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地震危害

2008年以来的两次巨大自然灾害的叠加,客观上促使投资需求的增加,通胀压力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目前最急迫的是增加供给,要适当限制能源、粮食、钢材、建筑材料等经济基础性重要产品的出口,积极开拓进口渠道。在大灾面前,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市场价格,企业也要讲政治,降低利润追求,通过增加产量和销售规模吸收相应要素成

本。同时,积极推进投融资市场建设,尤其是股票市场的稳定。

⊙陈学军

继南方雪灾之后,5月12日14点28分,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又发生了里氏8级特大地震,是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地震灾害。截至5月21日12时,四川汶川8级地震已造成41353人遇难,274683人受伤,累计失踪32666人。自然灾害在夺去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同时,成千上万个家庭的破碎也造成了受灾地区人民难以抹去的心灵创痛。目前,冷静、客观地分析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充分认识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对于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至关

重要。

一般来讲,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后果包括三个方面:经济损失、人道灾难和生态破坏。其中,经济损失又包括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及对宏观经济增长所造成的影响。自然灾害直接损失的评估本身并不是经济学家所要研究的内容,这些工作主要依赖于建筑、工程、结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专家完成。自然灾害直接损失主要包括建筑物、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的存量部分的损害,以及废墟清理、紧急救助服务成本等。经济学家关心的是与就业相关的收入损失和间接损失。间接损失界定虽然在理论界没有形成共识,一般包括因灾害遭到破坏的企业,其生产或经营活动被迫终止所造成的损失、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收入损失以及商业活动停止造成的损失。灾害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次生影响主要是指自然灾害对宏观经济指标——GDP、消费,受灾害影响的通货膨胀、以及政府救助资源的再分配

和恢复重建的效果。

自然灾害经济学家认为,从对已经发生的人类所遭受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分析表明,自然灾害的直接损失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影响程度并不显著。一般自然灾害在短期内有影响作用,很难构成对整个国家巨大的资本市场根本性的扰动。即使是在1918年——1919年世界范围内暴发的流感也没能够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冲击。比如,1995年9月的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灾难,虽然对路易斯安娜和密西西比两个州的经济造成相当大程度的损害,但是这些州总的GDP也不及美国当年GDP的2%。据美国劳工部数据估计,尽管灾难直接导致了受灾地区失去23万个就业岗位,但是从灾难发生当月的全国就业数据来看,只有3.5万人失业。这些例子充分说明,自然灾害对经济活动影响作用是与经济潜能相反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力资本是经济资源的主导因素,地震灾区数十万人的伤亡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人道灾难,但对于绝大多数幸存者来讲,他们是灾后重建任务巨大的资本存量和经济潜能。 2008年发生在我国四川的汶川“5·12”特大地震灾难对灾区人民造成了无法估量的生命损失,对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一场可怕的梦魇,是人类历史上又一人道灾难。所以说,“5·12”特大地震灾难造成的后果主要是人道灾难。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对灾难事件的及时响应,并举全国之力最大程度地挽救受灾群众的生命,充分彰显中国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更加团结的中国人民共同抗击地震灾害,受灾地区以及整个国家社会秩序安定。作为最为重要的一面,社会稳定是灾后重建、取得经济发展的坚实保障。另外,中国政府在整个救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闻开放程

度,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因此,中国政府在灾后重建方面与国际社会合作将会非常顺利。

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具体数据目前正在评估中。受灾地区主要是四川省绵阳地区。风险评估公司

AIRWorldwide表示,中国四川省发生的强烈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超过2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400亿元左右,将其作为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参考数据。通常,自然灾害的直接损失都是由政府财政全部负担,2007年我国全年财政收入高达5.13万亿元,其中四川省财政收入为1384.7亿元。同时,2007年我国财政超收收入为7239亿元。

所以,中国政府有雄厚财政收入的基础,作为不到整个财政收入3%的灾害直接损失并不会撼动中国经济。

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并不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绵阳作为受灾严重地区的最大工业城市,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99户,2007年共完成工业产值537.5亿元。所以,地震灾害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虽然四川天然气的储

量占到全国的40%,产量占到22%,但是,地震并没有对天然气产地四川东部造成大的影响。

受到地震灾害影响的主要是有色金属行业。锌矿、铅矿和铝矿及其冶炼厂受到了直接影响。2007年,四川省铅精矿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0.01%;锌精矿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至10%。电解铝产能约占全国总产能的3.9%。短期内会影响到全国的金属材料价格,但是,地震本质上本没有造成自然资源的损失,只是对企业厂房、电力及交通基础

设施破坏。

地震灾害对第三产业的冲击不可忽视。2007年四川的GDP为10505亿元,占全国GDP的4.2%。其中,旅游总收入为1217.3亿元,约占比重为11.6%。地震灾害对四川第三产业支柱旅游业的冲击是最大的,地震灾区几乎覆盖了

四川绝大部分旅游资源,因此将使全国GDP减少约0.48个百分点。

虽然自然灾害对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而言往往都是局部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显著影响绝大多数是短期表现,但是有些短期内的影响会导致产生长期性影响。对于整个国家和地区来说,为了应对自然灾害,政府往往要提前做财政预算,遇到大灾难的时候还要追加预算,遇到毁灭性灾难的时候,还会有国际借贷,这会对整个政府的支付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意味着会有更多政府公债即将发行。正如人们所预期的,2008年5月16日,财政部发行2008年第七期记账式国债271.5亿元。为满足灾区重建资金需求,2008年5月15日,人民银行决定,对受灾严重的成都、绵阳等6市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5月20日暂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追加救灾支农再贷款限额15亿元和再贴现

限额10亿元。货币政策结构调整也是2008年以来的最大特点。

次生经济影响主要表现是因灾害产生的通货膨胀。一般来讲,在遭受自然灾害的国家可能有两种渠道引发通货膨胀。第一,由于灾后恢复建设的债务负担累积,导致通货膨胀发生。灾后重建是向社会施加的一种成本,政府必须对此进行巨额的财政支出。因为灾难的深度影响,政府可能负担不起额外的债务累积。政府可能通过中央银行发行更多货币来缓解财政危机,印制过多货币的结果就是加大通胀压力。所以,在应对灾后重建的债务处理问题上,中央银行要保持政策的独立性。第二,受灾地区经济基础遭受损害,因市场紊乱造成通货膨胀,食品、建筑材料、能源价格高企。严重灾害可能会造成人们对物价上涨的担忧,尤其是对基础消费品和粮食价格。政府在短期内要在受灾地区

进行适当价格控制。

总的来讲,2008年以来的两次巨大自然灾害的叠加,客观上促使投资需求的增加,通胀压力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目前最急迫的是增加供给。因为自然灾害会使经历灾难的人们心理上产生影响,从而降低他们的生产能力;自然灾害必定减少GDP存量;自然灾害必定减少存货。因此,要适当限制能源、粮食、钢材、建筑材料等经济基础性重要产品的出口,积极开拓进口渠道。鉴于目前我国复杂的经济形势,如何驾驭增加有效供给能力是对全社会的考验。在大灾面前,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市场价格,否则,企业提高生产力冲动受到制约,供给增加将不得实现。企业也要讲政治,降低利润追求,通过增加产量和销售规模吸收相应要素成本。同时,积极推进投融资市场建设,尤其是股票市场的

稳定。

2008年以来的两次巨大自然灾害的叠加,客观上促使投资需求的增加,通胀压力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目前最急迫的是增加供给,要适当限制能源、粮食、钢材、建筑材料等经济基础性重要产品的出口,积极开拓进口渠道。在大灾面前,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市场价格,企业也要讲政治,降低利润追求,通过增加产量和销售规模吸收相应要素成

本。同时,积极推进投融资市场建设,尤其是股票市场的稳定。

⊙陈学军

继南方雪灾之后,5月12日14点28分,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又发生了里氏8级特大地震,是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地震灾害。截至5月21日12时,四川汶川8级地震已造成41353人遇难,274683人受伤,累计失踪32666人。自然灾害在夺去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同时,成千上万个家庭的破碎也造成了受灾地区人民难以抹去的心灵创痛。目前,冷静、客观地分析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充分认识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对于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至关

重要。

一般来讲,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后果包括三个方面:经济损失、人道灾难和生态破坏。其中,经济损失又包括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及对宏观经济增长所造成的影响。自然灾害直接损失的评估本身并不是经济学家所要研究的内容,这些工作主要依赖于建筑、工程、结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专家完成。自然灾害直接损失主要包括建筑物、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的存量部分的损害,以及废墟清理、紧急救助服务成本等。经济学家关心的是与就业相关的收入损失和间接损失。间接损失界定虽然在理论界没有形成共识,一般包括因灾害遭到破坏的企业,其生产或经营活动被迫终止所造成的损失、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收入损失以及商业活动停止造成的损失。灾害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次生影响主要是指自然灾害对宏观经济指标——GDP、消费,受灾害影响的通货膨胀、以及政府救助资源的再分配

和恢复重建的效果。

自然灾害经济学家认为,从对已经发生的人类所遭受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分析表明,自然灾害的直接损失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影响程度并不显著。一般自然灾害在短期内有影响作用,很难构成对整个国家巨大的资本市场根本性的扰动。即使是在1918年——1919年世界范围内暴发的流感也没能够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冲击。比如,1995年9月的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灾难,虽然对路易斯安娜和密西西比两个州的经济造成相当大程度的损害,但是这些州总的GDP也不及美国当年GDP的2%。据美国劳工部数据估计,尽管灾难直接导致了受灾地区失去23万个就业岗位,但是从灾难发生当月的全国就业数据来看,只有3.5万人失业。这些例子充分说明,自然灾害对经济活动影响作用是与经济潜能相反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力资本是经济资源的主导因素,地震灾区数十万人的伤亡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人道灾难,但对于绝大多数幸存者来讲,他们是灾后重建任务巨大的资本存量和经济潜能。 2008年发生在我国四川的汶川“5·12”特大地震灾难对灾区人民造成了无法估量的生命损失,对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一场可怕的梦魇,是人类历史上又一人道灾难。所以说,“5·12”特大地震灾难造成的后果主要是人道灾难。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对灾难事件的及时响应,并举全国之力最大程度地挽救受灾群众的生命,充分彰显中国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更加团结的中国人民共同抗击地震灾害,受灾地区以及整个国家社会秩序安定。作为最为重要的一面,社会稳定是灾后重建、取得经济发展的坚实保障。另外,中国政府在整个救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闻开放程

度,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因此,中国政府在灾后重建方面与国际社会合作将会非常顺利。

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具体数据目前正在评估中。受灾地区主要是四川省绵阳地区。风险评估公司

AIRWorldwide表示,中国四川省发生的强烈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超过2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400亿元左右,将其作为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参考数据。通常,自然灾害的直接损失都是由政府财政全部负担,2007年我国全年财政收入高达5.13万亿元,其中四川省财政收入为1384.7亿元。同时,2007年我国财政超收收入为7239亿元。

所以,中国政府有雄厚财政收入的基础,作为不到整个财政收入3%的灾害直接损失并不会撼动中国经济。

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并不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绵阳作为受灾严重地区的最大工业城市,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99户,2007年共完成工业产值537.5亿元。所以,地震灾害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虽然四川天然气的储

量占到全国的40%,产量占到22%,但是,地震并没有对天然气产地四川东部造成大的影响。

受到地震灾害影响的主要是有色金属行业。锌矿、铅矿和铝矿及其冶炼厂受到了直接影响。2007年,四川省铅精矿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0.01%;锌精矿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至10%。电解铝产能约占全国总产能的3.9%。短期内会影响到全国的金属材料价格,但是,地震本质上本没有造成自然资源的损失,只是对企业厂房、电力及交通基础

设施破坏。

地震灾害对第三产业的冲击不可忽视。2007年四川的GDP为10505亿元,占全国GDP的4.2%。其中,旅游总收入为1217.3亿元,约占比重为11.6%。地震灾害对四川第三产业支柱旅游业的冲击是最大的,地震灾区几乎覆盖了

四川绝大部分旅游资源,因此将使全国GDP减少约0.48个百分点。

虽然自然灾害对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而言往往都是局部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显著影响绝大多数是短期表现,但是有些短期内的影响会导致产生长期性影响。对于整个国家和地区来说,为了应对自然灾害,政府往往要提前做财政预算,遇到大灾难的时候还要追加预算,遇到毁灭性灾难的时候,还会有国际借贷,这会对整个政府的支付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意味着会有更多政府公债即将发行。正如人们所预期的,2008年5月16日,财政部发行2008年第七期记账式国债271.5亿元。为满足灾区重建资金需求,2008年5月15日,人民银行决定,对受灾严重的成都、绵阳等6市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5月20日暂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追加救灾支农再贷款限额15亿元和再贴现

限额10亿元。货币政策结构调整也是2008年以来的最大特点。

次生经济影响主要表现是因灾害产生的通货膨胀。一般来讲,在遭受自然灾害的国家可能有两种渠道引发通货膨胀。第一,由于灾后恢复建设的债务负担累积,导致通货膨胀发生。灾后重建是向社会施加的一种成本,政府必须对此进行巨额的财政支出。因为灾难的深度影响,政府可能负担不起额外的债务累积。政府可能通过中央银行发行更多货币来缓解财政危机,印制过多货币的结果就是加大通胀压力。所以,在应对灾后重建的债务处理问题上,中央银行要保持政策的独立性。第二,受灾地区经济基础遭受损害,因市场紊乱造成通货膨胀,食品、建筑材料、能源价格高企。严重灾害可能会造成人们对物价上涨的担忧,尤其是对基础消费品和粮食价格。政府在短期内要在受灾地区

进行适当价格控制。

总的来讲,2008年以来的两次巨大自然灾害的叠加,客观上促使投资需求的增加,通胀压力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目前最急迫的是增加供给。因为自然灾害会使经历灾难的人们心理上产生影响,从而降低他们的生产能力;自然灾害必定减少GDP存量;自然灾害必定减少存货。因此,要适当限制能源、粮食、钢材、建筑材料等经济基础性重要产品的出口,积极开拓进口渠道。鉴于目前我国复杂的经济形势,如何驾驭增加有效供给能力是对全社会的考验。在大灾面前,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市场价格,否则,企业提高生产力冲动受到制约,供给增加将不得实现。企业也要讲政治,降低利润追求,通过增加产量和销售规模吸收相应要素成本。同时,积极推进投融资市场建设,尤其是股票市场的

稳定。


相关内容

  • 高三地理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 第二节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一.课标要求 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2.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3.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或形成条件).特点.危害以及分布,自然灾害的自然特征.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旨在学习日常生产.生活中人类经常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形成机制.发生原理及对人类 ...

  • 地震教学设计教案
  • <19.地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时内容,在学生认识了地球构造及火山的形成之后,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搜集处理信息资料认识地震危害,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的预测和自救.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搜集处理有关地震的信息资料,了解地震这 ...

  • 地震对公路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 地震对公路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作者:陈康林 来源:<职业·下旬>2009年第07期 地震是地壳某处发生快速颤动的现象,是地壳运动激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我国是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长久以来,我国人民与地震灾害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地震是无情的,但它有着自己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研究和探索它的发生 ...

  • 地震逃生记1
  • <地震逃生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为西师版小学公共安全与生命教育四年级下册第6课. 课文主要从地震的认识.地震的危害.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等方面 进行讲述,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震,掌握地震时的逃生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目标. 教学目标 1 ...

  • [地震避险]教学设计
  • <认知地震>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读本七年级第五单元第13课<认知地震>教学内容设计而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的成因和给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了解地震前兆,再指导学生在地震时如何采取科学方法进行自我保护.目的是引领学生用所学知识 ...

  • 自然灾害及防治梳理
  • 一.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二.知识梳理: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1)气象灾害(干旱.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等) (2)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 (3)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赤潮) (4)生物灾害(病害.虫害和鼠害) (5)天文灾害 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区域性.危害性.突发性. ...

  • 地震的危害
  • 地震是地球上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其中大多数震级较小或发生在海底等偏远地区,不为人们所感觉到.但是发生人类活动区强烈地震往往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通常来讲,里氏3级以下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很小,对建筑物不会造成明显的损害.人们对于里氏4级以上的地震具有明显的震感.在 ...

  •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清单填空
  • 高二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填空 1.自然灾害的定义:是指由于异常变化造成的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自然灾害形成条件: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灾情大小由什么决定的:孕灾环境(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 ...

  • 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
  •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 ...

  •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安全教育教案
  • 1. 交通法规我遵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交通安全问题对我们的重要性. 2.我们要从小树立交通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交通安全知识,确保交通安全. 3.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一个优秀的交通小天使. 教学媒体:电脑.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 故事激趣, 引入活动 1.放故事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