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楚文化"的十大内涵

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说起楚文化,人们会联想到那工艺精湛的青铜器,绚丽多姿的漆木器、纹采斐然的丝织品、神奇瑰异的缣帛画……

炎帝神农文化

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完成了向农耕时代的过渡。

楚国历史文化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人“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鸣将惊人”的创新意识,“抚夷属夏”的开放气度和“深固难徙”的爱国情结,以及老子、庄子、屈原、宋玉等一大批名人,深刻影响着后人。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器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资源。

秦汉三国文化

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重要的文化资源。特别是湖北境内是魏、蜀、吴三国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惊心动魄。《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中七十二回的故事发生在湖北或与湖北密切相关,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水镜庄、徐庶庙、荆州江陵、惠阳城、古樊城、夷陵、当阳关陵等著名景区,都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清江巴土文化

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所谓“清江天下秀,长阳歌舞乡”、“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就是生动写照。

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武当山是道教名山,一九九四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几百年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都有较高知名度和丰富文化内涵。

地方戏曲文化

汉剧角色齐全,长于抒情;楚剧语言质朴,乡土气息浓厚;黄梅采茶戏唱腔丰富,感染力强;潜江花鼓戏,雅俗共赏。说唱艺术有湖北大鼓、湖北评书、汉滩小曲、汉川善书等,丰富多彩。

民间艺术文化

宜昌夷陵区的民间版画、安陆的民间漫画、丹江口伍家沟村的民间故事、黄梅的桃花和木版年画、阳新的布贴、通山的木雕等,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这些地方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长江三峡文化

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秀美雄奇的自然风光、色彩斑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峡江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特色鲜明的三峡文化。

江城文化

武汉地处长江、汉水交汇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三千五百年的建城史使武汉市积淀了底蕴丰厚的文化。

现代革命文化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在清王朝的统治腹地打响了第一枪,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制,湖北的革命党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没。以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为标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汉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内涵。

2000余年前楚国人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似乎随着秦汉以来的文化统一而消融了。尽管如此,楚文化的精神气质和风格特色却始终浸染着历代的文人学士,明显地反映出南北文化的差异。因此自魏晋以来,文化别以南北已成为传统的区分方式。至近代,刘师培、王国维、梁启超等一代国学大师,都曾致力于阐述先秦南北文化性质的差异及南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但他们的阐述主要只能征诸文献古籍、囿于精神文化,而不可能广参楚国文物、印证物质文化,所以也因未能窥见全豹而没有形成楚文化的整体概念。

直到本世纪30年代,深藏地下的楚国文物初见天日,人们才开始产生楚文化的概念。其后,随着楚文物络绎不绝地出土,人们对楚文化的认识也不断加深。但真正认识到楚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灿烂辉煌,并对它展开全面系统地研究,则是在刚刚送走的80年代。

楚文化,顾名思义,即先秦时期的楚地文化;换言之,也就是先秦周代的楚国文化。楚地和楚国,乃为历史的概念,初期偏处荆山,地域不过方圆100里,经过楚人800年之久的开拓,盛时“地方五千里”,东临大海,南抵五岭,西包巴蜀,此绕颖洄,疆域几乎是今天的南半个中国。因此,楚文化,即为在这段历史时期里,在这片广阔土地上形成的、

具有鲜明特色和统一风格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又由于楚国始终是以江汉流域为根基,以故楚文化的中心便在今丹江一带。

据统计,迄今发掘的东周墓葬中,约有80%是楚墓。丰富而灿烂的楚文化遗存,令人叹为观止,很自然地形成了楚文化热。

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说起楚文化,人们会联想到那工艺精湛的青铜器,绚丽多姿的漆木器、纹采斐然的丝织品、神奇瑰异的缣帛画……

炎帝神农文化

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完成了向农耕时代的过渡。

楚国历史文化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人“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鸣将惊人”的创新意识,“抚夷属夏”的开放气度和“深固难徙”的爱国情结,以及老子、庄子、屈原、宋玉等一大批名人,深刻影响着后人。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器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资源。

秦汉三国文化

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重要的文化资源。特别是湖北境内是魏、蜀、吴三国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惊心动魄。《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中七十二回的故事发生在湖北或与湖北密切相关,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水镜庄、徐庶庙、荆州江陵、惠阳城、古樊城、夷陵、当阳关陵等著名景区,都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清江巴土文化

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所谓“清江天下秀,长阳歌舞乡”、“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就是生动写照。

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武当山是道教名山,一九九四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几百年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都有较高知名度和丰富文化内涵。

地方戏曲文化

汉剧角色齐全,长于抒情;楚剧语言质朴,乡土气息浓厚;黄梅采茶戏唱腔丰富,感染力强;潜江花鼓戏,雅俗共赏。说唱艺术有湖北大鼓、湖北评书、汉滩小曲、汉川善书等,丰富多彩。

民间艺术文化

宜昌夷陵区的民间版画、安陆的民间漫画、丹江口伍家沟村的民间故事、黄梅的桃花和木版年画、阳新的布贴、通山的木雕等,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这些地方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长江三峡文化

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秀美雄奇的自然风光、色彩斑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峡江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特色鲜明的三峡文化。

江城文化

武汉地处长江、汉水交汇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三千五百年的建城史使武汉市积淀了底蕴丰厚的文化。

现代革命文化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在清王朝的统治腹地打响了第一枪,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制,湖北的革命党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没。以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为标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汉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内涵。

2000余年前楚国人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似乎随着秦汉以来的文化统一而消融了。尽管如此,楚文化的精神气质和风格特色却始终浸染着历代的文人学士,明显地反映出南北文化的差异。因此自魏晋以来,文化别以南北已成为传统的区分方式。至近代,刘师培、王国维、梁启超等一代国学大师,都曾致力于阐述先秦南北文化性质的差异及南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但他们的阐述主要只能征诸文献古籍、囿于精神文化,而不可能广参楚国文物、印证物质文化,所以也因未能窥见全豹而没有形成楚文化的整体概念。

直到本世纪30年代,深藏地下的楚国文物初见天日,人们才开始产生楚文化的概念。其后,随着楚文物络绎不绝地出土,人们对楚文化的认识也不断加深。但真正认识到楚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灿烂辉煌,并对它展开全面系统地研究,则是在刚刚送走的80年代。

楚文化,顾名思义,即先秦时期的楚地文化;换言之,也就是先秦周代的楚国文化。楚地和楚国,乃为历史的概念,初期偏处荆山,地域不过方圆100里,经过楚人800年之久的开拓,盛时“地方五千里”,东临大海,南抵五岭,西包巴蜀,此绕颖洄,疆域几乎是今天的南半个中国。因此,楚文化,即为在这段历史时期里,在这片广阔土地上形成的、

具有鲜明特色和统一风格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又由于楚国始终是以江汉流域为根基,以故楚文化的中心便在今丹江一带。

据统计,迄今发掘的东周墓葬中,约有80%是楚墓。丰富而灿烂的楚文化遗存,令人叹为观止,很自然地形成了楚文化热。


相关内容

  • 荆楚文化在城市公共元素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摘 要:通过对武汉城市公共元素设计过程的分析,系统地梳理了荆楚文化在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主张从荆楚文化中进行元素提取,让城市公共元素设计的形式与功能相互协调.以三种城市公共元素专利设计为例,总结出在城市公共元素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须关注荆楚文化传统.形象符号.意象特点等因素,通过深入地调研分析,不断为荆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问题研究
  • 学号: 中 共 湖 北 省 委 党 校 职研究生毕业论文 题目和副题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问题研究 作 者 姓 名 指导教师姓名 孙 才 华 专 业 名 称 论文提交日期 论文答辩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 阅 人 2014年 月 日 内 容 提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q ...

  • 政协汇报材料2013
  • 尊敬的各位政协领导: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三里畈高中对各位领导百忙之中莅临我校指导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代表学校向各位领导汇报工资. 我校始建于1956年,是黄冈市示范高中,学校占地90余亩,建筑面积30000多平方米.目前,学校有35个教学班,近2000学生,228名教职工,其中党员52人,具 ...

  • 湖北省发展战略
  • [第153期]湖北省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战略 编者按:本文系作者为湖北省纪检干部培训班学员作的报 告摘要.报告分三次讲.涵三部分.第一部分,湖北省的基本情况.五大优势:第二部分,湖北省的发展战略:"两圈一带":第三部分,关于东湖国家创新示范区的有关情况.本报告立足历史的高度.现实的 ...

  • 荆州民风民俗
  • 关帝庙会  每年正月和农历5月l3,关帝庙都要举行大型庙会,届时,荆州人在这里玩龙灯,划采莲船,骑马射箭,吹喇叭套轿子,把关帝庙内外闹腾得红红火火.荆州人敬仰.崇拜关公,已成了延续千年的习俗.当年关羽出兵伐吴获胜归来,荆州军民在大北门外敲锣打鼓放鞭炮,夹道欢迎祝捷.而今,此街仍名为"得胜街 ...

  • 荆州龙舟竞渡的发展现状及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5-000-01 摘 要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荆州举办的历届端午龙舟赛进行分析,对荆州龙舟竞渡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探讨了龙舟竞渡对荆州城市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研究表明,端午龙舟竞渡已成为荆州市体育文化创 ...

  • 从汉绣的历史沿革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 摘 要:汉绣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讨论汉绣的发展问题,取决于我们对汉绣的继承与创新如何认识.汉绣从哪里来?汉绣到底是什么?汉绣的未来之路在哪里? 关键词:汉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1 汉绣溯源及历史沿革 通常的共识是,湘绣.苗绣.汉绣同源,都起源于战国楚绣. 在现代印染工艺和色织工艺发明之前 ...

  • 云梦县2005年迎接省级文明省城验收解说词
  • 云梦县2005年迎接省级文明省城验收综合检查解说词 (2005年4月23日上午) [冰晶大酒店上车后,走楚王城大道,前往县国税局] 各位领导: 大家好!热烈欢迎您们来云梦检查指导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我是解说员 ,非常荣幸为您们服务.在沿途中,我将向各位领导简要介绍云梦县情.文明城市创建等情况. 云梦于 ...

  • 三峡移民文化与旅游
  • 三峡移民文化与旅游 自从三峡蓄水工程建成后,三峡这几年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其本身即是一部鲜活的移民史.自远古以来,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移民进出不断.或出于政治原因,移民由峡外涌入三峡,或迫于生计.为拓展新的生存空间而走向峡外,或为战争所逼.不得不舍弃故土转徙三峡重建家园.历史上历尽迁徙命运的三峡先民 ...