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行政区划

历代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的条件、政治经济的状况、民族和人口的分布、历史的传统以及军事的需要,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

即使在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的级次和名称也不是一定相同的,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沿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萌芽时期(先秦)、

郡县制时期(秦、汉)、

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

道(路)制时期(唐、宋)、

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萌芽时期: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所谓的九州、五服、九畿之说虽是后人杜撰的先秦行政区划,但也反映出战国及之后人们的地理视野不断扩大。

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或幽、并) 五服:“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

九畿: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畿

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作用。

郡县制时期:从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到魏晋时期实施州制行政区划制度,郡县制经历了秦、汉四百多年。

《汉书·地理志》云:“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内史,领京畿诸县,不在36郡内。

陇西、北地、上郡、汉中、蜀郡、巴郡、邯郸、巨鹿、太原、上党、雁门、代郡、云中、河东、东郡、砀郡、三川、颍川、南郡、黔中、南阳、长沙、楚郡、九江、泗水、薛郡、东海、会稽、齐郡、琅邪、广阳、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以上为始皇二十六年所置36郡。

州制时期:西汉末年王莽专权,企图实现《尧典》中所谓“肇十有二州”的古制。

三国时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改汉十三州为九州。不久,魏文帝曹丕又改为十二州。置有司隶、豫、兖、青、徐、雍、凉、冀、并、幽、荆(汉荆州北部)、扬(汉扬州北部)

三国时共有州17(其中荆、扬各有二州),郡167,县1206。 西晋全国共有州21,统郡、国173,县1232。

隋设郡为190,县1255。

州制在中国实行了四百年左右。

道(路)制时期

唐初,李渊统一中国后,一度改郡为州,恢复州领县制。不过,唐朝后期的最高行政区划不是州或郡,而是“道”了;宋朝的最高行政区划是“路”。“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的性质,然后转化为行政区。该时期从7世纪初至13世纪后期,达六百多年。

唐太宗为省并州、郡,主要依山川形势划全国为10道。这10道是: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和岭南。后玄宗时增为15道。

唐道下辖府、州,府(包括都护府)、州下领县。开元末年(740年),15道统领府、州328,县1573。此时,唐朝的疆域已超过汉武帝全盛时期。

唐代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成为三级制,主要是道 — 府(州)— 县。后期的道 — 节度使— 府(州)— 县制,由于道已为虚设,实际上还是三级制。

宋代废道制改路制,路下为府、为州。后来还出现一些新单位——军、监。

总之, 宋代的行政区划,最高一级为路;实施的三级制,最基本的是路—州—县;州级单位有府、州、军、监,府地位最高,州次之,军、监更低;县级单位有县、军、监。

与宋同时期的辽实行道制,金实行路制。

省制时期

自元代开始,中国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行政区划制度,其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为行省(简称为省),因此称为行省(省)制时期。该时期从13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历经元、明、清三代。

元代最初划分为12个一级行政区,包括1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行省下辖路,路领府、州,府、州辖县。

明代设13布政使司,简称13司,俗称13省。布政使司(省)下辖府,府下领州,州下领县。

清代省制多沿用明代。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共22省,是中国现代行政区划的基础。

行政区划系统也在不断演变之中。

春秋为一级制,战国为二级制,秦汉基本上是二级制,魏晋南北朝为三级制,隋代为二级制,唐、宋为三级制,元、明是三级和四级行政区划混合制,主要是四级制,清代是三级制。

可见,在中央集权制的前期,行政区划以二级制为主;在中央集权制的中、后期,行政区划则以三级制为主。

一、概论

三皇五帝夏商周玩分封,爱谁谁,就不管了。从秦开始统一,主打郡县制,但始皇帝死后,就搞不定了,没几年各路诸侯就接着打。最后刘邦一个小公务员得了天下,好兄弟,亲子侄都得封啊,于是郡国并行。俗话说的好,鸟尽弓藏,封的开始就是削的前奏,从汉武帝开始历经新莽,直到东汉末年王室照得住的日子里,郡制还算稳定。等到黄巾邪教一闹,天下可就乱了,原来朝廷派到地方监察员们(刺史) ,就地扎根变军阀了,但这批人不忘本,各地刺史称号大多源至《禹贡》古书里的州名,于是乎州郡制开始了,直到唐初,干脆把郡去了,直接变为州制。

李世民在玄武门作掉自己兄弟之后,觉得自个比刘彻至少打个平手,于是仿汉武故事设道(与汉武设的刺史一样是个监察性质的公务员) 。天道循环,安史这两个杂胡作乱之后,节度使们同样重演汉末故例,道变成了地方藩镇实体。一直要到赵匡胤,朝廷才算缓过气来,不玩道了,玩路。设路于各地,路的性质介于行政区和监察区之间,算是折中。地方上主要是州府。

蒙元入住,又变了省制,蒙元是胡人,省的军事性,监视性很强。朱元璋驱除鞑虏之后,废省设三司,有点那么三权分立的意思,可是不幸啊,女真人又来了,又玩省制(但凡是外国人侵占中国,必得加强对汉人控制,满清这也是跟蒙元学的) ,还在各地设满城,搞非法定居点,一直到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半天下,汉族地方势力抬头,宣统老爸想削藩,削着削着,两年半,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新军

反了。 北洋时代,除了老袁有过削藩想法,要废省设道,用今天话说,就是各地子公司经理们太强,董事长想要把子公司分拆。老袁没福气,壮志未成升仙去了。老蒋也想削,没料到机关算尽,眼看着为他人做了嫁衣裳,自个去作了岛主了。

综合考察一下二千年来的政区演变经过,可以发现如下几条规律:同一政区,通例都是越划越多,越划越小;到一定程度,它的级别就会降低。例如:省在元代只有十一二个,明代加到十五个,清代加到十八、二十二,现在的省级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 是三十四个。只有县最稳定,秦代千把个,汉以后长期都是一千几百个,大约二十年前才突破二千大关。历代政府有时觉得政区太多不便于统治,曾几次大事省并;但往往不久被省并的又得到恢复。如新中国在五十年代未曾并省了许多县,现在大多数已被恢复。秦和西汉初期疆域比较小,其时所采用的单纯二级政区制,自汉武帝扩展疆域以后,已不宜于继续采用。但多级制亦不利于政令民情的上下传达,所以二千年来最常用的是三级制。有时用实三级,有时用虚三级。历代最高一级行政区往往由吏治监察区或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最高行政长官往往由派遣在外的中央官转变而来。

二、 历代一级行政区域

(一)先秦的九州

1、夏:《尚书?? 禹贡》: 冀 、衮 、豫、青、徐 、扬 、荆 、梁 、雍 。

2、商:《尔雅?? 释地》:幽、冀、衮 、豫、营、徐 、扬 、荆 、

雍。

3、西周:《周礼?? 夏官?? 职方》:幽、冀、并、衮 、豫、青、扬 、荆 、雍。

4、春秋战国:《吕氏春秋》: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 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 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 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 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二)秦的三十六郡

公元前221年,秦国最后灭齐国,秦王朝建立。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取消分封制,国家管理上推行单一的郡县制,废诸侯,立郡县,分天下为36郡;其后南并五岭以南南越地,置南海、桂林、象郡,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后陆续分析出东海、常山、济北、胶东、河内和衡山等郡。根据里耶古城的考古发现,秦朝还存在“洞庭郡”。黔中郡是否存在是争议话题。

秦朝首都咸阳及其附近关中平原由内史直接管理;秦朝的郡设郡守(主持民政)、郡尉(主持军事)、郡监(主持监察事务),郡守下设郡丞,作为郡守的副职。

2.1 秦一级行政区

序号 郡名 治所 治所今所在地

1、内史直管 咸阳 今陕西咸阳东

2、陇西郡 狄道 今甘肃临洮县南

3、北地郡 义渠 今甘肃宁县西北

4、蜀郡 成都 今四川成都

5、巴郡 江州 今重庆市

6、汉中郡 南郑 今陕西南郑东

7、南郡 江陵 今湖北江陵

8、黔中郡 临沅 今湖南常德市西

9、南阳郡 宛县 今河南南阳市

10、长沙郡 湘县 今湖南长沙市

11、楚郡 陈县 今河南淮阳

12、九江郡 寿春 今安徽寿县

13、泗水郡 相县 今安徽宿县西北

14、薛郡 鲁县 今山东曲阜

15、东海郡 郯县 今山东郯城西南

16、会稽郡 吴县 今江苏苏州

17、邯郸郡 邯郸 今河北邯郸市西南

18、钜鹿郡 钜鹿 今河北平乡

19、太原郡 晋阳 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20、上党郡 长子 今山西长子县

21、雁门郡 善无 今山西左云右玉镇南

22、代郡 代县 今河北尉县西南

23、云中郡 云中 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24、河东郡 安邑 今山西夏县北

25、东郡 濮阳 今河南濮阳西南

26、砀郡 砀县 今安徽砀山县南

27、上郡 肤施 今陕西榆林东南

28、三川郡 雒阳 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29、颍川郡 阳翟 今河南禹州

30、齐郡 临淄 今山东淄博市东

31、琅琊郡 东武 今山东诸城

32、渔阳郡 渔阳 今北京密云西南

33、上谷郡 沮阳 今河北怀来东南

34、右北平 无终 今河北蓟县

35、广阳郡 蓟县 今北京市

36、辽西郡 阳乐 今辽宁锦州市西

37、辽东郡 襄平 今辽宁辽阳市

38、九原郡 九原 今内蒙古包头西南

39、南海郡 番禺 今广东广州

40、桂林郡 桂林 今广西贵港境内

41、闽中郡 闽中 今福建福州

42、象郡 临尘 今广西崇左县境内

(三)汉十三刺史部

1、司隶校尉部(司州):治所:河南(今洛阳市东);辖区: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

2、豫州:治所:谯(安徽毫县); 辖区:今河南南部、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

3、兖州: 治所: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辖区: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和江苏西北角。

4、徐州: 治所:郯(山东郯城县西南); 辖区: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北部及安徽东北角。

5、青州: 治所:临锱; 辖区:今山东北部及河北东南角。

6、凉州: 治所:陇(甘肃清水县北);辖区:今甘肃东南部。

7、并州: 治所:晋阳(太原市西);今陕西北部,山西大部及内蒙之一部。

8、冀州: 治所:高(hao )(河北柏乡县北);辖区 今河北西南部。

9、幽州: 治所: 蓟(北京城西南);辖区: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各一部。

10、扬州: 治所:历阳(安徽和县,后迁寿春); 辖区 :今江苏南部、安徽中部、南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

11、荆州: 治所:汉寿(湖南常德市东);辖区:今河南西南部,湖北、湖南二省及黔、桂、粤三省边缘。

12、益州: 治所:雒(四川广汉县,后迁绵竹,再迁成都);辖区: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陕西南部及鄂、甘各一隅。

13、交州: 治所:广信(广西梧州市);辖区:包括今两广大部和越南北部。

(四)唐的道与镇

唐初实行州县两级制,但府州数量过于庞大,贞观十三年有州

358个(《旧唐书·地理志》),中央政府无法直接统治,但又不愿意在府州上再加一级行政机构,于是就在府州之上又加一级监察机构,这就是“道”。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根据自然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十个自然区域,称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十道为十五道,正式成为15个监察区。唐中期以后道逐渐与方镇权力合并,十五道被废,藩镇攫取了道的权利。唐后期,方镇实际上成为州上一级的政区,道(方镇)——州——县三级政区由虚变实,正式形成。

1、唐初十道: 关内:(潼关以西、秦岭以北,包括河套)、河南(当时的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河北(当时的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 、河东(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陇古(陇山以西)、山南(秦岭以南、长江以北)、淮南(江淮之间地)、江南(长江以南)、岭南(五岭以南)、剑南(剑阁以南) 。

2、开元二十一年(733)分为15道,在原十道的基础上有以下变化:京畿道:将关内道分出首都长安附近地区;都畿道:将河南道分出陪都洛阳附近地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山南为东西2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江南为东西2道,黔中道:(今贵州一带)。

3、天宝时有沿边九节度使(即范阳、平卢、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剑南、安西、北庭),一经略使(岭南)。

(五)宋的路

北宋分路以转运使为主,初分时极不稳定。至道三年(997)始定为15路, 天禧四年(1020)又分为18路。元丰八年(1085)定为23路。这

23 路是京东东、京东西、京西南、京西北、 河北东、河北西、永兴军、秦凤、河东、淮南东、淮南西、两浙、江南东、江南西、荆湖南、荆湖北、成都府、梓州、利州、夔州、福建、广南东、广南西路。 崇宁四年(1105)将首都开封一府置为京畿路。

宣和四年(1122)宋金盟约, 约定联合灭辽后, 金归还宋燕云十六州地。于是北宋预置了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不料金灭辽后未能践约,仅归还六州。所以北宋末年号称26路,实际上只有24路。

南宋初年,有两浙东、两浙西、京西南、淮南东、淮南西、江南东、江南西、荆湖南、荆湖北、成都府、潼川府、利州、夔州、福建、广南东、广南西等十六路。

(六)元的行省

元初行省的设置和辖区都很不稳定,到12世纪末的大德年间才开始稳定下来,全国分成11个区域。其首为中书省,即中央机构中书省直辖地区,故又称都省、腹里。辖区相当今京、津2市、晋、鲁、冀3省及豫河北部分和内蒙古部分地。另有10个行省:辽阳、陕西、河南、江浙、江西、湖广、 四川、云南、甘肃、岭北。辖区都很大。另以高丽国置征东行省,行省丞相由高丽王兼任。其性质与内地行省不同。其余10个行省辖境为:

1、陕西行省——辖境包括今陕西及甘肃、内蒙古部分地区。

2、甘肃行省——辖境包括今甘肃省、宁夏自治区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3、辽阳行省——辖境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黑龙江

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

4、河南江北行省——辖境包括今河南省及湖北、安徽、江苏三省的长江以北地区。

5、四川行省——辖境包括今四川省大部及湖南、陕西部分地区。

6、云南行省——辖境包括今云南省全境,四川、广西部分地区,以及泰国、缅甸北部一些地方。

7、湖广行省——辖境包括今湖南、贵州、广西三省之大部及湖北部分地区。

8、江浙行省——辖境包括今江苏南部,浙江、福建二省及江西部分地区。

9、江西行省——辖境包括今江西省大部及广东省。

10、岭北行省——辖境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境、中国内蒙古、新疆一部分和苏联西伯利亚地区。

元朝末年,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和维持地方治安的需要,又分出许多行省。如中书省分出山东行省,江浙行省分出福建行省等等。以

后又成立了许多分省,如福建行省分出了建宁、汀州、泉州分省。

(七)明的承宣布政使司

明洪武初改革元代行省制度,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设都指挥使司主管一省军户卫所,另有主一省监察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因名称和辖区未改,故而习惯上仍称省。明初建都应天府(治今南京市),即以中央直辖的相当今江苏、安徽2省和上海1市的地区为直隶,也称京师。永乐时迁都顺天府(今北京市),

即以相当今北京、天津2市和河北省大部分地区为直隶(京师)。原直隶改称南直隶,也称南京。自宣德以后,全国一直分为两京(或称两直隶)13布政使司,即京师、 南京、山西、 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 浙江、福建、广东、 广西、贵州、云南,合称15省。

元朝的省非常大,如岭北省,包含了从内蒙到整个西伯利亚。我们来看看元的11行省如何变成15省。中书省太大,拆分为北京(京师)、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合并为陕甘;河南江北划分为南京(南直隶)、河南;湖广拆分为湖广、广西、贵州;江浙拆分为浙江、福建;江西拆分为江西、广东;四川、云南没变。辽阳没有设省,搞了一些都司,如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等,养虎为患,后来变成了满清。岭北搞不定,给元朝退回去了,后来分为达靼鞑及瓦剌。

(八) 清的督抚

顺治年间曾实行一省一督制。康熙初年改为一省一巡抚,二三省一总督。乾隆中叶以后, 确定全国8总督(直隶、两江、闽浙、湖广、四川、陕甘、两广、云贵)、15巡抚(江苏、安徽、山东、山西、 河南、陕西、福建、浙江、 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成为定制。

直隶、四川、甘肃三省由总督兼巡抚事,省区与督抚辖区趋于一致。边疆地区推行军政合一的统治。在东北地区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新疆设伊犁5个将军辖区。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办事大臣驻甘肃西宁府,辖青海地方)

以及由中央理藩院直接管辖的内蒙古盟旗。

内地18省(15巡抚加上三个总督兼巡抚事),加上5个将军辖区,共23个政区。

除去清带来的东三省以及外蒙、新疆外,我们来看一下明15省如何变成18省的。清的陪都改为盛京,所以原来的南直隶更改为江南省,后又拆分为安徽、江苏两省;湖广省拆分为湖南省、湖北省;甘肃省在元时已是十大行省之一,在明时并入陕西省,在清时又从陕西省中拆出,恢复为独立的一个省。

清末为加强防务,光绪十年(1884)建新疆省。十一年建台湾省,二十一年马关条约后,台湾割让日本。三十三年(1907)改原奉天、吉林、黑龙江3将军辖区为省。全国共24省。

(九)民国的省

辛亥革命后, 撤销督抚。各省设都督、民政长分理军政、民政,都督旋改称将军,又改督军、督办。民政长旋改称巡按使,又改省长。国民党政府时期各省设主席为一省之长。并改直隶为河北省, 改奉天省为辽宁省, 又于边区增设热河、察哈尔、绥远、青海、宁夏、西康6省。至此,全国计有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西康、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绥远、察哈尔等28省;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岛、西安等6直辖市。抗战胜利后, 台湾省归还祖国。并将战前东北3省地(伪满时分划为18省)分置为辽宁、辽北、安东、吉林、合江、松江、

黑龙江、嫩江、兴安9省,全国共35省。 除直隶为河北省, 改奉天省为辽宁省,其他省名均与清朝一样。让我们来看看新增的6省是从原来哪个省拆分出来的。内蒙古在清朝并末建省,由理蕃院直接管理,现在被拆分为热河、绥远、察哈尔三个省;民国时冯玉祥的西北军驻甘肃,冯玉祥为了巩固自己在西北的地盘,安置将领,以宁夏、青海距离甘肃省城太远,交通不便,不易发展为由,向蒋介石提出新设宁夏、青海两行省的提案,后成行。西康省主要是从四川和西藏中拆分,辖地包括现在川西及西藏东部,多数地区是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另外,外蒙古独立了。

(十)中国人民共和国的省

1、现在的三十四个省级地区 北京市(京) 、天津市(津) 、河北省(冀) 、山西省(晋)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辽宁省(辽) 、吉林省(吉) 、黑龙江省(黑) 、上海市(沪) 、江苏省(苏) 、浙江省(浙) 、安徽省(皖) 、福建省(闽) 、江西省(赣) 、山东省(鲁) 、河南省(豫) 、湖北省(鄂) 、湖南省(湘) 、广东省(粤)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 、海南省 (琼) 、重庆市(渝) 、四川省(川、蜀) 、贵州省(黔、贵) 、云南省(滇、云) 、西藏自治区(藏) 、陕西省(陕、秦) 、甘肃省(甘、陇) 、青海省(青)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 、香港特别行政区(港) 、澳门特别行政区(澳) 、台湾省(台) 除京、津、沪、渝、港、澳六个省级市外,实际共28个省。我们看看民国的35省如何变成28省的。首先东北9省恢复东北3省;撤销察哈尔省,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河北、山西二省;撤销热河省和西康省,将热河省所属行政区域,分

别划归河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西康省的行政区域划归四川省;绥远省变为内蒙古自治区;新增西藏、海南两省。

2、已撤销的省级以上行政区:

(1)大行政区: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中南

(2)省:平原、察哈尔、绥远、辽东、辽西、松江、热河、西康

(3)行署区:旅大、苏北、苏南、皖北、皖南、川东、川南、川西、川北

(4)直辖市:沈阳、旅大、鞍山、抚顺、本溪、长春、西安、南京、武汉、广州、重庆(建国初期)

(5)地区:昌都

2、一九四九年全国省级行政区一览

5大行政区 30省、1自治区、12直辖市、5行署区、1地方、1地区

中央直属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保定市)、山西省(太原市)、平原省(新乡市)、察哈尔省(张家口市)、绥远省(归绥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东北区

(沈阳市) 沈阳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辽东省(安东市)、辽西省(锦州市)、吉林省(吉林市)、松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热河省(承德市)、旅大行署区(大连市)

西北区 (西安市) 西安市、陕西省(西安市)、甘肃省(兰州市)、宁夏省(银川市) 青海省(西宁市)、新疆省(迪化市)

华东区

(上海市) 上海市、南京市、山东省(济南市)、苏北行署区(扬州市)、 苏南行署区(无锡市)、皖北行署区(合肥市)、皖南行署区(芜湖市)、浙江省(杭州市)、福建省(福州市)、台湾省(台北市)

中南区

(武汉市) 武汉市、广州市、河南省(开封市)、湖北省(武汉市)、湖南省(长沙市)、江西省(南昌市)、广东省(广州市)、广西省(南宁市)

西南区 (重庆市) 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贵州省(贵阳市)、云南省(昆明市) 西康省(康定县)、西藏地方(拉萨)、昌都地区(昌都宗)

历代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的条件、政治经济的状况、民族和人口的分布、历史的传统以及军事的需要,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

即使在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的级次和名称也不是一定相同的,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沿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萌芽时期(先秦)、

郡县制时期(秦、汉)、

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

道(路)制时期(唐、宋)、

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萌芽时期: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所谓的九州、五服、九畿之说虽是后人杜撰的先秦行政区划,但也反映出战国及之后人们的地理视野不断扩大。

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或幽、并) 五服:“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

九畿: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畿

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作用。

郡县制时期:从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到魏晋时期实施州制行政区划制度,郡县制经历了秦、汉四百多年。

《汉书·地理志》云:“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内史,领京畿诸县,不在36郡内。

陇西、北地、上郡、汉中、蜀郡、巴郡、邯郸、巨鹿、太原、上党、雁门、代郡、云中、河东、东郡、砀郡、三川、颍川、南郡、黔中、南阳、长沙、楚郡、九江、泗水、薛郡、东海、会稽、齐郡、琅邪、广阳、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以上为始皇二十六年所置36郡。

州制时期:西汉末年王莽专权,企图实现《尧典》中所谓“肇十有二州”的古制。

三国时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改汉十三州为九州。不久,魏文帝曹丕又改为十二州。置有司隶、豫、兖、青、徐、雍、凉、冀、并、幽、荆(汉荆州北部)、扬(汉扬州北部)

三国时共有州17(其中荆、扬各有二州),郡167,县1206。 西晋全国共有州21,统郡、国173,县1232。

隋设郡为190,县1255。

州制在中国实行了四百年左右。

道(路)制时期

唐初,李渊统一中国后,一度改郡为州,恢复州领县制。不过,唐朝后期的最高行政区划不是州或郡,而是“道”了;宋朝的最高行政区划是“路”。“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的性质,然后转化为行政区。该时期从7世纪初至13世纪后期,达六百多年。

唐太宗为省并州、郡,主要依山川形势划全国为10道。这10道是: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和岭南。后玄宗时增为15道。

唐道下辖府、州,府(包括都护府)、州下领县。开元末年(740年),15道统领府、州328,县1573。此时,唐朝的疆域已超过汉武帝全盛时期。

唐代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成为三级制,主要是道 — 府(州)— 县。后期的道 — 节度使— 府(州)— 县制,由于道已为虚设,实际上还是三级制。

宋代废道制改路制,路下为府、为州。后来还出现一些新单位——军、监。

总之, 宋代的行政区划,最高一级为路;实施的三级制,最基本的是路—州—县;州级单位有府、州、军、监,府地位最高,州次之,军、监更低;县级单位有县、军、监。

与宋同时期的辽实行道制,金实行路制。

省制时期

自元代开始,中国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行政区划制度,其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为行省(简称为省),因此称为行省(省)制时期。该时期从13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历经元、明、清三代。

元代最初划分为12个一级行政区,包括1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行省下辖路,路领府、州,府、州辖县。

明代设13布政使司,简称13司,俗称13省。布政使司(省)下辖府,府下领州,州下领县。

清代省制多沿用明代。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共22省,是中国现代行政区划的基础。

行政区划系统也在不断演变之中。

春秋为一级制,战国为二级制,秦汉基本上是二级制,魏晋南北朝为三级制,隋代为二级制,唐、宋为三级制,元、明是三级和四级行政区划混合制,主要是四级制,清代是三级制。

可见,在中央集权制的前期,行政区划以二级制为主;在中央集权制的中、后期,行政区划则以三级制为主。

一、概论

三皇五帝夏商周玩分封,爱谁谁,就不管了。从秦开始统一,主打郡县制,但始皇帝死后,就搞不定了,没几年各路诸侯就接着打。最后刘邦一个小公务员得了天下,好兄弟,亲子侄都得封啊,于是郡国并行。俗话说的好,鸟尽弓藏,封的开始就是削的前奏,从汉武帝开始历经新莽,直到东汉末年王室照得住的日子里,郡制还算稳定。等到黄巾邪教一闹,天下可就乱了,原来朝廷派到地方监察员们(刺史) ,就地扎根变军阀了,但这批人不忘本,各地刺史称号大多源至《禹贡》古书里的州名,于是乎州郡制开始了,直到唐初,干脆把郡去了,直接变为州制。

李世民在玄武门作掉自己兄弟之后,觉得自个比刘彻至少打个平手,于是仿汉武故事设道(与汉武设的刺史一样是个监察性质的公务员) 。天道循环,安史这两个杂胡作乱之后,节度使们同样重演汉末故例,道变成了地方藩镇实体。一直要到赵匡胤,朝廷才算缓过气来,不玩道了,玩路。设路于各地,路的性质介于行政区和监察区之间,算是折中。地方上主要是州府。

蒙元入住,又变了省制,蒙元是胡人,省的军事性,监视性很强。朱元璋驱除鞑虏之后,废省设三司,有点那么三权分立的意思,可是不幸啊,女真人又来了,又玩省制(但凡是外国人侵占中国,必得加强对汉人控制,满清这也是跟蒙元学的) ,还在各地设满城,搞非法定居点,一直到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半天下,汉族地方势力抬头,宣统老爸想削藩,削着削着,两年半,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新军

反了。 北洋时代,除了老袁有过削藩想法,要废省设道,用今天话说,就是各地子公司经理们太强,董事长想要把子公司分拆。老袁没福气,壮志未成升仙去了。老蒋也想削,没料到机关算尽,眼看着为他人做了嫁衣裳,自个去作了岛主了。

综合考察一下二千年来的政区演变经过,可以发现如下几条规律:同一政区,通例都是越划越多,越划越小;到一定程度,它的级别就会降低。例如:省在元代只有十一二个,明代加到十五个,清代加到十八、二十二,现在的省级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 是三十四个。只有县最稳定,秦代千把个,汉以后长期都是一千几百个,大约二十年前才突破二千大关。历代政府有时觉得政区太多不便于统治,曾几次大事省并;但往往不久被省并的又得到恢复。如新中国在五十年代未曾并省了许多县,现在大多数已被恢复。秦和西汉初期疆域比较小,其时所采用的单纯二级政区制,自汉武帝扩展疆域以后,已不宜于继续采用。但多级制亦不利于政令民情的上下传达,所以二千年来最常用的是三级制。有时用实三级,有时用虚三级。历代最高一级行政区往往由吏治监察区或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最高行政长官往往由派遣在外的中央官转变而来。

二、 历代一级行政区域

(一)先秦的九州

1、夏:《尚书?? 禹贡》: 冀 、衮 、豫、青、徐 、扬 、荆 、梁 、雍 。

2、商:《尔雅?? 释地》:幽、冀、衮 、豫、营、徐 、扬 、荆 、

雍。

3、西周:《周礼?? 夏官?? 职方》:幽、冀、并、衮 、豫、青、扬 、荆 、雍。

4、春秋战国:《吕氏春秋》: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 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 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 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 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二)秦的三十六郡

公元前221年,秦国最后灭齐国,秦王朝建立。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取消分封制,国家管理上推行单一的郡县制,废诸侯,立郡县,分天下为36郡;其后南并五岭以南南越地,置南海、桂林、象郡,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后陆续分析出东海、常山、济北、胶东、河内和衡山等郡。根据里耶古城的考古发现,秦朝还存在“洞庭郡”。黔中郡是否存在是争议话题。

秦朝首都咸阳及其附近关中平原由内史直接管理;秦朝的郡设郡守(主持民政)、郡尉(主持军事)、郡监(主持监察事务),郡守下设郡丞,作为郡守的副职。

2.1 秦一级行政区

序号 郡名 治所 治所今所在地

1、内史直管 咸阳 今陕西咸阳东

2、陇西郡 狄道 今甘肃临洮县南

3、北地郡 义渠 今甘肃宁县西北

4、蜀郡 成都 今四川成都

5、巴郡 江州 今重庆市

6、汉中郡 南郑 今陕西南郑东

7、南郡 江陵 今湖北江陵

8、黔中郡 临沅 今湖南常德市西

9、南阳郡 宛县 今河南南阳市

10、长沙郡 湘县 今湖南长沙市

11、楚郡 陈县 今河南淮阳

12、九江郡 寿春 今安徽寿县

13、泗水郡 相县 今安徽宿县西北

14、薛郡 鲁县 今山东曲阜

15、东海郡 郯县 今山东郯城西南

16、会稽郡 吴县 今江苏苏州

17、邯郸郡 邯郸 今河北邯郸市西南

18、钜鹿郡 钜鹿 今河北平乡

19、太原郡 晋阳 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20、上党郡 长子 今山西长子县

21、雁门郡 善无 今山西左云右玉镇南

22、代郡 代县 今河北尉县西南

23、云中郡 云中 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24、河东郡 安邑 今山西夏县北

25、东郡 濮阳 今河南濮阳西南

26、砀郡 砀县 今安徽砀山县南

27、上郡 肤施 今陕西榆林东南

28、三川郡 雒阳 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29、颍川郡 阳翟 今河南禹州

30、齐郡 临淄 今山东淄博市东

31、琅琊郡 东武 今山东诸城

32、渔阳郡 渔阳 今北京密云西南

33、上谷郡 沮阳 今河北怀来东南

34、右北平 无终 今河北蓟县

35、广阳郡 蓟县 今北京市

36、辽西郡 阳乐 今辽宁锦州市西

37、辽东郡 襄平 今辽宁辽阳市

38、九原郡 九原 今内蒙古包头西南

39、南海郡 番禺 今广东广州

40、桂林郡 桂林 今广西贵港境内

41、闽中郡 闽中 今福建福州

42、象郡 临尘 今广西崇左县境内

(三)汉十三刺史部

1、司隶校尉部(司州):治所:河南(今洛阳市东);辖区: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

2、豫州:治所:谯(安徽毫县); 辖区:今河南南部、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

3、兖州: 治所: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辖区: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和江苏西北角。

4、徐州: 治所:郯(山东郯城县西南); 辖区: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北部及安徽东北角。

5、青州: 治所:临锱; 辖区:今山东北部及河北东南角。

6、凉州: 治所:陇(甘肃清水县北);辖区:今甘肃东南部。

7、并州: 治所:晋阳(太原市西);今陕西北部,山西大部及内蒙之一部。

8、冀州: 治所:高(hao )(河北柏乡县北);辖区 今河北西南部。

9、幽州: 治所: 蓟(北京城西南);辖区: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各一部。

10、扬州: 治所:历阳(安徽和县,后迁寿春); 辖区 :今江苏南部、安徽中部、南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

11、荆州: 治所:汉寿(湖南常德市东);辖区:今河南西南部,湖北、湖南二省及黔、桂、粤三省边缘。

12、益州: 治所:雒(四川广汉县,后迁绵竹,再迁成都);辖区: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陕西南部及鄂、甘各一隅。

13、交州: 治所:广信(广西梧州市);辖区:包括今两广大部和越南北部。

(四)唐的道与镇

唐初实行州县两级制,但府州数量过于庞大,贞观十三年有州

358个(《旧唐书·地理志》),中央政府无法直接统治,但又不愿意在府州上再加一级行政机构,于是就在府州之上又加一级监察机构,这就是“道”。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根据自然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十个自然区域,称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十道为十五道,正式成为15个监察区。唐中期以后道逐渐与方镇权力合并,十五道被废,藩镇攫取了道的权利。唐后期,方镇实际上成为州上一级的政区,道(方镇)——州——县三级政区由虚变实,正式形成。

1、唐初十道: 关内:(潼关以西、秦岭以北,包括河套)、河南(当时的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河北(当时的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 、河东(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陇古(陇山以西)、山南(秦岭以南、长江以北)、淮南(江淮之间地)、江南(长江以南)、岭南(五岭以南)、剑南(剑阁以南) 。

2、开元二十一年(733)分为15道,在原十道的基础上有以下变化:京畿道:将关内道分出首都长安附近地区;都畿道:将河南道分出陪都洛阳附近地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山南为东西2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江南为东西2道,黔中道:(今贵州一带)。

3、天宝时有沿边九节度使(即范阳、平卢、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剑南、安西、北庭),一经略使(岭南)。

(五)宋的路

北宋分路以转运使为主,初分时极不稳定。至道三年(997)始定为15路, 天禧四年(1020)又分为18路。元丰八年(1085)定为23路。这

23 路是京东东、京东西、京西南、京西北、 河北东、河北西、永兴军、秦凤、河东、淮南东、淮南西、两浙、江南东、江南西、荆湖南、荆湖北、成都府、梓州、利州、夔州、福建、广南东、广南西路。 崇宁四年(1105)将首都开封一府置为京畿路。

宣和四年(1122)宋金盟约, 约定联合灭辽后, 金归还宋燕云十六州地。于是北宋预置了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不料金灭辽后未能践约,仅归还六州。所以北宋末年号称26路,实际上只有24路。

南宋初年,有两浙东、两浙西、京西南、淮南东、淮南西、江南东、江南西、荆湖南、荆湖北、成都府、潼川府、利州、夔州、福建、广南东、广南西等十六路。

(六)元的行省

元初行省的设置和辖区都很不稳定,到12世纪末的大德年间才开始稳定下来,全国分成11个区域。其首为中书省,即中央机构中书省直辖地区,故又称都省、腹里。辖区相当今京、津2市、晋、鲁、冀3省及豫河北部分和内蒙古部分地。另有10个行省:辽阳、陕西、河南、江浙、江西、湖广、 四川、云南、甘肃、岭北。辖区都很大。另以高丽国置征东行省,行省丞相由高丽王兼任。其性质与内地行省不同。其余10个行省辖境为:

1、陕西行省——辖境包括今陕西及甘肃、内蒙古部分地区。

2、甘肃行省——辖境包括今甘肃省、宁夏自治区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3、辽阳行省——辖境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黑龙江

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

4、河南江北行省——辖境包括今河南省及湖北、安徽、江苏三省的长江以北地区。

5、四川行省——辖境包括今四川省大部及湖南、陕西部分地区。

6、云南行省——辖境包括今云南省全境,四川、广西部分地区,以及泰国、缅甸北部一些地方。

7、湖广行省——辖境包括今湖南、贵州、广西三省之大部及湖北部分地区。

8、江浙行省——辖境包括今江苏南部,浙江、福建二省及江西部分地区。

9、江西行省——辖境包括今江西省大部及广东省。

10、岭北行省——辖境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境、中国内蒙古、新疆一部分和苏联西伯利亚地区。

元朝末年,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和维持地方治安的需要,又分出许多行省。如中书省分出山东行省,江浙行省分出福建行省等等。以

后又成立了许多分省,如福建行省分出了建宁、汀州、泉州分省。

(七)明的承宣布政使司

明洪武初改革元代行省制度,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设都指挥使司主管一省军户卫所,另有主一省监察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因名称和辖区未改,故而习惯上仍称省。明初建都应天府(治今南京市),即以中央直辖的相当今江苏、安徽2省和上海1市的地区为直隶,也称京师。永乐时迁都顺天府(今北京市),

即以相当今北京、天津2市和河北省大部分地区为直隶(京师)。原直隶改称南直隶,也称南京。自宣德以后,全国一直分为两京(或称两直隶)13布政使司,即京师、 南京、山西、 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 浙江、福建、广东、 广西、贵州、云南,合称15省。

元朝的省非常大,如岭北省,包含了从内蒙到整个西伯利亚。我们来看看元的11行省如何变成15省。中书省太大,拆分为北京(京师)、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合并为陕甘;河南江北划分为南京(南直隶)、河南;湖广拆分为湖广、广西、贵州;江浙拆分为浙江、福建;江西拆分为江西、广东;四川、云南没变。辽阳没有设省,搞了一些都司,如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等,养虎为患,后来变成了满清。岭北搞不定,给元朝退回去了,后来分为达靼鞑及瓦剌。

(八) 清的督抚

顺治年间曾实行一省一督制。康熙初年改为一省一巡抚,二三省一总督。乾隆中叶以后, 确定全国8总督(直隶、两江、闽浙、湖广、四川、陕甘、两广、云贵)、15巡抚(江苏、安徽、山东、山西、 河南、陕西、福建、浙江、 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成为定制。

直隶、四川、甘肃三省由总督兼巡抚事,省区与督抚辖区趋于一致。边疆地区推行军政合一的统治。在东北地区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新疆设伊犁5个将军辖区。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办事大臣驻甘肃西宁府,辖青海地方)

以及由中央理藩院直接管辖的内蒙古盟旗。

内地18省(15巡抚加上三个总督兼巡抚事),加上5个将军辖区,共23个政区。

除去清带来的东三省以及外蒙、新疆外,我们来看一下明15省如何变成18省的。清的陪都改为盛京,所以原来的南直隶更改为江南省,后又拆分为安徽、江苏两省;湖广省拆分为湖南省、湖北省;甘肃省在元时已是十大行省之一,在明时并入陕西省,在清时又从陕西省中拆出,恢复为独立的一个省。

清末为加强防务,光绪十年(1884)建新疆省。十一年建台湾省,二十一年马关条约后,台湾割让日本。三十三年(1907)改原奉天、吉林、黑龙江3将军辖区为省。全国共24省。

(九)民国的省

辛亥革命后, 撤销督抚。各省设都督、民政长分理军政、民政,都督旋改称将军,又改督军、督办。民政长旋改称巡按使,又改省长。国民党政府时期各省设主席为一省之长。并改直隶为河北省, 改奉天省为辽宁省, 又于边区增设热河、察哈尔、绥远、青海、宁夏、西康6省。至此,全国计有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西康、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绥远、察哈尔等28省;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岛、西安等6直辖市。抗战胜利后, 台湾省归还祖国。并将战前东北3省地(伪满时分划为18省)分置为辽宁、辽北、安东、吉林、合江、松江、

黑龙江、嫩江、兴安9省,全国共35省。 除直隶为河北省, 改奉天省为辽宁省,其他省名均与清朝一样。让我们来看看新增的6省是从原来哪个省拆分出来的。内蒙古在清朝并末建省,由理蕃院直接管理,现在被拆分为热河、绥远、察哈尔三个省;民国时冯玉祥的西北军驻甘肃,冯玉祥为了巩固自己在西北的地盘,安置将领,以宁夏、青海距离甘肃省城太远,交通不便,不易发展为由,向蒋介石提出新设宁夏、青海两行省的提案,后成行。西康省主要是从四川和西藏中拆分,辖地包括现在川西及西藏东部,多数地区是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另外,外蒙古独立了。

(十)中国人民共和国的省

1、现在的三十四个省级地区 北京市(京) 、天津市(津) 、河北省(冀) 、山西省(晋)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辽宁省(辽) 、吉林省(吉) 、黑龙江省(黑) 、上海市(沪) 、江苏省(苏) 、浙江省(浙) 、安徽省(皖) 、福建省(闽) 、江西省(赣) 、山东省(鲁) 、河南省(豫) 、湖北省(鄂) 、湖南省(湘) 、广东省(粤)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 、海南省 (琼) 、重庆市(渝) 、四川省(川、蜀) 、贵州省(黔、贵) 、云南省(滇、云) 、西藏自治区(藏) 、陕西省(陕、秦) 、甘肃省(甘、陇) 、青海省(青)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 、香港特别行政区(港) 、澳门特别行政区(澳) 、台湾省(台) 除京、津、沪、渝、港、澳六个省级市外,实际共28个省。我们看看民国的35省如何变成28省的。首先东北9省恢复东北3省;撤销察哈尔省,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河北、山西二省;撤销热河省和西康省,将热河省所属行政区域,分

别划归河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西康省的行政区域划归四川省;绥远省变为内蒙古自治区;新增西藏、海南两省。

2、已撤销的省级以上行政区:

(1)大行政区: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中南

(2)省:平原、察哈尔、绥远、辽东、辽西、松江、热河、西康

(3)行署区:旅大、苏北、苏南、皖北、皖南、川东、川南、川西、川北

(4)直辖市:沈阳、旅大、鞍山、抚顺、本溪、长春、西安、南京、武汉、广州、重庆(建国初期)

(5)地区:昌都

2、一九四九年全国省级行政区一览

5大行政区 30省、1自治区、12直辖市、5行署区、1地方、1地区

中央直属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保定市)、山西省(太原市)、平原省(新乡市)、察哈尔省(张家口市)、绥远省(归绥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东北区

(沈阳市) 沈阳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辽东省(安东市)、辽西省(锦州市)、吉林省(吉林市)、松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热河省(承德市)、旅大行署区(大连市)

西北区 (西安市) 西安市、陕西省(西安市)、甘肃省(兰州市)、宁夏省(银川市) 青海省(西宁市)、新疆省(迪化市)

华东区

(上海市) 上海市、南京市、山东省(济南市)、苏北行署区(扬州市)、 苏南行署区(无锡市)、皖北行署区(合肥市)、皖南行署区(芜湖市)、浙江省(杭州市)、福建省(福州市)、台湾省(台北市)

中南区

(武汉市) 武汉市、广州市、河南省(开封市)、湖北省(武汉市)、湖南省(长沙市)、江西省(南昌市)、广东省(广州市)、广西省(南宁市)

西南区 (重庆市) 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贵州省(贵阳市)、云南省(昆明市) 西康省(康定县)、西藏地方(拉萨)、昌都地区(昌都宗)


相关内容

  • 历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
  • 50 历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 吴艳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行政区域是国家进行分级管理所划分的地域单位和组织形式.两千年来中国行政区划的变迁经历了非常复杂的过程,行政区划的演变也呈现出一定的趋势和规律性:每一套行政区划系统经历由发生.发展到消亡的规律: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

  • 集权.分权与治理:行政派出组织的缘起.特点与影响
  • 作者:董娟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08期 中图分类号:D0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202(2011)02-0136-05 国家行政体制从其一开始,就包含着行政集权的萌芽[1]62.这一点,在中国国家行政体制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从秦始皇统一开始,高度集中的中央集 ...

  • 视野 ┊ 历代行政区划略说
  • 文/谭其骧 今天简单讲一讲中国历代的行政区划.历史时期的中国除了中原王朝以外,往往同时还存在着几个边疆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各有各的行政区划制度,今天我们只讲中原王朝的,不包括这些边疆政权. 中国的中央集权国家,是萌芽.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成封建统一国家时才完成.有了中央集权的国 ...

  • 水利史论文
  • 谈历代水政管理 摘要:水政监察档案工作管理应适应水利事业建设的需要,因此要统一思想认识,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可从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及档案管理法制化方面入手.水政监察工作是为社会服务的,同样档案管理也是为社会服务,两者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应妥善于处理好两者关系,为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做好档案工作 ...

  • [转载]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大全
  • (2014-04-26 10:20:58) 转载▼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育.棠外.青少年文学. 原文地址: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大全作者: [转载]古代官职官名释义 [转载]博览群书在线阅读大汇编 中国古今官职对照.官职等级及历代官职解释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在线阅读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共100册)[阅 ...

  • 小论宗法制度
  • 小论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它对中国的社会产生的是非常深远的,它渗入到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从西周后期确立之后一直影响到我们当代社会的家庭观念. 首先我想要简单的介绍一下宗法制度的产生.它的创立者是周公.在阶级产生之前,人类走着大体相同的道路,先是原始群居,接 ...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综述
  • 第27卷第2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 27No. 22007年3月 Journ al of S outh-Central Un ivers 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M ar. 2007 2 ...

  • 中国历代版图变化和疆域发展(9)
  • 中国历代版图变化和疆域发展(9) 中华网论坛 统一疆域的最终形成 建立清朝的爱新觉罗家族是东北女真部落的一支,属于明朝建州卫的一部.明万历十年(1582年),努尔哈赤的祖父建州左卫都指挥觉昌安(叫场).父亲建州左卫指挥塔克世(塔失)遭明军误杀.为了补偿他们的冤死,努尔哈赤被袭封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努尔 ...

  •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成败得失
  •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成败得失 厦门大学教授.博导 易中天 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介绍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监察制度和监察机构 的国家之一.两千多年的秦汉时期就确立了中央设监察部 门,地方有监察特派员的监察制度. (一)中央的监察部门 中央专门的监察机构秦汉时期称御史府,后改称御史 台,到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