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从你身边溜走的那个人”对于这排字的印象 依旧停留在历经“沧桑”的陈文 在稿纸上 蓝色的钢笔留下的那一排印记 从那以后 就刻在心里了
关于这个电影 有很多记忆 会想到许多人 许多过往 许多说过的话 写过的文字 看了至少五遍 可是每一次无论是提起还是场景再现 我都还会奇异的湿润眼睛 奇异的落泪 好像是一种魔力
李冰冰最后去找夏雨,说我就只是想和你一直做好朋友。其实,就因为这个,我挺恨这个女人的。自私的我们都希望身边有这样的人,陪着你,伴着你,却又不是爱情,当然也不是友情,它总是在几种感情之中飘忽不定着,总是希望和某些人保持着暧昧不清的关系,好像随时回头就可以看到他在身边,随时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或者是一个备用轮胎,或者是为了证明自己,或者只是让自己过得快乐,生活本来就不容易。
至于陈文,我只想笑他那个“她符合我的那个单子”梦中情人是怎么产生的 都源自这张单子仅仅是年少的时候对爱情的幻想,对梦中人一切美好的堆砌至于爱情?什么是爱情?其实我真的不懂。陈文他懂么?真的有梦中情人吗?也许只是他的某些特质吸引了你,然后迷恋他,让我相信他是完美的,其实我本来也知道,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人。有些人留在梦中永远比走进现实要好得多。
其实我挺同情李静的 我当然也承认刘荣是美女 我也痛恨刘荣她虚荣自私 可是却也叹息李静她怎么就没有勇气 也许有一种感情 就是被习惯的深藏 可是你不努力 不勇敢面对 不抓住 就是自己去放弃 也许 你离开的时候就像不回头的李静
其实 电影里的他她 就是生活中的你我 谁敢说自己没有过刘荣的虚荣和自私 谁没有陈文那样的迷恋柏拉图过 谁又能坦然勇敢的把深藏多年的爱讲出来不心跳加速
陈文最后说,
献给从你身边溜走的那个人 谁不希望生活里有伴 谁会花一辈子去孤独等谁 总有一个合适你的人会出现 那时候 幸福就离得不远 不过 也许 它不全在前方 没准就在背后和身边 珍惜吧 抓住 当心!你的身边 谁正在溜走
夏雨一直是很有味道的演员。有能直接把人带进剧情,然后忘记要出来的本事。他演啥,就是啥。看《独自等待》,我就觉得,他就是年少时那些跟我疯在一起的朋友的代言人。就是从他们身边走出来的,绝对的穿越,绝对的昨日重现。我经常会看到有关青春岁月的片子就不能自拔。比如《猜火车》,虽然我未必叛逆到那种极致,但绝对也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好不到哪里去。而一起喝酒吃饭拉,一起为泡妞而出谋划策拉,一起浑浑噩噩拉,不是跟青春有仇,而是愈成长愈孤独,愈叛逆愈成群。陈文写的单子,特像我们读书时互相询问的喜欢人的形象,对,特傻,但是,很真。而且身边确实有朋友就是按照自己设想的那个标准来择偶。当然了,前仆后继地碰壁。怕什么,谁没有单纯幼稚过?我也曾觉得自己心仪的人是不一样的,这恐怕是全世界年轻人的通病。你遇到的第一个让你心动的人,似乎就像一个五彩斑斓的谜语,一个超凡脱俗的童话,其实说穿了就是一个披着外星人皮的嫩头青,跟你没两样。她也俗气,只是你假装看不到,她也虚荣,但是你认为她对人生有看法,她还很幼稚,可惜你都看不到。你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对,可能要到结尾,你才会像陈文一样说“你到底要什么”。影片最真实的地方在这里,没有爱情的呼天抢地,也没有委曲求全,该咋咋的,反正日子一天一天过,也不能为一颗树的善变而自虐成琼瑶阿姨。 李冰冰的演技在这部影片略显僵硬。不过角色的直率演的很明显。摆明了要若即若离,摆明了追求物质生活,摆明了还要吊着喜欢自己的人,真是不带修饰地从生活走向荧幕,我们身边这样的女孩子多了去了。美女们,你们到底要什么?
龚蓓苾的角色是不是让你想到邻家小妹妹?班里那个总是跟着你们一起玩的女孩子,浑身上下男孩子气,几乎让你忘记了她是女生。工作以后,也会有你从来没有列入考虑范围的好朋友,你假装把她当兄弟,但是天地良心,她真的是女孩子。影片里最没心没肺的地方在于,陈文送她的时候,居然说“你说这么多年了,咱俩怎么没在一起?”明明知道她喜欢自己,还能说出这种话,真是找抽。但是不得不说,很真实。
所以这是我推荐这部电影的原因。你看着以前的岁月在上演,也许能让你明白一些年轻时你误会的一些事情,那些你以为重要或不重要的女孩子。男生同理可证。
《独自等待》以古董店的老板陈文(夏雨饰)为中心,刻画了刘荣(李冰冰饰)、李静(龚蓓苾饰)、李亮、杜海涛、赵小三、“孙子”等一群都市青年形象。透过他们身份的某种“文艺”属性——他们中有演员,有大学生,有录音助理,有吉他手,也有贩卖盗版碟的小贩,我们几乎可以认定这是伍仕贤日常接触的熟悉的人群。他们过了“装混混”的年龄,但又都还没结婚;他们基本上不用与上一代发生联系,不必担负过多的社会责任;他们看上去衣食无忧(但又不属于大款),装扮休闲时髦,成群结伴地频繁出没于酒吧、舞厅等时尚消费场所。很显然,这不同于《台北二一》里的青年被现实压迫得形神憔悴——他们不但要整日为房子操心,为工作与收入的朝不保夕担忧,还要为家庭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破碎缝补情感裂痕。两相比照不难发现,《台北二一》依循的是台湾电影惯有的底层写实主义,而《独自等待》瞄准的对象是没有精神与物质负担的一类青年群体,走的是带有一定逃避色彩的中产小资路线;也因此前者相对要沉重压抑许多,而后者则多了点玩世不恭、游戏人间的轻松戏谑味道。
作为本片的主人公,陈文身上体现了新一代都会青年的诸多时代特征。家里原本指望他接班做会计师,他却偏偏大学读了不到一半就出来开古董店。陈文不按常理出牌,违逆父辈施加的成命,反映了年轻一代与上一辈价值观的断裂,传递着他们自我主宰命运和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意愿。——然而陈文真正的兴趣是写作,可惜乏人喝彩,这暗示都会青年理想与现实的严重错位,以及对于人生目标、角色定位的游疑与惶惑。我们还会看到,身为老板之一的陈文很是知足常乐,自问 “这世界上能有几个人能开自己的店呢”,他还过得悠哉游哉,每天都睡懒觉,并且欺骗顾客说店里有“周润发的内裤”,当顾客误解开价而多掏了钱时,他也乐得心安理得地收入囊中。陈文这种种胸无大志、懒散消极的表现,甚至有道德缺陷的、典型世俗的贪小便宜心态,都反映了他活在当下并且享受当下的精神世界,逼真地描绘出都会青年对于生活普遍的随遇而安的平庸姿态与市侩钻营心理。
以本片的故事主线——爱情来说,同样是充满了世故的算计与患得患失,而不像传统的爱情模式演绎的那样,男女主角都是爱得一往情深奋不顾身。陈文虽然对刘荣一见钟情,但开展恋爱的过程却是分阶段量化的,从他反复犹豫是否该给刘荣打电话,以及对刘荣每一个言行举止背后的心理/意义的揣摩,均可窥见年轻一代对待情爱的顾虑和敏感的自我保护意识。而陈文等一帮人煞费苦心地借来车子、找来李静演戏,与刘荣的左右摇摆、虚虚实实不啻于半斤八两,更把游戏与玩弄的成分带入这场飘忽的爱情。
就影片的故事构架而言,亦是遵循非常俗套的三角模式,“被好友的妹妹暗恋”的桥段和“惜取眼前人”的主旨早被拍到滥俗。这里的关键在于,编导通过陈文爱情梦想的受挫和破碎,意在阐发“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梦中情人”的现实命题。片中的陈文泥足深陷,总是自以为是地跟刘荣打情骂俏,而刘荣的反应一直不温不火不清不楚,始终没有明朗的表态。刘荣的反复与不可捉摸,终于教会陈文认识到,在现实与物质力量(陈文曾问刘荣,为什么当演员?她半玩笑地说,名和利呀)的干预面前,爱情其实有多么的不可靠。陈文最后的结论是世界上就算存在梦中情人,“她的特质和个性也不适合自己”,而他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个女孩适合自己”。强调“适合”而不是主动的爱,可见陈文所秉持的已是一种向现实妥协的变通观念。陈文的转变很有普罗意义,他等于是在提醒你我,人生多半是在自我安慰的过程中无可奈何地成长。“要么赶紧去死,要么好好活着”,便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又不得不委曲求全继续过日子的犬儒式总结。 影片中纯粹爱情梦幻的绝望,似乎验证了伍仕贤接受媒体访问时自称“观念比较传统”的说法。片中陈文失恋后到迪厅狂欢,自感“时代变了,现在的女孩跟以前的不一样,她们风格变了,她们性格也变了”,伴随着旁白的是画面中出现女孩子与男人拼酒、拉扯打架的粗鲁情形,由此隐晦地传达出伍仕贤对于女性观念与社会变迁的不适应感。陈文很快就厌倦了这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并想象把所有的灯打开,把所
有的音乐关掉,暴露出迪厅这样一个逃避与放纵的末世化场地中每一个人的无聊丑陋面目。与此相关的是,伍仕贤对其他流行元素旁征博引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反讽,比如伍仕贤自己在片中以一袭酷酷的飘扬风衣和慢镜出场,明显模仿尼古拉斯.凯奇,镜头调度也几乎与《变脸》一摸一样,这其实是对当下盛行的“酷”文化的消解。还有陈羽凡在厕所也被不断索要签名等,则是善意地嘲讽盲目追星。这些也可以与伍仕贤“生活中并不追求潮流……总觉得现在流行的东西没品味没个性”的夫子自道相映证。类似的自嘲与嘲讽在本片中比比皆是。比如陈文喜欢随口叫人家“宝贝”,而刘荣实际上对他却是不冷不热,他在写作过程中会自鸣得意地说“太牛了”,事实上欣赏他小说的从来只有李静一个,此外片尾亦有对秃头配美女的挖苦,等等。片中的嘲讽充满游戏心态与诙谐幽默效果,难掩自以为看透世事的庸俗狡猾和酸葡萄心理,其中也有个别能在博人一笑的同时,流露些许愤世嫉俗的省思意识和清醒的他者心态,较为难得。
老实说,“理想”、“完美”、“高尚”在本片是不合时宜的词汇,但本片却并不令人反感,它没有像《台北朝九晚五》等类似电影那般放纵糜烂,陈文和他的那帮朋友也没有完全失去生活目标。陈文对于爱的追索,对于写作的坚持,李静长年默默的守候,片中人际关系的和谐风趣(主要是朋友间,不像台湾电影中的年轻人都是形单影只地游走于都市边缘,而是经常能够呼朋唤友地聚在一起喝酒、跳舞或者出游,尤其陈文遭遇感情受伤可以找朋友倾诉和分担,然在人际疏离的当代都会,这殊非易事,其实带有美化嫌疑,叫人怀念并向往那种集体的温暖感;此外亦有雷恪生、葛存壮作为前辈的客串),以及编导对于北京人话语中通常会有的大量脏话与粗话的克制,甚至全片所笼罩的明亮慵懒的暖色调,和最后交代的似乎各有所成的结局(除了“孙子”贩卖盗版碟被抓),都构建出一个平和而不乏温情的生活形态,折射出一种务实而不好高骛远、庸俗却不低俗的中产小资情调。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恰恰是本片的迷人与讨巧之处。因为在这个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的现实社会,那种庸碌却又渴望悠闲、迷惘而又不失积极、困惑而又冀望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无疑都代表了相当一部分都会青年的真实状态。如果有人说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事情。
前文提到,为了与本片所信奉的中产生活态度一致,伍仕贤不可避免地收纳了大量的时尚符号和流行元素,包括机智灵巧地安排周润发在内的大量明星客串(最妙的是片尾夏雨的旁白说“难道下一个进门的就会是我未来的对象吗?”,此时走进古董店的正是袁泉,熟悉八卦新闻的观众应该知道他们二人的恋爱关系),戏仿和善意嘲讽《变脸》、《卧虎藏龙》等经典电影片段(伍仕贤模仿尼古拉斯.凯奇,李冰冰在片场演戏的装扮俨然是俞秀莲的造型),采用SHE的《super star》、许巍的《蓝莲花》和羽泉的《奔跑》作为插曲,与剧情及人物情绪映衬得熨帖自然,等等,在在可见伍仕贤的调皮心性和对流行文化/ 心理的准确把握。伍仕贤的好玩还在于多次以幻想的方式让陈文恐怖小说中的“无脸人”跳出来,作为与其自身对话与自我检视的存在,这里不仅包含了伍仕贤的自省精神,也更多地突出了其内心的顽皮孩童天性。而从影片整体的叙事效果来看,该片拥有国产片中难得一见的娴熟流畅的情节剧手法,故事推进有条不紊,运镜明晰利落,声画剪辑熟练巧妙,过渡自如的转场与大量看似错乱的闪回都能恰到好处地传达意绪与呼应情节,可以说镜头内外跃动着MTV式的明快愉悦的节奏感。以上种种,均消除了类似题材的颓废沉闷,拍出香港UFO电影的轻松趣味和中产情调,使得本片自始至终洋溢在青春动感和轻松氛围之中,从而得以保证观众较舒适畅快地完成整个观影过程
“献给从你身边溜走的那个人”对于这排字的印象 依旧停留在历经“沧桑”的陈文 在稿纸上 蓝色的钢笔留下的那一排印记 从那以后 就刻在心里了
关于这个电影 有很多记忆 会想到许多人 许多过往 许多说过的话 写过的文字 看了至少五遍 可是每一次无论是提起还是场景再现 我都还会奇异的湿润眼睛 奇异的落泪 好像是一种魔力
李冰冰最后去找夏雨,说我就只是想和你一直做好朋友。其实,就因为这个,我挺恨这个女人的。自私的我们都希望身边有这样的人,陪着你,伴着你,却又不是爱情,当然也不是友情,它总是在几种感情之中飘忽不定着,总是希望和某些人保持着暧昧不清的关系,好像随时回头就可以看到他在身边,随时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或者是一个备用轮胎,或者是为了证明自己,或者只是让自己过得快乐,生活本来就不容易。
至于陈文,我只想笑他那个“她符合我的那个单子”梦中情人是怎么产生的 都源自这张单子仅仅是年少的时候对爱情的幻想,对梦中人一切美好的堆砌至于爱情?什么是爱情?其实我真的不懂。陈文他懂么?真的有梦中情人吗?也许只是他的某些特质吸引了你,然后迷恋他,让我相信他是完美的,其实我本来也知道,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人。有些人留在梦中永远比走进现实要好得多。
其实我挺同情李静的 我当然也承认刘荣是美女 我也痛恨刘荣她虚荣自私 可是却也叹息李静她怎么就没有勇气 也许有一种感情 就是被习惯的深藏 可是你不努力 不勇敢面对 不抓住 就是自己去放弃 也许 你离开的时候就像不回头的李静
其实 电影里的他她 就是生活中的你我 谁敢说自己没有过刘荣的虚荣和自私 谁没有陈文那样的迷恋柏拉图过 谁又能坦然勇敢的把深藏多年的爱讲出来不心跳加速
陈文最后说,
献给从你身边溜走的那个人 谁不希望生活里有伴 谁会花一辈子去孤独等谁 总有一个合适你的人会出现 那时候 幸福就离得不远 不过 也许 它不全在前方 没准就在背后和身边 珍惜吧 抓住 当心!你的身边 谁正在溜走
夏雨一直是很有味道的演员。有能直接把人带进剧情,然后忘记要出来的本事。他演啥,就是啥。看《独自等待》,我就觉得,他就是年少时那些跟我疯在一起的朋友的代言人。就是从他们身边走出来的,绝对的穿越,绝对的昨日重现。我经常会看到有关青春岁月的片子就不能自拔。比如《猜火车》,虽然我未必叛逆到那种极致,但绝对也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好不到哪里去。而一起喝酒吃饭拉,一起为泡妞而出谋划策拉,一起浑浑噩噩拉,不是跟青春有仇,而是愈成长愈孤独,愈叛逆愈成群。陈文写的单子,特像我们读书时互相询问的喜欢人的形象,对,特傻,但是,很真。而且身边确实有朋友就是按照自己设想的那个标准来择偶。当然了,前仆后继地碰壁。怕什么,谁没有单纯幼稚过?我也曾觉得自己心仪的人是不一样的,这恐怕是全世界年轻人的通病。你遇到的第一个让你心动的人,似乎就像一个五彩斑斓的谜语,一个超凡脱俗的童话,其实说穿了就是一个披着外星人皮的嫩头青,跟你没两样。她也俗气,只是你假装看不到,她也虚荣,但是你认为她对人生有看法,她还很幼稚,可惜你都看不到。你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对,可能要到结尾,你才会像陈文一样说“你到底要什么”。影片最真实的地方在这里,没有爱情的呼天抢地,也没有委曲求全,该咋咋的,反正日子一天一天过,也不能为一颗树的善变而自虐成琼瑶阿姨。 李冰冰的演技在这部影片略显僵硬。不过角色的直率演的很明显。摆明了要若即若离,摆明了追求物质生活,摆明了还要吊着喜欢自己的人,真是不带修饰地从生活走向荧幕,我们身边这样的女孩子多了去了。美女们,你们到底要什么?
龚蓓苾的角色是不是让你想到邻家小妹妹?班里那个总是跟着你们一起玩的女孩子,浑身上下男孩子气,几乎让你忘记了她是女生。工作以后,也会有你从来没有列入考虑范围的好朋友,你假装把她当兄弟,但是天地良心,她真的是女孩子。影片里最没心没肺的地方在于,陈文送她的时候,居然说“你说这么多年了,咱俩怎么没在一起?”明明知道她喜欢自己,还能说出这种话,真是找抽。但是不得不说,很真实。
所以这是我推荐这部电影的原因。你看着以前的岁月在上演,也许能让你明白一些年轻时你误会的一些事情,那些你以为重要或不重要的女孩子。男生同理可证。
《独自等待》以古董店的老板陈文(夏雨饰)为中心,刻画了刘荣(李冰冰饰)、李静(龚蓓苾饰)、李亮、杜海涛、赵小三、“孙子”等一群都市青年形象。透过他们身份的某种“文艺”属性——他们中有演员,有大学生,有录音助理,有吉他手,也有贩卖盗版碟的小贩,我们几乎可以认定这是伍仕贤日常接触的熟悉的人群。他们过了“装混混”的年龄,但又都还没结婚;他们基本上不用与上一代发生联系,不必担负过多的社会责任;他们看上去衣食无忧(但又不属于大款),装扮休闲时髦,成群结伴地频繁出没于酒吧、舞厅等时尚消费场所。很显然,这不同于《台北二一》里的青年被现实压迫得形神憔悴——他们不但要整日为房子操心,为工作与收入的朝不保夕担忧,还要为家庭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破碎缝补情感裂痕。两相比照不难发现,《台北二一》依循的是台湾电影惯有的底层写实主义,而《独自等待》瞄准的对象是没有精神与物质负担的一类青年群体,走的是带有一定逃避色彩的中产小资路线;也因此前者相对要沉重压抑许多,而后者则多了点玩世不恭、游戏人间的轻松戏谑味道。
作为本片的主人公,陈文身上体现了新一代都会青年的诸多时代特征。家里原本指望他接班做会计师,他却偏偏大学读了不到一半就出来开古董店。陈文不按常理出牌,违逆父辈施加的成命,反映了年轻一代与上一辈价值观的断裂,传递着他们自我主宰命运和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意愿。——然而陈文真正的兴趣是写作,可惜乏人喝彩,这暗示都会青年理想与现实的严重错位,以及对于人生目标、角色定位的游疑与惶惑。我们还会看到,身为老板之一的陈文很是知足常乐,自问 “这世界上能有几个人能开自己的店呢”,他还过得悠哉游哉,每天都睡懒觉,并且欺骗顾客说店里有“周润发的内裤”,当顾客误解开价而多掏了钱时,他也乐得心安理得地收入囊中。陈文这种种胸无大志、懒散消极的表现,甚至有道德缺陷的、典型世俗的贪小便宜心态,都反映了他活在当下并且享受当下的精神世界,逼真地描绘出都会青年对于生活普遍的随遇而安的平庸姿态与市侩钻营心理。
以本片的故事主线——爱情来说,同样是充满了世故的算计与患得患失,而不像传统的爱情模式演绎的那样,男女主角都是爱得一往情深奋不顾身。陈文虽然对刘荣一见钟情,但开展恋爱的过程却是分阶段量化的,从他反复犹豫是否该给刘荣打电话,以及对刘荣每一个言行举止背后的心理/意义的揣摩,均可窥见年轻一代对待情爱的顾虑和敏感的自我保护意识。而陈文等一帮人煞费苦心地借来车子、找来李静演戏,与刘荣的左右摇摆、虚虚实实不啻于半斤八两,更把游戏与玩弄的成分带入这场飘忽的爱情。
就影片的故事构架而言,亦是遵循非常俗套的三角模式,“被好友的妹妹暗恋”的桥段和“惜取眼前人”的主旨早被拍到滥俗。这里的关键在于,编导通过陈文爱情梦想的受挫和破碎,意在阐发“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梦中情人”的现实命题。片中的陈文泥足深陷,总是自以为是地跟刘荣打情骂俏,而刘荣的反应一直不温不火不清不楚,始终没有明朗的表态。刘荣的反复与不可捉摸,终于教会陈文认识到,在现实与物质力量(陈文曾问刘荣,为什么当演员?她半玩笑地说,名和利呀)的干预面前,爱情其实有多么的不可靠。陈文最后的结论是世界上就算存在梦中情人,“她的特质和个性也不适合自己”,而他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个女孩适合自己”。强调“适合”而不是主动的爱,可见陈文所秉持的已是一种向现实妥协的变通观念。陈文的转变很有普罗意义,他等于是在提醒你我,人生多半是在自我安慰的过程中无可奈何地成长。“要么赶紧去死,要么好好活着”,便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又不得不委曲求全继续过日子的犬儒式总结。 影片中纯粹爱情梦幻的绝望,似乎验证了伍仕贤接受媒体访问时自称“观念比较传统”的说法。片中陈文失恋后到迪厅狂欢,自感“时代变了,现在的女孩跟以前的不一样,她们风格变了,她们性格也变了”,伴随着旁白的是画面中出现女孩子与男人拼酒、拉扯打架的粗鲁情形,由此隐晦地传达出伍仕贤对于女性观念与社会变迁的不适应感。陈文很快就厌倦了这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并想象把所有的灯打开,把所
有的音乐关掉,暴露出迪厅这样一个逃避与放纵的末世化场地中每一个人的无聊丑陋面目。与此相关的是,伍仕贤对其他流行元素旁征博引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反讽,比如伍仕贤自己在片中以一袭酷酷的飘扬风衣和慢镜出场,明显模仿尼古拉斯.凯奇,镜头调度也几乎与《变脸》一摸一样,这其实是对当下盛行的“酷”文化的消解。还有陈羽凡在厕所也被不断索要签名等,则是善意地嘲讽盲目追星。这些也可以与伍仕贤“生活中并不追求潮流……总觉得现在流行的东西没品味没个性”的夫子自道相映证。类似的自嘲与嘲讽在本片中比比皆是。比如陈文喜欢随口叫人家“宝贝”,而刘荣实际上对他却是不冷不热,他在写作过程中会自鸣得意地说“太牛了”,事实上欣赏他小说的从来只有李静一个,此外片尾亦有对秃头配美女的挖苦,等等。片中的嘲讽充满游戏心态与诙谐幽默效果,难掩自以为看透世事的庸俗狡猾和酸葡萄心理,其中也有个别能在博人一笑的同时,流露些许愤世嫉俗的省思意识和清醒的他者心态,较为难得。
老实说,“理想”、“完美”、“高尚”在本片是不合时宜的词汇,但本片却并不令人反感,它没有像《台北朝九晚五》等类似电影那般放纵糜烂,陈文和他的那帮朋友也没有完全失去生活目标。陈文对于爱的追索,对于写作的坚持,李静长年默默的守候,片中人际关系的和谐风趣(主要是朋友间,不像台湾电影中的年轻人都是形单影只地游走于都市边缘,而是经常能够呼朋唤友地聚在一起喝酒、跳舞或者出游,尤其陈文遭遇感情受伤可以找朋友倾诉和分担,然在人际疏离的当代都会,这殊非易事,其实带有美化嫌疑,叫人怀念并向往那种集体的温暖感;此外亦有雷恪生、葛存壮作为前辈的客串),以及编导对于北京人话语中通常会有的大量脏话与粗话的克制,甚至全片所笼罩的明亮慵懒的暖色调,和最后交代的似乎各有所成的结局(除了“孙子”贩卖盗版碟被抓),都构建出一个平和而不乏温情的生活形态,折射出一种务实而不好高骛远、庸俗却不低俗的中产小资情调。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恰恰是本片的迷人与讨巧之处。因为在这个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的现实社会,那种庸碌却又渴望悠闲、迷惘而又不失积极、困惑而又冀望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无疑都代表了相当一部分都会青年的真实状态。如果有人说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事情。
前文提到,为了与本片所信奉的中产生活态度一致,伍仕贤不可避免地收纳了大量的时尚符号和流行元素,包括机智灵巧地安排周润发在内的大量明星客串(最妙的是片尾夏雨的旁白说“难道下一个进门的就会是我未来的对象吗?”,此时走进古董店的正是袁泉,熟悉八卦新闻的观众应该知道他们二人的恋爱关系),戏仿和善意嘲讽《变脸》、《卧虎藏龙》等经典电影片段(伍仕贤模仿尼古拉斯.凯奇,李冰冰在片场演戏的装扮俨然是俞秀莲的造型),采用SHE的《super star》、许巍的《蓝莲花》和羽泉的《奔跑》作为插曲,与剧情及人物情绪映衬得熨帖自然,等等,在在可见伍仕贤的调皮心性和对流行文化/ 心理的准确把握。伍仕贤的好玩还在于多次以幻想的方式让陈文恐怖小说中的“无脸人”跳出来,作为与其自身对话与自我检视的存在,这里不仅包含了伍仕贤的自省精神,也更多地突出了其内心的顽皮孩童天性。而从影片整体的叙事效果来看,该片拥有国产片中难得一见的娴熟流畅的情节剧手法,故事推进有条不紊,运镜明晰利落,声画剪辑熟练巧妙,过渡自如的转场与大量看似错乱的闪回都能恰到好处地传达意绪与呼应情节,可以说镜头内外跃动着MTV式的明快愉悦的节奏感。以上种种,均消除了类似题材的颓废沉闷,拍出香港UFO电影的轻松趣味和中产情调,使得本片自始至终洋溢在青春动感和轻松氛围之中,从而得以保证观众较舒适畅快地完成整个观影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