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申请期限的法律性质

工伤申请期限的法律性质

工伤申请期限的法律性质

——浙江舟山中院裁定彭xx诉定海人保局撤销不予受理案

裁判要旨

工伤申请期限的法律性质既不是除斥期间,也不是诉讼时效,而是一种时限。对于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原因而超过申请期限的,该期间应予扣除以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案情

2008年4月,彭xx在浙江xx建筑有限公司(简称xx公司)所属的岱山“城市阳光”公寓工地受伤。彭xx与工地的实际承包人张xx达成赔偿协议并履行完毕。同年11月20日,其向岱山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该局以“用人单位不适格”为由作出《不予受理通知书》。2009年1月,彭xx以博宇公司及张xx为被告向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该院经审理后以其与张xx已达成赔偿协议并履行完毕等为由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2010年彭xx再次向岱山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同年6月,该局以彭xx不能提供xx公司在岱山的工商注册证明等材料为由作出第二份《不予受理通知书》。彭xx向岱山县人民政府申请复议,同年8月11日,复议机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2010年12月,彭xx向xx公司所在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舟山市定海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简称定海人保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该局以“超过时效”为由作出《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申请通知书》。彭xx向定海区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复议维持该具体行政行为。2011年1月,彭xx诉至定海区法院,请求法院依法撤销定工认不受(2010)1号《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申请通知书》,责令定海区人保局受理其工伤认定申请。

裁判

定海区法院经审理认为,彭xx从发生事故之日到向定海人保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时,已超过法律规定的一年时效。因《工伤保险条例》及相关法律未规定该时效存在中止、中断等情形,故该局作出定工认不受(2010)1号《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申请通知书》这一具体行政行为,应予维持。对于彭xx所主张的因行政部门未告知救济途径而超过工伤申请期限,不能作为认定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依据。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六条第(四)项之规定,法院判决:驳回彭xx要求撤销不予受理、责令定海人保局受理其工伤认定的诉讼请求。

该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后彭xx又申请再审。

浙江省舟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复查后认为,鉴于彭xx曾先后向两个不同县区的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申请工伤认定,如何计算申请工伤认定的申请期限,属重要的程序性事

项,需重新审查。舟山中院裁定:指令舟山市定海区人民法院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再审。

评析

《工伤认定办法》、《工伤保险条例》虽规定职工及其亲属等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的申请期间为一年,但并未对其法律性质作明确规定,也未规定申请时限是否可延长或中止、中断,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对申请期间的法律性质存在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意见认为,工伤认定申请期间的法律性质是除斥期间,属于不变期间,不应适用时效期间中止、中断及延长的规定。本案虽因行政部门未告知劳动者正确行使权利的方式而使得其提出申请的期限超过一年,但这不能作为中止、中断的理由。

第二种意见认为,从《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本意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工伤认定申请期间应当属于时效范畴,源于我国民法通则的一年短期时效规定,具有诉讼时效的性质,可以适用民法通则诉讼时效中止、中断和延长的相关规定。

第三种意见认为,工伤认定申请期间的法律性质既不是除斥期间,也不是诉讼时效,而是一种时限。从词义上理解,时限是完成某项工作的期限。这也可以从《工伤保险条例》对用人单位申请工伤认定采用“时限”概念,并规定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因此,职工申请工伤认定期间应与同一法条所规定的用人单位申请工伤认定期间的立法本意是一致的,也应该理解为申请时限。2005年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对〈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六十四条关于工伤认定申请时限问题的请示》的复函,已明确申请时限应扣除因不可抗力耽误的时间。对于因不可抗力耽误的期间,应予补足而非对期间的延长。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主要理由为:从诉讼时效的法律性质看,时效届满,胜诉权消灭,但实体权利本身以及程序意义上的起诉权均不消灭。而超过申请工伤认定的期限,丧失的是获得工伤赔偿的实体权利。法律也未规定工伤认定申请时限可以中止、中断,因此其不具有诉讼时效的性质。而除斥期间的适用对象一般为形成权。受伤职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行为并不能直接发生获得工伤保险赔偿的法律效果,仅是依《工伤保险条例》行使请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为其进行工伤认定的权利。因此,工伤认定申请权的性质不是形成权,而是一种请求权,不适用除斥期间制度。

本案由于行政机关作出一系列行政行为,导致时限计算比较复杂。岱山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于2008年作出的《不予受理通知书》早已发生法律效力,法院和彭xx也都认可,但其又于2010年再次受理彭xx的工伤认定申请,说明行政机关同意以再次受理的方式给予彭xx救济,即从2008年11月20日彭xx申请工伤认定开始,直至2010年8月11日岱山行政复议机关作出维持不予受理的决定之日为止,由于无管辖权的劳动保障行政机关对该案在事隔两年后再次予以受理并处理,致使当事人延误了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保障行政机关申请工伤认定的时间,这属于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特殊情况,应将此期间扣除。

文章来源:律伴网 http://www.lvban365.net/

工伤申请期限的法律性质

工伤申请期限的法律性质

——浙江舟山中院裁定彭xx诉定海人保局撤销不予受理案

裁判要旨

工伤申请期限的法律性质既不是除斥期间,也不是诉讼时效,而是一种时限。对于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原因而超过申请期限的,该期间应予扣除以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案情

2008年4月,彭xx在浙江xx建筑有限公司(简称xx公司)所属的岱山“城市阳光”公寓工地受伤。彭xx与工地的实际承包人张xx达成赔偿协议并履行完毕。同年11月20日,其向岱山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该局以“用人单位不适格”为由作出《不予受理通知书》。2009年1月,彭xx以博宇公司及张xx为被告向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该院经审理后以其与张xx已达成赔偿协议并履行完毕等为由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2010年彭xx再次向岱山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同年6月,该局以彭xx不能提供xx公司在岱山的工商注册证明等材料为由作出第二份《不予受理通知书》。彭xx向岱山县人民政府申请复议,同年8月11日,复议机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2010年12月,彭xx向xx公司所在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舟山市定海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简称定海人保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该局以“超过时效”为由作出《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申请通知书》。彭xx向定海区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复议维持该具体行政行为。2011年1月,彭xx诉至定海区法院,请求法院依法撤销定工认不受(2010)1号《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申请通知书》,责令定海区人保局受理其工伤认定申请。

裁判

定海区法院经审理认为,彭xx从发生事故之日到向定海人保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时,已超过法律规定的一年时效。因《工伤保险条例》及相关法律未规定该时效存在中止、中断等情形,故该局作出定工认不受(2010)1号《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申请通知书》这一具体行政行为,应予维持。对于彭xx所主张的因行政部门未告知救济途径而超过工伤申请期限,不能作为认定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依据。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六条第(四)项之规定,法院判决:驳回彭xx要求撤销不予受理、责令定海人保局受理其工伤认定的诉讼请求。

该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后彭xx又申请再审。

浙江省舟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复查后认为,鉴于彭xx曾先后向两个不同县区的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申请工伤认定,如何计算申请工伤认定的申请期限,属重要的程序性事

项,需重新审查。舟山中院裁定:指令舟山市定海区人民法院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再审。

评析

《工伤认定办法》、《工伤保险条例》虽规定职工及其亲属等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的申请期间为一年,但并未对其法律性质作明确规定,也未规定申请时限是否可延长或中止、中断,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对申请期间的法律性质存在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意见认为,工伤认定申请期间的法律性质是除斥期间,属于不变期间,不应适用时效期间中止、中断及延长的规定。本案虽因行政部门未告知劳动者正确行使权利的方式而使得其提出申请的期限超过一年,但这不能作为中止、中断的理由。

第二种意见认为,从《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本意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工伤认定申请期间应当属于时效范畴,源于我国民法通则的一年短期时效规定,具有诉讼时效的性质,可以适用民法通则诉讼时效中止、中断和延长的相关规定。

第三种意见认为,工伤认定申请期间的法律性质既不是除斥期间,也不是诉讼时效,而是一种时限。从词义上理解,时限是完成某项工作的期限。这也可以从《工伤保险条例》对用人单位申请工伤认定采用“时限”概念,并规定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因此,职工申请工伤认定期间应与同一法条所规定的用人单位申请工伤认定期间的立法本意是一致的,也应该理解为申请时限。2005年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对〈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六十四条关于工伤认定申请时限问题的请示》的复函,已明确申请时限应扣除因不可抗力耽误的时间。对于因不可抗力耽误的期间,应予补足而非对期间的延长。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主要理由为:从诉讼时效的法律性质看,时效届满,胜诉权消灭,但实体权利本身以及程序意义上的起诉权均不消灭。而超过申请工伤认定的期限,丧失的是获得工伤赔偿的实体权利。法律也未规定工伤认定申请时限可以中止、中断,因此其不具有诉讼时效的性质。而除斥期间的适用对象一般为形成权。受伤职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行为并不能直接发生获得工伤保险赔偿的法律效果,仅是依《工伤保险条例》行使请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为其进行工伤认定的权利。因此,工伤认定申请权的性质不是形成权,而是一种请求权,不适用除斥期间制度。

本案由于行政机关作出一系列行政行为,导致时限计算比较复杂。岱山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于2008年作出的《不予受理通知书》早已发生法律效力,法院和彭xx也都认可,但其又于2010年再次受理彭xx的工伤认定申请,说明行政机关同意以再次受理的方式给予彭xx救济,即从2008年11月20日彭xx申请工伤认定开始,直至2010年8月11日岱山行政复议机关作出维持不予受理的决定之日为止,由于无管辖权的劳动保障行政机关对该案在事隔两年后再次予以受理并处理,致使当事人延误了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保障行政机关申请工伤认定的时间,这属于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特殊情况,应将此期间扣除。

文章来源:律伴网 http://www.lvban365.net/


相关内容

  • 超过工伤认定期限怎么处理?
  • 超过工伤认定期限怎么处理? 劳动者对工伤进行认定是有期限限制的,不是说任何时候都能进行工伤认定.要是超过工伤认定期限怎么处理呢?相信很多劳动者都会有此一问.接下来,律伴小编就为大家介绍超期认定工伤该如何处理. 首先,<工伤保险条例>赋予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伤认定权的目的是使劳动者在受到工伤 ...

  • 工伤及工伤认定
  • 浅谈工伤及工伤认定 作者姓名:XX 专业班级:法学2007090202 指导教师:XX 摘 要:工伤,日常工作中常见的一个事故.对企业和职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关系着职工由工作引起并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事故伤害和职业病伤害时的赔偿.因此,对于工伤的研究就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本文从2010年 ...

  • 工商案例及法律法规
  • 2003年4月27日,国务院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确定了我国工伤事故保险责任处理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这是自1951年发布.1953年修正<劳动保险条例>以来第一次作出的具体规范工伤事故处理的行政法规.在此之前,1991年2月22日曾经公布<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 ...

  • 中国工伤损害赔偿网 - 法务研究 - 工伤事故的责任认定和法律适用
  • 工伤事故的责任认定和法律适用 文章作者:杨立新 来源:中国工伤损害赔偿网 浏览次数:8135 阅读权限:游客身份 添加时间:2008-6-30 9:19:28 提交:admin 关键词:工伤 政策 2003年4月27日,国务院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确定了我国工伤事故保险责任处理的基本原 ...

  • 当前劳动争议纠纷的处理难点
  • 当前劳动争议纠纷的处理难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劳动争议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随着国有企业产权转换.私营企业及个体经济组织的大量涌现.外来劳动力的交叉流转等诸多因素影响,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利益冲突不断升级,矛盾愈加激烈,劳动争议纠纷 ...

  • 员工发生工伤后怎么申请赔偿
  • 法律咨询:厂里一直没和我签劳动合同.上星期,我在为单位送货途中被摩托车撞伤住院并停工至今.老板帮我付了部分医药费就不管我了,让我去找肇事者.我想要老板帮我支付医疗费,并享受工伤待遇,可听说程序很复杂,如果要主张这些权利要经过哪些程序? 劳动法律师解读: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单位与你建立了用工关系却不与 ...

  • 劳动法毕业论文题
  • 劳动法毕业论文题 1. 我国劳动法应对入世挑战的思考 2. 论劳动法与人权保障 3. 论劳动权 4. 论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人事关系的区别及其法律适用 5. 论劳动合同的解除 6. 论集体合同的立法及其完善 7. 论内部劳动规则的效力 8. 论劳动者资格与民事主体资格的关系 9. 论用人单位资格与民 ...

  • 工伤认定:从行政确认到技术鉴定
  • ?????? 作者:草莽修士 来源:律事通 工伤认定牵涉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是民生立法保障的重点.在工伤案件的处理中,由于将工伤认定定性为行政确认的具体行政行为,在后续的工伤损害民事诉讼中,工伤认定职能待前置程序将工伤认定的法律状态确定后,作为生效的法律文书使用,而不能如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等认定结论一 ...

  • 劳动争议案件指引
  • (2013年3月15日经山东省律师协会七届常务理事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提供法律咨询 第三章 接受案件委托 第四章 代理劳动仲裁 第五章 代理劳动诉讼 第六章 参与劳动调解 第七章 担任劳动法律顾问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律师提供劳动法律服务,规范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