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
(新授课 1课时)
【课程标准】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描述蒸腾作用;通过实验认识叶片结构、气孔的作用;认同蒸腾作用的意义,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学情分析】
1. 能力起点方面——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充满好奇,乐于动手,对制作临时装片及显微镜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2. 背景知识方面——学生简单了解植被与降水的关系。
【学习目标】
1. 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
2. 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3. 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叶片的各部分结构。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4.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评价设计】
1. 通过观察思考,深化认知部分,完成目标1的评价。
2. 通过自主探究,互动你我部分,完成目标2、3的评价。
3. 通过完成体验感悟,讨论交流部分,完成目标4的评价。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资料: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消耗200 kg 以上的水,大致情况如下表所示:
2. 如果把植物外套上一个塑料袋,放到阳光下,过一段时间会有什么现象?(进入解决课前预习部分)
二、观察思考,深化认知
通过课前已完成的观察植物蒸腾现象的实验,描述植物的蒸腾作用。
水分如何通过叶片散失出去的呢?(进入课内探究部分)
三、自主探究,互动你我
实验一:观察叶片的结构
根据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进行叶片结构的拼图,并板书各部分结构名称。 《观察叶片的结构》 在线观看 - 酷6视频
那么水分到底是从叶片中的什么结构中跑掉的呢?
实验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 ℃以上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讨论: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哪一面气泡数目较多?
叶片正面和背面的气孔一样多吗_百度文库
实验三:组织学生制作菠菜叶下表皮的临时装片,对照课本图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对比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认识气孔的结构,观察气孔的张开和闭合的情况
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
利用问题:“植物吸水量的99%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为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蒸腾作用对植物本身的意义,进入下一环节。
四、体验感悟,讨论交流——感悟蒸腾作用意义
1.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同时带动了什么运输?
2.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
3.地球越来越热,有什么好办法降温?
倡 议:
人与自然应该
和谐相处
保护环境 保护森林
参加绿化活动
五、小结与作业
让学生结合教师板书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本节内容梳理归纳,并通过导学案进行达标检测,习题设计分层次,分梯度。
六、板书设计
1. 蒸腾作用概念
2. 叶片结构(拼图并标注名称)
3. 蒸腾作用意义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但低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己的特点,独立完成探究实验比较困难,因此教案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而且逻辑性强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植物的一生为什么需要那么多的水呢?吸收的水分中大约99%的水哪里去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又如,在气孔控制气体进出叶片的探究实验中,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获得了新的知识。这种方式简单、直观、启发效果好,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增强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有效地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热爱自然、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达到促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
(新授课 1课时)
【课程标准】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描述蒸腾作用;通过实验认识叶片结构、气孔的作用;认同蒸腾作用的意义,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学情分析】
1. 能力起点方面——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充满好奇,乐于动手,对制作临时装片及显微镜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2. 背景知识方面——学生简单了解植被与降水的关系。
【学习目标】
1. 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
2. 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3. 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叶片的各部分结构。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4.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评价设计】
1. 通过观察思考,深化认知部分,完成目标1的评价。
2. 通过自主探究,互动你我部分,完成目标2、3的评价。
3. 通过完成体验感悟,讨论交流部分,完成目标4的评价。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资料: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消耗200 kg 以上的水,大致情况如下表所示:
2. 如果把植物外套上一个塑料袋,放到阳光下,过一段时间会有什么现象?(进入解决课前预习部分)
二、观察思考,深化认知
通过课前已完成的观察植物蒸腾现象的实验,描述植物的蒸腾作用。
水分如何通过叶片散失出去的呢?(进入课内探究部分)
三、自主探究,互动你我
实验一:观察叶片的结构
根据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进行叶片结构的拼图,并板书各部分结构名称。 《观察叶片的结构》 在线观看 - 酷6视频
那么水分到底是从叶片中的什么结构中跑掉的呢?
实验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 ℃以上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讨论: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哪一面气泡数目较多?
叶片正面和背面的气孔一样多吗_百度文库
实验三:组织学生制作菠菜叶下表皮的临时装片,对照课本图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对比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认识气孔的结构,观察气孔的张开和闭合的情况
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
利用问题:“植物吸水量的99%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为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蒸腾作用对植物本身的意义,进入下一环节。
四、体验感悟,讨论交流——感悟蒸腾作用意义
1.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同时带动了什么运输?
2.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
3.地球越来越热,有什么好办法降温?
倡 议:
人与自然应该
和谐相处
保护环境 保护森林
参加绿化活动
五、小结与作业
让学生结合教师板书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本节内容梳理归纳,并通过导学案进行达标检测,习题设计分层次,分梯度。
六、板书设计
1. 蒸腾作用概念
2. 叶片结构(拼图并标注名称)
3. 蒸腾作用意义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但低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己的特点,独立完成探究实验比较困难,因此教案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而且逻辑性强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植物的一生为什么需要那么多的水呢?吸收的水分中大约99%的水哪里去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又如,在气孔控制气体进出叶片的探究实验中,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获得了新的知识。这种方式简单、直观、启发效果好,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增强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有效地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热爱自然、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达到促进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