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摘 要:本文作者主要就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简单探讨,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市;重点   1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   1.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实现“三大转变”:即从传统的“征服自然”理念,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从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体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民主和文化繁荣的统一,是我们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1.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印度的3倍。目前我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可怕的数字告诉我们,物质财富的增长不能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更不应在能源使用上竭泽而渔,消费模式的改变也不应以破坏生态文明为结果。同时,近年来的洪水、赤潮、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说明大自然正在以她特有的方式告诉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严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唯一的出路。对此,我们必须加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尽快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持续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提高幸福生活水平的共同愿望。我们理应适应广大群众的新期待,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用在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不断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当前,我们很多城市水污染、大气污染、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污染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并已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和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制约因素。整治环境污染,保护好我们的家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是当务之急。我们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做起,加快推进环境保护“民生工程”,不断优化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着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广的蓝天绿地、更多的青山碧水、更好的生态环境。   2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需要把握的重点   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   2.1建立多元化投入体制   生态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资金投入大,见效时间长。因此,必须积极整合项目资金、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努力探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全方位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一是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金融、价格等保障体系,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积极落实各项财税扶持政策和绿色信贷政策,鼓励新能源开发利用和环保产业发展。二是要积极争项争资。认真研究国家投资政策,把握生态建设投资导向,科学规划各类生态建设项目,不遗余力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三是要挖掘社会资金。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和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和金融信贷参与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支持符合条件的环保型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资本运作方式筹措发展资金,切实以多元化、大力度的投入加快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步伐。   2.2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和制度保障   制订和完善生态城市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地方性法规,建立环境承载力评价制度,为重大决策与重大项目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加大对区域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强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法律监督,加强对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和司法工作。   2.3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   要加快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考评体系,将环境质量监控、污染物总量减排、资源能源节约、生态环境治理、清洁能源推广、再生资源利用等相关生态文明指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与各级领导实绩考评、任免工作以及各类评优创先挂钩。根据各地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分类考核评价,实行层级目标责任管理,建立健全适应各县、市、区不同功能定位的评价指标和政绩考核办法。   2.4引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参与   生态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是长久的,持续的,涉及方方面面,不是哪一级,哪个部门的事,必须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要充分发挥企业和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引导企业树立环保意识和科学财富观,促进企业的活动方式和产品功能向产品绿色化、服务人性化和环境友好化转变。大力开展生态环保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采取各种宣传手段,增强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维权意识。大力发展环保志愿者队伍,积极支持各类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热心人士开展工作,加强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员队伍建设,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环境保护的自我组织能力。进一步提升全体公民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积极开展违法环境行为有奖举报活动,定期召开生态环境保护新闻发布会,推进环境信息公开,重大决策、规划、项目要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告知、听证,切实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5将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市整体规划当中   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中,落实到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各个专项规划里,渗透到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城市景观、住宅小区等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分区,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划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确定各片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划定空间“红线”,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办法,进行分类评价、分类考核,不以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等为主要考核指标。   2.6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生态文化是一种伦理道德,要求既对自己负责,又对他人负责,既对当代负责,又对未来负责;生态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文化也是一种行为准则,要求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城市,应把生态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把生态文化渗透到城市建筑、市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等方方面面。   3 结束语   总之,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端,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摘 要:本文作者主要就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简单探讨,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市;重点   1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   1.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实现“三大转变”:即从传统的“征服自然”理念,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从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体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民主和文化繁荣的统一,是我们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1.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印度的3倍。目前我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可怕的数字告诉我们,物质财富的增长不能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更不应在能源使用上竭泽而渔,消费模式的改变也不应以破坏生态文明为结果。同时,近年来的洪水、赤潮、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说明大自然正在以她特有的方式告诉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严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唯一的出路。对此,我们必须加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尽快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持续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提高幸福生活水平的共同愿望。我们理应适应广大群众的新期待,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用在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不断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当前,我们很多城市水污染、大气污染、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污染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并已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和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制约因素。整治环境污染,保护好我们的家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是当务之急。我们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做起,加快推进环境保护“民生工程”,不断优化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着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广的蓝天绿地、更多的青山碧水、更好的生态环境。   2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需要把握的重点   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   2.1建立多元化投入体制   生态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资金投入大,见效时间长。因此,必须积极整合项目资金、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努力探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全方位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一是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金融、价格等保障体系,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积极落实各项财税扶持政策和绿色信贷政策,鼓励新能源开发利用和环保产业发展。二是要积极争项争资。认真研究国家投资政策,把握生态建设投资导向,科学规划各类生态建设项目,不遗余力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三是要挖掘社会资金。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和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和金融信贷参与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支持符合条件的环保型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资本运作方式筹措发展资金,切实以多元化、大力度的投入加快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步伐。   2.2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和制度保障   制订和完善生态城市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地方性法规,建立环境承载力评价制度,为重大决策与重大项目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加大对区域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强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法律监督,加强对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和司法工作。   2.3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   要加快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考评体系,将环境质量监控、污染物总量减排、资源能源节约、生态环境治理、清洁能源推广、再生资源利用等相关生态文明指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与各级领导实绩考评、任免工作以及各类评优创先挂钩。根据各地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分类考核评价,实行层级目标责任管理,建立健全适应各县、市、区不同功能定位的评价指标和政绩考核办法。   2.4引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参与   生态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是长久的,持续的,涉及方方面面,不是哪一级,哪个部门的事,必须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要充分发挥企业和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引导企业树立环保意识和科学财富观,促进企业的活动方式和产品功能向产品绿色化、服务人性化和环境友好化转变。大力开展生态环保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采取各种宣传手段,增强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维权意识。大力发展环保志愿者队伍,积极支持各类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热心人士开展工作,加强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员队伍建设,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环境保护的自我组织能力。进一步提升全体公民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积极开展违法环境行为有奖举报活动,定期召开生态环境保护新闻发布会,推进环境信息公开,重大决策、规划、项目要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告知、听证,切实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5将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市整体规划当中   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中,落实到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各个专项规划里,渗透到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城市景观、住宅小区等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分区,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划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确定各片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划定空间“红线”,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办法,进行分类评价、分类考核,不以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等为主要考核指标。   2.6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生态文化是一种伦理道德,要求既对自己负责,又对他人负责,既对当代负责,又对未来负责;生态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文化也是一种行为准则,要求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城市,应把生态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把生态文化渗透到城市建筑、市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等方方面面。   3 结束语   总之,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端,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关内容

  •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 中国环境报/2012年/11月/26日/第002版 观点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三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2012年11月17日)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李干杰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事,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党的十 ...

  •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谈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
  • ◆ 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生态文明是动态概念,也是时代概念,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多方面的规定性.本文认为生态文明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21世纪将是生态文明的世纪.高度重视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以可持续发展对接生态社会,进而实现全面现代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 ...

  •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
  • Resources Science 第35卷第1期2013年1月 2013,35(1):2-13 Vol. 35,No. 1Jan. , 2013 文章编号:1007-7588(2013)01-0002-12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 233 谷树忠1,,胡咏君1,,周洪1, (1. 中国科 ...

  • 常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调查报告
  • 常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调查报告 信息工程学院 11计算机普 scx [内容摘要]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既有物质层面的,又有精神层面的.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模式的实际探索中,我们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制定符合我国各地区城市实际情况的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生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课程论文 题目: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姓名: xxx 学号: [1**********]0 专业: 土木工程 学院: 土木建筑学院 授课老师: xxx 2015年6月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 ...

  • 关于生态文明
  • 关于生态文明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并且完整.系统阐述了未来五年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什么.方针是什么.途径是什么.具体 ...

  • 高校对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及对策_郭献进
  • #122# 嘉兴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x ing Universit y 第21卷第1期2009年1月 V o. l 21N o . 12009. 1 高校对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及对策 郭献进 (丽水学院办公室, 浙江丽水323000) 摘 要:高校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十分密切, ...

  •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案
  •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补充说明:教材的变动中,来分析本章节的重要性 原来:(2013.2014版) 标题: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的总体要求 (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 境的基本国策 说明了什么问题: ...

  • 基于文明生态化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作者:王会王奇詹贤达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09期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区域生态文明水平.监测生态文明进程.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方向与重点的基础.在理论上,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是生态文明内涵的直接体现.在实践中,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则是推动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的 ...

  • 以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
  • 广州商学院 课 程 论 文 题目:生态文明与中国 课 程 名 称 形式与政策 考 查 学 期 2015学年 第 2 学期 考 查 方 式 课程论文 姓 名 关志文 学 号 [1**********]1 专 业 酒店管理 成 绩 指 导 教 师 王轻纱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