的国家战略,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整套思路在“十三五”中落到行动中,就要有规划。预计“十三五”规划中有一篇专门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规划。

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管清友说,生态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标,美丽中国将写入五年规划,又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可以说中国把生态环保放在了空前的高度。

某种意义上,美丽中国的愿景是对过去只发展经济、不注重环境保护欠债的纠正。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与过去相比,“绿色”内涵在过去是从来没有提过的,此次五中全会把环境问题放进去了,立足于过去,继承了过去的传统,直面过去存在的问题——绿色。

亮点二:能源环境低碳发展

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对上证报记者表示,五中全会充分强调了能源的低碳化发展,有利于促进能源结构调整。这与让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家能源政策重要内容相适应,此外国际上能源低碳化发展是长期趋势,也是技术竞争的新方向。

“低碳化和过去所理解的绿色能源有区别,煤炭脱硫脱硝利用、化石能源清洁使用不等于低碳化,强调非化石能源,对化石燃料特别是煤炭使用有限制。”他进一步说,“在‘十三五’能源消费低速增长的大环境下,能源领域改革更应适应能源战略转型的要求,优化发展、低碳发展。”

李佐军说,强调低碳循环发展,首先能满足人们对好的环境的需求,实现民生目标;其次,促进经济增长,建设节能环保,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进循环经济;第三,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在淘汰“三高行业”过程中实现经济结构转型,降低三高产业在经济中比重,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民生证券交运分析师李师庆对上证报记者分析说,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十三五”期间,新能源汽车和城市基础设施充电桩将得到更多重视。

共享

全面放开二孩 首提健康中国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亮点一:全面实施二孩政策

在“共享”发展理念部分,最受市场关注的莫过于“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继此前放开独生子女二孩政策后,市场一直对全面放开“二孩”高度预期,而此次全会落实该项政策,也给市场吃了一粒“定心丸”。

上海易居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认为,这将明显促进人口增长,且十几年后将增加劳动人口数量,适度增加人口红利。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据世卫组织预测,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业内预测,此次放开二孩政策,将有助于延缓老龄化趋势,再现“人口红利”。

“全面放开二孩,影响的可不只是表面二孩概念股,其影响将非常深远。”大智慧中国私募基金研究所所长洪榕说,政策将有望刺激楼市等诸多产业回暖。

亮点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与“二孩政策”同样备受外界关注的还有“健康中国”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作为长期关注医疗行业的基金经理,泰达宏利投资副总监兼研究部总监邓艺颖称,公报中这段表述可谓字字珠玑。

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曾指出,“健康中国”战略规划将从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的高度出发,突出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通过综合性的政策举措,实现健康发展目标。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申曙光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表示,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规划中,整个医疗卫生行业以及大健康产业将进入蓬勃发展期。就细分领域而言,医疗服务、健康保险、养老产业及互联网医疗等为首的上市公司有望率先受益。

一些券商分析师更是认为,随着“健康中国”的推进,“十三五”期间围绕大健康、大卫生和大医学的医疗健康产业有望突破十万亿市场规模。医疗健康产业也将引领新一轮经济发展浪潮。

协调

区域协调发展 军民融合发展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亮点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管清友认为,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支撑带”将促进区域内省份明晰功能定位,加快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促进区域发展。而实施东北振兴政策摆脱增长率垫底的局面,加快新疆、西藏等经济底子薄、具有战略意义的边疆区域发展,则可以增强经济的发展后劲。

具体来看,“一带一路”战略将提振多个行业,将为交通、能源、通信、金融、教育、医疗和进出口等领域企业创造新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将带动区域交通、物流、通讯、旅游等产业发展;长江经济带覆盖11省市,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40%,该项战略通过促进东中西互动、沿海区域与沿江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发展区域内省市优势,挖掘增长潜力。

亮点二: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管清友表示,虽然“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提出了军民融合,但从实践来看,“十二五”时期军民融合技术应用范围仍然较窄,主要在导航、通信领域。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军民融合的观点,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军民融合呈加速发展态势。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预计“十三五”期间军民融合的广度与深度均将有较大突破。其中,尤以民营企业进入军品采购体系,和军工技术向民用转化最为关键。

让民营企业进入采购体系,一方面,竞争机制可以降低军工企业的采购成本,增强其竞争力,便利“走出去”战略实施;另一方面,可以带动民用技术的发展。通常,军工产品的标准要高于民用产品,民营企业参与军工采购,可以提高其产品质量与标准,进而带动民用技术的发展。

军工技术向民用技术转化后,经济效应明显。以北斗导航系统为例,最初建立该系统是为打破国际导航市场垄断局面和应对战时需要。随着系统的完善,逐步向市场开放,根据军方人士在人民日报的撰文,北斗导航系统规模化应用后,每年将产生上千亿元的产值。

开放

更高层次开放经济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亮点一: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认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并不意味着可以沿着过去三十多年的老路继续原来的战略。我国对外开放正面临“三期”叠加。

第一是金融危机以后的全球经济调整修复期。这个时期在未来还会持续,它的特点是外部需求减速,全球性产能过剩问题加剧,竞争越来越激烈,局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也在增加。

第二是新一轮国际贸易规则构造期。目前处于新一轮规则比较密集的构造期。

第三是比较优势转换期。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优势是低成本。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力的低成本。经过三十年发展后,我们的人口结构、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中,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是96,即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双方差距已经极大缩小。

工信部人士表示,所有这些,决定了我们“走出去”的形式和任务要加快从产品输出、货物贸易为主向产业和资本输出转变。在TCL集团董事长兼CEO李东生看来,将中国工业能力输往海外是大势所趋,既可消化过剩产能,又有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

亮点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刑厚媛认为,新一轮的对外投资是“走出去的2.0时代”,是在国际产能合作以及“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下,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中国经济内在发展阶段提出的,具有构建跨国产业体系的战略意义。

今年9月,《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意见》对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要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建立促进走出去战略的新体制、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新机制、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等多方面任务。

地方版扩大开放的政策文件也于近期密集出台。例如,宁夏发布《关于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开放宁夏建设的意见》,提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努力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山西发布《关于全面扩大开放的意见》,提出把全面扩大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关键突破口。提出融入“一带一路”,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等举措。广州、厦门、大连等地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意见。

部委层面上,工信部正在制定“制造业‘走出去’战略规划”,加强对企业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

隆国强指出,“十三五”期间,应该利用好外部市场和资源,加速中国结构升级。放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重点是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相关内容

  • 牢牢把握五大发展理念这条主线
  • 牢牢把握五大发展理念这条主线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www.scio.gov.cn 2015-11-20 来源:哈尔滨文明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贯穿全会精神的灵魂和主线,"十三五"规划建议就是按照这条主线来谋篇布局的.学 ...

  • 五大发展理念
  • 五大发展理念成就未来 一.背景 我国经济发展现在走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过去的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缓速稳定发展告别了之前的高速发展阶段同时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各项改革也走到了深入阶段:在这新时期,新挑战和新发展阶段,我国需要新规划与新理念的指导,就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系统为我国的十 ...

  • 中国最重要的日子:12月18日
  • 中国最重要的日子:12月18日 2015年12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虽然这是中央每年都开的重要例会,但是,在今年"十二五"胜利收官."十三五"即将开局的关键点上,注定让这次会议成为一次攸关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又一个历史性转折点. ...

  • 五大发展理念相关论文
  • 五大发展理念阐释 创新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培育发展新 ...

  • [2015中国发展指数报告]成果发布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科学地阐述了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回答了我国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实践问题,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在发展理念上有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的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具有十分明确的目标导 ...

  • 独家评论 丨 如何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 导读: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列宁同志曾经讲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技术领先先一步,理念领先步步 ...

  •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理念
  •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治国理政理念的最新概括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治 ...

  •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
  • □吴必虎张栋平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无论是经济方面的创新.协调,生态方面的绿色,还是社会方面的开放.共享,这五大理念都与今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的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有密切的引领与承载关系.五大理念是全域旅游的引领性指针,全域旅游是贯彻五大理念的综合载体. 全域 ...

  • 以五大发展理念指导新常态下的发展实践
  • 决策观察 DOI:10.16324/j.cnki.jcts.2016.05.023 以五大发展理念指导新常态下的发展实践 ◎文/王丰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总钥匙".而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根本的理论内核和以长远的宏观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 ...

  • 五大发展理念,五位一体建设
  • 牢固树立五大理念 统筹推进五大建设 [教学目的要求]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以五大理念引领推进"五位一体"建设. [内容要点]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围绕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