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问题的研究范式
李兰 (2012级马哲) 1201301004
摘要:社会问题本身的特殊性、它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社会运行的重要作用,使得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社会的良性运行是保证社会稳定,并实现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前提。它的实现,同时伴随着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矛盾和摩擦的消解、社会各阶级群体间利益冲突的协调,以及社会各部分机构机能的充分发挥。为了维护社会的平稳运行与健康发展,当原有的社会问题研究范式不能很好的解决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时,对原有范式的调整和补充就成为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发展的总体趋势。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在不断洼释并解决新的社会问题中实现自身的动态发展,以范式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来推动对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使社会不断地解决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避免社会冲突,最终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社会问题;范式;启示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问题逐渐增多,新型与传统型社会问题互为交织,影响着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社会问题不仅是伴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客观存在,而且,表现形式多样、特点各异的社会问题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并从不同学科和理论视角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可以认为,正视并妥善解决各种现实的社会问题,正是保持社会良性运行的关键所在。国内社会学重建30 年以来,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而言,主要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把“社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即把“社会问题”作为一个整体,从中层理论的视角来研究,二是对具体社会问题的经验研究,并采用专门的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本文针对社会问题研究的第一个层面,即把“社会问题”作为一个整体,从中层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可以肯定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社会问题本身具有的客观性、复杂性、不可回避性等,使之成为社会学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对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深入剖析,在某种意义上,帮助人们用更理性、更客观的视角去认识社会现实,用更科学的策略去解决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的概念界定
社会问题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对社会问题的界定已达百种之多。首先,多数学者认为社会问题是一种具有危害性的客观事实:是“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影响(或妨碍) 社会生活和社会机能的,客观存在的社会失调现象”。其次,社会问题的存在,还依赖于人们是否意识到这种客观事实,以及是否采取社会行动解决。当然也有学者对“动员社会力量”解决提出质疑,认为“动员社会力量加以解决”并非社
会问题存在的必要条件。
在界定社会问题时,有学者认为社会问题的微观发展过程表现为六个环节:第一,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第二,社会敏感集团及社会上某些有识之士的呼唤;第三,社会舆论集团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宣扬和推动;第四,公众普遍的认识和接受。第五,社会权力集团的认可与支持;第六,解决社会问题开始。这与福勒和迈尔斯(Richard C. Fuller ,Richard R. My2ers)的“社会问题自然生命史”视角是一致的,关注的都是相关利益主体在事件的公共场域中是如何博弈、互构的。此外,价值倾向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影响着学者对社会问题的判定。有学者认为界定社会问题要持价值中立态度,社会问题的定义应该是中性的,对社会问题的是非判断要具体分析”, 也就是说,“危害社会”不一定是社会问题存在的必要条件。虽然界定社会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话语表述上有差异,但归结起来不外乎沿一条主线展开:客观性存在——主观性认知——社会性解决。
国内学者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也是百花齐放。我国的《社会学百科辞典》中对社会问题的定义为:“社会中的一种综合现象,即社会环境失调、影响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运行,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其主编的《社会学概论》中将社会问题定义为:“社会问题是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需要采取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社会问题的界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放在同一个维度下考察,要考虑到特定的社会时期、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群体、及特定的价值观与规范标准。同时,在界定社会问题时不应只把社会问题看作是一个既有的客观现象,而要意识到社会问题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社会过程,过程中的行为主体与社会结构是互为联系地存在着的。考察社会问题时,既要关注社会问题的“实然”状态,也应关心社会问题的“应然”状态。
二、范式理论的来源及其在社会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一)范式理论的来源
上世纪60年代,T"S ·库恩在科学哲学中首次使用“范式”(paradigm )这个概念来描述科学发展的模式。随后,“范式”逐渐成为科学哲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而今“范式”也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运用自己独创的“范式”概念对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库恩的“范式”理论集科学理论、方法和研究主体的心理特质三个层面于一体,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多方面功能的范畴:第一,它是整体主义的科学观,其中理论的结构、模式和框架是范式的核心内容。据此,库恩宣称科学的任务就是用范式来审视和整理那些零乱的经验事实,并把自然界纳入到范式所提供的整体框架之中;第二,范式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即范式为学科提供了基本的观点和方法。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库恩所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关于整个世界的观点与方法,而是指拥有该范式的学科领域的总的观点和方法;第三,范式是规定或影响整个学科各个方面的基本部分。库恩认为,各学科领域的总的理论框架和总的观点或方法的范式,必然普遍作用和支配着该学科领域的各个方面,如理论、观
点、方法、标准以及仪器设备的设汁、教科书的编写等。因而在他看来,范式是众多方面相互庞杂的混合物,并被称为是影响科学共同体研究、规定学科发展方向的“学科基质”(disciplinary matrix )。
当前,许多学者热心于对“范式”理论的研究,并把它广泛运用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多门分支学科中,不少学者借用库恩的“范式”进行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等领域中相关层面的研究。还有学者在生态环境的研究中,借用库恩的“范式”范畴强调人类的生态环境需要用新的范式加以整合。而对于社会学这门特殊学科的研究更是如此。
库恩的“范式”理论对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社会问题由于妨碍了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各种观点和理论应运而生,从而形成了功能主义取向、冲突论取向以及互动论取向。库恩“范式”在社会问题的研究中延续了同源性、整体性、工具性和发展性等属性,同时社会问题的特殊性、复杂性等特点,使得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在研究对象及方法、研究视角的多元性、不同范式的互补性以及范式取向的价值性等方面又具有自身的特殊内涵。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其价值性彰显社会发展目标、工具性利于缓和社会冲突、发展性推动社会良性运行,社会学家及社会学研究者对“范式”在社会学界运用的广泛关注,使越来越多的人对社会学范式理论有了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也促进对社会学范式更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国内外有学者对社会学范式理论的形成、发展状况,以及与库恩“范式”理论的比较等方面进行过相关研究,而对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探讨,国内还少有学者问津。社会问题本身的特殊性、它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社会运行的重要作用,使得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也使得对它的深入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范式理论在社会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社会学家不仅对社会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而且在理论的层面上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而把握社会问题的本质及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不同理论流派的社会学家对社会问题有着不同的解释;或者说持有不同范式的社会学家对问题的解释各不相同。从众多理论流派所衍生出的范式中,极具代表意义的有:结构功能主义范式、冲突论范式、符号互动论范式、女性主义范式、现象学范式等等。
通过考察国内外一些社会学家分析社会、剖析社会问题时所采用的研究范式,会发现他们在研究社会问题时几乎都会提到三种主要范式视角,它们是结构功能主义范式、冲突论及互动论。这三种范式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了不同深度的剖析,来发现问题、分析问
题,最终寻找解决的途径。 因而,这三种主要视角被认为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的社会问题研究范式。
1、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有时被称为“社会系统理论”( social system theory ),是由孔德和斯宾塞的一个论点衍生出来的:每个社会实体,无论是一个组织或者是整个社会,都是有机体。社会实体同时是一个社会系统,它由不同部分组成,对于整个系统的运作而言,每部分都发挥着功效。在这种认识基础上,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对该理论进行了完善和发展,最终构建成结构
功能主义的大厦,使他成为西方社会学理论界倍受推崇的人物。
帕森斯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大系统,这个系统是由不同的子系统组成,而子系统又由更小的子系统构成,这样不断分下去,终会得到不可再分的个体。其中每一个体都是一个行动者。当不同的行动者在相互交往时,就会形成同意并接受某种互动的模式,这样便形成了人类社会当中的制度,从而构成社会体系。社会体系又再分为文化系统、社会系统和人格系统。整个社会就被定义为由相互关系的种种制度所组成的系统体系。一个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持社会系统的稳定性和继承性,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系统、社会系统和人格系统通过某些机制得以维持并代代相传。
2、冲突论
冲突论走上社会学理论研究的舞台,目的在于反对结构功能主义关于社会的基本假设。由于结构功能主义者过分强调社会的整合,把社会的不稳定、动乱和冲突一律视为社会的病态等,持有冲突论观点的学者对该理论提出了批评。
冲突论并不是一种统一的综合性理论。但各种冲突理论的共同特征是注重社会生活中冲突的普遍存在,注重认识和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形式,以及由冲突引起的社会变迁的作用。该理论强调的社会现象是人们因为有限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的斗争,斗争是永恒的,这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泉。它与结构功能主义的假设前提截然不同。结构主义认为,构成社会的各部分远不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平稳运行,而冲突论者认为,它们实际上是互相冲突的。但这并不是说社会永无秩序可言。冲突论者并不否认很多社会秩序的存在,但他们认为秩序只是社会各部分之间不断进行冲突的一种结果,而且,它并不一定就是事物的自然状态。被西方社会学者公认的早期冲突论代表是马克思。他认为最好把社会行为视为冲突的过程:努力去控制他人,同时避免被他人控制。马克思关注的焦点是阶级斗争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阶级划分的来源在于人们对物质生产资料的占有权的不同,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地位,而这又会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不同的阶级由于不同的经济利益而不断发生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作为动态的力量又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随后,科赛和达伦多夫等人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完善和发展,最终奠定了冲突论在社会问题研究领域中的地位。该理论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来源于社会的不同群体、不同组织间的持续不断的利益冲突和价值冲突。根据解决办法的不同,社会问题又可能导致三种不同的结果:首先,群体间的冲突可能造成群体内的团结,使群体间的对抗性增强,继而引发更大的冲突,造成更大的社会问题。其次,群体内的冲突可能受到压制而保持潜在的状态,但潜在冲突的积累有可能导致群体最终的解体。最后,要求在一个更高的框架内处理冲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从而消除冲突和由冲突带来的社会问题。冲突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三种,即交涉、达成协议和使用权力。交涉是指对立的双方就发生冲突的问题进行接触和磋商; 达成协议即对立双方各自进行一些让步和妥协,做出有利于双方的决定; 使用权力即拥有权力较多的一方运用权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控制权,使问题的解决有利于自己这一方。
3、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因为更关注社会的微观层面—社会互动和作为社会存在的人,而显著区别于前面两种范式。从理论渊源来说,符号互动论者受到很多美国学者的
影响,其中对这一理论的创建影响较大的有米德关于心灵、自我和社会系统的阐述、库利“镜中我”、托马斯“情景定义”以及杜威实用主义理论。其中,大多数社会学者普遍认为,对符号互动论最直接、最有成效的影响来自米德。作为对符号互动论的形成影响最大的社会学家,当前在所有关于符号互动论的理论中,我们都能发现米德相关思想的“影子”。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符号互动论的思想。他以进化论思想为铺垫,指出“精神和人类之间的符号沟通可以使人类能够进行对生存来说十分必要的合作; 从持续进行的社会过程开始,精神、自我和社会便产生于这一过程”。①继米德之后,布鲁默等人继承和发展了米德的互动理论学说,并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从根本上说,符号互动论既不是专注于个体及其人格,也没有专注社会结构或者社会情境如何导致个体的行为,而是以实际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互动为研究核心。个体在互动中不断变化,社会也随着这种变化做出回应。尤其是互动的产生,只是发生互动的主体在当时情境下的反应,而不是为过去所发生的一切所决定的。对于符号互动论来说,互动不仅仅发生在个体之间,还包括个体以内的自我互动。从这一点来看,符号互动论比其他的理论研究视角更强调人的主动性和不可预测性,并赋予给人类更大的自由。此外,在方法论上,符号互动论又非常强调一种自然主义的立场,认为社会学研究应该从对社会实际情境的直接观察入手,以社会行动者本身的解释来检验社会学的解释。
社会科学中的理论范式提供的是对同一社会现象不同的观察和解释视角,无所谓严格对错之分。不同理论范式之优劣也是相互补充的。通过上面分析我们看到,一种理论范式所看到的正是其他理论范式所忽略的。如结构功能论分析社会问题发生的结构与功能原因,但往往忽略社会问题所包含的内在冲突和利益多元因素,而这正是冲突理论所擅长的分析视角。不同理论范式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曾获得其理论解释的主导地位。20世纪50年代前往往是结构功能论占主导地位,强调社会秩序问题的重要性; 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社会动荡,社会冲突论和批判论成为主流的理论范式;80年代开始,社会秩序重组,社会行动论和建构论显示了很强的理论解释力。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西方进人后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理论在解释当今社会问题方面独领风骚。社会问题理论范式的演变反映了对社会问题认识的深化过程。对社会问题研究,由过去偏重于对社会问题现象宏观、结构、状态、事实的描述,深人到对社会问题微观、行动、过程、发生机制等因素方面的探究。社会行动论、社会建构论和当今后现代主义理论,一改传统理论研究路向,为社会问题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上述理论范式,将社会问题的实质,与社会功能的失调、社会利益的冲突、社会权力的分配等因素联系在一起。社会问题的表现形态,或者被认为是一种问题事实的客观存在,或者被认为是一个问题指向和问题建构的社会过程。综合这些理论范式,我们认为,社会问题,实质上是社会矛盾和矛盾的表现与展开过程。社会问题,是多重社会矛盾的统一体。用中国哲学思维中矛盾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去整合西方的理论范式,也许能为未来社会问题研究提供出一个综合的视角。
三、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特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启示 (一)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特质
社会问题的研究自产生以来,出现了众多的理论范式,除结构功能主义范式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短暂统领该领域以外,社会问题研究范式长期处于百家争鸣的局面。针对这种理论纷呈的混杂局面,一些学者提出研究最终的出路在于寻求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但更多的研究者则认为,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多元化状态,正是社会问题及社会学研究特点的重要体现,而多种范式理论间的良性竞争将引导并促进社会问题研究的健康发展。因而,这种多元性正是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特质。
人类社会是多元化的结合物,不同的人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等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整个人类社会系统。该系统的复杂性使得社会问题的研究对象同样具有现实性、复杂多样性等特点,因而,社会问题研究范式不可能像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那样具有明显的客观规律性和单一性,而必然拥有多元的研究视角。而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从它的价值目标来说,各种社会问题研究范式都是探求社会现实、认识社会的本质以及建立合理的社会结构。而它们的价值功能则主要表现在提供一种决策的依据、促进社会的管理以及推动制度文明等方面。从这一层面来看,社会问题的研究主体都是具有特定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和政治偏好的现实的人。作为社会学研究主要对象的社会问题可以说研究者都是置身于特定的阶级之中,并且这些研究者所从事的研究必然受到其所在社会的政治方面的规范、预期和要求。因此,不像自然科学研究范式那样,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在价值判断中或多或少地带有阶级性的烙印。每一个社会问题研究范式都能为上层建筑服务,为统治阶级提供有效管理社会、解决问题、维持稳定与发展的一个理论依据和路径选择,这种在价值方面与自然科学的各种范式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
(二)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对社会发展的启示
通过上述的阐述和分析,可以基本了解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基本思路和它们对社会问题的理论认识和相关见解。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决定了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和途径,奠定了认识社会问题的基础。因此社会问题研究范式是研究者的一种理论分析模式,在整个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对象选择和价值前提又都以现实社会为依据,因而对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现实意义进行考察不可或缺。
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价值性彰显社会发展目标。价值在哲学层面中是指客体与主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并可以理解为客体对主体的满足程度。通过前文关于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特质讨论可知,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价值目标在于考察社会现实、把握社会本质,并建构合理的社会机制。该目标的确立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正如有学者曾提出,社会科学范式的确定都是有目的的。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同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这种针对性正是通过它的价值性得以体现。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价值功能体现在人们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诊释,对这些问题合理解决的迫切要求。从研究层面上讲,这种价值功能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决策的依据,推动社会发展的管理机制,并促进社会制度的文明进程。关于社会问题的研究直接或间接的涉及到社会主体的切身利益,而社会问题的研究主体都置身于现实社会中的特定阶级,虽然他们具有特定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或有着不同的政治偏好,但他们的研究都以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为出发点。或许他们建构的社会问题研究范式不同,但每一种范式都为上层建筑服务,并为统治阶级确立社会发展目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社会发展目标的确立,离不开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人是有意识的,为了实现
自身理想的生存状态,人们必然以一定的理想目标追求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也就是要确立一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可以被认为是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为了实现未来理想的社会状态,而确立的目标追求。社会发展目标的确立与社会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与社会发展战略概念也具有紧密的联系。换句话说,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以社会发展目标为前提,而社会发展目标又是社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两者作为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导,共同引导着社会的发展。
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来审视社会的发展,就不难发现,社会发展的历程正是对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不断解决的过程,其中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构建起着关键作用。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它最终体现为维持社会机制的良性运作和社会的平稳运行,并影响着社会发展战略的决策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制定。对具体的历史时期进行讨论,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主要社会问题不尽相同,这引起社会问题研究范式价值取向的变化,并直接导致统治阶级对社会发展战略及社会发展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我国自建国以来制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经历了从“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到“三步走战略”以及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变化过程,每个历史时期社会目标的确立都是由该时期所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所决定的。因而,在很大程度上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价值取向彰显出社会的发展目标。第二节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工具性利于缓和社会冲突
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作用在于解决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冲突,同时它们也推动社会向良性运作的方向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不同,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必须不断地面对新的研究课题,这要求社会问题研究范式根据新课题来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我,为社会的平稳运行提供更为有效的理论依据,进而最大限度的缓解尖锐的社会矛盾、解决繁杂的社会问题,最终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有效的帮助,寻求一种良好的运行机制。因而,社会良性运行机制是一种指导思想,社会的良性运作是人们预期的社会运行状况,而对主要社会现实问题的合理解决成为其中的关键要素。
社会的运行与发展,同时伴随着对己有社会问题的解决和新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为了维护社会的平稳运行与健康发展,当原有的社会问题研究范式不能很好的解决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时,对原有范式的调整和补充就成为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发展的总体趋势。这取决于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转变,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深入认识的必然产物。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在不断洼释并解决新的社会问题中实现自身的动态发展,以范式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来推动对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使社会不断地解决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避免社会冲突,最终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主编. 社会学概论[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2]郑杭生主编. 社会学概论新修[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美]托马斯·库恩著. .必要的张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1页。
[3]罗伯特·金·默顿著. .论理论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95-96页
[4] 艾尔·巴比著. 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69页
[5]渠敬东著. .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269页。
[6]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社会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8页。
[7]周晓虹. 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及其整合的可能性[M].北京:《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8]雷洪. 社会问题——社会学的一个中层理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9]郑杭生主编. 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问题[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10][美]默顿著,林聚任译. 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M].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1.
[11]朱力.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2]邵道生. 社会问题的问题[J ]. 新长征,2005(4) .
[13]黄忠晶. 社会问题刍议[J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4) .
[14]朱力. 社会问题的理论界定[J ]. 南京社会科学,1997(12) .
[15]蔡菁. 关于社会问题的几点看法[J ]. 社会学研究,1987(6) .
[16]雷洪. 试析社会问题范式及其理论见解[J ]. 江汉论坛,1999(5) .
[17]闫志刚. 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多维视角[J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6) .
[18]苏国勋. 社会学与社会建构论[J ]. 国外社会科学,2002(1) .
[19]葛忠明. 社会问题:过程及其实践的空间[J ]. 文史哲,2003(5) .
[20]闫志刚. 社会建构论: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一种新视角[J ].社会,2006(1) .
[21]青连斌. 社会问题的六大特点[J ]. 理论前沿,2002(10) .
[22]郑杭生,杨敏. 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的若干新趋势——一种社会学分析的新视角[J ]. 社会科学,2006(10) .
[23]雷洪. 我国现存社会问题的社会历史特征[J ]. 社会科学战线,1997(6) .
[24]刘成斌,雷洪. 社会问题的社会性[J ]. 理论前沿,2002(1) .
[25]童星. 论中国当前社会问题的特点和对策[J ]. 江海学刊,1994(3) .
[26]袁华音. 社会问题论纲[J ]. 社会学研究,1994(2) .
浅析社会问题的研究范式
李兰 (2012级马哲) 1201301004
摘要:社会问题本身的特殊性、它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社会运行的重要作用,使得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社会的良性运行是保证社会稳定,并实现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前提。它的实现,同时伴随着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矛盾和摩擦的消解、社会各阶级群体间利益冲突的协调,以及社会各部分机构机能的充分发挥。为了维护社会的平稳运行与健康发展,当原有的社会问题研究范式不能很好的解决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时,对原有范式的调整和补充就成为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发展的总体趋势。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在不断洼释并解决新的社会问题中实现自身的动态发展,以范式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来推动对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使社会不断地解决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避免社会冲突,最终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社会问题;范式;启示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问题逐渐增多,新型与传统型社会问题互为交织,影响着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社会问题不仅是伴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客观存在,而且,表现形式多样、特点各异的社会问题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并从不同学科和理论视角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可以认为,正视并妥善解决各种现实的社会问题,正是保持社会良性运行的关键所在。国内社会学重建30 年以来,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而言,主要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把“社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即把“社会问题”作为一个整体,从中层理论的视角来研究,二是对具体社会问题的经验研究,并采用专门的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本文针对社会问题研究的第一个层面,即把“社会问题”作为一个整体,从中层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可以肯定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社会问题本身具有的客观性、复杂性、不可回避性等,使之成为社会学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对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深入剖析,在某种意义上,帮助人们用更理性、更客观的视角去认识社会现实,用更科学的策略去解决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的概念界定
社会问题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对社会问题的界定已达百种之多。首先,多数学者认为社会问题是一种具有危害性的客观事实:是“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影响(或妨碍) 社会生活和社会机能的,客观存在的社会失调现象”。其次,社会问题的存在,还依赖于人们是否意识到这种客观事实,以及是否采取社会行动解决。当然也有学者对“动员社会力量”解决提出质疑,认为“动员社会力量加以解决”并非社
会问题存在的必要条件。
在界定社会问题时,有学者认为社会问题的微观发展过程表现为六个环节:第一,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第二,社会敏感集团及社会上某些有识之士的呼唤;第三,社会舆论集团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宣扬和推动;第四,公众普遍的认识和接受。第五,社会权力集团的认可与支持;第六,解决社会问题开始。这与福勒和迈尔斯(Richard C. Fuller ,Richard R. My2ers)的“社会问题自然生命史”视角是一致的,关注的都是相关利益主体在事件的公共场域中是如何博弈、互构的。此外,价值倾向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影响着学者对社会问题的判定。有学者认为界定社会问题要持价值中立态度,社会问题的定义应该是中性的,对社会问题的是非判断要具体分析”, 也就是说,“危害社会”不一定是社会问题存在的必要条件。虽然界定社会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话语表述上有差异,但归结起来不外乎沿一条主线展开:客观性存在——主观性认知——社会性解决。
国内学者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也是百花齐放。我国的《社会学百科辞典》中对社会问题的定义为:“社会中的一种综合现象,即社会环境失调、影响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运行,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其主编的《社会学概论》中将社会问题定义为:“社会问题是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需要采取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社会问题的界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放在同一个维度下考察,要考虑到特定的社会时期、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群体、及特定的价值观与规范标准。同时,在界定社会问题时不应只把社会问题看作是一个既有的客观现象,而要意识到社会问题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社会过程,过程中的行为主体与社会结构是互为联系地存在着的。考察社会问题时,既要关注社会问题的“实然”状态,也应关心社会问题的“应然”状态。
二、范式理论的来源及其在社会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一)范式理论的来源
上世纪60年代,T"S ·库恩在科学哲学中首次使用“范式”(paradigm )这个概念来描述科学发展的模式。随后,“范式”逐渐成为科学哲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而今“范式”也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运用自己独创的“范式”概念对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库恩的“范式”理论集科学理论、方法和研究主体的心理特质三个层面于一体,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多方面功能的范畴:第一,它是整体主义的科学观,其中理论的结构、模式和框架是范式的核心内容。据此,库恩宣称科学的任务就是用范式来审视和整理那些零乱的经验事实,并把自然界纳入到范式所提供的整体框架之中;第二,范式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即范式为学科提供了基本的观点和方法。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库恩所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关于整个世界的观点与方法,而是指拥有该范式的学科领域的总的观点和方法;第三,范式是规定或影响整个学科各个方面的基本部分。库恩认为,各学科领域的总的理论框架和总的观点或方法的范式,必然普遍作用和支配着该学科领域的各个方面,如理论、观
点、方法、标准以及仪器设备的设汁、教科书的编写等。因而在他看来,范式是众多方面相互庞杂的混合物,并被称为是影响科学共同体研究、规定学科发展方向的“学科基质”(disciplinary matrix )。
当前,许多学者热心于对“范式”理论的研究,并把它广泛运用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多门分支学科中,不少学者借用库恩的“范式”进行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等领域中相关层面的研究。还有学者在生态环境的研究中,借用库恩的“范式”范畴强调人类的生态环境需要用新的范式加以整合。而对于社会学这门特殊学科的研究更是如此。
库恩的“范式”理论对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社会问题由于妨碍了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各种观点和理论应运而生,从而形成了功能主义取向、冲突论取向以及互动论取向。库恩“范式”在社会问题的研究中延续了同源性、整体性、工具性和发展性等属性,同时社会问题的特殊性、复杂性等特点,使得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在研究对象及方法、研究视角的多元性、不同范式的互补性以及范式取向的价值性等方面又具有自身的特殊内涵。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其价值性彰显社会发展目标、工具性利于缓和社会冲突、发展性推动社会良性运行,社会学家及社会学研究者对“范式”在社会学界运用的广泛关注,使越来越多的人对社会学范式理论有了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也促进对社会学范式更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国内外有学者对社会学范式理论的形成、发展状况,以及与库恩“范式”理论的比较等方面进行过相关研究,而对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探讨,国内还少有学者问津。社会问题本身的特殊性、它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社会运行的重要作用,使得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也使得对它的深入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范式理论在社会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社会学家不仅对社会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而且在理论的层面上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而把握社会问题的本质及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不同理论流派的社会学家对社会问题有着不同的解释;或者说持有不同范式的社会学家对问题的解释各不相同。从众多理论流派所衍生出的范式中,极具代表意义的有:结构功能主义范式、冲突论范式、符号互动论范式、女性主义范式、现象学范式等等。
通过考察国内外一些社会学家分析社会、剖析社会问题时所采用的研究范式,会发现他们在研究社会问题时几乎都会提到三种主要范式视角,它们是结构功能主义范式、冲突论及互动论。这三种范式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了不同深度的剖析,来发现问题、分析问
题,最终寻找解决的途径。 因而,这三种主要视角被认为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的社会问题研究范式。
1、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有时被称为“社会系统理论”( social system theory ),是由孔德和斯宾塞的一个论点衍生出来的:每个社会实体,无论是一个组织或者是整个社会,都是有机体。社会实体同时是一个社会系统,它由不同部分组成,对于整个系统的运作而言,每部分都发挥着功效。在这种认识基础上,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对该理论进行了完善和发展,最终构建成结构
功能主义的大厦,使他成为西方社会学理论界倍受推崇的人物。
帕森斯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大系统,这个系统是由不同的子系统组成,而子系统又由更小的子系统构成,这样不断分下去,终会得到不可再分的个体。其中每一个体都是一个行动者。当不同的行动者在相互交往时,就会形成同意并接受某种互动的模式,这样便形成了人类社会当中的制度,从而构成社会体系。社会体系又再分为文化系统、社会系统和人格系统。整个社会就被定义为由相互关系的种种制度所组成的系统体系。一个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持社会系统的稳定性和继承性,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系统、社会系统和人格系统通过某些机制得以维持并代代相传。
2、冲突论
冲突论走上社会学理论研究的舞台,目的在于反对结构功能主义关于社会的基本假设。由于结构功能主义者过分强调社会的整合,把社会的不稳定、动乱和冲突一律视为社会的病态等,持有冲突论观点的学者对该理论提出了批评。
冲突论并不是一种统一的综合性理论。但各种冲突理论的共同特征是注重社会生活中冲突的普遍存在,注重认识和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形式,以及由冲突引起的社会变迁的作用。该理论强调的社会现象是人们因为有限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的斗争,斗争是永恒的,这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泉。它与结构功能主义的假设前提截然不同。结构主义认为,构成社会的各部分远不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平稳运行,而冲突论者认为,它们实际上是互相冲突的。但这并不是说社会永无秩序可言。冲突论者并不否认很多社会秩序的存在,但他们认为秩序只是社会各部分之间不断进行冲突的一种结果,而且,它并不一定就是事物的自然状态。被西方社会学者公认的早期冲突论代表是马克思。他认为最好把社会行为视为冲突的过程:努力去控制他人,同时避免被他人控制。马克思关注的焦点是阶级斗争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阶级划分的来源在于人们对物质生产资料的占有权的不同,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地位,而这又会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不同的阶级由于不同的经济利益而不断发生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作为动态的力量又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随后,科赛和达伦多夫等人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完善和发展,最终奠定了冲突论在社会问题研究领域中的地位。该理论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来源于社会的不同群体、不同组织间的持续不断的利益冲突和价值冲突。根据解决办法的不同,社会问题又可能导致三种不同的结果:首先,群体间的冲突可能造成群体内的团结,使群体间的对抗性增强,继而引发更大的冲突,造成更大的社会问题。其次,群体内的冲突可能受到压制而保持潜在的状态,但潜在冲突的积累有可能导致群体最终的解体。最后,要求在一个更高的框架内处理冲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从而消除冲突和由冲突带来的社会问题。冲突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三种,即交涉、达成协议和使用权力。交涉是指对立的双方就发生冲突的问题进行接触和磋商; 达成协议即对立双方各自进行一些让步和妥协,做出有利于双方的决定; 使用权力即拥有权力较多的一方运用权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控制权,使问题的解决有利于自己这一方。
3、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因为更关注社会的微观层面—社会互动和作为社会存在的人,而显著区别于前面两种范式。从理论渊源来说,符号互动论者受到很多美国学者的
影响,其中对这一理论的创建影响较大的有米德关于心灵、自我和社会系统的阐述、库利“镜中我”、托马斯“情景定义”以及杜威实用主义理论。其中,大多数社会学者普遍认为,对符号互动论最直接、最有成效的影响来自米德。作为对符号互动论的形成影响最大的社会学家,当前在所有关于符号互动论的理论中,我们都能发现米德相关思想的“影子”。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符号互动论的思想。他以进化论思想为铺垫,指出“精神和人类之间的符号沟通可以使人类能够进行对生存来说十分必要的合作; 从持续进行的社会过程开始,精神、自我和社会便产生于这一过程”。①继米德之后,布鲁默等人继承和发展了米德的互动理论学说,并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从根本上说,符号互动论既不是专注于个体及其人格,也没有专注社会结构或者社会情境如何导致个体的行为,而是以实际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互动为研究核心。个体在互动中不断变化,社会也随着这种变化做出回应。尤其是互动的产生,只是发生互动的主体在当时情境下的反应,而不是为过去所发生的一切所决定的。对于符号互动论来说,互动不仅仅发生在个体之间,还包括个体以内的自我互动。从这一点来看,符号互动论比其他的理论研究视角更强调人的主动性和不可预测性,并赋予给人类更大的自由。此外,在方法论上,符号互动论又非常强调一种自然主义的立场,认为社会学研究应该从对社会实际情境的直接观察入手,以社会行动者本身的解释来检验社会学的解释。
社会科学中的理论范式提供的是对同一社会现象不同的观察和解释视角,无所谓严格对错之分。不同理论范式之优劣也是相互补充的。通过上面分析我们看到,一种理论范式所看到的正是其他理论范式所忽略的。如结构功能论分析社会问题发生的结构与功能原因,但往往忽略社会问题所包含的内在冲突和利益多元因素,而这正是冲突理论所擅长的分析视角。不同理论范式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曾获得其理论解释的主导地位。20世纪50年代前往往是结构功能论占主导地位,强调社会秩序问题的重要性; 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社会动荡,社会冲突论和批判论成为主流的理论范式;80年代开始,社会秩序重组,社会行动论和建构论显示了很强的理论解释力。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西方进人后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理论在解释当今社会问题方面独领风骚。社会问题理论范式的演变反映了对社会问题认识的深化过程。对社会问题研究,由过去偏重于对社会问题现象宏观、结构、状态、事实的描述,深人到对社会问题微观、行动、过程、发生机制等因素方面的探究。社会行动论、社会建构论和当今后现代主义理论,一改传统理论研究路向,为社会问题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上述理论范式,将社会问题的实质,与社会功能的失调、社会利益的冲突、社会权力的分配等因素联系在一起。社会问题的表现形态,或者被认为是一种问题事实的客观存在,或者被认为是一个问题指向和问题建构的社会过程。综合这些理论范式,我们认为,社会问题,实质上是社会矛盾和矛盾的表现与展开过程。社会问题,是多重社会矛盾的统一体。用中国哲学思维中矛盾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去整合西方的理论范式,也许能为未来社会问题研究提供出一个综合的视角。
三、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特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启示 (一)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特质
社会问题的研究自产生以来,出现了众多的理论范式,除结构功能主义范式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短暂统领该领域以外,社会问题研究范式长期处于百家争鸣的局面。针对这种理论纷呈的混杂局面,一些学者提出研究最终的出路在于寻求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但更多的研究者则认为,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多元化状态,正是社会问题及社会学研究特点的重要体现,而多种范式理论间的良性竞争将引导并促进社会问题研究的健康发展。因而,这种多元性正是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特质。
人类社会是多元化的结合物,不同的人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等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整个人类社会系统。该系统的复杂性使得社会问题的研究对象同样具有现实性、复杂多样性等特点,因而,社会问题研究范式不可能像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那样具有明显的客观规律性和单一性,而必然拥有多元的研究视角。而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从它的价值目标来说,各种社会问题研究范式都是探求社会现实、认识社会的本质以及建立合理的社会结构。而它们的价值功能则主要表现在提供一种决策的依据、促进社会的管理以及推动制度文明等方面。从这一层面来看,社会问题的研究主体都是具有特定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和政治偏好的现实的人。作为社会学研究主要对象的社会问题可以说研究者都是置身于特定的阶级之中,并且这些研究者所从事的研究必然受到其所在社会的政治方面的规范、预期和要求。因此,不像自然科学研究范式那样,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在价值判断中或多或少地带有阶级性的烙印。每一个社会问题研究范式都能为上层建筑服务,为统治阶级提供有效管理社会、解决问题、维持稳定与发展的一个理论依据和路径选择,这种在价值方面与自然科学的各种范式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
(二)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对社会发展的启示
通过上述的阐述和分析,可以基本了解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基本思路和它们对社会问题的理论认识和相关见解。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决定了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和途径,奠定了认识社会问题的基础。因此社会问题研究范式是研究者的一种理论分析模式,在整个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对象选择和价值前提又都以现实社会为依据,因而对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现实意义进行考察不可或缺。
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价值性彰显社会发展目标。价值在哲学层面中是指客体与主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并可以理解为客体对主体的满足程度。通过前文关于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特质讨论可知,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价值目标在于考察社会现实、把握社会本质,并建构合理的社会机制。该目标的确立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正如有学者曾提出,社会科学范式的确定都是有目的的。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同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这种针对性正是通过它的价值性得以体现。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价值功能体现在人们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诊释,对这些问题合理解决的迫切要求。从研究层面上讲,这种价值功能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决策的依据,推动社会发展的管理机制,并促进社会制度的文明进程。关于社会问题的研究直接或间接的涉及到社会主体的切身利益,而社会问题的研究主体都置身于现实社会中的特定阶级,虽然他们具有特定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或有着不同的政治偏好,但他们的研究都以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为出发点。或许他们建构的社会问题研究范式不同,但每一种范式都为上层建筑服务,并为统治阶级确立社会发展目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社会发展目标的确立,离不开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人是有意识的,为了实现
自身理想的生存状态,人们必然以一定的理想目标追求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也就是要确立一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可以被认为是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为了实现未来理想的社会状态,而确立的目标追求。社会发展目标的确立与社会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与社会发展战略概念也具有紧密的联系。换句话说,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以社会发展目标为前提,而社会发展目标又是社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两者作为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导,共同引导着社会的发展。
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来审视社会的发展,就不难发现,社会发展的历程正是对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不断解决的过程,其中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构建起着关键作用。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它最终体现为维持社会机制的良性运作和社会的平稳运行,并影响着社会发展战略的决策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制定。对具体的历史时期进行讨论,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主要社会问题不尽相同,这引起社会问题研究范式价值取向的变化,并直接导致统治阶级对社会发展战略及社会发展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我国自建国以来制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经历了从“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到“三步走战略”以及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变化过程,每个历史时期社会目标的确立都是由该时期所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所决定的。因而,在很大程度上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价值取向彰显出社会的发展目标。第二节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工具性利于缓和社会冲突
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作用在于解决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冲突,同时它们也推动社会向良性运作的方向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不同,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必须不断地面对新的研究课题,这要求社会问题研究范式根据新课题来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我,为社会的平稳运行提供更为有效的理论依据,进而最大限度的缓解尖锐的社会矛盾、解决繁杂的社会问题,最终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有效的帮助,寻求一种良好的运行机制。因而,社会良性运行机制是一种指导思想,社会的良性运作是人们预期的社会运行状况,而对主要社会现实问题的合理解决成为其中的关键要素。
社会的运行与发展,同时伴随着对己有社会问题的解决和新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为了维护社会的平稳运行与健康发展,当原有的社会问题研究范式不能很好的解决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时,对原有范式的调整和补充就成为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发展的总体趋势。这取决于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转变,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深入认识的必然产物。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在不断洼释并解决新的社会问题中实现自身的动态发展,以范式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来推动对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使社会不断地解决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避免社会冲突,最终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主编. 社会学概论[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2]郑杭生主编. 社会学概论新修[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美]托马斯·库恩著. .必要的张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1页。
[3]罗伯特·金·默顿著. .论理论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95-96页
[4] 艾尔·巴比著. 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69页
[5]渠敬东著. .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269页。
[6]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社会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8页。
[7]周晓虹. 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及其整合的可能性[M].北京:《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8]雷洪. 社会问题——社会学的一个中层理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9]郑杭生主编. 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问题[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10][美]默顿著,林聚任译. 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M].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1.
[11]朱力.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2]邵道生. 社会问题的问题[J ]. 新长征,2005(4) .
[13]黄忠晶. 社会问题刍议[J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4) .
[14]朱力. 社会问题的理论界定[J ]. 南京社会科学,1997(12) .
[15]蔡菁. 关于社会问题的几点看法[J ]. 社会学研究,1987(6) .
[16]雷洪. 试析社会问题范式及其理论见解[J ]. 江汉论坛,1999(5) .
[17]闫志刚. 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多维视角[J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6) .
[18]苏国勋. 社会学与社会建构论[J ]. 国外社会科学,2002(1) .
[19]葛忠明. 社会问题:过程及其实践的空间[J ]. 文史哲,2003(5) .
[20]闫志刚. 社会建构论: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一种新视角[J ].社会,2006(1) .
[21]青连斌. 社会问题的六大特点[J ]. 理论前沿,2002(10) .
[22]郑杭生,杨敏. 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的若干新趋势——一种社会学分析的新视角[J ]. 社会科学,2006(10) .
[23]雷洪. 我国现存社会问题的社会历史特征[J ]. 社会科学战线,1997(6) .
[24]刘成斌,雷洪. 社会问题的社会性[J ]. 理论前沿,2002(1) .
[25]童星. 论中国当前社会问题的特点和对策[J ]. 江海学刊,1994(3) .
[26]袁华音. 社会问题论纲[J ]. 社会学研究,199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