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瑜:国民经济循环理论问题研究
2010-10-15 09:16:36
国民经济循环理论问题研究
山西财经学院计统系 李宝瑜
1996年
国民经济循环理论是指导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最直接和重要的理论,本文拟对SNA所体现的国民经济循环理论加以总结,说明它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指导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五方等价原则及经济总量指标的多种计算方法。
一、对SNA国民经济流量循环模式的理解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建立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就不可能完成各种技术设计。与核算体系有关的理论很多,如经济循环理论、市场理论、价值决定理论、生产理论、消费理论、收入分配理论、投资理论、金融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等,但最关键的要算国民经济循环理论。因为国民经济循环理论是说明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规律的理论,基于不同的经济循环理论所设计的核算体系在结构与内容上肯定会有很大的差别。联合国1968年的SNA和1993年的SNA虽然没有明确讨论理论问题,但其所依据的理论依据,特别是国民经济流量循环理论,了解现代经济学的经济学家并不难加以总结和归纳。
国民经济流量循环理论实际上是以另一种方式表述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来看,其内容主要有经济环节的划分及各环节的关系、经济主体和产品类型的划分及其关系、经济流量循环与周转、实物流量与价值结构及其关系等,国民经济流量循环理论虽然也包含了这些内容,但它侧重于国民经济运动中价值流量、流向及其循环。
不同的经济学家,对经济流量运动过程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在古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马克思曾提出社会再生产四环节划分和两大生产部类划分的理论,两大部类划分理论主要是研究两大部类之间比例关系的,四环节划分理论则主要说明各环节的决定和影响关系,当然也包括流量关系。在四环节理论看来,价值产生于生产环节,以生产环节作为起点,通过分配流向消费环节,然后再通过交换,返回生产环节,这样就实现了价值的循环。
在西方经济学家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凯恩斯对经济流量运动过程的理解。著名的凯恩斯恒等式:收入减消费恒等于储蓄,储蓄恒等于投资就是对经济流量运动过程简练的表述。这两个恒等式意在表述这样一个过程:生产所创造的收入首先流动到消费环节,消费的剩余即储蓄再通过利率的调节流动到投资领域,消费价值对生产的消费品的交换以及投资价值对生产的投资品的交换使价值再流动回生产环节,最后实现了流量循环。
抛开特定的社会制度,马克思和凯恩斯的这两种理解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但无论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表述还是凯恩斯流量循环的表述,相对于指导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设计来说,都还不是很直接和完善。在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中,把许多现实经济中非常重要的变量都抽象掉落了,如缺乏储蓄的概念,四环节流量中没有投资和金融的概念等。在凯恩斯理论中,特别是在比较成熟的四部门经济流量循环的表述中,虽然包括了各主要经济变量,但由于其偏重于部门之间的流量关系,缺乏生产、消费、投资等经济环节的集中划分,相对来讲,各经济活动环节之间的流量关系就不很清楚,从社会再生产环节来分析问题就比较困难,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很难以这种模式来设计子系统,建立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SNA划时代的贡献之一,在于它对于经济流量循环过程的准确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指标和帐户的整体设计。SNA的正式文献中确实没有讨论经济循环理论,然而,无论它的指标设计还是帐户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它是如何解释经济循环的。特别是1968年SNA中还专门画出了国民经济层次上主要帐户之间的流量关系。它对经济流量循环的理解既不同于马克思的古典社会再生产理论,也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四部门模型,只是在主要经济变量的平衡关系上,与凯恩斯的恒等式是吻合的。
如果我们把SNA----1968年设计的国民经济层次上生产、消费、积累、国外四大帐户看作是对相应的四个环节的核算,那就可以把SNA所体现的经济流量循环理论用以下一个图示表示出来:
收入
消费
储蓄
消费支出
(商 品 流 量)
(收入流量)
(金融流量)
转
生产 投资 进口 借入 出口 贷出 投资支出 投资支出 国外
移
这个图示说明:经济流量是从生产环节产生的,生产部门在创造产品的同时也创造了价值收入,收入通过生产要素市场以分配和再分配的方式流动到消费环节,消费部门把其中一部分用作消费支出,通过消费品市场的交换行为流动回生产环节,使生产部门生产的消费资料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另一部分收入形成储蓄,储蓄是投资环节的价值积累来源,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储蓄并不直接转化为投资,而是通过金融市场流向投资部门,投资部门把这些资金通过生产资料市场的交换用于投资支出,流回生产环节,使生产部门生产的投资品在价值上得到了补偿。生产、收入、支出是恒等的。经济流量实现了循环。在整个经济循环中,国外与每个经济环节都发生了流量关系。
SNA经济流量模型类似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四环节划分理论,但他所划分的环节是生产、消费、投资与国外,不同于马克思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SNA模型中主要经济变量及其恒等关系与凯恩斯模型是一致的,但它又没像凯恩斯模型那样以企业、居民、政府、国外的部门类别表述国民经济层次上的流量关系,而着重于国民经济流量环节。它把商品支出划分为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与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划分也是吻合的。这个模型中虽然没有设计交换主体,但它把所有的流量都看作是交易引起的行为。它没有把交易仅仅看作是商品
市场的行为,而是把收入分配看作是生产要素的市场交易,把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看作是金融
市场的交易。模型中体现的三个大市场(各包括国内和国际市场)与现代经济的实践是一致的。所以可以说,SNA的流量循环模型是在吸收了东西方古今经济循环理论精华的基础上而设计的,同时比任何一个原有的经济循环理论更科学完善、更符合现实、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SNA流量循环模式对核算体系设计的指导
国民经济流量循环理论的实际意义首先是对帐户设置的指导。在核算体系中,应该设置哪些帐户、各帐户反映哪些经济变量,不同的帐户之间如何连接,完全取决于如何认识流量循环过程。例如,如果依据马克思四环节理论设置帐户体系,在国民经济层次上就可能会设置生产、分配、消费、交换等四个综合流量帐户,如果依据凯恩斯四部门理论设置帐户,在国民经济层次上就可能设置企业、政府、居民、国外四个综合帐户,与部门层次的帐户相互混淆。SNA在国民经济层次上设置民生产、消费、积累、国外四大流量帐户,与它对经济流量循环过程的独特理解是一致的。
SNA确定的四个经济环节的概念,不仅体现在帐户设置上,而且体现在每个帐户的主要指标上,每个帐户收方的指标,都体现了流入该环节的经济流量,支方的指标体现了流出该环节的经济流量。例如体现消费环节的国民可支配收入与支出帐户,收方体现了各种分配收入,支方体现了消费支出和储蓄。把各环节帐户的指标综合起来,就说明了循环过程中所有主要的经济变量。
SNA对经济循环的正确理解,也为它正确确定各帐户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在生产帐户与消费帐户之间,一方用扣除中间消耗以后的收入来连接,另一方用消费支出来连接;在消费帐户和积累帐户之间,平衡项目是储蓄;在积累帐户和生产帐户之间,用投资支出来连接。帐户之间的关系恰好也体现了各环节之间经济变量及流量的衔接关系。我们不可设想在其它原有的经济循环理论或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能够设计出这样严密、系统和完善的帐户体系。
正确理解SNA的经济流量模型,还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划分国民经济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SNA之所以是一个设计科学的大系统,在于人们能够对它本身进行严密的分解和
分块。我们以前一直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括五大核算子体系(现在已经又扩展了环境和人口、劳动核算等),依据SNA经济循环模型,这五大系统应该是按照经济环节来划分的。其中与生产环节相对应的是国内生产核算(包括投入产出核算),与消费环节相对应的是国民收入与支出核算(简称为国民收入核算),与投资环节相对应的是投资与金融流量核算(简称为资金流量核算),与国外经济活动环节相对应的是国际收支核算,另外再加上存量即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就共同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密切关系的大系统。从理论上讲,每种核算都可以采用帐户和平衡表形式,其中帐户核算总量指标,平衡表核算部门间关系,尽管目前SNA还没有设计国民收入与支出流量表,但其它帐户和表式都已成熟。例如生产帐户和投入产出表都是对生产环节的核算,生产帐户核算生产总量指标,投入产出核算各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对于投资环节,积累帐户核算投资和金融总量,资金流量表核算各部门之间的投资和金融关系。我们不能把生产帐户与投入产出表看作是两个不同的核算子体系,也不能把积累帐户与资金流量表加以割裂。国内统计界在五大核算的划分中曾出现过各种差异,特别是在五大核算中把国内生产核算与投入产出核算并列,把国民收入与支出的内容划入资金流量核算系统。把同一流量环节的内容划入不同的子系统,而把不同环节的内容混合在一起,说明对SNA所依据的流量模式和整体设计思想并不清楚。(注:按产品分类的最终使用资料需要商品流量去推算,属于国民核算资料的延伸,但投入产出表的其它数据都来自生产帐户。)
三、三方等价原则的不完整性及五方等价原则的提出
三方等价原则是国民经济核算中人们经常提到的一个平衡原则。按照SNA国民经济流量循环模式来理解,三方等价原则已经不能概括国民经济主要变量和过程及其平衡关系。在现代国民经济核算中,采用五方等价的概念来指导国民经济核算可能更全面和系统。
1917年,经济学家丁·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应该对国民收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同时进行分析的观点。1932年,德国统计局提出了同三阶段相联系的国民收入生产额、国民收入分配额、国民收入使用额的概念。之后,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在《国民收入和资本形成》(1937年)一书中,分别从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阶段给出了国民收入的三个定义,并且指出:如果没有统计上的困难,这三者必然是相等的。这就是所谓的三方等价原则。后来人们多用生产、收入、支出的概念和算法来表述三方等价关系。
三方等价原则虽然大致上概括了经济过程的主要变量,但它有两个主要缺陷:一是没有对收入过程进行分解,没有考虑再分配关系;二是没有对支出过程进行分解,没有考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问题。
三方等价原则提出的时间较早,它原来是单纯针对国民收入计算而提出的。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形成之前,特别是三、四十年代,各国都比较重视国民收入计算问题,而生产、收入、支出的概念对于解决国民收入计算问题来说已经够用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后来的发展,已经不是单纯的国民收入计算,而是要考虑国民经济循环的全过程,这样,三方等价原则就不能完整概括核算体系设计中的各种等价关系。特别是凯恩斯经济学时代及以后,经济学中普遍采用了储蓄的概念,国民收入的支出已不再是简单的消费加投资,而是分消费和投资两个阶段,其中还有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过程及储蓄与投资的等价关系。
如果按照前述国民经济循环模式,结合SNA帐户体系的设计来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至少需要表述五个方面的等价关系,才能把握经济循环中的主要环节和过程。
1、生产量和初次分配收入之间的等价关系;
2、初次分配收入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等价关系;
3、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储蓄之间的等价关系;
4、储蓄与投资之间的等价关系;
5、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投资之间的等价关系。
在经济循环中,收入是生产环节所创造,收入首先要进行初次分配,初次分配之后形成各部门的原始收入,因此,生产的价值和原始收入是等价的。人们取得原始收入以后,国民经济还要对原始收入进行再分配,各部门有再分配收入,有再分配支出,经过再分配以后,
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收入总量没有变化,所以经过再分配以后的可支配收入与原始收入仍然相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一部分用于消费,没有消费的部分成为储蓄,消费加储蓄与可支配收入是相等的。由于储蓄与投资的等量关系,所以消费加投资与可支配收入也是相等的。这就形成了经济流量循环全过程的等价关系。
在简化掉国际收支的情况下,五方等价关系可用四个恒等式表示出来:
1、国民生产量=国民(原始)收入
2、国民(原始)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
3、国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储蓄
4、消费支出+储蓄=消费支出+投资
其中后两个式子是凯恩斯等式。
五方等价原则要求在国民经济核算的所有环节都保持总量上的平衡,而不是单纯从生产、收入、支出三个角度来理解。也只有正确把握五方等价关系,才能正确理解国民经济各流量帐户之间的平衡关系。我们不应以半个世纪以前提出来的概念来指导现代国民经济核算。
四个恒等式中蕴含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所有核算指标。把四个恒等式详细展开,就会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五方等价关系中囊括了现代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所有主要经济流量变量,这在用三方等价原则表述的平衡原则中是不可能的,至少对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环节是无法表述的。
各个恒等式展开以后所包括的主要指标如下:
第一个等式中包括了总产出、增加值、净产值等产出指标以及劳动报酬、营业盈余、生产税、财产收入等收入指标;
第二个恒等式中包括了经常再分配收入、支出、可支配收入等指标;
第三个恒等式中包括了政府和居民消费支出、储蓄等指标;
第四个恒等式中包括了金融资金收入、支出以及总投资、净投资等指标。
把这些指标再进一步展开,就构成了实际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
四、依据五方等价原则采用多种方法计算国民经济总量指标
某些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计算。在三方等价原则的指导下,同一指标可以同时从生产、收入、支出三个角度计算,计算结果完全相等。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按照对经济流量过程新的理解,同时由于五方等价关系的确定,同一指标就至少可以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来计算。如果结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具体设计,则还可以推广出更多的方法。下面在简略掉国际收支的条件下,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例来说明各种计算方法。在包含国际收支的条件下,只要对各个公式略加调整即可。
1、生产法:是立足于生产单位的角度,依据生产单位的总产出和中间投入核算资料计算总量指标的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总产出-中间投入
2、分配法:是立足于生产单位的收入初次分配角度,依据生产单位初次分配项目计算总量指标的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折旧
3、最终产品供给法:是立足于生产或销售单位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价格来计算生产总量的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产品市场价值+自给性最终产品价值
4、原始收入法:是根据初次分配收入所得者的收入,即生产单位的增加值经过初次分配(包括财产收入的分配)后在各部门形成的所有项目之和来计算总量指标的方法。从这个环节计算的指标采用收入名称,即国内总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折旧+居民劳动报酬+政府生产税净收入+企业净营业盈余+净财产收入
5、最终收入法:是依据各部门在原始收入的基础上经过再分配以后的最终所得来计算,这个环节的计算结果称为可支配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各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再分配收入-经常再分配支出
6、消费支出法:立足于消费部门的支出来计算生产总量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支出+总储蓄
其中总储蓄包括各部门现金、存款、净债权及非消费实物的净增加和折旧额。
7、总支出法:立足于全部最终产品的支出来计算生产和支出总量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支出+总投资支出
以上七种计算方法中,对于计算生产量来说,有实际意义的有五种方法。其中最终产品供给法有理论意义,但缺乏可操作性。最终收入法要求在原始收入的基础上计算,在已经计算出原始收入后再计算可支配收入已经没有必要了,但这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有独立意义,因为它可用于收入分配的结构分析。
李宝瑜:国民经济循环理论问题研究
2010-10-15 09:16:36
国民经济循环理论问题研究
山西财经学院计统系 李宝瑜
1996年
国民经济循环理论是指导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最直接和重要的理论,本文拟对SNA所体现的国民经济循环理论加以总结,说明它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指导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五方等价原则及经济总量指标的多种计算方法。
一、对SNA国民经济流量循环模式的理解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建立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就不可能完成各种技术设计。与核算体系有关的理论很多,如经济循环理论、市场理论、价值决定理论、生产理论、消费理论、收入分配理论、投资理论、金融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等,但最关键的要算国民经济循环理论。因为国民经济循环理论是说明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规律的理论,基于不同的经济循环理论所设计的核算体系在结构与内容上肯定会有很大的差别。联合国1968年的SNA和1993年的SNA虽然没有明确讨论理论问题,但其所依据的理论依据,特别是国民经济流量循环理论,了解现代经济学的经济学家并不难加以总结和归纳。
国民经济流量循环理论实际上是以另一种方式表述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来看,其内容主要有经济环节的划分及各环节的关系、经济主体和产品类型的划分及其关系、经济流量循环与周转、实物流量与价值结构及其关系等,国民经济流量循环理论虽然也包含了这些内容,但它侧重于国民经济运动中价值流量、流向及其循环。
不同的经济学家,对经济流量运动过程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在古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马克思曾提出社会再生产四环节划分和两大生产部类划分的理论,两大部类划分理论主要是研究两大部类之间比例关系的,四环节划分理论则主要说明各环节的决定和影响关系,当然也包括流量关系。在四环节理论看来,价值产生于生产环节,以生产环节作为起点,通过分配流向消费环节,然后再通过交换,返回生产环节,这样就实现了价值的循环。
在西方经济学家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凯恩斯对经济流量运动过程的理解。著名的凯恩斯恒等式:收入减消费恒等于储蓄,储蓄恒等于投资就是对经济流量运动过程简练的表述。这两个恒等式意在表述这样一个过程:生产所创造的收入首先流动到消费环节,消费的剩余即储蓄再通过利率的调节流动到投资领域,消费价值对生产的消费品的交换以及投资价值对生产的投资品的交换使价值再流动回生产环节,最后实现了流量循环。
抛开特定的社会制度,马克思和凯恩斯的这两种理解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但无论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表述还是凯恩斯流量循环的表述,相对于指导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设计来说,都还不是很直接和完善。在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中,把许多现实经济中非常重要的变量都抽象掉落了,如缺乏储蓄的概念,四环节流量中没有投资和金融的概念等。在凯恩斯理论中,特别是在比较成熟的四部门经济流量循环的表述中,虽然包括了各主要经济变量,但由于其偏重于部门之间的流量关系,缺乏生产、消费、投资等经济环节的集中划分,相对来讲,各经济活动环节之间的流量关系就不很清楚,从社会再生产环节来分析问题就比较困难,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很难以这种模式来设计子系统,建立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SNA划时代的贡献之一,在于它对于经济流量循环过程的准确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指标和帐户的整体设计。SNA的正式文献中确实没有讨论经济循环理论,然而,无论它的指标设计还是帐户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它是如何解释经济循环的。特别是1968年SNA中还专门画出了国民经济层次上主要帐户之间的流量关系。它对经济流量循环的理解既不同于马克思的古典社会再生产理论,也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四部门模型,只是在主要经济变量的平衡关系上,与凯恩斯的恒等式是吻合的。
如果我们把SNA----1968年设计的国民经济层次上生产、消费、积累、国外四大帐户看作是对相应的四个环节的核算,那就可以把SNA所体现的经济流量循环理论用以下一个图示表示出来:
收入
消费
储蓄
消费支出
(商 品 流 量)
(收入流量)
(金融流量)
转
生产 投资 进口 借入 出口 贷出 投资支出 投资支出 国外
移
这个图示说明:经济流量是从生产环节产生的,生产部门在创造产品的同时也创造了价值收入,收入通过生产要素市场以分配和再分配的方式流动到消费环节,消费部门把其中一部分用作消费支出,通过消费品市场的交换行为流动回生产环节,使生产部门生产的消费资料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另一部分收入形成储蓄,储蓄是投资环节的价值积累来源,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储蓄并不直接转化为投资,而是通过金融市场流向投资部门,投资部门把这些资金通过生产资料市场的交换用于投资支出,流回生产环节,使生产部门生产的投资品在价值上得到了补偿。生产、收入、支出是恒等的。经济流量实现了循环。在整个经济循环中,国外与每个经济环节都发生了流量关系。
SNA经济流量模型类似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四环节划分理论,但他所划分的环节是生产、消费、投资与国外,不同于马克思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SNA模型中主要经济变量及其恒等关系与凯恩斯模型是一致的,但它又没像凯恩斯模型那样以企业、居民、政府、国外的部门类别表述国民经济层次上的流量关系,而着重于国民经济流量环节。它把商品支出划分为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与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划分也是吻合的。这个模型中虽然没有设计交换主体,但它把所有的流量都看作是交易引起的行为。它没有把交易仅仅看作是商品
市场的行为,而是把收入分配看作是生产要素的市场交易,把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看作是金融
市场的交易。模型中体现的三个大市场(各包括国内和国际市场)与现代经济的实践是一致的。所以可以说,SNA的流量循环模型是在吸收了东西方古今经济循环理论精华的基础上而设计的,同时比任何一个原有的经济循环理论更科学完善、更符合现实、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SNA流量循环模式对核算体系设计的指导
国民经济流量循环理论的实际意义首先是对帐户设置的指导。在核算体系中,应该设置哪些帐户、各帐户反映哪些经济变量,不同的帐户之间如何连接,完全取决于如何认识流量循环过程。例如,如果依据马克思四环节理论设置帐户体系,在国民经济层次上就可能会设置生产、分配、消费、交换等四个综合流量帐户,如果依据凯恩斯四部门理论设置帐户,在国民经济层次上就可能设置企业、政府、居民、国外四个综合帐户,与部门层次的帐户相互混淆。SNA在国民经济层次上设置民生产、消费、积累、国外四大流量帐户,与它对经济流量循环过程的独特理解是一致的。
SNA确定的四个经济环节的概念,不仅体现在帐户设置上,而且体现在每个帐户的主要指标上,每个帐户收方的指标,都体现了流入该环节的经济流量,支方的指标体现了流出该环节的经济流量。例如体现消费环节的国民可支配收入与支出帐户,收方体现了各种分配收入,支方体现了消费支出和储蓄。把各环节帐户的指标综合起来,就说明了循环过程中所有主要的经济变量。
SNA对经济循环的正确理解,也为它正确确定各帐户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在生产帐户与消费帐户之间,一方用扣除中间消耗以后的收入来连接,另一方用消费支出来连接;在消费帐户和积累帐户之间,平衡项目是储蓄;在积累帐户和生产帐户之间,用投资支出来连接。帐户之间的关系恰好也体现了各环节之间经济变量及流量的衔接关系。我们不可设想在其它原有的经济循环理论或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能够设计出这样严密、系统和完善的帐户体系。
正确理解SNA的经济流量模型,还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划分国民经济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SNA之所以是一个设计科学的大系统,在于人们能够对它本身进行严密的分解和
分块。我们以前一直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括五大核算子体系(现在已经又扩展了环境和人口、劳动核算等),依据SNA经济循环模型,这五大系统应该是按照经济环节来划分的。其中与生产环节相对应的是国内生产核算(包括投入产出核算),与消费环节相对应的是国民收入与支出核算(简称为国民收入核算),与投资环节相对应的是投资与金融流量核算(简称为资金流量核算),与国外经济活动环节相对应的是国际收支核算,另外再加上存量即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就共同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密切关系的大系统。从理论上讲,每种核算都可以采用帐户和平衡表形式,其中帐户核算总量指标,平衡表核算部门间关系,尽管目前SNA还没有设计国民收入与支出流量表,但其它帐户和表式都已成熟。例如生产帐户和投入产出表都是对生产环节的核算,生产帐户核算生产总量指标,投入产出核算各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对于投资环节,积累帐户核算投资和金融总量,资金流量表核算各部门之间的投资和金融关系。我们不能把生产帐户与投入产出表看作是两个不同的核算子体系,也不能把积累帐户与资金流量表加以割裂。国内统计界在五大核算的划分中曾出现过各种差异,特别是在五大核算中把国内生产核算与投入产出核算并列,把国民收入与支出的内容划入资金流量核算系统。把同一流量环节的内容划入不同的子系统,而把不同环节的内容混合在一起,说明对SNA所依据的流量模式和整体设计思想并不清楚。(注:按产品分类的最终使用资料需要商品流量去推算,属于国民核算资料的延伸,但投入产出表的其它数据都来自生产帐户。)
三、三方等价原则的不完整性及五方等价原则的提出
三方等价原则是国民经济核算中人们经常提到的一个平衡原则。按照SNA国民经济流量循环模式来理解,三方等价原则已经不能概括国民经济主要变量和过程及其平衡关系。在现代国民经济核算中,采用五方等价的概念来指导国民经济核算可能更全面和系统。
1917年,经济学家丁·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应该对国民收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同时进行分析的观点。1932年,德国统计局提出了同三阶段相联系的国民收入生产额、国民收入分配额、国民收入使用额的概念。之后,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在《国民收入和资本形成》(1937年)一书中,分别从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阶段给出了国民收入的三个定义,并且指出:如果没有统计上的困难,这三者必然是相等的。这就是所谓的三方等价原则。后来人们多用生产、收入、支出的概念和算法来表述三方等价关系。
三方等价原则虽然大致上概括了经济过程的主要变量,但它有两个主要缺陷:一是没有对收入过程进行分解,没有考虑再分配关系;二是没有对支出过程进行分解,没有考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问题。
三方等价原则提出的时间较早,它原来是单纯针对国民收入计算而提出的。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形成之前,特别是三、四十年代,各国都比较重视国民收入计算问题,而生产、收入、支出的概念对于解决国民收入计算问题来说已经够用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后来的发展,已经不是单纯的国民收入计算,而是要考虑国民经济循环的全过程,这样,三方等价原则就不能完整概括核算体系设计中的各种等价关系。特别是凯恩斯经济学时代及以后,经济学中普遍采用了储蓄的概念,国民收入的支出已不再是简单的消费加投资,而是分消费和投资两个阶段,其中还有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过程及储蓄与投资的等价关系。
如果按照前述国民经济循环模式,结合SNA帐户体系的设计来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至少需要表述五个方面的等价关系,才能把握经济循环中的主要环节和过程。
1、生产量和初次分配收入之间的等价关系;
2、初次分配收入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等价关系;
3、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储蓄之间的等价关系;
4、储蓄与投资之间的等价关系;
5、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投资之间的等价关系。
在经济循环中,收入是生产环节所创造,收入首先要进行初次分配,初次分配之后形成各部门的原始收入,因此,生产的价值和原始收入是等价的。人们取得原始收入以后,国民经济还要对原始收入进行再分配,各部门有再分配收入,有再分配支出,经过再分配以后,
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收入总量没有变化,所以经过再分配以后的可支配收入与原始收入仍然相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一部分用于消费,没有消费的部分成为储蓄,消费加储蓄与可支配收入是相等的。由于储蓄与投资的等量关系,所以消费加投资与可支配收入也是相等的。这就形成了经济流量循环全过程的等价关系。
在简化掉国际收支的情况下,五方等价关系可用四个恒等式表示出来:
1、国民生产量=国民(原始)收入
2、国民(原始)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
3、国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储蓄
4、消费支出+储蓄=消费支出+投资
其中后两个式子是凯恩斯等式。
五方等价原则要求在国民经济核算的所有环节都保持总量上的平衡,而不是单纯从生产、收入、支出三个角度来理解。也只有正确把握五方等价关系,才能正确理解国民经济各流量帐户之间的平衡关系。我们不应以半个世纪以前提出来的概念来指导现代国民经济核算。
四个恒等式中蕴含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所有核算指标。把四个恒等式详细展开,就会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五方等价关系中囊括了现代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所有主要经济流量变量,这在用三方等价原则表述的平衡原则中是不可能的,至少对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环节是无法表述的。
各个恒等式展开以后所包括的主要指标如下:
第一个等式中包括了总产出、增加值、净产值等产出指标以及劳动报酬、营业盈余、生产税、财产收入等收入指标;
第二个恒等式中包括了经常再分配收入、支出、可支配收入等指标;
第三个恒等式中包括了政府和居民消费支出、储蓄等指标;
第四个恒等式中包括了金融资金收入、支出以及总投资、净投资等指标。
把这些指标再进一步展开,就构成了实际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
四、依据五方等价原则采用多种方法计算国民经济总量指标
某些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计算。在三方等价原则的指导下,同一指标可以同时从生产、收入、支出三个角度计算,计算结果完全相等。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按照对经济流量过程新的理解,同时由于五方等价关系的确定,同一指标就至少可以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来计算。如果结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具体设计,则还可以推广出更多的方法。下面在简略掉国际收支的条件下,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例来说明各种计算方法。在包含国际收支的条件下,只要对各个公式略加调整即可。
1、生产法:是立足于生产单位的角度,依据生产单位的总产出和中间投入核算资料计算总量指标的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总产出-中间投入
2、分配法:是立足于生产单位的收入初次分配角度,依据生产单位初次分配项目计算总量指标的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折旧
3、最终产品供给法:是立足于生产或销售单位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价格来计算生产总量的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产品市场价值+自给性最终产品价值
4、原始收入法:是根据初次分配收入所得者的收入,即生产单位的增加值经过初次分配(包括财产收入的分配)后在各部门形成的所有项目之和来计算总量指标的方法。从这个环节计算的指标采用收入名称,即国内总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折旧+居民劳动报酬+政府生产税净收入+企业净营业盈余+净财产收入
5、最终收入法:是依据各部门在原始收入的基础上经过再分配以后的最终所得来计算,这个环节的计算结果称为可支配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各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再分配收入-经常再分配支出
6、消费支出法:立足于消费部门的支出来计算生产总量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支出+总储蓄
其中总储蓄包括各部门现金、存款、净债权及非消费实物的净增加和折旧额。
7、总支出法:立足于全部最终产品的支出来计算生产和支出总量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支出+总投资支出
以上七种计算方法中,对于计算生产量来说,有实际意义的有五种方法。其中最终产品供给法有理论意义,但缺乏可操作性。最终收入法要求在原始收入的基础上计算,在已经计算出原始收入后再计算可支配收入已经没有必要了,但这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有独立意义,因为它可用于收入分配的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