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闻与美学的关系

2009年11月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Nov. 2009浅论新闻与美学的关系

聂红杰

(通辽日报社, 内蒙古通辽028000)

Ξ

  〔摘 要〕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 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 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 美感经验, 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和规律的科学。本文从社会生活、读者心理、宣传效果三个方面阐述了新闻美学的关系。

〔关键词〕新闻; 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09) 06-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 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 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 以及美的创造、年轻的学科。, , 世纪中叶, 至今也不过两百多年。而新闻这门年轻的学科, 自诞生以来, 一直对社会生活进行着全景式的报道, 综合性的反映。大至世界风云、国家兴衰, 小至生活家事、花鸟鱼虫, 新闻传播都如水银泻般的无孔不入, 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离不开新闻。

那么, 新闻和美学有没有关系呢? 有人觉得新闻不需要美学, 也就没有研究的必要了。新闻中真的无美学可寻吗? 我们知道“,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人类所触及的一切领域不但皆有美, 从本质上讲都是美的创造。虽然新闻美学的出现与研究较之其他学科要晚一些, 但它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美学是一样的, 有着自己的广阔研究领域和极强的实用性。当今新闻事业发展迅猛, 竞争激烈, 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新闻, 会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新闻现象, 以审美的眼光来从事新闻实践, 有助于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一、社会生活与新闻审美

大千世界处处充满了美的事物、美的形象。蓝天飘逸的白云, 草原无垠的绿茵, 大地奔腾的江河, 田野怒放的鲜花, 群山逶迤的峭壁, 幽谷缓流的清泉……这些大自然无处不在的美, 能激起每个人的美感。而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人类创造性的劳动、道德品质的提高等等, 这些则反映着社会环境的美、行为活动的美和品格心灵的美。人类社会实践既有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 也有富于诗情画意的日常生活。这些

, , 它存在于一切, 、崇高、优美、正义、劳动、斗争、爱恋、、亲善等等, 都闪烁着美的光彩。就新闻来说, 同样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新闻报道涵盖了整个社会生活, 是对现实社会最直接、最迅速、最全面的反映, 那么, 美的事物也必然同样纳入新闻传播的视野范围。美学中的崇高、优美、悲剧、滑稽等表现形态以及移情、意境、和谐等等, 都可以在新闻中找到折光与踪影。新闻传播是反映整个世界的变动的, 其中当然也包括对美的事物的报道, 而且这还是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向, 不管传播者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 他们总是在采撷美、传播美。新闻报道来源于新闻采集, 就是说, 新闻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 必然要反映美的生活、美的事物、美的现象。正所谓“春城无处不飞花”。因此我们说, 新闻采、写、编、排本身就是一个自觉不自觉的对美的事物、美的变动进行的搜寻、挖掘、提炼、加工与传播的过程。那么, 新闻美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当然是从事实中来, 从广阔的变动的生活中来, 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来。那么, 就要求新闻传播者要深入实际, 从沸腾的现实生活中采撷美的内容, 再赋予美的形式, 奉献出美的新闻作品。新华社、人民日报对湖南省委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培民同志先进事迹的报道, 就是对我们社会生活中美的精华的提取并传播于大众, 让美感染净化人们的心灵, 并暗示了推动我们这个社会发展的脊梁。报道开头就用了一种可信的亲切手法。2002年春节, 一封特制的信寄到了湖南省委, 一张剪裁过的红纸作为信纸, 寄信人为它精心装饰了金边, 信中写到“:敬爱的首长,1990年你不辞劳苦亲自爬上了我们崇山峻岭上的苗寨视察, 访贫问苦, 你是第一个能深

Ξ〔收稿日期〕2009-08-17

〔作者简介〕聂红杰(1973-) , 女, 内蒙古通辽人, 通辽日报社编辑。

・72・

入到我们海拔1700米高山陡坡上的省委亲人。”至今, 谁也不忍告诉湘西叭仁村的村民们, 他们用金边框着的新春祝福信, 郑书记没有看到。当秘书含着眼泪打开它时, 百姓爱戴的培民书记已与他们天人永隔了。读者在看到报道之后, 谁能不被感动得流泪? 这种感动不是文艺作品给人的感动, 而是我们生活中真人的真实事迹。感动之后就是自然的慢慢品味, 这种一系列的读者自然反映, 就是人们对美的品味与欣赏, 这就是新闻报道中的特殊美给人带来的享受。与其他门类的美感相比, 新闻美对人产生的影响更加深刻持久。观众欣赏一幅艺术巨匠的画作, 很难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虽然艺术美的研究更丰富和深刻, 但在某种程度上新闻美更加具有感染力, 甚至是其他门类的美感所无法比拟的。新闻采、写、编、排的技巧发挥, 都是依托于事实内涵。首先是采访, 通过记者在采访中的深切感受, 激发记者的写作灵感与激情, 并以此感染后续的编辑, 再制作生动的标题, 编排醒目的版面吸引读者。自新闻事业产生以来, 社会实践中一切激励人心的事件、震撼人心的变动乃至富有诗意的娱乐消遣, 都可以在新闻传播中找到其踪迹和记录, 生活中哪儿有美出现, 也就会有相应的新闻美传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 多新人新事、开拓创新、丰功伟绩, 道。那么, 除值, 。

二、俗话说“: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人们为题旨深远的小说所陶醉, 为庄严雄厚的交响乐所感染, 为气韵生动的丹青所折服, 为神采飞扬的雕塑所赞叹。当读者拿起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纸, 让视觉徜徉在那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版面时, 会不会感受到一种美的韵致、美的风采、美的享受呢? 显然是有的。具体来说, 读者在阅读报纸的时候, 无疑曾经为某些新闻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所拨动心弦, 在心海中掀起过波涛, 滋生过愉悦、甜美、欢乐, 或者是振奋、崇高、遗憾、悲哀、惊异等等诸如此类感情态度。从审美角度分析, 这些感情态度就是审美感受, 即新闻的美感。这说明, 新闻的的确确是在为读者带来某种审美享受。而且, 读者也是需要美的新闻作品的。时代在进步, 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 精神世界的日益丰富, 促使人们在各个方面追求美、向往美、渴望美的沐浴。新闻传播也不例外, 当今的读者, 已不满足于单单是事实的罗列、数字的堆砌, 语言的老一套, 结构的三段落, 还需要新鲜的、活泼的、生动的、细腻的、能令人产生愉悦的描述、编排。当然, 新闻美学与文艺美学是有本质差别的。首先,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线”。而艺术的真实虽然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其次, 二者创造的典型和形式不同。新闻的典型主要在于材料的选取必须具有典型性, 显示其指导意义。文学艺术

中的典型化是作家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典型或不够典型的素材, 经过提炼、概括、集中、虚构, 使之成为具有高度典型性的文学形象, 从而真实地反映出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再次, 两种美对读者的感染效应也不相同。读完一部文学作品, 读者觉得这是真善美的体现, 往往会激动起来, 但同时也会认识到作品塑造的人物是经过了虚构、综合的人物, 很难产生一种可以直接交流或学习的情感, 也不会对人物事件本身表示出真切关注。新闻则是舍弃非本质的现象和素材, 挑选典型的体现时代精神、激动人心的事实, 激励人们或引起人们的关注, 读者会对作品的内容———真人真事深信不疑, 产生亲切感、信任感, 因而新闻作品具有巨大的直接的说服力和教育作用。新闻传播具有普遍的、即时的、大众化的审美意义, 随时都在广泛地影响着亿万普普通通的百姓。美的新闻肯定有价值, 而有价值的新闻不一定都是美的, 有价值的新闻也不一定能产生美感, 还需要新闻记者在现场采访中多关注典型的、新鲜的、创造, 。

、。新闻传播活动的起源, , 都是源于对社会美的反映, 与社会、密不可分的, 新闻传播工作本身也是社会美的一部分。从社会生活的发展、广大读者的需求来看, 需要我们及时地反映生活美, 给读者以审美享受, 而广大读者对新闻美的追求, 也呼唤着新闻工作者真切地深入到生活中去, 尽可能地发现、捕捉美的事物———鲜活的、有意义的事实, 将生活之美表现得酣畅淋漓, 尽善尽美, 以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新闻报道的美是由内容美与形式美两方面构成的, 当然, 新闻报道的内容美是主要的, 起决定性作用的。但我们对新闻的形式美也不可忽视, 新闻美应当是两者的和谐, 有机统一。否则构不成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美。从内容与形式这两方面看“,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内容终究是第一位的。然而, 美的形象、美的观念不可能也不应是“枪弹论”式的强制灌输, 只能是感染和熏陶, 如春风化雨, 融于潜移默化之中。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研究新闻美学。这就对新闻传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策水平、理论素养不仅需要精通新闻业务, 还应该掌握一定的美学知识, 加强美学修养, 以审美的眼光来观察生活, 反映生活, 按“美的规律”去采、写、编、排、播新闻, 努力使我们的新闻报道不仅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符号, 即真实地反映出政治形势的推移, 经济状况的变动, 科学文化的进步, 社会面貌的兴衰等等现象, 同时也是唤起读者掀起情感波涛的美的符号, 让新闻作品令人赏心悦目, 悠然神往, 像磁石般紧紧吸引读者, 激起人喜怒哀乐的情感, 将人的思维导向一种新的更高的层次,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引导读者的审美活动向健康方向发展, 以更好地实现新闻宣传的社会效果。

〔责任校对 赵贤芳〕

・73・

2009年11月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Nov. 2009浅论新闻与美学的关系

聂红杰

(通辽日报社, 内蒙古通辽028000)

Ξ

  〔摘 要〕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 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 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 美感经验, 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和规律的科学。本文从社会生活、读者心理、宣传效果三个方面阐述了新闻美学的关系。

〔关键词〕新闻; 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09) 06-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 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 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 以及美的创造、年轻的学科。, , 世纪中叶, 至今也不过两百多年。而新闻这门年轻的学科, 自诞生以来, 一直对社会生活进行着全景式的报道, 综合性的反映。大至世界风云、国家兴衰, 小至生活家事、花鸟鱼虫, 新闻传播都如水银泻般的无孔不入, 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离不开新闻。

那么, 新闻和美学有没有关系呢? 有人觉得新闻不需要美学, 也就没有研究的必要了。新闻中真的无美学可寻吗? 我们知道“,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人类所触及的一切领域不但皆有美, 从本质上讲都是美的创造。虽然新闻美学的出现与研究较之其他学科要晚一些, 但它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美学是一样的, 有着自己的广阔研究领域和极强的实用性。当今新闻事业发展迅猛, 竞争激烈, 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新闻, 会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新闻现象, 以审美的眼光来从事新闻实践, 有助于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一、社会生活与新闻审美

大千世界处处充满了美的事物、美的形象。蓝天飘逸的白云, 草原无垠的绿茵, 大地奔腾的江河, 田野怒放的鲜花, 群山逶迤的峭壁, 幽谷缓流的清泉……这些大自然无处不在的美, 能激起每个人的美感。而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人类创造性的劳动、道德品质的提高等等, 这些则反映着社会环境的美、行为活动的美和品格心灵的美。人类社会实践既有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 也有富于诗情画意的日常生活。这些

, , 它存在于一切, 、崇高、优美、正义、劳动、斗争、爱恋、、亲善等等, 都闪烁着美的光彩。就新闻来说, 同样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新闻报道涵盖了整个社会生活, 是对现实社会最直接、最迅速、最全面的反映, 那么, 美的事物也必然同样纳入新闻传播的视野范围。美学中的崇高、优美、悲剧、滑稽等表现形态以及移情、意境、和谐等等, 都可以在新闻中找到折光与踪影。新闻传播是反映整个世界的变动的, 其中当然也包括对美的事物的报道, 而且这还是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向, 不管传播者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 他们总是在采撷美、传播美。新闻报道来源于新闻采集, 就是说, 新闻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 必然要反映美的生活、美的事物、美的现象。正所谓“春城无处不飞花”。因此我们说, 新闻采、写、编、排本身就是一个自觉不自觉的对美的事物、美的变动进行的搜寻、挖掘、提炼、加工与传播的过程。那么, 新闻美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当然是从事实中来, 从广阔的变动的生活中来, 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来。那么, 就要求新闻传播者要深入实际, 从沸腾的现实生活中采撷美的内容, 再赋予美的形式, 奉献出美的新闻作品。新华社、人民日报对湖南省委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培民同志先进事迹的报道, 就是对我们社会生活中美的精华的提取并传播于大众, 让美感染净化人们的心灵, 并暗示了推动我们这个社会发展的脊梁。报道开头就用了一种可信的亲切手法。2002年春节, 一封特制的信寄到了湖南省委, 一张剪裁过的红纸作为信纸, 寄信人为它精心装饰了金边, 信中写到“:敬爱的首长,1990年你不辞劳苦亲自爬上了我们崇山峻岭上的苗寨视察, 访贫问苦, 你是第一个能深

Ξ〔收稿日期〕2009-08-17

〔作者简介〕聂红杰(1973-) , 女, 内蒙古通辽人, 通辽日报社编辑。

・72・

入到我们海拔1700米高山陡坡上的省委亲人。”至今, 谁也不忍告诉湘西叭仁村的村民们, 他们用金边框着的新春祝福信, 郑书记没有看到。当秘书含着眼泪打开它时, 百姓爱戴的培民书记已与他们天人永隔了。读者在看到报道之后, 谁能不被感动得流泪? 这种感动不是文艺作品给人的感动, 而是我们生活中真人的真实事迹。感动之后就是自然的慢慢品味, 这种一系列的读者自然反映, 就是人们对美的品味与欣赏, 这就是新闻报道中的特殊美给人带来的享受。与其他门类的美感相比, 新闻美对人产生的影响更加深刻持久。观众欣赏一幅艺术巨匠的画作, 很难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虽然艺术美的研究更丰富和深刻, 但在某种程度上新闻美更加具有感染力, 甚至是其他门类的美感所无法比拟的。新闻采、写、编、排的技巧发挥, 都是依托于事实内涵。首先是采访, 通过记者在采访中的深切感受, 激发记者的写作灵感与激情, 并以此感染后续的编辑, 再制作生动的标题, 编排醒目的版面吸引读者。自新闻事业产生以来, 社会实践中一切激励人心的事件、震撼人心的变动乃至富有诗意的娱乐消遣, 都可以在新闻传播中找到其踪迹和记录, 生活中哪儿有美出现, 也就会有相应的新闻美传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 多新人新事、开拓创新、丰功伟绩, 道。那么, 除值, 。

二、俗话说“: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人们为题旨深远的小说所陶醉, 为庄严雄厚的交响乐所感染, 为气韵生动的丹青所折服, 为神采飞扬的雕塑所赞叹。当读者拿起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纸, 让视觉徜徉在那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版面时, 会不会感受到一种美的韵致、美的风采、美的享受呢? 显然是有的。具体来说, 读者在阅读报纸的时候, 无疑曾经为某些新闻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所拨动心弦, 在心海中掀起过波涛, 滋生过愉悦、甜美、欢乐, 或者是振奋、崇高、遗憾、悲哀、惊异等等诸如此类感情态度。从审美角度分析, 这些感情态度就是审美感受, 即新闻的美感。这说明, 新闻的的确确是在为读者带来某种审美享受。而且, 读者也是需要美的新闻作品的。时代在进步, 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 精神世界的日益丰富, 促使人们在各个方面追求美、向往美、渴望美的沐浴。新闻传播也不例外, 当今的读者, 已不满足于单单是事实的罗列、数字的堆砌, 语言的老一套, 结构的三段落, 还需要新鲜的、活泼的、生动的、细腻的、能令人产生愉悦的描述、编排。当然, 新闻美学与文艺美学是有本质差别的。首先,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线”。而艺术的真实虽然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其次, 二者创造的典型和形式不同。新闻的典型主要在于材料的选取必须具有典型性, 显示其指导意义。文学艺术

中的典型化是作家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典型或不够典型的素材, 经过提炼、概括、集中、虚构, 使之成为具有高度典型性的文学形象, 从而真实地反映出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再次, 两种美对读者的感染效应也不相同。读完一部文学作品, 读者觉得这是真善美的体现, 往往会激动起来, 但同时也会认识到作品塑造的人物是经过了虚构、综合的人物, 很难产生一种可以直接交流或学习的情感, 也不会对人物事件本身表示出真切关注。新闻则是舍弃非本质的现象和素材, 挑选典型的体现时代精神、激动人心的事实, 激励人们或引起人们的关注, 读者会对作品的内容———真人真事深信不疑, 产生亲切感、信任感, 因而新闻作品具有巨大的直接的说服力和教育作用。新闻传播具有普遍的、即时的、大众化的审美意义, 随时都在广泛地影响着亿万普普通通的百姓。美的新闻肯定有价值, 而有价值的新闻不一定都是美的, 有价值的新闻也不一定能产生美感, 还需要新闻记者在现场采访中多关注典型的、新鲜的、创造, 。

、。新闻传播活动的起源, , 都是源于对社会美的反映, 与社会、密不可分的, 新闻传播工作本身也是社会美的一部分。从社会生活的发展、广大读者的需求来看, 需要我们及时地反映生活美, 给读者以审美享受, 而广大读者对新闻美的追求, 也呼唤着新闻工作者真切地深入到生活中去, 尽可能地发现、捕捉美的事物———鲜活的、有意义的事实, 将生活之美表现得酣畅淋漓, 尽善尽美, 以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新闻报道的美是由内容美与形式美两方面构成的, 当然, 新闻报道的内容美是主要的, 起决定性作用的。但我们对新闻的形式美也不可忽视, 新闻美应当是两者的和谐, 有机统一。否则构不成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美。从内容与形式这两方面看“,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内容终究是第一位的。然而, 美的形象、美的观念不可能也不应是“枪弹论”式的强制灌输, 只能是感染和熏陶, 如春风化雨, 融于潜移默化之中。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研究新闻美学。这就对新闻传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策水平、理论素养不仅需要精通新闻业务, 还应该掌握一定的美学知识, 加强美学修养, 以审美的眼光来观察生活, 反映生活, 按“美的规律”去采、写、编、排、播新闻, 努力使我们的新闻报道不仅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符号, 即真实地反映出政治形势的推移, 经济状况的变动, 科学文化的进步, 社会面貌的兴衰等等现象, 同时也是唤起读者掀起情感波涛的美的符号, 让新闻作品令人赏心悦目, 悠然神往, 像磁石般紧紧吸引读者, 激起人喜怒哀乐的情感, 将人的思维导向一种新的更高的层次,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引导读者的审美活动向健康方向发展, 以更好地实现新闻宣传的社会效果。

〔责任校对 赵贤芳〕

・73・


相关内容

  • 新!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注:1.这些题目只是选题参考,最终的论文题目有待同学们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2.希望同学们在选题时尽可能地避免与其他同学选题雷同,如果出现雷同情况,选题结果公布后,涉及雷同选题的同学要及时与指导老师协商,及时变更选题;3.各班由学习委员负责,在选题公布的一周 ...

  • 上海戏剧学院影视导演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与介绍
  • 上海戏剧学院影视导演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与介绍 2015年上海戏剧学院高起本.专升本影视导演专业招生已经开始,通过上戏影视导演专业在校学习,学校还将提供学员剧组拍戏等实习机会,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上海戏剧学院影视导演主干课程设置,以便大家了解. <艺术概论> 主要内容:本课程概括地.简要地论述一 ...

  • 艺术.设计与美学重要参考文献
  • 艺术.设计与美学 重要参考文献 [德]阿多诺:<美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德]T.W.阿多诺:<克尔凯郭尔:审美对象的建构>,人民出版社,2008. [英]奥斯本:<鉴赏的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法]安娜·埃诺:<符号学简史&g ...

  • 从接受美学看受众的接受
  • [摘要]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作用.信息时代,媒体应注重读者意识.期待视野和审美心理,注重受众的能动性和批判性,从而在媒体和受众间形成良性的互动. [关键词]接受美学 受众 接受张力 一.接受美学的基本主张 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康士坦茨学派的五位学者作为接受美学的杰出代表,他们认为必须重视研究读者的接受过 ...

  •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论文选题
  • 二.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文艺学.美学 编号 论文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 ...

  • 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养
  • 时间:2011-12-12 ● 王利娜 电视新闻编辑,是指在电视台的新闻中心或新闻部,从事新闻编辑(组织.选编.加工整理文字.音像.审阅等).编排,甚至以新闻主持人身份参与前期采访并主持报道的工作者.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编辑,至少应具备以下素养--政治素养.新闻素养.编辑素养.采访素养.知识素养和美学 ...

  • 中美灾难性报道的语言分析--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为例
  • 船事件为例 北京大学 东方剑 目 录 一.引言 ............................................................ 1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 1.研究背景 . ...

  • 从中国审美视角窥探
  • 从中国审美视角窥探 百年华语电影发展历程 讲义 回顾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史.凝聚着中国电影人的思想情感和劳动创造,中国电影以其特有的题材和风格,在银屏上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在逐渐成熟和发展的历史记忆中.见证和发扬了特有的民族精神. 这100年的历史,承载着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记录着一 ...

  • 滁州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滁州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说明: 1.所列选题是参考兄弟本科院校和本系老师建议的选题,涵盖了中文专业各个学科: 2.所列选题有的是具体题目,有的只是选题范围,学生应在此范围内确定具体题目: 3.所列每个选题同届学生不能超过两个人共选,且具体题目或论述角度应有所差异: 4.每届毕业生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