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5题。(共8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

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选自《论语》)

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2不堪:无法忍受。 注:○

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__或________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求________。

2.《陋室铭》采用了 的写法,借陋室的________________来衬托室主人________的美好,用主人________的美好来说明陋室________,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中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 ;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仙”和“龙”比喻 的人。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 名: .

(2)惟吾德馨 德馨: ..

4、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___________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

一项是( )

A. 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石青糁之 .

6、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7、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8、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9.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7—11题。{15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 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0、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 。

(2)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

(5)“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 ;“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

(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修辞角度看,是 句,从句子的整散角度看,是 句。

1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应该是 花,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是 的人;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

12、选文第1节从 、 、 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

13、翻译文言语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4.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①最喜爱的花是:

②喜爱的原因是:

15.【甲】文用 、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 、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4分)

16.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3分)

17.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

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18、甲文作者借选文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趣,联系你的志趣与追求,依托自己最喜爱的一种花,以“出水芙蓉冰清玉洁”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参考答案

(一)、

1.警戒自己 称述功德 押韵

2.托物言志、陋 品德 品德 不陋;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惟吾德馨(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品德高尚。

3、(1)出名(或:著名)(1分) (2)品德高尚(1分)

4、①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能够出名了。水不在乎深,有了龙居住就具有灵气了。 ②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简陋呢?”

5、B

6、C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9、刘禹锡: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1分) 安贫乐道(意思对即可。2分)(共3分)

(二)、

10.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6)比喻 骈

11、菊花和牡丹正衬,反衬 ;莲花;道德高尚;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12、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品格气质

13、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有人喜欢;对于莲的爱好,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4、参考: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15、菊花、牡丹;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

16.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品质、精神)。

17、赞成两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18如:疏篱黄花暗香浮动;雪中红梅坚贞不屈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5题。(共8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

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选自《论语》)

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2不堪:无法忍受。 注:○

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__或________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求________。

2.《陋室铭》采用了 的写法,借陋室的________________来衬托室主人________的美好,用主人________的美好来说明陋室________,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中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 ;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仙”和“龙”比喻 的人。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 名: .

(2)惟吾德馨 德馨: ..

4、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___________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

一项是( )

A. 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石青糁之 .

6、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7、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8、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9.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7—11题。{15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 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0、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 。

(2)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

(5)“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 ;“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

(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修辞角度看,是 句,从句子的整散角度看,是 句。

1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应该是 花,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是 的人;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

12、选文第1节从 、 、 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

13、翻译文言语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4.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①最喜爱的花是:

②喜爱的原因是:

15.【甲】文用 、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 、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4分)

16.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3分)

17.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

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18、甲文作者借选文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趣,联系你的志趣与追求,依托自己最喜爱的一种花,以“出水芙蓉冰清玉洁”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参考答案

(一)、

1.警戒自己 称述功德 押韵

2.托物言志、陋 品德 品德 不陋;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惟吾德馨(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品德高尚。

3、(1)出名(或:著名)(1分) (2)品德高尚(1分)

4、①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能够出名了。水不在乎深,有了龙居住就具有灵气了。 ②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简陋呢?”

5、B

6、C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9、刘禹锡: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1分) 安贫乐道(意思对即可。2分)(共3分)

(二)、

10.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6)比喻 骈

11、菊花和牡丹正衬,反衬 ;莲花;道德高尚;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12、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品格气质

13、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有人喜欢;对于莲的爱好,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4、参考: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15、菊花、牡丹;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

16.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品质、精神)。

17、赞成两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18如:疏篱黄花暗香浮动;雪中红梅坚贞不屈


相关内容

  • 短文两篇[陋室铭]与[爱莲说]预习案
  • 短文两篇<陋室铭>与<爱莲说>预习案 课时:两课时 主备人: 使用人: 一.作家作品简介. 1. 作家作品简介作者刘禹锡(772-842) 2. 关于"铭": 二.朗读课文,正字音. 陋 室 馨 苔 痕 鸿 儒 调 素琴 案 牍 三.掌握重点词语. 山不在 ...

  •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 ...

  •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1
  • ●学习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   陋室铭 ●教学设计: 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 1.陋室展示: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 2.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 ...

  • 短文两篇测试题
  • 22 <短文两篇>测试题 一.解释句子中的实词.(23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谈笑有鸿儒: 3. 往来无白丁: 4.调素琴 5.无丝竹之乱耳: 6 7.何陋之有: 8 9.出淤泥而不染: 1011.濯清涟而不妖: 12 13.濯清涟而不妖: 14 15.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16 ...

  • 22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 22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22 短文两篇 教学要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陋室铭 一. 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 ...

  •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说课稿
  • <短文两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陋室铭>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爱莲说>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陋室铭>说课稿 一.说 ...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短文两篇
  • 22 短文两篇 教学要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陋室铭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 ...

  • 陋室铭说课2
  • <陋室铭>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课简析 <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 ...

  • 短文二篇测试2
  • <短文二篇>测试 满分100 姓名 得分 一:解释词语:43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斯( )是陋室,惟( )吾 德馨( ).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 ) 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 ( )素( )琴,阅金经( ).无丝竹 ( )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