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探讨
【摘 要】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大势所趋,在一定程度上体
现了社会公平,扩展了学校的发展空间,实现了社会读者与高校师
生对图书资源的互补性。开放途径主要是: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图
书馆;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数字资源对社会开放
共享;寒暑假对社会开放。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必要性;途径
关于高校图书馆是否对社会公众开放还存在不同看法。一方面是
社会读者的强烈要求,另一方面,高校师生还存在一些不同观点。
他们认为高校图书资源虽然丰富,但一些热门图书还是供不应求,
阅览室在高峰时段也经常不够本校师生使用,对社会开放会影响学
校教学和科研工作。但笔者经过对国内多所高校图书馆的调查了解
认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不仅具有强烈的必要性,且具有极大
的可行性。
一、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必要性
1、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大势所趋
欧美及日本、澳大利亚等到已将高校图书馆对市民开放。美国大
学图书馆几乎完全对公众开放;英国大学图书馆里大约有50%的读
者是普通市民;中北欧的一些国家, 一些大学图书馆本身就具有大
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双重身份。在亚洲, 日本在1990年向社会
开放的大学图书馆就达97%。我国高等教育经过近年来的迅猛发展,
在高校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上与国外发达国家已不相上下,高校
图书馆的数量与藏书量也迅速增加,完全有条件对社会公众开往。
2、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体现社会公平
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及藏书量少,人均图书拥有量极低,而我国
高校师生拥有的图书资源可以说是十分丰富的。据有关统计资料显
示, 我国1 794所高校拥有藏书6亿多册, 占全国图书馆藏书量的
60%;高校图书馆拥有的网络版电子期刊更是占全国图书馆的65%。
我国每年图书馆购书费近50亿元, 其中高校图书馆年购书费占到30
亿元, 而公共图书馆及专业图书馆只有20亿元。
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约三千万,加上教职工,占全国总人口
的比例不超过百分之三,却占据了百分之六十的图书馆图书资源和
购书经费,如果不对公众开放,是明显的社会不公平。
3、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扩大影响扩展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高校绝大多数是公立院校,由国家承担办学经费,包括
图书馆的建设和图书购置。高校图书馆就应该承担相应的公共服务
的职责,回报社会。同时,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也是扩大自身影
响,增加声誉的有效途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 》还
规定:“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 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
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高校图书馆通过向社
会有偿开放,可增加收入用于图书馆发展。高校图书馆还能通过自
身开放,服务社会,吸引社会捐助,大大增加发展空间。
二、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可行性
1、高校图书馆大量图书利用率偏低
我国大学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不足30%,馆藏书流通率平均低于
40%。也就是说有至少4亿册馆藏图书在闲置,相当于全国公共图
书馆的藏书总量。如果算上寒假暑假的闲置,造成的馆藏资源、设
备及人员的浪费是惊人的。
2、社会读者与高校师生对图书资源有较大的互补性
经调查统计,高校师生需求较高的图书资源有几类,其一是社会
上热门的文学类、休闲类、社会类图书;其二是作教学和专业实习、
毕业论文参考资料的专业基础类图书;其三是能辅助考试的计算
机、英语书籍。而专业性较强的应用技术类,藏书量巨大的经典文
学、哲学、历史等大量藏书读者很少。而这些经过多年积累、形成
体系的专业书籍,正是校外的研究人员和爱好者急需而又难于获得
的。对于高校师生需求量较大的书籍,校外读者可以通过公共图书
馆和购买获得,所以校外读者与高校师生对高校图书馆资源的需求
存在互补性,部分资源对外开放不会影响师生对图书资源的使用。
3、高校的教学特点形成资源的大量闲置
高校的教学特点呈现很强的规律性,每年约三个月的寒暑假,图
书馆基本处于闲置状态;临近考试期间,阅览室、自习室座位紧张,
而电子阅览室读者少;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生做论文期间,专业书
籍和杂志使用率高,文艺类书籍使用率低。高校图书馆可根据教学
特点规律,在某类资源校内读者需求较少时对社会开放。
4、高校图书馆大量数字资源可与社会共享
高校图书馆近年都购买了大量数字资源,包括数字图书、数字期
刊、学术视频,大部分高校还开发了具有专业特色的特色数据库。
高校数字资源内容丰富,系统性强,有着自身特有的专业性和地域
性特点,有着其它公共数据库不能比拟的优势。数字资源通过网络
获取,不影响学校师生的使用,在不侵犯版权的前提下,应该对社
会读者开放。
三、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途径
我国人口多,公众对图书资源需求大,而高校本身对图书的需求
也不能完全满足,现阶段国内高校图书馆还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立
刻实现全面对社会开放。国内高校图书馆现阶段应先实行局部对社
会开往,可率先可从下面几方面开始尝试。
1、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图书馆
一些小县市因财政原因无力按照国家要求建立成规模的公共图书
馆,与高校图书馆合作无疑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一些地区已进行了
这方面的尝试,把公共图书馆和当地高校图书馆合一,由地方财政
投入部分资金,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开放,既解决了地方政
府资金问题,又为高校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高校图书资源应优先与高校专业相关,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
科研院相互开放,资源共享。高校多年积累、成体系的图书资料、
数据库资源能对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和生产提供帮助,企业和科
研院所有着大量的生产、科研报告、实验数据等第一手资料,对学
校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促进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也有重要作用。这种
合作是双赢的,应积极主动进行合作。
3、闲置图书对外借阅
高校图书馆大量长期无人借阅的旧书,旧期刊杂志,在高校内部
利用率极低,但在社会读者中是有一定的需求的。这部分藏书可对
社会读者借阅,以服务社会,提高资源利用率。这类图书的借阅也
应保证本校师生使用,如不能把复本全部借出,在本校师生有需要
时,应要求借阅者归还。
4、阅览室定期对外开放
图书、报刊杂志阅览室,可设立公众开放日期,如每周一至二天,
让学校家属、附近地区公众可免费使用阅览室。随着个人的电脑普
及,现在电子阅览室利用率偏低,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 对校外人
士开放电子阅览室, 让他们查阅相应数据库, 获取所需知识。这是对
资源的充分利用, 也为校外人士解决了电子资源查询困难的问题。
5、数字资源对社会开放共享
数字资源通过网络对社会开放,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不影响本
校师生使用,也不会增加太多工作量,是最适宜与社会共享的图书
资源。特别是本校自主开发的特色数据库,教学、科研资料等,属
于人无我有,为社会特定读者需要。对外开放不仅能收取一定费用,
还能扩大学校
(下转第182页)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探讨
【摘 要】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大势所趋,在一定程度上体
现了社会公平,扩展了学校的发展空间,实现了社会读者与高校师
生对图书资源的互补性。开放途径主要是: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图
书馆;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数字资源对社会开放
共享;寒暑假对社会开放。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必要性;途径
关于高校图书馆是否对社会公众开放还存在不同看法。一方面是
社会读者的强烈要求,另一方面,高校师生还存在一些不同观点。
他们认为高校图书资源虽然丰富,但一些热门图书还是供不应求,
阅览室在高峰时段也经常不够本校师生使用,对社会开放会影响学
校教学和科研工作。但笔者经过对国内多所高校图书馆的调查了解
认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不仅具有强烈的必要性,且具有极大
的可行性。
一、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必要性
1、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大势所趋
欧美及日本、澳大利亚等到已将高校图书馆对市民开放。美国大
学图书馆几乎完全对公众开放;英国大学图书馆里大约有50%的读
者是普通市民;中北欧的一些国家, 一些大学图书馆本身就具有大
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双重身份。在亚洲, 日本在1990年向社会
开放的大学图书馆就达97%。我国高等教育经过近年来的迅猛发展,
在高校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上与国外发达国家已不相上下,高校
图书馆的数量与藏书量也迅速增加,完全有条件对社会公众开往。
2、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体现社会公平
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及藏书量少,人均图书拥有量极低,而我国
高校师生拥有的图书资源可以说是十分丰富的。据有关统计资料显
示, 我国1 794所高校拥有藏书6亿多册, 占全国图书馆藏书量的
60%;高校图书馆拥有的网络版电子期刊更是占全国图书馆的65%。
我国每年图书馆购书费近50亿元, 其中高校图书馆年购书费占到30
亿元, 而公共图书馆及专业图书馆只有20亿元。
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约三千万,加上教职工,占全国总人口
的比例不超过百分之三,却占据了百分之六十的图书馆图书资源和
购书经费,如果不对公众开放,是明显的社会不公平。
3、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扩大影响扩展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高校绝大多数是公立院校,由国家承担办学经费,包括
图书馆的建设和图书购置。高校图书馆就应该承担相应的公共服务
的职责,回报社会。同时,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也是扩大自身影
响,增加声誉的有效途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 》还
规定:“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 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
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高校图书馆通过向社
会有偿开放,可增加收入用于图书馆发展。高校图书馆还能通过自
身开放,服务社会,吸引社会捐助,大大增加发展空间。
二、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可行性
1、高校图书馆大量图书利用率偏低
我国大学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不足30%,馆藏书流通率平均低于
40%。也就是说有至少4亿册馆藏图书在闲置,相当于全国公共图
书馆的藏书总量。如果算上寒假暑假的闲置,造成的馆藏资源、设
备及人员的浪费是惊人的。
2、社会读者与高校师生对图书资源有较大的互补性
经调查统计,高校师生需求较高的图书资源有几类,其一是社会
上热门的文学类、休闲类、社会类图书;其二是作教学和专业实习、
毕业论文参考资料的专业基础类图书;其三是能辅助考试的计算
机、英语书籍。而专业性较强的应用技术类,藏书量巨大的经典文
学、哲学、历史等大量藏书读者很少。而这些经过多年积累、形成
体系的专业书籍,正是校外的研究人员和爱好者急需而又难于获得
的。对于高校师生需求量较大的书籍,校外读者可以通过公共图书
馆和购买获得,所以校外读者与高校师生对高校图书馆资源的需求
存在互补性,部分资源对外开放不会影响师生对图书资源的使用。
3、高校的教学特点形成资源的大量闲置
高校的教学特点呈现很强的规律性,每年约三个月的寒暑假,图
书馆基本处于闲置状态;临近考试期间,阅览室、自习室座位紧张,
而电子阅览室读者少;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生做论文期间,专业书
籍和杂志使用率高,文艺类书籍使用率低。高校图书馆可根据教学
特点规律,在某类资源校内读者需求较少时对社会开放。
4、高校图书馆大量数字资源可与社会共享
高校图书馆近年都购买了大量数字资源,包括数字图书、数字期
刊、学术视频,大部分高校还开发了具有专业特色的特色数据库。
高校数字资源内容丰富,系统性强,有着自身特有的专业性和地域
性特点,有着其它公共数据库不能比拟的优势。数字资源通过网络
获取,不影响学校师生的使用,在不侵犯版权的前提下,应该对社
会读者开放。
三、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途径
我国人口多,公众对图书资源需求大,而高校本身对图书的需求
也不能完全满足,现阶段国内高校图书馆还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立
刻实现全面对社会开放。国内高校图书馆现阶段应先实行局部对社
会开往,可率先可从下面几方面开始尝试。
1、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图书馆
一些小县市因财政原因无力按照国家要求建立成规模的公共图书
馆,与高校图书馆合作无疑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一些地区已进行了
这方面的尝试,把公共图书馆和当地高校图书馆合一,由地方财政
投入部分资金,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开放,既解决了地方政
府资金问题,又为高校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高校图书资源应优先与高校专业相关,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
科研院相互开放,资源共享。高校多年积累、成体系的图书资料、
数据库资源能对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和生产提供帮助,企业和科
研院所有着大量的生产、科研报告、实验数据等第一手资料,对学
校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促进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也有重要作用。这种
合作是双赢的,应积极主动进行合作。
3、闲置图书对外借阅
高校图书馆大量长期无人借阅的旧书,旧期刊杂志,在高校内部
利用率极低,但在社会读者中是有一定的需求的。这部分藏书可对
社会读者借阅,以服务社会,提高资源利用率。这类图书的借阅也
应保证本校师生使用,如不能把复本全部借出,在本校师生有需要
时,应要求借阅者归还。
4、阅览室定期对外开放
图书、报刊杂志阅览室,可设立公众开放日期,如每周一至二天,
让学校家属、附近地区公众可免费使用阅览室。随着个人的电脑普
及,现在电子阅览室利用率偏低,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 对校外人
士开放电子阅览室, 让他们查阅相应数据库, 获取所需知识。这是对
资源的充分利用, 也为校外人士解决了电子资源查询困难的问题。
5、数字资源对社会开放共享
数字资源通过网络对社会开放,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不影响本
校师生使用,也不会增加太多工作量,是最适宜与社会共享的图书
资源。特别是本校自主开发的特色数据库,教学、科研资料等,属
于人无我有,为社会特定读者需要。对外开放不仅能收取一定费用,
还能扩大学校
(下转第1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