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庆 市

重 庆 市

清洁能源行动规划

重庆市清洁能源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零零二年十一月

目 录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依据、原则和范围..............................................3

1. 规划的指导思想・・・・・・・・・・・・・・・・・・・・・・・・・・・・・3

2.规划的依据・・・・・・・・・・・・・・・・・・・・・・・・・・・・・・・・3

3规划的原则・・・・・・・・・・・・・・・・・・・・・・・・・・・・・・・・3

4.规划的基期和范围・・・・・・・・・・・・・・・・・・・・・・・・・・・・・3

二、现状和问题..........................................................................................4

1.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基本情况・・・・・・・・・・・・・・・・・・・・・・・・4

2、能源现状和问题・・・・・・・・・・・・・・・・・・・・・・・・・・・・・4 (

1)能源资源评价・・・・・・・・・・・・・・・・・・・・・・・・・・・・・4

(2)、能源消费现状・・・・・・・・・・・・・・・・・・・・・・・・・・・・5

(3)、能源利用及技术现状分析・・・・・・・・・・・・・・・・・・・・・・・6

(4)能源生产、消费及利用存在的问题・・・・・・・・・・・・・・・・・・・8

3、城市环境空气现状及问题・・・・・・・・・・・・・・・・・・・・・・・・・9

(1) 环境空气现状・・・・・・・・・・・・・・・・・・・・・・・・・・・・・・9

(2)环境污染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10

(3)空气污染与能源利用关系分析・・・・・・・・・・・・・・・・・・・・・・10

三、能源需求预测与环境大气质量演变趋势........................................12

1.能源需求和污染物预测・・・・・・・・・・・・・・・・・・・・・・・・・・・12

(1)预测依据・・・・・・・・・・・・・・・・・・・・・・・・・・・・・・・12

(2)预测方法・・・・・・・・・・・・・・・・・・・・・・・・・・・・・・・12

(3)预测结果・・・・・・・・・・・・・・・・・・・・・・・・・・・・・・・12

(4)污染物预测・・・・・・・・・・・・・・・・・・・・・・・・・・・・・・13

2.大气环境质量演化趋势・・・・・・・・・・・・・・・・・・・・・・・・・・・14

1、“十五”清洁能源行动总体目标・・・・・・・・・・・・・・・・・・・・・・16

2.大气环境控制目标・・・・・・・・・・・・・・・・・・・・・・・・・・・・・16

3. “十五”清洁能源行动总体战略・・・・・・・・・・・・・・・・・・・・・・16

五、清洁能源行动方案............................................................................17

1. 清洁能源行动重点建设项目・・・・・・・・・・・・・・・・・・・・・・・・17

2. 清洁能源行动重点研究与与产业化项目・・・・・・・・・・・・・・・・・・・17

六、项目的资金需求与效益分析........................................................22

1. 总投资・・・・・・・・・・・・・・・・・・・・・・・・・・・・・・・・22

2. 投资重点・・・・・・・・・・・・・・・・・・・・・・・・・・・・・・・22

3. 投资效益・・・・・・・・・・・・・・・・・・・・・・・・・・・・・・・23

七、重点跟踪项目................................................................................23

1、10蒸吨/小时以上锅炉洁净煤工程・・・・・・・・・・・・・・・・・・・・・23

2. 九龙电力西厂烟气脱硫工程・・・・・・・・・・・・・・・・・・・・・・・24

3.中小锅炉及餐饮炉灶燃气工程・・・・・・・・・・・・・・・・・・・・・・・25

八、实施规划的障碍和政策措施........................................................25

1.制约因素和障碍・・・・・・・・・・・・・・・・・・・・・・・・・・・・・25

(1)价格障碍・・・・・・・・・・・・・・・・・・・・・・・・・・・・・・25

(2)资金障碍・・・・・・・・・・・・・・・・・・・・・・・・・・・・・・26

(3) 清洁能源使用成本障碍・・・・・・・・・・・・・・・・・・・・・・・・26

(4)激励政策体系尚不健全・・・・・・・・・・・・・・・・・・・・・・・・26

2.政策支持・・・・・・・・・・・・・・・・・・・・・・・・・・・・・・・・26

(1)继续贯彻落实已出台政策・・・・・・・・・・・・・・・・・・・・・・・27

(2).抓紧制定清洁能源调控政策・・・・・・・・・・・・・・・・・・・・・・28

3、实施规划的保证措施・・・・・・・・・・・・・・・・・・・・・・・・・・29

(1).加强领导,认真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29

(2).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全面推行清洁能源・・・・・・・・・・・・・・・・・30

(3).强化节约能源・・・・・・・・・・・・・・・・・・・・・・・・・・・・32

(4).大力推行清洁生产・・・・・・・・・・・・・・・・・・・・・・・・・・32

(5).进一步推进工业污染防治・・・・・・・・・・・・・・・・・・・・・・・32

(6).控制流动源大气污染・・・・・・・・・・・・・・・・・・・・・・・・・33

(7).增加投入,积极开发和推广经济实用的清洁能源控制技术・・・・・・・・・33

(8).建设清洁能源与无煤示范区・・・・・・・・・・・・・・・・・・・・・・34

(9).加强法制建设,为清洁能源行动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34

(10).加强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35

(11). 开展规划项目的后评价・・・・・・・・・・・・・・・・・・・・・・・35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依据、原则和范围

1. 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贯彻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国策,从宜宾市南溪区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南溪区天然气和水能资源优势,加快重庆市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开展清洁能源行动,以清洁能源重点工程项目为支撑,以重点治理主城区大气环境污染为突破口,大幅度提高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生产和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实现2005年主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目标。本《规划》是指导重庆市2000—2005年开展清洁能源行动的指南。 2.规划的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制定本规划。 3规划的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清洁能源行动与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资源开发与节约、城市建设等有机结合,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原则。优先抓好影响全局的重点项目,力争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成效。

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清洁能源行动。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通过技术创新,走出一条符合南溪区实际的起点高、投资省、效

益好的发展之路。

4.规划的基期和范围

《规划》以2010年为基期,2015年为目标期。《规划》范围为南溪区辖区,重点地区为南溪区南溪镇街道办事处、罗龙镇、江南镇、马家乡、裴石乡、留宾乡、汪家镇、林丰乡、大坪乡、仙临镇、石鼓乡、黄沙镇、长兴镇、刘家镇大观镇、罗龙工业集中区。

二、现状和问题

1.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基本情况

南溪地处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幅员面积82403km2。全区辖15个乡镇街道办。2010年末全市总人口4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万人,占总人口的21.4%;农业人口29万人,占78.6%。200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90亿元,居西部10省市第4位。第一、二、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由1999年的19.1:40.9:40.0变为2000年的17.8:41.3:40.9。2000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157元。

重庆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的59.8%。丘陵占30.2%,平坝和台地仅占10%。重庆属湿润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具有夏热冬暖、无霜期长、秋雨连绵、湿润多阴等特征。年平均气温18.8℃,无霜期300—340天,相对湿度70%—80%,是长江流域的一个高湿区。雾日多,年平均雾日达69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239.6mm。风力小,年平均风速1.5—2.0m/s,年日照1300—1700h,不利于空气流动和扩散,对空气污染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能源现状和问题

(1)能源资源评价

重庆天然气、水能资源丰富,为重庆市开展清洁能源行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天然气资源:重庆是我国陆上天然气生产基地,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根据二次资源评价预测,重庆市天然气资源总量为2.57万亿m3,占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总量7.18万亿m3

的35.75%,名列全国陆上及西部省市第四位。截止1999年底,重庆气田已探明地质储量

2595.7亿m3

,居全国陆上及西部省市第三位。累计采出天然气635.2

亿m3,采出程度26.4%,剩余可采储量1111.37亿m3

,占全国剩余储量的21%,居全国陆上及西部省市第四位。目前储采比为29.4:1。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为重庆市清洁能源行动提供了充分的资源保障。

水能资源:重庆水能资源较为丰富,辖区内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438万千瓦,其中长江占80%以上,嘉陵江占9.9%,其它河流约占10%。可开发水能资源750万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52%。2000年底全市拥有水电装机容量132.7万千瓦,仅占可开发水能资源的17.7%,年发电量38.22亿千瓦时。

煤炭资源:重庆煤炭资源总量为115.04亿吨(预测深度1500m),探明储量25.15亿吨,保有储量20.5亿吨。保有储量中,含硫小于二、现状和问题

1.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基本情况

重庆地处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幅员面

积82403km2

。全市辖13个区,4个县级市,23个县。2000年末全市总人口3091.0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60.89万人,占总人口的21.4%;农业人口2430.2万人,

占78.6%。200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90亿元,居西部10省市第4位。第一、二、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由1999年的19.1:40.9:40.0变为2000年的17.8:41.3:40.9。2000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157元。

重庆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的59.8%。丘陵占30.2%,平坝和台地仅占10%。重庆属湿润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具有夏热冬暖、无霜期长、秋雨连绵、湿润多阴等特征。年平均气温18.8℃,无霜期300—340天,相对湿度70%—80%,是长江流域的一个高湿区。雾日多,年平均雾日达69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239.6mm。风力小,年平均风速1.5—2.0m/s,年日照1300—1700h,不利于空气流动和扩散,对空气污染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能源现状和问题

(1)能源资源评价

重庆天然气、水能资源丰富,为重庆市开展清洁能源行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天然气资源:重庆是我国陆上天然气生产基地,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根据二次资源评价预测,重庆市天然气资源总量为2.57万亿m3,占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总量7.18万亿m3

的35.75%,名列全国陆上及西部省市第四位。截止1999年底,重庆气田已探明地质储量

2595.7亿m3

,居全国陆上及西部省市第三位。累计采出天然气635.2

亿m3,采出程度26.4%,剩余可采储量1111.37亿m3

,占全国剩余储量的21%,居全国陆上及西部省市第四位。目前储采比为29.4:1。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为重庆市清洁能源行动提供了充分的资源保障。

水能资源:重庆水能资源较为丰富,辖区内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438万千瓦,其中长江占80%以上,嘉陵江占9.9%,其它河流约占10%。可开发水能资源750万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52%。2000年底全市拥有水电装机容量132.7万千瓦,仅占可开发水能资源的17.7%,年发电量38.22亿千瓦时。

煤炭资源:重庆煤炭资源总量为115.04亿吨(预测深度1500m),探明储量25.15亿吨,保有储量20.5亿吨。保有储量中,含硫小于亿立方米和75亿千瓦时。 煤炭仍然是重庆市的主要能源。2001年,重庆市煤炭生产量2321万 图1 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变化 吨,本市消费1876万吨,煤炭消费

主要为电力、建材、冶金等部门.各部门煤炭消费量如表2所示。

表2 各部门煤炭消费量(2001)

部 门 煤炭消费量(万吨) 占生产量的比例(%)

备 注

生产量 2321 100 本市消费1876万吨 电 力 570 24.6 建 材 400 17.2 冶 金 160 6.9 化 工 100 4.3 居民生活用煤 100 4.3 城镇

其 他 547 23.6 区县工业和农村民用

调出 460(铁路245,公路60,水路155)

19.8 四川、湖北、广西、江苏、广东等 外调 调入 15 低硫煤精煤

能源消费结构分析:九五期间,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优质能源比重有所提高。煤炭消费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1.6%下降为2000年的64.6%;油料消费所占

比重由1995年的6%上升为2000年的9.3%;天然气消费所占比重1995年与2000年持平,均为12.2%;水电和外购水电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10.1%上升为2000年的13.9%。优质能源(电力、天然气)在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有所提高,特别是能源转换方面,发电用煤占原煤消费总量的比重由1995年的31.1%提高到2000年的34.5%。为提高重庆市能源利用质量,改善大气环境作出了贡献。

(3)、能源利用及技术现状分析

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程度的关系:2000年全市人均GDP为5157元,全国为7062元;重庆人均能耗为0.706吨标煤,全国为0.988吨标煤;重庆万元GDP能耗为1.77吨标煤,全国为1.53吨标煤。表明重庆人均能耗偏低,经济欠发达;产值能耗偏高,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能耗高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比重偏大。

能源生产与供应结构分析:九五期间,重庆市扭转了能源长期短缺的局面,逐渐进入供求基本平衡阶段。2000年重庆市一次能源生产量已达2039万吨标准煤。年原煤产量“九五”初期曾接近3100万吨,通过对小煤窑进行关井压产和消费结构调整,2000年原煤产量下降为1950万吨。 天然气产量由1995年32亿立

方米增加到2000年39亿立方米。 图2 一次能源生产结构变化

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由由

1995年295万千瓦和128亿千瓦时,增加到414万千瓦和168亿千瓦时。 重庆市能源生产能力的迅速增长,保证了全市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用能的需要。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中,煤炭生产量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80.8%下降为2000年的68.3%;天然气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14.3%上升为2000年的23.2%;水电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4.9%上升为2000年的8.5%。

投资21亿元的3Ⅹ10万千瓦的江口电站将于2003年投入运行,使“十五”期间重庆电力供应更加充足。2003年投资124亿元开工建设的乌江彭水电站,装机容量140万千瓦,年发电量61亿千瓦时;投资42亿元开工建设的嘉陵江草街水电站,装机容量50万千瓦;这些电站建成后将大幅提高清洁能源的比例。

重庆市以电和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供给渠道正在形成。220千伏输电线路除渝东南地区外基本覆盖全市,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已横贯市境,与四川、贵州等周边地区的电量交换通道已经形成。天然气主系统的集输能力有新的提高,天然气管网已延伸到全市30多个区、县。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大重点工程之一的兰成渝输油管道的建成,可达到500万吨以上的年输油能力,将大大缓解重庆市成品油供应紧张的局面。能源供给网络的逐步扩展,提高了重庆市能源供给保障程度,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重庆市可供开发制取沼气资源达50亿立方米以上,贮备量达70亿立方米。年产秸杆量1006万吨。已研制出适宜于重庆地区的新型高效沼气池。近年来沼气、省柴节煤灶、薪炭林等农村能源有很大发展。2000年,重庆市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68个,年新增产气量1008.76万m3

,全市累计建农村沼气池41.72万个,

有37.49万农户使用沼气,使用率为90%。年户均产气量299 m3

,总产

气量11210万m3

,年开发生物质能源8万吨标煤。

2000年全市推广省柴节煤灶用户4.74万户,其中商品灶用户0.84万户,型煤炉用户3.33万户。抽样调查测试,型煤炉热效率在36%以上,省柴灶热效率在27%以上。全市累计推广省柴节煤灶用户439.76万户,年节约标煤219.88万吨。“秸

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开始在永川和垫江试点。已建成全国“农村能源重点县”二个、“推广省柴节煤灶重点县”19个。

能源技术现状:“九五” 期间,重庆市能源工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了行业技术水平。电力工业向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和自动化方向发展,高参数、高效率、大容量机组已占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的50%,煤炭工业洗选能力和技术装备迈上新台阶,高温固硫型煤生产技术已有新的突破。天然气工业勘探技术有了新进展,生产能力逐年增加。

重庆是全国最早大规模采用烟气脱硫技术的城市,在国内燃煤电厂中率先引进国外先进的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技术及装置,重庆珞璜电厂4×36万千瓦机组,引进日本三菱重工的四套脱硫装置,其中一期2×36万千瓦机组已运行达七年之久;九龙电力西厂2×20万千瓦机组引进德国Stainmula公司脱硫装置,另有长寿化工厂35t/h锅炉引进日本千代田脱硫装置。在烟气脱硫技术的消化和利用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烟气脱硫装备正在国产化。这些工程技术成熟,环境效益明显。 (4)能源生产、消费及利用存在的问题

能源消费水平低。重庆市探明常规能源约为50亿吨标煤,人均能源资源不足,人均占有量为166吨,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0.5%。2000年重庆市人均能源消费量为0.706吨标煤,相当于全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的77%;人均电量消费为647千瓦时,仅为全国人均电量消费的62.8%。

能源生产布局不合理,生产力低下,资源浪费。大容量、高参数发电机组集中在主城区及近郊,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地区没有骨干电厂,影响了整个电网效率和安全运行。全市骨干电网网架尚未形成,特别是220千伏电网尚未进入渝东南地区。小火电机组装机容量高达102.5万千瓦,占全市总火电装机的35.4%,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天然气开发利用程度尤其是深加工能力不高,消费比例不大,天然气输气管线网络尚不完善,生产和输送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在全市已具备的3000万吨煤炭生产能力中,国有重点煤矿的产量只占50%,其余为2000多家小煤窑生产。

9

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目前,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仍是以煤为主,煤炭消费比例为64.6%。天然气、电力等优质能源消费所占比例为35.4%。一次能源的加工转换率也不高。地产原煤多为高硫煤,含硫量多在3%以上,除冶金、部分电力、化工企业使用洗煤外,煤炭直接用于终端消费比重过高,一般工业和民用多为直接燃用原煤,严重污染环境。水电开发仅132.7万千瓦,占全市水能可开发量的17.7%。重庆作为天然气的主要生产区,尚有渝东南边远区县未使用天然气。

原煤洗选能力尚未充分发挥。全市原煤洗选能力735万吨,其中重点国有矿井洗选厂6座,洗选能力540万吨,实际生产能力320万吨,入洗原煤平均硫分为3.88%,洗选产品平均硫分2.67%(精煤1.185%)。由于原煤价格低,洗精煤价格高,洗精煤销售不畅,全市尚有一半以上洗选能力处于闲置状态。

局部拉阐限电与煤炭总量过剩矛盾交织。煤炭企业改制滞后,负担过重,效益低下。煤炭资源贮存及开采技术条件差,市场竞争力弱。全市煤炭总量过剩,受国家两控区政策限制和环

保制约,煤炭生产量逐年下降。由于用电负荷和用电量与日俱增,水力发电受干旱等因素影响,局部拉阐限电仍时有发生,对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3、城市环境空气现状及问题

(1) 环境空气现状

2000年全市SO2 排放量为83.94万吨(其中工业SO2 排放量66.42万吨),烟尘排放量为21.35万吨,粉尘排放量为22.01万吨。2000年空气质量日报Ⅰ级(优)、Ⅱ级(良)、Ⅲ级(轻度污染)、Ⅳ级(中度污染)频率分别为1.4%、49.7%、48.6%和0.3%。主城区环境空气中NO2年日均值为

0.052mg/m3,达到二级标准。SO2、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值为0.156mg/m3

0.248 mg/m3

,分别超过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6倍和0.24倍。降尘量为11.38吨/平方公里・月,超过参考标准1.48倍。降水pH年均值为4.55,酸雨频率为44.5%,仍属全国酸雨污染重点地区。近年来悬浮颗粒物污染和汽车尾气也日见加重。由于重庆市特有的山地地形及气候,空气污染最重的时间是冬季。

2000年重庆市首要污染物以SO2为主。SO2和烟尘排放情况见表3。从表3可知,工业SO2排放量约占SO2排放总量的80%,工业烟尘排放量占烟尘排放总量的57%。

表 3 重庆市SO2和烟尘排放量(万吨)

类 别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工业 72.16 71.43 73.64 75.88 66.42 SO2排放 量

生活 19.43 18.27 17.52

10

工业 15.76 14.90 14.42 14.07 12.18 烟尘排放

生活 18.42 10.09 9.55 9.18

市域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主城区等主要城区大气污染尤为突出。由燃煤引起的煤烟型大气污染不仅使呼吸道疾病发病和死亡率显著增加(1997年因呼吸疾病死亡占全市死亡人数的第一位,达26%),还使农作物生长减弱、粮食蔬菜减产,病虫害加重,农畜产品污染物含量增加。

(2)环境污染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重庆市主城区四面环山,大气扩散能力差,特殊的地理环境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外因。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不合理、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滞后,生产工艺落后、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科学技术对环境保护的支撑不够,企业及市民节能、环保意识不强是造成重庆市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重庆市采取各种措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环境质量逐步好转。但是,也存在一些突

出的问题:一是“一控双达标”只是低水平的阶段性达标,离环境质量达标还有较大差距,工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达标也还很脆弱,部分污染源不能做到稳定达标;二是政策法规不配套,执法监督力度不够,特别是经济技术政策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资金渠道少,投入不足;三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监管和共管、公众参与等机制尚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监测和治理技术、信息服务滞后。石油型(汽车尾气)污染已显端倪,油烟污染扰民呈上升趋势,尘污染较重,空气中PM10、PM2.5颗粒物污染呈上升趋势。 (3)空气污染与能源利用关系分析

重庆市酸雨控制区各行业及各类设备SO2排放清单详见表4、表5。从表4、表5可知,重庆空气污染最大的污染源是电力、建材、化工、冶金和居民生活燃用煤炭造成的污染。从设备来看,电站锅炉、工业锅炉与茶水炉和商业大灶等设施是SO2的主要来源。要控制大气污染,就要控制这些主要行业和用能设备,推行清洁能源,推行洁净煤,推行烟气脱硫和净化除尘。

表 4 重庆市酸雨控制区各行业SO2排放清单(1997)

煤炭消费 行 业 万 吨 % 柴油 (万吨) 天然气(万m3

SO2排放量(万吨)

农、林、牧、渔、水利 55.91 3.61 2.5

11

电力 563.54 36.29

0.22

23477 22.44 冶金 254.40 16.38

10979 2.70 化工 100.00 6.44 29630 4.37 轻纺 85.98 5.54 110 2.18 建材 73.58 4.74 2970 4.95 机械电器制造业 27.86 1.79 0.01 1252

0.72 煤炭采选 8.46 0.54 0.41 石油天然气开采加工业

0.11 0.01 0.97 1925

0.02

其它(含乡镇企业) 154.30 9.94 706 24.14

工 业

小计 1268.23 81.67

1.20

71049 61.93 建筑业 0.03 0.01 0.004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3.16 0.20 2.59 0.80 0.06 非物资生产部门 14.91 0.97 90 0.28 居民生活 210.29 13.54

649

11.70

合计 1552.80 100.0

3.79

71799 76.48

表 5 重庆市酸雨控制区不同设备SO2排放清单(1997)

煤 炭 设 备

万 吨 % 柴油 (万吨) 天然气(万m3

) SO2排放量(万吨)

电站锅炉 563.54 60.15

0.22 23477 22.44

工业锅炉与茶水炉 134.67 14.37

1894 10.14

窑炉 32.83 3.50 0.41 干燥生产工艺过程 26.90 2.97 7103 3.42 商业大灶 178.94 19.10

0.29 3635 11.72

合计 936.88 100.0

0.51 36109 48.13

1

2

三、能源需求预测与环境大气质量演变趋势

1.能源需求和污染物预测

(1)预测依据

能源需求预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资源状况、技术进步、国民经济效率和效益、人均能耗水平、城市化等多种因素。以“十五”期间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为基本依据。预测以2000年为基期,2005年为目标期。 (2)预测方法

能源需求预测的方法较多,有终端能源需求分析法、消费趋势分析法、灰色预测方法、最小一乘预测方法、指数平滑预测法和组合预测方法等。依据重庆市计委、统计局及其他相关单位提供的1995年到2001年基础数据,应用改进的灰色预测、最小一乘回归、计量经济和组合预测模型等对重庆市人口、经济、交通等多方面进行了预测,进而对重庆市能源需求(能源总需求、煤炭需求、油料需求、天然气需求和电力需求)进行了预测。 (3)预测结果

按照2000年的能源消费结构和水平,未考虑节能因素,预测重庆能源消费总量将由2000年的2182万吨标煤(实际数,下同),达到2005年的3029-3289万吨标煤(预测数,下同),年均增长6.7-8.7%;煤炭消费总量将由2000年的1410万吨标煤,达到2005年的1800-1845万吨标煤,年均增长5.0-6.8%;天然气消费总量将由2000年的267万吨标煤(22亿立方米),达到2005年的377-395万吨标煤(28-30亿立方米),年均增长5.6-6.4%;油料消费总量将由2000年的202万吨标煤(138.6万吨),达

表6 能源消费预测(按照2000年能源消费结构和水平)

种 类 单位 2000年 实际值 2005年 预测值 年均增长率% 2005年比2000

年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1589.34 2445.39 9 53.86 能源消费总量 万吨标煤 2182 3029-3289

6.7-8.7 38.8-50.7 煤炭 万吨标煤 1410 1800-1845 5.0-6.8 27.7-30.9

13

万吨标煤 267 377-395

天然气 亿立方米

22 28-30 5.6-6.4 41.2-47.9

万吨标煤

202 333-353

油料 万吨 138.6 229-242 7.9-9.2 64.9-74.8 万吨标煤 303 434-457

电力 亿千瓦时

264.5 353-371 5.9-6.9 43.2-50.8 到2005年的333-353万吨标煤(229-242万吨),年均增长7.9-9.2%;电力消费总量将由2000年的303万吨标煤(264.5亿千瓦时),达到2005年的434-457万吨标煤(353-371亿千瓦时),年均增长5.9-6.9%,如表6所示。 在四种能源中,以2000年为基准,绝对值增长率最高的是油料,达74.8%,年均增长约9%,几乎与经济增长速率同步,这印证了交通条件改善,汽车进入家庭的大趋势。能源消费总量比2000年增长50.7%,年均增长5.2-6.7%,低于经济发展速度。煤炭(年均增长5.0-6.8%)天然气(年均增长5.6-6.4%)电力(年均增长5.9-6.9%)增长率均低于经济发展速率。 (4)污染物预测

到2005年,如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和水平仍按目前方式,根据能源消费预测,重庆市煤炭消费量仍将达到1800-1845万吨标煤,折合成原煤即2520-2583万吨,以污染物排放因子按2551万吨原煤平均数计(考虑加工转换因素此数还要大一些),将产生二氧化硫98.5万吨、烟尘181.4万吨、氮氧化物12.4万吨、二氧化碳5714.2

表7 重庆市2005年原煤燃烧污染物产生量预测

项 目 二氧化硫 烟尘

氮氧化物 二氧化

民用 38.4 35.72 3.99 -

电厂 39.2 141.75 5.77 2080

其他工业 38.4 35.72 4.81 2400 排放因

(kg/t)

平均排放因子 38.6 71.1 4.86 2240 污染物产生量 (t) 984686 1813761 123978.6

重 庆 市

清洁能源行动规划

重庆市清洁能源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零零二年十一月

目 录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依据、原则和范围..............................................3

1. 规划的指导思想・・・・・・・・・・・・・・・・・・・・・・・・・・・・・3

2.规划的依据・・・・・・・・・・・・・・・・・・・・・・・・・・・・・・・・3

3规划的原则・・・・・・・・・・・・・・・・・・・・・・・・・・・・・・・・3

4.规划的基期和范围・・・・・・・・・・・・・・・・・・・・・・・・・・・・・3

二、现状和问题..........................................................................................4

1.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基本情况・・・・・・・・・・・・・・・・・・・・・・・・4

2、能源现状和问题・・・・・・・・・・・・・・・・・・・・・・・・・・・・・4 (

1)能源资源评价・・・・・・・・・・・・・・・・・・・・・・・・・・・・・4

(2)、能源消费现状・・・・・・・・・・・・・・・・・・・・・・・・・・・・5

(3)、能源利用及技术现状分析・・・・・・・・・・・・・・・・・・・・・・・6

(4)能源生产、消费及利用存在的问题・・・・・・・・・・・・・・・・・・・8

3、城市环境空气现状及问题・・・・・・・・・・・・・・・・・・・・・・・・・9

(1) 环境空气现状・・・・・・・・・・・・・・・・・・・・・・・・・・・・・・9

(2)环境污染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10

(3)空气污染与能源利用关系分析・・・・・・・・・・・・・・・・・・・・・・10

三、能源需求预测与环境大气质量演变趋势........................................12

1.能源需求和污染物预测・・・・・・・・・・・・・・・・・・・・・・・・・・・12

(1)预测依据・・・・・・・・・・・・・・・・・・・・・・・・・・・・・・・12

(2)预测方法・・・・・・・・・・・・・・・・・・・・・・・・・・・・・・・12

(3)预测结果・・・・・・・・・・・・・・・・・・・・・・・・・・・・・・・12

(4)污染物预测・・・・・・・・・・・・・・・・・・・・・・・・・・・・・・13

2.大气环境质量演化趋势・・・・・・・・・・・・・・・・・・・・・・・・・・・14

1、“十五”清洁能源行动总体目标・・・・・・・・・・・・・・・・・・・・・・16

2.大气环境控制目标・・・・・・・・・・・・・・・・・・・・・・・・・・・・・16

3. “十五”清洁能源行动总体战略・・・・・・・・・・・・・・・・・・・・・・16

五、清洁能源行动方案............................................................................17

1. 清洁能源行动重点建设项目・・・・・・・・・・・・・・・・・・・・・・・・17

2. 清洁能源行动重点研究与与产业化项目・・・・・・・・・・・・・・・・・・・17

六、项目的资金需求与效益分析........................................................22

1. 总投资・・・・・・・・・・・・・・・・・・・・・・・・・・・・・・・・22

2. 投资重点・・・・・・・・・・・・・・・・・・・・・・・・・・・・・・・22

3. 投资效益・・・・・・・・・・・・・・・・・・・・・・・・・・・・・・・23

七、重点跟踪项目................................................................................23

1、10蒸吨/小时以上锅炉洁净煤工程・・・・・・・・・・・・・・・・・・・・・23

2. 九龙电力西厂烟气脱硫工程・・・・・・・・・・・・・・・・・・・・・・・24

3.中小锅炉及餐饮炉灶燃气工程・・・・・・・・・・・・・・・・・・・・・・・25

八、实施规划的障碍和政策措施........................................................25

1.制约因素和障碍・・・・・・・・・・・・・・・・・・・・・・・・・・・・・25

(1)价格障碍・・・・・・・・・・・・・・・・・・・・・・・・・・・・・・25

(2)资金障碍・・・・・・・・・・・・・・・・・・・・・・・・・・・・・・26

(3) 清洁能源使用成本障碍・・・・・・・・・・・・・・・・・・・・・・・・26

(4)激励政策体系尚不健全・・・・・・・・・・・・・・・・・・・・・・・・26

2.政策支持・・・・・・・・・・・・・・・・・・・・・・・・・・・・・・・・26

(1)继续贯彻落实已出台政策・・・・・・・・・・・・・・・・・・・・・・・27

(2).抓紧制定清洁能源调控政策・・・・・・・・・・・・・・・・・・・・・・28

3、实施规划的保证措施・・・・・・・・・・・・・・・・・・・・・・・・・・29

(1).加强领导,认真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29

(2).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全面推行清洁能源・・・・・・・・・・・・・・・・・30

(3).强化节约能源・・・・・・・・・・・・・・・・・・・・・・・・・・・・32

(4).大力推行清洁生产・・・・・・・・・・・・・・・・・・・・・・・・・・32

(5).进一步推进工业污染防治・・・・・・・・・・・・・・・・・・・・・・・32

(6).控制流动源大气污染・・・・・・・・・・・・・・・・・・・・・・・・・33

(7).增加投入,积极开发和推广经济实用的清洁能源控制技术・・・・・・・・・33

(8).建设清洁能源与无煤示范区・・・・・・・・・・・・・・・・・・・・・・34

(9).加强法制建设,为清洁能源行动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34

(10).加强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35

(11). 开展规划项目的后评价・・・・・・・・・・・・・・・・・・・・・・・35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依据、原则和范围

1. 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贯彻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国策,从宜宾市南溪区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南溪区天然气和水能资源优势,加快重庆市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开展清洁能源行动,以清洁能源重点工程项目为支撑,以重点治理主城区大气环境污染为突破口,大幅度提高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生产和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实现2005年主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目标。本《规划》是指导重庆市2000—2005年开展清洁能源行动的指南。 2.规划的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制定本规划。 3规划的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清洁能源行动与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资源开发与节约、城市建设等有机结合,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原则。优先抓好影响全局的重点项目,力争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成效。

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清洁能源行动。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通过技术创新,走出一条符合南溪区实际的起点高、投资省、效

益好的发展之路。

4.规划的基期和范围

《规划》以2010年为基期,2015年为目标期。《规划》范围为南溪区辖区,重点地区为南溪区南溪镇街道办事处、罗龙镇、江南镇、马家乡、裴石乡、留宾乡、汪家镇、林丰乡、大坪乡、仙临镇、石鼓乡、黄沙镇、长兴镇、刘家镇大观镇、罗龙工业集中区。

二、现状和问题

1.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基本情况

南溪地处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幅员面积82403km2。全区辖15个乡镇街道办。2010年末全市总人口4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万人,占总人口的21.4%;农业人口29万人,占78.6%。200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90亿元,居西部10省市第4位。第一、二、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由1999年的19.1:40.9:40.0变为2000年的17.8:41.3:40.9。2000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157元。

重庆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的59.8%。丘陵占30.2%,平坝和台地仅占10%。重庆属湿润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具有夏热冬暖、无霜期长、秋雨连绵、湿润多阴等特征。年平均气温18.8℃,无霜期300—340天,相对湿度70%—80%,是长江流域的一个高湿区。雾日多,年平均雾日达69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239.6mm。风力小,年平均风速1.5—2.0m/s,年日照1300—1700h,不利于空气流动和扩散,对空气污染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能源现状和问题

(1)能源资源评价

重庆天然气、水能资源丰富,为重庆市开展清洁能源行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天然气资源:重庆是我国陆上天然气生产基地,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根据二次资源评价预测,重庆市天然气资源总量为2.57万亿m3,占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总量7.18万亿m3

的35.75%,名列全国陆上及西部省市第四位。截止1999年底,重庆气田已探明地质储量

2595.7亿m3

,居全国陆上及西部省市第三位。累计采出天然气635.2

亿m3,采出程度26.4%,剩余可采储量1111.37亿m3

,占全国剩余储量的21%,居全国陆上及西部省市第四位。目前储采比为29.4:1。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为重庆市清洁能源行动提供了充分的资源保障。

水能资源:重庆水能资源较为丰富,辖区内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438万千瓦,其中长江占80%以上,嘉陵江占9.9%,其它河流约占10%。可开发水能资源750万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52%。2000年底全市拥有水电装机容量132.7万千瓦,仅占可开发水能资源的17.7%,年发电量38.22亿千瓦时。

煤炭资源:重庆煤炭资源总量为115.04亿吨(预测深度1500m),探明储量25.15亿吨,保有储量20.5亿吨。保有储量中,含硫小于二、现状和问题

1.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基本情况

重庆地处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幅员面

积82403km2

。全市辖13个区,4个县级市,23个县。2000年末全市总人口3091.0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60.89万人,占总人口的21.4%;农业人口2430.2万人,

占78.6%。200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90亿元,居西部10省市第4位。第一、二、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由1999年的19.1:40.9:40.0变为2000年的17.8:41.3:40.9。2000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157元。

重庆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的59.8%。丘陵占30.2%,平坝和台地仅占10%。重庆属湿润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具有夏热冬暖、无霜期长、秋雨连绵、湿润多阴等特征。年平均气温18.8℃,无霜期300—340天,相对湿度70%—80%,是长江流域的一个高湿区。雾日多,年平均雾日达69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239.6mm。风力小,年平均风速1.5—2.0m/s,年日照1300—1700h,不利于空气流动和扩散,对空气污染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能源现状和问题

(1)能源资源评价

重庆天然气、水能资源丰富,为重庆市开展清洁能源行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天然气资源:重庆是我国陆上天然气生产基地,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根据二次资源评价预测,重庆市天然气资源总量为2.57万亿m3,占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总量7.18万亿m3

的35.75%,名列全国陆上及西部省市第四位。截止1999年底,重庆气田已探明地质储量

2595.7亿m3

,居全国陆上及西部省市第三位。累计采出天然气635.2

亿m3,采出程度26.4%,剩余可采储量1111.37亿m3

,占全国剩余储量的21%,居全国陆上及西部省市第四位。目前储采比为29.4:1。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为重庆市清洁能源行动提供了充分的资源保障。

水能资源:重庆水能资源较为丰富,辖区内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438万千瓦,其中长江占80%以上,嘉陵江占9.9%,其它河流约占10%。可开发水能资源750万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52%。2000年底全市拥有水电装机容量132.7万千瓦,仅占可开发水能资源的17.7%,年发电量38.22亿千瓦时。

煤炭资源:重庆煤炭资源总量为115.04亿吨(预测深度1500m),探明储量25.15亿吨,保有储量20.5亿吨。保有储量中,含硫小于亿立方米和75亿千瓦时。 煤炭仍然是重庆市的主要能源。2001年,重庆市煤炭生产量2321万 图1 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变化 吨,本市消费1876万吨,煤炭消费

主要为电力、建材、冶金等部门.各部门煤炭消费量如表2所示。

表2 各部门煤炭消费量(2001)

部 门 煤炭消费量(万吨) 占生产量的比例(%)

备 注

生产量 2321 100 本市消费1876万吨 电 力 570 24.6 建 材 400 17.2 冶 金 160 6.9 化 工 100 4.3 居民生活用煤 100 4.3 城镇

其 他 547 23.6 区县工业和农村民用

调出 460(铁路245,公路60,水路155)

19.8 四川、湖北、广西、江苏、广东等 外调 调入 15 低硫煤精煤

能源消费结构分析:九五期间,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优质能源比重有所提高。煤炭消费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1.6%下降为2000年的64.6%;油料消费所占

比重由1995年的6%上升为2000年的9.3%;天然气消费所占比重1995年与2000年持平,均为12.2%;水电和外购水电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10.1%上升为2000年的13.9%。优质能源(电力、天然气)在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有所提高,特别是能源转换方面,发电用煤占原煤消费总量的比重由1995年的31.1%提高到2000年的34.5%。为提高重庆市能源利用质量,改善大气环境作出了贡献。

(3)、能源利用及技术现状分析

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程度的关系:2000年全市人均GDP为5157元,全国为7062元;重庆人均能耗为0.706吨标煤,全国为0.988吨标煤;重庆万元GDP能耗为1.77吨标煤,全国为1.53吨标煤。表明重庆人均能耗偏低,经济欠发达;产值能耗偏高,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能耗高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比重偏大。

能源生产与供应结构分析:九五期间,重庆市扭转了能源长期短缺的局面,逐渐进入供求基本平衡阶段。2000年重庆市一次能源生产量已达2039万吨标准煤。年原煤产量“九五”初期曾接近3100万吨,通过对小煤窑进行关井压产和消费结构调整,2000年原煤产量下降为1950万吨。 天然气产量由1995年32亿立

方米增加到2000年39亿立方米。 图2 一次能源生产结构变化

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由由

1995年295万千瓦和128亿千瓦时,增加到414万千瓦和168亿千瓦时。 重庆市能源生产能力的迅速增长,保证了全市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用能的需要。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中,煤炭生产量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80.8%下降为2000年的68.3%;天然气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14.3%上升为2000年的23.2%;水电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4.9%上升为2000年的8.5%。

投资21亿元的3Ⅹ10万千瓦的江口电站将于2003年投入运行,使“十五”期间重庆电力供应更加充足。2003年投资124亿元开工建设的乌江彭水电站,装机容量140万千瓦,年发电量61亿千瓦时;投资42亿元开工建设的嘉陵江草街水电站,装机容量50万千瓦;这些电站建成后将大幅提高清洁能源的比例。

重庆市以电和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供给渠道正在形成。220千伏输电线路除渝东南地区外基本覆盖全市,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已横贯市境,与四川、贵州等周边地区的电量交换通道已经形成。天然气主系统的集输能力有新的提高,天然气管网已延伸到全市30多个区、县。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大重点工程之一的兰成渝输油管道的建成,可达到500万吨以上的年输油能力,将大大缓解重庆市成品油供应紧张的局面。能源供给网络的逐步扩展,提高了重庆市能源供给保障程度,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重庆市可供开发制取沼气资源达50亿立方米以上,贮备量达70亿立方米。年产秸杆量1006万吨。已研制出适宜于重庆地区的新型高效沼气池。近年来沼气、省柴节煤灶、薪炭林等农村能源有很大发展。2000年,重庆市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68个,年新增产气量1008.76万m3

,全市累计建农村沼气池41.72万个,

有37.49万农户使用沼气,使用率为90%。年户均产气量299 m3

,总产

气量11210万m3

,年开发生物质能源8万吨标煤。

2000年全市推广省柴节煤灶用户4.74万户,其中商品灶用户0.84万户,型煤炉用户3.33万户。抽样调查测试,型煤炉热效率在36%以上,省柴灶热效率在27%以上。全市累计推广省柴节煤灶用户439.76万户,年节约标煤219.88万吨。“秸

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开始在永川和垫江试点。已建成全国“农村能源重点县”二个、“推广省柴节煤灶重点县”19个。

能源技术现状:“九五” 期间,重庆市能源工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了行业技术水平。电力工业向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和自动化方向发展,高参数、高效率、大容量机组已占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的50%,煤炭工业洗选能力和技术装备迈上新台阶,高温固硫型煤生产技术已有新的突破。天然气工业勘探技术有了新进展,生产能力逐年增加。

重庆是全国最早大规模采用烟气脱硫技术的城市,在国内燃煤电厂中率先引进国外先进的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技术及装置,重庆珞璜电厂4×36万千瓦机组,引进日本三菱重工的四套脱硫装置,其中一期2×36万千瓦机组已运行达七年之久;九龙电力西厂2×20万千瓦机组引进德国Stainmula公司脱硫装置,另有长寿化工厂35t/h锅炉引进日本千代田脱硫装置。在烟气脱硫技术的消化和利用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烟气脱硫装备正在国产化。这些工程技术成熟,环境效益明显。 (4)能源生产、消费及利用存在的问题

能源消费水平低。重庆市探明常规能源约为50亿吨标煤,人均能源资源不足,人均占有量为166吨,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0.5%。2000年重庆市人均能源消费量为0.706吨标煤,相当于全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的77%;人均电量消费为647千瓦时,仅为全国人均电量消费的62.8%。

能源生产布局不合理,生产力低下,资源浪费。大容量、高参数发电机组集中在主城区及近郊,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地区没有骨干电厂,影响了整个电网效率和安全运行。全市骨干电网网架尚未形成,特别是220千伏电网尚未进入渝东南地区。小火电机组装机容量高达102.5万千瓦,占全市总火电装机的35.4%,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天然气开发利用程度尤其是深加工能力不高,消费比例不大,天然气输气管线网络尚不完善,生产和输送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在全市已具备的3000万吨煤炭生产能力中,国有重点煤矿的产量只占50%,其余为2000多家小煤窑生产。

9

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目前,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仍是以煤为主,煤炭消费比例为64.6%。天然气、电力等优质能源消费所占比例为35.4%。一次能源的加工转换率也不高。地产原煤多为高硫煤,含硫量多在3%以上,除冶金、部分电力、化工企业使用洗煤外,煤炭直接用于终端消费比重过高,一般工业和民用多为直接燃用原煤,严重污染环境。水电开发仅132.7万千瓦,占全市水能可开发量的17.7%。重庆作为天然气的主要生产区,尚有渝东南边远区县未使用天然气。

原煤洗选能力尚未充分发挥。全市原煤洗选能力735万吨,其中重点国有矿井洗选厂6座,洗选能力540万吨,实际生产能力320万吨,入洗原煤平均硫分为3.88%,洗选产品平均硫分2.67%(精煤1.185%)。由于原煤价格低,洗精煤价格高,洗精煤销售不畅,全市尚有一半以上洗选能力处于闲置状态。

局部拉阐限电与煤炭总量过剩矛盾交织。煤炭企业改制滞后,负担过重,效益低下。煤炭资源贮存及开采技术条件差,市场竞争力弱。全市煤炭总量过剩,受国家两控区政策限制和环

保制约,煤炭生产量逐年下降。由于用电负荷和用电量与日俱增,水力发电受干旱等因素影响,局部拉阐限电仍时有发生,对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3、城市环境空气现状及问题

(1) 环境空气现状

2000年全市SO2 排放量为83.94万吨(其中工业SO2 排放量66.42万吨),烟尘排放量为21.35万吨,粉尘排放量为22.01万吨。2000年空气质量日报Ⅰ级(优)、Ⅱ级(良)、Ⅲ级(轻度污染)、Ⅳ级(中度污染)频率分别为1.4%、49.7%、48.6%和0.3%。主城区环境空气中NO2年日均值为

0.052mg/m3,达到二级标准。SO2、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值为0.156mg/m3

0.248 mg/m3

,分别超过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6倍和0.24倍。降尘量为11.38吨/平方公里・月,超过参考标准1.48倍。降水pH年均值为4.55,酸雨频率为44.5%,仍属全国酸雨污染重点地区。近年来悬浮颗粒物污染和汽车尾气也日见加重。由于重庆市特有的山地地形及气候,空气污染最重的时间是冬季。

2000年重庆市首要污染物以SO2为主。SO2和烟尘排放情况见表3。从表3可知,工业SO2排放量约占SO2排放总量的80%,工业烟尘排放量占烟尘排放总量的57%。

表 3 重庆市SO2和烟尘排放量(万吨)

类 别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工业 72.16 71.43 73.64 75.88 66.42 SO2排放 量

生活 19.43 18.27 17.52

10

工业 15.76 14.90 14.42 14.07 12.18 烟尘排放

生活 18.42 10.09 9.55 9.18

市域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主城区等主要城区大气污染尤为突出。由燃煤引起的煤烟型大气污染不仅使呼吸道疾病发病和死亡率显著增加(1997年因呼吸疾病死亡占全市死亡人数的第一位,达26%),还使农作物生长减弱、粮食蔬菜减产,病虫害加重,农畜产品污染物含量增加。

(2)环境污染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重庆市主城区四面环山,大气扩散能力差,特殊的地理环境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外因。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不合理、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滞后,生产工艺落后、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科学技术对环境保护的支撑不够,企业及市民节能、环保意识不强是造成重庆市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重庆市采取各种措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环境质量逐步好转。但是,也存在一些突

出的问题:一是“一控双达标”只是低水平的阶段性达标,离环境质量达标还有较大差距,工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达标也还很脆弱,部分污染源不能做到稳定达标;二是政策法规不配套,执法监督力度不够,特别是经济技术政策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资金渠道少,投入不足;三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监管和共管、公众参与等机制尚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监测和治理技术、信息服务滞后。石油型(汽车尾气)污染已显端倪,油烟污染扰民呈上升趋势,尘污染较重,空气中PM10、PM2.5颗粒物污染呈上升趋势。 (3)空气污染与能源利用关系分析

重庆市酸雨控制区各行业及各类设备SO2排放清单详见表4、表5。从表4、表5可知,重庆空气污染最大的污染源是电力、建材、化工、冶金和居民生活燃用煤炭造成的污染。从设备来看,电站锅炉、工业锅炉与茶水炉和商业大灶等设施是SO2的主要来源。要控制大气污染,就要控制这些主要行业和用能设备,推行清洁能源,推行洁净煤,推行烟气脱硫和净化除尘。

表 4 重庆市酸雨控制区各行业SO2排放清单(1997)

煤炭消费 行 业 万 吨 % 柴油 (万吨) 天然气(万m3

SO2排放量(万吨)

农、林、牧、渔、水利 55.91 3.61 2.5

11

电力 563.54 36.29

0.22

23477 22.44 冶金 254.40 16.38

10979 2.70 化工 100.00 6.44 29630 4.37 轻纺 85.98 5.54 110 2.18 建材 73.58 4.74 2970 4.95 机械电器制造业 27.86 1.79 0.01 1252

0.72 煤炭采选 8.46 0.54 0.41 石油天然气开采加工业

0.11 0.01 0.97 1925

0.02

其它(含乡镇企业) 154.30 9.94 706 24.14

工 业

小计 1268.23 81.67

1.20

71049 61.93 建筑业 0.03 0.01 0.004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3.16 0.20 2.59 0.80 0.06 非物资生产部门 14.91 0.97 90 0.28 居民生活 210.29 13.54

649

11.70

合计 1552.80 100.0

3.79

71799 76.48

表 5 重庆市酸雨控制区不同设备SO2排放清单(1997)

煤 炭 设 备

万 吨 % 柴油 (万吨) 天然气(万m3

) SO2排放量(万吨)

电站锅炉 563.54 60.15

0.22 23477 22.44

工业锅炉与茶水炉 134.67 14.37

1894 10.14

窑炉 32.83 3.50 0.41 干燥生产工艺过程 26.90 2.97 7103 3.42 商业大灶 178.94 19.10

0.29 3635 11.72

合计 936.88 100.0

0.51 36109 48.13

1

2

三、能源需求预测与环境大气质量演变趋势

1.能源需求和污染物预测

(1)预测依据

能源需求预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资源状况、技术进步、国民经济效率和效益、人均能耗水平、城市化等多种因素。以“十五”期间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为基本依据。预测以2000年为基期,2005年为目标期。 (2)预测方法

能源需求预测的方法较多,有终端能源需求分析法、消费趋势分析法、灰色预测方法、最小一乘预测方法、指数平滑预测法和组合预测方法等。依据重庆市计委、统计局及其他相关单位提供的1995年到2001年基础数据,应用改进的灰色预测、最小一乘回归、计量经济和组合预测模型等对重庆市人口、经济、交通等多方面进行了预测,进而对重庆市能源需求(能源总需求、煤炭需求、油料需求、天然气需求和电力需求)进行了预测。 (3)预测结果

按照2000年的能源消费结构和水平,未考虑节能因素,预测重庆能源消费总量将由2000年的2182万吨标煤(实际数,下同),达到2005年的3029-3289万吨标煤(预测数,下同),年均增长6.7-8.7%;煤炭消费总量将由2000年的1410万吨标煤,达到2005年的1800-1845万吨标煤,年均增长5.0-6.8%;天然气消费总量将由2000年的267万吨标煤(22亿立方米),达到2005年的377-395万吨标煤(28-30亿立方米),年均增长5.6-6.4%;油料消费总量将由2000年的202万吨标煤(138.6万吨),达

表6 能源消费预测(按照2000年能源消费结构和水平)

种 类 单位 2000年 实际值 2005年 预测值 年均增长率% 2005年比2000

年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1589.34 2445.39 9 53.86 能源消费总量 万吨标煤 2182 3029-3289

6.7-8.7 38.8-50.7 煤炭 万吨标煤 1410 1800-1845 5.0-6.8 27.7-30.9

13

万吨标煤 267 377-395

天然气 亿立方米

22 28-30 5.6-6.4 41.2-47.9

万吨标煤

202 333-353

油料 万吨 138.6 229-242 7.9-9.2 64.9-74.8 万吨标煤 303 434-457

电力 亿千瓦时

264.5 353-371 5.9-6.9 43.2-50.8 到2005年的333-353万吨标煤(229-242万吨),年均增长7.9-9.2%;电力消费总量将由2000年的303万吨标煤(264.5亿千瓦时),达到2005年的434-457万吨标煤(353-371亿千瓦时),年均增长5.9-6.9%,如表6所示。 在四种能源中,以2000年为基准,绝对值增长率最高的是油料,达74.8%,年均增长约9%,几乎与经济增长速率同步,这印证了交通条件改善,汽车进入家庭的大趋势。能源消费总量比2000年增长50.7%,年均增长5.2-6.7%,低于经济发展速度。煤炭(年均增长5.0-6.8%)天然气(年均增长5.6-6.4%)电力(年均增长5.9-6.9%)增长率均低于经济发展速率。 (4)污染物预测

到2005年,如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和水平仍按目前方式,根据能源消费预测,重庆市煤炭消费量仍将达到1800-1845万吨标煤,折合成原煤即2520-2583万吨,以污染物排放因子按2551万吨原煤平均数计(考虑加工转换因素此数还要大一些),将产生二氧化硫98.5万吨、烟尘181.4万吨、氮氧化物12.4万吨、二氧化碳5714.2

表7 重庆市2005年原煤燃烧污染物产生量预测

项 目 二氧化硫 烟尘

氮氧化物 二氧化

民用 38.4 35.72 3.99 -

电厂 39.2 141.75 5.77 2080

其他工业 38.4 35.72 4.81 2400 排放因

(kg/t)

平均排放因子 38.6 71.1 4.86 2240 污染物产生量 (t) 984686 1813761 1239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