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涵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铁路工程框架涵施工。
2.作业准备
2.1内业技术准备
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2.2外业技术准备
施工作业层中所涉及的各种外部技术数据收集。修建生活房屋,配齐生活、办公设施,满足主要管理、技术人员进场生活办公需要。
3.技术要求
3.1基础开挖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开挖。
3.2以沉降缝分段进行框架施工,框架按底板、边墙和顶板两次浇注,内模采用大块钢模、满堂支架支护,外模采用钢模、钢管排架支护。钢筋集中加工,现场人工绑扎。
3.3混凝土采用拌和站集中拌制,混凝土输送车运输,汽车起重机提升入模,插入式振捣棒振捣,塑料薄膜覆盖洒水养生。
4.施工工艺流程及标准
施工程序为:测量放样→基坑开挖→绑扎底板钢筋→立模→浇筑底板砼→立墙身及顶板内模→绑扎墙身及顶板钢筋→搭排架、立外模→浇注墙身及顶板砼→拆模
施工工艺见图1。
5.施工要求
5.1施工准备
开始施工前,先进行现场踏勘,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框架涵的平面位置、进出口方向及标高进行复核,并对设计图的结构尺寸及工程量进行审核,确定无误后,开始施工。涵洞地基处理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地基承载力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涵洞开挖。
5.2施工放样
施工前组织测量放样,复测中线、高程,准确放出基础位置,并在施工中及时复核。对设计确定的涵洞的位置、方向、长度、孔径、出入口高程以及排灌系统的连接
图1 框架涵施工工艺流程图
等与实际地形地貌有出入的,及时与设计、监理联系,必要时进行设计变更。
5.3基础开挖
基坑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开挖,放坡1:0.5,开挖时在基槽底面留一层20cm厚土层采用人工开挖,基坑顶部四周2m范围内禁止堆放材料、机具设备、土方等,避免边坡垮塌。
基坑开挖完毕,并报监理工程师签证后,铺设碎石垫层并夯实后立模浇注砼垫层,采用平板振动夯振捣。
5.4底板施工
垫层浇注完成强度达到2.5MPa后开始绑扎底板钢筋,同时绑扎部分边墙钢筋。 钢筋绑扎完成后,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开始立模,模板采用组合钢模,钢管支撑加固。砼由搅拌站集中搅拌,砼运输车运送至施工现场,采用12t吊车吊送入模,插入式振动棒振捣,边墙处砼浇注至底板倒角上10cm位置,初凝后洒水养生。
5.5基坑回填
底板施工完成后,及时采用C15砼回填基坑。
5.6边墙及顶板
底部模板拆除后,基坑采用C15砼回填至底部顶面,将边墙底部砼表明浮浆凿除,用水冲洗后开始绑扎边墙钢筋,立边墙及顶板内模,然后绑扎顶板钢筋,立边墙外模。
内模采用大块钢模,满堂支架支护,外模采用钢模,钢管排架支护。满堂支架搭设在底板顶,当底板砼满足设计强度50%后开始搭设钢管支架(间距60×60cm)。支架顶上铺设纵向15cm×15cm方木,横向铺设6cm×10cm方木,间距30cm,方木顶铺设底模,底模标高采用顶托进行调整。钢管排架间距60×90cm。内外模采用φ14拉杆对拉(间距60cm梅花形布置)。
5.6.1支架搭设、预压
满堂支架搭设前先要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并进行相关试验,满足设计承载力要求后搭设支架,防止支架发生沉降。支架顶上铺纵向φ50钢管分配梁,横向铺设12cm×12cm方木,间距30cm,方木顶铺设底模,底模标高利用顶托调整。
支架搭设完成后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预压,预压采用等荷载砂袋加载,以便在施工中消除支架非弹性变形。并根据设计要求和预压结果调整底模标高,预留混凝土徐变量和地基及支架系统沉降量,确保顶板标高满足设计要求。
5.6.2钢筋施工
钢筋按设计要求在现场钢筋加工厂集中下料弯制成型后,在底模上绑扎成型。
5.6.3混凝土施工
立模、绑扎钢筋完成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即可进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由混凝土拌和站集中供应,泵送入模。
混凝土浇筑入模时下料要均匀,混凝土的振捣与下料交替进行。
5.6.4拆模及拆除支架
达到规定强度后,即可拆模卸架。拆模时应注意保护混凝土不受碰撞和缺棱掉角。
5.7附属工程
主体框架施工完成后,进行涵背回填,按规范要求分层填筑夯实,然后进行出入口铺砌施工,铺砌采用M10浆砌片石砌筑,砂浆采用砂浆拌合机搅拌,挤浆法砌筑,勾缝为凹缝,缝宽为2cm,缝深1cm。
伸缩缝与沉降缝内两侧平齐无搭叠,缝中防水材料按要求深度填塞紧密。
防水层敷设密贴、平整、均匀,基坑采用渗水材料回填。
5.8综合接地
5.8.1每座涵洞在涵洞顶入口中心处设接地端子,每座涵洞2个接地端子,接地端子直接浇筑在混凝土结构内,表面与涵洞顶面齐平。
5.8.2 涵洞用于接地的钢筋均采用非预应力结构钢筋。当结构钢筋的截面不满足φ16mm要求时,可将相邻的两根结构钢筋并接使用。
5.8.3 接地钢筋采用搭接焊,双面焊搭接长度不小于55mm,单面焊不小于100mm,焊缝厚度不小于4mm,钢筋间交叉时采用φ16mm的“L”形钢筋进行焊接。
5.8.4洞入口、出口处的接地端子就近与贯通地线连接,连接线采用带绝缘护套的软铜缆。
5.8.5 综合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Ω.
5.9 沉降观测
5.9.1 对施工中外露的接地钢筋必须进行防腐处理,采用外涂沥青,外包裹聚乙烯带的方式。
5.9.2 接地端子采用不锈钢制造。
5.9.3 当涵身净空<3m时,观测标埋设在涵洞帽石上,当涵身净空≥3m时,观测标埋设在涵洞两侧的边墙上进出口及涵洞中心距底板20cm处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6个。
5.10施工注意事项
5.10.1施工时,沉降缝应按设计要求留置(2cm厚沥青木板),且必须于同一位置上下断开。
5.10.2模板拼装严密、平整、不漏浆,错台小于1mm,模板加固稳妥牢固。立、拆模时,小心谨慎,防止模板碰撞变形。
5.10.3砼浇注应连续,严格控制水灰比,振捣密实,严禁过振、漏振。
5.10.4砼初凝后,应按规范要求覆盖洒水养生,养生时间为7d。
5.10.5涵背回填应按规范要求对称分层填筑、夯实。
6.劳动组织
6.1施工队伍任务分配及劳力配置
根据本管段工程的工作量、合同工期以及机械设备配置情况,结合工程专业特点和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精心筹划、科学安排,进行动态管理、弹性编组、灵活组织,实施平行、流水、交叉作业。项目部组织桥梁架子队进行本段框架涵的施工。
6.2人员素质构成及特点
施工队伍抽调思想好、身体健康、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职工组成,
人员素质构成比例特种工5%,技术工人75%,普工20%。
施工人员均从事过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素质较高。
管理层人员精干高效、年富力强,在类似工程施工中有丰富工作经验。
7.材料、机械设备保证
7.1根据施工设计图纸、施工规范、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认真制定材料、机械设备总计划和采购清单。采购前对材料、机械设备的供方进行调查评价。选择时,认真查验供方的资质证明、营业执照、产品生产许可证、质量检验证明及顾客满意度相关资料,交付后服务的证据、支持能力等,严格选择有实力的供方。对有特殊要求的材料、机械设备,严格组织实地考察,进行产品质量状况评价,确定合格供方。对选择的所有合格供方,签订定购合同,建立评价记录,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择优淘劣,保证选择合格和放心的供方。
7.2严格各种材料、机械设备采购的质量过程控制。对供方生产(制造)的各种材料、机械设备做好检验和验证。对接收的每批材料,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进场检验和验证,确保其各项质量指标符合和满足工程质量要求;对各种机械、设备按照采购合同文件的要求,严格进行验证,确保其技术状态良好,运转正常,能够达到应有的施工能力和要求。
7.3严格材料、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管理。针对本工程涉及领域新、新材料和新设备多的特点,认真执行和落实各种材料、机械设备使用和管理制度及办法,随时和定期组织检查考核。对各种材料的标识、搬运、储存、保管、发放等管理,严格执行企业的有关规定,从源头上控制好产品质量。对机械设备实行定机定人定岗管理,落实安全使用、维护、保管和责任制度,严格执行维修、保养、小修、大修计划,保证各种机械设备工作正常,确保施工和工程质量不受影响。
8.质量控制及检验
8.1涵洞地基检验方法及措施
涵洞地基检验为基底承载力检测,涵洞基底挖至基底设计高程或已按设计要求加固、处理完毕后,须经过基底检验,方可进行基础圬工施工。为了使基底检验及时,以免等候检验基底暴露时间过久而风化变质,施工负责人应提前通知检验人员安排检验。
8.2技术措施
8.2.1加强测量、试验、检测等基础性技术工作
调遣技术水平高、操作熟练的技术人员组成精干的测量、试验、检测队伍,制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管理工作制度,做到工作有标准,检查有制度,同时装备先进的测量、试验、检测仪器,用科学的手段保障工程质量。
8.2.2加强基础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
基础开挖后,要请设计、监理进行检查签证。基础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均要通过三级签证,上道工序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施工中对每道工序严格检查。
2.2.3严格控制钢筋工程质量
严把材料关,钢筋有出厂质量合格证书或试验报告单,并作机械性能试验,对进场的钢筋进行抽验,遵守“先试验,后使用”的原则,对力学性能差、严重锈蚀、麻坑、裂纹夹砂和夹层及其它不合规范的钢筋,坚决不予验收和使用。
严格控制钢筋的加工质量。保证钢筋的绑扎和焊接质量。加强对加工后的钢筋的存放管理。
8.2.4严格控制模板质量
模板自行加工制作或由信誉好的、有资质的专业厂家定做,采用大块整体钢模,确保不漏浆、不跑模,几何尺寸符合精度要求。
9.安全目标和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
9.1安全目标
杜绝较大(及以上)施工安全事故;杜绝较大(及以上)道路交通责任事故;杜绝较大(及以上)火灾事故;控制和减少一般责任事故。
9.2人员配置
项目部设1名副经理分管安全管理工作,工程管理部配专职安全管理工程师,负责安全管理工作。各架子队分别配置专职安全员。各工班设兼职安全施工员。安全施工(检查)员选派工作责任心强,有多年现场工作经验,经过安全管理专业技术培训的人员担任。
9.3安全保证措施
9.3.1用电作业安全措施
安装、维修或拆除临时用电工程,必须由专职电工完成,电工必须持证上岗,实行定期检查制度,并做好检查记录。
检修电气设备时应停电作业,电源箱或开关握柄应挂“有人操作,严禁合闸”的警示片或设专人看管。必须带电作业时应经有关部门批准。
架空线设在专用电杆(水泥杆、木杆)上,严禁架设在脚手架上,架空线装设横
担和绝缘子。架空线离地4m以上,离机动车道为6m以上。
9.3.2机械作业安全措施
各种机械操作人员和车辆驾驶员,必须经过培训并考试取得操作合格证,对机械操作人员建立档案,专人管理。
机械作业前须进行详细检查和能力鉴定,严禁机械设备带病作业,超荷载作业。 定期组织机电设备、车辆安全大检查,对检查中查出的安全问题,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调查处理,制定防范措施,防止机械事故的发生。
10.施工环保、水土保持措施
施工环境保护的重点有:噪声与振动控制,节约用地及临时用地恢复,路基工程及取弃土(砟)工程的水土流失控制,工程跨越敏感水体的保护,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沿线城市区域施工噪声、扬尘控制及施工扬尘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控制和施工固体废弃物管理等。
10.1临时工程环保措施
临时工程必须按照设计统一规划、业主要求和施工环保的要求进行实施。严格在设计核准的用地界和工程监理批准的临时用地范围内开展施工作业活动,绝不随意开挖、碾压界外土地。
临时工程设施(如砼拌合站、生活与生产房屋、钢构件加工厂等)选址在地表植被稀少、易于恢复的地方;确有困难时,需经有关部门批准后修建。施工现场生产区和生活区种植树木花草进行绿化,美化施工环境。临时用地使用完后恢复至原有的地形地貌或比原有更改善的状况。
合理布置施工便道,尽量减少施工便道数量,不在便道两侧就近取土。施工营地合理选择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
临时工程设施修建不切割、阻挡地表径流的排泄,不允许在临时工程附近形成新的积水洼地或负地形。
10.2废水、废碴处理措施
施工机械维修产生的含油废水、施工营地住宿产生的生活污水经生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入不外流的地表水体,不得在附近形成新的积水洼地,严禁将生活污水排入河流和渠道。施工废水按有关要求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不污染周围水环境。
废水处理采用多级沉淀池过滤沉淀,废水处理的工艺流程为:
废水→收集系统→多级沉淀池→沉淀净化处理→排入河道。在施工时,对天然排水系统加以保护,不得随意改变,必要时修建临时水渠、水沟、水管等。
拌合站砂石料存放场设沉淀池,处理清洗骨料和冲洗机械车辆产生的废水,达标后排放。
废碴主要包括冲洗拌合站、沉淀池中的废碴、建筑垃圾及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案为:集中弃往指定的弃碴场。
框架涵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铁路工程框架涵施工。
2.作业准备
2.1内业技术准备
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2.2外业技术准备
施工作业层中所涉及的各种外部技术数据收集。修建生活房屋,配齐生活、办公设施,满足主要管理、技术人员进场生活办公需要。
3.技术要求
3.1基础开挖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开挖。
3.2以沉降缝分段进行框架施工,框架按底板、边墙和顶板两次浇注,内模采用大块钢模、满堂支架支护,外模采用钢模、钢管排架支护。钢筋集中加工,现场人工绑扎。
3.3混凝土采用拌和站集中拌制,混凝土输送车运输,汽车起重机提升入模,插入式振捣棒振捣,塑料薄膜覆盖洒水养生。
4.施工工艺流程及标准
施工程序为:测量放样→基坑开挖→绑扎底板钢筋→立模→浇筑底板砼→立墙身及顶板内模→绑扎墙身及顶板钢筋→搭排架、立外模→浇注墙身及顶板砼→拆模
施工工艺见图1。
5.施工要求
5.1施工准备
开始施工前,先进行现场踏勘,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框架涵的平面位置、进出口方向及标高进行复核,并对设计图的结构尺寸及工程量进行审核,确定无误后,开始施工。涵洞地基处理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地基承载力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涵洞开挖。
5.2施工放样
施工前组织测量放样,复测中线、高程,准确放出基础位置,并在施工中及时复核。对设计确定的涵洞的位置、方向、长度、孔径、出入口高程以及排灌系统的连接
图1 框架涵施工工艺流程图
等与实际地形地貌有出入的,及时与设计、监理联系,必要时进行设计变更。
5.3基础开挖
基坑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开挖,放坡1:0.5,开挖时在基槽底面留一层20cm厚土层采用人工开挖,基坑顶部四周2m范围内禁止堆放材料、机具设备、土方等,避免边坡垮塌。
基坑开挖完毕,并报监理工程师签证后,铺设碎石垫层并夯实后立模浇注砼垫层,采用平板振动夯振捣。
5.4底板施工
垫层浇注完成强度达到2.5MPa后开始绑扎底板钢筋,同时绑扎部分边墙钢筋。 钢筋绑扎完成后,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开始立模,模板采用组合钢模,钢管支撑加固。砼由搅拌站集中搅拌,砼运输车运送至施工现场,采用12t吊车吊送入模,插入式振动棒振捣,边墙处砼浇注至底板倒角上10cm位置,初凝后洒水养生。
5.5基坑回填
底板施工完成后,及时采用C15砼回填基坑。
5.6边墙及顶板
底部模板拆除后,基坑采用C15砼回填至底部顶面,将边墙底部砼表明浮浆凿除,用水冲洗后开始绑扎边墙钢筋,立边墙及顶板内模,然后绑扎顶板钢筋,立边墙外模。
内模采用大块钢模,满堂支架支护,外模采用钢模,钢管排架支护。满堂支架搭设在底板顶,当底板砼满足设计强度50%后开始搭设钢管支架(间距60×60cm)。支架顶上铺设纵向15cm×15cm方木,横向铺设6cm×10cm方木,间距30cm,方木顶铺设底模,底模标高采用顶托进行调整。钢管排架间距60×90cm。内外模采用φ14拉杆对拉(间距60cm梅花形布置)。
5.6.1支架搭设、预压
满堂支架搭设前先要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并进行相关试验,满足设计承载力要求后搭设支架,防止支架发生沉降。支架顶上铺纵向φ50钢管分配梁,横向铺设12cm×12cm方木,间距30cm,方木顶铺设底模,底模标高利用顶托调整。
支架搭设完成后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预压,预压采用等荷载砂袋加载,以便在施工中消除支架非弹性变形。并根据设计要求和预压结果调整底模标高,预留混凝土徐变量和地基及支架系统沉降量,确保顶板标高满足设计要求。
5.6.2钢筋施工
钢筋按设计要求在现场钢筋加工厂集中下料弯制成型后,在底模上绑扎成型。
5.6.3混凝土施工
立模、绑扎钢筋完成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即可进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由混凝土拌和站集中供应,泵送入模。
混凝土浇筑入模时下料要均匀,混凝土的振捣与下料交替进行。
5.6.4拆模及拆除支架
达到规定强度后,即可拆模卸架。拆模时应注意保护混凝土不受碰撞和缺棱掉角。
5.7附属工程
主体框架施工完成后,进行涵背回填,按规范要求分层填筑夯实,然后进行出入口铺砌施工,铺砌采用M10浆砌片石砌筑,砂浆采用砂浆拌合机搅拌,挤浆法砌筑,勾缝为凹缝,缝宽为2cm,缝深1cm。
伸缩缝与沉降缝内两侧平齐无搭叠,缝中防水材料按要求深度填塞紧密。
防水层敷设密贴、平整、均匀,基坑采用渗水材料回填。
5.8综合接地
5.8.1每座涵洞在涵洞顶入口中心处设接地端子,每座涵洞2个接地端子,接地端子直接浇筑在混凝土结构内,表面与涵洞顶面齐平。
5.8.2 涵洞用于接地的钢筋均采用非预应力结构钢筋。当结构钢筋的截面不满足φ16mm要求时,可将相邻的两根结构钢筋并接使用。
5.8.3 接地钢筋采用搭接焊,双面焊搭接长度不小于55mm,单面焊不小于100mm,焊缝厚度不小于4mm,钢筋间交叉时采用φ16mm的“L”形钢筋进行焊接。
5.8.4洞入口、出口处的接地端子就近与贯通地线连接,连接线采用带绝缘护套的软铜缆。
5.8.5 综合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Ω.
5.9 沉降观测
5.9.1 对施工中外露的接地钢筋必须进行防腐处理,采用外涂沥青,外包裹聚乙烯带的方式。
5.9.2 接地端子采用不锈钢制造。
5.9.3 当涵身净空<3m时,观测标埋设在涵洞帽石上,当涵身净空≥3m时,观测标埋设在涵洞两侧的边墙上进出口及涵洞中心距底板20cm处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6个。
5.10施工注意事项
5.10.1施工时,沉降缝应按设计要求留置(2cm厚沥青木板),且必须于同一位置上下断开。
5.10.2模板拼装严密、平整、不漏浆,错台小于1mm,模板加固稳妥牢固。立、拆模时,小心谨慎,防止模板碰撞变形。
5.10.3砼浇注应连续,严格控制水灰比,振捣密实,严禁过振、漏振。
5.10.4砼初凝后,应按规范要求覆盖洒水养生,养生时间为7d。
5.10.5涵背回填应按规范要求对称分层填筑、夯实。
6.劳动组织
6.1施工队伍任务分配及劳力配置
根据本管段工程的工作量、合同工期以及机械设备配置情况,结合工程专业特点和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精心筹划、科学安排,进行动态管理、弹性编组、灵活组织,实施平行、流水、交叉作业。项目部组织桥梁架子队进行本段框架涵的施工。
6.2人员素质构成及特点
施工队伍抽调思想好、身体健康、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职工组成,
人员素质构成比例特种工5%,技术工人75%,普工20%。
施工人员均从事过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素质较高。
管理层人员精干高效、年富力强,在类似工程施工中有丰富工作经验。
7.材料、机械设备保证
7.1根据施工设计图纸、施工规范、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认真制定材料、机械设备总计划和采购清单。采购前对材料、机械设备的供方进行调查评价。选择时,认真查验供方的资质证明、营业执照、产品生产许可证、质量检验证明及顾客满意度相关资料,交付后服务的证据、支持能力等,严格选择有实力的供方。对有特殊要求的材料、机械设备,严格组织实地考察,进行产品质量状况评价,确定合格供方。对选择的所有合格供方,签订定购合同,建立评价记录,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择优淘劣,保证选择合格和放心的供方。
7.2严格各种材料、机械设备采购的质量过程控制。对供方生产(制造)的各种材料、机械设备做好检验和验证。对接收的每批材料,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进场检验和验证,确保其各项质量指标符合和满足工程质量要求;对各种机械、设备按照采购合同文件的要求,严格进行验证,确保其技术状态良好,运转正常,能够达到应有的施工能力和要求。
7.3严格材料、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管理。针对本工程涉及领域新、新材料和新设备多的特点,认真执行和落实各种材料、机械设备使用和管理制度及办法,随时和定期组织检查考核。对各种材料的标识、搬运、储存、保管、发放等管理,严格执行企业的有关规定,从源头上控制好产品质量。对机械设备实行定机定人定岗管理,落实安全使用、维护、保管和责任制度,严格执行维修、保养、小修、大修计划,保证各种机械设备工作正常,确保施工和工程质量不受影响。
8.质量控制及检验
8.1涵洞地基检验方法及措施
涵洞地基检验为基底承载力检测,涵洞基底挖至基底设计高程或已按设计要求加固、处理完毕后,须经过基底检验,方可进行基础圬工施工。为了使基底检验及时,以免等候检验基底暴露时间过久而风化变质,施工负责人应提前通知检验人员安排检验。
8.2技术措施
8.2.1加强测量、试验、检测等基础性技术工作
调遣技术水平高、操作熟练的技术人员组成精干的测量、试验、检测队伍,制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管理工作制度,做到工作有标准,检查有制度,同时装备先进的测量、试验、检测仪器,用科学的手段保障工程质量。
8.2.2加强基础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
基础开挖后,要请设计、监理进行检查签证。基础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均要通过三级签证,上道工序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施工中对每道工序严格检查。
2.2.3严格控制钢筋工程质量
严把材料关,钢筋有出厂质量合格证书或试验报告单,并作机械性能试验,对进场的钢筋进行抽验,遵守“先试验,后使用”的原则,对力学性能差、严重锈蚀、麻坑、裂纹夹砂和夹层及其它不合规范的钢筋,坚决不予验收和使用。
严格控制钢筋的加工质量。保证钢筋的绑扎和焊接质量。加强对加工后的钢筋的存放管理。
8.2.4严格控制模板质量
模板自行加工制作或由信誉好的、有资质的专业厂家定做,采用大块整体钢模,确保不漏浆、不跑模,几何尺寸符合精度要求。
9.安全目标和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
9.1安全目标
杜绝较大(及以上)施工安全事故;杜绝较大(及以上)道路交通责任事故;杜绝较大(及以上)火灾事故;控制和减少一般责任事故。
9.2人员配置
项目部设1名副经理分管安全管理工作,工程管理部配专职安全管理工程师,负责安全管理工作。各架子队分别配置专职安全员。各工班设兼职安全施工员。安全施工(检查)员选派工作责任心强,有多年现场工作经验,经过安全管理专业技术培训的人员担任。
9.3安全保证措施
9.3.1用电作业安全措施
安装、维修或拆除临时用电工程,必须由专职电工完成,电工必须持证上岗,实行定期检查制度,并做好检查记录。
检修电气设备时应停电作业,电源箱或开关握柄应挂“有人操作,严禁合闸”的警示片或设专人看管。必须带电作业时应经有关部门批准。
架空线设在专用电杆(水泥杆、木杆)上,严禁架设在脚手架上,架空线装设横
担和绝缘子。架空线离地4m以上,离机动车道为6m以上。
9.3.2机械作业安全措施
各种机械操作人员和车辆驾驶员,必须经过培训并考试取得操作合格证,对机械操作人员建立档案,专人管理。
机械作业前须进行详细检查和能力鉴定,严禁机械设备带病作业,超荷载作业。 定期组织机电设备、车辆安全大检查,对检查中查出的安全问题,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调查处理,制定防范措施,防止机械事故的发生。
10.施工环保、水土保持措施
施工环境保护的重点有:噪声与振动控制,节约用地及临时用地恢复,路基工程及取弃土(砟)工程的水土流失控制,工程跨越敏感水体的保护,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沿线城市区域施工噪声、扬尘控制及施工扬尘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控制和施工固体废弃物管理等。
10.1临时工程环保措施
临时工程必须按照设计统一规划、业主要求和施工环保的要求进行实施。严格在设计核准的用地界和工程监理批准的临时用地范围内开展施工作业活动,绝不随意开挖、碾压界外土地。
临时工程设施(如砼拌合站、生活与生产房屋、钢构件加工厂等)选址在地表植被稀少、易于恢复的地方;确有困难时,需经有关部门批准后修建。施工现场生产区和生活区种植树木花草进行绿化,美化施工环境。临时用地使用完后恢复至原有的地形地貌或比原有更改善的状况。
合理布置施工便道,尽量减少施工便道数量,不在便道两侧就近取土。施工营地合理选择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
临时工程设施修建不切割、阻挡地表径流的排泄,不允许在临时工程附近形成新的积水洼地或负地形。
10.2废水、废碴处理措施
施工机械维修产生的含油废水、施工营地住宿产生的生活污水经生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入不外流的地表水体,不得在附近形成新的积水洼地,严禁将生活污水排入河流和渠道。施工废水按有关要求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不污染周围水环境。
废水处理采用多级沉淀池过滤沉淀,废水处理的工艺流程为:
废水→收集系统→多级沉淀池→沉淀净化处理→排入河道。在施工时,对天然排水系统加以保护,不得随意改变,必要时修建临时水渠、水沟、水管等。
拌合站砂石料存放场设沉淀池,处理清洗骨料和冲洗机械车辆产生的废水,达标后排放。
废碴主要包括冲洗拌合站、沉淀池中的废碴、建筑垃圾及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案为:集中弃往指定的弃碴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